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萧红全集(精装·全5册·插图本)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萧红全集(精装·全5册·插图本)读后感10篇

2018-07-11 05:4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萧红全集(精装·全5册·插图本)读后感10篇

  《萧红全集(精装·全5册·插图本)》是一本由萧红著 / 章海宁主编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0,页数:17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萧红全集(精装·全5册·插图本)》读后感(一):我喜欢你敏感

  在如今浮躁社会里,景物描写无法快速的吸引读者,这样的开头大概已经被作者们摒弃了。

  而在六七十年前,比起引人入胜剧情,作者们更善于并且也热衷于描写风物。

  在这之中,萧红更是翘楚。

  《呼兰河传》以一段冗长的描写拉开帷幕,一步步托出呼兰河这个小镇风土人情,继而引出生活在其中安详人们

  在这部类似自传小说中,作者用第一人称逐步开始回忆,以散文化的笔触描写了儿时的山水风光所见所闻

  描述细腻真实已经被诸多评论夸奖,萧红美妙文笔,在轻盈厚重之间游刃有余转换,更是她本身最为人称道的优势

  可在如今看来,如果不是对当时的境况有些好奇, 文中反复的生活小事就有些枯燥了。

  当然,萧红并不只是善于描写,在1940这个年代,作者选择了日本人进入村子作为全文的反转是必然的选择。

  在民族危机面前,一切其他的事件仿佛都失去了书写的必要,于是那个时代作品皆是关于抗日,也为我们在如今去了解当年的情况有了依托。

  之前的日常生活描写就是为此铺垫,呼兰河的民众生活得琐碎愚昧,有着农民普遍贫苦,对未来是一种得过且过麻木

  这些状况融合着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而她的语言却是平和淡然的,她没有去讽刺他们的愚蠢,也没有居高临下的表示同情,只是淡淡地把当时的情况描述出来,摆在你面前。

  呼兰河的村民在这样不知不觉的生活了多年之后,忽然对了死亡,根本来不及挣扎

  此时此刻,他们才明白何谓活着。

  才明白“生”是多难的事。

  正如失去才知道珍惜,真正走到死亡面前,即使曾经说过生无可恋了无生趣,最后还是会喊出一句想活。

  《萧红全集(精装·全5册·插图本)》读后感(二):萧红与张爱玲人生霜晨雪早

  萧红与萧军的恩怨文坛流传已久,而许广平在回忆录里对于她的描述,使我对她最初的印象不佳,这个女人,就像一块牛皮糖,粘上一个略对她示好的男性就拿不掉了。了解了她的生平与作品以后,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环绕在她周围的那些民国文人,我对她的感觉有所转变,这使我不禁拿她的某些方面同时期的女作家张爱玲做了对比,她与张爱玲有点相似地方,这两个与众不同才女一生闪光点悲哀之处,竟都来自于有一个暴虐父亲

  五四之后,许多中国年轻知识分子勇敢的打破了封建传统束缚,在恋爱婚姻追求着空前的自由,而婚姻法又尚未出现,颇有些混乱气象,记得丁玲曾经回忆说,她们那时比现在的青年大胆的多,想跟谁过,搬了铺盖就住到了一起,不想过了就搬了铺盖分开。在这种大环境下,萧红与多个男性的纠缠,萧军的放荡不羁,似乎都有个正当理由,不能片面的用现如今的价值观去褒贬他们的私生活。如此说来,我对她曾经的不佳印像并不那么公平,一个自幼没有得到温暖女孩,终生都在追求这种温暖,以至于异性稍有友好感激涕零、以身相许了。

  在童年情感世界里,她比张爱玲是要幸运的,至少得到过老祖父的数年宠溺,这是使她尝到了爱的感觉的第一个男性,所以她后来一直希望身边的男人都给她以祖父般的宠溺,可惜,这要求对于年轻男子来说太沉重,除了睿智的鲁迅先生看出了这一点,给了她短暂温馨长者关爱,让萧红刻骨难忘

