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全三册)的读后感10篇
《琅琊榜(全三册)》是一本由海宴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8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琅琊榜(全三册)》读后感(一):三星给谢玉
我是留着哈喇子的大叔控。
至少在夺嫡的问题上,谢玉是木有问题的。立长立贤,历史有争国本可以参考,结果立长。合法继承人与合理继承人,在几百年后的我们,还需要再选择?当然作者说的是靖王有赤子之心。关于什么是赤子之心,大约可以写长长的论文,不做讨论。在改编成电视剧时使用了所谓为民做主的套路,颇有民主政治的映射。现代民主制度选择的是皇帝的哪个儿子?君主立宪制难道不是顺位继承制。这个小说如果放在300年前写的,也不能多说,可是放在今天,而且是架空,实在是没有说服力。在此为千古合法继承王位,且不是明君,不是圣主,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的皇帝大喊一声,我们占据了历史80%以上的时间,请不要忽略我们的作用。谢玉就是储君之路上面一滴舍我其谁的蚊子血,虽然因作者的功力问题,显得智障了一些,但是可以无视。决心与无谓完爆各种酱油。
三星给谢玉。半点不能再多。权谋大约是智商只有60的情况。友情是大家都是基佬的氛围。爱情请问有这个玩意儿?文笔的问题?过。三观挺好,至少中正,除了夏冬这个人物。关于复仇,我相信有人纠结于此,也相信有些人愿意放下过去重新开始。书中似乎少了这样的人,算作一点缺憾。或许增加这样一个人,才更加圆满。旁的,再重申,剧版的谢玉帅爆了。
《琅琊榜(全三册)》读后感(二):让人惊喜的书
带着一颗浅薄的心开始看的小说。看之前没想过它不是讲的主角逐步成长、收获朋友与爱情、最终实现大成就的故事,没想过它不是讲的男女主相识相爱、历经考验、情深似海的故事,所以,遇见了惊喜。假如只是受冤受害、变脸复仇不足以惊喜,假如只是宫廷计谋、朝野算计、皇位争夺不足以惊喜,而用相识却不知、不知却为之的友情写计谋,用家国、义、情的赤子之心写计谋,让人惊喜。就好像向往最清冽的甘泉,却发现它在最炙热的烈焰之中,喜悦,震撼。你平平淡淡的看了,看完后却酣畅淋漓。它似乎告诉你世间就是利益、谋划、赤裸裸又如何,投身最黑暗的深渊,用计谋搏斗,承认着责难,燃烧着病躯,心一直在,一直如那年般开朗明亮,转身即可为家国奉献生命。立意已胜。
它是让人安心的故事,情义就在那里,它未必说,不会倏忽即逝,计谋全是它的形式。它是倔强的童话,殚精竭虑是赤子之心,现实中算谋不一定都能成。我并未对纯真和阴谋的靖王人性挣扎感兴趣,只是被梅长苏其形阴谋诡计,其心简单真挚随时愿意牺牲的境界感动到。台词:那些黑暗的 就让我来背负。
可能流着这片土地的血,基督山伯爵复仇的故事会让我觉得精彩,加了赤子之心的琅琊榜,简直是经脉跳动般的燃点。
我觉得似乎能看见多年前作者海宴的傲娇,全是写爱情,我偏不着墨爱情,把女主写给个小角色;网络小说都是意淫和爽文,我偏要写预想不到的家国之义,嬉笑轻松中虐,平常情节中虐。当初书迷们把梅长苏与明星们对应,海宴不愿意no no no。作者多年未卖版权直到侯纸片看完小说、赶去与之沟通。如同胡歌决心不再演古装,却被粉丝强烈安利,发现了有相似经历的梅长苏。剧组称得上是良心的,确实尊重原著,从角色出发去选演员,并不是找得上哪个有名的就哪个上、不管剧本如何直接拼凑。所有组合在一起,让人万分期待,即使我觉得衣服不够好看、美工水平有点落后、某些角色演员不够合适。还加了爱情线,哈哈,导演们不想傲娇。
这是第一次对电视剧从定角色到开拍到杀青到定档到播出,一直关注和期待。当然根据自己被过分安利后的感受,我基本没向人安利过,因为我判断以我的状态,很可能过分安利。过程中主要感受了同样漫长等待粉丝们的搞笑。评论者们过一段时间变一个段子: 片花上所有的台词我都会背啦;片花我都能倒着演一遍了;片花上所有的弹幕我都会背啦;接起电话,“妈,我要开始参与夺嫡啦”,什么鬼;“什么时候播”“估计15年之后了”“哦,到时候我44了”“。。。”;某日清晨,照例又在刷片花,放到谢侯爷说“朝堂之上哪有正歧之分”,舍友大声道“胜者自然为正”!哈哈哈;当我还在刷片花,舍友已经背出了下一句。台词是如何被玩坏的: 到底是怎样残忍的事情能熟背一个片花上的所有台词,我们记得这应该是一整部剧啊!;这些焦躁的,充斥苦闷的日子就让我来等,这些口碑和收视率,山影承受不了,就让我来背负……;催播之际,哪有什么怜悯可言,催者自然为胜。等等。导致我觉得榜迷们是不是见面可以直接说台词验证身份。“马上要播了,有什么要注意的吗”“嗯,保持一颗平常心。”。。。
