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的读后感10篇

2018-07-13 04: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的读后感10篇

  《我这个普通人生活》是一本由张佳玮著作,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读后感(一):张公子云彩枕头

  称呼是个很微妙的事。网络上都叫张佳玮“张公子”,我也这样跟着叫了好几年,叫得很顺口。这个称呼意外地种种语境下不违和,大概因为张佳玮的文章,是有种“公子”气息。当然不是公子哥儿的那种啦。首先是文艺上的才气,才思丰盛,博闻多识,属于老天文学饭的人。其次是文风中的自然倜傥,最后性格好,透着股温良,格外还有与生俱来的卖萌加成。

  但他的文章本质亲民、亲切、亲厚,写《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确实就是一个江南青年的最家常生活,后半段写到了欧洲旅居,也是讲吃,讲喝,讲街角的狗,讲街上的小偷,毫无高大上端倪。这普通的一切,到他笔下,就突然造化神奇活泼细腻,博识与卖萌,严丝密扣地结合在一起,又有趣又治愈系。

  写江南的冬天有多难熬,多惨淡,“六只麻雀带着下棋老头似的神情在花圃边迈步,常绿植物像为了圆场而挂在嘴角笑容一样摇摇欲坠。大红或大黑的鲜明色块在小径上来往挪动——这是冬天,女孩儿们来不及为衣服颜色季节。”他说声音是有味道的,说白米饭会叹气。“所谓好米饭,就是都你揭开锅,扑簌簌一阵淡而饱满香气腾完,会听见米饭带出一声极轻的“浮”,像叹气似的。那时你就知道,叹完这口气,米饭就白净香软。”写欧洲遇小偷与劫道客,身在事中,却有置身事外的喜感与无辜,本应惊险邂逅,写出了法式轻喜剧效果

  文字天赋高,极富文艺的敏锐与细腻,但这不是他的主战场,至少在这本书里不是。怨声载道民生事件细碎琐屑的生之烦恼,他都写,都不当主角写。主角是什么?是如何用这文艺的能力,游曳于庞杂的生活海域,剔捡出最切近本心的快乐,捕获一点一滴幸福感,打包带走,慢慢享用。

  直接一点地说,这本关于普通人生活的书里,作者展现了他感受幸福,汲取快乐的特别技能,以及不管世事如何变迁,要让自己朋友幸福、快乐起来坚定决心。这是一种纯个人的、现实选择。个人主义者往往是懂得生活之趣的人,这也是个人主义美好迷人之处。同时,我怀疑张佳玮还是个深度悲观主义者——如果不是认定这世界方向上是好不了啦,以他的天赋与才情,也许一个劲儿地写小说去了。

  他引经据典多,但不算秀学问,有一种诚恳在。认真地、乐呵呵地跟读者讲故事打比方,说心得指点着:看!这多有趣的世界,多好玩的文学与历史,多好看的画儿与雕塑!像孩子慷慨打开百宝箱,像自告奋勇跳入爱丽思梦境里的热心导游,恨不得把自己的眼睛借给你看,耳朵借给你听,这种热情近憨,让我想起段誉段公子。

  他也讽刺,但温柔敦厚俏皮点到为止。像一只好脾气狡黠的猫。比如他写“我有一个帅哥朋友,我有一个美女朋友”,讽刺流行心灵鸡汤写手:“将你加班的、劳累的、穷困的、被物价亲友家庭压力控制的、渴望快乐生活的劳动者,将你们看着美剧言情小说、网络段子、好莱坞电影杂志广告想像出来的美好的物化的生活,交给我吧。我伫立在时尚杂志品牌广告、成功书籍心灵鸡汤、万千办公室族和世世代代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后依然忍不住打瞌睡的梦里,高举梦想灯火!”最重的话也就这样了。而且轻轻的摇首里,仍然有很放下身段的理解,他知道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即使是心灵鸡汤给予的梦想,存在着仍然是有意义的。

  这种并不矛盾否定与理解,决定了这本书的基本方向。所以,这原本也是给普通读者看的书。再迟钝的人也能在一粥一饭上共鸣,能够在轻松中得到知识与智趣。

  至于这位作者,本质上是个挡也挡不住的奇思妙想人,天生有跟天上云朵说话并把它们采下来的本领,不仅自己玩得开心,还用云彩做了许多被子枕头送人。这本书就是他给普通人用云彩做的轻暖小枕头。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读后感(二):生活其实可以很美好