  而张爱玲受母亲姑姑影响,对男性是充满了不信任的。她人生接触的第一个男性——父亲,也只把她当做一个玩具,对她喜怒无常,所以张爱玲始终独立的,对男性没有投入太多的幻想。看她的文字,很难想象那些理性冰冷的爱情故事出自于一个本应视爱如童话的年轻女子

  但也因为这样,萧红比张爱玲不幸的多,因为抱着希望,所以伤得致命,死不瞑目,满纸都是不甘、不甘。张爱玲从未抱过太多希望,所以能淡泊聚散两由之,虽然最终也是孤独的死去,却活的比她有条有理

  翻一翻萧红的文字,质朴纯真,用词用句有点孩子气,描写了那么多饥寒与苦难,对生命却是热爱的,故事里的每一个苦命人,包括她自己,都让人感觉得到:想活,想活。

  再对比一下张爱玲的文字,华美典雅,许多地方都读之不俗,可是在那些美丽词句堆砌之下,却让人读出一颗冰冷硬实的心,每一个人物的人生都是那么的不美好圆满,满篇的灵魂深处都写着:没意思,没意思。或者:看透了,看透了。

  这两个女子的一生都仿佛置身冰天雪地孤寒,她们生的太早了,那个年代,时势造英雄人才辈出,固然是天才发挥资质的最佳时机,可是那战乱中的颠沛流离谁又能承受得住呢,挣扎时固然可哀可怜,却能打磨出钻石。应该庆幸她们生的太早,把她们放到如今,未必是好时候,她们不过都早早地丢失了爱,又寻找爱,直到满怀失望,在绯闻里写一篇篇自怜的风花雪月,然后摆放在畅销书架的末端,为少女所涕泣,为学者所不齿,为网络所嘲弄。

  《萧红全集(精装·全5册·插图本)》读后感(三):喜欢这种洒脱

  呼兰河传不错,她写给她弟弟的信不错,剩下关于萧军的不怎么样,好矫情,这应该是很多人喜欢萧红的原因,可是不和我的胃口。 去哈尔滨的时候特意去看了萧红故居,那八旗建筑因为萧红的原因至今保留在一片开发区里。 整个院子以呼兰河传的布局布置惊喜的是没收费。门卫看我的身份证是辽宁的,还挺惊喜。一个地方出一个文人,对当地人文是财富。 喜欢萧红文笔的自然流畅随意不同于张爱玲的精雕细琢刻薄隐晦。萧红很随意,很张扬,不隐藏。 所以张爱玲爱上汉奸致死都在自我辩解,用她精湛的文字。 萧红不是,她坦然的近乎赤诚。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爱情,自己对别人、被人对她。不管对错,写出来,任人评说。这样晒脱的态度决定了她潇洒的文笔,对苦难、对背叛、对人生的所有坎坷。 喜欢萧红的书大多因为这份晒脱。她的书情节没有太多曲折,即使是活在当时大起大落颠沛流离也有一种真实感。 看过她书的人就一个感慨,她就是一个人,活生生的女人。 即使有矫情有呻吟也是人之常情。 没那么多暗示,猜想。 这是张 的长篇大论爱情故事里所不具备的。

  《萧红全集(精装·全5册·插图本)》读后感(四):初读萧红

  才女萧红,民国时期的女作家,短短30多年的一生,为读者留下众多优秀的作品。

  其文笔优美,语言流畅,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散文篇中,能感受到她对朋友的关爱,尤其是那篇《回忆鲁迅先生》,让读者从才女的笔下了解到晚期鲁迅先生的家庭生活。当看到“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行,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这句时,心情非常激动,试想:现在有那位作家能做到如此呢?

  说起鲁迅,就想起《少年闰土》在小区里捉麻雀,这段有趣事情在萧红的作品同样描述着,到底是谁学谁呀?总感觉《呼兰河传》中有着鲁迅的文风和笔风。

  萧红的作品,反映着当时的乡村民风,能体会到一种苦涩,有种压抑之感。《王阿姨的私》的结尾竟然是一声“妈妈!跟......跟我回......回家吧!......” 长长的、凄惨哭声久久围绕在空气之中。百姓痛苦在这篇短短的小说中表露无疑,让读者无法忘怀,这到底是个怎样的社会呀!

