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疯狂行为学》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疯狂行为学》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07 04:3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疯狂行为学》读后感精选10篇

  《疯狂行为学》是一本由戴维•迪萨尔沃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疯狂行为学》读后感(一):你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人最难认识的,其实就是自己,特别是自己的行为。就拿最简单外表来说吧,我们可以通过镜子相机、摄相机去认识自己的外表,但却总是没有十足的把握。因为相片里的自己有时难看,有时又是那么吸引人,弄得我们都不清楚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这个问题可能谁都不知道。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都会保存、赠送那些自己最漂亮照片,希望那就是真实的自己,拒绝接受甚至删掉那些难看的照片。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行为,难道那些难看的照片就不是你吗?

  第一次对这个问题引发思考,还是在看《无间道3》的时候,贯穿全片的那句经典台词就是“你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其实不管是影片精神分裂的刘建明,还是诸如你我看起来貌似正常普通人,很多时候都是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每个人都很忙,每个人也都在瞎忙。也正因为如此,摩根·弗里曼才会在《肖申克的救赎》中说:“忙着生,或忙着死”。

  现在,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这时你可能会说:我在看你写的这些字呀,逗比!但,事实或许并非如此,因为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所以你看一个不知道在做什么的人写的东西,也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

  或许你看到这里会说我在强词夺理,因为你还是知道自己是在刷豆瓣的。那你知道你是谁吗?《无间道》里最经典的一个桥段就是阿仁说“对不起,我是警察”,刘建明答“谁知道”。是的,谁知道?谁知道你是作家还是记者,或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公务员?你以为你是谁?其实你谁都不是!

  正因为光靠自己是无法认清自己的,所以我们才学会了如何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从而更有效率的理解自身。《疯狂行为学》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此,知识就是力量,力量大到足以帮我们了解自己,从而尽量避开那些非理性因素导致的后悔抉择

  曾经看过一句话,说我们的喜怒哀乐,不过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而已。事实也确实如此,生活中我们似乎只是一个演员。但是,我们在演什么?又或者我们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演员?如果不是演员,我们又是谁?

  《疯狂行为学》读后感(二):眨眼理智

  疯狂行为学,何谓Crazy?

  疯狂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情绪激昂程度

  而行为学则是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科学归属管理科学。行为是生命特征,而生命由躯体灵魂所组成。躯体是生命组成的有形因素,灵魂是生命组成的无形因素。

  每一个行为都是有形因素和无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想想兽兽组办的那个你做过的最疯狂的事的活动,看完后想了下自己做过最疯狂的则是小学期间对男厕所的惦念,在同学怂恿下,为了保持自己的威信,也出于自己的好奇,男厕所和女厕所有何不同?于是自己给自己壮胆,在某个值日日,绝大部分人已经走光的情况下,我手拿着一把笤帚,左顾右盼蹑手蹑脚半天,终于在某一瞬间,一鼓作气,冲进男厕所,发觉那构造很简单丫。得意洋洋的出来向周围的女同学炫耀,哈哈,原来男厕所不过如此。我可是进入过男厕所的超人哦。那时真不知为何这种事也如此值得炫耀,那时也笑的好开心纯粹。现在想来只觉傻乎乎的,意义何在?也是,长大了,做许多事都会以意义来衡量小时候哪会先度量此事的意义,然后均衡下在做出某种行为,怪不得如今越来越少了点出乎意料

  书中针对为什么对于那些感觉不舒服任务,我们明知道应该按时完成,却会拖延做出了解释。这是一种拖延症,这种拖延会让我们感到更加急躁不安

  近来,觉得自己也换上了拖延症?明明这周解决的事因各种借口拖到了下周,内心很不爽,可却为什么还是那么做了呢?明明昨天上班迟到了,被罚了50元,第二天发誓早起,可昨晚太晚睡了,早上闹钟响了,还赖在床上数那么个120秒在起来,嘴里咕噜着被罚款难过? 看的死党丁顿的冒出来说:你说你这是难过的表现吗?我看你那赖床劲,一点都不觉得你难过,你在趴,今天又得迟到了?

