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伪人2075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伪人2075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02 04: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伪人2075经典读后感10篇

  《伪人2075》是一本由迟卉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3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伪人2075》读后感(一):孤独存在

  原载于文学之新百度贴吧

  “我的母亲对我说过,我带着两种命运走向死亡的末日:如果留在这里,战斗在特洛伊人的城边,我就返家无望,却可赢得永恒荣耀;或者就此离去,回到我所热爱故乡,我的光荣不复存在,但却也不致使死亡如此匆匆降临在我头上。”

  ——阿喀琉斯

  一

  我们终究逃避不了死亡。死亡是悬在我们每个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我们既定的终点,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学会面对的终极概念。既然那永无止境黑暗有一天注定要到来,处在阳光照耀之下的我们又是为什么而活着?

  然而人类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永生的追求。从近五千年前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到两千年前中国的秦始皇,试图摆脱死亡桎梏故事在人类历史中一次又一次不断重复上演。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使我们如此恐惧死亡?永生的意义又是什么?

  很多诸如此类的终极哲学问题可能得到详尽完美答案,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探索尝试——不管是从科学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现实生活和这些探索的关系早在柏拉图《理想国》中便有所阐释。

  本文将从《伪人》这部作品的科学设定出发,以二元对立的角度深入分析事情节所反映形而上层面和现实层面的思想内涵,以飨读者。

  二

  《伪人》身为一部科幻作品,其核心设定可以理解为代替部分人类神经功能的纳米机械通过类似量子纠缠态的超距作用不同个体发生联系,并产生群体构成的单独意志。作品早期出现的一个与之相关的内容便是伪人教派的兴起和大规模传播

  任何一种宗教的存在都有其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必然性。然而所有宗教都有某些共同的本质,其中之一便是能够解脱人们现世的某种忧虑痛苦。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强调人死之后的世界,并通过转移注意点的方式使信仰宗教的人们获得心灵上的宁静

  然而伪人宗教不一样。可以预见的是,在后现代的高科技背景下很少会有人相信来生。伪人宗教流行重要原因在于它使人摆脱痛苦的方法更为接近本质——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伪人的单体就意味着获得永生。

  为何如此?让我们首先来定义死亡是什么。想要定义死亡对于个体的意义就要首先定义自我的存在。海德格尔说:“使存在者之被规定为存在者的就是这个存在,并据此,存在者得以被领会。”这话或许太过抽象,因为存在的客观性本就不容易被定义。所以我们从相对主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考虑是什么使我们认为“我”就是“我”而不是别的东西。答案很简单: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所有经历构成的记忆

  精神层面的自我存在,是由记忆所定义的。然而,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有一种方法使得一个人脑中的所有记忆被完整的保存复制到另一个空白个体内,虽然两者都会认为自己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延续,但客观上却产生了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自我意识。因此我们需要给这样的存在客观层面附加一个连续性的定义。我们认定,只有时空尺度下连续且自我认同的意识存在才能被定义为同一个个体的意识存在。关于自我认同缺失的一类典型例子是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或者别的疾病甚至撞击导致记忆的大面积缺损,这类例子的肉体存在是统一的,然而精神层面上由于变动过大而不能被认为是延续的。

  伪人的意识存在在整体上是符合统一性的。伪人的记忆存储并流动在每个单体之间,而单体的死亡只意味着一份记忆拷贝的丢失。当然一个单体所有的记忆并非完全被拷贝至其他单体(见《伪人》中杀手死亡时对夏歌意识层面的描写),但这就像我们每天无意识地都会忘掉一些事情一样,并不影响我们本身的存在。在前传《苏醒2026》中,最早的伪人单体之一艾瑞克•罗斯在俄罗斯被人杀死,而存在于中国的其他单体在得知此消息后激活了他们脑中艾瑞克的记忆并真正形成了第一个集群意识。这记忆显然不包括艾瑞克本人最后出访俄罗斯直到被人杀死的记忆——也就是说,虽然伪人的集群意识意识到了艾瑞克的死亡,却对他死亡前的感受一无所知,因此艾瑞克•罗斯本身(而不是这个名字和用它当名字的其他许多伪人单体)确实是以一一个人类的身份死在了俄罗斯的机场里。

  但不管怎么说,对于那些死的时候意识处在联系状态下的单体而言,他们精神层面作为个体的存在确实是可以看作永生了。据作者本人的解释,最初产生伪人的时候单体之间的意识交换是通过电磁波,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道传输技术(量子纠缠态的四维表现通俗说法叫虫洞)与纳米机械的结合,发生第一部的故事的时候伪人单体之间已经采取了超距传输模式。因此对于那时的人们而言,成为伪人的单体确确实实就意味着精神层面的永生。

  三

  《伪人》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转折,莫过于月亮女孩”方时选择背叛自己所属的伪人集群“持律者”,供出夏歌是被刻意掩盖的伪人单体的那一刻。或许从情感上在此之前我们便能感受到这背叛的契机,然而理智层面还是要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方时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让我们来认真思考下人究竟是如何做出选择的:举个例子,一位母亲为了供孩子大学,平日里在大街上捡垃圾赚钱。

  我们来分析这位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在大街上捡垃圾这个行为本身不是一件令人感到愉快的事情。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件并不使人感到愉快的事情却依然有人在做呢?原因可能有很多,对此例中的捡垃圾这一行为本身而言可能是因为环保意识,而对此例中的人物而言这个原因比较明显(其实已经说出来了),即捡垃圾能够给人物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

  那么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去捡垃圾赚钱么?估计这里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不会。原因我们暂且不去分析,先分析为什么这位母亲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客观原因自然包括她没有能力从事更为体面回报率更高的工作等。但从最重要的主观意义上来讲,她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支持孩子继续高等教育(例子本身已经说过)。即,由于对孩子的爱,希望孩子能有更好的前途人生,所以委屈自己做自己并不喜欢做的工作来赚钱。

  反过来看上段开头的问题,会发现我们不会去捡垃圾赚钱的最主观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合适理由让我们这么去做。或者说,对我们而言捡垃圾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远不如它给我们带来的不快。然而更加普遍的答案应该是:这个选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期望(感到痛苦则期望为负),要小于其他可能的选择,包括什么都不做的选择。

  再来继续分析这位可敬的母亲。看上去这位母亲是出自对自己孩子的爱而做出了对自己不利的选择,可是事情本质果真如此么?为什么其他有些家长宁可什么都不做也不愿为孩子着想呢?为什么有的家长甚至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呢?是因为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么?

