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阿拉伯的劳伦斯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阿拉伯的劳伦斯的读后感10篇

2018-07-04 05: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阿拉伯的劳伦斯的读后感10篇

  《阿拉伯的劳伦斯》是一本由[美] 斯科特·安德森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6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阿拉伯的劳伦斯》读后感(一):评论阿拉伯的劳伦斯

  T.S.劳伦斯曾说过一战中阿拉伯反叛者反抗土耳其人的运动只是“一个次要的插曲”。结果是,一些在远离权力中心的冒险者和小官员让这场冲突变得令人关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T.S.劳伦斯,即阿拉伯的劳伦斯。1914年他只是一个在叙利亚进行挖掘工作考古学家,到1917年他边成为一个传奇,在争议中率领阿拉伯大军抗击自己祖国英国,阻止英帝国在此的膨胀的野心经过四年的努力研究,从大量的第一首材料里得到信息作者通过自己的学识展现出现代中东是如何形成的。本书通过捕捉中东现代化过程中所采取的形同,刻画重要人物形象谴责欧洲殖民者在此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阴谋手段生动地展叙述了过去所犯的错位如何造成今天的混局。

  《阿拉伯的劳伦斯》读后感(二):不那么成功理想主义

  确实如副标题所说,当下的中东乱局如何而来,可以从本书寻找原因。在那个时刻,劳伦斯们和其他各种势力选择左右了未来阿拉伯世界、以色列的未来,但当时的人们大都凭着本能,为自己代表的势力谋求最大利益行动,耶鲁、普鲁弗、魏兹曼。。。

  从这个角度说,劳伦斯是个异类,因为兴趣进入中东工作,学习当地语言文化疯狂无私地帮助阿拉伯人争取权利及利益,却在一切结束迅速抽身,从此不再过问中东事务(选择做空军低级军官),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圣人般的存在,颇有春秋隐士风采。"阿拉伯的劳伦斯"也许只是旁人的一厢情愿,劳伦斯自己也许从没这么给自己贴标签,也许他就是个不那么成功的理想主义者

  如书中所说基本属实,英法对中东的形成确实负有责任,心怀鬼胎地设计远在自己母国千里之外的乱局,还就是为了自己的些许利益,因为100年前种下的因,出现的乱局让现在的三国接受部分果,看来似乎也说得过去。

  《阿拉伯的劳伦斯》读后感(三):认识今天的中东问题,追述历史才能更好的理

  一提起中东,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关键词大多都不是那么美好,比如战乱动荡恐怖主义、伊斯兰极端势力等。在很多人看来,石油宗教问题是导致中东乱局的主要因素。其实,要认识今天的中东问题,追述历史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错综复杂矛盾

  要认识中东乱局,其中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便是一战胜利后的巴黎和会。相信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印象是非糟糕的,毕竟它是帝国主义的一次肮脏洗牌,中国是被重新瓜分的对象。而对于当时身处中东的阿拉伯人而言,他们在巴黎和会所遭遇到的谎言欺骗屈辱,同样不亚于中国,因为两者都是属于协约国阵营,是胜利的一方。

  本次我要推荐给大家的这本历史书籍《阿拉伯的劳伦斯——战争、谎言、帝国愚行与现代中的形成》(斯科特•安德森)或许能很好的帮我们弥补这方面的历史知识盲点。

  其实,笔者最初对此书产生兴趣,完全是因为同名电影所致。这部1962年的史诗电影曾一具囊括奥斯卡7项大奖,堪称世界经典电影。因此,当笔者无意中看到这本书时,内容充满了期待幸运的是我买对了

  从体裁上讲,这是一本人物传记,其主角共有4位,其中核心是被后世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的传奇人物T•E•劳伦斯上校(英军军官、丘吉尔眼中的“伟大人物”、大英帝国骑士——本人拒绝受封),另外3人分别是威廉•耶鲁(美国著名的耶鲁家族子弟、美国标准石油雇员、美国务院特工、落破贵公子)、库尔特•普吕弗(德国学间谍风流浪子企图煽动大伊斯兰主义对抗协约国)、亚伦•亚伦森(农业科学家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犹太间谍网幕后BOSS)。其舞台则是一战时期的阿拉伯半岛,当时这一地区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版图。

  从4名主角各自的身份,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英、美、德以及犹太族群都对中东有所图,而守土有责的奥斯曼土耳也会尽力看管好自己的后花园。此外,在这场被后世历史学家称为“阿拉伯大起义”的历史事件中,各阿拉伯部落和家族的参与表现则是传奇成真的关键,而来自麦地那、被视为“圣裔”的哈希姆家族曾有望使阿拉伯半岛变成一个统一国家——这才是劳伦斯殚精竭虑出生入死追求目标

  然而,劳伦斯和他所热爱的阿拉伯民族,最终被英法帝国主义给算计了。劳伦斯、耶鲁、普吕弗、亚伦森4人当中,只有耶鲁活着看到了自己所效力事业走向成功。套用一句老话总结:历史是残忍残酷的。

  《阿拉伯的劳伦斯》读后感(四):维扬·理查兹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博尔赫斯

  哈哈哈~~有谁知道博尔赫斯看的这个维扬·理查兹是谁?