  人为何如此纠结?明知某种行为持续下去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可还是挣扎抱怨而不改变。而趴在床上的我明知继续下去会迟到可还是失去理智要赖床呢。

  其实解决拖延症的诀窍就是-做!别给自己找任何理由,任何借口。

  马上动手做你必须做的事情,从任何地方开始都行

  一旦你开始了,你会发现一切就那么顺其自然的完成了。

  闹钟响了立马起床这样就不会迟到了。

  书中最后委婉表达的3个观点,很是喜欢

  追求完美不如享受充实

  追问生活的意义,本身让生活充满意义

  我们是意义的制造者

  正如阿尔贝 加缪所言---如果你一直在寻找幸福包含哪些元素,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如果你还在寻找生活的意义,你就无法真正体验生活

  《疯狂行为学》读后感(三):知行合一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我理解的是通过一些可靠的研究成果以及科学说法分析我们大脑的运作,我们时常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一些无法察觉的偏见混乱错误,有时候你很难意识到这些偏见会堂而皇之影响到你的生活,误导你的决策,让你变得不理智,而当你能克服大脑的困境,懂得阻止大脑的荒谬倾向,你便能在做决策的时候变得更为理智,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更有意义

  我高中那会住读,每两个星期回一次家,我爸那段时间很爱打麻将,我回来的那几次,他刚好手气好,赢了几把。于是他开始视我为幸运星,只要我在家,他如果出去打麻将,走的时候一定会说你回来了,今天我肯定能赢。结果巧合的是,他赢的几率确实变大了很多。后来发展到他去他朋友家,出门买东西,或是做其他失去都喜欢带上我。O(╯□╰)o 搞的不仅我爸,连我自己还一直觉着自己很旺我爸的。

  这本书告诉我,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完全忽略其他因素的倾向,被称为“选择性关注”,也被称为“选择性偏见”。我爸忽略了我回家来给他带来的愉悦心情,也忽略了他自身技艺的因素,同样忽略了他自我心理暗示今天一定能赢的心理。说来也挺沮丧了,我着实不是那个旺的主要因素,大概就是很多心理作用以及巧合促成的。

  说起“巧合”, “巧合”的含义只产生并存在于我们的大脑里,但我们会将其投射到外部世界。问题是,一旦大脑发现某些事物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神秘联系,可能让我们遇险或受益,它就无法摆脱这个念头。譬如很多人的幸运数字,我的幸运数字是4,殊不知我只是经常觉着跟4这个数字非常的有缘分,连带会觉着她是我的幸运数字。

  大脑非常需要确定性,当你觉着某个决定正确的,大脑都会兴奋。当面对不确定性,大脑就会恐慌。当你在日常生活中,大脑适应于已有的准则,这会让大脑高兴,但结果有可能比较糟糕,而我们经常忽视这种的陷阱

  书中第十五章是给想成为一个理智的人的50条建议,我觉着这部分挺好的,前面很多都是理论的,夹杂的实例,偶尔也会有点枯燥的感觉,这部分比较清晰明了,很有实用价值

  当然仅仅知道大脑的缺陷其实用处也不大,俗话说的好“知行合一”,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自己不应该这样,也知道怎样会避免困境,但实际做起来就完全是另一码事了。所以在了解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尝试采取行动,一次不行,两次不行,总有一次便能成功。人的一生也是这样修行的一生。

  《疯狂行为学》读后感(四):关于世界的随机性以及大脑无意识对生活的影响

  先来看一些有趣的事实:

  ①买彩票其实只是概率游戏,但大部分人会认为自己买彩票比机器选择中奖率更高。

  ②大部分所谓巧合都是大脑过分关注的结果,但依然有人会认为某些重复出现的东西具有非凡的意义。

  ③手持一杯热饮,比一杯冷饮更容易产生亲和力;喝了一杯甜饮的人比喝凉白开的人更愿意原谅别人。

  ④在口算一道数学题时,手持质量较重的物品人们更容易给出较高的估算值……

  ⑤你的记忆很容易就会被改变,一张照片一部影片都会让你想起很多根本不存在的事情。

  ⑥说话过程比喻通常以你想象不到的速度迅速改变你对事物的看法……

  ……

  以上这些就是我们号称理智的大脑所做的一些事情。

  有些是我们明知道的事实,但是依然会被一些倾向性的偏见控制。比如当我们买彩票和抠发票的时候,这种控制力偏见就会来影响我们。一些人会认为必须自己选号,而不是机选,因为控制力偏见会促使他认为自己选择获奖概率更大;当抠发票没有中奖的时候,我们也常常听到其他人埋怨他“你运气怎么这么差,要是我的话……”

  也有一些是如果没有人提你绝对想不到的,比如说温度、质量对我们思维的影响,手里捧一杯热茶,真的会改变你对他人的看法。还有我们的记忆能力也很值得怀疑,就连声称自己记忆力超群的人,脑子里也会记起一些事实上根本就没有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科学家设计了完备的实验证明了这一切,《疯狂行为学》这本书里详细描述了这些有趣的实验过程!