琅琊榜,播吧播吧
《琅琊榜(全三册)》读后感(三):你走的那晚风雪交加
琅琊榜》是在14年冬天上映的,我是在15年五一假期看完的,期间朋友给推荐过,并没有上心。当时正好看《金星秀》刘涛去的那期,金星让她最后唱一首《红颜旧》被歌声深深的吸引。一口气看完了这部让我后来在一个月之后才走出来的剧,转而才买的书,开始从中寻找着那些细枝末节。尽管我并没有耐心看完一本书,有时候我也看不懂。我很想知道海晏长什么样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她的笔风就如她歌词里所写的霁月清风,是那样高冷,有爱情却没有缠绕的情绪,有大义需要有人去成全,推开窗户仰天长啸悲怆由此散尽。琅琊榜让我这样痛快的排出体内淤积的情绪,我不在关注那些生活中让人徒增烦恼的琐事,与身与心也许我们需要更广阔的胸怀去经历磨难,去编织自己。也正是海晏内心的柔软与慈悲为这部鸿篇巨制撑起了那片辽阔的天地。
第二令我感动的是整部剧的创作团队,他们就像是一个个永远不知疲倦的工匠,潜心地雕琢着自己的艺术品。直到头发花白,直到老去。他们用最准确的判断力果断斩断那些冗长而不利于表现的部分,继而让作品一气呵成。对它进行着再升华再激荡。每当我想到有这些人存在的时候,我就会忘却那些不好的事情。琅琊榜里面的美工,构图,服饰等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呈现给视觉的是纯粹与高级。我又返回去看了一遍15年的国剧盛典。我看清楚了李雪孔笙侯鸿亮的脸庞,顿时热泪盈眶。我感受的到他们深沉且历久弥新的细胞跃跃欲试着那即将迎来的新的东西。他们默默做着这些事情。他们做的这些事情美好且给人以希望,然而他们并不善言辞,还有什么可说的。这让我相信这个世界早晚又一天会退去浮华没有恶意。让我相信是同类总会相遇。书里面侯鸿亮的推荐序我读了好几遍,喜欢他那样的表达他说纯真的人不是堕落就是折戟沉沙,成长的代价并非张艾嘉唱的那般抒情伤感,是流血是死亡是价值观的颠覆重建。并且你并不认识这个脱胎换骨的自己,这其中的挫败感又往往很难像外人解释明白。是的也许我们正在经历这个过程,也许我们的生活还会越来越艰难。这不仅是林殊要经历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但是他又说了梦想未必不见容于现实,现实也未必会扼死梦想。我相信他说的话。
第三:看完剧的时候,我不想让林殊死,但是我知道不可能。“此生一诺,来世必荐”他虽爱,却不能再爱。霓凰是刘涛演过的剧中最喜欢的角色,她即便有万般不舍,但爱是理解是包容,不管时过境迁,她仍记得金陵城内那个最明亮的少年。她必须支持他去成全那个赤血仍殷的家国天下。因为赤焰军当年的那场大火烧的太旺,在他心底已经再也无法熄灭。他病痛缠身却是汲汲营营地谋划,生怕一次疏忽而满盘皆输,因为林帅和梦境中的那些冤魂织就。这样的形象这样的慌张让我舍不得他。“北境是我最熟悉的战场,大渝是我最熟悉的敌人,此役的不二人选是林殊”。于是结局又回到了开始,林殊又回到了战场,回到了北境。这让我最后有一种幻觉林殊早在13年前就好像已经离去。梅长苏只是来说事情的经过,他并不是林殊。这让我想到了生命的轻薄,他再一次的在人们的心里烙下痕迹,但又独身回到了13年前的那个地方。那晚风雪交加,尸骨遍野,他被埋葬在那里。这样的人让我忘不了。
第四:剧中的正面人物的形象都是大爱的体现,我知道现实不可能,我们任何人不会去奢求,但是起码让我们内心去放开一些执念吧。亲情是景琰忘不了儿时的伙伴,亦师亦友,他无法相信那个人就那样地消失了。友情是景睿即便内心受伤却仍对梅长苏一样的理解包容。知己是琅琊阁主蔺晨虽有超过梅长苏的智慧但仍愿守诺追随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兄弟是飞流对梅长苏深深的依赖和守候,集体是江左盟对梅长苏生死的追随。这也只是列举。
