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极简海洋文明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极简海洋文明史》读后感10篇

2018-04-20 21:5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极简海洋文明史》读后感10篇

  《极简海洋文明史》是一本由[英] 菲利普·德·索萨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极简海洋文明史》读后感(一):《极简海洋文明史》

  第一章 航海。只32页,其中还包括15页的插图。就32页而言,也是六个章节篇幅最小的。后面的贸易帝国宗教食物健康结论五个章节所述可以说与海洋文明没关系。如果非扯上关系不可也只能说:“他们是坐船(航海)去的”。

  为了贸易(掠夺)帝国的航海家、商人们扬帆过海探索大陆,建立新领地与殖民地......。大批移民必然导致与原住民之间的宗教(信仰)、食物(物种)、健康(瘟疫)的传播、抗衡、免疫、进步过程。当然,这个进步的过程也是文明的过程。

  这是微信公众号推荐的极简系列,共四部:《极简海洋文明史》 《极简人类史》 《极简科学史》 《哈佛极简中国史》。天花乱坠宣传是我误入歧途——不假思索地订购了。

  仅看了《极简海洋文明史》就顿感失望。不明白为什么网上没有吐槽的?真那么好吗?网上所言也都是推荐,同出一辙的语言明摆着抄袭)。怎么有这么多人喜欢复制别人粘贴自己那?怪事!!!

  我以无知无畏态度说:本书近乎于垃圾

  http://blog.sina.com.cn/hc8789

  《极简海洋文明史》读后感(二):读记

  书中海洋贸易的变化主要分别从工具、参与者、交换物这三个方面来讲述。 工具篇的亮点是船只的发展、季风的了解定位手段的发展。船只使人类可在水面以省力的形式生存。帆船、蒸汽船使人们走得更远、更快。季风在船只发展初期主要起到增速作用。季风的增速作用在保质期较短的货物运输起到今天特快快递的作用。因此,一部分的船只贸易受到季风的时间限制。定位的作用是使船员了解所处地区位置从而进一步整合过去收集到的海底信息(暗礁、鱼群即可获得的食物补充)和沿途补给点、交易点。

  参与者篇里各方发展,唯有一个道理一家独大的局面是不会永恒维持的。

  交换物篇提现了人们不同时代技术发展的不同需求。早期的香料主要起防腐作用。随着养殖和种植技术的发展 它们的价格也随之下降。

  《极简海洋文明史》读后感(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我自学经济学时候看过一本书,这本书也是极简,叫做《斯坦福极简经济学》,文中第一章提出了一个问题需要懂多少的经济学知识,你才可参与社交专业的经济学谈话?赫伯特•斯汀以美国政府经济学家身份担任多种职务近50年,他曾说:“对公共政策做出建议的经济学,大多只用到大学入门课程程度。”大多数人认为经济学只能是专家玩的东西的时候,其实只要花一部分时间,耐心学习,就可以在大部分日常经济的讨论坚持看法,搞懂经济学家的思考模式就可够了。学习经济学并非一定要看马克思的《资本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或者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才算是入门,极简已足够我们日常受用

  这是个信息爆炸,生活节奏快的时代,睁眼已天亮,眼睛一眨便已下班,时间流走的悄无声息,两点一线的生活,我们只能管理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因此我们的时间非常宝贵,如果采用大部头式学习,没有一定的学术基础,再多的碎片也是没有效率的,因此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极简系列,与上文相似,上文是极简的经济学,而中信则是以人类、中国、科学、海洋文明为主题,分别是《极简人类史》、《哈佛极简中国史》、《极简科学史》、《极简海洋文明史》所蕴含范围之大,用简洁优雅的语言,全面精悍的讲述了整个社会文明的变化,满足了我们对生命地球宇宙宏观问题的好奇,了解人类2500年的科学探索历程认识海洋文明,明白为何在1492年之后为什么影响世界历史格局感受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历史,突破传统中国历史叙述格局,重新认识中华文明。

  读史明智。虽是极简,内容却不简单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者笔墨大开大合,功底之厚,精细描绘了人类史、中国史、科学史、海洋文明史,这四个角度,从宇宙大爆炸开端至科学人文,剔除了枯燥无味细节篇幅,精炼的语言,勾出了历史的容貌,极简系列的每个作者功底浑厚,架构清晰。在这之前我看过《极简人类史》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的另外一部作品《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前者是后者的精简版,两者相交对比,具有形态上的差别意识上的对比,并无多大不同,前者相较于后者更适合大众阅读,后者相较于前者具有更多的学术推断与理论。极简系列展开知识全貌铺展历史之道,正如克里斯蒂安所说,有意义的知识不仅涉及对细节的理解,还要能力抽身出来看到全貌。

