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素直》读后感精选10篇
《我们·素直》是一本由谈笑静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素直》读后感(一):我们·素直
这几年,因为每年亚马逊和当当网的购书优惠活动,囤积过不少书。
有些是一直以来想看的,有些是挺朋友们提起过,但对作者不甚了解得,还有一类就是纯粹买来凑单用得。虽然这样说有点“市侩”,和显得不那么像是一个喜爱阅读的人,但事实就是事实。凑单了,就是凑单了,毕竟网店的优惠活动通常都是满200减100,或者是满200减50这样的。
我也知道,这样趁着网店的优惠活动来囤书,对于图书出版业本身来讲并不能算是一种支持。毕竟出版社也是需要靠利润来运营的,即便是在这样一个电子图书已经相当发达的时代里,它们也在顽强地生存着,寻求着变通。作为一个喜爱并支持纸质书的人,应该更多得支持他们才对。买折扣书,算得上是支持吗?可能并不能算吧,但忍不住降价促销的诱惑,这往往是很多人的通病,当然这种购买并不仅仅体现在图书市场上,在其他任何一个市场行业其实都是一样的。
那些摆放着两三年还没来得及读的书,其实不少,只能在悠长的岁月里慢慢去读。但要真正说到摆放时间最久得,可能就是这本MOOK——《我们·素直》。
这也是我为数不多,不是花钱买来的书。当然,如果撇开那些熟悉的编辑、朋友,或者出版公司约稿书评的样书,以及友人赠送来当礼物的书不提的话,那么这本书,就是我此生迄今为止,唯一一本没花钱得来的书。
虽然我当年写的稿件,只是被收录进了《我们·素直》的kindle电子图书中,而没能在纸质书上印刷出来,但这却是我人生中目前为止,唯一一次文章被收录进比较正式的图书。何况,这个MOOK系列,还隶属于我为数不多喜欢的艺人,陈坤旗下的東申九歌。
或许,这也是为何,这么些年来,一直没舍得拆开和阅读这本书的原因吧。
想来也挺有趣得,明明是个男子汉,却在这时故作了小女儿态,或许,不论性别,每个人内心都有那么一块柔软细腻的地方吧。
收到我们MOOK编辑部的电子邮件,是在2014年5月13日,上午10:19分。
读完《素直》,是在2017年12月5日,中午11点30分左右。
而此时,我坐在这里,写这些东西,是这天的晚上6点。
时隔三年半了……
而《我们》MOOK也已经停刊很久了,自《素直》之后,出版过《爱别离》和《古早味》,再之后,就没有等来新的作品。
虽然不清楚各种缘由,但也知道一个MOOK的创办和维持需要多少时间和心力,这之间也需要协调好很多关系,但停刊了,还是难免有些难过。
毕竟,这是“我们”的MOOK……
我们,是一个很温暖的词,无关他人,也无关这世间其他的任何人和事,这是我们的事。
仅与我们有关。
《素直》,这期MOOK,开设了纪念一位诗人的专题,而他的名字,唤作“周梦蝶”。
我并不是个读诗人,撇开初高中时期语文课背诵过的唐诗宋词元曲,毕业后,我读过为数不多的诗,也都是北岛和顾城写的,至于“周梦蝶”是何许人?在此之前,我真不知道。
是在紫鹃、向明、曾进丰这些前辈的带领下,我才第一次走进了这位客居在台湾的诗人,一个有傲气也有傲骨,写诗有趣的诗人。
周梦蝶说:我的醒,是我更深的梦。
而他的名字,直叫我想到“庄周梦蝶”。
这期MOOK上几乎所有的作者,我都不认识,唯一熟悉一些的,可能只有主编谈笑静。
当然在此之前,我甚至不知道谈笑静是谁,而只知晓她的另一个名字“扎西拉姆多多”。
那首被很多人喜欢,但却因为纸媒宣传错误,导致很多人误认为是仓央嘉措所写的《十戒诗》,便是她的作品。而我对她的熟悉,也是从这么一首诗开始的。
