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和灵魂一起守夜》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和灵魂一起守夜》读后感10篇

2018-05-07 21:3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和灵魂一起守夜》读后感10篇

  《和灵魂一起守夜》是一本由于建新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和灵魂一起守夜》读后感(一):作为作家的酒肉医生老于头《和灵魂一起守夜》

  作为作家的酒肉医生老于头《和灵魂一起守夜》

  老树著花2013

  题目较长,但并不累赘,自认为还挺顺口。先从句法结构上做些分析,“作为作家的酒肉医生老于头”与《和灵魂一起守夜》是并列结构。前者指一个人,后者指一本书,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去掉书名号,其实就去一句话,主谓结构,揭示了人物的内在本质。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老于头,我觉得这句最贴切了,涵盖了老于头的方方面面。以下所写的,就是围绕这个题目而做的功课

  老于头原名于建新,老于头是他的自称,于是我们也就这样跟着叫了,“于建新”三个字倒显得模糊生疏起来。老于头刚过50岁,这在古代确实是个老人,那时人的寿命普遍不长。而今天90岁、100岁的大有人在,50岁还是太年轻了!自称“老于头”,未免对自己下手太狠了点。

  老于头喜欢喝酒吃肉,这大抵是每一个男人兴趣爱好。我尤喜欢这样的场景:冬天的雪夜——天要够黑够冷,雪要够大。而屋内,是红红的火炉,上面煨着热腾腾的炖菜——不要有多好,但要够辣。此刻,邀三五好友,热炕头上,推杯换盏高谈阔论,不来个酩酊大醉不罢休。然后踏雪而归,任白皑皑的积雪在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这不禁又让我想起水泊梁山英雄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情景来,难怪他们不羡皇帝不羡仙。在中国古代,文人与酒似乎有不解之缘,而诗词歌赋才是最好的酒肴,李白“斗酒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留下佳话。但老于头却不在此例,他把喝酒与写作居然分家了!时间不对,他要白天写作晚上喝酒,作家写作不都在晚上么?早晨不都是从中午开始么?看来老于头还不能算真文人。

  确乎如此。老于头的职业是医生,写小说是他的副业。问题是这副业竟干的风生水起,风头无两,一时竟盖过了主业,一度让人忘记了他还是个医生。当有人以“作家”二字称他的时候,他总是不忘提醒,说自己是个医生是个“酒肉医生”。是的,老于头首先是个医生,然后才是个作家。但与有从医经历文坛大家鲁迅、郭沫若等不同,老于头没有弃医,恰恰相反,他一直都坚守医院坚守在他的那个传染病科。这个经历倒是和俄国文坛巨匠契诃夫有些相似,老于头亦有“金坛契诃夫”之美誉。当然,这个美誉的获得不仅仅是因为两人经历的相似,更主要是创作上的,这将会在后面说到。

  不过,话又说回来,老于头能成为作家也不是偶然的,该是一种必然。在如今“拼爹”的年代,老于头拼的是祖上,要知道他可是清乾隆三年一甲一名进士于敏中的后人。有深厚的家学功底,自幼酷爱读书,在“中国梦”还没有的时候,他就已经有了作家梦。种种原因大学读的是理科医学,尽管如此,在五年的时间里,老于头还是博览群书毕业后进医院选科室,他没有考虑未来哪个科室吃香,他想的是要写东西。之所以选择传染科,是他认为传染科闲,病人少,时间充裕,他可以“开小差”进行读书写作了。庆幸老于头当初的选择,否则我们今天就看不到作为作家的老于头了,那该是文坛上多大的损失

  老于头也不是不想升官发财,谁天生和官、钱有仇啊?老于头曾有出仕的机会,那一年被调到乡卫生院去担任院长,他决心很大,把两抽屉的手稿都烧掉了。但终于他发现,还是回传染科做临床医生比较好。在老于头那里,天平要向哪边倾斜的时候,权力金钱让位于他的良心、灵魂。他弃官从医而从文的抉择,发自他内心深处的灵魂的拷问。他似乎就是为文学而生,不为权力、金钱所动,耐得住写作的寂寞——说寂寞其实是外行的看法,在真正的爱好者那里却是难以形容的快乐十年磨一剑功夫不负苦心人,如同所有名家未成名时所遭遇的退稿、泥牛入海消息之后,老于头终于迎来了文学上的春天,在21世纪曙光照临大地的2002年,他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八院长》。自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一篇接着一篇,先是省级、地级刊物,后是国家级的核心期刊。2010年,可视为老于头代表作的《老夏》在全国有名的双月刊《天涯杂志第2期上得以发表,标志着老于头已走出金坛走出常州,已是全国人民的老于头了。