  文字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发明,去其糟粕的留下精炼的文字,言简意赅表述事物过往,犹如画家手中的笔墨,把灵魂嵌入画布,让人感受画作意境。人类史,正是如此,挥挥洒洒两百页,讲述了人类10万年的发展历程,抛开传统历史的盲点,以宇宙大爆炸开端为起始,至推测未来结局末端,作者以宏观的笔风,学术探究的形式来撰写。与黄仁宇观点不同的是,书中涵盖内容之广,涉及了宇宙学、地球、生命科技、人类学、历史学等,人类史试图构建整个历史的时间,宇宙大爆炸、星系演变、生命进化、再讲到早期社会的诞生农业文明的出现、现代社会与文明危机,清晰的勾勒出了每一个阶段的发展框架

  2009年发射了研究宇宙背景的辐射,传回的数据是宇宙成型的时间为138.2亿年,作者引用了宇宙大爆炸来解释虚无的开端,但是又有一个无法解释的悖论,虚无之前存在什么,虚无又是从哪里来?现代物理学推测,认为可能存在一个多维度的“多元宇宙”,我们的宇宙或许只是其中之一。当我们审视历史的时候,发现我们的星球已经存在45亿年之久,生命的出现也有35亿年之久了,相较之下,人类的诞生对于地球,对于宇宙来说只是眨眼之间。

  生命因多种因素结合而出现,恒星、星系的形成和演变、化学元素的诞生、光的出现、太阳系的演变、地球获取的水与大气,无数衔接的偶然创造了生命诞生的必然。生命因自然环境产生变化,在变化过程中选择适合环境且有助于自身的基因而产生变化,这类型的变化产生了基本的生命体系。人猿到智人的出现时生态圈的一种转折,推动了地球历史的发展。作者打破东西方历史的壁障,采用生产力发展来讲述。随着人口的增多,随即便进入了狩猎时代、农耕时代,城市的出现帝国的形成,人类的交换能力与集体学习促进了农耕的发展,科技创新把各个不同时期的文明推上顶峰,这些创新促使人类沿着现代文笔进行发展。

  原始的交换能力是现代商业贸易的基础,航海时代的到来,加深了文明的沟通工业与资本的发展迈向了现代社会。人类史为我们呈现一副壮阔的历史大图景,帮我们一目了然的看清,人类历史从哪里来,以及人类历史演变的内在规律

  航海时代是世界历史重要的一个环节,近代的变化,现代的格局,他给人类历史带来包括西方势力版图的重要变革、殖民的兴起,以及地理的大发现、科学丈量法的蓬勃、香料植物的传播与流通等。海洋塑造了我们的世界,对未知的探索是人类文明前进的原动力,最早的航海工具起源于可以跨越的单一原木,经过改进把原木捆绑起来而建造的简陋船只,再变成用木板简易做成的船,后演变成帆船、桅杆大船、金属的轮船。1298年后《马可波罗游记》成书,这本书在欧洲广泛流传,激情了欧洲人对东方文明与财富的倾慕以及贪婪,最终引发了新航海和新大陆的发现,自此掠夺的野心种子扎在西方人心间。

  航海时代在演变近代历史上,散发着璀璨的光芒。航海时代的到来,加速了西方文明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这里让人叹息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退出了这个舞台,虽然在之前中国扮演者创新的角色,并且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但是在离席的岁月中,缺失的难以弥补,乃至于最后被人用大炮轰开国门。明朝的海禁,清朝的闭关锁国,就在这个世界格局变化的时候,毫不关注,虽然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开放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此举大大阻碍了中外交流的发展。

  航海时代与地上丝绸之路一样,最初只是商业上的贸易,随着不断发展,进而产生了文明与科技上的碰撞。在海洋文明上,最让人瞩目的一段是航海时代,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为开端,殖民与奴隶交易随之兴起,后面紧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未来世界的格局也逐渐展开。

  工业革命为开端,科技迅速的、大规模的转化为生产力,给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共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使科技发生质的飞跃。比起其他历史,科学史算是比较简短的一段历史,它贯穿了整个社会波动与变化,但想要真正理解科学,我们必须理解他的过去。科学开端于公元世纪的古希腊,当时的科学进度十分缓慢,主要是当时的环境限制了人类对世界的观察,即便如此亚士里多得凭借个人智慧,开拓出了一条物理与数学之路,如果说物理是万物的起点,那么数学就是宇宙的真理

  在哥白尼出现之前,科学的发展处于一种非常缓慢的状态,且地心学说处于统治地位。他的出现,改变了科学的性质状态,独立了其地位在,并在这之后快速发展。在发展的岁月里,科学急速发展,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智者,从培根的方法论到伽利略的天体,再到牛顿发现的力学基础创造的经典力学,一个又一个真理的发现,奠定了科学的地位,走进的大众的视野。