  很棒的一本随笔 从知乎上知道了张公子 特别感叹于他知识面之广 涉猎之泛。。。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他描写人的感受的用语很特别 好多形容也很特别 但都特别贴切。。。特别是他真的太会形容吃的了 隔着书都能感受到色香味。。。 这是本美好的书 我想最主要还是因为作者别人吧 他善于观察 热爱生活 总是能发现美好。。。还有开明爸爸 日渐温柔可爱妈妈爱人陪伴 读书 旅行 吃好吃的 看好看的 玩好玩的 生活其实可以这么美好。。。真好! 其实 这样的生活是可以自己过出来的!只是看你愿不愿意!为了自己活还是为了别人的眼光活 最终选择权还是在自己手中!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读后感(三):张公子不普通的生活

  张佳玮虽然貌丑,但有才到极致,写吃的东西尤其一绝,看的人口水都要留下来。张公子说他理想做个普通人,可是别听他瞎说,这家伙旅居法国,自由写作全世界逛逛吃吃,过着所有文青艳羡的生活。不过他写的文字,就是让人觉得有意思,他的比喻,只觉妙极,怪不得人家可以凭着才华,就过的如此洒脱

  比如张公子这么形容寒冷:南方的冬天像细心周到睚眦必报小女人,不凶不燥,可是无微不至细致温柔的冷着你。什么时候你忘了她,她就掐你一下提醒你这是冬天,掐的你一瑟缩。

  张公子这么说梦想:大多数梦想实现的瞬间,就像咬破了一瓣橘子,能尝到橘子汁,很甜,但之后也并没有羽化成仙。如果说有什么经验,大概有两点。其一:我设定大多数梦想时,都会有“只要实现了,一切就完美了!再没有什么可烦恼的了!”——但实现之后,日子依然会继续。一劳永逸的大梦,实际上并不存在。其二:我萌生梦想的年纪越小,那个梦想似乎就越简单

  还有他家那只可爱的狗,stay hungry,stay foolish ,且贪吃且傻且好奇,真是令人艳羡。

  最后的后记好一碗心灵鸡汤,无论世事如何,你还总是有权利选择是否在生活中汲取快乐。

  说了这么多,为啥只打三星呢?

  一本书250页,却用让人讨厌的大字体,还有两篇内容跟《世上有趣的事太多》重复,哎哎,张公子文章那么多,为啥就不能好好的出一本量足的随笔集呢?非要用这样无聊手段增加书的厚度……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读后感(四):普通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从图书馆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先是留意了一下作者的名字,张佳玮,猛地一看,还以为是在微博很火的张佳嘉,在看封面绿色背景抽象的简单线条刻画的一对男女,翻了一下内容和目录,有好吃的好玩的,果断借走之!

  这本书就是《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差不多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看完,里面有几篇文章让我非常感同身受

  第一篇文章是讲吃的,看的我口水直流,他大概把他从小到大从中国南方到北方,从上海到欧洲吃过的所有令人难忘记忆深刻的好吃的东西全部描述了一遍,让我真的觉得烹饪食物的声音也是有味道的,听到被油煎炸,被水蒸煮,各种咕嘟咕嘟的声音,伴随着食物的香味,写的我都不能再饿啦. 还有一些是属于夏天的味道和冬天的味道,和严寒的冬天相比,我当然最喜欢夏天,因为夏天就约等于冰淇淋西瓜

  还有一个超级有共鸣的就是看他讲旅行。简直跟我的想法是一样一样的。( 我也就这点爱好了)

  “旅行中,因为过上了远离日常生活的另一种未知新鲜的生活,于是格外慷慨,特别好奇,尤其大惊小怪。” 我好像就是这样的 “你会更认真的去端详他乡的天空,而你在故乡可能从没注意过天空的颜色,他乡的狗都比较可爱,尽管你在故乡可能特别讨厌狗的味道,他乡的空气都那么沁人心脾,而家乡的空气,你都没有仔细闻过,他乡的手工劣质小商品,颜色似乎都比家乡的鲜艳些,能让你情不自禁的抖出信用卡来。旅行似乎就是这一种状态,放佛情人眼里出西施,让人忍不住慷慨解囊。”