  其实医学与文学本是相通的,都是人学——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不同的是,一个肉体一个精神。老于头兼而有之,行医20余载,写作20余年,行医与写作两不误,不但在肉体同时也在精神上为人疗伤。20余年的行医生涯,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孩子生了自然要管,于是我们就看到摆在眼前的这本《和灵魂一起守夜》。而文学从来就不只是单纯的文学,不是孤立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宗教哲学等之外而存在的,它反映着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宗教、哲学等各门学科。马克思称赞狄更斯等一批19世纪英国小说家在书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治家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恩格斯也说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现实主义历史”。不错,老于头的这本《和灵魂一起守夜》同样如此。老于头以笔这个手术刀,在书桌纸张这个手术台上,精准地为我们解剖着人生解剖着社会,也在解剖着过去的那一段历史。明晃晃的一道道光亮划破我们头顶漆黑不见五指的夜空,同时我们也看到医界不为外人所熟知的另一面

  在老于头的笔下出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来自底层出身卑微。比如:老夏、储疯子、姚鸿喜、至明、老张、许信忠、杜琴芳、灯光头等。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英雄情结,想当大英雄,想做大人物,想干大事业,但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尽管实际上并不平等。这是一个应然与实然的关系。小人物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何况我们本身就是小人物!这在文学史上也是有传统的,“现实主义派抛弃过去专写伟大人物和非凡事迹的习俗,有意识描写下层人物。”(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关注“小人物”,描写“小人物”,一直是中外现实主义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主题。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契诃夫、莫泊桑、鲁迅、叶圣陶等,莫不如是。老于头当然无法和这些文学巨匠相比,但写小人物,这一点老于头做到了,现实主义传统在老于头这里得到赓续和发扬。死亡是老于头写作的主题,整本书24篇小说,以死亡作为结局的,竟达14篇之多,占一半以上。为什么会这样?老于头为什么这么心狠让他们一个一个死去?中国自古以来可都是喜欢大团圆结局的。问题在于,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也避免不了的。而医院就是一个人的起点终点,如果不是意外的话。人类终极问题,人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没的,大的哲学最后落在医院这个小的场景里。老于头是见惯了生与死,他用写实的笔墨、冷峭的笔法,不动声色地叙说着一切,外表至冷,内心却至热。不是他让这些人死去,是情节发展,他们不可能再活下去了。当年鲁迅的《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上连载,孙伏园希望阿Q能多活几天,可他出了趟差,等回来的时候,阿Q已死多日。列夫•托尔斯泰在写《安娜•卡列尼娜》时候,有一天人们听到了他哭泣声,赶紧过去看他,问怎么回事。列夫•托尔斯泰沉痛地说,安娜死了。作家也救不了他们,连鲁迅、列夫•托尔斯泰这样的大家也没办法,老于头焉能例外

  正所谓“舞台天地,天地大舞台”,老于头把小说故事发生的场景全都布置在医院,但人是社会上的人,医院也是个小社会,小说折射出的问题依然是社会问题。这就又跟上个世纪20年代流行的“问题小说”接上了源,续上了脉。老于头小说里也频频触及道德、伦理、养老、婚恋和医患矛盾等等诸多社会问题。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小说人物的言行也正反映着作家的创作心理。老于头是借他们之口来表达自己的爱憎、立场和“三观”,甚至老于头直接进入作为小说人物出现。30多年来,医疗已与教育住房成为压在人们头上的“新三座大山”。一个月前发生“魏则西事件”则把医院里存在的官商勾结、技术造假、药物滥用等问题公之于众,而这些问题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托•约•登宁的话说:“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又说:“资本来到人间,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我们在《储疯子》一文中看到,当资本嗜血逐利的本性决定了给患者吃并不起疗效作用的板蓝根的时候,储疯子的揭发倒使他真正成为了一个疯子。《全面检查》想必每一个人也经历过,程序正义让患者既愤怒无可奈何。医生没疯,不过却成为一个“油子”了,可见,“和灵魂一起守夜”何其难也!当今医者已遭遇了职业操守、道德伦理、信任信誉危机,人们不禁要问,医疗改革究竟该怎么改革?市场化、民营化之路还能继续走下去吗?还能走多远?

