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闲暇处才是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闲暇处才是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09 04: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闲暇处才是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闲暇处才是生活》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北京时代文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2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闲暇处才是生活》读后感(一):“闲暇大师”梁实秋的高品位生活

  与人闲聊中,得来一句“偷得浮生半日闲”,颇为喜欢,回来之后,百度一番,得原诗如下

  终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偷得浮生半日闲。

  此诗为唐代诗人李涉所作,名为《题鹤林寺僧舍》。诗人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文宗时应召为太学博士,后来又被流放南方。在他遭遇流放期间,用他诗中的话说就是“终日昏昏醉梦间”,情绪极其消沉。然而,在“忽闻春尽强登山”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体验了直面现实人生轻松感受,才得以使自己麻木已久的心灵增添了些许的愉快,于是欣然题诗于寺院墙壁之上,以抒发其内心“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感慨

  原来这看似豁达的一句诗,其背后的故事还是挺悲催的。不过,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其悲催之处,比李涉就丰富多了。早上挤地铁、公交,晚上还要挤地铁、公交,上班伺候领导大人,下班伺候老婆大人,忙得要死要活、没完没了的。

  真想学学忙里偷闲的本事。但是,偷来之后呢,闲着没事也很无聊。于是,忙也悲催,闲也悲催,就构成了我们现在这种全方位立体悲催的生活。

  想到这里,不禁想起梁实秋的“有闲阶级”来。他说:“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如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们应该希望人人都能属于‘有闲阶级’。”梁实秋的话简单来说便是“闲暇处才是生活”。

  梁实秋是真正懂生活、会生活的人,他将自己的屋子称为雅舍,在雅舍之中,谈吃,谈生活,谈文学。其实,那时候的梁实秋才是真正的文艺青年,而不是现在这些为了打上文艺青年标签而装文艺的人。因为文艺,才有优雅,因为优雅,才有闲暇。无所事事的闲不是闲暇,而是空虚,有情有致的闲才是闲暇,才有味道

  读书、看戏,喝茶、饮酒,了生死谈人生,论幽默……谈俗时,俗而不低,论雅时,雅而不孤,这不仅仅需要丰厚的学养,更需要一份旷达的胸怀,脱俗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怀闲暇自优雅。梁实秋可以算是用文化来代言优雅的最标准人选了。

  在这本《闲暇处才是生活》中,出版社精选了梁实秋最有生活味道,最有生活气息的文章,比如《雅舍》、《书房》、《下棋》、《喝茶》、《书法》、《读画》、《散步》、《远行》等,这些颇有生活气息文章,有别于我们现在用手机电脑微信微博所构成的生活。严格来说,其实我们现在的生活看似忙碌,但是根本上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瞎忙,而不忙的时候,被互联网所裹挟的生活,又极具碎片化,极其浮躁和喧哗,这样的闲,也是乱七八糟毫无头绪的闲,没有营养,没有韵味,没有气质。与梁实秋所提倡的闲暇,是两码事自然,这样的“闲”怎么会让我们体会到“闲暇处才是生活”的真味!

  真正有品位的闲暇,应该如梁实秋一样,要闲中有味,闲中有追求,要闲得有规律,闲得有原则,闲得有目的。在这样的闲中,才能既得到了身体的休憩,也得到了心灵的休憩,甚至在这种闲而有序的休憩中,得到精神上的升华。精神上的升华,反过来又提升了工作中的能力,让所谓的忙碌也因为有了闲淡、平和心态事事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了。

  所以,闲不是目的,闲出生活品质才是目的。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是好好和梁实秋这位“闲暇大师”好好学习一下吧。

  《闲暇处才是生活》读后感(二):生活万象 唯幽默淡然是真

  我很喜欢文字,初识字之幼时甚至可以捧着一本字词图典津津有味看上半天,母亲虽喜我读书却恼我过于宽泛的阅读范围杂七杂八的书我都有兴趣,每次上书城仿若对我施多大的恩惠,因为我会死拖硬拽就是不肯走,列出购买书单一大串。

