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明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文明史》读后感10篇

2018-07-09 05:4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明史》读后感10篇

  《文明史》是一本由[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6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史》读后感(一):大师之作《文明史》

  大师之作《文明史》

  没想到这本书这么厚,收到快递的时候我还以为里面是两本书呢。面对这么厚的一本书,真不知道在网络时代还有没有人能够把它读完,我自己也缺少这份信心

  说起世界史或者文明史,我家有好多套,真的看完的只有一两套,看完了还想再看一遍的,一套都没有。为什么就没有一套写得很有趣,让人爱看的世界史呢?细想一下也有点奇怪,要说也不是没有袁腾飞的世界史我就是一口气读完的,可是却总感觉不能够把他的书算做世界史,至少不能算是正规的世界史。看看矛盾不矛盾啊,写得严肃了你觉得不通俗,写得通俗了,你又觉得不像世界史了。

  想看这本书,完全是冲着作者罗布代尔,很早很早以前就知道这个历史学家了,要说是怎么知道的,都记不清了,不过还真没看过他的书,也真说不清他都写过什么书,所以才想看一看。

  看了才知道罗比代尔的这部《世界史》竟然是为中学生写的,罗布代尔出生于1902年,比梁思成小一岁,这本书也是1963年出版的,到现在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也许世界五千年的变化也未必有这五十年的变化更剧烈吧,尤其是中国,五十年,变化天翻地覆了。

  所以现在再看这部世界史,简直有点恍如隔世的感觉,今天的中学生都拿着手机屏幕,还有人肯捧着这么厚的一本砖头吗?难说啊。

  书写得还是中规中矩的,看世界史我感觉结构重要,一本世界史是按照什么结构来写,就说明了作者是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历史的。书的第一部分讲述的是文明本身的含义,很抽象,略过。呵呵,这么厚的书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就真的真的太对不起自己了。第二部分是欧洲以外的文明,看看世界观看出来了吧。欧洲以外,也太自以为是了,不过人家的确有这个资本啊。第三部分是欧洲文明本身。后两个部分又各分三部分,欧洲以外的是伊斯兰,黑非洲,远东。欧洲文明分成欧洲,美洲,另一个欧洲介绍俄罗斯。

  中国当然被安排到远东里面了,和日本,印度,海上的远东挤在一起。什么是海上的远东呢,里面还有一大帮,有印尼,越南,菲律宾,朝鲜。介绍中国的部分也太简略了。不过里面还是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内容,比如从1953年到59年,中国向阿尔巴尼亚、缅甸、柬埔寨等十几个小国提供了11.91亿美元,要知道那几年中国有多么困难啊,要知道那时候中国的外汇有多么紧张。不过当年面对欧美的封锁,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也的确非常孤立,连联合大门都进不去。所以为了获得国际影响肯定会做出种种努力

  我想如果罗布代尔活到了今天,如果今天再重新写这部《文明史》,那么中国的这部分内容一定会增加很多。所谓文明史,不过是政治经济博弈结果,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国家,也就不配占有更多的篇幅,相反你一下子成为了美国,那么你的历史也就变得辉煌了起来。

  历史就是这样。

  《文明史》读后感(二):文明是把双刃剑

  去年读到刘慈欣的《三体》,记得三体人觊觎地球的时候,轻蔑的说过:你们是虫子,借以表示对地球人科学技术的轻蔑,但是当他们逐步了解了地球的文明之后,也对地球人表示了艳羡,并心向往之。那个时候,我以为文明就是小说戏剧音乐舞蹈等等的综合体,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想对于文明的含义,我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

  试想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的时间并不长,却能一点一滴的从刀耕火种到创建基本的学科知识、创建社会结构,创造宗教和各种意识形态,继而形成井然有序的人类社会。这个过程无疑是激动人心的。而文明无疑是紧紧围绕这个过程发生的。可真正的文明都包括什么呢?布罗代尔先生用三章的篇幅介绍了文明的释义,我认为文明包涵了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精神形态总和,既包括人类创造的文明形态,也包括在这种过程中人类意识所受到影响之后的外在体现同时也应该包涵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毫无疑问,人类创造的文明是辉煌而浩瀚却又自成体系的。从这本文明史中,我们就能约略看出人类的伟大之处,不论是在欧洲、亚洲还是非洲美洲,那一地区人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明,根据地理条件以及历史影响而各有不同。最后又因为文明的互相交融而形成今日世界之格局。不论如何,这份成就都值得人类为之骄傲奋斗