  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科学是发展史上必然的一个过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单从中国的四大发明为出发点,就可窥一斑而知全豹,。相比其他世界古文明,中国文明能够延续,不被湮灭,其独有的命运原因何在?要了解中国唯有透过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演变,才能理解现代中国。《哈佛极简中国史》与中国传统历史的叙述方式不同,它将中国历史放在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中予以考察。作者打破传统史学叙事方式,建立编年框架进行概述,把中国历史按照政治、经济、文化来划分,跨越了朝代界限。从石器时期到周朝的结束,再从诸子百家到构建最早帝国的秦汉,哲学思想激烈碰撞,同时还诞生孔子、老子、鬼谷子、韩非子,他们先后创建了,儒家道家、纵横家、法家,学派的不断诞生,创生了百家争鸣的“盛世举况”,与希腊文明不同的是,希腊哲学淹没在了,基督浪潮之下,而中国哲学一直沿用至今,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秦汉构建了最早的帝国,而隋唐宋元又将帝制时代推向高峰千古一帝秦始皇,横推六国,统一天下,因商鞅变法而兴,因法家而亡。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盛世的开始,同时也是意志上的束缚,即便是佛教的兴起,也无法撬动儒家的在文人心中的地位,科学也因儒家的关系被挤压至社会边缘

  随着时代齿轮的转动,帝制时代的高峰在明清,无法阻挡的走向衰落,最后步履蹒跚的走向近代中国。一个帝国随着一个帝国的消亡,依旧不变的是,中国人依旧屹立于在这片大地之上,《哈佛极简中国史》全景的展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荣辱兴衰,汇聚了西方汉学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了中国史的不同面貌。如果我们在民族国家层面上思考历史,我们只会看到冲突的可能,但如果我们理解整个人类的历史,我们就会看到协同合作的前进。

  极简系列各方面的融通,展现了不一样的历史,科学至人文,宇宙学至人类学,这些发展都是在历史的范畴之中。犹如克里斯蒂安在《普斯的回归》中所说:如果历史学要恢复作为一门学科整体性,它可能不得不再次关注它所忽视或压抑的许多隐蔽的历史。

  《极简海洋文明史》读后感(四):极简不简单——极简海洋文明史

  这阵子,北上广地铁站的丢书大作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有人认为这是作秀,但也有许多人认为这是重启全民阅读的新篇章。暂且不提这个行动最后成果如何,至少我所知道的是,现如今中国人的阅读率和阅读量仍然很低。赶英超美就不用想了,甚至于一些亚洲小国比如泰国在读书数量上比中国都要强。在中国除了读书少以外,另一点就是读书难。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的人们,对于大厚本的、有深度的科普类、历史类、政治类书籍望而却步,把更多的读书时间分给了通俗小说心灵鸡汤成功学、养生保健这些书籍上。并且在读书时也有急于求成,尽快见效的心理,人们很难静得下心来去读一本与生活和工作无关无用的书籍。为了迎合人们的这种心理,其实也是为了培养人们的读书喜好和读书习惯,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四本的极简系列,包括《极简人类史》 、《哈佛极简中国史》、《极简科学史》 、《极简海洋文明史》。用有趣、有料、涨姿势为口号,号召人们踏进历史的领地,掀起一场阅读的潮流。

  极简系列虽然号称极简,但是内容却并不简单,作者用极精细的笔墨,勾勒出了人类史、中国史、科学史和海洋文明史。历史细说起来讲上一辈子也是做得到的,即使如今已经分出门类,但是要将这一门类的历史讲好依然不容易。现存的史料需要删繁就简,去芜存菁,同时还需要在彼此冲突的史料中做出选择,能够有理有据,让人信服。极简历史除了要做到这些,还需要将语言和时间加倍提炼,这样写就的才能称之为极简,而对于历史来说,只有梗概,没有故事太过于枯燥,而细节多了,篇幅内容必然增加,这里面的取舍是一个大学问,幸好,这个系列的作者们功底都够深厚,这一本本历史读起来,框架清晰,重点突出,在趣味性上也有保留,极简系列将探索历史的门径就此铺就,等待着读者去做更深的探索。

  科学史算来是比较短的一段历史了。开端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当时的科学更准确的形容应该称之为神学。他们研究世界的构成,精神的构成,提出了种种如今看似荒谬的假说,但不可否认,就是当时的那些人,为科学做了一个开端。科学之路发展的既艰难又缓慢,原因主要是低下的生产力限制了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和探索。但人群中的智者(亚里士多德和欧几里得)依然借助个人的智慧,探索出了一条通往物理和数学的道路,科技的文明因此而有了增长的空间。

  当科学的真正开始迅速发展的时候,时光已经流逝了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里,科学的发展几无可谈,直到哥白尼出现,科学开始了他独立于宗教神学的立场,并且在之后的岁月里,急速发展。在哥白尼之前,地心说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即使关策所得数据与地心说的计算不符,人们依然固守陈旧的思想,拥护古老的权威。而科学永远没有权威,永远没有绝对的正确,突破宗教的限制为科学的发展拓展了空间,生产力的提高为制造更精密的工具提供了基础,而这之前一千余年的积累则成为了科技爆发的动力。在这里,培根提供了方法论,伽利略用实地验证说明了什么才是真理,胡可用实验工具证明人类可以认识更多的未知,的牛顿一手构筑了覆盖宇宙的力学基础。科学终于被人所重视,而我们也在科学的益助下,开始了现代文明的生活。