  让我们从快乐和痛苦的角度来看看什么是爱。(这里的“快乐”和“痛苦”并非局限于个体的情绪本身,也同时包括一切意义上的幸福感充实感和满足感)为爱所做的付出牺牲,能够因为对所爱的人的未来产生积极影响的期望而使施爱者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只要这种满足感足以抵消而且超过付出的代价,付出就不会停止。与其说例子中的母亲因为爱自己的孩子而去捡垃圾赚钱,不如说她这样做是因为支持孩子继续受教育给她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超过了捡垃圾这一行为本身给她带来的痛苦。

  再去分析上文中所提到的其他的家长们。什么都不做不愿为孩子着想的家长可以归结为“没那么爱自己的孩子”,即对自己子女的付出不会得到极大的满足感。而那些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多教育的父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觉得这样对自己的孩子更好而非简单的不爱自己的孩子。或许在我们看来完全无法理解,但却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背景所导致的价值观巨大差异。不那么爱孩子的父母,其实也不过是价值观与例子中的母亲有所差别而已。

  所以归根结底,导致不同的人在相似情况下做出不同选择的原因是价值观的差异。这样的差异让我们心中对同样的事物带给自我的快乐程度有了不同的衡量标准,并最终导致我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再举一个例子:一女子因为对生活完全绝望而跳河自杀。

  简单来说,是选择自杀这一行为给她带来的快乐超过了继续活下去的痛苦。或者说,她对活下去所要面对的痛苦的期望超过了对于死亡的恐惧。这其中又涉及到一个衡量标准的问题。假设女子被围观群众救上来之后痛悔万分,并决定好好生活下去。这两个截然相反的选择体现了怎样的改变

  此女子的个人价值观并不一定因跳河被救这件事情而发生了重大转变——她可能只是在伤心绝望心理崩溃之时想要自杀,在垂死边缘才意识到自己对于死亡的恐惧远超自己当初的想象。所以这个例子究竟想说明什么?在价值观并无本质不同的时候,对于事物带来快乐/减少痛苦的程度的期望会受感情等其他非理性因素影响,从而导致选择并未完全遵循自我价值观。

  因此可以总结为:人做出一切选择和改变的本质在于获得更多的快乐并尽量减少与之相反的痛苦。且这样的追求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我们用上面得出的理论来分析方时。从文中各种描写来看,刚刚失去持律者意志联系的方时单纯的就像一张白纸。她在窃眼者和人类的保护之下一点点学会做一个正常的人,然而与其说是保护不如说是一种干预。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之下,方时不仅学会了做一个人类,也学会了人类和窃眼者想强加给她的价值观,学会了对被抛弃感到悲伤愤怒和绝望。

  就像那段被无穷次提起的话一样:你的手脚会背叛身体的其它部分么?当然不会。那为什么方时选择了背叛?不排除这只是演戏的可能,但我想窃眼者和人类终究没有蠢笨到会去信任一个持律者的单体的地步——毕竟方时心中所想眼中所看对整个持律者的意志而言完全是透明的——那么它又为什么会默许这样的背叛?只是因为某种原因导致无力控制了么?

  但不管怎么说,方时有理由背叛自己的集群。这背叛来源于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完全不同于集群价值观的个人价值观的建立。这背叛或许不是为了谋求人类和窃眼者的信任,但如果它是纯粹出自情感上的发泄,那么方时必然将会后悔自己所做的一切——即使她现在还没有——而不可能真正完全背叛持律者。因为短暂的复仇的喜悦感不可能超越长远角度下的自身利益安危乃至存亡。

  很多人说,《伪人》的主题是关于背叛和救赎的。然而何为背叛,何为救赎?价值观改变所导致的不同选择便是所谓背叛,因为人在背叛别人之前必须首先背叛曾经的自己;而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每一个遵循内心合理决定都是一种自我救赎。

  四

  再来回过头看看故事的主角夏歌。作品开头便提到,夏歌是个书写者,为那些在劫难支离破碎家庭写下往事的回忆。2012年的电影兄弟出头天》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就像他们说的,人会死两次。一次是我们停止呼吸,另一次是最后一个我们认识的人叫出我们的名字。”阿喀琉斯通过将自己的名字连同荣耀刻入历史而获得永生,然而绝大部分平凡的人们没有这样的机会。即使从混沌学角度来看,他们的存在影响并完全改变了这个世界,这样的影响和改变于任何人类而言依然是不可知的。而他们碌碌无为一生注定了他们的名字将被后人迅速的忘却——如果没有像夏歌一样的书写者们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并告诉给更多的人的话。

  然而夏歌成为故事主角的原因并非因为她书写者的身份。她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特殊存在,像她自己说的一样,“我成了现在这样的东西,既不是人类也不是伪人,既不是个体也不是单体。我穿行在两种生命方式之间,却不属于任何一方。我们可以触摸到人类的表象和伪人的表象,但并不拥有任何一方的本质。”