  但是,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出文明是建立发展野蛮侵略基础上的,文明就像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被诱惑而吃到的那个苹果,文明擦亮人类的双眼,却也让人们找到更加利己的生活方式,文明使人类产生等级,文明让人类懂得享受,文明使人类向大自然无休无止的索取,文明也帮助人类假文明之名而进行利益的掠夺。因为文明,人类找到自己的信仰和为之奋斗的目标,也享受到了至高无上的物质享受与精神愉悦,触摸到了人类精神层面最美的画面。但是也因为文明,各个国家和地区依然因为宗教信仰、国家利益、民族生存以及历史遗留问题而进行着无休无止的战乱纷争。在我看来文明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劈走了落后,却没能带来先进;它劈走了愚昧,却劈出了战乱。

  我想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就是让人们从另一个更高更远的角度,甚至可以说穿越出时空视角去看待人类发展的历史,原来历史的形成不是偶然,都是有其因才形成这个必然的果,人类在每个世纪所进行的战争貌似是正义或者忠义的,但是从全球以及足够长时间轴的角度来看却是件多么扰攘的小事儿啊。而从这样一个高远的角度来看,所有曾经我们津津乐道的历史事件,都成过眼云烟,留下的都是厚重的历史尘埃,让人感觉深切苍凉

  看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布罗代尔这样一位历史大家为中学生所著的《文明史》,让人看了格外感动,学生时代确乎需要这样拥有着更加透彻犀利的历史观点兴致盎然的历史事件以及更高远的历史角度的教科书,这是一本会让人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历史,继而会爱上历史的一本教科书,我想在写作这本著作的每一刻,布罗代尔先生都是满怀着对于历史的诚挚热爱以及对于学生的拳拳爱心写就的。

  《文明史》读后感(三):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在史学界,如果要评出一位顶尖的人物,布罗代尔绝对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一如许多评论家所断言的那样:假如诺贝尔奖专设史学奖,那么布罗代尔在世时无疑是最有竞争力的一位。由此可以看出,布罗代尔史学知识的渊博,以及他对史学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布罗代尔一生写了不少举足轻重作品,而对于国人来讲,《文明史》可能有点陌生,它是布罗代尔最后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作品。这本写于1963的作品,至今已经五十年了,写作初衷是为法国16到18岁的男女中学生提供一部用全新的史学方法—年鉴学派方法—编写的教材。然而,不论是老师还是专家学者,都不认为这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堪称经典学术著作。

  当初拿到书之后,面对这厚达六百多页的一本书,心里觉得沉甸甸的。而且这书写于20世纪六十年代,都过去五十年了,如果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不知道会不会十分的枯燥无趣。埋头读过第一章之后,我所有的顾虑都消除了,我已经被这个知识渊博而又富有远见老头折服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是布罗代尔以一己之力完成的作品,尤见其史学功底深厚

  相较于其他作者的作品,布罗代尔的写法有很大的不同,他很多的观点比较新颖或者说稀奇。在他的眼中,按照一串串的数字和年代去讲史学,没有任何的意义,讲过之后听的人很快也就忘了。他要的是有趣,就像讲故事一样,赋予历史令人怦然心动特点。这一方面,布罗代尔绝对堪称“语言大师”。

  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里面又分为不同的章节,每个章节看似独立,又互相关联,在探讨过去的同时着眼于未来,融古与今于一体方便我们更好的理解内容。人类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如果每一个面都拿出论述讲解,是一项太过繁杂工程,而且也会让人失去兴趣,布罗代尔追求的是以最准确最简洁思想表达方式。在这一点上,布罗代尔也是始开先河的大师。

  布罗代尔善于关注一些小的问题,或者说别人没有留意的地方他通常很有兴趣。就拿贩卖黑奴来讲,之前看过的书中,大部分都在讨论影响比较坏的一面,无非是种族歧视,大量黑奴的死亡,给非洲带来了灾难等。但它也有积极的一部分,比如大量劳动力的增加,为铁路公路港口堤坝的修建提供了援助,为工业进程脚步加快了速度。再如提到中国文明的滞泻,闭关锁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而人口的快速增长,大量廉价动力出现,致使不必发明机器来节省人力,虽然避免了带来的失业可能,但是,这也严重阻碍了文明的进步。

  在本书中,布罗代尔对于一些国家历史和地理的着墨点同样丰富多彩特别是在中编和下编两部分,而中编又分为三个部分详细讲述了伊斯兰与伊斯兰国家、黑色大陆以及远东。布罗代尔用他独特的眼光,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画卷。在这两大部分当中,你能看到每个时代的伟大复兴与衰落,也能了解每个国家的昨日和现在。就如描写中国这一章,有很多知识在我们的课本上从未出现过,值得我们深深的发掘和学习。而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朝鲜、日本这几章,布罗代尔也分析了古代中国对他们的影响,特别是朝鲜和日本两国,布罗代尔通过历史、地理、文化、经济和社会几个方面,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了两个邻国的形成与发展。