  “旅行的结束等于重回现实。而这种”终于还是会回到日常生活“里的苦闷,就像橘子汁里的涩,只会让甜来的更浓烈些。所以旅行里的阳光果汁单车,刺得人脖子发痒的草坪,海,风筝,写有电话号码纸片,贴着礼物标签的CD,游泳池旁边的树影,平时根本来不及一口气读完的书,一切都带着爱情的颜色,比平时的风景美好的多”。哇塞,都说到我心里去了

  其实只是换了一张床,换了一份心情,所有东西都看起来不一样了。

  最近一次回家,我也尝试旅行者的眼光来看待这座古旧的城市,大概因为是在夏天,美女短裙,傍晚凉风习习,热闹夜市明亮城楼,饭后散步,慢节奏的生活,被人当成还是学生问是不是20岁,注意到之前不被注意的细节暖意。原来每个城市都是一样的,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也都如此,这是我离开家乡8年之后第一次觉得喜欢这里,不是因为这是我出生成长地方。这种“客从何处来”的感觉奇妙

  妈妈总说我,去哪里就喜欢哪里,哪里都说好,不过是因为远离自己既定的生活轨道,换了一个地方一个心情。有时候我们会爱上远方,仅仅因为我们没有到达,有时候我们厌恶故土,仅仅是因为待得太久……

  晏殊在很久很久之前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读后感(五):慢下来的生活很美

  在我看来,作家最令人尊敬特质之一,就是他们可以用他们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甚至说有些厌倦的琐碎生活,他们的文字有一种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如此的美妙,常常会引起我们的共鸣,令我们惊叹:“没错!对的!这不就是我的生活嘛,作者简直像钻进了我的脑子里呀!”我们由此发现,哇,生活原来是这么美的,从而我们会以更大的热情去拥抱生活。

  是的,感染力,像许知远对话罗振宇时,老罗提起他一位大学教授的话,“真名士必读离骚。”从此老罗觉得不读《离骚》简直不是人。这就是感染力呀,一个人用他的激情热爱影响更多的人向着光明的方向变得更好。没错,张佳玮就是这么一位有感染力的作家,《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这么一本有感染力的书,张公子的文字中带着他对生活的激情和热爱,让我们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具体可感,生命张力触手可得,让我又想与这个世界恋爱一回。

  阅读这本书是急不得的,非得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意境,将阅读速度放慢再放慢,不能有读小说时那种想知道故事结尾的急迫。随便翻开一页,摊在书桌上,工作累了的时候,不经意的瞥见这些字,像瞥见生活,“土豆牛肉汤被炖到闷闷的咕嘟咕嘟声,烧肉酱抹在煎肉上的刺啦啦声,油条在油锅里膨胀的刺呖呖声.....”生活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与其说这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朋友抚慰着你的心灵。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读后感(六):摘录

  人的梦想可以繁多贪婪而且愚昧,可以庞大到让人一生沉溺其中,全然不顾现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生活在自己想象出的幻觉之中,而梦想只是比其他幻觉更美丽动人一些,反正都一样笨。世界和海洋非常宽广,宽广到会让你经历过才明白,一切梦想到头来都很笨拙;宽广到让你明白,梦想并不会因为脆弱渺小与笨,就失去其兑现的价值。最后,等你哪一天重新想起荒诞远大甜蜜愚昧可笑灿烂的梦想,等你相信某个梦想再怎么笨拙都值得兑现,那就是了。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世上有许多值得爱、值得欣赏、足以让人快乐的事,但到最后,开关依然在自己手上。通常幸福的感受无非两种时刻:或是忘记了权衡自己是否幸福(于是连烦恼也一起忘记),或是意识到自己很幸福外物只能诱导感官,而钥匙在自己的心里。

  虽然世事无常,人总不免患得患失,但这个星球经历了无数时光发展出了高度人类文明,其实也无非在试图给人更多的选择;无论世事如何,你总还是有权利,选择自己是否在生活中汲取快乐。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读后感(七):公子岂是普通人

  拿到书,看到书名,分成三行,稚拙大字写着:

  我这个

  普通人的

  生活

  没忍住,一口茶喷了。

  如果一个年产七十万字儿的红人给自己贴标签为“普通”,那我们还敢把自己叫作“人类”吗?