  而作为作家的酒肉医生老于头是“和灵魂一起守夜”的,这与他的“阶级史观”有关。巴尔扎克认为:“小说的是民族的秘史”,老于头也说:“每一篇文学作品,其实都是在还原一段历史——某个时间段里一些特殊的人和事,能够被创作者艺术感触并嵌入个人记忆,而后通过艺术的表达形成属于自己的作品。这里的时间段就是一段历史。如何选择历史中的人和事入作品,不仅仅关乎艺术的才能,更关乎历史观的正确与否。”老于头把正确的历史观放在第一位,看历史的方式决定了他写作的方式。当读者看到他笔下的小人物在社会的大潮中跌宕起伏的时候,也不禁掬一把同情洒一把热泪

  《和灵魂一起守夜》读后感(二):文字背后一个消失的时代

  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是有生命力的,时代也是一样《和灵魂一起守夜》,带领我会到过去,去回忆那些失去岁月

  许久没看这一类书籍了,《和灵魂一起守夜》是一本我拿起来放不下的书籍。《老夏》《储疯子》《痒》。每一篇我都看得很用心

  《老夏》手写的检查草稿,给女儿毛衣嘴巴里面哼着的曲儿,他提水洗澡时留下的水筹……他给看停尸房的工作……他女儿结婚那天光溜着身子离去,指定一定要“我”去,是要给他闺女庆祝婚礼?还是帮他穿寿衣?

  《和灵魂一起守夜》读后感(三):病例分析

  很多小说电视剧,涉及到医学细节可谓是漏洞百出。医生作家于建新小说集《和灵魂一起守夜》 很多涉医情节,严谨科学,简直就是一个典型病例汇编。作为一名泌尿男科医生,我把《储疯子》一文中有关男科部分选读一下,同时做个病例分析,科普一下泌尿男科知识

  未到年底,医院的橱窗里贴出了公示,储伯达当选为市里的政协委员,若有不同意见,请与XXX联系电话是XXXXXXX。我一时不知道究理,只是奇怪来得很突然,也像一个奇迹。后来才隐秘地知道,大约在秋末,他为市里某个领导治好了“怪病”。

  领导姓归,四十多岁,刚从省里来到本地担任市长。结婚多年,一直无后。无后的原因很简单,归领导患有阳痿。之前四处求医,各色壮阳药物吞服无数,依然无效。偶尔会好一段时间,可不能持久。所以,……

  储伯达询问病史非常把细,这不仅仅因为他是市长,更重要的是,他有直觉,市长的疾病被误诊误治了。

  归市长皖南人,从小极苦,营养不良,靠用功读书才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先做文秘,靠着小心谨慎跟日日勤勉,才登临目前的位置。长期的用脑过度跟精神紧张是阳痿的主要原因之一。刚结婚的时候,因为妻子城市人,自己是农村人,自卑情绪始终贯穿。这是心理因素。等稍微有点位置了,奉承他的人多了,各色壮阳药物过度了。舌体胖大,舌苔黄腻,脉洪数,这是治疗原因。体检的时候,储伯达发现,归市长的两个乳房很大,体内雌激素过多了,应该是肝脏的灭活功能存在问题。这是病理原因。归市长个子不高,身体偏胖,腹部膨隆,这是身体原因。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储伯达开出的药方是,锻炼,节食,针灸加疏肝理气的药方。针灸是肾俞,关元,气海,中级等穴位。药方是柴胡疏肝散的加减配合逍遥丸。同时,针对归市长肝脏的问题,加服了保肝药物。一周之后,开始有效了。每天针灸的时候,归市长会跟储伯达聊很多话题深入之后,归市长对储伯达产生了由衷的好感,不止于治疗疾病的因素。

  过完年就是“两会”,“两会”结束消息,储伯达被增选为政协副主席了,无党派的知识分子。医院见识也快,未及一月,储伯达成了医院的副院长之一,分管中医,药房跟辅助科室。

