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物色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物色的读后感10篇

2018-06-29 04:0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物色的读后感10篇

  《物色》是一本由扬之水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1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物色》读后感(一):从物见色,《金瓶梅》物品考证

  每次看古典文学作品时候,除了特殊提及的物品之外,总是把那些名称复杂服饰器物描写略过去,不是因为描写的不生动,只是因为对古物不熟悉,看了也并不能想象具体样子。读这些书,很需要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忽略细节阅读过程,让人对作品内容有一层陌生感,很有遗憾。所以,看到专心讲解古代物事的书,总是读的津津有味,借机弥补自己欠缺

  《物色》就是这样一本有意思的小书。这本书是扬之水研究《金瓶梅》中涉及的服装首饰、器物的成果。正如扬之水所说,这些小物件在《金瓶梅》的研究中无疑是小中之小,是容易被人忽略的部分。而扬之水正是从这小物件上入手,把文字描写中的物品,与出土文物、古籍文献字画等多方参照,精心考据,把物品的具体款式材料制作实物联系起来,讲解细致可信,实物配图又让人大饱眼福

  古人对一应物事都很讲究,有经济条件家庭,各类日用品选择上好的原料匠人精心制作,可以算得上是艺术品。其物本身就具有值得欣赏和琢磨的“色”,这也是《物色》中的主要内容。若再把物品联系到所用之人的言语、行事上,能见出人物性格、家势变迁社会风俗,更得“以小见大”之功。

  贴身使用的物品,像首饰、汗巾之类,不但能看出古人生活的日常习惯,更能牵引出隐藏的亲密关系。比如发簪、钗子、香囊、荷包一类,往往是传奇小说男女定情的常见信物,最容易牵出隐情。

  《金瓶梅》第八回,潘金莲从西门庆头上拔下来一支簪子,却是孟玉楼的“一点油嵌名簪”,金莲自然觉得西门庆变心了。这支“一点油嵌名簪”,“一点油”就是簪子的款式,簪子头是金的,而簪子脚是银的,簪脚插在头发里,不外露,银的也无妨,金簪头露在外面,用金的显好。“嵌名”是说孟玉楼偏好在自己的簪子上錾一句嵌名诗“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类似签了名。“一点油”是比较简单的簪子款式,簪头雕刻精致小虫的草虫款,更加美观,继承了不菲遗产的李瓶儿就有类似款式。

  再比如䯼髻,是明代女性常戴的一种假发。普通小户人家没那么多钱,只能用头发编制大户人家财大气粗,则用金丝银丝编制。宋慧莲不想“成日戴头发壳子儿”,想让西门庆给她编银丝䯼髻。“头发壳子”就是说她原来的䯼髻是头发编的。西门庆担心大娘问起来不好交代,宋慧莲早想好了借口,只说是从姨娘家借来的。因私情得了超出自家财力的头饰,自然需要编好了借口隐瞒下来。

  随身携带的物件,除了美观之外,还有很多实用价值。比如吴月娘曾经带着“金三事儿”,西门庆的汗巾上一头也拴着“三事挑牙儿”。这“三事”,是指耳挖、挑牙儿这类小物件儿,还可以有粉盒、香茶盒等,其实就是随身携带的小工具包。三是泛指,不一定非要三样,是通称。女性可以将这“三事儿”做成佩饰,兼顾好看和实用,一举多得

  人情往来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从物品的使用上,也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气人们之间互相送个物事、礼品,总要用个盒子装好,既美观、郑重又好拿,不好空手单拿着东西去送。收到礼物,也常常需要回礼,礼尚往来嘛。这就经常用到漆盒。漆盒也有很多样式,这里不一一列举。漆盒的用处很多,可以当食盒,来往赠送食物糕点,还可以盛放拜帖、请帖、礼贴、笔墨契约、图章、常用药等,也算是出门的随身物品,就像今人出门多数都要背包一样

  服饰配件、汗巾、鞋子、木床、漆盒等,都是明朝日常生活必备的物品。扬之水正是从这些习以为常的物品中,去考证物品的原貌、功用,还原《金瓶梅》琐碎日常中的真实细节,从《物色》中带人领略明朝社会风貌

