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亚财政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亚财政读后感10篇

2018-07-11 05:2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亚财政读后感10篇

  《亚财政》是一本由洪振快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00,页数:4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亚财政》读后感(一):终究要完蛋的传统政治

  首先得说这是很好的一本书,把亚财政这个“规则惯例”的方方面面描写分析得非常清楚了。

  只不过,亚财政现象根源是什么呢?之所以需要不断增加灰色收入,是因为明面收入不够用,而之所以明面收入不够用,那就是搞财政的组织——也就是传统统治集团,本身根本就没有盈利能力

  传统帝国本质上就是一个暴力征收机器说白了无非是管理井井有条的大型强盗集团,以武力征服为掠夺的根本保障,只要帝国军队不倒,帝国统治就可以一直延续下去,这就是帝国统治者的根本属性,是掠夺集团,而非经营、管理、生产创造集团,所以它本质上就不会认真关心钻研这方面内容,当然也就没有能力自己解决收入不足问题,只能以暴力为保证向别人不断加码征收——而即使在这个加码征收过程中,无论是跋扈武夫还是酸腐文臣,若离了小小的书吏,都会一事无成。因为他们甚至连自身组织结构进行征收的统计数字研究不了。

  权力与能力如此脱节,传统政治本质性结构性的低能与原始,其实在这本书中已经显露无疑。

  人类近代史告诉我们的是,商业,或者说资本主义,才是人类文明走向现代的必经之路,因为资本主义大体上最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规律——物资交换,生产管理,技术研发,等等方面,以此为本业进行不断的积累实践、钻研,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滚滚车轮。进行这些工作的人,才是人类文明的承载者。

  而所有像大清帝国这种躺在暴力征收上的传统帝国政府及其组成成员,本身只有不断腐败没落下去,一直到从内部被枪炮打倒,或者从外部被人踢破大门

  本书中关于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外贸易的种种陋规分析,就是足够说明,在传统帝国大大小小的蛀虫们层层吸血的百般阻挠之下,传统中国永远无法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而只能沦为鸦片烟的魔窟,流氓政府最后吸引来的只会是流氓商人——当然,还有炮弹。

  实际上,传统政治结构问题的本质,是一种权力义务力量的不统一,不创造财富的人,却要拿别人的财富来搞这个搞那个,不管其理论方法意识形态如何,这种不统一带来的问题都是无法避免的。

  作者最后捎带着把民选政府的路子放进了书中,认为限制这种传统政治的横征暴敛,议会是必经之路,大体上来说,这不算错,毕竟路要一步一步走。

  但是这是否能根绝亚财政现象呢?即使在今天的民主体制的大政府里,高层政治家为了证明自己有用,还是免不了会拿纳税人的钱来搞些大而无当,浪费低效的事情,这本质上还是因为政治组织的经营方式有问题。

  企业是要自负盈亏的,干不下去就得关张走人。而即使民选政府,有了所谓权力合法来源保证永远不倒台,它还是在用别人的钱做事——非营利组织却拥有强制征收权力,这是这世界上最奇怪景象,也注定经不住时间检验

  任何没有办法自负盈亏的组织,都不可能一直存在下去。

  故而随着人类经营管理能力的不断增强,生产者和创造者不断走上历史前台,传统政治的征收方式,注定会日益变得无足轻重,从而最终被淘汰掉。

  《亚财政》读后感(二):钱往何处去

  全书围绕着官场腐败的种种乱象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并归纳出亚财政这一观点。通过实例史料将观点解析的较为透彻,易于理解,看完后还是蛮有收获的。

  与大多数人想象不同,一个王朝其本身所制定的赋税是较低且合理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赋税本身不变,额外的加收却逐渐加多,而这额外的加收则构成了隐藏在正常财政后的亚财政,且这笔款的数额巨大甚于正常财款。

  钱不会无缘无缘产生,也不会无缘无故消失,这笔钱从民众中来,又流向何处去?

  在层层环节中,这笔款被各种名义在各个人身上流转着,送礼,部费,腐败,分肥,陋规,在各个环节中,数额被各种名义一级一级放大,最后变成民众沉重负担

  亚财政的构成基于一点,官吏权利,及“合理赐福(祸)/利权”,通过合理的将福(精神尊重),利(实际的利益)进行分配,用国家的利益谋取个人私利。在这个财政体系中,没有人是独善其身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索取付出,哪怕是权利最大的皇帝依然要吃10两一个的鸡蛋。各个集团抱团向下进行压榨,直到激起民变,新的王朝诞生从而构成一个循环

  而正如文中所言,动机机会收益官员腐败的主要因素,当机会和收益摆在眼前,没有人能够阻挡的发生

  即使是现在,规费项目繁多,计征方式不甚合理仍给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了极大地困扰。一个企业从建设一个企业从建设到投产面临的收费项目繁多:电力配套费、 消防费、房屋建设税、房屋质检费、测绘费、白蚁防治费、避雷费、人防费、自来水开口费、蒸汽开口费、燃气开口费、能评费、环评费、土地使用费、房屋使用费、排污费等,每一个收费背后,都有着利益流转,其构成的阶级往往顽固无比。

  如何使国家权力有效运行而又不至于滥用。如何使人民代理人拥有必要的权利而又不至于扩张,仅仅法律宪法是不够的,民众的舆论监督也是必须的。腐败是不可避免的,但遏制腐败也是必要的,在民众和官吏的博弈中,一同找寻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最佳方式。

  《亚财政》读后感(三):潜、隐、逆、灰、亚 五位一体系统阐释中国传统政治经济学

  我先读了《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和《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然后又买了《隐蔽秩序:拆解历史弈局》。 感觉以前都被骗了,这才是真正的经济学。中国的经济学怎么能不考虑这些真实存在的利益输送呢?