  在英国出版了一本关于神话般的劳伦斯的书。他是阿拉伯的解放者、《奥德赛》了不起译者、禁欲主义者、考古学者战士伟大作家书名叫《T.E.劳伦斯的画像》,署名是维扬·理查兹,他是主人公私人朋友。是私人朋友而不是亲密朋友,因为在他紧张生活中没有非常亲密的朋友,就像也从来没有什么爱情一样。他难以置信地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他拒绝别人对他身体梦想和垂涎,拒绝对他的男子汉心灵的一切柔情。他拒绝一切,最后他拒绝荣誉,拒绝文学创作欢乐。到最后他停止了写作

  关于劳伦斯有很多书,但是理查兹这一本我们觉得是最好的。(B·H·里德尔·哈特先生的哪一本也很出色特别是谈到了他的战略战术方面的问题。别的书只是宣扬一种爱国主义精神,要不就是善意的神话故事。)理查兹就像劳伦斯的所有传记作家一样,开始时都处于很大的弱势需要用另外一些话来重复劳伦斯在《智慧的七根柱子》中所讲述事实。要像在叙述这些事实方面跟劳伦斯进行竞争是不可能的。理查兹发现,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归纳这些事实,大量地援引原文句子,阐明劳伦斯没有提到过的那些年代生活

  理查兹写得非常认真,不放过任何一个有意义细节,甚至讲到劳伦斯对印刷是那么的敏感,常常增删文字以便使他书的每一页都那么完美

  《阿拉伯的劳伦斯》读后感(五):劳伦斯的泛人类自由信仰

  个人对中东局势很感兴趣,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中东?这本书可以给出答案。劳伦斯是一个勇敢喜欢挑战自我的英国人,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骑着自行车行到处wandering,拜访古老教堂遗址中学毕业独自骑行2400英里游遍了法国各大城堡和遗址,由于家庭教育严厉,劳伦斯是一个寡言冷漠,总是衣冠不整的斯多葛主义者。他喜爱上了东方,他不顾家人反对坚持一个人无金钱情况下游完通往南方的路线:希腊、迦太基、埃及、叙利亚、意大利、西班牙、西西里、克里特然后整个阿拉伯沙漠到达叙利亚。这似乎比切.格瓦拉骑着摩托车游遍南美更加让人瞠目结舌,因为他是步行一个人。他热爱阿拉伯文化,在考古活动中与当地人和谐相处。但是那个时候,苟延残喘、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快要分崩离析,里面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希腊人、阿尔巴利亚人、犹太人蠢蠢欲动。欧洲列强除了在非洲上争夺殖民地,也在奥斯曼帝国里培养势力。英国强占了埃及,谢里夫家族从中获取资金想摆脱土耳其人的统治建立阿拉伯国家;德皇威廉二世气愤英法俄对自己的包围圈且在非洲未分得一杯羹,与奥斯曼帝国结成联盟。这个时候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也想借助欧洲分散的犹太人从奔溃的奥斯曼帝国中建立自己的国家。当时的劳伦斯是大战期间,在开罗战争指挥中心的一个制图者。而他作为一个默默无名的人怎样单枪匹马去推动一个民族的独立还有待后文的故事,他做到了,阿拉伯确实在奥斯曼的废墟上独立了。

  在一战这个光怪陆离背景下,活跃于中东的各种势力包括:英法帝国主义,他们在叙利亚一带攫取统治权的同时打着帮助以侯赛因家族为代表的阿拉伯起义军独立为幌子,暗中签订了《赛克斯-皮科协定》,瓜分叙利亚,同时,又许诺以农学家亚伦森和威茨曼为代表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以重建犹太民族家园的《贝尔福宣言》,中间充斥着矛盾和欺骗。劳伦斯厌恶这种帝国主义的愚行,借助自己对阿拉伯文化的了解和阿拉伯人民同情,成为费萨尔的左臂右膀,也成为英国中东军事机构与阿拉伯起义军的唯一且无可取代联系人。费萨尔不算真正打仗的人,所以基本都是劳伦斯带领着招募的士兵在最前线破坏铁路设施实施爆破,切断土耳其士兵的补给线,攻打重要城镇,所以中间受伤,忍饥挨饿,被俘虏,被毒刑也是常有的事情。他根据叙利亚和伊拉克特有的地形地方放弃英国正面迎击敌人传统手段,带着士兵们打游击。在他自己所著的《智慧的七柱》中,也曾有过绝望,觉得一个歪果仁怎么可能帮助另外一个民族的解放,但是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虽然英国最终还是违背了自己的诺言,他曾经希望能够给他了解和珍视的人们带来拯救、希望以及一个和平的未来,却被祖国的政治家们被轻松的抹去,最后他郁郁不得志,放弃了军衔等待自己生命终结。可能一生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但是书中细致描述,所写内容都有踪可寻,实乃一部结合了传奇与悲剧离奇传记。做一个正直坚韧,不放弃信念的人弥足可贵