  正如布罗代尔本人所说:“我写作这本书,旨在让我们的年轻人不论未来将会从事何种职业,都能初步了解经济与社会的现时问题,初步了解世界的重大文化冲突,初步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总之,在理解历史的同时,直面他们即将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如今已是21世纪,在社会进程发展迅速的今天,布罗代尔为我们留下的这部史学巨著,同样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希望读过此书之后,我们都能够把布罗代尔的思想继续传递下去。

  文/颜先生

  《文明史》读后感(四):从更广阔视野上 理解文明的多样性

  从更广阔的视野上 理解文明的多样性

  ——评费尔南·布罗代尔的《文明史》

  ⊙刘英团

  文化研究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而文明史不但是文化研究的基础,还是其他人文社会学专业的基础,现今的政治、法律管理哲学艺术文学、史学等方面都有个历史发展过程,了解本学科知识的历史,才能全面地掌握本学科的知识,通过历史知识的触发,引出新的创见。法国年鉴学派灵魂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的《文明史》,从文明的角度,俯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将人类纷繁复杂的五千年文明内容浓缩在一个有机框架中,既体现出了历史的纵深感及其丰富内涵,也从横向的角度提炼出最能代表时代特征的文明要素纵横交错协调,勾勒出人类文明机体的立体形象

  在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眼中,布罗代尔强调需要努力寻找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并理解“世界上伟大的文化冲突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这一点,在这部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简明世界通史中体现得十分鲜明。布罗代尔以“层次分解法”,把影响历史进程的深层因素(各种结构)放在首位,把影响历史进程的深层因素(各种结构)放在首位,其次是中层因素(经济局势),最后才是昙花一现的“尘埃”(政治事件)。全书以富有特色的编、章形式展开,凸显出人类文明发展的韵律节奏。“编”、“章”之间,是人类文明从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的进程。在欧洲及欧洲之外的文明中,布罗代尔还简洁明晰的、以“最短”的篇章深入探讨美洲、非洲以及远东(包括中国)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在“伊斯兰与伊斯兰世界”中,布罗代尔以简要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为背景,而将重点放在人类文明史上,内容涉及宗教、政治、法律、地理、哲学、史学等方面。尽管“希腊人控制了地中海和印度洋之间广袤而没有明确界定的地区”,“罗马人的征服活动也扩展到了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把希腊人开始的这一殖民时期延续下来”,但在罗马的外表之下,希腊文明继续存在下去,“历史终有一天会把这些冒险推到一边,仅留一些遗迹在其身后”。伊斯兰教的命数就是在一个不同轨道上为这个年迈、衰老的文明重新注入活力,并把它带到难以想象高度

  作为一种启示宗教,伊斯兰教根据《古兰经》的章节和先知言行举止而逐渐形成,“这一信仰具有一种堪作典范的简朴特征”,即伊斯兰教向穆斯林施加了严格的宗教戒律。关键的一点在于,“宗教信仰和宗教惯例在穆斯林的生活中起了多么大的作用”。通过这些严格而过分拘于礼节的追求,“伊斯兰教寻求的同样是城市的正派得体,而不是田间的无序。”一位研究伊斯兰教问题的专家罗贝尔·蒙塔捏在一部非常精彩的文章里如此评说。对这一文明,任何人种学者都会毫不迟疑地称之为文化。

  伊斯兰世界是一块连接远东、欧洲和非洲这些广袤地区的“居间大陆”,至美洲被发现之前,伊斯兰一直在旧世界居支配地位,实际上也就是决定着“世界”历史的命运。尽管这在当时、乃至当下让人难以置信,但这都是事实,“虽然一切杂乱无章”,乃至“处于明显的无序混乱状态”,然而,就其本质而言,穆斯林城市有别于西方城市的是他们发展较早,城镇的规模也异乎寻常地大。一如布罗代尔所言,“城市、道路、船只、商队和参拜圣地等单一整体中的各个部分:它们都像法国东方学家、伊斯兰教史和阿拉伯语言文化专家路易·马西尼翁恰如其分所说的那样,是运动的各个因素,是穆斯林生活中的各个‘实质方面’。”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历史的积淀与再现;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在伊斯兰世界,宗教决定了人们生活中的所有行动,对这一宗教来说,技术是人们不得不一跃而过的防火墙,借以拒斥一个已变得年迈不堪的文明,并从现在的世界中找到新的刺激。早在50多年,布罗代尔就睿智地指出:“它选择什么道路既依靠自己,也依靠世界”。

  非洲对外部世界不够开放,而且开放的时间非常晚。但如果因此认为它长久以来紧闭门户,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非洲在古代的进步速度之快,丝毫不逊于史前欧洲,其显著的成功不仅表现在艺术方面,体现在贝宁令人赞叹的青铜器艺术和象牙雕刻艺术方面,在用植物纤维织就的布料方面同样令人叹为观止。非洲很早就有了冶金术,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有了铁。史前,非洲还有了“铁匠组织”。文献记载,“铁匠组织”几乎是史上最早的、最强大的、最令人惧怕的“行业协会”,其职权比当今文明社会的冶金工业部还要剽悍。一如布罗代尔在书中所言,“我们过去知道的那个非洲正变得愈来愈遥远,它的诗歌,它的舞蹈,它的艺术观念,它的宗教,它的为人朗诵或为人传唱的传说……”再加上“它关于过去、宇宙、人民、植物、动物和神灵的概念……就像我们从西方自身的例子中所了解的那样,如果现有的退化加剧的话,将会被洗涤干净”。