  科学不断发展,人们的研究对象却永恒不变——我们生活的地球,包括我们自身的各种生命,地球之外广袤的宇宙。在科学兴起以前,宗教神学占据一切,对于我们生活的地球,神学家做出论证,证明地球的生命开始于4000年前。但随着化石、岩层的发现,人们开始认为地球的年龄不止于此,但是究竟有多少,人们只能猜测,无法得出准确答案。直到1898年放射性原子的发现,人们找到利用原子衰变计算时间的方法,将地球形成的事件推测至40亿年。

  地球在这漫长的40亿年间如何变化成为我们今天所见的样子,同样引发了许多科学家的猜测与研究。起初大灾变理论占据的上风,居维叶认为,世界曾经经历过6次灾难性巨变,他认为巴黎地层发现的截然不同的化石可以证明他的观点,而且这个理论与创世纪6天的故事不谋而合。但是随着年轻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均质论取代了灾变论。世界如今的形貌并非突然而成,而是因为风、水、光的作用,在上亿年的岁月中缓慢改变行程的,而均质论的提倡者赖而也在西西里岛,法国立马涅平原等地找到了支持他观点的证据。然而大灾变理论却又在20世纪80年代重回科学中心,放射性元素铱的异常出现引起了阿尔瓦雷茨的注意,随后他各地寻访调查,找到了位于尤卡坦海岸的陨石坑,证明了地球曾经却是发生过大灾变,而恐龙和其他一些生物的灭绝或许就是与此相关。

  关于生命的科学永远离不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但进化论在当时解决不了靠什么能使子代继承遗传父代的特点,孟德尔靠他的实验得出了遗传的规律,赫胥黎发现的基因则进一步说明了进化的秘密,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生命的秘密一步步被打开,如今我们在生命科学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没有能全部解开生命的秘密,未来仍有无限可能。

  人们对的宇宙认识从最初的想象猜测,到运用望远镜观察天体的变化。从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现在人所皆知的太阳系,银河系等宇宙结构。经典力学也在对宇宙研究产生的量子力学前轰然倒塌,相对论论证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宇宙为我们大开了门,但我们所能接触的依然微乎其微。但人们也尽自己的可能去猜测去推演宇宙的产生和宇宙的变化,宇宙大爆炸理论应运而生。

  大爆炸开启了宇宙的生命,进而产生了星系,产生了地球,产生了生命,产生了地球上的主宰——人类。一部极简人类史,就由宇宙大爆炸作为开篇。人类史用薄薄一本小册子讲起来实在不易,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朝代、历史时期的划分都是讲述人类史的难题。在这本书中,作者采用了新的划分方式,用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作为断代,讲述属于全人类的人类史。

  文明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生产力也随之不断发展。在文明初始的时期,即公元前25年,那时的人类的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处于采集狩猎时期。当时人类数量稀少,发端于非洲地区,那时的非洲物产丰富,靠采集狩猎人们可以生存。人们组建部族,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社会等级制度尚未建立。

  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类不断迁徙,踪迹遍布如今的各大洲。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稳定的农耕时代逐渐取代了采集狩猎时期。公元前8000年,人类开始种植谷物,驯养牲畜,由于种植农作物带来的财富积累,人们开始渐渐习惯于定居在固定的地方。城市慢慢出现,帝国逐渐形成。在农耕时代,科技进步和交流沟通都十分缓慢,各地因此发展出自己独立的特性。总体而言,农耕时期,社会的根基是农村,人口活力明显加强,社会等级开始分化,随着技术的发展创新,农耕时代以各种不同的帝国文明为顶峰。

  接下来就是科技、文明、社会飞速发展的近现代。以工业革命为契机,因大海航时代的到来,技术文明的沟通交流日益增速,科技改变了社会,帝国崩塌,自由民主平等的世界到来。而这一切首先要归因于农耕时代的积累,而商业的发展,全球交通网络的建成,西欧通过工业革命的崛起,最终形成合力,让世界进入到科技文明的近现代。

  让世界进入近代的因素中,其中的一股力量来自于大航海时代,它带来的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资源、人口的沟通交流,促进了农耕时代的发展和转变。而大航海时代正是海洋文明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受惑于精美插图,在这一辑极简阅读里,我最先翻开的海洋文明史。精美的插图配合着精炼的语言,海洋文明在我们眼前缓缓展开。上推至公元前四千年,人类就已经开始用原木或者芦苇造船,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但海洋文明史的开始则要往后在推2000年才有明显的进展,其实海洋文明史说穿了就是一场对于世界的探索征服掠夺的历史,中国在初始的时候扮演了一个开拓,创新的角色,自然也收益颇丰,但是中国在海洋文明史至关重要并且也是急速发展的那一时段,竟然默默离席,任由他人坐大,后果自然你我皆知。