  《阿拉伯的劳伦斯》读后感(六):小人物的作为与无奈

  因为读地中海诗史三部曲中的《1453》与《海洋帝国》,顺着译者陆大鹏的线索,知道了他的另一译作《阿拉伯的劳伦斯》。感觉译者的文笔很好,当然更主要的是我对阿拉伯及中东的历史有兴趣,于是从网上买来了这本书并很快把它读完。

  《阿拉伯的劳伦斯》的作者(美国人)“斯科特•安德森是一位资深战地记者,曾在黎巴嫩、以色列、埃及、北爱尔兰、车臣、苏丹、波斯尼亚、萨尔瓦多和许多其他战乱国家或地区报道。他常在《纽约时报杂志发表文章,也为《名利场》《时尚先生》《哈泼斯杂志》《户外》撰写文章。他的著作包括小说月光酒店》《检伤分类》,非虚构作品《试图拯救世界的人》《4点钟的谋杀》,以及他与自己的兄弟乔恩•李•安德森合著的《战区》和《联盟之内》。”(书中对作者的介绍

  本书的副标题是“战争、谎言、帝国愚行与现代中东的形成”。这个标题很地阐释了本书所要表达观点。书中描摹了一战时期东线阿拉伯战场英法以及阿拉伯起义军与奥斯曼军队波澜壮阔画面,它让人看到战争的血腥与残暴;也让人看到了各帝国间的尔虞我诈,以及对阿拉伯人的欺骗与利用。不过,书中着力描写的并非是左右历史的帝王将相,而是在中东历史中举足轻重小人物。

  作者选择了四个小人物作为故事的线索,他们是劳伦斯、普吕弗、亚伦森、耶鲁。

  劳伦斯无疑是故事的主角,他生于英国,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参加不列颠博物馆幼发拉底河卡赫美士考古队。如果不是一战,他或许会成为一个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或者是作家,但历史将他推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争——中东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中东只是个次要战区。通过考古熟悉阿拉伯地区的劳伦斯,在战争开始后成了英军在北非的情报员军官。劳伦斯利用他的智慧、狡黠以及超越常人坚强意志毅力,带领乘僻而如一盘散沙的阿拉伯诸部落,使他们团结起来,去骚扰奥斯曼军队。他们避开与奥斯曼军队的正面冲突,采用毁铁路、炸桥梁的手段,娴熟运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实现了英正规军未能实现的目标。作为小人物,他获得阿拉伯人的信任缘于他对阿拉伯人的真诚,但无奈的是,他无法阻止英法背地里瓜分阿拉伯地区的丑恶协议,更无法兑现帮助实现阿拉伯统一国家的诺言,他能做的只是违规早早地将英法瓜分阿拉伯的秘密协定透露给费萨尔,他能表明自己对阿拉伯人真诚的办法只有拒绝接受国王亲授的他少年时代梦寐以求的荣誉与爵位,只有改姓换民,从此再也不踏实上那块让他荣耀、让他伤感、让他愧疚土地

  亚伦森是著名农学家与热忱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他对农学的研究也是基于他犹太复国的需要。他和他的家人构建起了一个庞大有效的犹太人谍报网,并通过不懈努力搭建起与英国政府和情报部门的联系,为扭转英美国家反忧浪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亚伦森的命运也是带有悲剧色彩的,他的家人都被奥斯曼帝国处死,其妹妹更是在忍受严刑酷打后,饮弹自杀却未立即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在4天后才断气。亚伦森自己虽未遭杀害,但他所做的这些努力,最终被流亡在英美国家的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所忽略。犹太人建国时的第一任总统是魏茨曼,亚伦森也没有活到自己的计划成为现实的那一天。

  耶鲁就是美国耶鲁大学那个耶鲁家族的弟子,家族破落后从一个公子哥,变成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职员,受命到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属地勘探开采石油,战争的爆发使他成为美国当时唯一的中东情报人员。在一战时期,美国在中东还没有他的位置与话语权,美国一步步的地向中东,不仅是中东国家的期盼,耶鲁的情报工作应该也是功不可没的,他重返平民生活去大学任教成为他最后的归宿。

  普吕弗是是个文弱的知识分子,在德国驻开罗大使馆工作,但他是德国的敌工,其秘密任务是煽动反对英国统治的伊斯兰圣战,但他的努力总体上是失败的。

  书中的四个主人翁都是小人物,但他们为了各自的理想与利益,博弈在同一个战场。没有他们,或许中东与阿拉伯世界会是另一种格局,但有了他们,中东与阿拉伯世界也并非他们所期待的结果。小人物可以改变历史的轨迹与进程,但小人物永远也成不了历史的舵手,无奈、遗憾以及伤感与叹息便是小人物的归宿。

  小人物所以有所作为,常常是因为他们远离了大人物的视野,正如“劳伦斯所以能成为阿拉伯的劳伦斯,是因为没有人关注他所在的中东战场”。

  《阿拉伯的劳伦斯》读后感(七):不仅仅是劳伦斯。。。。。。

  虽然以《阿拉伯的劳伦斯》为书名,但本书好就好在它不仅仅是劳伦斯的故事,劳伦斯甚至都不能被视为本书的绝对主角。奥斯曼帝国三巨头之一的杰马勒帕夏、汉志的贝都因起义者埃米尔侯赛因之子费萨尔、英国的业余政客从男爵赛克斯、德国由失意文官转变而来的职业间谍普吕弗、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农学家兼带路党人亚伦森、盟友法国的上校布雷蒙,乃至破产的富二代、标准石油公司雇员耶鲁(没错,耶鲁大学的那个耶鲁家族的后代),等等,都是本书的主角之一;而劳伦斯,只是串起一战期间近东历史进程及其各种狗血故事的那条叙事线索。本书的副标题点明了全书的内容与主题:战争、谎言、帝国愚行与现代中东的形成。而只想看劳伦斯故事的人应当去读Jeremy Wilson的那本同名传记。

