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10篇

2017-12-28 20: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10篇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是一本由(意)克里斯蒂娜•德•斯特凡诺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一):法拉奇的爱情

  奥莉娅娜·法拉奇,意大利人,20世纪最为著名的新闻记者小说作家之一,她当过二战时意大利抵抗运动游击队员,作为战地记者她报道过越南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采访过阿拉法特、基辛格、霍梅尼、卡扎菲、瓦文萨、英迪拉·甘地等政治巨头和国际名人,以自己犀利尖锐的采访风格和独具个性的文学创作,在世界新闻史上留下浓重的个人色彩,赢得了极大的国际声誉,被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二十世纪新闻采访女王。而她为中国人所熟知,是因为她曾于1980年8月21日在人民大会堂对邓小平进行过独家专访。(以上内容来源于百度)

  法拉奇是一位成功女人,这毋庸置疑。她那那丰富而独特的人生经历常人无法企及,她在新闻和写作上所取得的成就绝大多数人也无法望其项背,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传奇。但在这本传记中,我最感兴趣的不是她的成功经历,而是她的爱情。绕开她身上眩目的光环之后,我们看到的却是——她作为一个女人,在感情之路上却走得非常艰难,甚至两度成为爱情的奴隶

  她的初恋给予了在她家躲藏的英国士兵弋登。他曾在她家里躲藏长达一个多月。他们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少女,一个是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战士,这注定是一场没有结局的爱情——随后他在回国途中生死未卜杳无音讯,这段朦胧的感情就此再也没有了下文,只能成为她内心深处一生的珍藏。

  她的第二次恋爱给予了伦敦《一周收入画报》的记者阿尔弗雷德·皮埃罗尼。他们之间的爱是不平等的,因为他并不爱她,是她一个人在付出,她一次一次地给他写信,送给他礼物,整日守在电话前等候他的电话,但他从来没有给她过任何的表示和回答,她的每一封信都在“寄往一个并不会有回应的地方”。她为了他做好了放弃一切的准备,成为了“一个祈求爱情的女人”,她“祈求一切原谅,她解释一切,在自己爱的男人面前,她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卑躬屈膝,唯唯诺诺”。这段感情只能有悲剧般的结尾——后来她怀上了他们的孩子,但最终流产,她因为他的冷漠无情,甚至曾服安眠药自杀,并患上抑郁症

  她的第三段感情,是与在采访越南战争时所遇到的弗朗索瓦。她认为这是越南战争赠送给她的最珍贵东西,也是她成年之后所遇到的最美好男人。他们彼此心心相印惺惺相惜——她不但爱他,还钦佩他。但遗憾的是,弗朗索瓦已经结婚,而且天主教的信仰让他不能离婚。这段感情也让双方倍受折磨,维持了五年时间

  她的第四段感情最为出名,是与希腊抵抗运动英雄亚历山大·帕纳古里斯(阿莱克斯)。1973年8月23日,她采访了这位因为刺杀希腊军政府官员入狱,又刚刚遇赦出狱的英雄,这次采访一直持续到夜里三点。阿莱克斯富有激情,充满活力,非常勇敢,很早就投身于希腊抵抗运动,在监狱里遭受折磨也不曾屈服,这些都深深地契合了她内心浓重的英雄主义情结。对她来说,他就是从小寻找的那个英雄的化身。这让他们迅速走近,并结婚。但与这样一位英雄共同生活,她仍然遭遇了不少的烦恼,而且他本身就是一个脾气不好、有狂躁的潜在性格的极为强势的男人,他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她从中并没有得到持久的爱情的愉悦。但,1976年5月1日阿莱克斯的突然死亡则让他们永远的在一起了。而她的《男子汉》一书所写的就是阿莱克斯,其中几乎全都是真事。

  不难看出,法拉奇的感情是不幸的。在这第二段和第四段感情中,她是一个付出者,盲目而纯粹。这让我想到了张爱玲,她为了胡兰成而牺牲自己,在送给他的照片背后写道:“遇见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但她心里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法拉奇说,爱的锁链是自由沉重的羁绊。她们都是极其成功的女人,但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性格等因素,在爱情中则未必就同样如此。她们都有才气,都有勇气,都有韧性,这让她们取得成功,但正是这种对爱情“从不妥协”的坚韧,以及“我爱你,这是我自己的事,与你无关”的勇气,让她的们爱情每每成为一场悲剧,她们都不得不忍受男人的冷漠,以至背叛。然而,因为人性丑恶,因为美好的期望,或许只有她们这般才更接近于爱情的本质,才更应该是其本来就注定的结局吧。