  在《生死场》中,后半部的描写已由人的生存死亡问题转向了革命前途问题,而对书中的金枝印象最深。出身农家的少女为了生活被迫来到城市经过自己的努力打拼成为一位缝穷婆,最终在受到忍辱后返回家中,还要受到自己母亲的驱赶,人情友情亲情都已到哪儿去了呢?

  很高兴,在这部图书中能看到《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优秀的小说和散文,让读者看得过瘾

  图书的精版包装设计精彩好书哦。

  ”

  《萧红全集(精装·全5册·插图本)》读后感(五):解读萧红要从她的文学开始

  曾有人说,五四时期最经典的小说是“两城一传”:《边城》、《围城》和《呼兰河传》。《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曾入选过诺贝尔文学奖,如果不是当时的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太官僚,沈从文很有可能凭借这部作品获奖。《围城》就更不用说,从钱钟书写出它的那天起,它就一直在畅销,一直被模仿,一直被传诵,却从未被真正超越

  萧红的《呼兰河传》能和上述两部经典作品齐名,可见它的精彩程度和经典程度。

  《呼兰河传》入选了“教育语文新课标推荐课外必读书”,变成了准教材之后,它就走进了千家万户——对于中国很多家庭来说,唯一愿意买的可能就是教材。而成为了“必读书”,它的流传范围也就更广泛——虽然那些买过它的家庭也未必就读过它。

  《呼兰河传》能够成为学生必读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干净”,一个知名女作家将对童年的回忆、对故乡眷恋流转笔端展示在我们面前的这部小说像山水画一样优美,像童谣一样纯净。纯净优美之余,又不失其深刻。小说没有主要人物,也没有轴心情节,但它却吸引你一页一页地读下去,这体现了萧红精准的文字功力和她饱满的情感。

  萧红不仅能写出纯净优美的温暖怀乡,也能写出直面命运和存亡的《生死场》。坦白地说,前年我曾经读过一次《生死场》,但有点看不进去,这次读萧红文集再次读了一遍《生死场》,才发现这部小说确实有它的深刻之处,难怪能够成为萧红的成名作,也奠定了她“抗战作家”的称号。关于《生死场》对于家国命运的抒写和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已经有很多文章论及,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我只想说,萧红在《生死场》中对东北农村生活的刻画也是很精准的,当然这一点在《呼兰河传》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萧红的文字有点像她的恩师鲁迅,虽然恐怕鲁迅永远也写不出《呼兰河传》这样的东西,但萧红的笔触中那股饱满的激情则很接近鲁迅。即使是《呼兰河传》这样平淡的小说,你也可以体会到萧红那股浓烈的怀乡之情。《生死场》更是浓墨重彩悲剧,其悲剧的程度和直击人心的故事架构绝不亚于当今的莫言。多年之后再读《呼兰河传》,我能从中读到很多当今以文笔优美见长的作家的影子;同样,《生死场》中也能读到包括莫言在内的很多写实作家的味道。当然,绝对不会是关公向秦琼学武功,而只能归纳为萧红对当代作家的影响。

  去年,霍建起执导的电影《萧红》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萧红的人生。萧红是才女、也是美女,有看似浪漫实则坎坷的爱情——笔者曾经有一句“名言”:凡是伟大的爱情,都不值得羡慕,这句话也适用于萧红,似乎也适用于张爱玲。可以看到,上述对于萧红的描述同样适用于张爱玲,以及当时的好几位才女。而萧红有别于她们的地方是什么呢?红颜命短?和鲁迅有着很深的渊源?是,又都不是。萧红之所以为萧红,只在于她的文字。想要真正走进萧红的内心世界,只能从她的文学开始。

  《萧红全集(精装·全5册·插图本)》读后感(六):一个北方姑娘

  断断续续才看完了《萧红精选集》,仿佛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看这本书更能有感同身受的体会,所以一字一句都不肯略过,就慢慢读着。