  相信很多人与我一样,最初都是从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知道和“了解”劳伦斯的传奇故事的,难免想知道劳伦斯这么一个”小人物“是如何成就一番伟业的。但本书的作者很残酷,在序章中就告诉你,“答案很简单,简单到或许会让大家失望:劳伦斯之所以能够成为阿拉伯的劳伦斯,是因为没有人关注他所在的战场“。而且,读罢全书,或许会让劳伦斯的粉丝们失望,劳伦斯其实并未成就多大的”伟业“,他虽然百般努力、甚至不惜”背叛“英国政府的指令,但他终究不是那个改变与形成今日近东地缘政治格局的关键人物,某种程度上只不过是各国政客棋盘上一枚不那么安份、但颇为亮眼的小棋子罢了。

  全书翻译信达,译者值得信赖。

  《阿拉伯的劳伦斯》读后感(八):转载:《东方早报·上海书评》采访作者斯科特·安德森

  斯科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是美国资深战地记者,曾在黎巴嫩、以色列、埃及、北爱尔兰、车臣、苏丹、波斯尼亚、萨尔瓦多和其他许多战乱国家或地区从事采访。他的近著《阿拉伯的劳伦斯:战争、谎言、帝国愚行与现代中东的形成》(Lawrence in Arabia: War, Deceit, Imperial Folly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中译本)关注的同样是战火纷飞的地区,只不过时间挪到了一个世纪以前。因为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的缘故,许多人得知了劳伦斯的传奇故事,将他视为英雄,对这样一个大英帝国的小人物如何铸就伟业也充满了好奇。但在这本书以劳伦斯为名的书中,劳伦斯并不是唯一的主角,作者所着力描写的,是劳伦斯那个时代与他肩负着相同使命的不同人物,正是在这些人物的合力推动之下,才有了“现代中东的形成”。对劳伦斯本人,作者的态度甚至显得有些冷酷:“劳伦斯之所以能够成为阿拉伯的劳伦斯,是因为没有人关注他所在的战场。”

  劳伦斯之所以会被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赢得阿拉伯部落特别是最普通的阿拉伯牧民、奴隶的信赖,成为他们的指挥官,是不是因为他在一定意义上背弃了短视的英国外交立场,选择和阿拉伯人站在一起?

  斯科特·安德森:是的,阿拉伯人之所以对劳伦斯如此信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随着战争不断地深入发展,劳伦斯越来越愿意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为他们的切身利益发声,与此同时,劳伦斯还勉力支撑着去兑现之前英国政府曾经对阿拉伯人许下的承诺。事实上,这个时候,英国政府已经在逐渐地放弃那些承诺了。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相较于英国政府与英国军队,劳伦斯的确更加忠实于阿拉伯人。

  但我认为,阿拉伯人对劳伦斯的吸引力之所以如此之大,主要还是因为某些个人原因发挥了巨大作用。劳伦斯是打从心底里喜爱阿拉伯社会的,而且他对这个社会的制度规范、风俗习惯,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因此,他可以与阿拉伯人相处得非常愉快,当时英国以及欧洲的许多殖民主义者对欧洲以外的社会所持有的那种傲慢与偏见,在劳伦斯身上几乎寻不见踪影。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劳伦斯这个人体格十分健壮,适应能力极强,这也使得劳伦斯在众多军官当中显得格外出挑,为他赢得了阿拉伯人的尊重与欣赏。

  更进一步的,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劳伦斯得益于他在牛津大学所受的教育,使他能够尽量摆脱欧洲文化优越的本位意识?

  斯科特·安德森:事实上,劳伦斯就读于牛津大学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学到什么阿拉伯语言文化知识;真正让他深受教益,使他学到这些知识,并且帮助他有效摆脱欧洲本位意识的,是他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在叙利亚古城卡尔凯美什参加的为期四年的考古发掘之旅。在四年的时光里,劳伦斯不仅学习了阿拉伯语,而且十分深入地研究了阿拉伯社会的风俗习惯、氏族部落。要想和阿拉伯人打交道,这些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当时绝大多数西方人要么一丁点儿都不懂,要么根本不当回事。

  除劳伦斯外,您写到了德国情报人员库尔特·普吕弗。他在奥斯曼帝国活动,发动针对英国的阿拉伯部落起义。您怎么评价普吕弗的工作?我们可不可以认为,虽然普吕弗失败了,但正是因为他前期在阿拉伯地区对英法列强殖民掠夺的宣传,才煽动起了当地的民族主义情绪,从而使得英法列强在这一地区失势,导致美国以及苏联乘虚而入,后来居上?