  【病例分析】

  男人到性刺激后,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甚至想象,副交感神经兴奋,阴茎海绵体内小动脉及血管窦的平滑肌细胞受神经支配舒张,海绵体血管窦扩张,动脉血流量增加,阴茎海绵体充血胀大。胀大的阴茎海绵体压迫白膜下的小静脉,使静脉流出道关闭,盆底肌的收缩也可压迫海绵体,使之进一步胀大、坚硬而产生勃起。性高潮过后,交感神经兴奋,小动脉及血管窦的平滑肌细胞收缩,海绵体压力下降,静脉开放,阴茎开始疲软。 我们可以简单把阴茎动脉理解为水池的进水管,静脉为水池的出水管,勃起时,进水多,出水少。疲软时,进水少,出水多。我们观看演唱会或者体育比赛时,有时会使用充气棒,吹气时,棒棒变长变变粗变硬,这相当于模拟了阴茎勃起的过程。勃起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年龄,吸烟,肥胖,饮酒,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这些影响,这些因素能够影响血管的弹性及收缩能力,从而引起勃起功能障碍,也就是阳痿。刚才已经提及,血管的舒张收缩受神经的支配,心理因素会影响神经的活动,例如紧张,焦虑,恐惧等都会引起阳痿,这种阳痿称之为心理性阳痿。有些夫妻,如果女方比较强势,或者社会地位比较高,如女领导,女白领,女高管,或者某些职业,例如小学女教师,幼儿园女教师,职业习惯就好管人,再加上男方社会经济自身性格因素,男方相对发生心理性阳痿的机会就多些。出诊曾见一位男子,妻子是公司高管,房子是老婆的,孩子是雇保姆伺候的,车是老婆买的,家人大事小情都是老婆张罗的……一次偶然床上表现不尽人意,把他担心的够呛:我就这么点用处,要是不好使了,以后可怎么办呀?又试一次,不成功,老婆扭头下床,从此他就阳痿了!肥胖的人,脂肪细胞里有一种酶叫做芳香化酶,能够把睾酮转化为雌激素,雌激素多了,雄激素少了会导致阳痿。饮酒会导致睾丸功能受损,分泌雄性激素睾酮的能力下降。肥胖能导致脂肪肝导致肝脏功能受损害,饮酒也会导致肝脏功能受损,肝脏功能受损后,肝脏灭活雌激素的能力下降,体内雌激素的水平增加。肥胖过度饮酒的人体内雄激素睾酮水平下降,雌激素水平增加,阳痿发生率高,一些男人乳房还发育呢!文中的归市长阳痿的危险因素有(1)早年当文秘长期的用脑过度,精神紧张。(2)新婚妻子是城市人,自己是农村人,有自卑情绪。(3)饮酒,肥胖,肝功能不好,导致睾酮少,雌激素多。(4)文秘,市长应酬多,一般都熬夜抽烟,虽然文中没有提及,估计也会有,这些都是阳痿的高危因素。

  或许归市长是个例外,很多落马官员都是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 江苏徐州原组织部长陆正方受贿千万,在任期间人、钱都要,男有求他要提钱进步,女有求他要日后提拔,此人荒淫无度,先后玩弄100多女人,潜心研习,什么后背式、抱持式、顶托式……每每把女人玩弄得大呼小叫。省委书记梁保华怒斥:腐败透顶,五毒俱全。某君谈到对陆正方的印象时说:“他的声望很高,听说许多女同事都反映他的体力好,有技巧,经验足,善解人衣,有求必硬,满足女同事的需要,很擅长抓住重点,堵塞漏洞,关键的时候能硬得起来,她们都愿意在他下面干。”

  或许归市长的那些小弟们给市长的补药根本就不对头。下面这位大哥的小弟们就很给力。说是换届临近,某人恐无进步空间,情绪低落,亲信争相慰籍。有人先送狗鞭,他服后精力充沛,说想当区长;后有人送驴鞭他,服后容光煥发,说想当市长;再有人送鹿鞭,他服后激情四射,感觉可做省长;最后有人送虎鞭,他服后红光满面,器宇不凡。朋友们问他究竟想要什么职位,此人脱口而出:现在啥也不想要了,就想耍流氓!文中的储医生,也是用药给力,坐上了生殖器(升职器),从普通医生一直升到政协副主席。

  有人可能要问了,虎鞭到底有没有壮阳作用?我给你们讲个亲身的经历。一次到镜泊湖旅游,导游把我们领进购物店,卖货的是一对夫妇。妻子向我推荐五味子,玉蝴蝶,火山豆……说对肝好,对胃好,对嗓子好……看我不感兴趣,丈夫把我拽进小屋,拿出一条大腿,说是虎骨,对筋骨好。我问有虎鞭吗?丈夫喜出望外,掏出一根一尺半长“虎鞭”,说对男人好,对女人更好。那位丈夫大声喊老婆:快给大哥倒水!并补充:你看看,溜溜的,像个小猫。我纳闷:虎鞭有这么长?丈夫解释:拉长的!我说我也是医生,虽然不是兽医,这么长的鞭也不靠谱呀?当我问他多钱一根时,他也不卖我了,明显是心虚胆怵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以形补形,多是心理作用。