  在爱情袭来的时候,从来都没有强者,特别是女人。因为只要你决定去爱了,你就已经站在了弱势的一方,即便强势如从不妥协的法拉奇,也同样无济于事——这是我从这本书,从法拉奇身上得到的启示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二):极致

  不知道该给这篇不是书评的书评定一个标题,因为自己会记叙得很乱。

  已经忘了从哪里知道的这本书,也是看完了,刚才才发现有电子版的,我想如果早些知道有电子版的,买了电子版应该会更早些看完吧,但是收获是否一样不得而知了。

  关于这本书,名字和书的内容是很一致的,法拉奇,就是一个不会妥协的人,过了个不妥协的人生。从最开始小时候的经历,因为什么卷入走进战争,到后面走遍世界,评价采访不同领域,不同信仰的人,其实她的一生,就是围绕着,她爱写作,生性的怜悯之心和勇敢而走下去。因为对自己想要的生活坚定和对自己人性之初就存在的个性的保留让她被世人所认识。

  看了这本书,自己算是第一次很认真的想要找她写的每本书,成套的阅读。这本书里面的很多细节其实自己都忘了,因为对外国长长的人名和地名记不住,因为对历史,地理的不熟悉。但是尽管这样,还有有股莫名的劲促使着我每天花点时间看下去。也许是因为她的行业吧,做一名记者,采访者是我曾经心里面的梦想,这是自己内心向往的职业,还有就是她的一些性格和自己有相似的地方而又有很多做不到那么极致的诱惑。然后就是关于她的爱情,关于她未出生的孩子

  也许是时间,让我慢慢的明白,人这一生其实是会爱上很多个人的,每一次爱情的到来都是意料之外的,而每一次我们都以为是此生挚爱,所以不管是怎么样的相处模式,一个永远保持个性鲜明的人是很难几乎不可能会找到一个人永远的陪伴生活下去。这样一来,好像每一段爱情,没有结果,没有童话故事般的圆满好像也可以被自己所接受原谅了。

  关于法拉奇对孩子的爱,对做母亲的向往也许我是可以理解的吧,那种伤痛,时间又怎么抚得平呢。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三):给法拉奇五星,传记本身减一星

  传记不算出众,但法拉奇确实是一个伟大女性

  她是我所了解的最具有现代性的女性(阿伦特或许也可以算,但她的影响力毕竟不如搞传媒的人来的大。)她的现代性,或者说是某种后现代的解构意识,体现了女权、女性意识在新时代的觉醒。我这样的肯定不是鼓吹她那样的行为表征就符合最广泛的大众的道德伦理追求与判断,毋宁说,我是在声称这个社会存在着不一样的声音的正当性。

  我们来考究她的一生,战火纷飞的二战以及家庭的影响,造就了她男人般的气质。她的勇气果敢暴脾气,让她面对任何的困难都不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她的私生活让我最有为难,当代社会环境不断鼓吹小三可耻,原配无罪,这样的口号,而那个写了《给未出生的孩子的一封信》的法拉奇居然做过小三!我在赞扬自由女性追求爱情的率真的语境下,很难不对他的原配表示遗憾。为此,法拉奇最后还是跟那个男的掰了。那个男的晚年后悔说,自己当初要是同意离婚,或许就真能给法拉奇一个家了。(那原配咋办呀)这是一个很吊柜的问题:当个人自由涉及到群体责任伦理的时候,个人“权利”能否妥协?我觉得是不能的——就算这种爱情是真实的。既然做出了婚姻承诺,那总归是要坚持下去的。

  法拉奇跌宕的一生,在传记作者的笔下,味道淡了不少。换句话说,这本传记失误的地方在于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如果时间线索能够作为一个维度的话,那也是相当的勉强。在传记中,我看不到一个更活泛的法拉奇,或许,我们要想真正地了解这个女人,只能从她作品中略窥一二吧。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四):如果咬牙和血吞

  法拉奇不只是法拉奇,她也是桑塔格,是伍尔芙,是张爱玲,是千千万万外表强硬而内心躲藏女孩的女人。

  一个人的一生往往要从童年追溯起,是那个时候的千变万化,最终将她们熔炼成了后来的模样,外表的雷厉风行父母赋予的命题,即使炸弹在身边不到几米处炸开,她也要如女战士般毫无畏缩,她的父亲说不准哭,她便说那是她最后一次哭泣。