  布罗代尔对中国文化(或文明)的理解和掌握确有其不凡之处。比如,他分析说,历史证明,文明,尤其是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如果遇到的麻烦来自其疆域内蒙昧原始的地区,来自那里的吞噬森林的贫困的农民”,它们依然“会平安地存在下去”。另外,全书所提供的知识,连接了多种学科,几乎涵盖探讨中国古代文化(或文明)所必须研究的所有问题及领域,尤其是中国哲学史、文学史、通史所不能容纳或语焉不详的内容。但他毕竟还是难以摆脱他的历史偏见,对一些史实的评判是我们无法接受的,对明朝万历年间明军与朝鲜合力抗击日本“大阁王”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的持续七年之久的战争(朝鲜史称壬辰卫国战争)的评述就是突出的一例。

  (本文发表于7月17日《上海证券报》,发表时有删改!)

  http://www.stcn.com/2014/0717/11569049.shtml

  《文明史》读后感(五):建不成的巴别塔

  quot; 在《创世纪》中有这么一个典故,说的是在人类的某个时期,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这些人所到之处,无不利用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敢勤劳,让蛮荒之地化为了硕果累累的良田和人口熙攘的市镇。

  有一日,人们彼此商量着要倾其所有去建造一座最大的城池和一座最高的塔,这个塔的尖顶必须要直通天穹。如此雄奇浩大的工程绝对是万世伟业,也是一个能将所有人类汇聚在一起的千秋大计。世人为了这个共有的目标,不辞劳苦、无计成本地建造城和塔。正当城之阔、塔之高已经是人之目力所不能及时,神幻化为凡人看到了一切。他十分害怕,害怕世人如果做成了这件事,则日后所要作的任何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如此下去,世人必将超越神!因此,神和他的仆人们,下界潜藏到世人当中,因地制宜地用法力变乱了人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喜好等等,将原先天下一家的世人划分成了各种各样的群体。世人最终因隔阂而分开,群体因利益各自为政,从此也就有了社会的盛衰交迭。

  没错,这个故事就是《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里所记述的《巴别塔》;这本布罗代尔的煌煌巨著《文明史》中译本的封面,是出自于比国画家老彼得•布吕赫尔笔下的名作《巴别塔》。

  以《巴别塔》的画作和典故作为本书和读者的“第一照面”,绝对是出版社的用心良苦,也是本书在翔实的内容和令人信服的译文之外的点睛之作——用一幅画作给读者留下先入为主的“文明”印象:人类社会,成也文明,败也文明。

  为什么“文明”会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要想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和作者先到书中一探文明的特征。

  首先,文明具有鲜明的地缘性。显然,这是作者最强烈的观点,因为本书的编撰和排版,按的就是地域的分类法。从沙漠的伊斯兰世界,到黑色的非洲大陆,和以中国、印度马首是瞻的亚洲东方文明,这是属于欧洲文明之外的异域文明之花,也是人类文明的奠基——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中国、古印度,四大文明古国从出现到繁荣再到衰亡,领先欧洲成百上千年。以至于当欧洲人还在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阶段,在亚非大陆上就有了极其成熟的政治、礼仪、宗教、艺术、科技等最能体现文明程度高低的人类社会活动产物。随后,在欧洲大陆上古希腊时期诞生的理性思维与罗马帝国皈依的基督教两股巨大力量的驱使下,在历经了千余年的发展后,欧洲成了现代文明的代名词,欧洲人也自诩“站在世界的中心”!当然,欧洲人的文明大火不但随着他们的坚船利炮烧到了蛮荒的美洲;其点点火星还飘到了邻居俄国(在这之前为莫斯科公国,之后为苏联),从彼得大帝拜托前朝愚昧落后、国力衰弱后跃居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强国,到“十月革命”后红色风暴的打碎重建,再到冷战时期不可一世的霸权寡头,最后沦落至亡国亡党,西方文明带来给这片广袤的北国雪原带来的是近乎爆炸的链式化学反应。

  其次,文明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四大古国的文明是,近、现代的西欧文明是,苏维埃式的社会主义文明依然是。文明和人的生命一样,具有周期性,迄今为止没有哪种文明做到了长盛不衰。之所以如此,有其内外两方面原因。