  人类的本质是什么?我想没有一个人敢于妄下断言。然而对于故事中虚拟的伪人的本质我们却可以推测一二,或者说,至少可以分析一些它和人类不同的部分。

  首先,伪人相对缺乏情感,但由于它们的个体可以独立作为人类存在,因此有能力感受和产生情感。夏歌在得知自己真实身份时的愤怒和方时被抛弃后的绝望就是最好的例子。

  情感对于人类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人类拥有情感而伪人却缺乏它?笔者意见是,并非伪人不需要情感,而是它没有能力获得情感。——尽管这一点在连载末尾持律者的意志对夏歌说的话里已经明确表现出来了。持律者希望通过夏歌的感受来了解愤怒。

  虽然在前传中并没有明确指出,但可以想象的情况是伪人在最初觉醒的时候必然经历了单体不同价值观之间的互相倾轧。只要记忆存在,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胜者。最后的唯一结果是妥协,或者说产生一个中立于所有单体的意识而放弃个人的情感。

  再说伪人的思考方式。伪人的意识像是黑客在同时操纵多台电脑(或者大型计算机组),每台电脑可以进行独立的运算,可以快捷的进行数据交互,然而意识本身是凌驾于这一层次之上的。

  然而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不管是在前传还是第一部中,反复提到伪人单体的消亡会导致集群意志失去该单体所拥有的性格。笔者不太赞同这样的表述。如果说性格大多数由基因决定,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基因所决定的究竟是性格本身,还是经历和记忆?我倾向于认为是经历和记忆决定了人的思考方式,思考方式又进一步决定了人的性格。生活之中我常常发现,通过了解一个人的经历我能够相对深入地理解他的情感,进而明白他性格的成因。我倾向于认为记忆是一件有惯性的东西,性格固然跟基因和肉体有关,但纯物质意义上的死亡不能切断记忆发展下去的方式。

  五

  让我们稍微跑一下题,更加深入的讨论一下《伪人》和其他科幻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集群意识这一概念更加深刻的含义。

  佛教里有一句被引用到烂的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部分现代学者认为量子物理学中的量子纠缠态就是对佛教中无处不在的同一性理念的现实阐释。另一个来自物理的例子是所有电子在人类看上去都没有任何分别,也难怪费曼会在诺贝尔获奖感言里提出那个惊人的关于整个宇宙都是由一个电子构成的猜测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上的错觉;牛顿创造了经典力学理论的宇宙之后将这个体系所无法解释的万物源头的“第一推动力”归结于上帝的存在。我并非想说宗教超越科学,或者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晚年变得糊涂了——因为在某些层面上这些东西确实是可以得到统一的。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纯逻辑体系下命运确实存在的推论。

  第一步,请回答这个问题:在我们日常使用的算术系统下,是否所有的1+1都等于2?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第二步,考虑抛掷一枚硬币,结果要么是正的要么是反的。那么,想像现在由机器来抛掷硬币,使得每次出手的速度角度力度保持完全一致,不考虑风速或者桌子平整度这样微小的变量,每次所得的结果是否一定是一致的?

  答案还是肯定的。

  第三步将会出现一些分歧。考虑一个电子和一个正电子相撞,发生湮灭作用并放出gamma射线。如果这一过程的条件被完美复制,即两电子的初始状态完全相同,那么湮灭之后放射出的gamma射线是否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

  这里的问题是,由于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我们无法精确得知任何粒子的初始状态,因此所谓的“完美复制”即使确实存在,对观察者而言也是不可知的。对于一个不可知的问题,我们无法证真或证伪,但却可以选择相信或者不相信。从纯逻辑的角度考虑,事物的因果性决定了这一说法的正确,即给定完全相同的初始状态必然会得到完全相同的结果。虽然逻辑学本身也存在着漏洞,但却是我们理性层面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如果推翻这些从主观层面考虑,那么客观存在便不在可讨论范围之内了。

  第四步,考虑下面的问题:这个宇宙曾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一切,是否在宇宙形成之初就已经决定了?或者说,如果把时间看作与空间三维相类似的一个维度(实际上我们所能经历的只是半个维度,因为时间不能倒流。现代物理学解方程得出虚数时间轴的概念是否一定程度上补完了时间的维度?),是否整个宇宙的存在本身就是确定的?

  这里涉及到了我们所不能理解的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即精神的本质,或者说灵魂。按照现代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观点,精神完全依托于肉体而存在。在这一前提之下上述结论是可靠的。如果另一方面,我们假设精神是超越时空四维之外的存在,只是通过某种投影关系作用于物质之上,那么这样的作用所导致的可能的“平行宇宙”也可被视为超过一维的时间轴,仍然包含在有限维度的更大的“宇宙”之下,而这样的“宇宙”是确定的。

  如果从这样的层面来理解这个世界一切事物的存在,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本身便是一个整体。众多宗教所述的天堂或人死后灵魂得以存在的地方,乃至《理想国》中所谓的洞穴外万物相通的理型世界,都是某种程度上对于这一概念的表述。一个更容易理解的事实是:唯物主义条件下我们所谓的“自我意识”并非来自自己。我们的一切思考、一切行为都来自于我们从存在起到此刻的经历和父母给我们的基因。并没有什么是完完全全来自“我们自己”的。经历和基因对一个人三观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可能很复杂,但从理性角度来看却是仅有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生活中每一次选择看似是在追求自己想要的,实质上都是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在执行——包括想要打破规则这一行动都写在了规则里面。

  这或许是最让人绝望的论断——然而就论断本身而言,命运尽管存在,对我们却是不可知的。自由意志在主观条件下依然成立——如果你因为相信一切都已注定而绝望,那么这种绝望也是注定的;如果你相信这注定的结局却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那么你的一切主观层面的努力和付出依然会得到应得的回报。然而比这更重要的是一种使命感:我是这个宇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的存在看似不能永恒实际本身便是一种永恒。由此而无差别的去爱这世间的一切。就像特德•姜在他的星云奖作品《你一生的故事》中阐述的那种知晓命运却依然遵循的使命感,就像奥森·斯科特·卡德不朽的名作《安德的游戏》中所说的那样:当你真的用心去理解你的敌人的时候,你便不会再去憎恨他;你只会爱他像爱你自己一样。