  当然,她也热爱阅读,对于女性而言,知识是她们手中的唯一武器,她们利用这件法宝抵抗时代的不公、社会的枷锁,当一个女人有了头脑,她就拥有了与男人平起平坐的可能,她可以做大风大浪中的水手,她可以坦然承担事业,勇敢实现作为一个人而不是某种性别的全部价值

  即使现在已不是波伏娃论述第二性的时代,可女人全部的困惑便来自“女人”二字。法拉奇,这个站在曾经站在世界之巅的女人,也要因这两个字落下神坛,化作凡尘中哭泣的颗粒。旷世才女张爱玲,写尽世态炎凉与万种人心,却独独在感情二字上落了下风,在后来的后来,那个她曾经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的那个男人将本该深藏的故事变做卖点,终于让她冷笑出来。

  她们的一生本该圆满,她们的事业羡煞旁人,她们的才华无人能敌,可是,就因了感情的阴差阳错,变做凄凄惨惨戚戚。其实法拉奇的性格始终如一,只有在遇到那个男人时,她卸下所有防备,甚至想利用放弃事业来取悦爱人,然而,越是这样的烈性女子越是容易与负心人狭路相逢,因为她们的爱都不留后路。

  长有子宫的身体被赋予了生育这个使命,无论你履行或抛弃,它都一动不动,站在时间的深海凝视着你,血肉模糊的孩子碎了,成为她永难将息的噩梦,萧红亦写过一篇《弃儿》,这种巨大哀伤可以让敏感灵魂刹那沉默,没有谁真的冷血,那是与生命的擦肩而过

  有些人一战再战,有些人从此萎靡不振,但对于真正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沉溺于恋爱游戏无疑于扼杀自我才华的行径,想必她们比谁都清楚,写作才是她们一生的真正宿命,幸福与美满本就不值一提

  法拉奇和杜拉斯一样身材矮小,但内心却蕴藏着失足的爆发力,她笔锋犀利,从不卑躬屈膝,她甚至有些嚣张,不惧在枪林弹雨中穿行。

  她是一个传奇,年少成名,蜚声国际,采访过各界名流,也到过无数国家,她因才华被认可,即使受过伤的心伤痕累累,可一旦站起来,依旧是一个眸光锐利的“巨人”。

  我常常在想,世事总难两全,不是谁都能够事业爱情双丰收,或者,你有且只有一个选择,那有如何?她们总知道该如何走下去。

  有些人评价张爱玲晚景凄凉,有些人说法拉奇一生无子,有些人说萧红被男人玩弄……他们永远看不到这些女人的另一面,那是飘摇在北风中也不肯离枝的叶,硬要遮染半边天。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五):她就是一本书,任何人都能翻阅,但不一定每个人都能读懂。

  如果说法拉奇对于文学的热爱是源于家庭的熏陶,那么勇气便是她与生俱来的美德。而这两点正好对于记者这一行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名新闻专业学生,我也立志做一名记者,不敢说是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但最可怜的是我现在对于这份理想已经开始摇摆不定了。对于法拉奇来说,她是勇敢的,她是一名完美主义者,她是在战争年代成长的人,她心中唯一的理想人物是英雄。她将记者这一职业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没有人可以再超过她。因此,这更加使我那举棋不定的理想遭受棒头一击。记者,最为高危职业之一,是属于像法拉奇这样的勇士的,不属于我这种没有坚定的信念,立场动摇不已的柔弱女子,我可能可以接受坐在演播厅里播送新闻,但绝不可能到外面日晒雨淋或者去更加危险的现场做直播,除非事情紧急。我也可能大学毕业之后就嫁为人妻,过上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日子,因为首先我是个女人,而且还是个吃不了苦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我并不羡慕法拉奇,因为她人生的另一部分不幸福的。她的一生中经历了两次流产、她进过精神病院、在她死的时候没有一个真正的伴侣陪在身边。但我也是尊敬和崇拜她的,她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成就,她一辈子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活得自由,活得有尊严,而这对于她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法拉奇有位英明的母亲,从小她就告诉她要好好学习,因为那是报复这个社会的唯一方法。她的性格也受母亲的影响而变得勇敢、坚强。她写自己小说的时候要求严格,只要写得不好,就算那是几百字的文章,她也会从头再来。对于已经写就的文章,她会一改再改,直到满意为止。虽然,她说她从来没有追逐过成功,而是成功一直尾随着她,但是她有这样的性格,这样的家庭影响,她注定是一个成功的人,就像她大伯布鲁若预想的一样。