  作为中国人,在看这种涉及全球各个国家历史影响的时候,总不自觉的关注着中国,其实在海洋文明史上,中国占得分量真的实在太小太小,中国虽然也曾在唐代,尤其是宋代,建立了广泛的海上贸易,也在明代派遣郑和三下西洋,但是这些行为对于海洋文明史的发展,影响实在不大。真正对海洋文明史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推动的力量,主要还是来自欧洲。

  欧洲被地中海分开,地缘的优势让这些国家纷纷进入航海时代。航海时代初始只是为了商业贸易,但随着交流的不断开展,文明、宗教、技术、物产在亚欧非三块大陆上不断交织碰撞,如今世界的雏形因此而成。海上贸易关乎着帝国的经济,也影响着帝国的发展。为了争夺贸易路线,罗马人和波斯人数次战争。而宋朝在北方民族的重压下,能够苟延残喘许多年,必须归功于航海贸易带来的巨额财富,支撑了王朝的生存。

  海洋文明最浓墨重彩的一段就是大航海时代,由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开端,西方文明因此是的航海拓展一举占据世界巅峰。西欧各国在西班牙殖民美洲带来丰厚利益的刺激下,你挣我夺,开始了殖民全球的脚步。他们的步伐在工业革命后不断加快,改变的了美洲这块土地,美国建立。殖民了非洲多年,非洲如今的情况大半归因于次。亚洲也未在航海时代里独善其身,印度沦为殖民地,中国被坚船利炮轰开国门,被迫从封建落后,走向革命民主。

  书写中国历史的笔墨实在太多,哈佛极简中国史是由哈佛燕京学社社长,赖肖尔日本研究所主席,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阿尔伯特•克雷格所著。西方人即使精研中国文化,依然会因为生长环境、所受教育的不同在看待中国史的时候与中国人有所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我们所好奇的,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作者并未按照一般惯例上的朝代划分,而是将中国历史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分成了五段。第一段为早期中国,由旧石器时代开始至铁器时代的周朝结束。在这一段历史中,中国拥有夏商周三段朝代,发明了青铜冶炼锻造,陶器烧制和丝绸纺织等。此时的中国处于奴隶社会,直至周朝文明。在周朝,技术发展、政治制度变迁等等都不值得一说,周朝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就在于,哲学思想的激荡碰撞,百家争鸣是这一段历史的最强音。这一时期诞生的孔子、老子、韩非子先后建立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学说。这些人的学说流传至今,它们中间蕴藏的精神思想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人,也塑造了中国史。

  接下来的是中国最早的帝国及其后期,也就是秦朝和大汉。秦朝打败六国,统一天下,中国后来帝国的形貌都由此沿革继承。秦朝因法家而兴,却也因法家而亡。汉朝立国以后,为了便于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精神也从此指引中国读书人-更扩大范围的说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汉朝曾经无比兴盛,言称,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朝开启了丝绸之路,与中亚、欧洲国家开始了贸易上的往来。国家的强盛随着战争对经济的消耗而衰退,在连续碰到即为暗弱无能的帝王,西汉政权为王莽所篡夺。在作者的眼中,王莽的失败在于他不切实际的改革。而在中国人眼中,王莽则是败于他的不义的位置和卑劣的人品手段。

  中国在此时占据文人思想的是儒家与道教,但佛教已经沿着丝绸之路传播近来,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人不可缺少的宗教。在此时,中国的科学也有发展,祖冲之发现了圆周率,但是为什么科学没有在中国得到发展,这与儒家思想对科学的鄙弃有很大关系,另外就是中国对于科学理论的描述过于晦涩难懂。比如相似三角形的描述:“度高者重表,测深者累矩,孤离者三望,离而又旁求者四望。触类而长之,则虽幽遐诡伏,靡所不入。”科学未曾在中国真正兴起,而中国也因此在近现代吃尽苦头。

  帝制时代的高峰——隋、唐、宋。隋朝结束了南北朝混乱的时代,国家再次得以统一因为在治国中用力过猛,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大唐在中国史里是中国人心目中的NO.1。唐朝,在内国力强盛,对外文明兼收并包,期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盛极必衰,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结束了唐朝的繁盛。作者在这一段写道:“最初,由于宰相李林甫有才能,玄宗不理朝政并无大碍。”有才干的李林甫大约只能出现在西方人的中国史中吧,作为中国人,只要读过唐史,都会知道李林甫是个什么货色,而玄宗后期的乱世,李林甫要负很大责任。