  张公子是大红人,不是一般的红。一般红人或者在豆瓣红、或者在天涯红、或者在知乎红、或者在虎扑红,没谁像他这样四处放火满世界红的,甚至有阴谋论者怀疑:“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替他算着,自去年八月那本《代表作与被代表作》之后,迄今也不过半年多,他倒陆续出版了五本书,包括体育类的《勒布朗•詹姆斯传》、《迈克尔·乔丹和他的时代》,艺术类的《莫奈和他的眼睛》,小说类的《既然已经走了这么远》,以及这本随笔集。腹笥之宽,笔头之健,令人击节。

  才子文章者,撷取一二故实,穿插点染,其意自见,讲究的是信手拈来,浑然成趣。若是惨淡经营,书囊无底,思滞手钝,就有头巾气了。若是浮华流丽,风流蕴集,用笔草草,又似太轻薄了。张公子文章就是这样好,离老夫子和脂粉团都远远的,举重若轻,行云流水,偶尔俏皮,一派阳光,是堂堂正正的公子做派。

  我与张公子见过两面,一次是与他和他的她吃日本料理(不能说),一次是上海书展上给他当书托(与有荣焉),都相当愉快。我觉得,见面与不见面的差别还是颇大的,纸上的他是一位摇曳生姿、俊迈不群、翩翩佳公子,纸下的他却是一枚温柔敦厚、济济楚楚、略有些宅的大好青年。我感慨的是,张公子曾云:“我们绝大多数凡人,独自感叹天赋不足、创造不够什么的,其实都是幻觉。问题归结到最后,无非就是一懒,二拖,三不肯读书,如此而已。”承他谦让,把自己也归到“凡人”堆里,其实看他的每日时间表,不懒,不拖,肯读书,白日里上课,半夜噼里啪啦敲打键盘,勤本来就能补拙,不拙的还这么勤奋,他不红,天理不容。

  2013年接受《明报》记者访谈时,张公子谈到好作家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有或者曾有过异于常人的、对文字的执着——因为文字这东西,无论看上去多么轻松,真实写来,总是很不易的。”大实话。按照他一贯的一气呵成掉书袋的习惯,他一一列举了自己喜欢的语言风格:王小波小说语言里的韵律感;金庸先生要言不烦、形象精确的叙述;纳博科夫小说里富有同感的描述;汪曾祺先生松弛自在、厚润有肉的短句;司马迁语言里锤山凿石的力量感;苏轼写句子的长短自在;马尔克斯大量繁杂意象堆积之后,忽然一句话收尾的招牌套路;雨果的大量炫技式华丽铺陈;曹雪芹式的不黏不粗的伶俐句子;《金瓶梅》那种精确又口语化的叙述;杜拉斯晚年,一句是一句,但前后文气不绝的味道——细心的张粉看到此处当有所会心。

  在《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里,勤奋又有才华的张公子避而不谈他的勤奋、收藏起大部分诗书,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普通人,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该把所见所闻所感敲打成文字换钱,那也毫不手软。于读者而言,此书是日常生活的感官盛筵,像他喜欢的纳博科夫一样,张公子的感官真是发育得好!他写“好米饭”,“就是当你揭开锅,扑簌簌一阵淡而饱满的香气腾完,会听见米饭带出一声极轻的‘浮’,像叹气似的。那时你就等着看吧,叹完这口气,米饭就会白净香软。”他写“凉白开”,“大夏天午后,蝉声织着丝,人盘腿坐在地上,半个脑袋塞搪瓷杯里,咕咚咕咚喝,从急吼吼到慢悠悠,最后温淡舒展而悠长。”他写“冬天的空调”,“空调耗电、又干、又很寡淡,好像没放肉的汤、兑了水的酒、虚情假意的接吻,让人暖和不起来。”他写威尼斯圣马可区依偎着的亚得里亚海,“那一片海水尽是幽蓝之色,越接近黄昏,其色越深。到日落时,海水蓝得像要吸收星辰,让你觉得喝一口,身体都会凉透。”——至于警惕的读者发现我引的以上几节里,张公子无论写什么,千回百转,总是绕回到口腹之欲上,那可不干我的事儿。

