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夜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夜的读后感10篇

2018-07-02 04: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夜的读后感10篇

  《夜》是一本由[美] 埃利·威塞尔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7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夜》读后感(一):黑色的“夜”

  整本书读下来脑子里的思绪凌乱也很沉重。文中没有什么愤慨激昂语句作者用一种平和叙事的语句来向读者诉说发生在奥斯维辛的一幕幕。

  不得不说奥斯维辛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巨大坟墓。似乎听到集中营人们的呐喊,但感觉一切又显得那么死寂沉闷。在这里,行走的是一些脱离了灵魂躯体,或者说这里灵魂都是纯粹的灵魂,活着是大家唯一的目的。在这种条件下,人们暴露出了人性美好一面,也暴露出人性的丑恶,包括作者自己,甚至感觉自己的父亲是一种累赘,一种负担,虽然作者自己也觉得羞愧,但是他确实出现了这样的想法。不得不说,作者是诚实的,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并展现给大家。我甚至会想到,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想........。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大致的意思是:人的一生中有两次死亡,第一次是他的生命结束,也就是躯体的死亡;第二次则是他最后一次被人想起并遗忘。是啊,这就是人生,相比第一次死亡,第二次死亡可能更会让人觉得恐惧

  如今的我们生活和平年代,很多人已经忘了二战中那些逝去的灵魂,甚至根本不知道这段历史。我想,这是不应该的。记住历史,不是说要体验那些苦难人的生活,也不是为了惩罚那些犯罪的人。而是要以史为鉴,避免这样的悲剧;要以史激励自己,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夜》读后感(二):我们所经历的夜再黑也黑不过这夜

  夜

  对我来说

  本是舒服代名词

  忙碌一天

  通过夜

  看部电影

  翻几页书

  悠然自得

  而对于一些经历

  却是不可回首的过往

  想象不到天明的惶恐

  人与人本平等富足的过活

  只因一些人扰乱了这个世界顺其自然

  让一些人踏入影响他们一生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

  每个人都会被剧情发展改变

  忘记人性本里的东西

  (人性的本里在这里只能被称为东西)

  变成可怕的讨厌的自己

  但我们来看这个故事的时候

  我们能感受到的只是难以置信

  并且奉上我们仅有的同情心

  而从那故事里走出的人

  有的只是恐惧

  以及恐惧过后的坚强

  报以对这个世界的尊重与生的希望

  这夜

  我们难以置信

  这夜超脱我们所经历过的所有的夜

  我们所经历的夜再黑也黑不过这夜

  《夜》读后感(三):私家的一点浅薄唠嗑

  【注意阅读前请默念三遍“笔者是一没见识中学生请不要和她计较”,否则阅读后出现任何不适症状笔者概不负责

  :您要是想打负评请随意哟。】

  开篇惯例先来唠嗑两句……

  首先,笔者我再次习惯性地说虽然这本书的封壳没有前几本写得那么夸张,但是对笔者而言封壳上的介绍还是有很大成分的噱头——毕竟在这本书中的埃利泽不是那个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我更宁愿把他看作被世界逼上绝路的小小少年

  其次,个人感觉给这本书打三星以下的都该和知心姐姐谈人生【什么鬼>>!!没错笔者我的确是第一次读战争相关的书,老实说在买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没有想到这本会是逼格比较高的入门,但不管怎样埃利泽给我带来了足够多的震撼甚至是警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也是一部足够完美的“证词”。

  好吧To be honest,笔者我其实没有完全理解埃利泽所经历的一切——就像他本人说的那样,只有经历过奥斯维辛的人才明白奥斯维辛,其他人永远不会知道。然而我们现在不可知的原因与埃利泽的时代恰恰相反。现在世界各国对于战争历史的态度相较当年的讳莫如深可是来了个180°大反转——各套精心编制教科书铺天盖地的影视作品良莠不齐的书面“证词”,以及每逢大型纪念日必办的纪念活动……似乎整个世界都“铭记”了百年来蔓延一个多世纪黑暗岁月,各个国家都斥责战争并深恶痛绝