  宋朝基本继承了唐朝的政治制度,但与唐朝时相比,宋朝贵族实力减退,更多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士大夫阶层占据了贵族衰退的真空,成为社会上掌握权力的一个大集体。宋朝在商业上、技术上、文化上都有创新和进步。但是北方民族刚好在此时兴起,一路打到欧洲的蒙古人自然也征服了宋朝,蒙古人建都北京,史称中都,大元朝开始了他们的统治。

  帝国时代的后期,明清两朝。明朝继续帝国的统治,在统治期间,中国人口由6000万增至1.2亿。人口的增长刺激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永乐大帝时期曾派人出使西洋,但随后因为航海耗资巨大,明清两朝都秉持这闭关锁国的政策,直至被西方的炮舰打开国门。

  对于中国文明的自守,作者这样理解。中国政治的核心制度足以是国家抵御处理内部的事物,比如清朝晚期的太平天国起义等,发生了规模如此浩大的战争,清政府评定内乱后依然延续了70余年。中国的政治、文明核心足以保持国家的稳定,但是当面度外来侵略时,中国古老的制度终于崩塌。

  中国被迫进入了近现代。近现代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清朝与各个帝国的战争,民国的内战与抗日战争,国共的战争,直至和平统一。

  历史环环相扣,即使是分割为不同类别的历史在其中总有彼此关联的部分。站在更高的视野,看着曾经的历史,有震撼,有感叹。古语有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我们阅读这套极简历史,就是为了知道曾经的往事,以此观照这个世界的未来。

  《极简海洋文明史》读后感(五):【拾光书屋(书评)】经济的命脉

  首先我是一个理科生,对于地理与历史可以说一窍不通,所以当我问一个人某个地方时,他们如果让我自己去查,或者给我一本书,我肯定会放弃这个问题。但是这本书不同,书中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最关键的原因使我看下去这本书是因为它是一本简史,也就意味着新手完全可以看得懂。

  航海对于人类的进化与经济的发展有着难以磨灭的影响,地球的表面被海洋分割成许许多多多个版块,使领土的分化更鲜明。海洋的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深约3795m。虽然如今科技这么发达,但是面对海洋,人们还是存在着很多未知。

  海洋代表着财富,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发现,沿海的城市一般都是发达城市,经济的发展遥遥领先于内陆城市。航海促进了很多发明,比如说指南针、造船、航海图,都是对现今社会的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其实人类的许多活动都与航海没有关系,所以这类知识看起来离我们很远,但是这些知识却对历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航海虽然与文明发展的本身没有直接影响,却是连接各个文明的必经之路。古代没有飞机,人们想要传达信息或者想要认识世界,就必须要想办法跨过一片片海洋。进步是互相的,就连科研团队都是许多人组成的,既然想要了解世界,就必须出去外面的世界。郑和下西洋是我们中学时必学的一段历史,这段旅行不论是对于中国,甚至对于全世界都是很重要的。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这段时间是世界航海文明史上的分水岭,几个欧洲国家开始把足迹遍布到他们从没接触过的地区,实现了版图的扩张,并且途径了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本书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航海概述的是航海技术的一些重大历史演变,如军舰和商船的发展;第二章贸易论述公元1500年前世界重要地区与与航海网络的互助;第三章帝国关注欧洲急剧扩张前后的政治网络和航海帝国;第四章宗教讨论了有关航海网络的互助发展;第五章食物与健康从人类饮食和疾病方面入手,讨论航海与文明史的一些重要趋势;第六章做了一些总结。

  书中还有许多精美的插图,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还有航海的路线图等,十分明确地让我们深度了解了有关海洋文明史的相关知识,是一本专业的科普书籍。

  《极简海洋文明史》读后感(六):不远不近的海洋文明

  不远不近的海洋文明

  评《极简海洋文明史》

  海洋文明史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部分,但对于很少接触海洋文明的人来说(比如我),那部分历史显得有些遥远,很难去理解海洋上的人类组织发展以及宗教仪式,很难猜测历史上的先人们如何在落后生产力条件下完成对于海洋的征服。可是一开始阅读就会发现自己的偏见多么严重,事实上海洋文明的发展也是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一个方面,和陆上文明的生成与发展一样,人类的足迹从踏上海洋之后,便开始了漫长的发展之路。随着人类到达某一块海域,和人类相关的贸易交流、文化交流、战争与奴役、宗教与自由等一样地在广阔无垠的海洋中散开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洋文明又是很贴近我们的,很多与海洋文明相关的东西也会从水手的嘴里、货轮的商品中到达我们的生活。

