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德罗》影评精选10篇
《佩德罗》是一部由Nick Oceano执导,Alex Loynaz / 贾斯蒂娜·马查多 / 哈尔·阿普尔曼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佩德罗》影评(一):真实的世界,真实的Pedro
电影围绕旧金山MTV的“真实世界”真人秀展开,讲述了Pedro, 一个生于古巴,长于美国的有梦青年实现梦想的过程。22岁的Pedro是HIV阳性的同志,一直积极地为抵抗AIDS而奔走宣传。在他参加“真实世界”真人秀的日子里,Pedro用真诚和善良赢得了朋友,也获得了爱情,更成了全国的明星。然而大限逼近,Pedro即将离去,这个过程中他勇敢的面对了自己的所有恐惧,而且化解了和家人的隔阂和矛盾,最后还实现了心中的梦想,这一切真的很让人鼓舞。
其中几个细节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1. Pedro他们家在人快要去世的时候总是会在床下面放一杯水,然后祈祷。Pedro妈妈过世的时候如此,Pedro过世的时候也是如此。当暗淡的光线下杯子拉出长长的影子,而杯中的水纯洁依旧,我一下子被无名的感动了
2. Pedro和Pam之间的友情。不知道影片和真实情况是否完全一样,但是Pedro和Pam之间的友情的确让人很欣慰。这比爱情来得更让人感到温暖。
3. Pedro和Sean最后结婚的样子,很有意思,也很真实,“真实世界”虽然是人造世界,但是这个婚礼是真的,它很淡,就像一杯水一样,但是每一幕都刻到心里。
《佩德罗》影评(二):同性恋者的“秀”与“真”
这部电影取材于Pedro Zamora的真实故事。
edro是古巴移民,在1980年著名的马里埃尔渡海事件中,时年8岁的Pedro随父母来到美国。Pedro是一位同性恋者,年少时对安全性爱全然无知。17岁时,他在学校的血检中被查出HIV阳性,从此人生际遇完全改变。
edro上大学、立志学医的梦想未能实现,他转而成为一位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宣传者。他到各地学校进行广泛演讲,警示人们不要重蹈他的覆辙,以自身经历宣传安全性爱的重要性与如何预防HIV,帮助人们正确看待艾滋病人和同性恋者。
1993年,Pedro参加了MTV电视台的真人秀节目《真实世界》(The Real World)。录制节目的几个月中,他和另外6个年轻人生活在旧金山的一座大宅中,镜头记录下了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Pedro的特殊引发了诸多冲突和口角,但他也以自己的坦率、坚定赢得了真正的友谊和尊重,他更在旧金山找到了生命中的真爱。
在节目录制后期,Pedro已经因为艾滋病发症而越来越虚弱,但他依旧坚持让镜头拍下他的真实情况。1994年11月11日,“真实世界旧金山篇”播出了大结局,无数观众在屏幕上见到了婚礼上笑逐颜开的Pedro,也就是在同一天,Pedro永远阖上了双眼,终年22岁。
******
由于拥有同一个编剧Dustin Lance Black,这部电影与《Milk》有精神与形式上的血脉相通。
《Milk》以主人公自己进行录音,自叙经历来贯穿全片;本片则先后由Pedro的好友、姐姐和爱人以访谈形式讲述Pedro的故事,串联起整部影片。而这种访谈又是由演员扮演现实中人物的仿纪实手法,因而整部电影虚虚实实,在现实与戏剧间达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