  《和灵魂一起守夜》读后感(四):医心

  最近长草的这本书,是之前关注的一位医生推荐的,第一篇写入殓师老夏,想起日本的那部电影《入殓师》,想起阿丁的《无尾狗》的开篇提到的锅炉房喝烧酒不怕死人的刘老头。老夏搬家后“我”第一次去新家会面出现的煤炉子,我就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他可能会死于煤气中毒,最后应了自己的猜测。

  《和灵魂一起守夜》读后感(五):李靖点评

  昨夜终于把老于头这本小说集的最后一篇【许信忠医生】看完了。老于在这里用了三条线索来叙事:以许医生毕业分配为原点,明线是他之后十多年的工作生活的矛盾和经历,沿时间轴线自然前进。由于在原点预设了一个疑问,所以在明线向前发展的同时,另一条暗线从原点向上追溯,反射许医生的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历史。第二条暗线是垂直于这相反方向两条线的丈人周国民那条线索。每条线索上都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隐秘包袱,故事就在这些包袱一一抖开的过程中逐渐绷紧,逼近那个预设的疑问。小说的张力在于正反两条线索的不断拉扯,而垂直线索则成为维持张力不破的平衡力。周国民的死亡可以视为打破所有平衡的失重,这时候小说已经接近于高潮了。而让我不能接受的是老于紧接着把小女孩许芽写死了。许芽是这个每个人都有丑陋往事的隐秘故事中唯一的纯净所在,可以代表人性善面的所在,可是酒肉医生老于头把她弄死了,她就象是所有扭曲的力量在原点交汇时覆盖其上的一枚小小纸纽扣,对所有的力量都无能为力,但却有着维系一切的象征力量。她的死可以与周国民的死有一比较:周是力量的一方面,他的死使力平衡失衡。而许芽的死只是让所有人剥下了仅有的道德外衣,于是一切的不可理喻和丑陋恶劣都暴露到生活的光天化日之下。写到这里,温文尔雅的许信忠医生疯了,喝醉了酒的于建新医生也疯了:救人的手术刀此时在他们手里变成了夺命的凶物利器……剩下来的,只能是:和灵魂一起守夜。

  《和灵魂一起守夜》读后感(六):《和灵魂一起守夜》:死生得其所

  我不太喜欢用时事事件做文章的素材,因为它们太容易被淹没,过不了多久就会消失不见,以至于再回头看文章时会显得很尴尬。但对于于建新的这本医院题材的短篇集《和灵魂一起守夜》,最近的“疫苗事件”其实是很适合拿来做引子的。因为它们都体现了某种尴尬但并非无从挽回的现实。

  有关“疫苗事件”。大致的事实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一批非法的儿童用疫苗流入了市场,引发了人们的集体恐慌。这本身就是话语引发的一次危机,而“嘈杂的话语”在随后又提供了一种另类的角度,那就是让人们“可以恐慌,但要履行思考的义务”,要保持冷静,要相信官方,相信科学。

  出现这样的声音并不奇怪,无论是有意为之还是仅仅出于善心。它也势必很难造成怎样的影响,因为人们都只忙着寻找安全疫苗了,有谁还会顾忌“思考的义务”呢?但这种声音的出现其实是让我感觉不舒服的,因为无论何时,我都会选择“站在鸡蛋一边”,而这种声音则是把“思考”这一武器,强调在了并不恰当的地方,同时还居高临下鄙夷着人们的惊慌失措——试想一下,如果真的是自己的孩子已经接种了或是可能接种这不知有什么问题的“问题疫苗”,冷静思考管什么用呢?

  医疗安全、医患关系,有人分析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都在尝试“互挑底线”。在医疗这样的语境下,医生不易,患者也不易,如果双方都能保持冷静克制,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但在我看来事实绝非如此。在这一组矛盾中,双方的地位并不平等——患方本来就是“求助者”,何况在这样的专业领域,双方根本不可能享有对等的信息,与此同时,比起经历生老病死经验丰富的医务工作者,患方的情绪想要保持正常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他必然会更加敏感和多疑。这恐怕也就是为什么,医生需要有“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原因了——他必须先作出承诺,才能让人信服地将自己的身体交付给他处置。但可惜的是,今天恐怕已经没有人会把起誓当做必要和严肃的事了。