  所谓灵机飞动,妙语连珠,本是张公子的看家功夫,再挑剔的读者,看到这里也不免莞尔:“纳豆这玩意儿,类似于印度蔬菜煎饼和中国香菜:喜欢的人无日或忘,讨厌的人觉得吃了会丧失生活的勇气。”“吃涮羊肉的名手,一口下去,这头羊前世今生有没有交配生育过,也是门儿清了。”有时,他的语言极富于节奏,化用了体育解说词、评书、相声、武侠小说诸般元素,比如这段:

  “巴黎逃票的惯犯,普遍身手敏捷,老辣利索。你一眨眼,就很容易错过一幕好戏。比如,你看见一位爷,远远盯着地铁闸机,调整步伐,好,这就是起了心思;看他紧跑两步,手一按地铁闸机两边,撑臂、送胯、扬腿,一个漂亮的体操鞍马动作,‘嗖’就飞过去了,行云流水一般;跃不过的,就是一个猫腰滑步,低头一钻。总之吧,就跟成龙拍喜剧片似的,一眨眼,人已在地铁闸机对面,身子一直,倜傥的抖抖袍襟,满脸都是潇洒磊落理所当然,让人不由得想拍两巴掌,喊一嗓子好。”

  本书里,有一篇《追慕一个人,是一段怎样的时光》,以调侃的语气写了一般粉丝追星的心路历程:从一开始知道名字、对“造星工程”的反感,到偶然接触作品、一见倾心,再到媒体对明星狂轰滥炸、粉丝小团体建而复散,明星自是载浮载沉,粉丝对明星的认识也是潮起潮落,最后,漫长的岁月之后,粉丝与明星街头邂逅,还原成普通人面目的明星,令粉丝不胜唏嘘。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悲伤,而又真实。不知怎的,我很有代入感地想说,张公子,当你老了,安闲迟钝,出现在餐厅里等外卖的时候,千万千万,不、要、太、胖!

  完全跑题。The End。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读后感(八):不幸福是因为想要的太多,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才能收获幸福

  张家玮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个作家,是个人见人爱的男作家,就这一点来说,他就不是普通人。他读书甚广,读他的文字被不停得带着穿越在时空与历史的长河中,甚至你会怀疑,这货到底什么时候读的这些书啊。

  深夜捧起书,读前半部分的食物,细腻的文字,峰回路转的画笔,令人回味的不是味道,是味道背后的那些人,那些故事,那些让人唏嘘与感慨的时光。后半部分的旅行,有张有弛,亦如一起纵览欧洲,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果然是个随笔,一会儿吃一会儿玩,最后还出了三个故事。可就是这三个故事,勾起了内种的温柔,所谓的幸福,就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的时候,爱着一个相爱的人。

  不幸福是因为想要的太多,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才能收获幸福。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读后感(九):书中写到关于旅行的一些想法,感觉跟自己经历的很契合

  《你出门去旅行》

  你开始不那么热情了,不那么想跟人说话了。黄昏时节城市里华灯初上,你会在某件物品上被攫住,忽然觉得孤单得不行。天晓得是什么,也许是橱窗里一个闪亮的玩具,也许是一张只有鸽子跟你分享的长椅。你会看见隔街的人们喧笑走过,但那热闹是他们的。你明明在异乡旅行,许多东西触手可及,但又像是在隔着玻璃看一场流动的展览。

  精密的日程安排,在末尾处已被你半自动放弃。越接近旅行末尾,你越处于一种惶惑之中。你觉察到时日无多,你即将回去了,回到规律的、平静的生活中。你有点想回去,想回到自家的床上,喝自己习惯的饮料,看看书,看看肥皂剧,然后安然睡去,但你又不想这旅行就这样结束。你像是在周日,出去闲逛了一天,在黄昏时,既疲惫得想回家,又想这一晚无限延长。这时候你翻出那些逛过的名胜古迹的照片,会恍然有种错觉:“等等,我真的去过那里吗?”