  就内部发展而言,文明不会是一成不变、永远固化的东西。自然界首先就是在不断变化的,这样的变化能够影响人们的思维和生活的方式,进而影响了文明的发展。而这样的变化程度低、频率慢,效果并不明显。较之于此,人类社会存在着的生老病死、个体心智要经历的发展变化过程,对文明的影响程度更深还是频率更快。也正因为此,在每种文明内都会有某几个特点鲜明的时期,其中又存在着某些观点独特、重要的人物或流派。这些人在消化前面的文明财富的同时,又在制造当下的文明,进而为后世文明的奠定基础。似此,文明如何能不渐进渐变?只是这会将文明引向好的方向还是坏的方向,只有时间能回答。

  明白了单个文明随着时间的内部变化,就能将此推及这种文明之外的其他文明。所以世界上就会有不同文明间的竞争(势均力敌时)和融合(某一方占据优势时)。竞争和融合,是加速文明生命周期的最大外驱力。一种文明可以通过自身力量调节内部变化的程度和频率;但对于外部其他文明力量的消长,它就鞭长莫及了。无外乎当大清帝国还在坐着“天朝上国”的田园美梦时,西方人已经在一边质疑者人和上帝的同时,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对世界的扩张。

  文明实现扩张的方式,可以通过人口迁徙、通商活动、军事战争、政治统治、宗教布道、文化入侵、科技发展等。往往这些扩张活动,表面上都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如罗马帝国南征北战(为消灭野蛮)、十字军东征(为消灭异端)、西方殖民活动(为神照世人)、苏联拉帮结派(为解放人类),其实质无不是与经济利益相关。这就是文明的第三种特征——目的性。对外如此,对内亦然,文明自始至终都可以成为驾驭社会大众精神思想、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强有力的武器,成为了攫取利益的护身符。

  ......

  从史学的角度阐述文明,作者绝非只是为了炮制一本重现过去的大部头教科书;而是让我们思考:人类的文明和历史,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初步翻阅毕此书,我认为人类的历史,从人可以称其为“人”那天就已存在;而人类文明必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的产物。这样看来,人类历史好比一块丰厚的土壤,让文明的种子从中汲取了自身需要的养分,当然这株文明之花是否能够绽放,还另当别论。因为,文明同时又是人类历史的一大动因,只有进步、和谐、富有张力、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文明,才能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留下绚丽的一页。而那些落后、僵硬、残暴的文明,则将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将社会拉入倒退的黑幕,其历史必然会是乏善可陈。

  鉴于此,加之目下中国有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要求,研读布罗代尔的《文明史》,就有了以史为镜、去芜存菁的意义。只是这书又厚又专,非得花一番大功夫不可。

  quot;

  《文明史》读后感(六):人类文明的演进

  作者费尔南能够写出这么一本厚重的世界文明史非常不易,而且通俗易懂,没有用抽象的名词,也正是这部《文明史》能够作为法国中学生教材的原因,虽然后世发现书里面有些历史预言和判断错了,但也不能全盘否定这本书的重大意义。而我觉得作为教材也不必是一本完美无瑕的书籍,正是这本书里面的预言没有实现之处,刚刚好可以用来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辩论。其实为何中国的创新教育一直没有成功,原因就是不敢放开学生的想象力,而是追求按部就班的完美轨迹。是的,当我们发现人类文明的演进史深深地影响到了我们,人类为何有社会结构和不同的生存方式,有集体无意识的道德法则,有不同的宗教和哲学信仰以及各自归属的文明。当我们思考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世界文明史”。

  费尔南在上编先解释相关术语的演变,例如什么是文明,从“开化的、使开化”的词义讲起,发展到一般指与野蛮状态相对立的状态以及其他复杂的涵义,最后说到文明正在受全球化的冲击的担忧。费尔南把文明一分为三,主要是作为社会的文明、作为经济的文明以及作为集体心态的文明。然后在中编和下编详细讲解了伊斯兰与伊斯兰国家的文明、黑色大陆、远东、欧洲、美洲和另一个欧洲(东欧和俄国)。读着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我倒觉得像是阅读不同的人,每个人都有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费尔南就是形象地把这些不同的性格特征给描述出来的人。

  费尔南精心地写作了这本书,书中靠着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讲述历史,他是沿着脑海中的问题去寻找历史,例如伊斯兰国家则从神秘的宗教入手,分析宗教介入生活之后产生的变化以及社会秩序的改变;而对古代中国的研究就带着“科学与技术不同步”的问题进行思考,主要认为是中国人口众多,所以不用发明机器来节省人力,导致了技术的落后,看来人还是要懒得啊。