刚读完《素直》那会儿,心中觉得有满腹的话语想要倾吐,但到现在真正要写些什么的时候,却觉得有些词穷和无处着笔。一个人,怎么想是一回事儿,但只有真正把自己内心所想很好表达出来的人,才能称之为一个“好的写作者”吧。而我,自认为距离这个称谓,还有着很远的路要走。
“我们”,作者们真得在写着我们。
每一个笔者都是深刻而自省得,没有那些永不服输的鸡血励志,那些不肯说疼说累的鸡肋坚强,那些很难抵达的虚妄理想,那些无法紧握的爱情,他们写着当下的生活,写着怀念或祭奠的人事。世间芸芸众生,我们只不过是其中一份而已。
世界很大,他们却在不断的向内求所,直面自己的内心,勇敢地面对生活,所谓“素直”,未尝不如是。
就像《我们·素直》封面上写道的那样:
素直,
那是我们本有
却遗失了的质地;
那是我们向往
愿我们都能以素直之心,柔顺、坦白、心地诚恳地去看待万事万物和芸芸众生。
在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周梦蝶是谁,只是单纯的以为他是一本行记。读完之后发现不然。首先很喜欢周梦蝶的诗,唯美、浪漫又富有禅意,文字本身的美好被周先生用的恰如其分。除此之外,一些小文章分享的人和故事也很让人感动,而描绘这些人事的文字也特别的温暖。它不是那种看了一眼就让你拥有了浑身打鸡血状态的东西,但是每天回味一点,心里就有无限的温情,一点一滴,深入你的心脾。
如果说将素·直理解为朴素、直接,那么可以说这本书是失败的。略微小众的导演、话题、诗人都是文艺青年居家必备之良品,它不是那种宣讲朴素的人生哲理的作品,只是将一个个文字,一篇篇情景摆在你面前,至于接受与否就因人而异了。而文章的语言也是委婉、含蓄的,细细品味方可体会其中的美妙。
不朴素,不直接就是我喜欢的调调!
《我们·素直》读后感(三):装你妈小资,臭穷逼
最恨装小资的那种二逼,明明自己消费水平没到那个层次,每个月情愿刷光信用卡也要买那点虚荣。问侯您妈。
特喜欢读《素直》,整得跟鸡一样,自我感觉就是那种:外表我可以很狂野,但其实我很有个性的,不会轻易被你们丫摩擦性器官。觉得自己特沧桑,特别沉重,白天其实就是一前台收快递的,就是一办公室打字员,夜晚换身花了大半个月工资买的外国名牌晚装鸡一样出现在酒吧。傻逼。有人搭讪,大都拒绝。故作特清高,蛋定而不鸡动,姐们来酒吧不是找操的,是寂寞,其实心潮那叫一个澎湃哟~~~虚荣心那叫一个得到满足哟~~~。然后回去马上写博客,添油加醋叙述一下晚上又被哪个产业大王之子给追求了,却淡漠的拒绝,因为哥寻找的不是爱情,是寂寞。其实现实中自己都快奔三张的人了,谁也不要的烂黄瓜,都急得在报纸夹缝里找婚介了。
我告诉你们,这种傻逼他奶奶那辈直系旁系血亲三代都是傻逼,才能够出产这么一个绝世孤独活化石级别的傻逼。
特别喜欢写酸溜溜的文章,这种傻逼比安妮宝贝型傻逼稍微高级那么一点,他们也冒充看不起安妮宝贝,根本不听小清新,都听什么小野丽莎啊,什么bosa nova,什么jazz啊之类的。每天写文章内容没有别的,就是把自己最近买了什么高级货阿,去了什么鸡吧地方吃了什么狗逼饭阿,又鸡吧被什么有钱人追求但是拒绝啦之类的,用照片+鸡吧文一起贴出来,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生活得多么有情调,多么丰富多彩。傻逼绝了。
很喜欢给每个物体都起名字,什么“提拉米苏,带我走”,提你妈乳头,我还山东大烧饼,带我操你妈呢!山东大烧饼怎么不见你吃,你倒是也给起个外国名儿啊,我们就叫齐鲁努尔哈赤你看如何?多异国情调啊,哥们全塞你逼里。
什么“淡漠的坐在吧台,点上一杯杰克丹尼”,什么“卡布奇诺的香”,没***烂逼香吧?这么喜欢形容啊,那你怎么不形容一下你月经的红,隔夜尿的黄,还有你肛门里没擦干净的屎渣子的咖啡色?