  接着读了《逆淘汰:中国历史上的毁人游戏》,明白了岳飞被杀和朱镕基总理一届就下台的原因

  后来读了《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隐权力2: 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发现人际关系网是很强的权力金字塔的替代物,关系成为隐性权力。

  然后读了《灰章程:历代官员的为官通则》和《灰色生存: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与权力博弈》不禁对中国那些白纸黑字规则的形同虚设而感到可笑

  之前读的《我想重新谈谈历史》是对这些道理总结和归纳,具有很高的历史穿透力。

  前天读了《帝国的惆怅》,又买了《帝国的终结》发现易老师比谁都清楚腐败的合情性。

  现在读了《亚财政:制度性腐败与中国历史弈局》,才明白模糊不清的陋规、奉仪、门包是激怒欧洲企业家、冒险家的关键因素。

  吴思、程万军、吴钩、宗承灏、易中天、洪振快都是这其中的行家,他们洞察入微,通晓一切,从历史文献中拨开迷雾,发觉问题的所在,为经济学关于『中国社会利益的获得与分配问题』做出了杰出贡献,把暗示威胁、勒索、伤害、赐福说得明明白白,将明与潜(暗)、顺与逆、显和隐、黑灰白、正式与非正式、真与假、名与实的辩证关系阐述得淋漓尽致

  ·

  【总结】:

  1.《潜规则》《灰色生存》《灰章程》为同一系列,主要讲东方国家一只看不见的手——权力。同时揭示了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利己主义“思想

  2.《隐权力》主要讲人际关系可以改变权力,通过和一号当权者的人情关系在实际上对权力进行重新分配。

  3.《亚财政》补充了《潜规则》没说清没说透的问题,是计算历史学、计算历史经济学的深化和发展。

  4.《帝国的惆怅》《帝国的终结》虽然在说历史,但处处都诉说人际关系、权力和利益转移的问题。

  5.《逆淘汰》是对重利轻义、集体主义、奉公灭私的巨大讽刺,主要讲中国官场的人事制度弊病。

  6.《血酬定律》主要讲劳动回报之间的关系。血汗人命皆有定价,是中国版的《一切皆有价(商品·生命·幸福·工作·女性·未来·免费·文化)》 ,里面血淋淋的文字传递着霍布斯的丛林社会与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精髓

  7.《我想重新谈谈历史》是对本文中所有书的归纳总结,吴思不愧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学和历史学的鼻祖,我们甚至可以说:”吴思重新发明了历史。“他的文字高度概括,他的分析洞察幽微,其事例具体,总结内容之抽象,思想之深邃语言之简练,分析之精辟令人叹为观止。没有历史基础的人读不了,没有历史功底的人读不下去。然而一旦能啃下来,将极大提升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培养你对制度变迁、经济理论、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力。

  《亚财政》读后感(四):权力经济学

  人们追逐权力,不仅是因为权力能满足个人的利益、价值或社会观念,而且还有权力自身的缘故,因为精神的和物质报酬存在于权力的所有和使用之中。

  ——加尔布雷斯

  随着资讯技术越来越发达,历史研究逐渐成为很多民间学者的业余爱好,吴思先生以他的《潜规则》和《血酬定律》几乎颠覆传统历史学的思想格局作为吴思的同事,洪振快的《亚财政》与吴思的《潜规则》具有相似主题。或许还可以加上吴钩的《隐权力》。这三本书几乎构成解析中国官场秘密和权力腐败的历史三部曲

  所谓“潜规则”,就是名义上公开的正式制度之外出现的实际有效的潜在规则;所谓“隐权力”,就是名义上正式法定的权力之外具有影响力的隐形权力;所谓“亚财政”,就是国家正式财政之外,利用权力交易产生的非正式财政制度。无论是潜规则,还是隐权力,或者亚财政,其实说的都是官吏集团的权力腐败,区别只是角度有所不同

  马克斯·韦伯在《道教与中国》中指出,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惟一合法对包括经济、财富在内的“稀缺资源配置与支配的体制,权力决定财富,以权力谋取财富,权力与财富密不可分。作为人类社会的原罪之一,权力本身虽然并不创造财富,但是权力掌握了社会财富的分配。在分配的过程中,不受监督和控制的权力常常表现出掠夺性,从而形成合法财政之外的“亚财政”。

  从词源上看,“亚财政”和“潜规则”都是源自明清历史文献中的“陋规”一词。“陋规”的“规”字如果解作“规则”,那么“陋规”就是鄙陋的规则,也就是“潜规则”。如果说“潜规则”就是传统的“陋规”,那么“亚财政”就是现代的“小金库”。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把这种法定之外的资金叫“灰色收入”也罢,叫“隐性福利”也罢,都无法改变其合法性的缺失。但这种不“合法”,并不代表其“犯罪”;准确的说,在权力的默许下,它处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地带。这种灰色资金,根据不同的权力语境,可以是“贪污”的“赃款”,可以是“正常”的“收入”,也可以是“应得”的“福利”。

  同样出于对历史的兴趣,吴思的《潜规则》其实由一些互相关联的思想随笔组成的,而洪振快的《亚财政》也系统和严谨得多。作者严格遵从史学研究方法,先将之作为一种研究对象,然后遍览史料和相关研究,再选择典型案例,对各个案例集合可能搜集的史料,对包括内在细节进行详细的考证,然后再成文的。每篇文章,都是代表整个思想链条中的一个点,比如海瑞、李慈铭的例子,是选择地方官员七品和中央官员五品这两个在“亚财政”分配体系中的中间典型,又代表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生活样态,从要表达的思想来说,又代表家庭生活和消费习惯对官员追求“亚财政”的动力

  “亚财政”要探究的就是权力和财富的关系。洪振快把财富(实质是人类生活的物质资源)的生产和分配看作解读历史的核心。财政和税收体现了国家与人民在财富问题上的分配关系,也就是国家和人民的关系,这无疑是解读人类历史进程和现代转型的一把钥匙

  洪振快的独特之处,是用严肃的财政技术,对这种灰色经济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而揭示出了权力与财富之间的一种隐秘关系。无论从数额的规模,还是运行的复杂程度,这种丝毫不逊色于国家财政的“亚财政”,其实就是一种由权力衍生的财富流,并按照权力的大小决定资金的流量。大官大贪,小官小贪。如果说吴思的“血酬定律”是对暴力的金钱换算,那么洪振快的“亚财政”就是对权力的金钱换算。从财政的角度来说,依靠权力生存的官吏集团其实就是一个庞大严密的经济集团,其内部以权力为交易核心,通过人身依附、血缘姻亲、朋友熟人等利益关系,建立起一个复杂的组织和网络,然后按照权力等级瓜分所有掠夺来的财富。