听着外面的喧闹声,我在想如果没有音乐,如果没有真正的付出,这个世界要如何才能守得住。
《琅琊榜(全三册)》读后感(四):谁说原著都比影视更详细来着!?
忘了多久没看过如此精彩的国产剧,于是奔着能改编成影视的书再怎么也不会太差——我开始看原著。
简述下两者间的差别...原著中详细的铺垫了梅长苏在江左和萧景睿的相遇;而剧中则是省略了这段。原著中对太子、誉王等人物描绘较少;剧中则增加了这些人物的特征塑造,不至于让观者觉得剧情跳得太突然(但也容易产生一种太子好蠢的感觉)。原著中对霓凰和梅长苏的青梅竹马并没有太多的抒写,剧中删去了聂铎这个受争议的人物。
除了最开始那段,原著上有的情节,剧中基本上都有,而且描绘得更详细生动,剧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亦是大多古装剧从没重视的“古代礼仪”。一些原著上没有的,则填坑填得更合理——如梅长苏与霓凰见皇祖母那段/莅阳长公主和梅长苏夜谈的起因/靖王与梅长苏因静妃产生的隔阂更是新增加的内容。但相对于剧中一些情情爱爱的桥段,原著则更显简明。对了,剧中还有一个关于乌金丸的bug,毕竟火寒毒已解,哪来以毒克毒之说,原著中梅长苏可并没吃下去的。话说,结尾的“铮铮铁马”都让我怀疑作者性别了...原著把握住了大纲,但在一些细节的刻画上,还是影视剧更细心。总体来说,各有优劣吧!
看完电视剧,重新找来小说看一看。非常神奇的是竟然看的下去,除了harry potter,如果先看了电视剧或电影,我几乎不能再去读原著。不过the game of thrones看的不错,准备找来原著锻炼一下自己
我得说在网文中,文笔真心算不错,人物众多,虽然确实脸谱化,布局恢宏,尽管bug多多。
我个人感觉作者还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设计人物,选择君主的理由还是非常热血的,也过于自怨自艾谋士的身份,不惜多次使用阴诡二字。可是从唯物史观出发,特别是看过《明朝那些事》后,很是赞同当年明月的观点,好人是当不了皇上的。所以祁王肯定会死,靖王也就在小说中能成为帝王。
综合小说和电视剧,发现电视剧的编剧确实有所改进,在不改动原作故事情节和作者意旨的基础之上,删减了景宁,聂铎等于故事情节并无大助力的人物,一些情节上的bug也适当修复。或许是电视剧先入为主吧,霓凰和梅长苏还是有点感情戏更符合我心。
但是电视剧和小说的结尾都很无趣,电视剧拖沓的不行,各种无聊的煽情戏码。小说也写的不够合情合理,最后热血的有点假惺惺。
哎,说了一堆,终归还是喜欢所以心中遗憾,目前网络小说中在我心里可以排进前五了
《琅琊榜(全三册)》读后感(六):琅琊风云
“读罢琅琊心已死,惟愿梅郎入梦来。”
这句话估计是每一个《琅琊榜》读者读过书后的最大感慨,当然,我也不例外。
前天刚刚看了琅琊榜电视剧的制作片花,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是“就让当年的林殊,永远保持大家记忆中的样子,不也挺好吗?”这部书,不涉及男欢女爱,没有儿女情长,有的是朝堂之争,有的是家国大义,有点是忠贞卫国。林殊,遭污蔑,随之军破兄弟们含冤而死,他身中奇毒,忍辱负重,成为琅琊榜公子榜排名第一的梅长苏,他来到京城,帮助靖王,一步步走到帝王之位,一步步洗刷冤屈,最终完成自己为正义而生的愿望,他保卫大梁,用病弱身躯,来抵挡外族入侵,最终以林殊的方式结束自己。看完整部书,为苏兄的智慧惊叹,为苏兄的隐身感叹,为苏兄的正义感动,为苏兄的付出心疼。他明明可以只做他的梅长苏,可是他还是选择以林殊的方式去守护这个国家。 放眼十万男儿,奔腾如虎,环顾爱将挚友,倾心相持。
当年梅岭寒雪中所失去的那个世界,似乎又隐隐回到了面前。
《琅琊榜(全三册)》读后感(七):琅琊榜英雄
“遥映人间冰雪样,暗香幽浮曲临江,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