总而言之,《素直》没有一点可读性,文化程度不高的一群人想佯装上层/中产阶级品味,一百本黄碧云春天上树梦旅人安妮宝贝都不能够提升一身无印良品的你们的taste。连个茶都不会品,日本历史也淡扯,滚球鸡巴蛋。几百字都能写个四五页?靠的是贴图占篇幅啊亲。怪不得老子读起来有一股子疑似来自下体的腥臊气,骚的跟你妈豆瓣北京吃喝玩乐小组里的萝莉爱上大叔还非说是先爱才上似的。
转载自: 狂拽霸气小奶球
http://www.douban.com/note/186590252/
《我们·素直》读后感(四):不妨素直
看到“素直”的主题和封面酷似冯唐的模特,想起《北京北京》里头的那些乌七八糟的剧情,最记得的是开头那句见佛杀佛见祖日祖。小说中那些生猛辛辣离经叛道的人事,其实也不过素直,在“服从 开放 真实 不反抗 直接 柔顺等等 ”中只取了直接,开放。
其实我以为的所谓素直并不与生俱来,它更是训练得来。于日本人,素直是自律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由习惯而形成的自然的守规则,一种责任感。当然,日本的规矩并非强迫接受社会的理性,而是把人必须要学会的体恤、礼仪等,为了训练本人而交给他。其实这种守规矩往深说,便是学着理解他人的需要和苦难。它是自我的素直,更是对他人素直。
在日本不丹德国的几个故事中,愈发觉得素直是来自于社会规则秩序与人的互相照顾,也是来于对自我的严格要求,保持清醒着的自我。这真是一种自我的发光。
明哥在阿才的店,未曾想他也喝啤酒叼着烟。文本作者倒故意展现了他写疯了的状态,从把相机当作能够扣动扳机的枪,到怀疑老板藏毒似的表情再到那些酒沫膨胀留下的透明金黄。这些疯魔估计都源于作者心中以为的黄耀明已经“死”在了听卡带的时代,而如今酒席上相碰杯又该怀揣如何一种状态,不如癫狂。
当然黄耀明自己也说,这个时代不需要巨星。
我小时听到过达明一派,隐隐约约。真正记住黄耀明这个名字是在他出了《广深公路》,写广深港年轻人的寻梦,旋律和人声却一改他的做派,这次像极摇篮儿歌。这时我才后知后觉地把达明一派时期的全部作品断断续续地听了一个遍,却故意不去分明当中的曲目。无论怎么看来我都觉得这些曲目应该是一体的。他们唱着今天应该很高兴,他们唱恐怕这个璀璨都市光辉到此,他们把情绪放在歌中,而如今却今非昔比,他一人在呐喊经典的狮子山,越望越像梦幻,现在是烂斗烂。
现在的黄耀明一直在公众场合发声,当然这当中会有他要改变的东西,只是逐渐看到他出现的次数多了,会想起过去他们用作品去载道,如今要身体力行。他举起话筒的次数越多便越觉杯水车薪。
其实也不过是执念。后来发觉黄耀明已年过五十,这突然让我发觉年龄就是一个数字而已。就像书中故事的主人公,无不是有着属于自己的执念,他们素直的存在让我觉得心安。开始感受到“保持自身的微光,说不定某日也会照耀他人”的眷顾。
私心说不定,我以后也能成为他们。
《我们·素直》读后感(五):我愿意化蝶在你肩上落
文/***
李商隐说: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世间总有一种情怀,有迷思,有哀怨。
张充和说: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世间总有一种心境,有向往,有执念。
周梦蝶说:过去伫足不去,未来不来,我是“现在”的臣仆,也是帝皇。名字里有蝶的人倒失了诗词里咏诵蝴蝶的迷茫与希望,反而老老实实地写下活为今日无遗憾的誓言。
诗人梦蝶,姓周,生于1920年,遗憾的是病故于2014年5月1日。原名周起述,到台湾后改名梦蝶。他,人瘦,穷迫,孤单。好像是“素直”形象的最佳代言。我一直把“素直”理解为朴素和直白,那是给非大富之家和心胸坦荡之人的签约词汇。