  表面上看起来大家并没有遗忘。然而当看到豆瓣评论区里某书友的三星评论以及一句“可能是看得太多了,我再也没有那些惊讶不平了”,我并没有惊讶。

  是的,我们并没有铭记,这样的我们根本无法铭记。这样的我们没有也不可能理解奥斯维辛的空气里飘散着的黑烟,金陵城下不知归途的万人坑,以及世界上所有为反对所谓的“法西斯”而牺牲在征战途中的壮士——话说回来,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法西斯”吗?我们真的了解战争吗?我们真的了解自己以及这个世界吗?

  我们所铭记的充其量只有大量的史实以及白纸黑字记载的“历史”,而那些隐藏在百余年来一刻不停向前碾压的历史车轮上的那些人、那些绝望悲怆愤懑恐惧等等等等的情感,已经被我们,至少是从我们这三代人起被永远地遗忘了。你们大可认为笔者是个不经世事少女满口胡言逻辑混乱的深井冰,反正我认为自己绝不是在胡扯危言耸听对了

  泛滥和贫瘠一样有害。不是说各国【和谐】政【和谐】府大张旗鼓宣传过度,当然我也不是这个意思某些歪曲误解的随你们去,事到如今这已经不是某国某政【和谐】党的错,错的不是我们是这个世界【什么鬼23333>>——再次强调,没经历过奥斯维辛的人永远无法理解奥斯维辛,而和平年代的我们也难以理解战争的痛。我说这些当然不是鼓励再来次世界大战让我们这些愚蠢的人类感受一下,而是正因为战争的特殊以及不可理解,我们不说要时时“杞人忧天”提防战争,至少要学着敬畏战争、尽己所能了解战争,不说要完全认清战争的本质,至少要能够识别战争的预兆以及其附加的种种表现,好在世界需要的时候能够有那么一群人站出来,阻止战争势头的扩大。

  所以我们阅读这些关于战争与历史的书籍,最浅显紧迫的目的不是为了去感受、回顾书中的灾难,而是学会如何给世界打灾难预防针。

  其实很显然,这本书还有更多独特角度可以用以书评——比如人性,再比如埃利泽关于“上帝”的信仰变化。但是就像开头说的那样,笔者不过一初显锋芒的中学生,再加上自诩是一激进的唯物主义者,对于宗教看法不免浅薄片面,而且基本“无法理解”,所以就把这高深的活计撂给另外的高人吧hhhhhhh

  哎呀我果然一唠嗑就没完没了一不小心又说了这么多XD,那么最后,感谢能够观看至今的读者大大,如果您对以上内容感到任何不适本人十分抱歉,您就当是LULI中学生没见识的笔者第一次看关于战争的书出现了不适应症状心中压抑所以想借个地方吐槽吧,还请海涵哟。

  ——最后老规矩,向埃利·维塞尔先生致敬!

  《夜》读后感(四):夜

  这本薄薄的小说有着惊人力量........................................................................................................................................................................................................................................................................................................................

  《夜》读后感(五):如果不能即刻惩治恶行,请记录

  重读这份如此久远的证词,我发现没有等待太久这点我做对了。时间一年年过去,我惊讶地察觉自己对其中的一些情节产生怀疑,而这怀疑是错误的。

  埃利•威赛尔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这是他为《夜》的新版英译本所写的序言里的一句话。人性之中的恶是没有极限的,足以使得亲历者怀疑自己的记忆。记录,尽早记录下来,是唯一的补救办法。先记录下来,思考和怀疑的时间有的是。清算也可以因此更加公正和彻底。