  2018.06.26雾凇

  《物色》读后感(二):一本《金瓶梅》的导游

  小时候红楼梦,最讨厌里面服饰的描写,一大串,完全不知所以然。好比看党报头版,总是想快进。后来发现,其实这些东西得拆解,然后和文物比对,唯有此,你才能看到一本完整的书,那个世界才是有颜色的。

  扬之水的《物色:〈金瓶梅〉读物记》就像这一块儿的导游地图

  书的最后引用《金瓶梅词话》第90回,“那来旺儿一面把担儿挑入里面院子里来,打开箱子,用匣儿拖出几件首饰来,金银镶嵌不等,打造得十分奇巧。但见:孤雁衔芦,双鱼戏藻。牡丹巧嵌碎寒金,猫眼钗头火焰蜡。也有狮子滚绣球,骆驼献宝。满冠擎出广寒宫,掩鬓凿成桃源境。左右围发,利市相对荔枝丛;前后分心,观音盘膝莲花座。也有寒雀争梅,也有孤鸾戏凤。正是绦环平安珇珊绿,帽顶高嵌佛头青。”

  如果不懂这些词语背后的纹样,其实就是汉字的拼接。但是当你将这些首饰具像化,会更深刻地理解他们和我们一样,身处一个特别多彩真实的世界。一方面是他们的生活特别精致,与大自然的关系依然特别紧密,他们喜欢的纹样多数都带着象生的意味花鸟鱼虫布满生活的空间。包括居住环境,用的穿的,个人隐于自然。

  另一方面,其实我们现在的生活也很不错。马伯庸就曾经用金瓶梅的手法描写我们的日用品,“晴娟暗赞,这房间虽不奢华,倒也雅致。桌上一台富士康窑iphone6贴高透膜越狱无套移动合约机,连着hellokitty纹圆角铁盒一万毫安四孔充电宝;墙上挂着扇4K八倍速无边框液晶智能弧面大屏电视,旁边还摞着几件顺丰江浙沪包邮专用快递到付有收件人题款硬纸质地包裹主人布置用心思。”关键是这样能锻炼眼力,偶尔做一下这样的训练很有意思,尤其乘地铁的时候,观察大家衣服上的纹饰。

  再回到,来旺儿那些首饰,孤雁衔芦,双鱼戏藻就是如同字面的纹样。后面的“前后分心”,是头饰的一种,观音盘膝莲花座,书中也有实物。满冠擎出广寒宫,满冠也是头饰一种。扬之水也有专门写,专门戴在头后面的分心就是“满冠”,戴在前面的首饰有挑心和花钿,分心的尺寸中心部位要便矮一些。个人感觉形状有点儿像现在婚礼上,新娘子戴的那个公主冠。不过以前要更复杂些。

  再随便拎一个喜欢的细节。是潘金莲拿着抿子给李瓶儿梳头,然后见瓶儿头上戴的是一付金玲珑草虫儿头面,并金累丝松竹梅岁寒三友梳背儿。就说她不该打这碎草虫头面,只是有些抓了头发。不如吴月娘头上戴的金观音满池娇,是揭实枝梗的好。瓶儿特别老实,就说自己也要打一件这个款式的。这里潘金莲有点儿耍心眼,在吴月娘面前故意搬弄是非。因为她老早就听到李瓶儿想打一个这样款式的满冠。

  不过我感兴趣的是碎草虫头面,想想戴头上还是蛮可爱的。蜜蜂蜻蜓蜘蛛蚂蚱、螳螂、蝉或鱼、虾是草虫簪子常有的造型题材多取自南宋院画小品。想想现在应该一年到头都很难见全上面那些草虫,甚至可能很多人连蚂蚱蜻蜓实物都没见过。别说将这些亲切可感的东西戴头上。可是反过来讲,这些源于南宋院画小品的头饰岂不比前些年流行的头上戴草要雅致得多。

  里面也解了我不少困惑。比如“西门庆向袖中取出白绫双栏子汗巾儿,上一头拴着三事挑牙儿,一头束着金穿心盒儿”,吴月娘打扮里也有这么一句“胸前带着金三事儿㩟领儿”,这三事,原来是挑牙儿、耳挖,想不到吧,牙签和挖耳勺,当然用作配饰的时候还有许多新的组合,剪刀花粉盒都算,有点儿像今天的毛衣链。