“素直”来自日本语,往往表示一个人柔顺或温驯、坦白纯真、心地诚恳。“素直的心”是挣脱束缚的心,愉快地接纳和适应新环境,把持此类心态的人,不会用偏见、情绪化或是成见来看待事物。就像这本MOOK《我们。素直》的初心:我们都是一样的人,只是经历不一样。
从“素直老人”周梦蝶开始,我走近醒着的梦,走近诗人的城,走近异国的情,走近纯底色的人生。一本书当然说不尽人生的形形色色,跌宕起伏,但是我们可以碰触到一个个有温度的雏形。在别人的人生里搜索隐蔽的自我,是件有趣的事,我们内心所能感受到的“蝴蝶效应”的震颤要超过阅读本身的醒悟。
我不知从何时起就爱上了诗歌。最喜欢的诗人有三位: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台湾诗人夏宇和这位人生无苦乐,只有“若欲相见,只须于悄无人处呼名,乃至只须于心头一跳一热,微微微微微微一热一跳一热”的周梦蝶。
无悲亦无喜,是人生快乐的精髓。你入道未曾得,你信佛未曾得。可你若与周梦蝶对谈,人世里的苦难,懦弱和疼痛便一目了然。我以为,《与蝴蝶对坐》是书里的必读篇,就像我们小时候读过的《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那都是生活的琐碎之音,其后道出的却是你平日里想也想不透的悲欢。
如果说周梦蝶离我们远了,那么女影星袁泉倒是可以称为近处的“素直典范”。其实,读完书中袁泉的采访,仍然觉得那是蒙了面纱的袁泉。谈来谈去,她只讲表演艺术和简爱这个人物。在今天靠绯闻和曝光率博观众眼球的演艺圈里,她朴素直白得无以伦比。她的心态和心境,你是做得到的。这样想着,她的面纱便被剥落了,再美的袁泉也是与我们一样的人。
所谓素直,就像一颗等待发酵的种子,在不同的地域开不同的花朵。日本人说,素直就是有共感,一切为他人着想; 不丹人说,素直就奇形怪状,你得懂得接受;德国人说,素直是责任,是奉献,是追求自由。如果让我说,素直就是聆听心声,为心寻找爱的归宿。
“我愿意化蝶在你肩上落,守住你并不经意的执着,哪怕泪流出来还是软弱,哪怕爱跌落了还不如昨”。空灵的歌声划破微明的夜色,人生就是一场化蝶的舞动,破茧的疼痛,你我都曾经历过。
我认为,读书人一定是文艺的,而不是文学的。你爱读书,就应该喜欢看电影,听音乐,就应该懂得欣赏舞蹈和美术。世界如此丰富,锤炼内心的丰富世界需要的就是这些外界的波澜壮阔。然而,《我们》恰好是这么一本文艺之书。我想说,如果有空,你可以拿起来读一读。我猜会有你喜欢的文字,哪怕仅仅是一张母子熟睡的图,也会唤起你那一秒钟的永恒冲动。
转载请告知
《我们·素直》读后感(六):当把一本杂志做成书,他就成功了
文学性很强的一本杂志,但又不是充满小说、散文、诗歌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杂志。主编是把一本杂志当成书那样去做了。就像封面上所说的:“那是我们本有,却遗失了的质地,那是我们向往,却又担心不合时宜的德行。”
掩卷摩挲,感动。
挣脱了世故和浮华,真正探寻人心和生命的一本好杂志。
回忆台湾诗人周梦蝶的文章,让我看到潦倒却通达,贫苦而富足的周公。
雷武铃的《在小城市里做一个诗人》,于朴素处寻觅诗歌的美妙,写诗本身就是一种满足,这就是诗歌最好的时代。诗人在诗歌中要面对三个方面的真实:世界的、自我的和语言的。不停地追问,直抵本真。
《但求装得其所》zhuangbility(装逼)这件事是有其社会学、心理学基础的。虚张声势是为了保护自己。有钱要装,没钱更要装。人类的行为有多少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呢?