  过去映照着未来,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严密的逻辑推理方式以及简明扼要的叙述方式,生活就该沿着问题一步步追踪。

  y 江焕明

  《文明史》读后感(七):我们的微末——评布罗代尔《文明史》

  文/百里文甫

  我们如此的微末,在历史面前;我们又如此的幸运,站于历史的这一端;我们更如此惶恐,因为我们也最终成为历史。

  华夏一直以世界中央自居,法国何尝不是?我们相信文化是一脉相承,可是这其中又经历了多少沧桑与磨难。随着蓝色海洋的探索,陆地远征的揙,世界的多姿多彩愈发丰富。在众多学科之中,文突显庄严而神圣。布罗代尔不惜以三章笔墨来阐述文明之义,充分说明学术思维的严谨态度。“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柔远俗以文明,慑凶奴以武略”、“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邓)禹内文明,笃行淳备”等等,这是我们自己定义的文明,简言之:人类所创造的财富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这些如何形成的呢?世界之中同异如何?翻开《文明史》,以一家之言来完成这一命题。

  首先,文明不是单一存在的,是寄居于社会发展的实体上,应合了中国古语“仓禀足而知礼节。”确实如是,文明相对于蛮荒,当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时,文明之进步亦相辅。无论是欧洲文艺复兴,还是近代工业革命,如影随形,反之亦然。文中这样说“知识财富与物质财富者与穆斯林文相涉”,“工业化从来都不是一种单一的经济现象,而总是与社会变迁联系在一起。”指出真正的赌注是力量、人口和经济进步等方面。

  其次,各国、各区域的相互影响论述,这是最为宏大的知识点。也是本书最深刻而全面的内容。亚洲印中之间的文明影响主要体现在佛教传播;中国对朝鲜、日本的影响,深刻梳理出这种承接与变化、吸收与创造;远东或东南亚独特的文明,尤其是日本,其实其本身就像陶器——不断改变形态,拥有自身的主张,却又可以容纳各种精华。最为可悲的便是非洲,在殖民之后,语言首先被分割:法英德比葡,“这分裂状况在现在永久化为过多的独立国家群”,直接导致“倾向于非洲实现统一的各种努力化为泡影”。美国是巨大的整合机,吞噬欧洲移民的各种文明,“却岿然不动,固守其宗”,“既有惊人的劝导力量,又有惊人的吸纳融合力量,对新来移殖民的同化吸引速度惊人,而且惊人的有效”(几个惊人,充分说明足以惊人,超越一切常规)。欧洲自己的文明之路实际是合而不同,又无法逃离大一统中的体系,“欧洲的精神生活和智识生活总是受到社会剧烈变化的影响,它热爱并创造分裂,中断和急(应为疾)风暴雨,没完没了地寻求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基督教、人文主义与科学。

  再次,历史纵展。文明的轨迹必随历史进程,国内政治格局直接影响到它。“伊斯兰的伟大与衰落”自公元8至18世纪。地域的整合、宗教的交替渗透,四个统一性浓缩了这样的情况。对古代中国的总结别具一格,跳出我们自己固有的思维与认知,“中国人要么迷信,要么务实,或者两者同时兼备,正是这种两者同时兼备,是西方人往往难以把握”。所谓大宗教宗旨、发展、同异同较深刻的剖析,不乏真知灼见,当然基于华夏文明的博大,能够论述得如此精准已难能可贵。比如新儒教的提法是差强人意的,如土地神衹之类的界定也是不准确的,布罗代尔尚不能完全把握各种学派或教派分支(三教皆是这样),这种历史发展中的兼容并蓄、左右互搏,既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面目全非。

  布罗代尔试图重建文明史给本国学生,从学者角度是弘扬研究,从人文角度是呈现世界文明的多个面,对促进文化交流与分析应对是极大的帮助,而教育角度是其根本出发点,反映出历史观在现实世界的被人主观左右,从学生开始拨正本源,功德无量。北京大学出版社在上世纪末出版了一套文化大观系列,含文学、书法、音乐、建筑、山水、儒学、佛教七大方面,比较系统的对中国文化进行梳理。其它专门的论者则不多见,常见者多偏于某一方面。国内一些历史状况也是不容乐观,尤其是对农民起义的正面歌颂,对民国历史下文明的各种政治曲解,及以文化为主题的那场革命都缺乏深刻的反思与正确的导向。百年树人,其责之大应使国内教育事业的人多思考,如布罗代尔的孜孜之态、持续的关注与力求改进。

  布罗代尔试图帮我们打开宗教的大门——欧洲之所以可以做成一块统一的欧元及相近的政治经济形态,多赖于相同的或近似分支的宗教信仰。毛泽东于青年时期也曾放言道:中国未曾统一过,中国24朝历史是一个空架子,即沙渚上的楼。无论怎样,我们都浸润在文明之中,虽然期间或充斥许多杂质,或真实或虚妄,以我们的微末,去学习,去践行。

  值得一提的是精神领域是人类活动的升华之地,过度的依赖物质文明,一切以社会物质财富来衡量判断事物,则与动物的差距在缩小,只是其追逐之物不同而已。

  感谢布罗代尔绘制出美妙的文明史卷,也告诉人们任何一种文明的历程都是艰辛的漫长,在取与舍之间、用与学之间要尊重过往时空精英们的付出,甚至是血,或民众更大的牺牲——如酒,藏久味醇;如器,虛怀益多。