  斯科特·安德森:在我看来,英法两大帝国最终在阿拉伯地区崩盘的原因极为复杂,很难简单用几句话说清楚。你说的没错,在一战期间,为了满足其自身利益,德国人的确试图在阿拉伯地区煽动当地民众情绪,诱使他们反对帝国主义以及反对殖民主义。但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无论德国人在这一方面做得有多么成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阿拉伯人的民族情绪蓄积已久,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爆发出来。包括劳伦斯在内的许多具有先见之明的西方开明人士早已向政府发出过警告,西方基督教国家在世界其他地区对当地民众所采用的殖民方式,绝不可原样照搬,拿去用在阿拉伯地区的穆斯林国家身上。

  当然,如果你非要让我找出英法两大帝国在阿拉伯地区衰败下去的最主要原因,我会说,在财力以及人力两个方面,它们都已经无以为继,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弄垮了。在此后的岁月里,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民族主义的兴起,英法两国的财力以及人力就更加不足以支撑它们维系曾经有过的优势地位了。

  您在书中还写到美国当时唯一的中东情报人员威廉·耶鲁。他最开始只是在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属地的石油勘探开采人员,后来才被发展为情报人员,成了劳伦斯的竞争对手。耶鲁行事的鲁莽,尤其是搜集中东情报时的偏见与轻率让我印象深刻,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您的评价:“这样的鲁莽与轻率,也成为了美国此后近百年中东政策的基本特点。”您能深入谈谈您这个观点吗?

  斯科特·安德森:我个人认为,某种程度上,耶鲁几乎可以算得上一个再典型不过的范本,他身上充分体现了美国人看待除自己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经常有的那种狭隘与无知。二十世纪初,当美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还没有太多来往,处在相对隔绝的状态的时候,这种态度还算可以理解。但是,美国一直以来——尤其是最近这些年——的表现再清楚不过地证明了,这种美国人所特有的缺陷仍然在继续。对一个超级大国来说,这种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多少有点不可思议:一般美国人并不会把自己的国家看作帝国主义国家,他们总是不无天真地设想,一旦美国对某个地区进行军事干预,当地民众一定会张开双臂热烈欢迎美国大兵,然而现实情况常常与之相反,每当这个时候,他们又会感到非常惊讶。我想,很多人曾经认为——或者说他们曾经希望——美国能够在越南战争之后汲取教训,但是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表明,事实并不如此。

  其实全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犹太复国主义者亚伦·亚伦森。他和他的家人都积极支持犹太复国运动,但结果却是无比惨痛的。亚伦森全家人都被奥斯曼帝国抓捕后处死,只有他一人幸免于难。亚伦森的贡献很大,他借助叙利亚奥斯曼总督对他的信任,构建起一个庞大且行之有效的犹太人谍报网,又百般努力,建立起与英国政府和情报部门的联系,为扭转英美国家反犹浪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最后流亡在英美国家的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却把他忽略了。这简直令人难以理解。您怎么看待发生在亚伦森身上的悲剧?

  斯科特·安德森:我认为,亚伦森是那种非常典型的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被历史遗忘的人。就亚伦森这个案例而言,事情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巴黎和会召开期间,他就非常不幸地去世了。这样一来,就给了其他犹太复国主义领袖们一个重新书写历史的机会,在这个过程当中,可怜的亚伦森被他们从历史记载上抹去了。

  有一个与亚伦森有关的人值得大家注意,他本人可以完美地说明,历史是如何被幸存者书写的。这个人就是哈伊姆·魏兹曼,他被认为是二战以后成立的以色列的“国父”。事实上,亚伦森在一战期间与魏兹曼的关系非常亲密,两个人曾经长期地并肩工作,但是,你无法想象,在魏兹曼那本一共有八百页那么厚的自传里面,他竟然只提到了亚伦森两次!我想,这种刻意的遗忘应该不是什么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各个时期的历史记载之中,也正因为如此,发掘历史隐秘之处的过程,就变得极为引人入胜、激动人心。

  读完全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劳伦斯的努力最终是失败的,但是人们却一直怀念他,时至今日,仍然称颂他是英雄,这是为什么?还有和他类似的英雄人物存在吗?

  斯科特·安德森:在我看来,劳伦斯至今仍然被世人所铭记,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在一场极其残酷、非常不浪漫的战争当中,他表现出了高度的浪漫气息,是个极具浪漫色彩的人物;第二,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简直是一部天然的莎士比亚悲剧,自然,他也就成了这一出悲剧中那个永远坚持做出正确且高贵的选择,即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最终却遭到背叛而饱尝失败苦果的主人公。

  在劳伦斯所身处的那个时代,除了他以外,的确还有不少卓越的男性和女性立下了丰功伟绩,但我不知道还有谁能像他这样大起大落却又影响极为深远。

  书的副标题中的“谎言、帝国愚行”其实不单指英帝国在中东问题上有意无意犯下的错误,也包括奥斯曼帝国在战争爆发后对亚美尼亚人发起的残酷大清洗,这使得犹太人对之丧失信心,也使得阿拉伯部落放弃了对帝国的支持。总之,这是对一战的几个主要交战国、阿拉伯地区博弈各方的外交与军事行动的总体概括。在您看来,究竟哪一方应该承担起主要责任?