  《伪人》所强调的集群智慧尚且没有上文所说那么包容一切。然而正是这种片面的包容反而带给了我们更强的个人代入感。科幻作品的魅力就在于此:通过某些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例子揭示普遍存在的真理,并将其反映到现实社会中去。从这一点上看,只要是遵循严谨的假设和逻辑,不管是科幻还是奇幻,本质上都和现实主义的虚构文学相类似,反而由于角度的不同而能体现更多也更深刻的道理。

  六

  主角夏歌身为一个书写者,更重要的原因是某种程度上她是作者内心的写照。许许多多伟大的作家都曾经说过,一个人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为自己而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这一代人都像是伪人的孑遗,都是遇到杀手之前的夏歌和没有背叛持律者的方时。我们是被边缘化的一代。

  从1980年独生子女政策广泛推行以来,被称为“80后”“90后”的我们普遍缺乏一个可以真实交流的同龄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正是这种社会性使得个体弱小的人类拥有无比庞大的力量。且不谈这样的社会性是否反映了某种形而上的本质,可以肯定的是人生来就害怕孤独。而我们则是最孤独的一代。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像我一样在儿童时代极度渴望能有一个兄弟姐妹。我也不知道拥有一个兄弟姐妹是怎样的感觉。但我渴望它,我试图逃避孤独就像我永远追求自由,即使我知道我做不到。慢慢我开始思考并试图分析一切事物的意义,我渐渐明白这无处不在的孤独感来自我们的自我意识。正因为自我的存在,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他人,无法完善的表达自己,也就无法完全被这个世界所理解。或许这才是世间最大的谎言——阿喀琉斯的故事随着他的荣耀流传千秋万代,然而终究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这是他想要的永生么?不,他只是奥林匹斯众神的孑遗而已。他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留下了永恒的荣耀,死后灵魂却仍然饱受痛苦四处游荡。他告诉漂泊在外不能返乡的奥德修斯,宁可痛苦的活着也不要看似光鲜的死去。

  人们常常说,我们是最幸运的一代人。我们没有经历过列强侵略和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经历过建国初期的困难和文革时期的混乱。我们见证了这个国家奇迹般的经济发展和互联网的大规模应用。然而这些普遍认为的幸福使我们缺失了一些东西。一些我们只能靠想象去印证,却永远无法亲身体会的东西。我们像方时,背叛了自己却毫无所知,像夏歌游走在真相的边缘却永远看不清自己。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时代的悲剧呢?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的感受来源于我本身的存在,尽管这存在不属于我自己。然而我渴望理解与被理解,即使我注定是这世上孤独的存在者。没有经历过冬天的孩子无法真正的成长,没有见过光明的瞎子对黑暗习以为常。我不了解苦难,更遑论幸福。

  但我还有想象的翅膀。有那么多无法抵达的世界、不曾存在的风景和不曾来过的人们与我相知相遇相伴,告诉我这个世界和所有世界的道理。我没有那么好的文笔,没有勇气和坚持把他们写下来,分享给更多的人看到。然而这些独一无二的存在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下的存在呢?

  《伪人2075》读后感(二):故事为主,科幻为辅

  如果抛开与刘慈欣这尊神的差距不谈,我认为中国科幻的第二把交椅应当由迟卉来坐。

  除去类型文学必须的科幻设定外,故事和人物是科幻小说永恒的主题。在此二者上迟卉遥遥领先,傲视群雄。翻开《伪人》,最先看到的是出色的文笔——有人说迟卉的文笔是翻译腔,但我宁肯将其定义为冷硬派。“世界被毁灭过一次,然后是第二次”,这是迟卉擅长的“零帧插入”;用她自己的来说,就是“一棒子将读者打晕,然后拖进自己的世界”。该死,她真的做到了。

  《伪人》的故事从记者夏歌讲起,继而引出杀手,并牵出“伪人”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迟卉在文中不仅展示了她出色的抖包袱能力,故事节奏亦可圈可点——即便在男女主角被追杀的紧张剧情中,也能插入杨子文的搞笑来缓和气氛。博主最初十分不满后期故事的零散,但既然《伪人》是三部曲,也就无可厚非了。

  以本人的尿性,对一部作品不可能只有夸奖;好吧,下面谈谈缺点。

  首先是设定。《伪人》的世界有一个核心设定:月球被炸毁,碎片撞在地球上,改变了地球的自转。从那一刻起,地球的自转等于公转,于是一面永远面向太阳,一面永远黑暗。做出这个设定后,作者天真的认为,自转的变化仅会影响温度,于是又做出了”伞民“等辅助设定。

  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

  自转除了改变气温的分布外,还会很大程度的改变洋流。于是,比起“美国很冷中国很热”来,世界将面临的是沧海桑田的变迁。早有人将这种情况制成的视频,有兴趣请参照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MzODkyNjg4.html?from=s1.8-1-1.2

  此处不再赘述。

  另一个核心设定是共享意识的“伪人”。纳米机器在这个世界里再次担当起化不可能为可能的重任——这点暂且按下不表,作者对于共享意识群体的生态,依旧缺乏深入的、细致的描写。是的,作者对伪人的生态有所讨论,但作为一部科幻作品的核心设定,还远远不够。理想的状态下,应当有一段长长的文字,像《神们自己》中描写三性社会一般,描写一个伪人构成的社会。

  《伪人》的另一个缺点是人物。迟卉似乎喜欢依据欧美风塑造人物,但却忽视了人物塑造中最重要的一点——人物的目的性。在夏歌、杀手和杨子文的行动中,我找不到贯穿始终的“信念”。