  长大后生琐事愈多,这头想着朋友好久未见需联系,那头想着电视节目貌似也很精彩,案头书本反倒是蒙尘了,总告诉自己,书本可以等,很多事情却等不及了。其实不然,是因为现在自己的心过于浮躁了,就是手上捧着书,也会轻易被窗外晴雨所诱,悲春哀秋下来,一日一日的时光蹉跎了,书本变成了书架子和案头的摆设,实是难得有读毕的一本半本。

  最近忙完手头事情,“奉命”重拾旧技帮忙某展览设计事宜。每日大早忙乱出门,晨光晚霞下的一个半小时成为了很难得的属于我个人的时间。我重新戴上耳机,带上书本放入背包,居然这段有光照音乐座位的阅读时光让我甚感愉悦,常常沉溺其中,屏蔽车上纷扰和腹中饿肚子呼唤

  闲暇处才是生活 这本小书,我在书店一督其名就甚是喜欢,捧于手上亦已多次,总是没能看上两个短篇就放下忙活别的杂事,这次我干脆随性而来,刚开始两日只是翻阅感兴趣的篇章,慢慢体会梁先生的幽默自乐和淡然自得,后读至附录 槐园梦忆 ,方觉日日被书中的的文字所勾去魂魄,自两个单独个体到合抱成家,辗转住处院落,贯于其中的难道不是一个 情 和 知 ?生活里面再多的苦难艰辛社会动荡,时易境迁,事与愿违或是事遂人愿都掩不去两个人心中的坚实牵念荡气回肠

  中学时候的语文老师培养我们阅读兴趣,(或者是控制我们阅读量?)要求每周需上交读书笔记或是摘抄,我每次总是超额完成,那本小本被我小心存了下来,不怪老师丑陋的红字“阅”,因为我更看重的是字里行间我多得到的感悟。这次我也不例外,摘下了几小段:

  1

  God be than ked,the meanest of his creatures

  oasts two soul-sides,one to face the world with.

  One to show a woman when he loves her.

  感谢上帝,他的最卑微生人

  也有两面的灵魂一面对着世人

  一面给他所爱的女人看。

  2

  ……,季淑善于理家,在短拙的情形之下仍能稍有嬴余。她的理论是:“储蓄之法不是在开销之外把余羡收存起来,而是预先扣除应储之数再作支出。”……

  3

  ……,买笑是痛苦经验,因为侮辱女性,亦即是侮辱人性,亦即是侮辱自己。男女之事若没有真的情感在内,是丑恶的。……

  4

  ……,我们买了三四个鸟笼,先是养起两只金丝雀,喂小米,喂空心菜,喂红萝卜鸟儿就是不大肯唱。后来请教高人,才知道一雌一雄不该放在一起,要隔离之后雄的才肯引吭高歌(不独鸟类如此,人亦何尝不然?能接吻的嘴是不想歌唱的)。……

  还有太多,只是书本不在手边,只能按着当时兴起拍下的几张图依着录入到了文本上。感谢这本小书让我重温了阅读的兴味,同时平静心神是的,振作起来,每一天都是新的,太多事不能等,因为一生太短了,需及时行乐做好自己。

  《闲暇处才是生活》读后感(三):有情有义有思想

  这是梁实秋的散文集。

  为什么老一辈的大师写的散文那么浅白好看呢?为什么现在的文字工作者每天产出那么多东西,我看了就是留不下印象呢?百思不得其解。到现在还需要追到民国时期出生的作家产品去寻求阅读的乐趣