  对比一下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救助无辜市民的拉贝和魏德林有日记留存,侩子手一方有报纸上的同步直播,有战犯的供词,还有老兵晚年的回忆录。幸存者这一方距离屠杀发生时间较近的详尽记录则少得可怜。几十年后坐在记者面前回忆当初的情形,无论多么诚实的人,也不免要在心里产生同威塞尔一样的怀疑吧。

  《夜》读后感(六):无法感同身受的人类请千万不要遗忘

  正像作者所说的:只有经历过奥斯维辛的人才知道奥斯维辛是什么。其他人永远不会知道。

  今日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不管阅读多少关于战争的书籍,都是无法完全理解身处“地狱”中的人类的痛苦,甚至在绝境中人性的裂变。 从以前开始就会主动阅读一些以二战为背景虚构类小说,有历史的厚度,且读起来还算轻松。但看过埃利·维瑟尔的这本薄薄的自传小说之后,才算真正找到了走进受害犹太人内心的那扇门。再回想那部非常有名的电影《美丽人生》,大概只能算是编剧导演的美丽寓言了吧。

人性

  达到极限的人类能把自己逼成异形逼成兽类:“我们是自然主人,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死亡、疲惫和自然需求,我们全部忘记了。我们比寒冷饥饿强大,比子弹和对死亡的渴望更强大。我们是被定罪的人,是流浪汉,我们成了简单的编号,我们是这个尘世间仅剩的人。”

  [我永远不会原谅这个把我逼到绝境的时间,它把我变成另一个人,唤醒了我心中的魔鬼,最为卑贱思想和最为原始本能。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烟。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孩子的脸,在静默的蓝天下,他们的身体渐渐蜷曲。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火焰,从此以后一直在消耗着我的信仰的火焰。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黑色的沉默,永远剥夺了我生的欲望的黑色的沉默。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时刻,我的上帝、我的灵魂被谋杀,我的梦想化为荒漠。 我永远不会忘记,哪怕注定与上帝活得一样久。永远不会。]

  而我永远不会原谅那些往车厢里扔面包的人类,更可悲的是像这样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类,不论在动荡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不论是西方世界还是东方国家,一直都没有消失。

信仰

  看过的许多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都会刻意放大人性的闪光点,强调对于遭遇变故的人类具有拯救意义的信仰的重要性。然后在奥斯维辛我们亲眼目睹了埃利从善良,信仰坚定,一步一步变得麻木,质疑信仰甚至诅咒信仰。

  “比起其他人,我更相信希特勒。他是唯一格守诺言的人,他格守了对犹太民族的所有诺言。” “而现在,我不再祈求。不再会发出哀鸣。恰恰相反,我觉得自己非常强大。我是原告。被告是:上帝。”

  一个一直为信仰而活的民族,要遭受怎样的凌辱残害才会导致信仰的崩塌? 发现上帝的无能,比起其他罪恶,它似乎并没有那么惊人,但对于有信仰的人来说却是所有罪恶中最可怖的,那就是,当这些上帝的子民突然间看到绝对的恶时,上帝在他们心中死去?

  与其说这些战前生活在世外桃源一样的锡盖图小镇的犹太人不相信别人的警告和恳求,错过逃跑的时机是因为无知,不如说是因为善良。心地纯净的人们怎么可能想到世间竟会有这样的残忍手段人间炼狱?经历奥斯维辛之前后,人性的裂变值得全人类世世代代警醒与反思

铭记

  幸存者一天比一天少。“遗忘意味危险侮辱。忘记死去的人相当于再一次杀了他们。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代人都应该为他们的第二次死亡负责。”

  历史一直在验证,人类的遗忘能力着实惊人。二战离我们并没有多么久远,今日仍然有许多绝望的地球人在战火中求生。作家,影视工作者不停的把战争还原在享受着安逸生活的我们的面前。但仍然追赶不上遗忘的速度和麻木的习惯。 人类该如何继续在地球上生存?请世世代代记住奥斯维辛,记住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记住慰安妇,记住那些在战争中被残忍杀害的善良的人们。