  一

  美国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在《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一书中写道:“在前工业社会,建立大规模官僚机构努力不久就会陷入困境,因为要想从民众身上榨取足够的资金来发薪饷几乎是办不到的,因而就使得官员会完全依赖他的上级。而统治者力图要解决这个困难的话,那将严重地撼动整个社会的结构。法国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是官职可以买卖;而在俄国,由于地域辽阔,所以就建立起农奴制庄园,使沙皇手下的官员收益;在中国,则允许官员或多或少地公开受贿来解决问题。”

  中国有着悠久的官僚文化,作为这种文化的恶果之一,权力的腐败不仅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在中世纪后期进一步发展完善,形成丰富多彩的腐败文化。比如元朝末期的官场,各种权钱交易名目繁多:“所属始参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曰追节钱,生辰曰生日钱,管事而索曰常例钱,送迎曰人情钱,勾追曰赍发钱,论诉曰公事钱。觅得钱多曰得手,除得州美曰好地分,补得职近曰好窠窟。”权力一旦被作为商品用于交易,必然会被贴上各种不同价格的标签,这就是所谓“陋规”或者“常例”;至于叫“冰敬”、“炭敬”、“别敬”、“程仪”等,还是叫“平规”、“盐规”、“关规”、“漕规”、“驿规”、“棚规”等,都只是权力出卖出租的不同背景而已。

  乾隆时代,有一位混迹官场34年的刑名师爷叫汪祖辉。他在丢官之后,应门生故吏所求,留下了一部堪称官场秘籍的权力教科书。他认为“陋规”虽不合理,但却合情,因此须严格遵守。“凡有陋规之处必多应酬,取之于民,用之于官。谚所谓以公济公非实宦囊也。久相沿,已成常便,万不容于例外加增,断不可于例中扣减。”

  与其他商品不同,权力作为商品参与交易,往往是垄断的、排他的、强制的,因此往往具有敲诈勒索的特征。比如清朝的崇文门关卡,就可以当作权力这种商品的典型和榜样。在这里,不仅是商贾小贩,就是封疆大吏经过,也必须接受勒索,而且“官职逾尊,则需索逾重”;左宗棠行经崇文门,“门者留难,索巨贿,始放入”。这个权力所带来的利润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出任崇文门监督者都是皇亲贵戚。靠着大树好乘凉,近水楼台先得月。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罢官征议》中说,粤海关看门人的月薪可达800两银子。

  从政治伦理上说,权力作为公器,其目的是服务社会与国家。所谓“尔俸尔禄,民脂民膏”,掌握权力的官吏只是一种职业,这种职业跟农民、商人、木匠一样,有其合理合法的收入;而且与其他职业相比,官吏的俸禄并不低。以汉朝为例,官吏每年的禄米在192石到4200石到之间。按照战国李悝的说法,“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五口之家的农民一年收入不过150石,由此可见官吏的收入最高可达农民的30倍,最少也强于一般农民。

  出身底层农民的朱元璋深知官吏贪腐之可怕,他在洪武二十五年专门颁布了一部《醒贪简要录》。“四民之中,士最为贵,农最为劳。士之最贵者何?读圣贤之书,明圣贤之道,出为君用,坐亨天禄。农之最劳者何?当春之时,鸡鸣而起,驱牛秉耒而耕,及苗既壮,又须耘薅,炎天赤日,形体憔悴。及至秋成,输官之外,所余能几?或遇水旱虫蝗,则举家遑遑无所望。今居官者不念吾民之艰,至有刻剥而虐害三事,无仁心之甚矣。”这份反贪教材站在一个农民的角度,告诫官吏群体应当知足。“如此筋骨劳苦,方得许多粮米。”

  按照《醒贪简要录》的算法,七品县令的薪俸需要70多亩地、5个农民的劳动产出,而正一品的俸禄是七品的12倍,每月支米87石,一年就是1044石,大概相当于今天的30多万元。朱元璋认为这些薪水是足够的,“若将所得俸禄养家,尽自有余”,“为官者既受朝廷重禄,尚无餍足,不肯为民造福,专一贪赃坏法,亡家果可怨乎?”

  但事实上,朱元璋根本不了解“亚财政”的秘密;或者说,他不知道权力的逻辑。从一品大员到七品县官,因腐败被朱元璋杀掉的高达4万多人,“如何贪官此锁,不足以为杀,早杀晚生”,最后朱元璋黔驴技穷,自叹“才疏德薄,控驭之道竭矣”。从土匪成为一代枭雄的张作霖与朱元璋有着同样的感受,他说:“中国之坏,就是坏在官吏,办公事的人,只贪图私利。拿京奉铁路说,内中的弊病太多,说起来把人气死。外国人说中国穷,其实中国何尝穷,只不过钱都饱入官吏私囊了。中国财政,只要有个好人整理,官吏都奉公守法,那一点外债算个什么。”(摘自《顾维钧回忆录》)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腐败史,最严厉的皇帝和最严酷的律法,也不能阻止官吏的贪腐,因为腐败是权力的本性。阿克顿勋爵有句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二

  为了减少官吏的贪腐,有的皇帝用大棒,有的皇帝用胡萝卜。宋神宗多次增加官吏本来就已经很高的俸银,称之为“重禄重法”;清代雍正和乾隆年间,为了阻止腐败的蔓延和失控,朝廷大力推行“养廉银”制度,将官吏部分灰色收入合法化,相比之下,这使得正式薪俸反倒显得更加微不足道。一个巡抚年俸150两银子,养廉银却高达20000两左右,相当于俸入100倍以上。

  所谓“养廉银”,就是地方官吏以各种“耗羡”的名义进行的加征加派,其数额非常巨大。用这笔银子作为“养廉银”,等于承认地方官吏的勒索是合法的,也等于从法令上加重了民众的税收。当然,官吏们绝不会满足于“养廉银”所规定的数额,还要进一步暗中加派,这种“敲骨吸髓”的加派几乎是没有底线的。早在康熙时代,就有大臣(许承宣)在奏折中说:今日之农,不苦于赋,而苦于赋外之赋;今日之商贾,不苦于税,而苦于税外之税。翻看中国古代经济史,因为吏治的腐败,亚财政化的国家财政秩序一片混乱。从表面上看,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足亿两,但实际民众的负担却远超其上;至少从规模上讲,“亚财政”远远大于“财政”。与清朝相比,明朝的“亚财政”情况或许更糟,这绝不是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所说的“不懂数目字管理”可以概括的。