  这本的豆瓣评分居然才7.9。由此可见,豆瓣评分这个指标展现作品价值非常有限。这类经典读物,没有社会热点相助,想被推上榜首基本不可能

  梁实秋散文集非常多,而且经常内容重复建议大家买之前看看目录,也许里面的内容在别的梁实秋散文集内见过。

  这本里面我最喜欢的是附录当中的《槐园梦忆》。这是梁实秋丧偶之后,写的思念妻子的散文集。

  五十多年的婚姻,两个人的肉都长到一起了。无论生离,还是死别,苦痛都由活着的人承担。

  梁实秋在妻子身故后,回忆二人从相识,到恋爱结婚,生子的许多动人细节

  那个年代恋情慢慢悠悠,含蓄深沉书信往来,异地多年,两情久长,依依恋恋。

  真情永远和克制共存,相思伴随甜蜜感伤

  梁实秋细腻入微的书写妻子的一颦一笑音容笑貌。尽管书写的都是非细小的事情,也没有惊心动魄情节。就是这些小事,让我觉得,这才叫爱情

  《闲暇处才是生活》读后感(四):写意的生活 作者:玄子

  写意的生活

  玄子

  《闲暇处才是生活》是选取梁实秋先生从最原汁原味的生活类文字的精品散文集。从书籍的目录即不难看出先生用一颗闲适的心,来应对生活的繁忙负重;用一颗宽容的心,来承担日常人伦的琐碎。的确,且看梁先生呈给读者们的《雅舍》,“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至于入夜的鼠子瞰灯,梁先生就更没有法子了。于我们这些终日在空调房里办公、生活惯了的俗人来说,这雅居实在是愧对了它的名号的,可在于梁先生,正是于这细微之处见了生活的真章。这当然源于他的品性与气质。梁实秋先生一身融汇了中国传统儒家学者从容理性风范,在国外的游学经历又让他晕染了英国的绅士风度,因此,在他从文时,文字间自然挥洒着隽永飘逸的气韵,他的文字是有着水墨画般意蕴的,尤其是雅舍一系列的文字,更是淋漓的描摹与书写,从他儒雅、随性、平实又不失幽默的文字里,读者能够寻觅到真正的古典主义文学 的印迹

  民国是个令人向往的时代,尽管那个时候大众还处在蒙昧的况境中。可是,不论使教育还是其他领域,都有一众杰出人物脱颖而出,换句话说,那是个大师云集的年代。梁实秋先生是其中之一,这位老先生是没有戴着让人敬畏神明大帽子的,他只是适意地融入身处的环境,尽自己的心力让并不宽松的生活变得惬意,随性。于是,那在凡人看来懵懂甚至惊惧地想要回避的宗教哲学问题就平实而稳妥地从他的笔端流溢了。

  这本书虽名《闲暇处才是生活》,然在代序《闲暇》一文里,梁实秋先生已经在给我们敲着警钟了。他引了笛福的文字,“人乃是上帝所创造的最不善于谋生的动物……”正因了这独特个性,人便要有为人模样,做人的工作,有人的思想,这样一来,闲暇就有着及特殊意义了。用梁先生的话说,“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得工作至于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在我看来,现在人们忙得恐怕就没有闲暇做人的工作,享受人的生活了,且看看那些终日泡在网上刷淘宝、聊微博、发微信的人们,即使是和家人亲友在一起,也都躲在各自的虚拟空间里,这样的工作、生活谈何享受,至于闲暇,当然也就无从说起了。

  梁实秋先生是个懂得生活、珍惜生活的性情之人。他那么平和地讲着生活,讲着情绪,讲着时间,讲着人生的点点滴滴,《寂寞》《快乐》《沉默》《悲观》及至《了生死》,人一生的脉络就随着他写意的文字勾勒了出来,但要真的想修成如梁先生这般的通达世情,你不光要有一双慧眼,还要有一颗通透之心。