  记于12.13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夜》读后感(七):只为黎明到来

  1986年,威塞尔因为通过写作“把个人的关注化为对一切暴力仇恨压迫普遍谴责”而荣获当年度诺贝尔和平奖,作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他选择文字来记录伤痕,并由此反思整个欧洲文化

  不亲眼去看,或许根本无法想象一群人可以对另一群人残忍到何种程度吧,所以,当莫谢执事历经千辛万苦逃离回小镇,想提醒镇上人们时,大家只以为他在胡言乱语,而仍生活在自以为的美好景象中。《夜》的故事由此开始, 以一个集中营幸存者的视角讲述了他在集中营的可怕经历,见证犹太人在集中营所遭受的苦难和心灵冲突的同时,也见证了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是活着的人为死去的人留下的记忆。

  对集中营最初的了解源于电影《辛德勒名单》、《美丽心灵》,据不完全统计,奥斯维辛集中营存在期间,先后关押过数百万人,一百多万人在此丧生。

  同样惨痛的悲剧也发生在当时的中国,二三十万无辜市民在南京大屠杀中丧生,同样是一个民族永恒的伤痕。

  “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开篇如是说,然后,开启一段惨痛回忆。

  历史,其实一直在重复悲剧,只可惜剧中的人们,始终没找不到答案。

  那些黑暗的、被遮掩的、被侮辱的、被损害的历史,需要有正视的勇气而不是忘却。《夜》的第一版发行后,并不受欢迎,时隔许多年后再版终于受到重视,这是历史的进步。

  “忘记死去的人,就是再一次杀死他们。”

  可以说,《夜》的目的是为了铭记,单纯从文学角度分析,多少有点稚嫩,未加修饰的平铺直述,口语化的对白,平淡的讲述风格,这些不足以成就一部伟大的作品。《夜》真正的意价值在于,用文字让我们铭记过往,并以此为戒。整个迫害事件中,最残忍的不是夺去性命,而是对人性的摧毁,还活着的人,舍弃人性中善良、尊严等所有美好的部分,暴露出人性全部的恶,只为了活着,仅仅为了活着,这是最可怕的。

  “我们谈论那个可怕而黑暗的时期,那个如此遥远又近在咫尺的时期,‘责任’是一个关键词。”

  “为了明天将要出生的孩子,不愿自己的过往成为他们的将来。”

  铭记,不是为了加深仇恨,铭记,也不是说不宽恕,铭记,是为了人性的反思,是为了黎明的到来,是为了悲剧不再重演。

  我想,这是威塞尔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

  《夜》读后感(八):夜,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记忆

  夜,安静,魔鬼带走灵魂后的诡静;

  夜,夜风,吹散了生灵的恶魔之风。

  夜,空灵,毫无知觉,毫无痛楚,

  夜,要经历,要承受,

  不是为了明天,而是时间在推动....

  ————————————————————

  这本书我是力荐的:

  ① 要感谢本文作者的精妙(仅就语言层面来讲)言语,活灵活现的句子讲场景如同一幕电影投放到我们的眼睛的影幕上。读起来,流畅、通达、舒服,也同时感谢译者,没有译者的传神之手,我们无法体会到这般美好;

  ② 句子虽好,但这仍是一部悲剧,全文讲述了作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悲惨遭遇;

  ③ 人性的思考,道德的衡量....

  ④关于沉默...... 历史的沉默,人们的沉默,自我的沉默......

  ——————————

  书摘:

  16: 一直到战争结束后,我才知道那晚是谁在敲窗户。是匈牙利警察局的一位督察,父亲的朋友。在我们进聚居区之前,他曾对我们说:“不要担心。有危险的话,我会通知你们。”如果那天晚上他能够和我们说上话,我们或许还有机会逃跑......但是等到我们设法打开那扇窗户时,已经晚了。窗外,一个人也没有。

  37: “男的站左边,女的站右边!” 说这几个词的时候,他很平静,神情漠然,不带感情。几个简单、短促的词。然而正是从这一刻起我离开了我的母亲。我好还没来得及思考,就已经感觉到父亲握住了我的手

  41:我们不知道哪边才是幸运的方向,左边还是右边,哪边通向苦役,哪边通向焚尸炉。但是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我和父亲在一起。

  44:我与死亡天使狭路相逢......