  ——2014年7月1日于深圳

  《文明史》读后感(八):《文明史》书评

  2014年10月,在杭州晓风书屋购得此书。因为2014年4月朝阳公园书市上也购得作者所著的《地中海史》。只因书籍的作者是布罗代尔。

  《地中海史》才是布罗代尔的成名作,这部《文明史》写于作者晚年。如果真如书中所言,这是写给法国16--18岁高中生的历史教材的话,不禁感到无比震撼。半世纪前的法国学生能在历史课上学到什么,今天的中国中学生又能在历史课上学到什么?如此一想,十分可怕。

  身为西欧人,可以明显看到作者对于人类截止到20世纪60年代的反思。对二战后美苏争霸的不屑;对远东文明的向往和希望;对非洲,拉美地区的向往。我并未能够完全了解精髓,因为自己内心的极度匮乏。对各大洲历史不甚了解的人们,又怎么能彻底读懂这样一部高度概括和总结的世界《文明史》。

  布罗代尔先生作为战俘,在二战期间长期被关押。正是这段时间,那他构思出了鸿篇巨著《地中海史》。我想我目前肯定也看不懂,还是先放一段时间再阅读吧~~~

  《文明史》读后感(九):别具一格,值得深思。

  对于有关人类文明的历史,一直都很感兴趣,也曾阅读过一些相关的书籍。布罗代尔的这本书并不是对浩瀚的人类文明史进行简单地按编年叙述,更不是重复他人的套路,而是在书的开头先给读者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阐述了文明、文化、社会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探讨了一些如何看待问题的方法,比如我们看人类的文明需要怎样与历史、地理、经济、心理等学科结合起来,怎样连续地看待和研究事态的因果等等,这种科学的方法与态度对我来说就很有吸引力,也能让读者带着疑问和求证的态度去正确、全面和深入地看待人类的文明历史,对比现今,预测未来。

  本书大致是以地理的大区域来讲述文明的进程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只挑对人类发展中最具有影响力,最难被遗忘,最富有深远意义的的事件进行框架性的勾勒,并通过历史来探讨现今与未来,虽然本书撰写的年代还是上个世纪,却依然能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启迪。无论是针对伊斯兰世界、黑非洲、欧美、前苏联还是中国、印度等,都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让读者在浩瀚的人类文明史前理清思路,看准方向,深入地理解当今世界格局形成的根源和未来的去向,也能评判性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并作进一步的探索。

  文化和文明像水一样,是流动的,变化的,会吸取或拒绝外来的东西,会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比较有意思的是有些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容易相互影响和融合,而有些部分却总是招来抵触和抗拒。在当今世界科技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化正在加速的时代,这样的变化会对未来造成如何的影响?也不禁会想到基督教的社会体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冲突与恩怨、本土文明的兴衰历程与未来发展、是否所有的文化都需要保护起来?是否越是落后才能保全原有的文化?为何不平等、战争、暴力总是伴随着文明的发展?……能够引起的思考与问题很多,值得大家在阅读中细细去体会。

  读布罗代尔的《文明史》并不如传说的那般轻松,相反都是些比较沉重的话题,联想到之前读过的德国作家科卢泽的《时光里的文明史》,深深感受到那本才更具趣味性和知识性,更适合给中小学生与普通大众的阅读;而布罗代尔的书则是思想性更深刻,更适合于作学术的探讨和研究,也是需要在了解了大量史实的基础上才会引发出如此深层次的思考。文明史归根到底是人类发展的历史, 人类自身走过的路,犯过的错误,取得的成就都在其中,如果我们要获得持续、健康和美好的未来发展,那么一定要读一读人类文明的进程,而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绝对是别具一格和值得学习的!

  《文明史》读后感(十):现代文明与世界历史

  布罗代尔会撰写一部《文明史》,不仅仅是一项教科书,更是一部野心之作。不过在谈论他这部著作之前,我们必须搞明白“何为文明?”,毕竟看文明史不懂得文明为何物,岂不荒唐?