  《闲暇处才是生活》读后感(五):《闲暇处才是生活》评论-87分

  读此书需谨慎,那是相当的费劲啊!给我累够呛!建议:在退休以后的闲暇时间阅读。从封面名称来说,还是有吸睛之处的,貌似感觉是本惬意十足的小清新读物,实则那是非常的不然啊。我是第一次读梁实秋的书,原来梁实秋和鲁迅,茅盾都是浙江人,算是同年代的老乡,和钱钟书,季羡林,杨绛都是清华学子,比他三人还要大上几岁,所以,年代感十足,阅读难度很有保障

  前几天读三体,难度也不小,但里面的“字儿”我都认识,只是一排字儿连起来,我就蒙圈了,属于太过于专业化。这次是我连“认字儿”都感觉非常吃力了,行文当中的生字极多,文中引用的古文和文言文极多,这就是时间的变迁带来的落差,我必须通过不断的查字典和百度,稍能抵挡,但也有少数难点,凌驾于百度之上。当然,归根结底,还要从自身找原因,我的文化水平还有待大幅度提高,咬牙切齿我算是坚持看完。

  书里由多篇散文构成,涉及到闲暇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会有作者主张观点清淡提醒意味,说是杂文也合情理。需要带着回忆和情感慢慢揣摩,总会遇到几个与自身状况极尽相符的篇章,这是能经受住时间拷打的闲暇惬意,经久未变。也有在时间之下,与现今生活相悖的,开开眼界怀怀旧而已了。

  《闲暇处才是生活》读后感(六):把孩子(or 自己)培养成热爱生活的人

  这个题目,是昨天想到的,也适合昨天六一儿童节这个时间节点,不过由于太累,这篇读后感没有写,拖到今天。

  由于读《雅舍小品》的时间太过久远,我不太记得哪些文章是否出现在《雅舍小品》中了,只是记得很多文章是读过的,今番只是复习,然而复习也好,隔着那么多年的时光,欣慰地发现:以前是向往,如今是实现。

  附录的两篇文章以前不曾读过,《槐园梦忆》感人至深。

  读来,既有新陈交织,也有新的感受。

  以前读梁实秋,并不曾想过他的家庭对他的影响,可能是因为研究知识管理成了职业病,现在经常都会想到一个人的由来。对于梁实秋的父亲梁咸熙先生,我非常敬佩。在网上也查了一些他的资料,清末秀才,毕业于同文馆,就职于京师警察厅,是美食家,对儿子很严格,同时也有宽厚的一面,比如经常带儿子下馆子,培养了梁实秋对美食的爱好,也容许梁实秋进自己藏书甚丰的书房,以及延请良师教导孩子,而当知道梁实秋恋爱后,又不时塞钱给他——看到那幕描写时,感觉眼睛都酸了——还有梁实秋婚后劝他趁机离家,梁实秋回京后发现七十高龄的父亲亲自去买早餐,各种辛酸。当然还有梁实秋的母亲,贤德、勤劳,伺候翁姑,若无这样的父母,可能不会有梁实秋的成就。

  梁实秋夫人程季淑也有良好的家教,父亲早逝,母亲身为长嫂,在大家庭中的生活困苦,而程季淑受母亲影响良多,精于刺绣,自食其力,也如其母亲和梁母一样,照顾长辈和孩子,那是一代传统女性的缩影,处于新旧之交的人,既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也受到西方独立思想的影响。

  程季淑逝后,梁实秋续娶韩菁清,很多人对此诟病,我对此倒持宽容态度。七十余岁的老人丧偶,其心理活动不是健康年轻的人所能体会。我并不因此认为梁实秋薄情,面对衰老和死亡,其实文学家往往更加脆弱,因他们比一般人更加敏感。

  从书的内容来说,我看到的是对于生活的热爱,有些章节内容太短,有点不过瘾,比如茶与酒,感觉是梁实秋了解还少,所以写不出来。从书的背后,我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是我自己的延伸。其实不管哪个时代,身为父母,都希望孩子有所成就,这个成就的内涵,各有不同,而热爱生活的孩子,一生都不致匮乏,如果真的爱孩子,可能会愿意在这方面多下些功夫吧。

  当然前提是:父母自身的修养。

  同时,并不是说,只是对父母有用,读这本书也应该引发另一个思考:我们如何把自己培养成热爱生活的人?