  归根到底,“重禄”与“养廉银”制度之所以最后都失败,是因为贪腐根本原因并不是官吏们收入不足,也不是欲壑难填,而是权力市场的存在。只要存在权力商品化,权力可以进行合法和非法交易,那么贪腐就必然发生。这种权力市场就是“亚财政”,其运行法则就是“潜规则”。换句话说,贪腐存在的土壤是制度和文化。

  中国虽然有极度发达的官僚体制,但并没有完善的法治文化,常常以道德代替法律,以人情的感性代替文字的理性。在宗族文化下,权力公私不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城楼失火,殃及池鱼。权力在手,无法无天;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种混沌状态导致了权力和法律的阴阳两界,权力背后产生了“隐权力”,法律背后出现的“潜规则”,政府背后还有“亚财政”。因此在正式的薪俸之外,还有“养廉银”。所谓“养廉银”,其实就是权力私有化和商品化的市场交易价值。“养廉银”的存在就是对贪腐的合法化承认。

  在中国历史上,拒绝贪腐的所谓“清官”凤毛麟角,贪腐才是官场的主流,这是权力逻辑决定的。每个中国王朝虽然都要颁布大量的律例,每年也都有很多人被官方审判核准后“秋后问斩”,但其实被官吏集团用各种酷刑和黑狱非法迫害致死者数量要远远合法的死刑犯,前者甚至是后者的10多倍。同样,官吏群体的实际收入也远远超过其公开的俸禄收入。汉朝杨敞做过大司农和丞相,死后的遗产近千万;丞相张禹的家产达到八亿。

  在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一份世界千年富豪统计中,粤海关最大的行商伍秉鉴的财富达到2000多万两白银,而和珅的财产据说超过伍秉鉴数十倍。“和相为人穷奢极侈,以珠佐食,家中又以黄金为器。吾日进万两,仍不能望其项背。”据《清朝野史大观·和珅家财》等野史记载,和珅总财产是“二十亿两有奇政府岁入七千万,而和珅以二十年之阁臣,其所蓄当一国二十年税(岁)入而强”。这远远超越了“富可敌国”的程度。

  事实上,与那些贪官污吏相比,拥有最高权力的皇帝才是最大的贪污犯,犹以明清为最。虽然清朝的粤海关和宋朝的市舶司一样,其正常税收都要上交国家财政,但加收的各种“规礼”却全部进了内务府,专供皇室之需。而且,这些“规礼”远超正常税收。如果说这尚可算是正常薪俸,那么作为所有权力的垄断者,皇帝的额外收入就更多了。与“养廉银”相对,和珅为乾隆定制了“议罪银”,从而构成完整的权力分赃机制。如果说“养廉银”让官吏贪污合法化,那么“议罪银”就让官吏犯罪合法化。“议罪银”一出,皇帝与官吏皆大欢喜,权力市场更加繁荣。

  三

  “万历十五年”或许是一种历史规律。很多历史学家也都认为,清朝从乾隆时代就已经走向没落,其标志就是官僚体制的堕落和权力的腐败。在一个全球背景下,这种腐朽的权力文化必然与西方文明发生冲突。

  在“利出一孔”的粤海关,欧洲商人除过被收取正常的税金,还要收多达68项“规礼”,而这些“规礼”数额比正税多得多。一艘外国商船入关,要交丈量费、通事费、管事费、库房费、稿房费等等。作为英国最大的海外殖民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因此损失大量利润,而且这些金钱根本无法进行计算和控制。无奈之下,英国人只好冒险派洪仁辉潜入北京,向乾隆皇帝告御状。老鼠向猫告状,洪仁辉的“上访”宣告失败,“英国曾经有两次以朝贡的方式,试图用昂贵的礼物去讨好(中国)天子陛下”。特别是马嘎尔尼拜会乾隆那次可谓倾尽全力,结果却得到了一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还给出了“天朝自有天朝礼法,与尔国各不相同”的中国国情说。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包括英国人在内的西方商人都不得不忍受中国官吏集团的任意勒索和敲诈。法国人拉佩鲁斯说:“人们在欧洲喝的每一杯茶无不渗透着在广东购茶的商人蒙受的耻辱”,“那些经久不变的露骨的勒索,就成了激起愤懑的许多芒刺”。

  与中国不同,19世纪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对皇权和官僚权力的驯服,英国议会就是限制国王征税权的结果。在此之前,英国人已经跟权力斗争了几个世纪,直到将其关入宪政的牢笼。在中世纪的英国,如果骑士不服役,需交纳1英镑的盾牌钱。1212年,英王约翰王把盾牌钱提高到2英镑,遭到骑士们的联合反对,并引发战争,这就是《大宪章》和议会的由来。1689年光荣革命,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增加税收。

  当现代的英国遇见古代的中国,其实就是权利与权力的邂逅,这注定是一场文明的博弈;换句话说,只有战争才能结束权力的野蛮任性。所谓鸦片战争,其实与鸦片没有多少关系;这是一场“陋规”战争,是法律向权力的宣战。或者说,这场战争完全是因为皇权长期非法掠夺(“规礼”)的结果。作为战争的胜利者,英国在《南京条约》中并没有对鸦片贸易付之阙如,但却在第10条郑重规定:“进出口关税要明确,不得随便加重多收,关税则例要公开。”《南京条约》是中英双方经过谈判,共同签定的法律;在这个法律之外,并没有“法外之法”所谓的“潜规则”。

  英国《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全权公使璞鼎查在一份照会中有过这样的解释:“以粤海关与随带之衙役,左右勒索,额外苛求,以致正饷加倍三四。系英人不服,致启衅之大端。”当时的《伦敦新闻画报》在文章中也承认,“战争的真正原因可以轻而易举地追溯到在东印度公司特许贸易期间英国长期受到侮辱”。洪振快在《亚财政》中,极其醒目地揭示了粤海关“亚财政”的运行及其恶果。这种发现多少有些令人拍案惊奇。