  萧红和张爱玲经常拿在一起说,像这种传世女子我更爱看她们的生平,人物传记形式,了解她的身世后,在阅读过程中便时常感到她的存在,那一幕幕是她在欢呼、在嬉笑、在痛苦、在怒吼,心情也跟着起起伏伏

  《王阿嫂的死》与《生死场》,两篇给了我极大震撼。看了季红真写的序,我才更真切的知道她的三段情缘,以及两个孩子。第一个孩子送了人,第二个孩子生下没几天就死去了,对于一个即将成为妈妈的人看到她的这些经历,我觉得那是顶天的痛苦,序中却并没有她痛苦的描写,只写着坚强与革命。可是这两篇小说中,她对于失去孩子的痛苦我感受出来是很深很深的。“王阿嫂自己在炕上发出她最后沉重的嚎声,她的身子是被自己的血浸染着,同时在血泊里叶有一个小的、新的动物在挣扎”,而最后王阿嫂死了,这个孩子也死了,王阿嫂生过的三个孩子都死了。生死场里,金枝的孩子也死了,被活活地摔死了。小说里,大家对于死亡都没有过多的痛苦,“死人死了,活人计算着怎样活下去”,王婆喝毒药了,大家等着她落最后一口气,缓过来她活动着想要起来了,她老公赵三拿扁担切在王婆的腰间,血从口腔直喷,这下王婆一点气息也没有了,被装进棺材里,不过“王婆终于没有死,她感到寒凉,感到口渴,她轻轻说:“我要喝水!”但她不知道,她是睡在什么地方。”小孩死了就被抱去乱坟岗,被野狗吃了,撕咬得没有完整的尸体。如果我活在萧红描写的这个年代,如果我也能有所思想,我也会“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因为小说里的人物是冷漠的,无所谓的生活着,活过一天算一天吧。

  再说《呼兰河传》,因为自己才怀了宝宝,爸爸妈妈无限的欢喜,大老远的也给我寄了很多东西来吃,让我不要工作了回家去安心养胎,他们供我吃供我用,保证在家里连筷子都不会让我洗一下,他们来伺候我,上午才说了消息,下午爸爸已经告诉我的同学说我要回去了,让她们等着我回去玩。这些事我能想象到以后孩子出生了,爸爸妈妈会把他当成大宝贝,而爸爸一直就像萧红的祖父一样,慈祥温和,基本上看不到生气,悠闲悠闲的生活着。从小说里我能感受到小萧红的纯真快乐,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对于儿时的快乐记忆,写出来就像一个小女孩的心境。小萧红用很大的声音念诗,祖父说,“没有你这样念诗的,你这不叫念诗,你这叫乱叫。”一段话,这么简单的一段话,我的眼里,满满的全是爱意,就像她自己写的“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我也不知道以什么好的字词结尾,才疏学浅无法从文学上评论,而其他再多的感叹在萧红的文字面前都显得无力,就引用在《祖父死了的时候》这篇文里,她自己的感叹结尾吧,“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了。”

  《萧红全集(精装·全5册·插图本)》读后感(七):生死场 - 读书笔记

  昨晚看完了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我花了三个早晨和两个晚上看完整篇短短一百页的文字。看得断断续续,给我整体的感觉是文字是“散”的,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性格。我先两三句大致说一下剧情:本篇写于1934年,当时萧红23岁,她之前只给报社寄过几个短篇,这篇是她的第一篇中篇小说,当时已和她男人萧军同居,然后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一起写成(真是相辅相成)。小说描述的是东北(哈尔滨)贫民中农的“苦难”生活,简直生死不如,整片小说我根本看不到一丁点的光明,简直太黑暗了,但同时这也是非常真实的。很难想象这是一个23岁的花季少女写出来的。然后我买的这版里有点“未删减版“的味道,就是以前有几版《生死场》的校对是做过删减的,因为原著中有特别多的”少儿不宜“的描写(你懂的!),包括女人肉体和大量对死亡的血腥描述。故事似乎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好像是长长历史中的一个片段,萧红用及其真是的笔触呈现在你面前。