“放眼十万男儿,奔腾如虎,环顾爱将挚友,倾心相持。 当年梅岭寒雪中所失去的那个世界,似乎又隐隐回到了面前。 烟尘滚滚中,梅长苏地唇边露出了一抹飞扬明亮地笑容,不再回眸帝京,而是拨转马头,催动已是四蹄如飞的坐骑,毅然决然地奔向了他所选择地未来,也是他所选择的结局。”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去。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稼轩
这部书已经读完一月有余,今日才渐渐平复了心情写一点儿读后感聊以慰藉读过此书的难忘之情。很久没有看这么好的作品了,看书的那几天每天都是激动的、紧张的、期待的。直到随着林殊催马而去的背影消失,书页也随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而合上了。满眼都是澎湃的文字,感受到不属于自己生活的那份激情和希望。我们这个多少前人渴求的和平时代里缺少了书中的那份洒脱和希冀,这部小说透过文字留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一个架空的故事,还有那份难能可贵的心情~
《琅琊榜(全三册)》读后感(八):没错我就是那个冲着电视剧来看书的,求不打脸
咬牙花钱买了一套,然后上自习课还一直都在偷偷看,真的,这本书很吸引人,不是来源于文笔,而是来源于涉面宏大的剧情。
讲坏的一面,说实在讲,我先看完电视剧,再看这本书,的确影响我的代入感,并且我不避讳地谈,失望真的有很多,因为它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作者文笔一般,这是我现在一个正常高中生立场来讲,所谓一般,也不能说作者写不了景写不了诗,相反,作者这些都写的很棒,但是作者海宴语言驾驭能力不强,人物对话现代味儿十足,看不出来是古权谋小说,这点真的很影响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好感来源于剧情,恶感则来源于人物语言。对于经典一说,在我看完上节前四话就一直心存质疑,我不怕被骂,讲真(因为我经常吐槽都被同学骂习惯了)《琅琊榜》距经典还有距离,不能被称作经典,至少在我心中不是。
而且,我也不怕被原著粉骂,书版不如电视剧好看。
这一点我是很认真客观的,我也思考过为什么书版不如电视剧,后来发现这是必然结果,书中剧情环环相扣,基本上没有漏洞(可能有,但我没看出来),但因为纯文字叙述表达力毕竟没有画面直接,书中很多部分都是略略几笔带过,而电视剧又恰恰增添了很多细节,更精彩了几分。为什么?这好比两棵大树,增添的细节就好比从分支上又新长的分叉,你们想,到底是分叉少的叶子多,还是分叉多的叶子多?答案不言而喻。这一点书版没能比得上电视剧绝对输得值,因为毕竟先后摆在那里,而且基础才是最重要的,而且书没有被毁,真的,我认为对原著粉对作者也是一种骄傲吧。
《琅琊榜(全三册)》读后感(九):文末回响
现在的我看书时不会像以前那样,每看到感动人心、激荡人肠的场面便放任自己泪流不止。我会在那跌宕紧张的情景中主动停下来,自己去想,有些事情也就想开了。不必纠结,不必执念,各有各的道理,如此而已。
即使这样,回想起林殊最后的英气重起难免心痛难忍。就像是荆棘鸟,尽其一生去寻找那最尖、最长的荆棘,置身其上,唱出最为哀婉动听、连夜莺都黯然失色的旋律。曲终而命竭。
都会说,这是一曲慷慨悲歌,了结心愿,豪情再涌。于己,可谓酣畅淋漓;留予后世慨叹、激荡与心痛。
不过同样,回头想来,若是换我或是其它大部分人,定会做出相同的选择。毫无疑问,这是最好的结局。
在阅读的进程中,曾经有过太多想论述的点,无论是理智批判,还是讽刺不忿。可看过结尾后,却只是一根筋地觉得林殊是不容侵犯、不容凌驾的,甚至只是只言片语的个人观点都不行。
荡气回肠,果真如此。
不会再追述前面的情节,亦不会再幻想后面的故事。一切停留在此,就像林殊甩开前面的梅长苏,抛下身后的顾虑。
战讯国情、友人音讯,皆焚予故人,遥祝魂安。
毋庸置疑,在最后时日找回当初自己、以自己最想要的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林殊,无需你的担心。
《琅琊榜(全三册)》读后感(十):你的正义是否就是别人的邪恶?