更有趣的是,让Pedro真正成名的《真实世界》也是一个“真”与“秀”的结合体。影片中有多处细节展示了Pedro对于拍摄的坚持,无论是置身尴尬的争吵中,还是非常私人的就医时、在病榻上,他都坚持让镜头记录下每时每刻。
影片并没有回避此类节目“秀”的本质。如同与Pedro同时参加节目的好友所说:“将生活置于镜头前,你会发现行为比平常更戏剧化,人们绝对存在表现的欲望。”Pedro的确是一位拥有出色表现才能的人,不仅有英俊的外表,而且口才出众,善于调动气氛,看他在学校里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演讲,你就会知道:这样的人在屏幕上也有成为明星的魅力。
本片结尾与《Milk》如出一辙:由电影延伸至现实,展现了现实中各个人物的样貌和命运。我惊讶的发现,Pedro Zamora本人拥有一张比扮演他的演员更富于魅力的脸。看着这样一张青春而美丽的面孔,在微笑中最后定格,那种震撼与感动直入骨髓。
******
edro参加节目录制前,表达过自己的三个愿望:
第一,家人团聚,将留在古巴的哥哥们接来美国;
第二,能再见到过世的妈妈,哪怕只是一小会儿;
第三,找到治疗艾滋病的方法。
从愿望实现的角度来讲,Pedro是幸福的。
第一,他针对艾滋病的教育活动和不懈努力打动了克林顿总统,重病之时,总统帮助他实现了见到哥哥们的愿望。
第二,回光返照之间,Pedro终于又见到了母亲。
本片用大量笔墨细腻展现了Pedro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教给他爱与坚强的母亲,还有始终支持、爱护他的姐姐。Pedro弥留之际,姐姐理解了他的心思,将一杯水放在他的床下,为他祈祷——这正是重演当年年幼的Pedro为即将离世的母亲祈祷时同样的一幕。姐姐神情之间于心不忍又豁然放手的挣扎,令人动容。
至于第三个愿望,人类至今也还没有找到彻底根治艾滋病的方法。但是在那个对艾滋病还充满歧见和恐慌的年代,Pedro以亲身的行动,唤起了人们的正视与理解,让千千万万的美国人亲眼见证了一个艾滋病患者的勇气、坚强与爱心。他没有治疗艾滋病的方法,但他为无数人开启了一条正视艾滋的希望之路。
******
由于编剧Dustin Lance Black近来的个人经历,这部电影现在看来,别有一番意味。
在奥斯卡颁奖仪式上看到Dustin Lance Black时,我十分惊喜。我真的没有想到《Milk》的剧本是出自这样年轻的一个人手中,他那段情真意切的获奖感言真是把我感动得够呛。这位成长于摩门教家庭、高中后勇敢出柜的年轻编剧,而今已然是知名的同性恋活动家了。
不过最近,Dustin Lance Black却卷入风波,深陷“艳照门”——他的几张性爱私密照片被前男友兜售给图片公司,并在网上大肆流传。(唉,这种男友简直是渣!)
与本片中编导所竭力传达的safe sex观念相背的是,照片中的行为是bareback,这也让Dustin Lance Black受到了诸多非议。他本人也对此做出了声明,既谴责有人想利用照片谋取私利,也对照片所传达的错误信息表达了歉意:“More important than the embarrassment of this incident is the misleading message these images send. I apologize and cannot emphasize enough the importance of responsible sexual practices.”