  但是会有一个时刻,通常在旅行尾声时,给你留下永恒的印象。某个闲来无事的晴朗午后,你可能在等车,可能刚从一个博物馆后门溜出来想喝杯饮料,可能起床太早一时间没安排。你闲适地坐着,已经做好准备回到日常生活的怀抱,但还来得及给自己最后一点小享用。可能是一杯酒、一份甜点,听一首曲子,看看异乡建筑檐角的飞鸟和天空,你会忽然间觉得,这种安闲自在的感觉,从味觉、视觉、触觉、听觉等一切所在渗透了你的身体,就像异乡有灵魂,抚摸了一下你的头顶,跟你说了声再见。

  你回到了故乡,开始继续过日子。跟亲朋好友展示你拍的照片,滔滔不绝说你旅行的见闻。但在日常生活忙碌之余,你在窗边站着,偶尔听见一首曲子——那首在旅行时自己常听的曲子——会忽然想起旅行中的种种:那些名胜古迹,那些饮料、食物与甜品,那些飞鸟和天空,以及那一会儿闲适自在、无所用心的时光。这才是一场旅行最美好的部分,虽然来得晚了些。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读后感(十):一个人能背负多少往事,真不轻

  前几天,高一同学把我拉进一个群。

  原本不想加,群实在太多。而我一直都是潜水,不说话。而后,另一高中同学也发了进群邀请。

  进群后。点开群成员。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进入眼帘。心情就在翻江倒海,我按着顺序一个个点开个人资料,看每个人的资料。像个窥探者一样 ,小心翼翼。

  秒钟滴滴答答,时间就这么过了近四年。与他(她)们阔别四年。

  少部分已经进入工作岗位,大部分在家乡的三本院校读书。我在那个高一9班呆过一年,那时的回忆却只有自己。

  班级里有40余人,在高一就辍学的 吴姓少年,回家继承了父母早餐店。在那个南方的小镇,却能保他一生温饱。他家的小店就在高中正对面,生意一直不错。整个高一上学期我们没有说过一句话,而我却在他掌管家里的小店的下学期,就刻意回避进他家的店吃早餐。我怕他尴尬,也怕自己尴尬。直到今天,我也说不清楚,这理由。也许,他早已不在乎这些,又或者他根本就没有记得过我。

  那个时候班里有一些女生,分成两拨。却在针对一个女生的时候,回归到一派。

  那个叫玉的女生,家里是做美容美发的生意,她打小就帮着忙店里的生意。对美的技艺更加娴熟,她是那种让人见一眼就能记住的女生。无论是穿着还是发型。在那个统一宽大校服的时期,偶尔有女生有那么些不同,就格外惹人注目。