《异国之素》讨论了三个不同国家(日本、不丹、德国)的“素直现象”。在这里素直已经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各国人民纵然特质各异,然则殊途同归。都在孜孜追求内心的平静,纯净和自由。
《大村小城》仿佛是现代社会的乌托邦,是一种鱼与熊掌兼得的新生活。作者陆苏周一至周五在城市工作,周五回到城郊的村庄,这里是他出生和生长的地方,有着老房田园和父母,有着他与这个世界最初的联系。他不厌其烦地描述这乡村生活的种种恬适美好,但又不与城市繁华决绝地割舍,而是选择一种折中的方法,爱着小村,恋着大城。“我想从城市里衔几根文明的布条给小村温暖,我想从城市里取几枚时尚的星光给小村璀璨。和城市和谐相处,和小村相濡以沫。和城市相敬如宾,和小村生死相依。今生今世,就这样了”
内蒙古人鲍尔吉·原野的《黑顶山雀》是我很少接触的一类文字。我愿意相信故事是真有其人真有其事。淳朴敦厚到仿佛是童话中走出来的叶戈尔,他把他蒸的粘豆包送给一个哑巴,哑巴吃完就死了,叶戈尔很伤心,去自首,法官判决他戴着镣铐在湖里划船三年。法官告诉他划船的时候想着死去的人,忏悔。“我”问,“他想了吗?”“肯定想了,你看他的眼睛多后悔。”人已经犯罪了,怎么能不好好悔罪呢?正确到无法反驳。
叶蓓让我想到了孙俪,是不是神经大条、乐观阔达的大妞命运都会不错?生活没那么累,没那么苦。
啊鹏叔的《三个朋友》都生活在北京。他们有各自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都在与北京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这个城市一起成长一起变化,找到自己的位置,认真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文中不时出现熟悉的地名:钱粮胡同,三里屯,国贸,CBD,后海,南锣鼓巷。。。让我不断闪回今年年初独自一人在北京10天闲逛的日子。刚到北京时,飞机在首都上空盘旋了很久才降落在破旧的南苑机场,窗外是一片密密麻麻的灯光,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北京,夜幕下的北京,灯火辉煌扑朔迷离。我不想写太多关于这个城市的文字,毕竟对于她来说,我只是个过客,一个过客眼中的城市是不真实不纯粹的。她变化得太快,以至于每一篇谈论到她的文章隔一段时间看都会有点距离感,陌生感,显得那么超现实。这是一个很难被定义被描述的城市。
黄鹭的《亲爱的小孩》,看完之后希望自己也能写出这样坦率真诚的好文章。文字是朴实的,故事也不复杂,感情真挚,洋溢着淡淡的喜悦,透着一股悲悯,是的,悲悯。这样,就很好。如同她在文章开头写道的:“虽然不擅长文字,但愿意用大白车轱辘话,用最真实的讲述,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
最后的一篇文章,是谈笑静的《Wat Tam Wua》,题目是泰国森林里的一座寺庙。如果说正本杂志是一场秀的话,这就是压轴表演。如果说是一部电影的话,这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将整个境界提升,令人意犹未尽。听过无数关于禅修的故事,但其中的妙处还是要自己体会。而大部分的人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并不能与自己坦诚相见,并不能通过静思修为排除执妄剥离虚幻终致澄明笃定重现初心。修行又何必去到山野寂林,简化自己的欲望,淡然,内观,打开,放下,即超脱。有这样的主编,出这样一本杂志也就顺理成章了。
The end.