  此外,洪振快还用“亚财政”解释了中国历代王朝兴亡的原因。不正义的“亚财政”使民众在缴纳“明税”之外,还要负担更多的“暗税”;“明税”体现了官民博弈均衡,“暗税”的泛滥失控往往会打破这种均衡,从而激发民变和社会崩溃,暴力革命导致政权更替,这就是权力逻辑下的“中国历史周期律”。潘恩说过,政府是一种不得已的恶。如果民主和法治缺失,官僚集团必然会挟持整个国家和社会,权力这只“看不见的手”就将政府变成作恶的工具。在“亚财政”的格局下,权力之间恶性竞争,社会财富被大量掠夺和损耗,整个社会呈现出“抢瓷器”的灾难局面,最后鸡飞蛋打,鱼死网破,一切归零。

  四

  “潜规则”、“隐权力”、“亚财政”以及大量的官场小说之所以成为当下热点,说明中国从未走出权力的困境和历史的阴影。这无疑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虽然从物质上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但在精神上其实还停留在权力通吃的古代;在宪政革命和启蒙运动发生之前,传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仍然在为权力腐败提供着肥沃的土壤。毫无疑问,“亚财政”仍是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

  中国财政专家贾康承认,除过正式的工资和福利,一个地市级官吏每年职务消费达到数十万到百万不等,名目包括电话费、差旅费、公车及燃油费、招待费、参观考察费等等,更不用说超标换车、违规购房之类。即使一个“廉洁”的官吏,每年的“灰色收入”也是工资的无数倍,这些都是来自下属个人和单位的“孝敬”。一个当代的中国人,从“准生”、入学、结婚、工作、退休直到死亡,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一生都逃脱不了权力的敲诈和勒索。中国曾经一直被“三农问题”所困扰,1997年中国农业税收为397.48亿元,农民人均负担46元,包括三提五统的税外乱摊派却达到1290.89亿元,人均149元,是农业税的三倍还不止。从很大程度上,中央废除农业税的根本原因在于取消了乱摊派的理由,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思说:“人类社会制度变迁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人的观念和信念的改变。”虽然西方人在习惯上会给服务员“小费”,但却绝对不会容许公务员沾一点额外的“便宜”,因为后者与权力有关。权力文化不仅包括政治制度,也包括社会观念。“亚财政”和“潜规则”、“隐权力”一样,都是传统政治典型的阴暗面。传统政治下,权力就是法律,项梁曾因犯罪被栎阳县逮捕,托人请蕲县獄属员曹咎致函栎阳县獄属员司马欣疏通,结果很快就获释。王夫之对评论道:“项梁,楚大将军之子,秦之所尤忌者,欣一狱掾,驰书而难解。则其他位尊而权重者,抑孰与御之?法愈密,吏权愈重;死刑愈繁,贿赂愈章;涂饰以免罪罟,而天子之权,倒持于掾史。”

  思想家哈耶克曾经说过,一种坏的制度会使好人做坏事,而一种好的制度会使坏人也做好事。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甚至最早发明了纸和印刷术,但中国从来没有建立起文字的尊严和力量。真正主导中国历史的是权力而不是文字。权力体现了人类的任性,正如文字体现了人类的理性。权力使人走向堕落,文字使人找到尊严。只要权力不受法律的制约,人们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尊严,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文明。当西方国家用文字和法律建立起现代文明时,文字在中国的大多数时候,只能用来记录过去的野史和轶闻。因此,洪振快先生泡在国家图书馆里,在这里找到了有数不清的权力丑闻和阴险案例。一个生活在地球村的中国公民,从这些尘封的文字中,不仅可以发掘历史真相,也可以看清这个没有文字和尊严的不幸现实。

  《潜规则》出版于2001年,《亚财政》出版于2008年,《隐权力》出版于2010年。相对而言,《亚财政》最具备历史写作的史才、史识和史德。《亚财政》的大量史料来自康、雍、乾时期的奏折、上谕、实录等,并采用不同史料相互印证,以确凿的细节钩稽每个案例的全貌,这种写作不仅需要扎实的历史考证能力,更少不了潜心学术的毅力。

  亚当·斯密说过,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换言之,权力越大的政府越是坏政府。当一个社会将权力视为一切财富的来源时,这个社会肯定出了问题。《亚财政》与《潜规则》、《隐权力》基本都出现在这些年,而且反复再版。《亚财产》的新版增添了一篇序言。在这篇提纲挈领的序言中,洪振快先生将国家分为两种:掠夺型和契约型。如果没有有效制约,国家权力就会表现出掠夺的本性;相反,在契约(法律)约束下,国家权力只能在法定程序内运行,并提供公共产品。前者为专制政府,权力(暴力)至上;后者为民主政府,法律(权利)至上。毫无疑问,作为掠夺手段的“亚财政”,只能出现专制政府体制下。作者最后说:“从掠夺型财政向契约型财政的转变,就是从专制到民主的转型,也是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

  《亚财政》读后感(五):中国式人情导致的腐败潜规则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这点每个人都应当深有体会。似乎中国人想要办成一件事情,就少不了人情上的往来。吴思先生在《潜规则》一书中剖析过中国何以成为了一个人治社会而非法治社会,盖因在白纸黑字写定的法律和规则之下,还浮动着人们心知肚明却从不说破的潜规则。而潜规则,才是真正使整个帝国运转起来的规则,一件事办不办的成,关键不在于这件事合不合乎规章制度,而是要看有没有合乎潜规则。在此等情况下,人情关系就堂而皇之的成为了潜规则光鲜亮丽的外表,以掩盖其钱权交换的内里。

  洪振快先生在《亚财政》一书中,引入了一个与“潜规则”相辅相成的概念——“亚财政”。他指出,人情关系的实质,就是特权阶层(并非专指管理阶层)利用手中的权力,汲取和瓜分社会财富的集体腐败现象。权力参与社会财富分配,就形成了依托在潜规则之下的的非正式财政制度。正是亚财政的存在,使得制度性的腐败屡禁不止,打破了官民博弈的平衡,形成了中国历史独特的兴衰历史周期律。

  在洪先生看来,特权阶层的人情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就是“面子”,另一方面是与其他人进行利益交换的,就是“送礼”。