  斯科特·安德森:虽然这样说会显得有点怪,但我还是想说,在过去做了二十五年战地记者、对战争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之后,我终于意识到,参战各方实际上都犯下了罪行,都负有责任。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战争不该有个最终结果,也不是说,犯下了战争罪行的人不该被送上军事法庭接受审判;在我看来,一场战争结束之后,最为迫切的,是重建社会、凝聚人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如果最好的方式是进行一场纽伦堡式的审判,那么就应该进行这样一场审判;但是,如果最好的方式是像南非政府那样在结束种族隔离之际宣布特赦,那么就应该宣布这样一次特赦。正确的道路不止一条。如果土耳其愿意承认奥斯曼帝国当年曾经对亚美尼亚人进行过大清洗并且表示歉意的话,我相信这会大大地推进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和解。

  在您看来,关于中东过往那段历史,我们应该汲取那些教训?您如何看待如今的中东问题?

  斯科特·安德森:我认为,看待中东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最严重的错误,就是误认为一个国家能够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强行进入另一个国家,并按照其自身的利益以及意愿去重新塑造它。一百年前,这样的举动已经带来了灾难,时至今日,与之相类似的举动仍然会带来灾难。

  就中东地区而言,大家可以看到,一个世纪以前,由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强行划定的边界与国境,今天正在慢慢地消解——有些地区的速度还并不很慢。我其实很担心,这个过程会充斥着暴力与血腥,也会导致这个地区重新变得混乱且无序,但就像我前面所说的那样,整个欧洲也好,美国也罢,如果他们足够聪明的话,将会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

  (《阿拉伯的劳伦斯》中文版译者陆大鹏先生对此次访谈亦有贡献,在此谨致谢忱。)

  《阿拉伯的劳伦斯》读后感(九):阿拉伯的劳伦斯 - 读书杂录

  说道“阿拉伯的劳伦斯”, 最开始一直觉得这个名字很熟悉,后来翻了翻,想起大概知道这个名字,来源于一部电影,一部相当传奇和久远的电影,准确的讲,是1962年第35界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大卫•利恩David Lean),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最佳剪辑和最佳音效共七项大奖的获得者,并同时获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如果你觉得这些只是一个娱乐奖项,来看看下面的一些评价:

  它在美国电影学院评出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影片中位列第五位。这部电影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认为具有“文化上的重要性”,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保存。

  该片在1999年的英国电影学会100部最佳英国电影投票中位列第三,杂志《Total Film》于2004年称该片为有史以来最佳英国影片的第八位。

  当然,我们要说的是一本书,书名于电影同名,但出生就晚了很多,其实去年九月的一本新书,这本书一出也是同样的好评如潮。当然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一群传奇的人物,一段传奇的历史,无论怎么来表达,本身就是如此的引人入胜,历史在很多时候比小说还要精彩,还要离奇。

  先我们来看看,这段时间里面的主人公们:

  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Thomas Edward Lawrence)

  虽然他已经去世70多年了,为他扬名立威的事迹也过去了近一个多世纪,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 ,当然他有一个更出名的名号”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 直到今日任然是20世纪最为神秘和充满争议的人物之一。一个年轻的牛津学者,率领一支阿拉伯军队,改变了历史,从某种程度上一手导致了现在的中东格局。为了增加多一点点的故事色彩,在整段传奇的开始之前,让我们快进一点点,来到战争结束后的1918年,准确的说10月30日早上。这天劳伦斯上校接到了白金汉宫的传唤,英国国王要接见他。

  这一天,伦敦的气氛是一派喜气洋洋。在过去的4年零3个月里,在有文字记载以来历史上最血腥的冲突中,包括英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都已经山穷水尽。这场战争夺去了三大洲约1600万人的生命。现在,一切都要结束了。战争结束得如此迅速,在几周前还是无法想象的。就在这一天,英国的三个主要敌人之一——奥斯曼帝国接受了和谈条件,而剩下的两个敌人——德国和奥匈帝国——很快也将举手投降。劳伦斯上校在这场战争中的贡献主要是在中东战场,他自己也对事态的神速发展颇感意外。就在10月初,他还在前线协助占领大马士革的行动。大马士革的陷落预示了奥斯曼军队的瓦解。回到英国还不到3周,他就已经和负责确定中东战后边界的英国高级政治家和将军们磋商起来。就在前不久,确定中东未来版图的事情似乎还是异想天开,但现在必须尽快上马了。劳伦斯的印象显然是,乔治五世国王这天上午传唤他,就是为了讨论这些正在会商中的问题。

  但并非如此。这位30岁的上校进宫之后被领进了一个舞厅。不久之后,英国国王和王后在六名显贵和一群锦衣华服的廷臣簇拥之下,大驾光临。国王的宝座前放置着一张配有软垫的凳子,而在国王的右侧,宫务大臣端着一个天鹅绒垫子,上面摆放着许多勋2章。引见之后,乔治五世微笑着对客人说:“我有一些礼物要给你。”