  整个故事看下来我甚至都搞不清人物关系,有些人物是男是女是死是活都搞不清,真的,所以我说写的很散。但是她对景物的描述真的特别成熟,我可以大家截个图感受一下~~

  书的最后附了一些各个时期的“序”和评论文章。我略微扫了一下没细看,但是看到有几句关键的描述把我想说的表达出来了。

  “萧红写了一群不像人的人,可是萧红没有说,这种不像人的人就没有生存的权利,这些人过的都不是正常人的生活,可是,就在这种生活当中,人也有尊严“

  然后胡风(不了解,但他30年代留学日本然后在那边搞抗日被驱逐回来了~)特意给生死场写了一篇读后感,他说”蚊子似的为生而死的他们现在是巨人似的为死而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生死场前3/4都是在写”惨绝人寰“的哀弱农民,后1/4开始写他们的”革命心理“的复苏(要我看其实是垂死挣扎啦,人之将死,被逼绝望了之后什么事情干不出来)。所以结尾其实是抗争的开始,但是同时作者的笔触还是没变,依然很残酷。全文最后一句写到”羊声在遥远处伴着老赵三茫然的嘶鸣“

  生死场写完后由于没有通过小日本的审查(国民党在小日本的检查下审的),二萧把稿子寄给了鲁迅,然后自费“非法“出版了。鲁迅作了一篇序,其中有段评论:”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瞬间觉得评论的好犀利啊~~

  后来萧红去了上海后跟鲁迅有过很长时间的深入交流,我以前看过一篇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里面有一段鲁迅对穿衣品位的描写,很有意思,当时特地截图下来留到现在,给大家看看,哈哈是不是这样呢~~??

  《萧红全集(精装·全5册·插图本)》读后感(八):若用痛苦衡量人生,张爱玲说出了痛,萧红却道尽了苦

  在读《萧红全集》这本书之前,我几乎都没有听说过萧红这个人,直到最近看了她的全集,了解了她的过往经历,还有她的一些作品。未曾意料的是,竟被这个女子给深深触动了。

  最令我折服的,非萧红直面岁月荒凉的勇气莫属。面对血淋林的人生,她不是鲁迅笔下真的猛士,反而只是一名冷眼旁观者,但她并非麻木不仁,而是因为她对他们的苦无能为力。所以她只能用她那看似冷漠的笔,写出女性最大的悲悯——她同情所有受苦的人,于是她把他们的血和泪,都化成了一滴滴墨水,变成一个个文字,让这些苦难在时光的纸上获得了永恒。

  说实话,即便已经看完《萧红全集》,我仍然觉得我还没有读懂萧红,总觉得她是那么的亲近,但又非常的遥远。就像那晴朗天空下的远山,看着很近,却没那么轻易抵达。因此在看她的作品的时候,也是感觉看的越多,不懂的也就越多。她就像那《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每当试图去理解她的时候,她却悄悄离得越来越远……或许,她需要的并不是身后有千千万万的追随者,她只要一个可以手挽手一起闭目听风声的人。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她终其一生都没有遇到,着实令人叹惋哀惜。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即便因为患疾孤独卧床,她依旧没有停笔,而是写下了望穿秋水亦望不到尽头的《呼兰河传》。在那本书中,她写出了那么多的生活辛酸,但她仍旧想和呼兰河城的人们一样,在这个早已干燥且处处萎败的世界,用自己细弱的瘦肩担当时光的重负。因此即便是临终之时,已经被切开喉管口不能言的她还在疾呼:……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然后岁月终究无情,就是这样心有不甘又才华横溢的萧红,31岁就离尘世而去。但她留下的那些质朴得感动无数人的文字,却真实还原了她的生活和灵魂。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喜欢上萧红的作品的原因,因为她的这些用心灵和生命写就的作品,已经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让我仿佛看见她就站着我面前,与我诉说她见到的那些世事。就像某人(忘了是谁)说的那样:如果你想永远年轻,那就去写一部伟大的作品吧!