无论如何,此事都会多多少少给他蒙上阴影。不过人活一世,谁能不碰上点沟沟坎坎。以Dustin Lance Black的才华,日后成为可树碑立传的同性恋人物,亦未可知。他日若也拍成电影,他这段现实经历本身就已经足够“秀”了。
《佩德罗》影评(三):佩德罗
这部半传记性质的电影基本上完整的呈现了佩德罗本人的生平事迹,90年代的美国因为MTV真人秀以及之后一系列关于佩德罗的跟踪报道使他成为了当时几乎家喻户晓的一位以充满热诚的心态面对死神的平凡人。他为同性恋以及艾滋病毒携带者还有拉丁裔美国人都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他与爱人Sean的婚礼成为了同性恋史上最朴实温馨的时刻之一,而他对于生活的态度甚至感染了当时的总统比尔·克林顿,克林顿不仅称赞佩德罗充满魅力的个性和充满光辉的人性,还因为他的贡献特别允许每年20000古巴人来到美国探亲。1994年11月11日,佩德罗的亲人遵照他的意愿移除了所有维生设备,在同一天在家人朋友以及爱人的陪伴下,年仅22岁的佩德罗离开了这个世界。
当然作为一部电影来说,本片也加入了一些自己的表现手法,在所有这些手法中,佩德罗的那杯水最能让我为之动情。自从艾滋病并发症夺去了他说话的能力以后,电影中的佩德罗几乎就再没有露出过笑容,我能理解死亡给一个人所带来的沉重负担(但是我现在还无法体会),直到弥留之际他看到了自己的母亲慈祥的站在他的面前时才露出了一丝微笑,这是这部电影中最高潮的时刻。
《佩德罗》影评(四):真的珍视那些弱者的才是人性
不得不说这个故事不是写给电影本身,对于影评我向来觉得也许只是我的一些感受,只不过是一些需要与人分享的感受,很多的感受我们无法与人分享是因为我们的经历不同,但是影评的感受却是我们在那几十分钟内共同经历的,这种支配我们的精神是共同的。
这是一部关于艾滋病人和同性恋的电影,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已经被很多人所感触的话题,但是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对于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似乎充满一种隔岸观火的误解,不管是理解的还是歧视的,真正了解的,恐怕是很少的,因为总让人觉得是一种事不关己的味道,但是真正到了我们自己身处其中的时候,这种感受可怕又是各不相同,没那么简单,甚至五味杂陈的。这么说,是因为我自己很特殊,我是一个同性恋,同时,我的一位远房亲戚前不久才刚刚被检测出HIV阳性,所以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有着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但是之前我也看过很多类似题材的,感受居然没有这么的深刻和特殊。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可以理解的,到了自己身边反而没有那么容易接受,我们觉得很可怕甚至是歧视的东西,到了自己身边反而觉得没那么可怕了;这是我看的真正感受,我们很多人对于艾滋,对于同性恋,不能说是不了解,但是其中很多误解,有很多人觉得可以理解的,但是到了自己身边有这样的事,反而发现自己没有那么伟大了,这就是现实,就像我们很多人觉得艾滋病其实不可怕,因为这是官方一直这么宣传的,但是有一天我们身边有一个人突然有一个这样的人存在,我们就会看到什么才是我们所谓的正义了,我的家人有学医的,而且是传染病科的,平时他们对于这种病人是摆出一种可以理解,要多多给予关心的姿态,但是真的到了自己身边有认识的人得了AIDS之后,他们的态度就来了个大转弯,居然要求和那位亲戚分餐吃饭,还总是一种轻蔑的眼光看待那位亲戚,真的是让人大跌眼镜,其实他们明明知道他不是故意染上这个病的,即使因为性混乱需要得到一些指责,但是也不是如此的。
其实这种事情,常常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也并不想把谁冠以道貌岸然的名号,其实我们之所以会有这些种种的前后不一致,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对于这件事的了解程度还不够。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那封来自密歇根老太太的信,她说她从没认识一位同性恋,也没认真考虑过艾滋,她们都迷上了他的节目,很遗憾他得了这个病,她祈祷能尽快有治疗这种病的办法。其实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老太太之前认为的同志和艾滋肯定就是存在在别人流言中那些错误的意向,但是佩德罗让她真实的了解了一个同志和艾滋病的存在,这就是一种理解,佩德罗的伟大不在于他是同志和艾滋病人,也不在于他把这些勇敢的说出来,而是告诉我们理解和认识真实会使人类消除歧视。就像生活中很多同志包括我自己最恐惧的就是别人知道自己的取向,但是很多朋友在知道了真相之后,反而会给予宽容和理解,还有支持。
只不过,大部分时候,我们并不是真正了解事实的全部,就像同性恋和艾滋病,其实尽管很多科学给予了我们这些东西的部分真相,帮助我们消除了一些恐惧,但是全部的事实,我们或许永远也不会了解,或者是在某个遥不可及的未来。毕竟,有的东西就像海德格尔认为的既然我们自己的理性都是建立在那些感性的信息收集基础,又怎么能说我们是客观公正的呢?