  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东西,太多,就不罗列了。比如今早在地铁看到“盏”的形状时一愣,这么多年,喝酒的器皿我就只会说酒盅,其实它有很多啊。“把盏言欢”这么常说的一个词,我竟很少去想盏是什么样子的。

  对我这样一个粗线条的人,《物色:〈金瓶梅〉读物记》引着去看那些偶尔忽略掉的东西。然后现在特别想买她那本《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定名与相知》,只是作为穷人,别说金银首饰,连写金银首饰的书都要再三斟酌啊。

  《物色》读后感(三):物中色,物后色

  扬之水老师的新作《物色:金瓶梅读“物”记》一到手,最先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淡紫色青色搭配,雅致考究。书里尽是讲奇技淫巧的金银首饰,书本身却是清淡含蓄极了,如同那些喧闹繁华浮华奢靡早就成为了过往云烟,只剩下扬之水老师平实的细细追索、娓娓道来声音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名字,《读“物”记》一语道破了此书的两个重点。首先是“物”,本书的主角是金瓶梅中出现的大大小小的首饰、器皿、家具,这些本不是小说中的重点,作者却独独聚焦于此,让这些素日里的陪衬成为讨论核心。其次是“读”,这是此书的写作特点。扬之水老师从金瓶梅中对物件的描写入手,再佐以同一时期史料带领读者领略“物”之美,以及明代社会生活实景。然而却又不止于此,了解了“物”的社会文化内涵后,扬之水老师再回看金瓶梅的叙述铺陈,引领读者去理解创作者写作的种种巧心,乃至巧心背后的明代社会文化现象。从文到物,从物到文、从文到史的思考、写作过程,正是此书的独特之处。

  能做到在文史领域如此自如的穿梭,显然是扬之水老师几十年勤奋的成果。在阅读过程中,我也十分佩服扬之水老师搜集、使用史料的能力,从小说、话本、诗词,到壁画、壁画、馆藏展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非特别用心而不能达成。同时举重若轻,各类繁复的史料好像是笔下漫不经心涌出的涓涓细流,长流不断,又自然恰当,读起来不会有困倦感。扬之水老师这本书似乎也不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者对某个高深学术问题阐发己见,更多的是对自己长期以来的积累给以总结,对自己感兴趣的议题说上几句,换句话说,我总觉得这本书是扬之水老师写给自己的。

  正因为是写给自己的,所以在文章的叙述上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不过,也正因为是写给自己的,所以这本书在洋洋洒洒之余,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也有一两点遗憾。

  首先,书中在对于金瓶梅中原本情节在征引、讨论时,并不一一介绍。比如其书在第125页至127页,谈书中三张床的下场正应对了孟玉楼、李瓶儿、潘金莲三人不同命运,以此来看“物”在金瓶梅中所承担的线索身份。也许是老师认为这一情节已经家喻户晓到无需再谈,所以即使在注脚里也没有点明这三人究竟结局如何。扬之水老师在中华书局伯鸿讲堂做这本书的介绍时,我凑巧在场。当时许多在场的读者都对书中介绍的金银首饰十分感兴趣,但对金瓶梅的故事内容并不细致掌握。对于这样的读者群体来说,如果有注脚能帮助阅读,显然对于“物”“中“色”“、物”后“色”的理解会更深刻。

  其次,扬之水老师在行文中使用了丰富的史料来说明各类“物”在明代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象征的文化意涵。可是此书结束于““后记”,并没有将使用的史料罗列成表,以方便读者搜索使用。可能老师自认为这是一本“小书”吧。

  中华书局推出《物色:金瓶梅读“物”记》一书还不久,估计后续会有更多的讨论。扬之水老师此书以物色命名,实际不仅仅谈物中色,更是谈物后色。由金瓶梅中的“物”,看金瓶梅的写作,看明代的社会生活,所以扬之水老师在后记中说这是“一器一物的发展演变史”实在是过谦了,这既是一部讨论器物的历史,也是一部文学史范畴的书,一部社会生活史范畴的书。

  《物色》读后感(四):打开一个形而下的明代世界

  最近正好读金瓶梅,看到里面对一件器物,一样穿戴,一处环境的描述脑子里总是无法自动去还原那个形象,西门庆家的富贵奢华也就无从确切感受。近来发现,我们对一个时代的想象往往多是形而上学,并不从那个时代的器物而来,是当时的人,文学和一种画面渲染出的气象影视剧里讲一讲智谋政策人心幽微,有了演员演技气场,似乎便构成了一种可信度。但这却不是真实的时代感,是剧组二次创作后想传达给观众的。