  先说说面子,近来屡屡有学者说明清时代官员收入微薄不够家庭开销,因此“不得不腐败”,并且以新加坡高薪养廉的制度为例子,证明官员收入提高即可避免腐败。这样的论调至少存在两个误区。

  首先,明清时代官员是否真的养不起家。书中以海瑞为例,这个在母亲生日时才舍得割两斤肉的、死后家中余钱不过十几两银子的史上最著名清官,居然一生至少六次娶亲,有三位夫人三位小妾,而且在家乡花了120两银子买了一栋房子。而明清时代纳妾成本,少则百余两银子,多则上千。以当时七品县令年薪三十两银子来计算,一个五口之家一年大概二十余两银子就足够开销,可是又要娶妾置产、又要养活一大批家里人的话,就确实捉襟见肘。

  这也正是官员们总是抱怨薪水微薄的原因,因为国家给的工资是够五口之家的小康生活的,可是官员们为了面子要过上中产甚至是豪奢生活,要养上一大堆妾媵仆从(或者说二奶三奶),那就无论多高的薪水,也难以填饱他们的胃口了。海瑞可以为了娶妾节衣缩食,可是绝大多数人是想鱼与熊掌兼得的,所以就只能利用自己的权力从民众身上获取更多的利益。

  其次,以新加坡官场的廉洁高效,来证明高薪养廉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是明显倒果为因的举动。因为新加坡廉洁指数排在亚洲第一,是实行高薪养廉之前的事情。而高薪养廉的范围,并不惠及所有政府公务人员,而是集中在高科技专项人才的职位上,给他们有竞争力的薪酬,吸引他们到政府服务。而比起企业同等职位的薪水,政府给出的薪酬还是要少三成左右的,因为公务员还是要有为民众服务而有所牺牲的信念,而非单单为了逐利。所以,如果反腐不从官员腐败的动机、机会和收益着手改革,而只许以高薪,显然不能达到养廉的目的。

  再说说送礼,你细想想,人生在世要想活得舒坦了,少不得要按潜规则办事去做人情。打从娘胎里出来之前,就得办准生证、找医院,照章办事不是不行,想要又好又快,就得托人找关系。上学和就业莫不如此,想要好学校好工作,想要老师和上司看重你,不好好算算人情帐都是不大可能的。如果你有权,就可以拿权力去交换人情,如果没有权力,就需要拿钱去打点人情。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专制国家里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对哪一位上级者都不能不送礼,就是对君主也不例外。”真是一语中的。

  历代皇帝镇日里想着怎么揪贪官,可是自己却是最大的巨贪,因为他们可以毫不掩饰地要求各级地方进献“花石纲”、“生辰纲”。但是,正如当官的也会生病,医生的孩子也需要上学,老师也需要主管行政单位官员的提拔一样,人情关系是一个交互式系统,全是回路没有单行线。皇帝虽然是贪得最多的,但是他也不得不做人情。例如书中提到乾隆皇帝吃鸡蛋,御膳房算给他的价格是十两银子一枚,而当时的市价只是几文钱一枚。皇帝并非被蒙蔽而不知市价,但这是他需要给帮他办事的人的人情费,否则就没人愿意尽心尽力为他办事了。看看,就算是权力最大者,也不得不屈服于潜规则的作用之下。

  看起来礼尚往来的人情关系,织就了一张密不透气、等级秩序森严的大网,把整个社会关系兜头盖住,没有任何人可以逃开。退一万步讲,你即使不屑于从人情往来中捞到什么好处,但是也需要用它来规避他人,尤其是掌握你切身利益的人对你的合理伤害。这也是亚财政体系对社会最大的伤害,因为每个人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都需要花费比明面上更多的成本,而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给他人,他人为了维持自己的人情关系,也不得不从别人身上找回更多的人情以维持平衡。这样的体系运作下去,造成整个社会财政体系不堪重负,也就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崩溃。

  由此可见,中国式人情是造成潜规则横行、制度性腐败的根源,要想彻底根治这种横行中国社会近千年的“潜规则”,不能只从特权阶层反腐败着手,而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思想和制度予以调整和配合,洪振快先生指出:“从传统社会转变到现代社会的关键,是突破国家困境,使国家权力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改革容易,保持不易,未来的日子里,且行且珍惜吧。

  《亚财政》读后感(六):钱的问题不是小问题

  不得不说,我们之前所学的历史,只是一个没有油水的骨架,只是一个由冰冷的数字和机械的人名所组成的年代大事表。对于历史的因果,朝代的更替,对于人物的命运的走向的来龙去脉,历史课本是疏于交待的。

  因此,我们要自己去挖掘,自己去寻找,要抛开之前的眼光和视野,用新的方法,才能得到新的知识和启示。《亚财政》正是一本这样的书,这在历史课本上是不容易得来的。

  这本书从明清时代官员的公务活动和私人生活入手,将官场的大事小事和边边角角尽数勾描出来,透过历史纷繁的表象,最终指向的是本书的真正议题——亚财政。

  正像本书所写的那样,亚财政是官吏集团利用权力汲取和瓜分社会财富的集体腐败现象。权力参与社会财富分配,形成了这种官吏们私下发展出来的非正式财政制度。

  没错,寻找历史的本质,很大程度上,便是亚财政在起作用。亚财政是社会运行的一条主线,是历朝历代朝代变更的主因,因为亚财政的存在,让人民更难承受赋税之重,于是起义,于是社会动荡,于是夺取政权,于是新的王朝出现。

  可以说,通过亚财政,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让我们看到了历史运行的逻辑,这一切,有政治制度的原因,有经济制度的原因,但归根结底是人的原因。联想起现今正在进行的对党员腐败的惩制,对公车和公务消费的控制,确实显现了亚财政的存在,以及它的危害。从这点上说,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亚财政,对今天有着现实意义。了解了古代的官场和财政的分配制度,对现今仍会起到指导的作用,从中得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更是一种警示,让我们吸取教训,从亚财政的局面中走出来,真正做到社会的有机运转。

  对亚财政的叙述,本书并不只是列出一些数字进而枯燥地讲解,而是结合了事例,这样读来颇为生动。像对海瑞的解读,分析他清廉的名声背后,到底存在着什么,其真相为何。为此,作者摆出事实,抬出他的工资和日常用度,又结合当时的消费情况,非常清楚地将他的经济状况交待出来,让人耳目一新,对海瑞有了新的认识,并且这样对解读历史人物,多了一个新的社角。这一点,可以说难能可贵。