  我总能在课间的时候,看到一些男生主动和她说话。

  又总能在晚自习前夕,听到一些女生在大声喧哗、朝着她的方向说些莫名其妙的话。

  后来一次次,有女生扬言说要打她。记得最深的一次是,在每周五的晚自习的轻松时刻,年级允许这个时间每个班可以教一首歌。

  本来是教青春励志的歌曲,最后在一群女生不断喧哗,嬉笑讽刺中,

  站起来对着她喊。一个两个,三个……还是那么几个女生。

  最后教的歌是“第三者的第三者”。 年级里盛传着她抢很多人的男朋友。

  直到现在,我亦无知真假。

  只是,看到那么些女生的冷嘲热讽,印象里她没有还击,始终沉默 。

  班级里那么多男生,还有一些女生。没有问为什么,也没有人帮她,包括我……

  我在那个时候,我所说话的氛围,局限于我的同桌。我就不再和别人有更多的交谈。

  语数外物理化学生物的那些老师……化学老师是班主任。

  语文老师认识我时,是一次作文比赛。他再讲台上一次次声明一个班只有2个名额。可是,很多同学依然在埋头做题。

  最后班里一个大大咧咧的女生举起了手,班里有了小一阵的 沸腾,大家或许认为是勇气,或许又认为,为什么要浪费时间。

  我在角落里举起了手,我的同桌看到我举手时,看我的眼神,我至今都记得。

  语文老师也惊讶,或许他认为这名额给予我是不是太可惜。我那么卑微,那么默默无闻……

  后来,我把初稿写好,同桌成为了我第一个阅读者。

  她看完后,心情不太好。

  她初中和我在一个学校 ,她说她有耳闻听说过我作文写的好。但是真没想到,会写到这样。

  我理解这种心情。她是我们班的班花,很多次调换座位,很多男生竞相帮忙的女生。 她好强,成绩也在前列。

  有很多人称她为才女, 那个初从师范院校毕业的语文老师,也颇为喜欢她。

  这么一个一直以来都还不错的女生,被身旁这样一个平庸的女生平地一声雷。

  扪心自问的说,那篇作文我改了好久,斟酌每一个句子的用词,我真的很用心在写。力求句子表达词义一语双关,读起来又要押韵像诗。

  对于那时的我来说,这么郑重的事交到了我这里。

  我很怕,怕的只有竭尽全力。

  从那以后,有一阵。班里开始有些同学主动和我说话。

  在一阵试卷的狂轰滥炸后……我又开始默默无闻。

  有些人一直很努力,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

  英语老师能记得我名字,是我有一次英语考到了班级第五名。不是我英语有多么好。只是我在化学物理跌倒数次之后,时间放哪儿似乎都是多余。我开始背单词,做阅读。

  数学老师更是自始至终就不知道我的名字。那个时候我中午从来不午睡,每天做数学题。午休时间,课代表在黑板上写了一道数学题。我算了一中午,解出的答案是49。和同桌对答案时,她的是47。最后我们各自说了各自的解题方法。我把答案改成了47.

  第二天中午数学老师,讲那道题。正确答案是49。

  从那一刻,我开始变得松懈。这就好像一个悬在悬崖边的少年,一次次企图抓住悬崖边上的固定物。想要爬上去,稳健地站在土地上,结束半空的那种后怕。最终被自己一次次的自我怀疑释怀。变的不在乎。

  嘶哑已无音,那个时候回家我也总是沉默。妈妈和我说话,语气也总是透满了不耐烦。我觉得我该是很讨厌的那种人。

  我有过很多次努力,断断续续。

  在分班的那些日子里。很多同学开始发同学录在写。我不记得我收到过几张,好像一张也没有收到。

  很多同学在纠结是选择理科还是选择在这这所学校处于尴尬位置的文科。还是选择从未被认可的艺术

  我鼓起勇气去找班主任,问意见。其实我心里早已有了答案,我要的或许只是一份认可。

  可是,班主任。第一句话是问我“你叫什么”

  春节回家的时候,叫了初中一两个玩的比较好的同学来我家玩。

  一个先到,我去接她。我们瑟瑟发抖在大风中等待另一个晚来的她。

  如今她们和我。一方在学校接受教育,一方进入社会接受洗礼。

  妈妈做了一大桌子菜,爸爸说,她们能看我。是看得起我。

  我有一点不解,呵呵……我一路走来,本本分分……难道我做过多么不堪的事情么……

  如果真的是做过多么不堪的事,那就是我给别人代过考,最后还没有过,但我收了别人的钱。

  我被高一的一个同学叫到山城。她说她给我找代考的资源。赚到钱我和她再分。

  她和我在高二高三都在一个班,她说高一9班就我们两个人还在一个班了,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段有缘分。我说好!

  她是当初,那个对击叫"玉“的女生团体领袖之一。

  我以为我和这样走在哪里都会掀起一阵风的女生不会有什么交集。

  可是生活很神奇。

  她说她会陪我一直到考试结束,我抽出代考的提成给她。

  最后她没有。

  我一个人在山城的街头,饥一顿饱一顿。找地方住,找工作。

  在我代考之后,我没有给提成她。她后来在高一那个班,把我弄的声名狼藉。

  她高考买了答案,最后考了我后来班的第一名。老师同学心里皆知,她后来绝迹了我后来的班。

  去年秋天,高三时和我关系很好的男生,在空间发她和他的亲密照。宣布了她成为了他的女朋友……

  大家咋舌,后来无常,再到后来的祝福……

  那个男生很会做人,他和她在一起后。

  然后当初发生的很多事,就像没有发生过……

  而我和我替考的女生、俞。现在仍然联系。

  我们现在是朋友。

  只是,我的身份却像个罪人……我对不起她。她说她之前对我生气过,

  后来说,那是命运的安排……

  我不知道 我和她能做朋友做到多久…………

  想重来,不可行。结局也总是在一个转角又一个转角被改变,被开始。

  当初那个被排挤的人,又被人请进了圈内。大家心知肚明就像忘记了曾经。

  那个当初受注目的人,慢慢退出视野。换了一批又一批。有一些人从未出现,有一些人一都在。

  那落幕下的悔恨,伤心。努力。灯光亮起,各自转身,开始各自的人生

  偶尔交集,又或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那些羁绊、回忆。如潮水一样来的那么轻易,又那么不被启齿。

  走的远了……也就好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