  我曾总结过人物塑造的四个阶段:性格决定信念,信念决定目的,目的决定行动。夏歌行动的目的是什么?找到父母,完整自我,还是保护爱人?杀手行动的动机又是什么?找回恋人,重回伪人群体,还是赚更多的钱?人物的行动前后缺乏一致性的目标,于是被剧情牵着走,就像木偶一般,在创作者的牵引下强行跑完剧情。

  有一句很中二的话,叫做“和对手战斗前,先要清楚对手的正义是什么”。我搞不清楚三个主要人物的“正义”何在。他们可以毫无愧疚感的贩毒、杀人,又可以为了保护某个人出生入死。他们既不是好友又不是坏人,只是“作者需要的演员”。

  总结一下,《伪人》的优点和缺点都十分明显,相比起乏善可陈的国产科幻(大刘除外)来,迟卉至少在文笔和故事上做的十分出色。即便去和大刘比较,迟卉也在科幻的路上走出了自己的风格。基于这些原因,我作为读者能够包容这部书的缺点;如果《伪人》续作出版,我仍会第一时间买来正版观看。

  《伪人2075》读后感(三):故事主导,科幻为辅

  如果抛开与刘慈欣这尊神的差距不谈,我认为中国科幻的第二把交椅应当由迟卉来坐。

  除去类型文学必须的科幻设定外,故事和人物是科幻小说永恒的主题。在此二者上迟卉遥遥领先,傲视群雄。翻开《伪人》,最先看到的是出色的文笔——有人说迟卉的文笔是翻译腔,但我宁肯将其定义为冷硬派。“世界被毁灭过一次,然后是第二次”,这是迟卉擅长的“零帧插入”;用她自己的来说,就是“一棒子将读者打晕,然后拖进自己的世界”。该死,她真的做到了。

  《伪人》的故事从记者夏歌讲起,继而引出杀手,并牵出“伪人”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迟卉在文中不仅展示了她出色的抖包袱能力,故事节奏亦可圈可点——即便在男女主角被追杀的紧张剧情中,也能插入杨子文的搞笑来缓和气氛。博主最初十分不满后期故事的零散,但既然《伪人》是三部曲,也就无可厚非了。

  以本人的尿性,对一部作品不可能只有夸奖;好吧,下面谈谈缺点。

  首先是设定。《伪人》的世界有一个核心设定:月球被炸毁,碎片撞在地球上,改变了地球的自转。从那一刻起,地球的自转等于公转,于是一面永远面向太阳,一面永远黑暗。做出这个设定后,作者天真的认为,自转的变化仅会影响温度,于是又做出了”伞民“等辅助设定。

  事实当然没有如此简单。

  自转除了改变气温的分布外,还会很大程度的改变洋流。于是,比起“美国很冷中国很热”来,世界将面临的是沧海桑田的变迁。早有人将这种情况制成的视频,有兴趣请参照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MzODkyNjg4.html?from=s1.8-1-1.2

  此处不再赘述。

  另一个核心设定是共享意识的“伪人”。纳米机器在这个世界里再次担当起化不可能为可能的重任——这点暂且按下不表,作者对于共享意识群体的生态,依旧缺乏深入的、细致的描写。是的,作者对伪人的生态有所讨论,但作为一部科幻作品的核心设定,还远远不够。理想的状态下,应当有一段长长的文字,像《神们自己》中描写三性社会一般,描写一个伪人构成的社会。

  《伪人》的另一个缺点是人物。迟卉似乎喜欢依据欧美风塑造人物,但却忽视了人物塑造中最重要的一点——人物的目的性。在夏歌、杀手和杨子文的行动中,我找不到贯穿始终的“信念”。

  博主曾总结过人物塑造的四个阶段:性格决定信念,信念决定目的,目的决定行动。夏歌行动的目的是什么?找到父母,完整自我,还是保护爱人?杀手行动的动机又是什么?找回恋人,重回伪人群体,还是赚更多的钱?人物的行动前后缺乏一致性的目标,于是被剧情牵着走,就像木偶一般,在创作者的牵引下强行跑完剧情。

  有一句很中二的话,叫做“和对手战斗前,先要清楚对手的正义是什么”。我搞不清楚三个主要人物的“正义”何在。他们可以毫无愧疚感的贩毒、杀人,又可以为了保护某个人出生入死。他们既不是好友又不是坏人,只是“作者需要的演员”。

  总结一下,《伪人》的优点和缺点都十分明显,相比起乏善可陈的国产科幻(大刘除外)来,迟卉至少在文笔和故事上做的十分出色。即便去和大刘比较,迟卉也在科幻的路上走出了自己的风格。基于这些原因,我作为读者能够包容这部书的缺点;如果《伪人》续作出版,我仍会第一时间买来正版观看。

  《伪人2075》读后感(四):吐个小槽

  小说中的情节是容易猜测的,亦或是不容易猜测的。

  容易猜测的是月亮女孩的叛变。方时正慢慢的转变为一名人类,她的情感在为自己运转,她的思维开始为自己谋划,而她却身在敌人的军事基地——叛变的绝佳条件都全乎了,不叛变对不起手中的这份便当了吧。得,改善伙食,从泄密做起。

  不容易猜测的远在另一边,被大反派折腾的跑来跑去的杀手同志栽到了自己曾经的情人手中——哎,不对,欠了他人情的陈某某。老陈玩了一把好手,让前面躲得顺风顺水的主角们转瞬被控制,罗伯特兰登和他的女友被迫分开——啊呸,是我们的杀手同志和夏歌女士。与丹布朗笔下的英雄人物不同的是,杀手除了第一次和对手直面枪战后便安安稳稳没有一路逃亡,而罗伯特屁股后面像是挂了铃铛;罗伯特死了也能从坟墓中爬出来,杀手却意想不到的随随便便倒在大街上,领了便当,下台看戏。