  但在于建新的这本《和灵魂一起守夜》中,我们却可以看到一些虔诚的东西。它曾经存在过,并且丝丝缕缕延续着,等待着传承。集子里的第一篇《老夏》,讲的是一位以给死者穿衣为业的老人的故事。就像是我们习惯去讲的那样,生命像是一条奔腾向未知的河,它从来不会突然掉头,可也不会一成不变。在每一个转弯处轻微的变化,累积到一起却会令旁观者叹为观止,可是河流自己恐怕是浑然不觉的。和挪威作家克瑙斯高在《我的奋斗1:父亲的葬礼》里写自己父亲死后,他目睹父亲身后一片狼藉时的惊骇相比,于建新的《老夏》则是另一个极端,他写的是一个人历经沧桑后的本分与虔诚。“入殓”这样的行当在世俗的眼光里永远肮脏低贱,可它却需要无比的宽厚和虔诚才能胜任——如果细想,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如此。即便卑微地活着,可决定意义的,终究是自己的“自以为是”。

  人是很麻烦的生物,死要有照料,生则更不必说。《储疯子》里的储医生,料理的就是活人的事。他医术精湛,虔信中医,即便是主动学习了西医之后,也强调中西医结合绝无可能。这同样是在守本分,而更守本分的事情,则是当他发现行业的黑幕后,毅然决定亲手揭开它——一朝的倔强,让他真的成了“疯子”。

  于建新是位很全面的作者。除了讲述这种娓娓道来的“老故事”,速写和渲染同样是他擅长的事情。《和灵魂一起守夜》这篇同题作极短,却令人印象深刻。在生命弥留之际,人所怀念的,必然是自认为最美好的时光。可那些所谓的潮起潮落,功成名就,最后都抵不过对自由的向往——这大概也是为何人们渴念年少时光的原委。于是死亡的恐惧,也正是源于禁锢,源于不再自由。而“守夜”所守望的,是灵魂的安宁,是从彻底禁锢,到彻底自由的蜕变。由此,无论死生,其实都是值得庆贺的。

  但在世俗的语境下,死生的意义实在很难如此纯粹。只是多一份本分,多一份怜悯,“死生得其所”,大概还是可以期许的景象。

  《和灵魂一起守夜》读后感(七):等待守护的灵魂

  收到老于的小说集已经很有些日子了。其实在收到这部小说集之前,我对当代的所谓作家及其文学作品很不以为然。自从文革结束以来,当代文学基本是以极速堕落的趋势沦为资本的附庸,除了絮絮叨叨的伤痕文学之外,无外乎以风花雪月甚至下半身示人。

  很荣幸我和老于有一面之缘,其人给我的印象是为人洒脱,不拘小节。出于这样的美好印象,我认真的读完了他的短篇小说集。而读完这部小说集后,脑子里竟然冒出了鲁迅这个名字,同样是医生的鲁迅先生最终选择了用笔来拯救国民的灵魂。而老于的这篇小说集取名《和灵魂一起守夜》,很有些意思,也许只有一片赤诚心地无私的人才会和灵魂相守。

  小说集覆盖面很广,有各色各样的患者,也有医生本身的故事,却总也离不开一个死字。但恰恰相反,惟有《储疯子》《全面检查》等几篇结局没有死的小说倒是给我留下了很特别的印象。

  储疯子一点儿也不疯,他只是要坚持自己最起码的医德准则。为了这点儿可怜的原则,他对官僚、资本家冷颜相对。但在这个从上到下普通以逐利为行为准则的时代,这种人必定是别人眼中的“疯子”。终于,在资本面前,他轰然倒下,最终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疯子。在这个过程里,他可以搞得定官僚,但在资本面前,他却手无缚鸡之力,任凭资本家的狗腿子们发落。我不仅又想起了马克思对资本家的论述: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就会铤而走险。可是,最终的结果,是所有人都觉得储医生疯了。我也不禁疑问:到底是谁疯了?我又想起了鲁迅。

  《全面检查》很短,短得简直不像一篇小说。可是就是这篇短文刻画出了一个青年医生如何在现实面前一步步退缩,逐渐蜕变成一名经验丰富而又广受患者称赞的“医油子”。从这个医油子的言辞中,我好像又看到了我们日常接触的官僚们的成长之路。我不知道鲁迅要是没从文,会不会有一天也会成为文中的“全医生”。

  可惜,这是个鲁迅无法存活的时代。我们只能自己守好自己的灵魂!