  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文物最繁盛的国度,法语堪称欧洲最主要的国际交际语,尤其是在宫廷与贵族之间——说法语是他们上流社会的等级标志。综合国力强大的法国与产业革命兴起后的英国均以“文明”自居。在英法两国看来,法国以东的那些人是粗俗的——他们随心所欲,感情用事,缺乏理性。要让他们有教的唯一途径就是用英法的“文明”——法国革命(民主)与英国工业革命(科学)——改造他们。总括起来,近代欧洲所理解的“文明”大体是指:17世纪以来西欧在科学知识、技术水准,及相关政治观念等方面的“进步”。这些“进步”把西欧与世界其它地区明显地区别开,让西欧在全球鹤立鸡群,尤其令英法引以为傲。

  作为撰写过《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布罗代尔,怎么会不知道欧洲“文明”的原始概念,但是他似乎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试图撰写一部世界文明的历史,这就大大突破了现代文明的概念,从而侧面批判了西方现代"文明"观念的建构。布罗代尔是熟知欧洲同事们的心结,也熟悉二战后欧洲人民的心结,所以这部著作并不是为他们所写。他这部作品是为16岁至18岁的男女中学生这个确定的读者而写的中学教科书。

  布罗代尔对于这部教科书的野心就在于,“这部著作旨在说明和示范讲解在所有人文科学中要求最严格、最新颖、最稀奇的历史学,可以教授和怎样教授。它的一项基本原则是:要使成为教育对象的男女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就必须使他们在理解历史的同时,直面他们即将在其中生活的世界。”我们不知道他是否达到了这个目的,但是我们知道布罗代尔为了这个野心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作为年鉴史学二代掌门人的布罗代尔,无论怀抱着怎样的野心撰写这部面向未来的中学历史教科书,都大大冒犯了当时法国史学界的主流。无论他试图突破英法所订立的“文明”观念,还是将新史学带入中学教科书,都是对于传统史学领域的极大侵犯,因此法国史学界对于布罗代尔进行了严重的惩罚,或者说是抵制。

  将事件从历史教学中撤出,或至少把事件降低到次要地位,即使只有一年,这种改革也显得过于突然,无法被原封不动地接受,并当即遭到了抵制。012

  同样让布罗代尔没有预料到的是,这不仅是在中学教育界的彻底失败,更延续到了整个历史学界和出版界,布罗代尔的名誉彻底扫地。

  不管怎样,费尔南布罗代尔有充分的理由意识到他在学校战线上已经失败。甚至早在新的正式课本发给该课程的中学结业班级的学生之前——这一课程大大打乱了人们的习惯,在它本来绝不该丧失的地位上,恢复了从1914年、继而从1939年至今的当代的只叙述事件的旧史学——明确载入索引的“le Braudel”(布罗代尔其人),1970年就被偷偷从销售目录中取消了:这个标记骗不了人。015

  对此,布罗代尔坦然应对,认为历史学不应该陷入陷于始终应该批判的杜撰民族主义神话的行为之中,也不应一味沉湎于我所钟爱的人文主义之中。但是,我们知道“文明”对于整个欧洲来说是一个至关紧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它西方的现代性的意识就无法维持下去。而没有了现代性文明的自豪,就不可能有欧洲所谓独创的文化,更不可能有真正的文明。关键在于,布罗代尔想要戳穿或者戳破它,这引起了整个欧洲学术界的不安和不满,对于他的处分也就自然而然了。

  这些是欧洲人对于布罗代尔这部《文明史》态度的分析,我们还应该举例说明,布罗代尔是如何突破欧洲文明观念的。如果举遥远的例证,是无法真正明白这部著作的革命性的,我们举布罗代尔对于新中国成立的例子,来说明他与欧洲人的格格不入。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仍在一而再地遭受苦难和危机,这些苦难和危机仅仅在1949年共产党取得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告结束。这一日期具有某种重要意义:自鸦片战争(1840-1842年)起,中国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努力和痛苦恢复了独立和荣誉。一位教授在1951年这样宣称:“从现在起,我们又可以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了。”237

  如果我们还记着文章开始时对于英法文明观念概括的话,那么我们应该注意到布罗代尔在对于中国的描述时,将英法散布文明的过程,等同于中国一而再地遭受苦难和危机。并将共产党取得胜利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视作危机的解除。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布罗代尔对于欧洲传统“文明”观念的嘲讽和挖苦,不正是这部书被欧洲学术界排斥和反感的原因吗?

  在表彰布罗代尔这部著作后,我们还是应该看出他对于传统史学的继承,尽管这部《文明史》具有极强的革命性。我们必须理解他毕竟是生活在欧洲的环境中,虽然能够反思现代文明观念的虚伪,但是耳濡目染依然让他无法摆脱欧洲中心的思维。在这部书中,他除了导论外,分为其他世界与欧洲世界两个部分,并将欧洲放在了后面,在前面的部分介绍了非洲、亚洲、拉美世界的文明史,在第二部分才介绍了欧洲现代文明的历史。看起来这是一种国别的撰写方式,但是与麦克尼尔的《世界史》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比较,就会发现所谓欧洲世界的文明史,其实就是现代文明史,与麦克尼尔和斯塔夫里阿诺斯撰写的十五世纪后的历史如出一辙。那么,第一部分介绍的欧洲以外的文明史,其实隐含着前现代文明史的意涵。可以说,布罗代尔在批判了欧洲现代文明观念之后,自己也落入了欧洲文明自身的偏见之中,并未真正解脱出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