《我们·素直》读后感(七):【笔记】我们·素直
quot;无事一念不生,有事一心不乱"
quot;我选择元宵有雪,中秋无月;情人百年三万六千日,只六千日好合"
quot;我选择割骨还父割肉还母,割一切忧思怨乱还诸天地,而自处于冥漠,
无所有不可得"
quot;我选择不选择"
quot;美人之色,可以养目。诗人之诗,可以养心。
quot;
quot;人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我的故乡是所有人的故乡,我的归宿是万有的归宿"
quot;我们都是懦弱的,越老越坚强,越活越回去越退缩"
quot;那些自我评估低落的人会想通过消费象征地位的商品(名车、名表、名包等奢侈品)来治疗自我危机"
quot;素直是自律的一部分。素直并非为了集体的合作而放弃个人的自治,合作并非意味着放弃自己,相反,和他人合作是表达和加强自我的适当的方式"
quot;对日本人而言,素直是越过了儒家的入世哲学,却并非反政府反权威的虚无主义,而是更干净、更纯真、更自然、不经雕饰的一种境界。
quot;
quot;日本的孩子从小就被教导如何“迎合”他人。但能够理解别人的需要或者苦难,并且将之自然而然地转换成自己的需要和苦难,需要的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素直,也是对他人的素直"
quot;泸沽湖的女孩子还能通过篝火晚会来选择自己的情郎,不丹姑娘则不管来的是谁,只能被动接受。泸沽湖姑娘还有自己独立的花房,而在不丹农村,一家子是一字排开睡在地板上。因为女性的羞涩,被走婚时,女孩子只能装作熟睡,身边的家人也假装完全不知情。所以农村女孩子常常十几岁就怀孕、辍学、结婚,往往几年后离婚,因为学历不高无法找到好的工作,只能靠丈夫的赡养费或者娘家的接济。"
quot;在这里未婚女孩子是长发,而已婚妇女都是齐耳短发,所以一摸头发即可以分得清女儿、母亲。"
quot;根据不丹的法律,与有夫之妇有染,需要给对方丈夫赔偿,父亲卖了自己名下的地还不够,又卖了她妈妈名下的地。从知道真相的那天起,她就把所有有关家庭的表格中的“父亲”那一栏改为“死亡”。她的父亲还在廷布,但身体不是很好,父亲那边的亲戚试图联系过她,希望父亲最心爱的小女儿能和父亲见一面,她回答道:死了的人怎么可能生病呢?说这些话时,她带着决绝的冷静,是那种伤透了之后的冷静。我劝她试着去接受父亲,不然有一天后悔就晚了。女孩倔强地拒绝了,她说想想妈妈这些年熬过的苦,她就绝对不能原谅父亲,她们一家人现在很幸福,不需要这个父亲"
quot; 他画的一张中国画上,一个奋力划舟的人在苦苦挣扎,一旁题着德文诗:“身后一片荒凉,唯一所剩的只有呐喊。”
quot;
quot;爱迪特的名字里有个“von”,能把“von”用在名字里的德国人,往往都有来头"
quot;所谓秩序,就是在混乱中找到规则。自由不是破坏的借口,而是对认定的规则的承担。"
quot;历史学家总认为,个体在历史的车轮下,是被碾压的小花小草。可这些小花小草,才是我们的真实存在。机制不是逃避自由的借口,任何普通人,只要有基本的责任感,都可以做出忠于良心的选择,担负起自由的重量"
quot;印度手工木刻印染(hand block print)的历史可追溯至十二世纪,经过印尼、马来西亚商人们将印度的手工织品运抵远东地区,数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按照昔日的传统方式制作手工印染布料"
quot;❖“The wooden block”这块并不大的雕版印章,印地语叫“班塔”,工匠将设计完成的纹样绘制在纸上,然后粘在切割成合适大小的硬木块表面,用数十种粗细、角度不同的錾刻工具一点点手工雕刻出花纹,更精妙的设计会用几块配套使用。印度各地使用的木材不尽相同,大多数是木纹细腻、质地细密的柚木或乌木。木块上留有长条手柄,四周和底部通常会打孔让空气流通,以便木印章蘸满染料印制也能使颜色均匀,不出现气泡。新制的印章要在油中浸泡约两周以软化木材纹理。
quot;
quot; 一辈子大抵是一种虚指,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可以被自己的自由意志支配的时间里面,最长的度量单位就是“一辈子”,值得用这么长的时间来做的一件事,那得多有趣有意义才行啊"
quot; 岁月沉淀之后,剩下来的日子,都很沉默,又心如明镜"
quot; 所有的自由都是没有束缚的,情绪上真正的放松与和解,才是理解他人的唯一途径"
quot;脚步丈量的不是远方,而是身体与内心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