  《萧红全集(精装·全5册·插图本)》读后感(九):致这个文明的世界

  之所以看这个会让我觉得悲伤,大概是因为想到了我的母亲,想到了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这样说可能会觉得可笑或者我故意夸大一些东西,其实是没有的。反而我自己一直一直在刻意逃避自己的童年,一直不愿意承认那片土地的回忆,和那些生活对我照成的影响而已。

  我想我真是幸运,我们真是幸运。生在这样一个公平的世界,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我说的是有权利选择,至于你选择之后是否能承担的起你所选择的事情给自己带来的后果那就不得而知了。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有选择的权利啊。不像《小城三月》里的翠姨,为着不愿意嫁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而生生让自己死掉;不像《呼兰河传》里面的团圆媳妇,好好的一个孩子愣是被折磨死……现在的我们多么幸运啊,即使仍然有一些封建迷信存在,但大多数的我们都是在一个文明的氛围里啊!

  这是来动脉的第三天。很佩服辰辰老师,他也是和我一起来的,但人家就是能和不费摧毁之力就得到自己想要了解和该要了解的一切,这里面当然有因为他是男性比较容易从女生前辈里打探到消息的原因,肯定也有他情商比较高、脸皮比较厚的原因啊!

  回到萧红的作品上来,她是真的天生的作家。任何一个人处在她那样疾病与饥寒并在的处境下恐怕都难写出这样打动人心的作品来,所以大概也是为着这个萧红才是萧红吧。那娓娓道来的口吻、不着痕迹的讽刺、深沉而又无奈的爱在作品里随处都能感受到,她对那片故土是爱的深,但到底也是没有办法。

  突然觉得萧红和张爱玲是有些类似的,都是专情到极致的女子。多数人都说萧红是悲催的、张爱玲是失败的,我却一点都不能认同。在我眼里,她俩都是尝过爱情的味道的,唯有那样全心全意的爱一个人才有资格品尝到爱情的味道,那种抽丝剥茧般痛苦但却甜蜜到忘我的那种感觉。

  爱情本来大概就是分好多种的。有一种是大家都轻轻松松,就好像很多偶像剧里的那样,甜蜜是大于疼痛的。但必然还有一种,那便是用自己全身的力气去爱上一个人,就好像要燃烧了自己也不足够似得,这种爱情里必然是要受伤,然而体会到的快乐也是要加倍的难道不是吗?!

  每次想到母亲都让我无比愧疚。我总是坚信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但放在母亲身上,好像又不是那样的公平。母亲她善良、美丽、勇敢、智慧、勤劳……几乎是占全了女性身上所能有的全部优点的,但她现在这样大的年纪了,却也不能享受到那种来自丈夫的温存了,每每想到这里就觉得一种无力感。哎。父亲啊,你为什么就不能让人少操一点点心呢?

  所以我情愿母亲是现在这样,没念过太多书,没有多余的想法令她痛苦。她不爱念书但她却晓得念书的好处。

  她愿意她的女儿念很多很多书,她常常跟女儿讲,“念吧,你就念一辈子书我也供得起”。她每次说这样的话是都是无比骄傲和愉快的,好像终于她的心思没白费,她的生命没有白活。

  在女儿看来,母亲讲这话时内心的骄傲和满足好像让她年轻了20岁,好像她又回到了少女时代一样,她的眼神是那样坚定、目标是那样清晰,倒让做女儿的羡慕起来,于是愉快地说道,“妈,我怎么觉得你比我还年轻里……”,母亲听了这话也是开心也是不好意思的作势拍了一下旁边的女儿,母女俩就都开心的笑了……那笑声是如此明朗,好像她们从来也没遇着过什么烦恼似的……