  和人类文明一样,《极简海洋文明史》中叙述了人类认知海洋的过程,随着科技和工艺的不断发展,航海图越来越明确,海船越来越禁得住波涛骇浪,航海技术让海船速度更快安全性更高,开发海洋、征服海洋甚至在海洋中竞争等事件越来越频繁。通过海洋进行的商品交换极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幸福感,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大大促进了文明的提升、人类战斗力的加强,等等。同样的文明还有很多不文明的现象,帝国之间为了争夺资源相互仇杀的丑恶嘴脸,带着国家和经济利益进行宗教传播的虚伪面孔,以及在航海过程中利用病菌和武器滥杀无辜的惨绝人寰,和人类文明一样不文明。

  因为是极简海洋文明史,所以一些历史事件还是一笔带过,读起来自然不会觉得很过瘾,但了解一下海洋的文明,对比一下人类发展的历程,这本书应该是足够的了。书中还有很多关于地区之间贸易往来、国家之间互相争斗、宗教之间相互倾轧的历史细节,相对珍贵的其中很多图片,见证了海洋文明的发展及盛况,在其他媒介中很难看到。因为阅读,所以对海洋文明多了几分认识,显得更亲近一些了;放下书本,慢慢遗忘了那些文明和不文明的故事,文明的身影有一天会慢慢淡忘,逐渐远去。就像人类历史一样。

  2017-2-7

  《极简海洋文明史》读后感(七):从海洋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1.结构:真的是极简海洋文明史,全书200页,依次为航海→贸易→帝国→宗教→食物与健康→结论6个章节。每个板块都是从古至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全书有配彩色插图,这对阅读世界史来说必不可少,不过缺点就是很多都是古地图,对于非专业研究人士来说利用率也不高,权当看画儿。 2.自古以来中国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我们平时学的历史也更多的是站在这一角度的记录。而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和海洋密不可分,诸多因素影响之下,西方的海洋文明最终冲破地域限制,天然的冒险精神使他们锲而不舍地扬帆远航,直到开启了世界的近代史,改变了世界格局并且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的世界格局。 3.然而这并非对西方海洋文明的全面讴歌。历史需要的是客观记录。航海的另一面也有着非人道的残酷现实,黑暗的奴隶贸易,殖民地征服和暴力剥削,世界大战的爆发,海洋如何影响世界三大宗教以及背后的发展和演变,还有可怕的世界性疾病共享传播等等。

  4.这本书的五大板块其实都可单拎出来扩展成书,那将是非常庞大的一部世界史,当然作者并没有这样做,这本书的特点就在于精简,站在宏观的角度来阐述,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阅读储备发散思维,去联想以前了解的历史。博古思今,最后还是要回到现实,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也有漫长的海岸线和浩瀚的海洋面积。

  《极简海洋文明史》读后感(八):古代世界航海进程下的中国元素

  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让人们了解了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又为贸易、外交等开辟了新的道路,成为了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人,要比西方航海早一个世纪。《极简海洋文明史》为我们呈现了一道世界航海的大餐,而中国也在历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作者英国人菲利普•德•索萨,他是航海考古协会会员和皇家历史学会会员,现柏林大学就职。本书以宏观的角度记述了5000年的海航大历史,从早期制船的材料、技术的革命,到航海的目的、带来的宗教以及危险一一写明。内容上,本书覆盖了航海最初的起源、发展、改革,以及一系列海上航行的活动,贸易、文化、权利、战争、危险等等。在编排上,虽然开本不大,但是大量的彩图依然精美,在文字之后配上图片,更加了对内容的理解。

  本书与《极简人类史》、《哈佛极简中国史》不同,其他两本在书中一般有小专栏,思考题之类,书中却没有。但在本书中,中国在航海进程中与西方航海的对照发展却被单独放置,很清楚看到了中国古代的航海发展。

  早期人类开始用芦苇捆绑做成简单的筏子,它出现在地中海、欧洲、中亚等地,到了公元前4000年,船只的材料换成了动物的毛皮,可以承载一些物品。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公元前第三个千年中期时使用了木板船只,后来又有了青铜制造的坚硬金属材料;在船的打造方面,船只装配上了浆和橹,风帆船的出现成为人类伟大技术革新之一,而后2000年多年里木制帆船成为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区海上的首选交通工具。中国使用风帆大约在公元3世纪,到公元1000年末期,中国已经发展了各种船只用于海上航行,这种海船被称为“帆船”,而且根据推测,中国船只要比西方传统和阿拉伯船只等技术更加先进。在中国战国时期,就发明了司南,11-12世纪用于海上导航。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西方,16世纪欧洲发展出了新形式的战舰,随之而来的是海上贸易、战争、侵略。18世纪末,蒸汽船开始取代了帆船,19世纪末铜铁制造的蒸汽军舰出现。在这段西方历史中,最著名的海上帝国要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笔者在书中第三章,为它们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隋唐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成就奠定了帝国扩张的基础,为宋朝未来的海陆支配给予了力量。永乐年间,郑和航行印度洋、东南亚,无论人员还是规模都很壮大,对外交、贸易、军事等多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19世纪时,中国和日本还通过航海把佛教带到了夏威夷。