看完电视剧后再来看书,也许是抱着对书有更多期待才来的,果然,这本书还是给了我很多超出电视剧之外的东西。
电视剧给了人很多的视觉上的冲击,为此,观众会对一些逻辑性的东西不那么看重,但书不一样,很多细节需要恰到好处地交待清楚,否则,即便读者没有注意到,心中还是有一些疑惑,这些疑惑会影响读者内心对于这本书的评价。
电视剧已经把书中的大骨拍得很透彻了,这里写一些自己对于书中故事的一些感受。
这本书中所明示的正与邪,似乎非常明显,但是仔细想想是否真的是我们看到的那样?
这本书感觉一切的由头都来源于滑族被灭国,滑族投诚又复叛,被赤焰军所灭,事后,在璇玑公主操作之下,林殊家门惨遭灭门。林殊为给被灭全族昭血,历经12年筹谋,终于成功恢复了林氏宗亲和祈王名誉;同样的灭族之恨,同样的才智,璇玑公主选择利用了皇帝的猜忌,让他亲手杀了自己患难兄弟、最爱的儿子、最爱的女人乐瑶,手段之狠。看似璇玑公主是站在邪恶的一面,但是如果站在滑族角度,这难道说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正义?
人这种动物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总是认为我们能十分客观地评价所有的人和事,但是其实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党同伐异?
也许我们会觉得,林殊与璇玑公主立场不同,选择的方式不同,足以看出这2个人是不同的,但是仔细想来,他们又怎么会是完全一样的立场,林殊为的是血亲,而除了血亲,璇玑公主面对的是国民,一个是回到自己国家处理自己的家事,一个是国亡在异国寻求慰藉,这是完全不同的立场和出发点。试想而知,又怎么能一概而论之?
当然我并没有为璇玑公主辩解之意,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往往没这么极端的场景,因而我们可能也没有办法真正去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只是我们往往太容易被引导到一个自认为正确的一面去理解一个事情和一些人,这是我们固有的一种思维模式。一旦确定了这样的结论,我们心中会不知不觉开始力证自己的对的,就像我现在想做的事情一样,一念即成魔,想必就是这样的吧。
回到故事中。面对林氏和祈王之冤,黎老前辈死去、乐瑶和晋阳均选择自尽、靖王选择坚持自己傲骨、婧妃选择默默静守、言侯选择蓄谋杀人...面对滑族的灭亡,玲珑公主选择自刎、璇玑公主选择复仇、般若选择继承师命、四姐选择退隐、宫羽选择苏哲...每个人都使用了不同的方式来表明了自己的正义,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去过多评价。就连飞流这个智力有问题的孩子也义无反顾地坚持着自己的正义。我想这个故事里,也许最惨的有可能是皇帝了,他机关算尽,却倒也耿直,因为从头至尾,他都是别人至关重要的一枚旗子罢了。
书很不错,电视也很棒,我一向特别佩服能润无细无声地填补读者这些疑惑的作家,虽然本书的作者没有达到完美,但是我还是愿意给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