  母亲倒也真的没时间有什么烦恼。她今年都整整五十岁了。真是忙忙碌碌的一生啊,真是一天都不得闲呢。

  现在还是一样。她晓得二女儿念书还要交学费哩,儿子还要盖房子娶媳妇呢,所以也就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只当是自己依旧40岁,一天到晚不给自己休息的时间。但毕竟是老了咯,胳膊和腿开始一阵阵的疼,牙口也变得不好,但有什么办法,只有忍着呗。大女儿成了家,自然是不能打扰的;二女儿远在北京念书,跟她说了也是没有用的,还白白害她担心。儿子就更不能说了,他还小哩,能帮到什么忙?!所以就这样疼着也咬牙坚持、疼着也一天都不让自己休息。

  母亲啊,女儿是否太心狠!每每和你打电话聊家常,我都是鼓励你的。我说妈妈加油,妈妈你真能干,但也小心翼翼的说妈妈你要注意身体啊,我是不敢大声说让您休息的啊!我怕您闲下来之后日子更难过,我怕您没事情做的时候会想到自己被折磨的那段岁月,我怕我的精神支柱倒下,所以我只能口是心非的掩饰自己的心疼一遍遍用轻松的口气说着,妈妈你可以的,妈妈你真棒。

  不想了,反正妈妈,我们都过来了嘛。我们的日子都在一天天变好啊!感谢您一直鼓励我走出来看看这个大世界呀,不然真不知道自己现在是怎样啊!

  妈妈,现在看萧红的书我脑子里全是您的影子,我想这个世界还是公平的哩!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只要大家坚持下去,那事情的结局就一定会是好的!

  妈妈,您是我一辈子的老师,我要向您学习,即使一辈子都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也要让自己活得干净利落,靠自己的双手吃饭,别人尊重,自己也看的起自己!

  妈妈,虽然您一本书也没念过,但您是我永远的动力和精神偶像!世上再也没有一个人比您伟大,那些家世良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承担生活的痛苦并不叫我觉得伟大,反而是您,您再多不正常的日子里都让生活过的正常又高贵,这个在我看来才叫伟大!

  亲爱的妈妈,我永远爱您!

  《萧红全集(精装·全5册·插图本)》读后感(十):初读萧红

  按:国庆1、2、3日值班,哪里也没去玩,刚好把萧红的两本代表作读完了。为什么现在才读萧红?我一度确实是文学青年,就是高一那年,还当了学校的文学社长,文学兴趣是从读三毛、鲁迅、李敖、柏杨、路遥开始的,但由于个人兴趣,我的阅读很快偏向了历史思想类,对感发类的文学书籍兴趣索然,所以,我至今除《简爱》等几本外,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麦田的守望者》、《红与黑》等名著大多没读过。国内的小说也只读过鲁迅和沈从文的,连张爱玲的很多小说都没读。

  近两年,心理需求似乎有了变化,以前吧,觉得文学书无助于解答现实困惑,比如某党是怎么成长壮大的?股市是怎么回事?美国民主怎么发展起来的?甲午海战为什么失败?也就很鄙视文学。可现在读“问题与主义”类的书多了,感觉很多理论解释不过瘾,不管怎么解释,都与我的现实感受有差距。怎么办?读史?可一个已死的过去能启迪活生生的当下吗?

  尤其是这人一旦过了三十岁,就开始感觉中年来了,中年是什么?董桥说得妙。“中年是只想吻女人额头,不想吻女人嘴唇的年龄”,这些微妙的心理变化,历史、哲学是把它们当余数清除的,只有文学会在乎你的感受,而好的文学则会跟着你的感受一起感受,甚至能复活你钙化的记忆,使你的心性变得敏感丰富。基于这种原因,我又开始阅读文学了,尤其是小说。于是,从《白鹿原》、《废都》到王朔、莫言,再到张爱玲萧红,以后还有诗词,还有卡夫卡。文学真的很重要……

  一,《生死场》

  我一直就认为,《金瓶梅》比《红楼梦》更全面深刻,更严厉,也更慈悲。同理,萧红的《生死场》好就好在看到了“文明”以下的生存挣扎和爱欲冲动,她没有太太小姐的鄙夷,也没有启蒙者的居高临下,而是跟污垢世界里的人一起疼痛,这种疼痛经验诉诸文字就像是柴火米锅烧出的喷香锅巴。