  还有一些更神奇的事情,比如说向不同的人运用感情色彩差距很大的修辞来描述同一件事情,人们会做出非常不一样反应判断。修辞学运用的最好的莫属各种广告厂商,他们运用词汇来控制你对产品印象。美国总统竞选时是观察修辞学效果最好的机会,奥巴马当年的成功就曾被精辟概括为“修辞学的胜利”!这些最聪明的人知道大脑的有趣的认知特点吗,他们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切!

  事实上,大脑有意思的地方不止这些。生活中无意识的部分远比我们想象的(或愿意承认的)多得多,而且这并不是什么好事。这是认知心理学在过去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关注的核心话题,迪萨尔沃在这本《疯狂行为学》中很关注这一点。人类的思想不是受到少数无理性偏见的影响,而是受到成百上千种偏见的影响。这些偏见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导致影响力增强或减弱。诸多实验证明,尽管人类大脑拥有独特的分析天赋,但各种各样的偏见使大脑的缺陷也十分突出。就像我们过于依赖刻板印象”和“脚本认知”做判断一样,对确定性的需要,对社会交往需求,以及迪萨尔沃在书里提到的其他倾向,同样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

  这些关于“人类无意识做出决策”的洞察都很新颖,它们似乎意味着人类大脑是一种“双核处理器”。我们不断在理性思考与直觉判断之间徘徊。就个人而言,我们可能更倾向于其中一方面,但就人类整体而言,思考和直觉基本是平分秋色的。我们都具备深思熟虑的能力,但往往不会在应该认真思考的时候选择放慢脚步。我们有时候需要迅速做出判断,有时候则可以多花些时间认真思考,这是根据同情况而定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善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换句话来说,思考是件很混乱的事。

  描写这种混乱并不容易,因为你稍不留神就会禁不住“下结论”的诱惑,给出错误的定论。当我们描述复杂而混乱的事物时,会产生一种将其简单划分的倾向,我们称之为“简化倾向”(reductionism)。我们喜欢一次只分析一个人性怪癖,而不是承认人性很复杂。迪萨尔沃坚持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进而避开了这个误区

  心理学作家还面临着一个特殊挑战,也就是抵制大脑的诱惑。本书很多观点来自认知心理学领域中的范式转变。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与神经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而神经科学主要研究的是大脑不同寻常神经系统和观测大脑行为的手段。这个新兴学科让我们得以从最新角度研究人类行为,也带火了和大脑科学有关书籍

  总之,你如果对思考本身有强烈兴趣,那么可以看看这本《疯狂行为学》。正如它封面上说的那样:这是一本帮你找到生活意义的书。实际上,阅读这本书至少可以让你明白我们的生活看起来是秩序井然的,但实际上是多么的混乱啊。

  《疯狂行为学》读后感(五):大脑负能量说明

  《疯狂行为学》并不像它的名字起得那样疯狂,如果说一些人类根深蒂固偏执是一种疯狂的话,那么大多数的人类毫无疑问的可以划入疯子行列。如果我来给这本书起名字的话,我会叫它——大脑负能量说明书。

  作者自称是一位相信科学数据的理智人。像其他励志书一样,作者在这本书里,用大量的实验实例列举了大脑并不像我们想象那么好的铁证,效果正好不同于励志书,读完它足够让你垂头丧气信心顿失。而且,本书还针对《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提出质疑和批判。显然如果你没有事先看过这本书,你也许会赞同他的观点。所幸运的是,我仔细看过这本书,并且,熟知那一万小时并不是看书的标题所说的简单的一万小时,其中还包括成为天才的其他因素,而这个所谓理性尊重实验结果的作者显然只是针对书的题目加以评说,难以让读者相信作者的观点是否真的理性而客观。

  对于作者在书中所举的某些特例,也只是特例根本不具备普遍意义,像所有励志书里的特例,那些成功或者天才人士属于人类世界的少数派,而这些收集的特例也是如此。

  当然这本书并不是励志书的反调书,里面也概述了许多人类大脑的确存在的缺陷,也可以说是人格,或者天性的缺陷。而这些不足,大多数是可以进行自我调整和修正的,当然还有一些所谓的不足我个人觉得这些完全取决一个人的看法,那些反面的标签要不要贴在自己身上还要看自己怎样看待自己。