  我喜欢明朝,除了当时的人,文学,艺术形式和遗存建筑,更不能无视那个时代的物,这些物即是衣食住行中处处存在的形,形状,材质花纹花样,都具体生动,构成了一个时代的风格色彩,即为时代感。

  金瓶梅我以前一直没看,这大概要怪大家总是拿情色作为噱头来议论,以为通篇都是情色。记得看过一篇明代人的书信,写信的人是文学家袁宏道,他在信中对朋友说:仁兄近况何似?《金瓶梅》料已成诵,何久不见还也?意思就是,金瓶梅你拿去借看,大概都会背了吧,快还给我吧。言语之间,便能感觉出明代文人的一种趣味,看金瓶梅,传抄金瓶梅,并且津津有味

  明后期的世风放达,在经济发达江南一带更能体现。各类书肆中贩卖情色书刊,春宫图册,房中术画册,颇有市场。金瓶梅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不单单是一本讲饮食男女的小黄书,他的高妙之处不仅于此,能使得明代文人青睐的,必定是有独特的文学色彩,譬如其中对西门庆家饮食起居,器物穿戴,生活细节,人情往来的描述,虽假托宋代,但实为明代,且是明后期的写实手法,那个时代的文人们见到有人写自己生活中的器物、饮食、园林、交际,甚至是房事,便兴趣浓厚,爱不释手了吧。

  书中配了大量的实物图,都是出土的明代文物,一一对应,涉及首饰、服饰、器具、家具、画像、塑像等。一看就能明白,小说里描述东西的样子如何,从而发现一种叙述的规律。其中江南地区出土的实物比重很大,且首饰还保持了金色本色,狄髻上面的红蓝各色镶嵌宝石,光泽不退,百年生辉。苏博曾办过一个名为“金色江南”的大明特展,看过现场,才能领会什么叫富贵风流,巧夺天工。

  就比如我们知道明人的衣衫并无口袋,那么如何存放随身物件。书中男女都会在胸前挂一串金玉配饰,一般分为三串,叫做三事,也有七串,叫做七事。分别为荷包、剪刀、瓶罐、粉盒、各类花果样式等内容,用来盛放妆粉,药丸,茶饼等私人物品。行动时环佩叮咚,十分优雅。

  又比如环境:

  花园内,金莲见紫薇花开得烂熳,摘了两朵与桂姐戴。于是顺着松墙儿到翡翠轩,见里面摆设的床帐屏几、书画琴棋,极其潇洒。床上绡帐银钩,冰簟珊枕。西门庆倒在床上,睡思正浓。旁边流金小篆,焚着一缕龙涎。绿窗半掩,窗外芭蕉低映。颇具文人雅致意趣。

  饮食:两个小厮放桌儿,拿粥来吃,就是四个咸食,十样小菜儿,四碗炖烂,一碗蹄子,一碗鸽子雏儿,一碗春不老蒸乳饼,一碗馄饨鸡儿,银厢瓯儿粳米投着各样榛松栗子、果仁、梅桂、白糖粥儿。西门庆陪应伯爵、陈经济吃了,就拿小银锺筛金华酒 ,每人吃了三杯。一顿早饭如此奢侈多样。

  金瓶梅的文学语库与红楼梦多有相似,对于物器饮食的描述手法也近似。但两者的区别很大,一个是情的境界,红高出太多。还有一个即是世风的区别。金瓶梅是一个相对开放纵欲的世俗世界,礼教的约束更少,人也显得更加自由无畏。是明后期一个十分显著的现象。

  我以为,用以营造小说历史氛围的,一个必须的手法,即是不厌其烦的描述当时的器物、风俗、掌故、生活细节和环境,虽然有时候会影响阅读的流畅,造成停滞,但将时代的真实感落脚于器物,是合理的。