  劳伦斯精通英国历史,知道下面将要发生什么事情。王座前的凳子是授爵凳,他将要跪在上面,国王则将施行有数百年历史的复杂仪式——授予饰带和垫子上的勋章,用剑拍击肩膀,并吟诵誓言。他将成为一位大英帝国骑士。

  这一刻,T.E.劳伦斯已经憧憬了许多年。在少年时代,他就醉心于中世纪历史和亚瑟王宫廷的传说。他曾写道,他最大的雄心,就是在30岁时受封为骑士。在这个早上,他少年时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还有一些细节,给他增加了更多的荣誉。在过去的四年中,乔治五世已经向他的军人们授予了太多的嘉奖和勋章,现在就连骑士爵位授予也是大批进行。在1918年秋季,像劳伦斯这样由国王亲自封赏的仪式是闻所未闻的。玛丽王后也亲临现场,这同样是非同寻常的。她一般会避开这种仪式,但T. E.劳伦斯战时的英雄事迹让她激动不已,于是为他破了个例。

  但是劳伦斯没有跪下。就在仪式开始的时候,他悄声告诉国王,他拒绝接受爵位。

  人们手忙脚乱起来,十分尴尬。在英格兰王政的900年历史中,拒绝骑士爵位的事情实在是罕见,因此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处理。最后,窘迫地拿着勋章的乔治五世把它们放回了宫务大臣的垫子上。在火冒三丈的玛丽王后的凶狠目光下,劳伦斯上校转过身,拂袖而去。

  这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阿拉伯的劳伦斯”

  当然,很多人会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不曾接受过一天军事训练、极度羞涩的牛津大学考古学家究竟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了统领一支外国革命军的野战指挥官?又是如何变成政治战略大师,睿智地预言了中东未来的很多灾难?

  其实读完这段历史,你会发现答案很简单,简单到让大家失望:劳伦斯之所以能够成为“阿拉伯的劳伦斯”,是因为没有人关注他所在的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事十分宏大惨烈,而中东只是个次要战区。而在中东战场,劳伦斯参加的阿拉伯起义,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是“插曲的插曲”。从消耗的生命、金钱和物资,以及帝王将相们的重大会议花费的数千个小时来看,欧洲各帝国运筹帷幄的统帅们对比利时的未来地位,比对贫困而遥远的中东要关心得多。因此,在英国军方高层看来,如果一个基本上是自行决断的年轻的陆军军官能够把乖僻而难以驾驭的阿拉伯诸部落团结起来去骚扰土耳其人,何乐而不为呢?当然,不久之后,阿拉伯起义和中东对全世界其他地区的意义就变得极其重大。但在当时,不会有人考虑到甚至想象到这种可能性。

  但故事还不止这么多。因为,不只是英国的战略家对中东局势不重视,其他的主要参战国也是如此。所以,这些国家同样只是将从更重要的战区拼凑出来的军事力量投入到中东,把情报搜集、煽动叛乱和缔结盟约的任务委派给了像劳伦斯一样缺乏军事经验或者半路参军的外行。

  和劳伦斯一样,他的对手们也往往是毛头小伙,不曾接受过自己的任务所要求的训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由行动,受到的上级监管很少。和他们更出名的英国同行一样,他们也利用了自己非常规的极大行动自由,将自己的很多个性特征——聪慧、勇敢、欺骗的天分——发挥得淋漓尽致,既缔造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历史的轨道。

  现在我们来看看,那些劳伦斯的同行,或者说对手。

  威廉·耶鲁

  一位20多岁的美国名门望族之后(但家道已经中落),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东的唯一一位美国一线情报军官。尽管当时他还是纽约标准石油公司的雇员,但将会给美国的战后中东政策带来极大影响,他的名字叫威廉·耶鲁,出生于1887年,作为美国最为富甲天下,美名远传的家族之一,那所名满天下的大学,就是以他家族姓氏命名,他本来似乎注定要子承父业,沿袭家族传统。1907年10月,华尔街的全国性崩溃,19岁的他在突然之间开始了自己的勤工俭学,自力更生之路。历史总是如同玩笑,年轻的耶鲁突然发现自己身处困境,“我的世界一落千丈。要想结婚和过上我自幼期待的那种生活,视乎完全无望。究竟如何赚钱,我一点概念都没有,现在该怎么做?我当时生无分文,债台高筑,对世界一无所知,而且内心里对世界充满了恐惧”。他最终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纽约标准石油公司“海外勤务学校”的招生启事。

  库尔特·普吕弗

  一位年轻的德国古典学家,以阿拉伯长袍为伪装,寻求煽动一场反对西方殖民国家的伊斯兰圣战。他的“以革命为战争手段”的理念被一直承袭到纳粹时期,库尔特·普吕弗相貌平平,看上去颇为乏味无趣。但事实恰恰相反。这个德国人只有五英尺九英寸高,肩膀很窄、坡度很大,有点发褐色的金发很稀薄,瘦削的脸庞十分普通,没有任何显著特征,是那种很容易消失在人群中的大众脸。普吕弗不仅貌不惊人,声音也很低调。他说话时永远是用轻轻细柔的低语,就好像他一辈子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但其实是因为他幼年的一次喉部手术失败,损伤了他的声带。这个年轻的德国学者身材不高,声音又很轻柔,很多人会以为他是个娘娘腔。如果他们知道他的博士论文的主题——关于埃及的皮影戏的渊博研究,说不定更要嘲笑他。