  书中也针对人类的“脑缺陷”提供了修正方法,我个人觉得无论是从实验理论,还是解决方案,本书受篇幅所限,涉猎得都非常浅显,但也不难去理解。而作者又是拒绝偏见的理智人,阐述的观点又要求自己符合科学性,难免造成用一种偏见去推翻另一种偏见的观感。谁说理智即是正确?谁说科学没有偏见?所以读者在读本书时大可放轻松,不必为这些观点耿耿于怀。

  《疯狂行为学》读后感(六):疯狂行为学

  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疯狂行为学

  《疯狂行为学》读后感(七):大脑它是个难题,让人目眩神迷

  大脑它是个难题,让人目眩神迷

  文/Sofia

  我有一条海豚吊坠的项链,每逢特殊的日子——比方说适逢正式场合需要鼓气时,我便会戴上它,因为我坚信它能给我带来好运。

  这条海豚项链是我考博前,某人送给我的礼物。我们去买项链的时候,看中的是“鲤鱼跳龙门”的吉祥寓意,可是,事实上,你瞧,它只是一条海豚,压根儿就不是鲤鱼。

  但是,当年我的确跳了龙门,考上了博士。

  后来又有几次,当我需要肯定、需要鼓舞时,这条海豚项链都陪我度过了最美的时光。

  所以,我始终相信,是这条海豚项链给了我好运。

  但是,《疯狂行为学》上却说,“偶然”和“运气”实际上都是一种概率结果,“大部分所谓巧合都是大脑过分关注的结果,但依然有人会认为某些重复出现的东西具有非凡的意义”。

  说白了,其实,就是我们需要一种“掌控一切的错觉”,大脑需要肯定。为了这种肯定,很多时候,我们犯了各种偏见式的错误而不自知。

  就譬如我的那条海豚项链,也许我的成功和它没有任何关系,倘若我不曾付出过丝毫的努力,就算我戴着那条项链,我会成功吗?答案显而易见。但是,我的大脑让我拒绝这样的信息。

  这样的情形被神经系统学家罗伯特•伯顿称之为“确定性偏见”,即大脑不仅是偏爱确定性胜过不确定性,而且它非常需要确定性。当我们确信某个决定是正确的,或者坚持某种信念时,无论这个决定或信念重要与否,我们的大脑都会感到兴奋,所有人都是如此。我们的大脑喜欢兴奋,所以我们喜欢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但在日常生活中,“我觉得自己正确”往往会被当成“我确实是正确的”。

  再深思一下,也许某年某月,我戴着我的海豚项链,却并没有收到我期待的结果。但是我的脑海里的确不记得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是这条项链始终灵验吗?非也。

  其实,这就是一种“选择性偏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完全忽略其他因素(哪怕那些因素相当明显)。我的大脑选择性地失忆了,只记得海豚项链带给我的幸运,而遗忘那些不愉快的时光。

  在我预设的框架里,这条项链就是我的fortuna。

  说实话,在我写下上面这些文字、揭开自己大脑的秘密时,我的内心是纠结的。因为我委实不愿意就这样揭开自己的幸运之秘。我更想让自己的心又有一个确定的、踏实的寄托。

  人类的大脑就是这么奇怪。人类进化到今天,大脑已然发达,可是有时候我们却愿意让自己的大脑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以求得那一丝稳妥的感觉。可是,没有进化,就没有今天的我们。而这种进化,是建立在打破稳定感、大脑拥有应对威胁的报警机制的基础之上的。

  如《疯狂行为学》中所说,“如果有人能克服大脑对确定性的追求,防止大脑为了保持稳定而故步自封,他就更乐意面对方方面面的挑战,试着解决各种问题。”而这一点,为科学发现、技术进步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这样的目标对于常人来说很难,因为首先你要打破自己的信念,将自己的大脑和内心剥离得鲜血淋漓,这样的痛,没有那种对自己的决绝的狠心,又如何能做到?