  当然,航海不仅仅带来外交、贸易、文化等好的一面,同时也会带来战争、疾病等,作者也在书中提到。

  《极简海洋文明史》为我们呈现的不仅是世界航行的大背景,同时也展示着中国航行是先行者。

  《极简海洋文明史》读后感(九):【拾光书屋(书评)】极简海洋文明史

  文:薇薇爱阅读

  记得小时候看西游记, 里面的孙悟空在花果山得知大海的对面有个高人可以教他功夫。 驾着木筏孤身前往。 对于汪洋的大海, 在很多故事里面,都是特别神秘的存在。 就连之前看过的蓝精灵里面都是,“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海洋对于人类来说仍然是神秘感十足呢。 诸如,海神,美人鱼,海底怪兽之类的传说故事也非常的多。

  在现实世界里, 人们对海洋的探索也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 没人能说清,具体什么时候人们开始探索海洋, 大家猜测最初的时候是不是因为海洋里面的食物,在人类陆地食物不怎么充足的情况下才开始的探索。 人们或者用这些海洋里的植物或者动物当做日常的食材,或者用来交换其他东西。 不论怎样, 海洋的探索扩充了人类的活动空间。

  从最早的原木,木筏,到后来用木板做的简易的船, 演变成帆船,木质的桅杆的大船, 金属的轮船。

  在中国,最早从船头到船尾都使用风帆的明确证据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 但在此之前风帆似乎就已经用于建造船只,简易的方形风帆也许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使用了。

  16世纪,欧洲发展处新式战舰,它们被设计成一个设计平台,目的是远距离炮击敌人。 从17世纪到18世纪,欧洲大国海船的吨位和火力都在不断增长, 军舰作为移动的炮台的原则始终未变。

  海洋与陆地的区别大概也就是海洋的表面很少有参照物, 不像陆地会有高山,河流,或者不同的地形等等。 所以人们航海过程中作为指向的工具, 指南针被应用于航海过程中, 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 一种完全不同且简单的确定还上或者地球表面位置的系统出现了, 这就是全球定位系统, 简称:“GPS”,其接收器能够提供误差不超过几米的精准定位。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 海上贸易也得到了发展, 人们将货物带到了其他地区, 换取当地特色的产品, 这样的往来交换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 也给文化交流带来了契机。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得以更广泛的传播, 传教士来到了新的国度, 讲他们的信仰传递给当地的居民。

  随着航海的发展, 人来的活动范围变得越来越大, 他们来到其他国度, 带来了他们的特产,也带走了当地的有特色的植物,动物。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也有一些没有天敌的动物到了当地会成为祸患。 人们不知道野兔会在澳大利亚成灾, 原因是当地没有它们的天敌。 所以以后的贸易中, 进出口的检验检疫都有所注意这些地方。 以避免疾病,和没有天敌的动物的引进。

  面对蔚蓝的大海, 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开发的地方。 人类长久以来的对海洋的探索也将持续下去。

  《极简海洋文明史》读后感(十):人类航海史就是人类流动史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地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3.61亿平方公里,占70.8%。32亿年前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3.5 亿年前生命从大海向陆地过渡,开始物种进化的瑰丽篇章。自船这种海上交通工具发明之后,人类探索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开始不断地进行着征服海洋的活动,并通过航海把不同社会和文明连接起来,为商品的交换和分配、政治经济权力的展现、思想和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渠道。直至当今社会,航海业依然是世界经济的重要产业,大宗商品的运输和流动基本都依靠海运。可以说,没有海洋,就没有生命和人类;没有航海,更没有我们的现代文明。

  关于航海,我们历史上也曾经因为郑和下西洋而辉煌过,但更因为闭关锁国而饱受摧残。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谁先认识到航海的价值、大力发展航海事业,就能够实现跨越发展,成为军事、经济和文化强国;所有无视航海、闭关锁国的国家基本都沦落为被武力或经济征服的对象。因此,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拥抱海洋则繁荣,掌握海权则兴国。

  当今的世界,是海洋的世界。航运业的发展,缩短了世界各经济体之间的距离,使得跨国贸易、环球贸易变得更加便捷。航海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和基础。据统计,在过去的20年间,全球航海运输量翻了4番,几乎90%的全球贸易是通过海运实现的。对此,我们国家有着充分地认识,在总结清国被动挨打经验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提出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蓝图。未来的蓝图正在写就,历史的经验不能忽视。英国航海考古协会会员和皇家历史学会会员菲利普•德•索萨(Philip de Souza)撰写的《极简海洋文明史》,从航海、贸易、帝国、宗教、食物与健康五个方面,全面讲述了近5000年的航海文明史。正是基于“极简”二字,使得菲利普•德•索萨能够脱离细枝末节的描述,站在宏观的高度,以更为宏大的视角观看人类的航海史,为开发海洋经济、探索海上贸易指出了历史发展规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