那天和一个人讨论什么才是正常的,什么才是错误的,他说“大多数人的就是正常的,否则就是错误的。”很遗憾,其实我不觉得这是如此的,而且我觉得他语气中那种嘲讽说明他也知道这不是如此的,但是我们在现实中却往往在践行着这种荒诞的定义,大多数的就是正常的,同志是异类,艾滋病那简直就是自作自受,这完全就是功利主义的密尔所说的“多数人的暴政”,显然,这是有失公平的,也是不符合人类发展的本意的,人类之所以在进化中站上最高的地位,并不是因为我们懂得如何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而是因为我们懂得怎么团结彼此,照顾弱者,借助外界的力量;所以鲁尔斯才会说“公平的第一原则就是如果说这世界有不公平的话,那只能是让弱者的权利得到优先。”所谓弱者,首先就是数量上不占优的,就是与众不同的少数。只有真的珍视弱者的,才是人类真正的本源的发展动力,团结彼此,一起给予彼此力量,只有这样才是人性,真正有助于人类常胜发展的才是人性,人性是发挥人类自己光辉的。也只有人性的光辉,才能让同性恋和艾滋病人这样的少数得到真正的公平。
既然我们不能理解全部,那我们就要去怜悯和包容一切,宽宥那些少数是人性的体现,也许真的世界会因此美好。
《佩德罗》影评(五):相聚离开都有时候
Dustin Lance Black厉害之处在于他讲米克尔、佩德罗故事的时候没有把重点放在煽情上。
他们的故事基本上不用润色就已经是一出好剧,因为是真人真事。再刻意煽情反而削减了力度。
所以他理智的讲故事,把时间打乱,从前和现在并行,时时有着因果的对应。讲的励志而温情,感人而不滥情。
佩德罗和米克尔在某种程度上很像,首先他们都是g,其次他们都有演讲天赋,前者宣传安全性行为,后者为同性恋人争取权利,然后他们都得到了肯定,最后他们的结局都不好。
所以这部电影对刚刚写完米克尔的Dustin Lance Black并不难,甚至应该还很顺手。
我很想看一部这样的电影,并不是以主角们发现自己性取向与大众不同而惶恐,或者模糊自己的定位开始,然后以分手、死亡等无奈的苦情结束。能不能随便将一个主流商业爱情片的男女主角换成男男,接着无非就是爱情来了,然后怀疑爱情,中间笑料百出,百转千回,最后以领悟了爱情找到了真爱作为结束。
来来,谁推荐一部。
《佩德罗》影评(六):[原创]让这样的悲剧少些再少些 评《佩德罗》
让这样的悲剧少些再少些 评《佩德罗》
作者:悲带酷
看完此片,感动。
几天都无法平静对待这个名字----Pedro。影片中的一幕一幕,在不经意的某个时刻,会在脑海中闪回,在办公桌前,在回家路上,在深夜的窗台边.......