  我不敢期冀自己做到这一点。我觉得《疯狂行为学》作为一本心理学著作来说并不枯燥,适宜普通读者阅读,而我,如果能从中收获那么星星点点的心理学知识,知道自己的大脑有哪些偏见,在将来的某个时候,能做到厚积薄发,那么这一场未雨绸缪就不算白费。

  大脑它是个难题,让人目眩神迷。

  《疯狂行为学》读后感(八):意识到,然后做到

  《疯狂行为学》

  ——意识到,然后做到

  这本书其实挺好的, 挺研究也挺多实验数据支持的,但是搞个这么可爱的封面好像会容易吸引错人群。如果吸引那些想看简单故事的人,那可能啃这本书的人不一定有那么多的耐心;而对这种心理学研究有兴趣的人,可能又未必对这么活泼可爱的封面感兴趣。

  书中讲的知识点太多了,我也想不清有啥了,先记下摘抄再慢慢回味吧。

  1.我用“快乐的大脑”这个比喻想表达的是,在不同情况下,我们的大脑会出现不同的立场,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败、降低风险、防止受伤。这些都是大脑进化而来的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很有用的。然而,同样是这些保护倾向(我称之为“快乐大脑”倾向),有时会做得太过头,反而成了我们的障碍。【我们面对的挑战就是了解什么时候不该按大脑的倾向去思考和行动。】

  2.概率和大脑——不般配的一对

  3.在做关于遥远未来的承诺时,我们往往会低估这个承诺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如果这个承诺会带来马上可以兑现的好处,我们会更容易忽视它埋下的隐患。【为了短期效应而做下长期不利承诺,这在恋爱中经常会出现】

  4.在做关于遥远未来的承诺时,大脑无法提供清晰的判断,导致我们很难做出正确的决定。因为大脑只会根据我们现有的处境做出判断,预测可能受到的威胁和可能获得的回报。哪怕只有估计几周后的情况,大脑也会变得紧张不安。另外,我们的大脑非常喜欢马上可以兑现的回报。如果大脑血药在“对未来的估计”和“马上可以兑现的回报”之间做选择,那我们的麻烦就来了。经济学家称这种现象叫做“双曲贴现”

  5."N效应"值得是,【出现众多竞争者会打击某些竞争者的积极性】。

  6.怎么做才能避免“N效应”影响你的竞争欲呢?就想其他许多难以察觉的影响因素一样,解决办法就是,及早意识到这种影响,并在它生效之前就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它。换句话说,你要迫使自己比没有意识到它的时候更理性。

  7.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当你面对考验时,都应该想象自己马上就会得到反馈,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我觉得面对需要现在努力,有好的结果的事情;或者是面对诱惑,需要拒绝才能让以后免受坏的效果影响的事情;我们都应该有意识的把“后果”提前到眼前来,就算只能虚拟的展现,也能在一定程度帮助我们坚守现在的行动,而不被眼前的诱惑所影响。】

  8.因为要想让“公开承诺原则”充分发挥功效,减肥者就一定得非常害怕别人提出非难。可是,并非每个人都怕这个。【即公开承诺要产生效果,必须是承诺者害怕监督者的非难。】

  9.当某人期待从伴侣那里得到某种程度的支持,好坚持进行某项活动(比如减肥)时,他自己付出的努力就会变少。【这个是要意识得到的,当我们要求别人监督我们的时候,是不是我们会在一定程度上把自我监督的责任交给了别人,反而减少了很多自我约束的毅力】

  10.看看我的自控力是怎么样一步一步消失的吧。你犯下了第一个错误,第二个和第三个错误就不远了。其实,“管他呢”效应不但会影响自控力,还会妨碍你达成目标。【这个也是我或者很多人很容易陷进去的一个坑里面,就是一旦一个计划没做好了,可能后面就想着破罐子破摔让自己放纵一段时间,这并不是理性的做法,理性的做法应该是以当下的条件来做判断和选择,只要对现在有利,那这个计划就要被继续执行;而不是因为过去没有坚守计划,然后此刻也不去坚守计划。这或许也是完美主义在捣的鬼】

  11.我们越是觉得目标不可能实现,就越会破罐子破摔,形成“管他呢”的心理。

  12.当别人看上去不像你那么外向、随和或自信的时候,别以为他们真的欠缺这些特质。这很可能是因为你试图展现这些特质,所以看待别人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你的大脑就是这么一根筋。【这个现象是我之前没有意识到的,但是确实会有这种感觉,如果我更关注思想和思考,就会觉得别人并没有我那么善于或者喜欢思考。但是这种判断我觉得并不是很客观的,我所觉得的善于思考的人的比例,绝对会比现实生活中要少很多。虽然现在还没发现这种主观的误差会有什么很大的影响,但是我觉得有误差的地方是应该要注意的。】