  麻面婆听说自己家的羊丢了,就去柴堆里找,“她为著要作出一点奇迹,今后要人看重她。表明她不傻,表明她的智慧是在必要的时节出现,於是像狗在柴堆上耍得疲乏了!手在扒著发间的草杆,她坐下来。她意外的感到自己的聪明不够用,她意外的对自己失望。”这就写活了污垢世界的人对人的尊严的追求。

  鲁迅写闰土,两人小时候亲密无间,长大后,润土却毕恭毕敬的叫鲁迅“老爷”,鲁迅感觉悲哀,这已经算很有同情心的知识分子了。但鲁迅的这种同情毕竟还是启蒙知识分子本位的,在鲁迅意识里有个国民性乌托邦在支撑他的启蒙批判。而萧红才是真正体味到底层的况味,从他们的视角感知“说出”世界。

  《红楼梦》也是一样,对贾宝玉和他的女儿国是赞美有加,对赵姨娘、贾链、贾芹、晴雯嫂子则未免下笔太狠,完全是反面典型,丝毫没有生存挣扎和人性光辉,这不符合弗洛伊德以后的人性观,也不真实。相比起来,金庸古龙小说里的反面人物(多是因为某种感情创伤走入邪道)倒科学多了,人性多了。

  《生死场》的语言虽然比沈从文、白金、矛盾有才华,但跟鲁迅张爱玲比还是有差距,但正因为其语言的粗野,反而使得她在描摹人物心理时有了意识流的梦幻感。

  当年杨沫在《青春之歌》里将自己刻画为冲破旧世界、寻找真理的林道静,将前夫张中行刻画成自私冷血的余永泽。结果怎样?经过毛时代的戏弄,张中行的个体自由主义愈发显示出人性温情,倒是杨沫“革命压倒一切”的歇斯底里被儿女指责为自私。所以,《青春之歌》描摹的人性是片面虚假的,就不是好的文学。

  二,《呼兰河传》

  写《呼兰河传》的萧红,无论语言还是技法,都已炉火纯青。“所以没有人看见过做扎彩匠的活着的时候为他自己糊一座阴宅,大概他不怎么相信阴间。假如有了阴间,到那时候他再开扎彩铺,怕又要租人家的房子了。 ”前面是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最后一句是“越轨的笔致”,鲁迅的艺术直觉相当靠谱。

  《文心雕龙》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可为何写景最有名的偏是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呢?读完萧红《呼兰河传》,我若有所悟,文心雕龙和郭沫若等启蒙作家张扬人的主体性,景只是人的附庸,自然好看不了;而王勃萧红是人与物分开,显示同等独立价值,景就活出了尊严。

  《呼兰河传》一开头是:“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一般作者会把严冬、大地开裂隐喻为“艰难的时代”、“严酷的心情”,萧红却让景物兀自呈现,就像阿凡达星球的植物在自己说话。

  为什么《红楼梦》中的诗在小说中好看,单独取出就不好看了呢?对此,木心有个漂亮的说法:“《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这话说明,《红楼梦》中的诗只是附属于小说,物的“主体性”不足,也就是“诗性”不足,所以无法与李杜等人的好诗并观。

  《呼兰河传》第二点让我震惊的是:生命嘘气形成的语言风格。在小团圆婆婆向人解释为什么打小团圆时,那语言似乎一气呵成,却又不时的伸展、断裂、回缩,再伸展、断裂、回缩……如此往复递进,不但表现了小团圆婆婆的矛盾焦虑,也表现作者刻画人物时在进行“语言换气”,跟游泳时换气一样,优美极了。

  为什么说萧红“伸展、断裂、回缩,再伸展、断裂、回缩……”的语言风格与她的生命嘘气相关呢?因为她性急,却又认真;勇敢,却又缺乏安全感;渴望被爱,却又不想看人同情;自负,却又有时候没自信。这些导致她对人与物的平等、自尊极为敏感,但又不是沈从文那样美化写作对象,而是直面、悲悯、兀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