  以上,第一次评论,轻喷

  《伪人2075》读后感(五):追忆未来的“故事”——迟卉《伪人2075•意识重组》书评

  追忆未来的“故事” ——迟卉《伪人2075•意识重组》书评 华斯比 “看电影还是进入一部电影?IMAX让梦想更真实!” “真正的好书能让你转身入戏。” 以上两句,是我之前和最近看到的广告语,说的分别是电影和书。前者吸引我们走进影院,带上3D眼镜坐在大银幕前,靠的多是逼真的特效技术;而后者——往往靠一个令人回味悠长的故事,让我们深陷其中。 我们读一本小说,大多时候是为了消遣和娱乐;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关注的只是小说中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当然也包括科幻小说。 作为一名科幻小说读者,我并不排斥单靠“科学幻想”取胜的“点子小说”,但我更喜欢能在庞大的世界观设定下讲一个好故事的科幻。我想,迟卉的《伪人2075•意识重组》做到了这一点。 一直以来,迟卉都是一个能让人“转身入戏”的故事讲述者,她的科幻小说总会有一个悬念迭起的好故事。在这里,故事可以有多重理解:一般意义上的“故事”;过去的事,即往事;最后,也可以理解为:不为人知的秘密。 迟卉的科幻小说虽说不上在科幻方面有多“硬”,但她总能巧妙地将科幻设定融进故事当中,通过对话也好,旁白也罢,不动声色,不露痕迹,仿佛只是在讲述我们真实的生活。她的故事对白简洁明快,旁白深刻而富有诗意;虽然笔下的人物偶尔也爆爆粗口,但大多是性格使然,反而让人油然而生一股亲近感。她的首部长篇科幻《卡勒米安墓场》如是,如今这部《伪人2075•意识重组》亦如是。 《意识重组》虽然讲的是未来的“故事”,但并没有从这种以纳米机械与神经细胞构成的“脑桥”为技术基础的“伪人”的诞生讲起,而是将时间向后拨到“伪人战争”爆发之后,以一种回忆的方式徐徐展开:生者对亡者的追忆,“伪人”残体对自身和集群记忆的追寻,以及对“伪人诞生之谜”等不为人知的秘密的挖掘…… 往事,被埋藏在过去,便成为历史。而故事恰恰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小说的女主角、“往事撰写者”夏歌正是这样一个借由故事而挖掘秘密的人,而那些秘密大多不堪回首,与背叛和遗弃有关。在当事人讲述的同时,讲述者和聆听着都在哀悼。同样,我们这些读小说的人也在哀悼。 “哀悼是第二次的死亡。你爱的人死了,但只有当你开始哀悼的时候,那个活在你心中的人才开始真正死去。这痛楚和真正的死亡相比别无二致,只不过,真正的死亡不会像它那样持续上很多很多年。”迟卉在小说中如是说。 当我们阅读这些未来的“故事”时,它们才真正鲜活起来,让我们兴奋、感动、悲伤,甚至愤怒。这些情感也许会持续上很多很多年。 《意识重组》虽然是追忆,但“伪人”的故事并未完结,新的故事正开始苏醒,那些有关纳米构造体和星门的“伪人”故事,也许正是一千多年后那个庞大“群星帝国”故事的前奏。 群星,我的归宿! 2014年3月26日于武汉

  《伪人2075》读后感(六):幻想自有力量

  写在前面:唔首先承认我看起来就是一个刷星的小号……的确很少上豆瓣,但是为了签名书,是吧~本文搬运自贴吧连载早期的书评,感觉需要大手术才能看……但是好麻烦的样子,于是,算了,只是删掉几段好了……(书评什么的,其实还是看完整了再写比较好。加上前半部分以连载的形式放出,看起来断断续续总是少了那么点韵味。)(咦豆瓣书评界面为什么没有预览功能感觉排版又拙计了)

  -----------------------------------------------------------------------------------------------

  我是万千由科幻世界陪伴长大的孩子之一,听到迟卉姐签约最世参与TN3的比赛的消息,还是挺震惊的,五味杂陈。这意味着,继宝树、香水大大、飞氘之后,最世又带走了一位年轻而活跃的优秀科幻作者,这毫无疑问意味着科幻世界杂志的衰落(最近又听到张冉签了微象)。他们都从科幻世界走出来,现在加入了商业运作更成熟的公司。最世在科幻领域发力,代表了商业嗅觉最敏感的出版人对科幻的重视,也是科幻之幸。

  但也有不幸之处,科幻迷群体常常以小众自居并且自傲,常常“讳于谈钱”,常常鄙视其它类型文学,更为这些作者们的离去愤愤不已。我虽然从没有买过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应该也不会买最小说,但我依然承认,最世的包装和推广力度大大有利于科幻文化在这个国家的传播,我尊重作者们的选择,愿意看到科幻小说和科幻作者们能受到更多最世读者们的欢迎,愿尽自己作为幻迷的绵薄之力支持科幻,支持迟卉喵。

  迟卉对我们这一辈的科幻迷来说,是一个再亲切不过的名字。因为在中学时代,她是科幻世界编辑,是校园之星栏目的小雪,是天空之城论坛里地平线写作小组(现在搬到了豆瓣小组,喜欢写作的小伙伴们一定不要错过http://www.douban.com/group/446430/)的领导者,是数期杂志里科幻写作大讲堂的主讲,是许许多多新生科幻作者的领路人。她写了感动无数人的《归者无路》,她创造了荷莉卡的世界,她在《伪人算法》中写下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的孤独,在《最远的距离》里讲述撕心裂肺的爱情,她是一只黑猫,在炉火边讲述着那些不曾存在的世界里不曾发生过的故事。是她让我们知道,科幻可以不只是技术奇观的枯燥描绘,它可以是爱,是失落,是梦想,是一个个生灵的舞蹈,是真真切切的哀伤与哭泣,科幻也可以是不输任何传统文学的故事载体。