  《和灵魂一起守夜》读后感(八):《全面检查》读后不禁苍凉

  因为儿子跟我说不好过度用脑,他怕再头疼,我一方面笑他懒,另一方面倒想起我读高中时确也头疼过,有时候严重到疼得头皮都发麻。那时候妈妈带我去看医生,医生让伸舌头看下,再翻一下眼睑,然后说这是贫血,用脑过度,开点晕可平吧。于是我就天天喝上了甜咪咪的药水,爸爸还去街上买核桃。如果碰上核桃上市的时候,爸爸会买人家拖一板车卖的那种,5块钱一斤,按现在的价格折算起来应该还是很贵的,但我可以经常吃到。你别说,吃吃脑子果然聪明些,也不经常头疼了,脑袋还比一般的女生大。[/偷笑]以前看医生似乎更简单些,现在要去看脑袋,估计要一大堆的检查单了。于老师的小说集《和灵魂一起守夜》里《全面检查》篇,讲的就是全医生怎么变成遇到大小病症都要开全面检查单的,并且他的毛病怎么变成全院医生的毛病。当作者也下意识地说:嗯嗯,你这病,还真不好说,需要全面检查。一种悲哀不仅是涌上了作者的心头吧,还有我们的,我们的。杨键老师评价于老师的作品风格是契诃夫式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确,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不就是这样吗?契诃夫要批判的是沙皇专制给人精神上的残害,那么,众多的全医生又是谁害的,读完作品你就明白了,不禁苍凉。契诃夫是位医生,于建新老师也是一位医生,只有在生死边缘的人才能看透视人生。应该买本契诃夫的作品集子来比较阅读,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于老师作品中的人生。

  《和灵魂一起守夜》读后感(九):一起守夜的芸芸众生

  一起守夜的芸芸众生

  ——读于建新《和灵魂一起守夜》

  医生可以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也会听闻各式各样的故事,这些故事承载着人物之间的悲欢离合,这些人物显露着复杂隐秘的人性。如果一位医生恰恰也是敏感的作家,他就可以轻易从身边收集到好素材,经过精心构造,最后织就自己的作品。于建新,人称老于头,恰好就是这么一位有心人。一位忠于救死扶伤的医生,凭着对文学的热爱,作品从医生本职的角度出发,透视着人情世故,记录着风情故事,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人物。他的小说近似半自传体,围绕着医院和家庭生活,关注身边的病人和医生,捕捉他们的悲喜人生。整体上更像是记录片式的写作,待加入文学的修饰技巧,使得立意饱满,故事更加委婉动人。

  从这本小说集来看,于建新的写作手法比较单一,整体的共性很明显,基本上针对某个主人公展开叙述,没有其他旁支错节,清晰梳理故事(人物和事件)的来龙去脉。他善于平铺直叙,但在朴素的书写上多了些人性的悲怜,这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一面。故事里的“我”基本都以作者为原型,建立在自身角色的基础上再创作,扎稳一个道德制高点。故事的布局似有欧·亨利的样式,善于渲染,又不忘点题,可见于建新是一位交织烘托感情的故事老手。

  开篇小说《老夏》塑造人物形象细腻有余,故事完整地烘托出来,其中的感情牵动人心,使人不禁为主人公的命运唏嘘不已。在一篇小说中动用全部的感情,不留一丝隐秘色彩,也是不尽完美的。而作者刻意将人物形象塑造地完整、鲜活,以给读者深刻的体会。同名短篇小说《和灵魂一起守夜》相对来说,写得要委婉一些,似有一股诗意的韵味,节制的叙述使得小说简洁生动,但几处直白的情感描述无意识折扣了深度,排除浮于表面的宣泄,意犹未尽的意味,还是能触动某根心弦吧。包括《这个男人的一生啊!》也有这种写作趋势,病历记录写作法倒是一种延伸和创新,形似海明威电报手法,但无冰山理论的高明之处,走得还是好好讲故事的传统道路。故事大多以三段小品文式的结构撑起来,构建故事的开始、过程、结局,此类型的还有《缺》《三口烟》《好死》《老张的病》《姚鸿喜》等。

  对病人的悲怜情怀,常常寄托在一两句带过的景物描写里,看似微妙,实则刻意。有些故事像小品一般,那包袱端了半天,最后一下子露底,显得不够矜持又失了韵味。相反,不抖包袱的小说反而来得实诚,最后一篇《许信忠医生》从一个人的医生生涯和人生际遇铺展开来,虽是一个普通的孔雀女嫁凤凰男的故事,因为生活的冲突造成了婚姻的隔阂,致使情感无法宣泄。小说大篇幅刻画男女主人公的苦闷,最后的悲剧仿佛早已注定。这一篇注重时间背景的铺垫,似乎受到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影响,可以看出相似的叙述气息。小说集较突出的一篇是《痒》,与其说皮肤癌的痒让人身心疲惫,不如说婚姻的痒让两位主角备受煎熬。这种代入以肉体之痛映照精神之痛,凸显双重夹击下人物的困境和抉择。《痒》的优点还在于对婚姻两性的真实触碰,开放式结尾也提升了整体。