  法拉奇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一生,是没留有遗憾的一生,她做了所有人应该在这一生做的一切。选择了这样的一生,对于她来说也许是喜悦的,但也印证了我妈妈从小就告诉我的一句话,女人不能够太成功,你是不会快乐的。所以,对于我来说,选择一个法拉奇式的人生是不可能的,但也绝对不会平庸过一生。我现在仍然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探寻,虽然目标已渐渐清晰,但还有待进一步推进。至于成为一名记者,如果是无作为、平平淡淡的,还不如不做算了。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六):即使面对上帝也从不妥协的女人

  第一次知道法拉奇是杂志统一培训的时候,学习她写的采访稿,老师推荐了她的《风云人物采访录》。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这本书的作者本身也是个记者,也是位女性,她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记述了“世界第一女记者”法拉奇传奇的一生,从她的出身,她的童年,她的爱情,以及她与全球六十多位国家政要的采访经历。

  中国人说女人像水,从法拉奇犀利的采访,不畏强权的正义感,丝毫看不出来,这个女人柔情似水的一面,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个比男人还刚强的女人,她也有柔情、温顺、为爱痴狂的一面。

  中文版序是她的外甥和唯一继承人写的,里面描写她把常年居住的地方装饰的颇有女性格调,具有浪漫的色彩。对于阿莱克斯,她总是表现的很愉悦,她快乐的情绪也感染了家庭中的每一个人。

  书里附了很多照片,法拉奇小时候的,年轻的时候的,我对那张她骑着自行车替游击队运枪支的那张,自行车上插着法西斯的标志,却带着游击队的武器。记得看赫本的传记时,也有类似的情节,或许经历过战争的孩子,都带着那种坚毅的原因就是亲身体验过战争的残酷,也曾经用自己的智慧战胜过这种残酷。

  法拉奇的家不富裕,甚至贫穷,她的童年一直穿大一码的鞋,因为这样能穿的久一些,可是法拉奇的家却有很多书,父母尽可能的让他们阅读,这可能也是他们三姐妹都能成为优秀的记者不可或缺的原因之一。

  读这本书的时候,始终为她不畏危险、不爱名利,勇敢的追寻真相而惊奇,也为她为了爱情全力以赴而赞叹,也很自豪,这位传奇女子来过中国,并且没有给我们太糟糕的评价而自豪。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七):法拉奇的勇敢与匠心

  对于法拉奇的自传 印象最深的是是两个词,一个叫“胆量”,一个叫“匠心”; 前者来源于她对采访过的众多政坛大咖的评价,“他们之所以如此伟大,并非是他们在天赋努力各方面都比我们强,只不过他们比我们更加勇敢,更加有胆量”; 其实,不仅仅是政坛,在商界以及其他响当当的人物也是一样。马云、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等,哪一个不是用自己的勇气和果敢,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路呢。 换句话说,这些人的勇敢不是有勇无谋,更多的是一种对目标的坚定判断、理性的思考加上内心那股不怕输,可以输得起的力量,他们才可以取得之后的成就。 法拉奇也是如此,如果她没有那种对真相的渴望,相信她不可能也不敢那样提问,或许很大一部分是她的性格使然,但她对真理的探求所爆发的勇气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法拉奇对她作品的精雕细琢,真正达到了文中一个句子如果翻译不出原来的意思,那她坚决不会让作品面世。 这两种东西,对于从事新闻行业的我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毫无疑问我都得辩证的看待,首先,就采访的提问方式来看,它们是多元化的,也是动态化的,并不是每个采访都是要很随和,恭恭敬敬,或者是咄咄逼人,针锋相对;他都是要根据具体的人、情景、时间等等去调整,去应对的。 你可以以其中一种为自己的特色,但也要辅之以其他的方式。 第二个,用在对的情景下,人们称之为“匠心”;用错了,人们称之为“钻牛角尖”;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八):追寻心中的那个英雄