  我在很早的时候就读到梁实秋的文字,的确,对于我形成了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文字,有一定影响。

  《闲暇处才是生活》读后感(七):那时候人的生活和爱情

  看梁实秋先生的闲暇处才是生活,前面的散文,赞叹先生的文笔,底蕴和见解的独到,一个老北京人,有教养有才华,闲暇时的各种玩味赋予生活不同的乐趣。

  都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现在的我,希望自己的各种乐趣,为自己,为生活多添几缕色彩,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如果不想辜负这一世,那就让自己多享受,多尝试更多的人生乐趣吧,逃离手机和电脑的绑架。

  附录里的槐园梦忆,让我几度想哭,平实的语句里,蕴含着先生对妻子的无尽的爱,全篇没说过一句我爱你,可是先生和夫人无论恋爱时相隔异国还是新婚还是乱世分离的六七年,彼此心心相印,从未互相抱怨,一直都是互相扶持,彼此坦诚相待,相濡以沫,让我几度唏嘘,这样的爱情,让我羡慕。

  我一直希望自己的人生里有更多更多的爱,虽然自我感觉这是一种奢望,但是我还是很羡慕先生和夫人的生活。

  槐园梦忆让我想起浮生六记里的夫妇的感情,浓烈的爱放在平实的日子里,彼此的支持,让我好生羡慕。

  《闲暇处才是生活》读后感(八):闲暇处才有真味

  不上班的上午,起床将衣服洗好晾干,打扫房间,仔细地拖地擦桌子,带上一顶印着大花的帽子出门买菜,回来也便刚好到了中午,洗菜做饭,哗哗的水声,油锅里滋滋响着的声音,锅铲翻动的轻声,若有若无的香味飘出来,等到一盘刚刚出锅的红烧肉或者清炒青菜端上饭桌,配上刚刚煮好的米饭,饭后洗过碗——一上午忙活过后,便迎来了一个漫长而悠闲的下午。

  我喜欢这样的下午,喜欢这样散漫的日子,喜欢这样一个静静的日子。

  而在这样的时光里,洗上一碟子水果,刚上市的杨梅或者樱桃,泡上一杯清茶,然后盘腿坐在床上,打开一本书,闲闲散散地读开来去,无疑是恰到好处的安排。

  梁先生的这本《闲暇处才是生活》,无疑很符合这样的光景。

  同一直和他骂战的鲁迅先生不同,梁实秋的文字一贯恬淡,即使在战争年代,他也是神色不改,悠然自得地看着自己的书,做着自己的学问,写着自己想写的文章,想来懒得同那些攻击他的人计较。

  动乱的时候,他这样不管不顾,自然饱受争议,鲁迅说他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毛泽东也说他是“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

  这样的经历,若是当初梁先生没有到台湾,便也会在文革中横遭惨祸吧?

  如此想来,当年他选择了离开大陆,未尝不是一件行事,至少得了善始善终。——如此这般,不由得不更为那些在混乱年代里惨死的文人们而悲痛了。

  这本书是从梁先生散文中精选出来的佳作,我很喜欢这个书名——闲暇处才是生活。谁说不是呢?

  工作的时候,加班的时候,熬夜写文案的时候,那不是生活,出去和合作伙伴觥筹交错的时候,那也不是生活,甚至因为一些无法推却的理由去见一些不想见的人做一些不想见的事,那更加不是生活。

  只有这“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悠然和自在,才是真正的生活。

  你可以读书——“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

  你可以下棋——不论是一时兴起下上几局,还是非要和人争个高低,都自有一番风味,梁先生写到他的朋友,下棋的时候遇到警报,仍然不动声色,以为有些挨不住了,对方却是一把拉住:”你走,就算你输了。“这样的轶事,读来令人哑然失笑,如今的人们,怕是再也不会有这般的雅致了吧?