  48: 在火焰中消失殆尽,只剩下一个与我相仿的躯壳。黑色的火焰进入了我的灵魂,吞噬了我。

  52:牌子上写着:“当心!生命危险!”简直是嘲讽:这里还有不会对生命造成的危险的地方么?

  68:甚至比行尸走肉还不如:只是一只饿极了的胃。只有胃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151: 四月五日,历史的车轮转了一圈。

  后面还有埃利·威塞尔用意第绪语的初稿被删减部分的补充和大作家莫里亚克的推荐,构成了对全书的进一步理解。

  ——————————

  一、让你安静地读书

  二、忘却时间

  三、用心思考,尽管,不一定会有结果,但是重要的是思考本身。

  《夜》读后感(九):他曾真切地活在“一九八四”

  封底挂上了《纽约时报》的一句话评论“这本薄薄的小书有着骇人的力量”,越琢磨越不对劲。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一本书的评语,太讨巧。但“骇人”二字,确实很到位。

  语言简练,点到即止,我简直有理由相信作者具有极高的写作天赋。当然,译者袁筱一功不可没,此不赘言。

  我记得很清楚,以前家里来过两位信奉不知何教的男人和女人,男人有过精神病史,独自带着女儿生活。不清楚女人来自哪里,但举手投足都过分小心翼翼,非常敏感。那时法轮功已经受到全国上下的指责,学校里也经常会宣传邪教的各种危害,所以我对各种与宗教有关的人都抱有恐惧感,但当他们来到家里传教时,又忍不住强烈的好奇心想观察个究竟。那些年家里变故颇多,人的尊严如何在权力与金钱面前荡然无存,我略知一二,面对现世,还是有些愤慨,于是忍不住打断他们的话问:

  “那你们口口声声说的上帝为什么不赶紧惩罚那些坏人?让他们……”

  当时我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在质疑他们无比崇拜的上帝。

  “哎……小姑娘,这不能着急,主自有他的安排,他日后一定会……”

  后面的话完全没听进去,心里想:什么安排,你们说的上帝就是个瞎子,什么都看不见。之后一甩头,上学去了。

  那时四年级。

  人在遭受苦难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想起那些神,“老天爷为什么这么狠”“上帝啊求你保佑我……”之类的话,不管是不是相信这些。他们总会希望神来帮助困境中的自己,后来发现那只是一厢情愿,苦难照旧。随即开始质疑:神为什么要让这一切发生,神到底在做什么。当然回答可以像那个男人一样,说主一切自有安排,不用我们操心,但是我很想知道当下一分钟被送进焚尸炉的是他自己时他还能不能说出这样的话。

  不过我幸运多了,因为从没信过,所以也就无所谓失望。在集中营里私藏武器的荷兰人经过各种残酷折磨仍没有交代任何信息,他的小“男宠”同样如此,绞刑等着他们。当脑袋被套进绳圈中,作者威赛尔的身后有个人问“上帝究竟在哪里,他在哪里?”