  《亚财政》读后感(七):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关系的历史。

  同学推荐的。

  中国的历史,就是关系史,财政史。

  全书的立足点,人类有最原始的两个需求,一个是对于物质的需求,一个是对于精神的需求。人类活动的原动力就在于此,所有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都是在这个基本点上展开的。农民耕种,秀才求官,都是为了满足这两个基本需求。但是对于人无限膨胀的欲望,土地的承载力又有限,在官和民斗争的这几千年里,围绕着仅有的资源,无限循环,有一个名字,叫做历史周期律。

  全书只讲客观事实,没有提到解决办法。但是看到最后,发现作者还是有所思考的,国家的产生,民主宪政。可能不能够马上应用到我们自己的国家,需要一些时间。但是也切实可行的提供了一些思路和解决办法。

  细细品味,感谢生在当世。

  《亚财政》读后感(八):亚财政是是怎么产生的

  这个问题对我来说似乎有些偏大,我尝试着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来回答它。

  我的定义是:亚财政是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财政制度现象。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亚财政是伴随财政制度而生的,是对国家现行财政制度漏洞的补充和修正,也是权力与约束不匹配的产物。亚财政的产生与进化,符合市场精神,所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我的意思是:亚财政的产生很合理,消灭亚财政很不容易。

  亚财政可以理解为官僚集团内部财产权利的让渡与交换。在理想的状态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市场的核心在于等价交换,交换的动机在于需求。洪振快先生把亚财政产生的动力归纳为“两私三公”,这所谓的“两私三公”,就是一种需求。

  我们在讨论职场经验时经常会提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领导在决定是否提拔一名下属时,通常会考虑“这个人给我带来了什么,我为什么要提拔他?”,领导一般不会无缘无故的提拔一个人,除非是这个人能够给领导带来业绩,或者拥有能够影响领导的关系(有靠山),或者送礼(别管是送钱还是送人),这三个条件全都满足最好,但是至少也需要占据一条,也就是说,作为下级官员,一定要有能够与上级交换的筹码,才能够获得上级的认可,才有可能在官场上不断进步。

  而根据洪先生在书中的对比分析,现实的情况是,官员的账面收入水平仅仅能够满足家人的正常生活,并不足以支撑官员交换的需要。即使像很多人想的,我不靠送礼拍马屁,靠实实在在干出点点成绩来得到领导的认可,实际上也是行不通的。因为万事都要钱开路,来往过路的官员要招待,你不招待就留下个“不会处理同事关系”的名声,跑部进京活动工程项目需要经费,你不乖乖掏钱看门大爷都敢把你拒之门外,想干点实事一样需要花钱,而这些钱财政支出都是无法为你报销的,尽管你花这些钱可能不是为了自己,而且为了地方的发展,甚至连带着地方的老百姓都可能受益。

  古往今来,办公家的事情没人愿意花私人的钱,何况你想花也不一定能花的起。所以,官员们一定要通过创造亚财政的方式,满足上级的需求,交换的是上级对自己的认可,对自己地位的巩固,还有就是对于政绩和地方发展的追求。我曾经有幸和一位国企的大领导聊过天,他跟我感慨说,当国有企业一把手难,制度性风险随处可见。制度性风险就是洪先生笔下的亚财政,一切尽在不言中。

  亚财政是资源配置方式的一种,有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它不是某个官员一时兴起想要攫取的黑色收入,而是得到了普遍默认的游戏规则。有趣的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亚财政制度同样也包含着对下级官员的保护。收了钱不办事的上级,贪得无厌的上级,一般都不会在官场混的长久。不过,只要官员提拔始终由上级决定,只要决定资源配置的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亚财政就不会消失,反而会像一个黑洞一样,不断的吞噬一切,直至导致国家财政危机的到来。

  《亚财政》读后感(九):亚财政——制度建设的转折点

  亚财政-洪振快

  家里一般放着三本书:床头一本,书桌前一本,去厕所的间隙一本。无意间总是能发现生活的美好,放在厕所看的书不是不好而是利于消化;专心读书不一定能读到好的书,放在书桌上的书总是被各种事情打扰而断断续续;而在床头的书,是入梦的最佳选择。《亚财政:制度性腐败与中国历史弈局》,则是放在床头的一本书。

  这本书有点像高中的语文书,每一篇文章下写满了注解——注解代表了作者的认真和科学的严谨,一般通俗书籍很少写注解。一般而言,没有财政、经济、市场学的基础知识储备,很难读懂比较专业的财政方面书籍。但读完这本书却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是一本从很多众所周知的案例开始分析,深入而细致、谨慎而逻辑清晰的阐述出了(亚)财政的问题、现象和表现,非常适合像我这种非财经专业人士来阅读和理解当下的“贪腐”,“钱荒”,“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现实问题。

  书中详细描述了历史和现实的财政表现情况,也对比了国内和国外经济、财政环境变化(如对新加坡的“高薪养廉”和媒体对这一制度的理解做了一些对比阐述)。在这样的描述和对比中,我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脉络:从社会中下层人员的社会生活状况、财务现状、团体关系、发展等各个方面详细阐述,进而发现一些细微的变化、理解财政的大政策下的深远影响;再而分析历史中入史的名人和生活背景、当时的财政状况、官员个人收入支持情况分析,得出了一些框架性的结论:制度依据已经无法完成廉洁的基本要求,大多数人有灰色收入,而少部分廉洁(如海瑞,包拯);最后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作者像剥洋葱一样清晰的解释了亚财政的密码:众所周知的原因此处被屏蔽。

  这个结论和原因的分析是通过诸多的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历史数据、古典记载等史料和现今的一一对比,进而揭示了亚财政这一严肃的历史课题。一般学者的的思维和中国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大体类似:通过观察、分析某一现象的细节变化,通过所谓的科学的方法进行论证、和探讨等,最终形成论文和方案。这样的结论有好有坏、有对有错,在不同的条件下,结论是不一样的。所以,专家的建议不一定是错了,而很可能是在不合时宜的条件下对着某些利益纠葛的群体展示出来了而已。最近风生水起的“取缔余额宝”事件,就是站在两种不同角度、不同高度和立场的人,各自观点的尖锐碰撞!