  而我们目前的关于历史的影视和文学都渐渐忽略了这一点,将重心侧重于戏剧性,走了形而上学的路子。这样,也使得许多人对时代的形失去了认知判断,容易被误导。

  《物色》读后感(五):小中见大:透过明代市井之物品读《金瓶梅》

  《金瓶梅》一书描写的明代市井生活距今足足有五百年之久,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十分陌生了。明人的日常生活中吃穿用度、人情百态等,在《金瓶梅》这部书中是得到了极大的真实再现的。然而,因了时空的阻隔,对于理解这部书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障碍。其中的名物,虽也有熟悉的,但大部分却一知半解,甚至完全搞不懂究为何物。市面上有很多解读《金瓶梅》的书籍,单从名物角度来解读的也并非鲜见。而能够如扬之水的《物色》一样,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令人过目难忘的,却还没有遇到。

  扬之水是笔名,取自《诗经·国风·郑风》。本名赵丽雅,1996年开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相继出版有《诗经名物新证》、《曾有西风半点凉》、《中国古代金银首饰》等书。扬之水致力于通过考古成果研究古代名物,以独到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发掘名著中的原滋原味的古人生活样貌,以优美的文笔呈现给读者。

  《物色》就是这样一部情、色丰沛的小书。相比《叶思芬说金瓶梅》厚厚的三大本,《物色》是单薄了些。叶思芬把一百回的巨著解说得洋洋洒洒,蔚然可观。她从大处入手,几乎照顾到方方面面,内容详细庞杂,读来一时难以消化。而《物色》转从小处着手,只从《金瓶梅》一书中涉及到的明代市井百姓日常用物入手,辅以考古出土文物的实物照片,透过对物的解读,体味兰陵笑笑生的匠心独运,小中见大。

  同样是对物的关照与解读,叶思芬注重于词话书中的插图,那些插图可谓明代生活的生动再现,叶思芬心细如发,把插图中的明人生活日常起居用物加以现代解读,给人印象深刻。这实在给予我们有益的启发,然而缺乏实物对照,终不免遗憾。而扬之水不同,借助考古出土文物、博物馆的展品,在《物色》一书中插入实物彩色照片,色彩纷呈,古色古香,美轮美奂,令人如睹明人的日常起居生活。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出于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执著,扬之水援引大量古代笔记小说尤其是明人的笔记小说,或片言只语,或加以提炼,文虽短,而意蕴悠长。当然,读者不能忘记的是,这些有说服力的文字虽然不可或缺,书中主要关注的是《金瓶梅》的物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之间的关联。离开这些名物在《金瓶梅》一书中具体的描写,就无以体会兰陵笑笑生的良苦用心。

  “金井玉栏杆圈儿”,很美却本色的名字,我们不知道究系何物,往往狐疑之下草草略过,读后脑海里印象全无。读过《物色》之后,方知“金井玉栏杆圈儿”是明人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网巾上用以穿绳而过的小小网巾环。在作者眼中,此物虽小,却是明人生活中的必须之物。不因其小而略过,不因其不重要而舍弃。原本日常生活是包容万象的,大如拔步床,小如网巾圈儿,《金瓶梅》一书以写实手法将明人生活再现于我们眼前。藉助扬之水的《物色》,我们得以一观明人的日常用物。书中那些穿越时空而来的或大或小的明人用物,无比真切,轻轻诉说着五百年前的真实生活场景。

  抚摸、凝视书中的小小物品,放任思绪,驰骋想象,仿佛重回万历年间,体验一把明人的喜怒哀乐。物的世俗,物的多彩,物的沧桑,有了沉甸甸的质感。古人的生活不再可望不可即,曾经多么平常的东西,在我们看来却不同凡响,既亲切又陌生。它们曾经存在于古人的生活之中,它们穿越时空来到我们眼前。

  再现这些明人生活中的用物,使我们对于理解、体味明人的生命体验、生活质量,有了直观的印象。我们阅读古人的书,总有回不到从前、看不到古物的遗憾,隔靴搔痒,所得难免浅陋。小物不小,透过名物解读名著,扬之水的《物色》无疑是成功的。然而,一部容量极大的《金瓶梅》,光是名物,也不仅限于《物色》一书所介绍到的冰山一角。倘能将其中涉及到的明人用物一网打尽,将会是读者之幸,作者之幸。

  《物色》虽只揭开了明人真实生活的一角,却为我们建立了一座了解明代生活的桥梁,从全然陌生,经由欣然愿往,终至陶然忘返。薄薄的一本小书,关注的仅仅是小小用物,却带给我们不一样的阅读感受,《物色》做得实在是非常出色的。

  碧月清风

  2018.6.28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物色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