  这句话让人难过。

  被自己最相信的上帝抛弃与背离。

  威赛尔清楚地听见了自己内心的回答:“他在哪里?他就在这里——被吊在这里,在这个绞刑架上……”

  上帝已死。死在了威赛尔的心中。

  尼采这个疯子一直在探寻上帝死了之后陷入虚无的人如何战胜虚无,从而成就自身的传奇。失去普世道德的衡量者与见证者,没有了站在道德之巅审视万物善恶的存在,人类更应该通过自己的力量实现启蒙——不依靠外物,有勇气和能力运用自己的理智。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影响的他实际上给人类指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赋予人极大的能动性,他的哲学处处都在言说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愿望——虽然前者是后者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但是尼采也一定意识到,上帝死了之后,打开潘多拉之盒的黑暗之心蠢蠢欲动。人们的确开始运用自己的能力了。

  那是恶的能力。

  《夜》中,经过无尽肉体折磨、心灵折磨的人已失去理智,万能的神早就抛弃他们,在本能的欲望面前,人和人之间的任何情感维系只不过变成了一条隐形的线,可以被忽略。于是,为了一块面包对至亲拳打脚踢,希望父亲快点死去免得拖累自己,都不算什么。只要能活下去。

  书读到这里,忍不住想起《一九八四》中的情节:最后,经过种种酷刑,温斯顿仍旧保有个体独立思考的意识,难以真正信服“老大哥”。奥布莱恩使出最后一招,将其带到“一〇一室”——书中如地狱般极其恐怖的地方。意识到那么多硕大无比的老鼠在笼子里准备吃掉自己时,温斯顿再也难以忍受内心的恐惧,于是,他出卖了挚爱朱丽亚。

  那无数个夜晚的温情脉脉海誓山盟,倏忽不见。

  一本是小说,一本是自传。虚构来源于现实,现实比虚构更富有戏剧性。两者最大的共同之处是带给人的恐惧——有人曾真切地活在“一九八四”。

  “军官走近他,喝令他闭嘴。但是父亲听不见,他继续叫我。军官 于是用警棍狠狠地给他头上来了一下。

  我没有动。我害怕,害怕自己也挨上一下。

  父亲仍然在用嘶哑的声音呼唤——他叫的是我的名字:‘埃利泽’。

  我听见父亲仍然在喘气,一阵一阵的,我没有动。”

  威赛尔没有动,害怕,看着父亲在自己面前走向死亡。他无能为力,他能做什么呢?毕竟那么多人都死了,不是吗?也许父亲早就该死了。他太累了——

  “接下来我必须去睡觉了。我爬上自己的床铺,在我身下是仍然活着的父亲。”

  第二天,父亲的铺位上换了人。

  “我没有哭。不能哭,这让我感到难过。但是我已经没有了眼泪。在我内心,如果在我薄弱的道德意识深处翻寻,也许会找到这样的叹息:我终于自由了!……”

  在同样处境下,有些人的恶被早早唤醒,有些人在耗尽无数信念和意志之后,再也无法坚持,选择保全自己。威赛尔属于后者,但是,谁又有权利谴责他?也许很难说这是不是恶,人性太复杂,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简单二元对立。历史选中这些人经历奥斯维辛集中营,让威赛尔活下来并加以记录,我想,我们要做的,应该不是进行无止尽地谴责。

  结尾深入我心。

  “有一天,我终于能够挣扎着起床了。我想从对面墙上挂着的一面镜子里看看自己。自打进了聚居区,我就没有照过镜子。

  在镜子里,一具尸体凝视着我。

  他盯着我的那种眼神此后不曾离开过我。”

  从小就立志献身于上帝的威赛尔,进了奥斯维辛之后,发现上帝等于零,他需要的是一块最简单不过的面包。与父亲经历无数个患难与共的生死关头,最后还是选择了退缩,看了那么多亲人永别、道德沉沦的画面,他的灵魂和思想早已消失殆尽,只剩下最原始的生存本能。

  幸存下来的,是一具躯壳。

  我总是忍不住去猜测,当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威赛尔脑中想到的是什么。那些像垃圾一样被扔进火中的婴儿?党卫军令人战栗的怒吼?绞刑架前的垂死面孔?汤和发霉的面包?黑夜?父母和妹妹?《卡巴拉经》?……

  我不知道。

  但我希望他想的是接下来吃什么。毕竟,明天要开始新生活了,不是吗?