  亚伦·亚伦森

  一位犹太科学家,打着为奥斯曼政府效力的幌子,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反奥斯曼间谍网,为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家园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亚伦·亚伦森是个来自罗马尼亚的犹太移民,时年38岁,在中东已经享有杰出农学家的声望,为他奠定声誉的成就是于1906年发现了小麦的基因祖先。1909年,在美国犹太慈善家的资助下,他在阿特利特村外建立了犹太农业实验站。在过去的5年中,他一直在不知疲倦地试验五花八门的树木,希望有朝一日能把干旱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恢复成曾经的翠绿花园。

  他的宏图大略有着政治成分。亚伦森是个坚定不移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早在1911年就提出了一项计划,希望将巴勒斯坦的一片广阔土地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走,重建为犹太人的家园。当然,早在他之前,其他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已经有过这个设想,然而是对该地区的植物、土壤条件和含水层了如指掌的亚伦森第一个提出,如何脚踏实地地实现这一梦想,如何让沙漠化为绿洲,借此让流散的犹太民族重返故土。

  不久之后,亚伦森将会发现让这个梦想离现实更进一步的机遇,并紧紧抓住这个机遇。他将打着为当地政府作农业顾问的幌子,在巴勒斯坦全境建立一个庞大的间谍网,为奥斯曼帝国的敌人——英国人提供一些最有价值的军事情报。后来,这位农学家又在建立犹太人家园的工作中扮演了关键性角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复国的奋斗中,他的主要盟友是哈伊姆魏茨曼,未来的第一任以色列总统,也就是库尔特普吕弗的情人、间谍范妮魏茨曼的兄长。

  东方的诱惑:不管是为了征服,还是探索或剥削,西方已经对东方垂涎1000年之久。在中世纪的300年间,一波一波的基督教十字军纷至沓来,来到近东。在更近的历史时期,18世纪90年代有一位所向披靡的法国将军怀揣着法老的幻想来到埃及,他的名字是拿破仑波拿巴;19世纪30年代,欧洲最伟大的一批考古学家来到埃及;19世纪70年代,成群的西方石油大亨、石油钻井投机分子和招摇撞骗的流氓涌向里海岸边。而在20世纪初,四个年轻的冒险家由于种种类似的原因,齐聚到东方: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威廉·耶鲁、库尔特·普吕弗和亚伦·亚伦森。

  这些人在今天已经几乎默默无闻,但和他们的英国同行有一个共同点。和劳伦斯一样,他们不是在中东地图上运筹帷幄的高级将领,也不是划定战后各国版图的高龄政治家。但是,他们扮演的角色可能更为意义深远:是他们在前线的实践,使得将帅们构想的作战计划得以水到渠成,是他们使得政治家们设计的战后政策和边界成为可能。历史始终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历史的舞台上有几百万演员。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这四个人的复杂的秘密游戏,以及他们隐藏在内心的忠诚和私人仇隙,缔造了现代中东,也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

  这段壮丽而传奇的故事,就在这几个传奇人物的搅动下,开始了。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NzAwNDk4MQ==&mid=208025115&idx=1&sn=78596c13c1087bd61da7016447648888#rd

  《阿拉伯的劳伦斯》读后感(十):阿拉伯的英雄:一个人的战争

  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劳伦斯(T. E. Lawrence).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我倒是似曾相识。和多年前说不得大师的巨作《佣兵天下》一样(直到如今我仍然以为佣兵不仅仅只是一本玄幻小说),采取了多条主线并进,4位主角—劳伦斯为绝对主角—英国人劳伦斯、美国人耶鲁、德国人普吕弗和犹太人亚伦森从不同角度与视野为我们展示地跨欧亚非的六百年大帝国轰然倒塌。

  而与其说是他们推动着历史的车轮,不如说他们是被裹挟着颤颤巍巍的前进。

  本书不是单纯的人物传记,而是正如他的副标题所说“战争、谎言、帝国愚行与现代中东的形成”。各自心怀鬼胎的英法给渴望自由的阿拉伯人带去诱人的空头支票让他们去卖命,战后用强取豪夺实现自己的目的,这块土地就此四分五裂,至今流血。

  历史远远不是轻描淡写的字眼,而是包含着无数政治博弈与血泪纷飞。

  劳伦斯于沙漠中,深受阿拉伯人爱戴,人们以为他和他的英国政府将会为大阿拉伯带来独立与自由。劳伦斯心里很清楚,英法已经私下瓜分了这片热土,他无数次尝试逆转着局面,用尽他的智慧,甚至不惜“叛国”。但是终究还是没有阻挡住帝国的野心。

  带领阿拉伯人走向独立的他想死在战场上,也许就不必面对日后他们的失望—他们曾梦想的自由。

  我深深感受到了一个人的苦苦挣扎与救赎。

  感谢作者的呕心沥血一丝不苟,我看到文末作者所引用的无数材料,深感赞叹。

  感谢译者精致细腻的翻译,让我有幸能够一睹惊心动魄的中东风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