  二十世纪初,奥莉娅娜·法拉奇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生。这座被徐志摩译作翡冷翠的艺术之都,欧洲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欧洲的文化中心。这座城市成了奥莉娅娜一生的眷恋,是她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是她的高度文化自信的来源。青年之后,她爱上了纽约——这是自由城市,这是她的向往。虽然定居纽约,但她依然一直请人护理在托斯卡的“城堡”,她的故土,她家族的全部回忆。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航空公司都不敢送生命垂危的奥莉娅娜跨越大西洋回意大利,但奥莉娅娜还是坚持乘坐了私人飞机回到了故土佛罗伦萨,下了飞机就上了救护车,她又要去参加战争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了。

  法拉奇之所以能成为法拉奇,与她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期的历史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二战、反法西斯是奥莉娅娜青少年的关键词,奥莉娅娜的父亲就是意大利抵制法西斯的英雄。其父起义被抓,面临酷刑甚至死亡的威胁,依然坚守。而且这位父亲并没有对女儿娇生惯养,早早地把年幼的奥莉娅娜放进了这场二十世纪最大的战争中去了,一个传递情报的女孩,这就不奇怪为什么奥莉娅娜日后对记者职业的第一要求是勇气了。中国人说“有勇有谋”,勇字当先也是此意吧。奥莉娅娜的母亲具备了那个时代的女性身上的全部优点,隐忍、相夫教子、大劫当头时的沉着坚毅。母亲对奥莉娅娜的要求是,写出来的文章必须直白易懂,能让自己都看明白。是不是和江州司马有些像呢,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这样一个英雄的家庭诞生了一个青年时代的法拉奇——厌恶别人把她当作女性看待、寻找心目中的英雄、想去闯荡天下的法拉奇。

  奥莉娅娜也不是一开始就是战地记者,似乎职业生涯的初期,称她为“娱记”更合适些。她采访欧洲各大电影节、走访好莱坞,盯紧了明星们的私生活。直到她去了越南西贡,亲身参与到了惨烈的越南战争中去了,也是在越南,奥莉娅娜遇到了影响她一生的男人,弗朗索瓦。弗朗索瓦是战地记者中的英雄,是个越南通。弗朗索瓦这个充满魅力的男人,带领奥莉娅娜真正直面了残酷的战争。关于战争,关于民主与专制,这两人都有相近的观点。战争的双方一旦开始厮杀,当用放大镜来看战争的细节时,就无法宏观的用正义和非正义来划分了。而越战则是对抗的两方都觉得己方是正义的,这也无怪乎奥莉娅娜有时支持美国大兵,有时又站出来为越共辩护了。奥莉娅娜心中是没有左、右之分,甚至憎恶左右之分,她向往民主自由,更多的则是一生都在同法西斯主义斗争,同法西斯主义的来源斗争。她追求的是真相,她会提最激烈的问题,来迫使她的受访者表露心迹,甚至有时她是靠猜的。我想说,一个理性社会必须给予新闻工作者犯错的权利,真相只能无限逼近而达不到。言论自由的基础是新闻自由,新闻追求时效性,无法做到完全正确。在我看来,只要事关“公众利益”,及时但无法确定真伪的新闻也是可以报道的,只要特殊注明,事后加以补充完善即可。

  关于记者,就聊这么多吧。今天恰逢情人节,我想谈谈奥莉娅娜的爱情。奥莉娅娜是一个为爱奋不顾身的女性,她的每一次爱情都是那么轰轰烈烈。年轻时,她堕过胎、服安眠药自杀过,救回来后觉得自己再也无力去爱了。后来爱上了弗朗索瓦,可惜弗朗索瓦已结婚生子,碍于宗教信仰无法离婚。其后,奥莉娅娜爱上了希腊抵制专制强权的英雄帕纳古斯里,这个年龄才到她一半的成熟男人。可惜帕纳古斯里最后被谋杀了,这件事给了奥莉娅娜沉重的打击,与之相近的是她母亲的离世,让她对死亡有了更深的理解。其后,奥莉娅娜爱上了一个立志成为宇航员的青年,相处不和然后再不往来。每次爱情都给了奥莉娅娜不尽的伤痛,但更多的是给了她不尽的美好。爱情本不在意年龄,似乎连理由都没有,爱得那么用力,用情那么深。这四个男人都曾经一度看到过法拉奇钢铁外壳下的柔软的心。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九):一个有传的人