  梁先生是生活的大家,一生都作风洋派,非常潇洒,他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是很高的,真正是懂得生活的大家,擅长从身边小事闲事发现旁人发掘不了的趣味,更擅长从未品悟出人生的真谛来。

  看一棵树的时候,他会说:”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它也有生老病死,它也有枯荣,它也晓得传宗接代,它也应该算是‘有情’“——我始终以为,能够用悲悯和深情地态度看向所有生物的人,才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

  他说时间,谈懒惰,说早起,谈散步,说喝茶饮酒,谈书法绘画,他还会听戏,会关注生活中的花鸟鱼虫,懂得如何珍惜时间,看待钱财……一篇篇的小文章看下来,每每被其中的一两段语言所折服,对梁先生的平实和睿智惊叹不已。

  梁先生的散文,并无多大波折,总是情绪安然,读来往往叫人去了浮躁,慢慢变得笃定起来。他写的文章从不歇斯底里,也不刻意去教导些什么,反对些什么,他只是那样闲闲的,仿佛唠家常似的,跟你说着一些他平常时候看到的一只风筝,一个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一只鸟,一间屋子……却总是能够在不经意地就说出一番让你叹服的话来,让你有种恍然大悟之感。

  这本书中,除了这些细细品味皆有真味的小文,还收入了梁先生写给第一任妻子程季淑的回忆文章,老先生在妻子意外去世之后,写的这些文字,缓缓地叙述了妻子与自己相识相知相守多年,恩爱的时光,一直到最后妻子离开时那种难以言喻的沉痛。

  古人爱作悼亡诗或者悼亡词,最为感动人心者,怕便是东坡先生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了吧,而此时此刻,看到梁先生用这样舒缓安静地笔调写着和亡妻之间的点点滴滴的时候,却不由得更加感动。

  “缅怀既往,聊当一哭!衷心伤悲,掷笔三叹!”——你爱的那个人去了,你所能记得了,便只有这些平常日子中的点点滴滴了吧?因为和你在一起,这样的日子,即使辛苦即使平淡,也总是好的。然而,你不在了,这日子便变得难熬起来了,怎么能不叫人悲叹呢?

  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才会如梁先生这般,知道平常生活中的好处,愿意将自己的日子过得平淡有味,愿意在最平常的日子中,与爱人相守在一起吧?

  《闲暇处才是生活》读后感(九):寻常事物亦从容而有情

  修行的人要了生死,生死之间短短一段便是人生。云门虚云老和尚曾说,“时光长短,唯心所造。一切苦乐,随境所迁”。《普贤行愿品》中也说,法供养最,也即是按照佛法修行才是最好的供养。在梁实秋的《闲暇处才是生活》里,开篇便是讲生死观。结合佛教的了生死和西方宗教的收敛内心除欲念,伦理哲学家的克已苦行,梁实秋说,了断生死之说,则我自惭劣钝,目前只能存疑。为什么存疑?不妨拿林清玄的美文与之略相比一番。梁实秋的文字亦美,读着生动活泼,俏皮话,幽默话频出,逗人轻松发笑,他的文字里透着世俗的丰饶之美。而与之不同,林清玄是性灵之美,是出世的清明和透彻,是借任意有所感之事抒满腔禅意和机锋,所得是明心见性。与林清玄比起来,梁实秋有尊崇亲近佛法之心,但没有像林清玄那样由心所感,立定修行之念。所以,开篇有了生死之说,也有存疑。