  返回来看《亚财政:制度性腐败与中国历史弈局》,它教会了我几种方法和几个思考。

  方法1:你想的是什么,你就去论证;

  人总是想这想那儿,最终成功的实现了空想家的梦想!任何一件事都需要去证明,当你能证明的时候,你就对这件事更加深入和了解。比如,你中午在酒店吃的某个菜觉得不好吃。OK,你觉得不好吃,那就去证明给自己看啊…,是盐放多了,还是油放少了?是炒过了,还是多了一些哈喇子?不管怎样,你最终知道了这个问题的更多知识,进而证明你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

  方法2: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绝对的对和错的,只是我们的教育体系从小给我们灌输的这种思维而已。比如,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老鼠是丑陋的、不好的。现在你见到老鼠,总是觉得恶心,想抽它的感觉。但你想另外一种情况:如果从小我就告诉你猫咪是丑陋的、恶心的、不好的,而老鼠在你最好的同伴——那么你今天是否还觉得见到老鼠还觉得恶心呢?所以,一定意义上,没有对和错;只是你被选中在这个国度生长并接受教育,又不得不接受这个国家给你的那一套理论知识体系,而已!试想一下美国小朋友对米老鼠的喜爱,和我们是不是天壤之别?

  现在你长大了,可以自己选择了;你可以去选择老鼠是丑陋的,也可以选择老鼠是美好的;没有完全的对和错,只有你的选择。

  思考1:亚财政支持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财政则支撑着我们的生活

  财政,是国家发布的各种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包括财政相关的,和对财政有影响的政策),财政,是写在宪法文本上,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而亚财政,则更想一个影子王国。在《亚财政:制度性腐败与中国历史弈局》中,完全依靠遵守国家财政政策,则官员越来越多的日常生活无法得到支撑和完成(完全遵守在经济学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与完美的理论模型之中);所以,聪明的人想出了一些应对的办法,在不违反国家财政政策的情况下去寻找另外一种出路。渐渐的,这样做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必然对国家的财政有一定的冲击;最终必定是财政的让步、改革或者完全自我进化和修炼。

  财政是支撑,亚财政是支持;如何权衡这二者的关系,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思考2:亚财政是合法的吗?

  历来,合情合理和合法之间总有些不合拍。法不责众,但法是针对一些常规情况的预定;而合情合理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约定俗成。通常情况下,情理和法是契合的;某些情况下,则是不相关的。如,某父亲杀死了胡作非为的儿子。在法理上,杀人就应该以命偿命;而在合情合理上,杀死胡作非为的儿子是对当地社区的最大贡献,符合当地的现实利益和需求。

  那么,亚财政是合法的吗?

  思考3:腐败源于贫穷?

  当下“大老虎”接二连三的出山,让原本不太平的时下多了几分纷扰。很多专家对这些打老虎做了数据分析,我看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些人,大部分从小就是山沟沟里面长大的,他们很清楚“穷”和“压迫”这两个字的深刻含义,但在他们平步青云有权利影响“穷”、“压迫”、“恶霸”的情况下,他们却不作为了。这是一个极其矛盾的心里过程,一方面从小贫穷、被压迫、被欺负,另一方面等有权利的时候去欺压、迫害他人,这是怎样的一种人格分裂!?又是怎样的一种性格扭曲!?

  《亚财政:制度性腐败与中国历史弈局》是一本非常棒的书,教会了我知识、思考和辨析,更授予了我一种方法,非常NICE!

  《亚财政》读后感(十):兴亡百姓皆苦

  兴亡百姓皆苦

  文/静流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的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道出了多少千古悲辛,历代的文人骚客更为这个千古不破的困局捧出了多少辛酸泪。读孔孟文,识圣贤书,有了那可抛头颅,可洒热血的勇气,有了那可殚精竭虑,可自污名誉的能力,有了那可鞠躬尽瘁,可死而后已的从容,却还是难以实现那些最初、最高的梦想,自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一直在思变求革,真可谓百年求索,只是在我们骂那些贪官贪心太大,太难以满足,在恨那些汉奸走狗,卖国贼的时候,我们也认识到国人的劣根性又是多么重,却也只能如那末代帝师一般感叹一句“天公不语对枯棋”。

  对于晚清的那盘枯棋,就算是金手指全开,穿越文大行的今天,又有几个人去挑战,又有多少人明白我们这个曾经屹立几千年的民族,到底是错在哪里?为何要经受这样的磨难,遍野饿殍、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道不轻言不明,我们只是按照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之法,求一个现世的安稳,求一个家和,求一个小康,这又是何错之有!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这样的社会中,清官又如何,难道我就不应奉养含辛茹苦喂养成人的老母吗?难道就不应尽为人子的一些孝心,完成老人的愿望吗?娶妻纳妾,世人难免,他海青天就能说免就免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以相才自居,以鸿儒标榜,这样的人物又岂能斤斤计较于那蝇头小利,那岂不是有辱斯文,而这样的人物去任掌管国家财政的户部,真不知是谁的悲哀?当整个社会从学正到工程,从漕运到盐引,从国家外交到内部办事,从一朝天子到为官坐载的都要靠这些浩大“亚财政”来供养,来实现富裕的理想,这样的的财政又怎么能不是亚健康的?怎么能不有问题!

  尽管从最开始,就给冠以陋字,尽管贤君能相也知其是不可为的,可是人非尧舜,又岂能无欲无求呢?更何况,这样的贪婪循环,其实从另外的角度看,也算是造就了表面上的繁华盛世,歌舞升平,莺莺燕燕之下,又何须节衣缩食一味躬亲,君不见雍正帝呕心沥血,诛亲弑近,担了多少前后骂名,却还是无法肃清吏治,荡清官场。时至今日,我们不仅习得些西方的技术,更知道点西方的思想,却也才明了事情并不只是按照领导一句话来办那么简单,在揣测领导意图的时候,浪费了思考如何回归原本,将事情办好的可能。在这样的日复一日中,却形成了不再讲求效率的社会氛围,走上了只是应如何,却不知怎么做才能达到如何的办法。从双赢的博弈,演变成了零和博弈,最后更是走上了双败的不归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亚财政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