  迟卉姐早已形成了自己优美、精确、细腻的语言风格,这篇连载中的《伪人2075•孑遗》也不例外。简洁、清丽的文字,随处可见让人拍案叫绝的比喻和别有深意的对话,总是边读边感慨作者对于文字娴熟的驾驭能力。结构上作者用双主线加不断闪回插入的多线回忆,一点一点为我们拼凑故事全貌。这样的写法非常费力,你需要同时考虑的东西太多太多,但于读者而言却有足够的阅读快感。在人物的刻画上,作者也展现出可怕的人设能力,每一个新人物登场,寥寥数笔勾画我们就立刻看到了性格各异的人物站在面前。

  故事发生在在伪人智慧集群与人类的大战之后,地球停止了自转,陷入一半永昼一半永夜。设定了这样特殊的环境,作者却总能不着痕迹地将环境与故事融合,引导读者自然地建立对异世界画面。比如有一段提到杀手躲在了培养箱后面,路边为什么会有培养箱呢?因为在永夜之城不能种植普通植物,所以大量培育真菌。这样的细节,你注意到了吗?表面上人类战胜了伪人,仅留下一个伪人单体方时。表面上,夏歌是一个单纯的女孩,倾听与记录逝去的人的故事。表面上,杀手冷酷无情而精于算计。但随着故事的展开,单纯的书写者与冷酷杀手的相遇,杀手回忆自己的爱情故事(准确地说是自己的记忆),方时对伪人集群的愤怒与背叛(而这背叛又是真的背叛吗),在这些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之中,作者将真相一层层地剥离,我们惊呼:怎么是这样!然而,我们隐隐可以感觉到,暗流涌动里,埋藏着更巨大的秘密。一部作品还没有读完就跑来写书评的确是挺难受的事情,但是我用这样十六个字来总结毫不过分:背景宏大、故事曲折、叙事细腻、人物立体。

  《伪人2075》读后感(七):月亮女孩,方时

  对于方时来说,在被窃眼者驯养了十年以后,她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伪人残体,变成了一个会思考会说话的人,他变得越来越像一个人,她拥有人类的思考方式拥有人类的情感,她的背叛也显得合情合理。在我看来她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角色,集群放弃了他愤怒之下向窃眼者透露一切,方时就像是被关在笼子中的百灵鸟,在牢门打开的一瞬间以为自己自由了,可也不过是换了一个笼子,窃眼者给了她一间地面上的房间,可那又怎样小百灵鸟还是死在了笼子里。

  方时就像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会说话会思考,窃眼者就像是现实生活中的束缚,方时拼命想逃开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换取自由,可是没用的,最后还是留在了笼子里。

  《伪人2075》读后感(八):创造新世界——评《伪人2075•孑遗》

  对于科幻,我是个门外汉,仅看过少数的科幻电影,以文字的形式认识科幻,《伪人2075•孑遗》是我认识科幻的第一部小说。得知迟卉姐姐获得了那么多关于科幻的大奖,并获得“打破硬科幻和软科幻的界线”的殊荣,便开始拜读《伪人2075•孑遗》。虽然我并不是很懂得所谓的硬科幻或者软科幻,但是我可以从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中去解读我阅读过的科幻作品。

  任何一次对作品的解读,都是读者观念的集结,如果某一个人恰好成为了现实中的“隐含读者”,那真的是一件开心的事。毕竟,知音难求。在创作这个孤独的旅程中,如果被真的读懂,合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不奢求成为这么伟大的读者,我只记录我眼中的那些被构造的文学世界。

  作为单一读者对作品进行解读也必然是片面的,作为个体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所以作品呈现在不同认知水平读者面前是不一样的,阅读感受便截然不同。有的情节可能让阅历少的人,倍感惊讶,可是,在阅历丰富的读者眼中,一切就平淡的像水。作者最伟大的地方,不仅是创造与众不同的东西,更在于将平常的事情赋予作者独特的印迹。

  初读《伪人2075•孑遗》(用电脑打出孑遗二字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个固定的词汇,残存者的意思,《诗经》中就有“靡有孑遗”的句子,恕我才疏学浅……),就被这阔大的背景震撼——“这世界曾被毁灭过一次。然后是第二次”。接下来,是作者构造的那个被毁灭已有十年的世界,自转等于公转造成的永日地区和永夜地区,窃眼者,单体,伪人,孑遗……一个陌生的世界充满我的脑海。神奇的是,我竟然不觉得构造出来的世界具有荒谬性或是虚假性,反而沉浸在这个被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里,不断分析、解读。

  作为化学天才的迟卉姐姐构造一个具有科学技术含量的科幻世界,果然得心应手。然而,作为女性,对人文精神的关注更是纤细入微。读这部作品,正是能深刻感受到软硬科幻的完美结合。

  《伪人2075•孑遗》中关于伪人世界的叙述,关于被毁灭后世界的叙述,让读者进入到作者创造的那个世界中。读者像是个猎奇的孩子一样,对于这个异于常态的世界,新奇不已。重要的是,你对这个世界,有着莫名的信服感。甚至在这个被构造的世界中,读者不断的在心中作着对比和思考。你会在阅读中,不断的对现存世界进行反思。