  《夜》读后感(十):上帝就在绞架上

  我们已经看过很多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影视作品、历史资料,威塞尔的《夜》作为亲历者的回忆录,字数虽然不多,却是通过受难者最直观的感受来记录这段历史,所以给读者带来的震撼丝毫不亚于鸿篇巨著。

  作为记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代表作品,它记录的事实已经成为影视作品的重点参考,大众熟知的《辛德勒的名单》中,很多罪行取材于这本书的详细记录:集中营将犹太人分类送进劳动组;集体毒气杀害;死亡筛选制度;将死去的人挖出来焚烧,即所谓的二度屠杀;俘虏在体检之前拼命运动让自己面色红润,证明自己是个健康的劳动力,以免被送去枪毙……电影中有一个细节,整理财务的小工发现纳粹军官递给它一把牙齿——为的是抠掉上面镶嵌的金子,这个典故在《夜》中也有如实记载,作者威塞尔自己就有亲身经历——集中营管教用一柄勺子撬掉了他嘴里的金牙套,并抢走了他脚上的新鞋子。

  早先看这段历史,是被“罪恶”震撼,进而对“罪恶”产生一种感性的仇视。但是《夜》给读者呈现的,不仅仅是犹太人身体饱受摧残的惨状。他们的家园被毁,性命被剥夺,更可怕的是,他们的精神、信仰被彻底颠覆。当自幼研习《塔木德》、沉迷于神秘世界的十六岁的威塞尔看着十二岁的男孩被吊在绞架上,小小的身体因为太轻而不能很快死掉,半个多小时之后仍然经受着折磨,他听见了内的声音:“上帝被吊在这里,在这个绞架上。”

  尼采说:上帝死了,带来爱、温暖和安慰的上帝消失了。上帝的死亡,在多少虔诚的犹太人哪里发生?拥有天使面孔的孩子被无端杀害;儿子为了活命而把父亲丢进焚尸炉;为了一口面包一口汤而自相残杀……曾经被供在头顶、敬在心头的造物主,早已被践踏在脚下。如果说战争本身最容易激发人心底的恶,那么发动战争的人不应该接受历史的审判吗?

  这段历史是世界的伤口,最初并没有人愿意去撕裂,人们本能地逃避痛处。这本小说写成之初遭遇了各种困难,因为很少有出版社有勇气出版这种题材的作品。事实上,奥斯维辛题材的影视作品在拍摄时也遇到过各种困难,斯皮尔伯格在决定拍摄《辛德勒名单》时渴望让身为犹太人的波兰斯基执导,而波兰斯基作为纳粹亲历者、大屠杀幸存者,他谢绝了这个邀请:“抱歉,我还没准备好拍摄这个题材。”当然,当他准备好,他拍摄了同类题材的经典《钢琴家》。

  遗忘是一种罪过,它意味着危险和侮辱,那是对死者的第二次谋杀,所以总要有人站出来,带领大家直面历史的残酷。威塞尔说,他是一个幸存者,更是一个证人,他担当着为下一代作证的责任。因此他才克服回忆恐惧,不断重温那一个个恐怖的黑夜。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夜,我们在集中营度过的第一夜,这一夜让我的一生成为漫长的黑夜,被加上七重封印。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烟。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孩子的脸,在静默的蓝天下,他们的身体健健蜷曲。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火焰,从此以后一直在消耗着我的信仰的火焰。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黑色的沉默,永远剥夺了我生的欲望的黑色的沉默。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时刻,我的上帝、我的灵魂 被谋杀,我的梦想化为荒漠。

  “我永远不会忘记,哪怕与上帝活得一样久。永远不会。”

  我们不了解一滴血或是一滴眼泪的价值,但是如果真的有上帝存在,请他一定想想办法,要如何安抚那数百万在灰烬中升腾起来的亡灵,要如何安抚那些丢失了童年信仰的心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夜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