  13.我们面对不公平的处境时会闹情绪,和熊在别人入侵自己领地时会变得极富攻击性,原因其实是一样的。我们知道,熊在觉得自己收到挑衅时会变得非常具有攻击性,所以我们会尽量绕开熊的领地。对我们来说这种机制也是生效的。————【就是当一个人收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这个人容易充满情绪,然后做出一些客观上并不利于自己的事情,他可能会选择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这时候要格外小心这种情绪之下的人。而一个人如果心理不健康,那他很容易在长时间下处于这种状态,然后经常性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14.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证明,所谓“独立思考”(indepndent thought)并不存在,它只是自我臆造的产物。我们的大脑不可能完全“独立”,我们其实是互相依赖的特殊社会族群。我们都是影响与被影响的产物,没有人是完全独立存在的。

  15.“认知流畅性”指的是大脑倾向于接受那些容易理解、毫不费力就能纳入现有思维范式的信息。————【不够聪明或者不够勤奋的人,总会通过依赖简单的定理、道理、行为准则来行动,这样简单的不用思考的方式确实让人简单,例如我穿红色衣服别人会喜欢我,穿黑色就不会,那这样的道理做起来特别的轻松简单;但是实际上人家喜不喜欢你,衣服颜色可能微乎其微,还要掺杂着至少几十个因素在里面,而不聪明的或者懒惰的人总是不愿意去思考和面对,宁愿自我欺骗然后遵循简单的定理。这是我对一些身边的朋友感到无奈、惋惜、又有些许气愤的事情。所以智者则多忧,比别人想多一点,总能在人生路上一点点进步】

  16.心理学研究确认能够传染的除了打哈欠,还有:责备、紧张、恐惧、厌恶、焦虑、高兴、道义谴责、风险感知、暴饮暴食、不道德的行为。————【这些,你被不自觉的传染过吗?~】

  17.我们在面对快乐大脑有利有弊的倾向时必须做两件事——意识到这种倾向,进而采取行动。意识到我们为什么会这么做是很关键的,这是改变思维的开端——我们必须停下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18.当自己的处境比别人差时,我们通过不正直行为伤害别人的倾向会增强,通过不正直行为去帮助别人的倾向会减弱。而当自己的处境比别人好时,我们通过不正直行为帮助别人的倾向会增强。————【这个现象也是之前没有深刻去思考和体会的,就算是朋友也不例外,有些健康层级比较低的朋友,如果我表现的优越于他,那他很容易因为内心的安全感不足导致他开始抗拒你,甚至在对你有利对他有利的选择,和对你没利对他也没利但是能挽回自尊的选择面前,他会选择后者。虽然这很大程度是他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如果自己能更好的处理别人的感受,让最后结果倾向于对彼此都好的方向,我觉得这个事情也是值得去做的。另外当别人自我感觉比我们优越时,那他可能会出于他的自信和优越感萌生出来的同情或者“正义”来帮助我们,那这点我觉得也是需要关注和加以学习的。】

  19.自视甚高的人在遇到恶意反馈后,不但不能避免情绪波动,而且会感到更深切的痛苦。【这个是可以想到,但是又没有过多去关注的点,也很有可能是自己会犯错的点。就是当我们在某件事情上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受到打击,我们可能会“真的很受打击”,那这个时候就要意识到我们是否在之前就过度的自信,而且盲目到没有很好的去评估外在情况。这帮助我们更好的去调整。而普通的稍微优秀的人,可能会自觉的选用一种方法,就是足够的谦虚和尽量的悲观思维,这样就会避免进入“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坑。但是我觉得这样做的同时,还需要足够清晰的认识到本质的问题。】

  在摘抄之余我也加几个自己的思考在这,可能跟书本无关:

  1.【对于我们希望它发生或者实现的事情,我们总会放开要求和条件;对于我们不希望它发生或者成真的事情,我们总会找各种理由和借口去约束它。】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当我们对一件事情做乐观判断的时候,我们就要意识到是否我们是非常希望这件事情实现的,如果是,那参考这个规律,我们就需要主观的重新审视我们论证这个事情所参考的证据的真实性和发生的概率,并且提高自己对这个事情实现的条件和要求;当我们对一件事做悲观判断的时候(特别是别人的好事),我们就要意识到自己为何不希望这个事情发生,不希望它发生的背后的真正缘由是什么(或许只是单纯的嫉妒),这个缘由是否本身是有问题的,然后重新审视自己对这个事情是不是处处设阻,把概率很低的理由也拿来使用。这个道理可以应用到很多场景,例如做一些希望别人关注的事情、对一些事情做出改变、面对挑战的时候等。