  作为女性读者,作为理科盲,我总是对作品中的人文性关注更多。没想到的是迟卉姐姐作为女性,可以将男性之间的兄弟情谊用文字表达的淋漓尽致。看到杨子文和艾瑞克之间的情谊,真的是被感动到。彼此信任,为对方准备危难时的逃生措施。在杨子文找到那架飞机时,在杨子文一遍遍看艾瑞克被杀的视频时,我的感动值飙到顶点。我在艾瑞克和夏歌之间感受到了爱,即使作者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那是爱情最初的样子,依恋和莫名的信任。其实爱情最初的样子也是千奇百怪的,或是热情如火,或是温情脉脉。可是有一点,我觉得是所有爱情最初的质——纯。我也心有戚戚于威尔和莱拉的爱情。那是艾瑞克作为一个杀手,冒着身份暴露的危险,也想讲述的爱情故事,和那个故事中的人。或者也有亲情感动到我,或者是杨子文的母亲,或者是夏歌的双亲。即使世界毁灭,即使不是人类,可是,我总是愿意相信,有父母的地方,就有亲情,就有爱,不管身在其中的人能不能感受得到。

  《伪人2075•孑遗》的结构语言自是熟练老道。每一次关于十年前人事的回忆与插叙,都那么恰到好处,你不会被插叙扰乱。反而,更多的了解整个的故事。语言自是纯熟之至,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哪怕是粗话,你都会觉得换了另一个词,一定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语言的粗犷和细腻很好的融合在同一部小说中,也很好的表达了或粗犷或细腻的感情。“生命的本质决定了没有完美的忠诚。也没有永恒的生命”,类似的句子总会引起我的思考。

  每一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吧。《伪人2075•孑遗》,当然是一部足可冠以迟氏科幻的成熟小说。读后,很多人、世、事、情,印在脑海。

  初读科幻,初评科幻,不足甚多,望见谅。

  《伪人2075》读后感(九):哪怕对很少看科幻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能错过的视觉盛宴

  小学的时候其实还是一个经常买科幻世界的孩子,当时最爱看里面的译文以及《海底两万里》《地心历险记》,还有几乎儒勒凡尔纳的全部的作品。

  长大后学了文学相关的专业,也做了文学相关的工作,我看名著,散文,杂文,小说,网文,偏偏就没有再看过科幻小说。

  好像脑子里就是根深蒂固的觉得,国产科幻是没什么意思的,中国有什么科幻啊,别扯了,我还不如去看变形金刚同人文……

  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那些根深蒂固的萦绕在脑子里的思维偏见竟然两个小时内就被完全的拔除了,不停歇的花了2个小时看完了整本书,我不得不惊叹,十几年没看科幻,原来中国的科幻小说是这样的!女性视角下的科幻小说可以是这样的!

  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是我对整本书的感觉。

  无论是大背景的设定,情节的安排,细节的铺垫,还是华丽简洁的语言叙述,电影式的视角切换与描写,都使《伪人2075》成为了一本难得的佳作。

  它没有一些科幻小说的晦涩感与冰冷机械感,而是燃烧的,流畅的,充满人性的。作者积蓄了太多力量,却从不着急释放,而是不声不响的在最合适的时间爆发出来。给予读者最大的震撼。

  “——人只有两种死法,一种是笨死的,一种是病死的。我猜我是笨死的。事实上,我希望现在听到这段留言的是艾瑞克·罗斯先生,如果不是的话,那就说明我活该笨死,而且比笨死的人还要笨一百倍。如果你是艾瑞克,告诉我,咱俩一起在大坑区上过的那个婊子叫啥名字?”

  “阳光——纯净而明亮的阳光流泻在大地上,雷涛不得不用双手挡住眼睛以避免被刺瞎。他看到大地上已经铺满城市,一层叠着一层,层层叠叠的管道、房屋、机械和平台直入云霄,能量无休止地在其中奔流,连最深的沟谷都如同白昼般明亮。

  他还看到星门——无处不在的星门,有些人在自己的家中都设有一道星门,他看到一个女人系着围裙,穿过那扇小门,又提着一些异星出产的蔬菜归来。所有的人都有着一模一样的脸和一模一样的微笑,说着他不能理解的语言。有鸟儿飞在天空中,黑色的毛羽光滑美。“

  我很喜欢小说里的这种感觉,作者做到了在两种语言风格中灵活的切换,调侃与唯美的完美结合。

  好多年没有写过书评,第一次就像献给《伪人2075》了,这本书不适合剧透,所以我就不说情节了~真心推荐阅读哦……

  《伪人2075》读后感(十):我与你的孤独

  我会成为一个让别人觉得古怪的人,是因为我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人。

  我看到我过往生活的细节交织在一起,那些毫无关联的事件纠缠在一起,大多数都曾经被我用不同的描述方式写下,那些细微末节,交相呼应,拥有同一个核心,变成了今日的我。

  夏歌说,她不想做一个人类。她宁可成为集群的一部分,一个单体。

  以避免渺小,避免死亡,避免脆弱。

  她是如此孤独,她看见过爱,她书写别人的故事,但她从来没有体验过,她与这世界上任何人没有联结。

  在分别后,经常沉默如石墙的父母却成为她长久的执念,那些偶尔的温情是她的所有。

  她想成为集群的一部分,成为某个整体的一部分,哪怕失去自身的完整,一种可怕而孤独的完整。

  而特工不想变成集群的一部分,他憎恨持律者,因为他有莱拉。

  他愿意做出一切努力,换回他爱的莱拉。

  持律者继承着它的"创造者"的名字。

  持律者。

  艾瑞克·罗斯。

  从某方面来说,也许持律者的诞生和艾瑞克·罗斯与凯文之间的爱有某种关系。

  但是持律者是不懂爱的。

  但也许它也有它的孤独,就像窃眼者。

  要是我们可以不用言语交谈就好了,那么多修辞描述从来不曾表达我想说的千万分之一。

  如果我们能够共享我们的大脑,是不是就可以摆脱孤独,我就能认识真的你,你就能拥有真的我。

  我们就不用诉说着感情,渴求着相守,却不过是我与你的孤独同坐,你与我的孤独共举一杯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