  回到生死观上,从梁实秋的《槐园梦忆》可见一二。这篇文非常感人,讲述了梁实秋与妻子程季淑相遇相识相恋的经过,在流离时世里,困苦生活中相互扶持、相互携老的点滴。程季淑遭遇意外,手术中与世长眠,自此哀从中来,终夜不节。在文末,梁实秋言“缅怀既往,聊当一哭!衷心伤悲,掷笔三叹!”他颂《金刚经》,口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但心有住,终是难以放下。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在梁实秋,槐园索思,累累不绝。“回想五址多年的往事,在回忆中好像我把如梦如幻的过去生活又重新体验一次,季淑没有死,她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闲暇处才是生活》是梁实秋的散文随笔,是日常应事接人待物。在梁实秋笔下那些寻常生活的种种:下棋,喝茶,书房,读画,鸟,树,放风筝等皆从容有情,自成道理。又因留学过美国,文字里也常常旁征博引,思路大胆新潮。虽然作者成文是在半个世纪前,但如今来看,这些生活闲暇处的玩味依然有许多值得借鉴。所以也可视之为生活富足丰盈自满的生活观,一代文学家玩味人生的小——给人启发。比如,在《中年》一文中,梁实秋说,“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时光催人老,即便老去亦不必叹,更不必讳,因为能俯仰天地,便是幸事。

  《闲暇处才是生活》读后感(十):闲下来好好感知这个世界

  匆匆五天的上海行,让我倍感疲倦,上午在浦东,中午搭乘地铁到了黄浦区,晚上辗转到了徐家汇,五天的时间就是这样过来,暴走,休息,吃饭,以至于匆匆而过的五天,身体有些吃不消,精神上也有些倦怠感,每一天都在暴走,每一天好像都觉得时间不够,却不曾真正的放下脚步来欣赏路上的景色。

  读玩梁老师的《闲暇处才有真味》,方知自己其实辜负了五天好时光,不能闲散于闹市,观赏的风景成了走马观花。想要真正的体味生活要慢下来,慢下来观看了解感知这个世界,一味匆忙的往前走只会让自己错失生活中的美。

  全书共有五部分,加上一篇代序,两篇附录,一篇篇简短的散文中感受到梁先生的真性情,附录两篇,当时最自然的真情流露。

  《闲暇处才有真味》的作者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学者、文学批评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人士。梁实秋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

  这本书里,梁先生说生死、送行、寂寞、读书、喝茶、听戏、猪、睡、快乐、散步、谈时间、早起、守时,这些都是生活里最真实最自然的一些事情,梁先生用简约平实的言语描写了一幅幅真实的画面,读梁先生的说只觉得真实,平淡的像是在说自己身边生活的小事,不见其夸夸其谈,只是每句话都觉得好似就是这般。

  梁先生说生死。他说,生不知所从来,死不知何处去,生非甘心,死非情愿,所谓人生只是生死之间短短的一橛。

  回家时常会见着一位老人,人很慈祥,总是笑,能看出年轻时候的轮廓是个很好看的人,人很高,六十几岁并不是耄耋老人,某天回家听妈妈说,他过世了,诧异很久,最终只是觉得生命无常,生死终究不由自己说了算,很多次,会想到自己几十年之后我成了白发苍苍,脸上爬满了皱纹,容颜渐老,只是却想不出自己死去之后,会是如何一种结果,能想象的也不过是这十年的时间。

  梁先生说散步。清晨走到空旷处,看东方既白,远山如黛,空气里没有太多的尘埃炊烟混杂在内,可以放心的尽情深呼吸,这便是一天中难得的享受。

  因为上班的地方离住的地方较远,我会早早的起床,在很多人还在被窝时迎着朝阳出门,赶时间时会脚步匆匆,不赶时间会让自己步伐慢下来,整个人处于一种放空的状态,也只有这种放空下的状态最觉得舒适,此比不过梁先生的悠闲,只是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最舒适的步伐。

  生活并不是毫无目的的往前走,不要一路匆忙只是来过,而应该是来了感受了体会了,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感受这个世界,去体会这个世界最真实的馈赠。

  在不上班的日子里,尽情享受这一天的美好,去散步,看书,放风筝,去快乐,去真实的体会这个世界所给的喜怒哀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