  2.【一个道理的认知深刻度】在这里我把对一个道理的理解和认知划分成线性(即0-100%,而非0或1),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一些事情,例如很多道理讲出来大家会觉得我明白呀,我之前有想过,当时通过书籍的提点,或者我们实际的经历,我们会对一个道理产生不一样的认知深刻度,认知深刻度高的人更容易意识和注意到这些问题,并会约束自己去执行;认知深刻度低的人则容易忽略这样的道理。

  随后紧跟的是【一个道理的接受意愿度】,我们常听到很多人讲“这个道理我懂啊,可是我就是做不到”,这就存在这一个道理的接受意愿度,很多人明白道理是对的,但是总会因为其他相关的约束因素(例如自卑、无谓的自尊心、面对挑战的毅力不足、不愿改变内心最初衷的想法、过度坚持其他的原则等)导致自己的接受意愿度下降,使自己无法得到一个当下正确有帮助的道理的影响和帮助。所以当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也反过来思考下,我们不愿意接受的真正理由是什么,这个理由是否是可笑又没什么帮助的。

  3.【这是我最近的一个体会】因为我们大脑本能都是会自我保护的,所以我们的大脑没办法不照顾身体的“感受”,也就是当我身体疲惫,或者是精神疲惫不想干活的时候,思想一定会本能的帮自己找借口,让自己不去工作,进而保护自己。那如果意识到我们找接口的缘由是大脑的自我保护,那何不尝试下调自己对自己的保护度呢?这样尝试不去听从大脑希望让自己休息懒惰贪食的本能,而直接通过理性加一个约束的声音或者原则,是否可以让自己克服很多问题呢?这是我想去尝试的。

  4.【对问题本质的清晰认识,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对症下药。】这也是可以拿来总结整本书和我的整个读后感的一句话。作者帮我们更清晰的认识很多我们思考误区的真正原因和逻辑关系,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对症下药的改变和预防这些问题,进而让我们更加清晰和客观的认识事情和世界。是思考让我们渐渐地优于他人,就像《This is Water》讲的一样,鱼,是否会思考习以为常的水呢?作为人,我们是否会去思考自己所习以为常的每个行为和习惯呢?

  2016年,新的一年,为什么不给自己来个新的改变和开始呢?

  《疯狂行为学》读后感(九):你自己所不知道的自己

  你有拖延症吗,你对你的工作和领导存在偏见吗?

  你有承诺的过的事情没有做到吗,你有满满的一天都被负能量充斥吗,你是不是很在乎别人对你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有,那么《疯狂行为学》这本书可以带你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并很好的解决它。

  《疯狂行为学》的作者戴维·迪萨尔沃是一位科学家,也是公共学者,写作关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交互方面的话题。他曾在《科学美国思维》《今日心理学》《福布斯》《华尔街日报》等众多知名期刊上发表过作品。

  本书从六个部分展开叙述:

  一:从个人偏见的角度入手,二:无意识的力量操控着我们的生活,三:怎么做一件事情对自己最有利,四:外部环境带给我们的影响力,五:从个人记忆的真实性入手,六:五十条成为理智人的建议。

  书里面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让我颇为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也被这些操控着,一个偏见,二是无意识的力量。

  在新的单位工作已经一年了,一直很不喜欢办公室里的一位同事,每一次见他都觉得一天的好心情都没了,旁的同事说,我是不是太讨厌他了,的确,我一见他,就会觉得世界上怎么会有这般讨厌的人,厌恶到我再也不想见他,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他做什么,我都觉得他都是错的,他就是不好的。

  因为不喜欢这位同事,我只看到了他身上所有的缺点,并把缺点放大了,甚至是拿着显微镜的效果,却忘记了,平常我需要提早下班,和他说一声,他都会说,回去吧,没事。偶尔请假,他也不会说什么。这种偏见让我只看到了他身上的缺点而看不到任何的优点。

  按照书里面的专业术语来说,我这叫选择性性偏见。择性性偏见含义是:保留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成分,剔除不能证明自己 观点的成分,心里学家把这种倾向称为认可性偏见。

  如果我一直带着这种偏见去对待同事,那么我会让自己变的狭义,也会让自己在和同事的相处之间变得越来越难,渐渐可能会吵架加深矛盾,这样不仅影响领导对自己的看法也会影响到自己本身的生活环境。