  在遇到这本书前,我并不知道奥莉娅娜法拉奇是谁,只知道一个有传的人,应该不是一个无趣的人。

  传纪开头从奥莉娅娜的家庭成员说起,谈论到她慈祥的祖父,她说:“爷爷十分慈祥,总是保护着我。在一个少有人微笑的家中,他总是面带笑容。”而面对“总是怒气冲冲并且下手很重”的祖母,她本能的选择避开。

  “因家中没有男孩,爱德华多很快就把奥莉娅娜看作家中的男孩。”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奥莉娅娜学会了打猎。而十五岁那年面对飞机投下的炸弹,她的哭声招来了父亲的一记耳光,更是让她从此开始尽量避免在公众面前哭泣。

  我的直觉告诉我在这样一个看样子并不太和睦的家庭中生长,我们的主人公奥莉娅娜可能有些不同于同时代女孩子的特质。

  她人生的启蒙者是她的伯父——一位作家。“在奥莉娅娜的一生中,她都会引述他的忠戒:在急着这一职业中,一直回响”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读后感(十):愤怒与骄傲

  (原谅我斗胆引用了法拉奇的一本书名作为题目)

  这本好读又好看的传记塑造了在二战年代成长起来、坚持报道自己所见到的真实、提问风格与文字风格同样简单直白的世界级著名女记者法拉奇。

  法拉奇的前半生在世界各地采访,并没有特别地表达出对某种主题的擅长。而是都非常出色。

  在越南战争期间,法拉奇得到了采访当时的越南政治领袖武元甲的机会,一举成名。并从此开始采访世界上掌握着各国命脉的领导人。

  法拉奇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女记者。

  在2006年9月14日,法拉奇因癌症离开了世界,留下了十几部著作。

  -------------------------------

  《从不妥协——法拉奇传》可以说是关于法拉奇的传记中最好的一本。这本书也让作者克里斯蒂娜声名鹊起,而她也是一位意大利的女记者。

  正如每一位欧美传记作者都会做的那样,克里斯蒂娜也同样从法拉奇的幼年写起。

  在二战阶段快速成熟的法拉奇,似乎注定要用思辨、敏锐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政治领袖。

  但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法拉奇自身对自己地不断淬炼。

  就如同书中提到的,越南战争期间,有467名女记者活跃在西贡。但只产生了一位法拉奇。如果仅仅归功于她的女性身份和好运气,让她从采访武元甲开启了采访世界上最有权力的政治人物的生涯,就是在太偏颇。

  好运气是无法保障一个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出色的。

  同样的道理,在二战期间成长起来的女性有数百万,为什么只有法拉奇成为了如此著名的女记者?

  因为法拉奇一直未放弃努力,一直坚持自己的风格。

  法拉奇在参加到越南战争的采访之后才开始成为世界顶级的记者,但在这之前和之后,她从未放松过对这个世界其它领域的观察与思考。这也是为何法拉奇有如此多的著作的原因。

  一个人的好,不是某个媒体说出来的,而是这个世界所需要的。

  本书很多次地借助别人的口,说法拉奇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女人。

  法拉奇到底哪里冷酷?

  她的冷酷在于,揭穿政治手腕的冷酷。

  她的冷酷在于,抨击不公平的冷酷。

  她的冷酷在于,不会放下自己骄傲的冷酷。

  法拉奇在1979年采访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时,出于对当地文化的理解,法拉奇带上了黑色的面纱。但是在采访过程中,法拉奇直截了当地指出了鲁霍拉的暴行,鲁霍拉则取笑法拉奇也同样在他的淫威下低头、佩戴了面纱。法拉奇马上称呼他为“暴君”,并成功地在他的面前掀去面纱。让鲁霍拉气急败坏地离开,在第二天又不得不继续坐在法拉奇的面前,完成了这次采访。

  因为女性的身份,让法拉奇的传记中多了一部分,那就是爱情。

  但对于法拉奇来说,连爱情都与众不同。

  终其一生,法拉奇有四段爱情。每一段爱情中的男主角都各不相同,无论是年纪、性格还是职业。

  法拉奇没有做特别的事情,唯一做到的,就是在爱情中也一如既往地全力以赴。

  愤怒与骄傲。

  法拉奇就是这样一个女人。

  她用尽全力来喷薄出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对这个世界的愤怒还是热爱。

  她用尽全力来保护自己的骄傲,哪怕在她离开这个世界之后的第8个年头,依然让人起敬。

  ---------------

  如果喜欢,就关注我们的公共微信号

  ook-life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