迫不急待的,想说些什么,伏案键盘,却又打不出一个字来,满腹牢骚,一腔热血,未语泪先流。
佩德罗,一个颇经历些人间疾苦的孩子,小小年纪,就不得不面与家人一块,面对残酷的骨肉分离,老少不全的一家,从封闭的古巴,逃难一样,来到自由之都美国。一切都是新奇的。
影片从1994年八月,佩德罗准备接受CBS电视台的一档真人秀节目《真人世界:旧金山篇》开始。在这档节目中,将有各三位男女生住在一间大房子里,记录他们的生活状态。一开始,佩德罗就与其中一位叫PUCK的男孩合不来,第一个晚餐的餐桌上,PUCK故意做出一些令人出乎意料、大倒胃口的举动,大家都忍着没说什么。但随着相处的日子一天天增加,佩德罗无法忍受PUCK的许多挑衅行为,例如故意身穿有纳粹标志的背心。忍无可忍之时,佩德罗明确告诉节目组,有他无我。最后参加节目的成员用投票的方式,驱逐了PUCK。从此云开雾散,大家看到的,还是那英俊帅气一脸阳光的佩德罗,还是那个与人为善开朗乐观的佩德罗,还是那个常常用风趣幽默的语调,做着防艾宣传的演讲,虽然时常在深夜悄悄的床边,还要忍受病痛折磨的佩德罗。
影片中段,回顾了佩德罗的成长,小小年纪,就目睹骨肉分离和母亲病故。母亲的病故,让他从小立志要成为一位悬壶济世的医生。母亲去世,姐姐站到了母亲位置上,照看佩德罗,照看全家。佩德罗与姐姐的感情无人可以替代。他向姐姐出柜,姐姐没有责怪,还陪他一块去同志酒吧跳舞。她只是担心弟弟不要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艾滋,因为那个时代的世人观念,艾滋只是同志圈的一场瘟疫。我相信,是姐姐的宽容与理解,让佩德罗真正能够坦然面对自已是一名同志,是姐姐的宽容与理解,让佩德罗始终都能乐观并且勇敢,面对生活中经历的许多困境,比如歧视的眼神,失恋的痛苦。在姐姐生日的当天,佩德罗告诉姐姐自已被检测出HIV。这犹如晴天霹雳,姐姐的伤心,我们都能想象到。但是姐姐没有一句埋怨,她告诉佩德罗的第一句话是,我要照顾你!佩德罗呢?他的选择,就是勇敢的站出来,向世人宣传防艾知识,不是小声的小范围的,而是不停的走进校园,走进电台、电视台,大声告诉世人,艾滋病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用阳光正面的形象,有力回击那些妖魔化同志形象的人!
影片后段,佩德罗渐渐病入膏肓,他仍然坚持在‘真人秀’节目中出镜,他要节目组记录下真实完整的他,包括被病痛折磨的全部。重病让他无法演讲宣传防艾,他请他的朋友代他演讲。他知道,他能留给世人的,就是他自身的经历,他知道,这是最有说服力的防艾宣传!
在真人秀节目期间,佩德罗也找到了自已的爱情,他和SEAN相恋,并在真人秀节目现场,在千万双眼睛注视的电视观众面前,举行了他俩简单、却十分感人的婚礼!影片结尾播放了这段真实的影像资料。
佩德罗是直率的,他不喜欢的,他就直接说出来,比如他对PUCK的讨厌;佩德罗更是勇敢的,是他,第一位站在世人面前公开自已的病情。
三部影片,三个人,用三段鲜活的生命历程,告诉我们这样一些道理:《Prayers for Bobby》中的鲍比,告诉我们亲人的理解是多么重要;《Milk》中的米尔克,告诉我们社会的理解是多么重要;《Pedro》中的佩德罗,告诉我们自身的健康是多么重要。
希望,
他们的鲜血,
没有白流。
在线收看及下载本片,请到本人博客[悲带酷]:
更多精彩影评,请至本人博客:
《佩德罗》影评(七):作为准纪录片的一些缺陷
首先Pedro具有天生的领导才能,从他被查出HIV阳性之前所取得的成绩即可得知,而本片似乎仅强调了他《一公升眼泪》般的坚强,忽略了其勇士般的力量,使得后来克林顿称赞他的“leadership”显得夸张;
其次,也许是出于其他因素考虑,本片没有交代Petro为他的家人(片中是五兄,事实上是四兄一姊)及其他类似处境的家庭争取到了“reunite”的机会(而不仅仅只是过来看一眼),这一点更能突出Pedro的政治影响力,个人认为这应该是本应该成为本片的点睛之笔,至少是之一,导演就这样一笔带过,显得意犹未尽。
edro通过自身的努力,不仅为其所处的特殊群体争取到平等的权益,也团聚了环境所致骨肉岑商的家庭,这才是上天给他的特殊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