  小说的形式感削弱了整体气质,医生的专业学识算是背景,而对死亡的深入才是主要突出点。当故事里的主人公必须直面死亡,在他们频临死亡时或决然坦荡,或畏缩无奈,以及周边的亲人所体现出来的人性善恶,这些都被敏锐的于建新挖掘出来,再重塑。小说中某些人物是有现实原型的——于建新也在《后记》里如此披露。带着现实体验进入小说有切身体会的优势,通过嫁接组装,以其文学掩饰来升华人性,也是于建新的高明之处。如他所言,“要写出切肤之痛,不是靠想象就能完成的”。

  于建新深受路遥那一代作家的熏陶,并未见先锋文学所影响过的痕迹,写作只在故事丰满的前提下中规中矩地行进。这一类小说皆属于从外部入手的小说,因其对内心不够深入挖掘。关注医生群体和病人群体看起来属于特定指向,其实细想一下,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而死亡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于建新用文学解构死亡主题,造就灵魂之歌,然而一切都在昭示,“和灵魂一起守夜”的依然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每一个显露人性的世俗凡子。

  《和灵魂一起守夜》读后感(十):灵魂深处的望闻问切

  评《和灵魂一起守夜》

  由于大学时我的专业和医学有交叉,对医学知识了解不少,且在医院实习过,自以为对医院、医生、医事还是相当熟悉的。但读了于新建的《和灵魂一起守夜》后,才发现自己的认识相当肤浅,特别是对医院和医生的感知更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老于头长我十余岁,推算应该在1980年代末参加工作,在医疗系统工作近20余年,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地方,见多了生老病死,体悟了世态冷暖。透过小说,我能感受到他医者的仁心始终不变,他怜悯的情感,透过纸张始终浓郁。这在这个时代尤其难得。

  小说中的人和事,尽管有“移花接木”和“乾坤大挪移”等文艺创作的常用技术,但真实地再现了不同时代的烙印。在《老夏》中,两名同为旧社会的知识分子、精英人物,因为行业和职业的原因,在新时代的命运迥乎不同,最后的人生境况也让人感叹不已。而作者借“老夏”之口,对人的工作、尊严、价值进行了思考,也值得读者回味。在《储疯子》中,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医术高超、仁心仁术的中医师形象,但因为他正直无私、看重良心轻视金钱的性格,显得与社会格格不入,被人称为“疯子”。而这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疯子”却因为各种机缘巧合,一路顺利的成为领导。这应该是接近小说的高潮了,于是我边读边琢磨,作者该如何收尾。作者设置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让人唏嘘不已,全因了那句“性格决定命运”的至理名言。在《生日会》中,对医患矛盾和纠纷进行了“片段式”的刻画,对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拷问。

  老于头从医生的职业视角、医院的特殊环境,对人生、人性甚至灵魂深处进行了刻画。这种与众不同的视角和体悟,让作品集中的小说有了独特的阅读体验。《痒》不仅仅是体肤之痒,还有对职业的“微痒”,对婚姻生活的“痒”,对时代的“心痒”。《秘方》之秘,正好在于对人性弱点的把握,使其秘方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作者用“仁心”的笔调将其“失传”。《好死》不如赖活着,但面对现代医疗技术还难以攻克的疾病,家属是花钱尽心尽孝,还是让病人有尊严的离世,作者也没有明确告诉我们,选择还在于家属。

  小说的语言多姿多彩、富于变化。阅读之前,还以为作者是临床一线的医生,在语言方面可能严肃有余、活泼不足。阅读中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风趣幽默贯穿全篇,即使对于医疗这类严肃的事情,作者也能见缝插针、恰到好处地幽默一把,或者是对自己的自嘲,对职业的偶尔厌倦。同时,小说语言不乏文艺范。对许多人物、场景、事件的描写刻画,文艺范十足。

  通过小说,作者安排不少有关医学的趣事和知识。比如,对于中医和西医的认识、中西结合、肝病的服药等。特别是对于中西医能否结合的问题,在这方面的论述、论战由来已久,但作者的认识和解读另辟奇径,完全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来表述,既深刻形象,又令人信服,读来颇能涨知识、增加谈资。

  最后是几点小小的希望。希望医生们有时间来读读这本书,于无形中增加医者的仁心,正如封面所言“救赎生命,更救赎灵魂”。希望病人们读读这本书,走进医者的日常和内心,增加医患的滑润,从而减少摩擦。希望医学生们读读这本书,为将来的行医从业做好心理准备。

  孟人梦言原创于2016年4月3日 转载实用请豆邮联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