  书的第二部分《无意识的力量以及逃避倾向》的第三章中写道,在做关于遥远未来的承诺时,我们往往低估了这个承诺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这句话让我想起一件事情,前些天,朋友让我帮她弄一个减肥的计划,我当时满口答应了,说要过几天,因为自己也在减肥,对健身这一块多少有一点点的了解,想着写一个计划其实并不难。于是,第一天第二天我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对朋友的计划想着,明天写,第一个明天,第二个明天,直到第三个明天我还是写的时候,才发现无从下手,因为自己缺乏理论知识,自己练练还行,给别人制定计划还是差了太多。于是很纠结的给朋友打了电话,说自己能力不足,估计写不了,朋友虽然说,没有关系,但是我想,不管如何我都失信于朋友,因为承诺的事情没有做到。

  书里面举了朋友搬家的一个例子,分析的结果是这样说的,为了取悦搬家者而答应下来的人,会因为“满足对方的需求”而感到满足;觉得自己有义务帮忙而答应下来的人,会因为“没有逃避责任”而感到满足。事实上,我只是想帮助朋友而答应,也因为我比朋友更懂一点才答应,结果却忽视自己能力的问题。

  书里说,我们重视一诺千金,鄙视言而无信,我们的大脑在许诺时会感到满足,最后却很可能害人害己。也许,给朋友制定制定减肥计划这事并不像作者说的那般严重,只是,作为朋友明明知道可能做不了,还答应了,却又在最后失信于人,这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

  书里让我明白,以后做不到的事情,千万不要答应,承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做出承诺之前,先想想自己是否有能力把事情办好。

  这是两部分其中给我影响比较大的部分,因为切切实实的和生活有了有联系,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完整,因为的确书里说的事情就是我会遇到的事情,或将要遇到的事情。

  此书,在讲解专业术语的同时都会举例子进行说明,即使看不懂专业术语的讲解也能看懂例子,很多例子也是作者本身的经历,说出来更有说服性,每一个结论都有不同领域专家的术语,增加了书本要说可行度,在很大层面上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最后,作者把前面五个部分的内容缩减成了最后一个部分,很好的归纳了前面五个部分想要说的知识。

  《疯狂行为学》读后感(十):发掘自身的愚蠢,就离睿智更近了一步

  实话说,我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对人类自身的弱点和错误非常感兴趣了,那个时候开始,我就经常会注意到,尽管成年人会要求孩子们无条件地服从自己,可大人们嘴上反复说着的事情,和现实根本两样,然而他们依然毫不怀疑。大人们做下的判断,明显存在漏洞,却丝毫不去思考,然后在理所当然地遭受现实的拒绝,意愿遭受挫折之后大发雷霆,又开始指责他人,推卸责任。

  这种现象引起了我非常强烈的兴趣和关注,而随着我渐渐长大,开始有权作出决策,我也渐渐开始发现自己判断力的不可靠之处,并且从种种的内外部经验中不断总结出一些规律。

  人类执着于追求意义,追求价值,追求确定性,或者反过来说,他们极度恐惧无意义,无价值,不确定,以至于到了不惜自我欺骗的地步。我发现还有其他很多类似的,由于人类的先天生理结构造成的习惯性误判。这一切都是人类这个种族先天固有的缺点,然而这些其实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麻烦在于,大多数人对这一事实处于完全无意识的状态。

  事实上,这些缺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改善的,有意识的自我训练算是人类的一项特权,但是对于那些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判断力存在先天生物性缺陷的人,根本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人,根本不知道存在这种问题的人,又怎么可能进行任何改善呢?

  而即使是我个人自发的观察和总结,相比这种整体现象来说,所能归结出的经验,能够准确进行的描述,依然是及其有限的。

  所以,学习和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更有效率地理解自身,是这本书对我最大的价值。

  嘛,书的主要内容目录上其实都写了,首先是前面14章对人类各种常见的生物性误判的总结,我觉得下任何重要判断的时候,都可以来这里面找一圈,看看有没有那些非理性因素影响了自己的选择。

  而更重要的是第15章的那50条对策,在理解了自身这些常见的生物习惯之后,如何顺应和利用自身的生物天性,来达到理性的目的。里面有不少策略不仅可以用于改善自己的判断力,同时还可以用来影响别人的判断。

  把这些知识带入自己的实践当中,运用起来,对我们判断和作为能力的改善,会大有帮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