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望花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望花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14 04:1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望花经典读后感10篇

  《望花》是一本由邓安庆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望花》读后感(一):结果之前,先开朵虚妄且热烈的花

  文图 / 左叔

  没读邓安庆的《望花》之前,单纯地看到这《望花》书名,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时候故乡俚语“妄花”。

  这里的“妄”字是“虚妄”的意思,乍一听有点佛家的禅意,但实际上是老百姓日常生活里的“实用主义”。所谓“妄花”,就是不会结出果实花朵。小时候,我并不熟识那些自然科学里的常识,也没有大人与我讲解,我就带着“一知半解”的偏见,觉得那样的花朵“空有其表”,虽然开得热烈也不过“空欢喜”一场。

  后来长大了一些,才知道某一类植物其实是异花授粉的。那些被孩子们随意摘去丢弃的“妄花”其实也有它的作用,它承担了最终结出“果实”的重要一环。明白了这一切之后,日后再见到“妄花”的时候,心里的观感又调整许多。“妄花”结不结果实,变成不再重要的考量标准,开得是否热烈反倒成了回头再去看的欢喜。

  读了邓安庆的《望花》,才知道“望花”其实是书里的一个地名作者也自述在现实世界里看到这个地名时,脑海里便有了一个挥之不去想要写下来的故事蓝本。同样身为写作者的我,其实也有类似经验。会在生活中偶然获得一个前置的核心概念,然后再去思考用怎样的故事情节将这个核心概念层层裹好,留下点蛛丝马迹留给有心的读者去拆解寻找。写的乐趣在此,读的乐趣大概也是如此。

  《望花》的故事不长,也不复杂。一个年轻人步入社会、初入职场时的心路历程情节起伏的冲突矛盾的纠结点也不复杂,是以年轻血肉之躯面对生活磨砺放胆去闯,还是被原生家庭的社会基础父母长辈的爱与关怀羁绊在某处。两者之间的选择与权衡的确是年轻人的焦虑点,尤其是在阶层日渐固化的今时今日。

  整个作品文本流畅度并不是特别突出精彩之处也较后来我在豆瓣上读他“卖惨文学”少了许多。猜想大概邓安庆成名之后,将早年写就不曾发表过的作品翻出来出版的作品,因为关注节点文笔上的能力还停在当初的那个情境里面。按现世价值来看这个作品,与邓安庆的其他作品比起来要略逊一筹的,但我总觉得这个作品的价值不在现世,而在于记取。

  每个写作者都有自己创作节律,或早或晚,最完美的作品大概也有它的定数,不多不少,但在最大的成果出现之前,那些或偏或斜的努力有没有价值呢?我认为是有的,这个价值也许不在于表达本身,也不在于对于读者的影响,而在于是它成全了作者朝着自己想要去的方向努力迈进的可能性

  每个创作者都是有野心的,这个野心里面其实包含的是某种不确定不自信习惯短文并且成果斐然的人,总想着在体量上的寻求突破;在某个领域上的创作上尝到甜头拥有读者粉丝群的时候,总想不要活在读者欣赏惯性里,写情感的想练练悬疑,写童书的想跨界成人。这种不安份,本质上其实是一种恐慌,一边想要试探自己的能力边界到底在哪里,一边想要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自己想要的。

  我们都知道未必每个尝试都会有成果,但它们的价值同样值得被记取。如同那些“妄花”,明知道结不出果来,但有世事历练之后,它是有价值的。放胆去试,下笔去写,总比停留在想法阶段要强出许多。更何况,《望花》对于某一类人群还是有诸多共鸣点、是有阅读欣赏价值的,只是放在邓安庆创作的整个历程当中来看,略微地弱了一些罢了。

  《望花》读后感(二):《望花》:我相信她不会轻易妥协

  收到书的时候,她在几本书里显的小小的。拿起来轻轻的。但她的名字《望花》吸引了我,最终也没有让我失望

  “一个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故事

  一个我们一生中都会面临的重要选择”

  这句话是我拿到书翻到书的背面看到的。

  我就在想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选择,会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读着读着我就明白了。

  我尽量剧透的委婉一点, 少一点,因为我希望你能亲自去看看这个故事。这是个平凡的故事,却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也像《望花》这个名字一般美丽动人

  这个故事里的很多情节,我都能感同身受作为一名读者,我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情感,任由它随着主人公曲折生活而波动起伏。

  张云松,即将大学毕业,好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初入职场,实在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哪里出错。在他遇到带他熟悉工作的师父唐姐后,稀里糊涂情况下,主动请缨接手望花镇的采访工作。顺其自然的与赵娟相遇、相识、相欢喜。

  遗憾的是,最终只有“保重”这般的惺惺相惜之缘。

  透过张云松的视觉,我们得以再次重温大学生活的一幕。室友吴鹏飞、李玉生、张正华在最后毕业之际,享受玩乐,生活邋遢。等到要交毕业论文时,在网吧通宵复制粘帖,稍微修改,以此蒙混过关

  这只不过是许多大学生活的冰山一角。也是现在大学严进宽出所带来的弊病。

  很快,他们就尝到了现实的苦果

  吴鹏飞再次出现在张云松门外时,想必是在外混不下去了。联系其他室友,了解到张正华在一家公司房地产文案,不到一个月就被辞退,此后便处于找工作的状态;李玉生跟人合开花店,忙的连电话里叙旧的时间都没有。

  不管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这本书的故事里,我们都能够看到:在该努力的年纪里,我们选择安逸,后来都会连本带利的拿回去。所以,找不到好工作,连女朋友都要嫌弃你,跟你说分手。不要怪别人不能与你同甘共苦,是你从没想过为了她要早些努力。

  所以吴鹏飞与他女朋友最后只能以分手结局。所以最后他母亲老家呆不下去时,还要去省城保姆

  如果当初我们努力一点,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如果你还在上学,我建议你亲自看看这本书里的故事。不仅仅是为了激励你,也是为了让你做好心准备。当然只图享乐的富二代可绕行。

  初入职场的张云松,手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放,每天等着被安排工作,完成工作。他最初的心路历程,我简直感同身受。直到得到唐姐的指点:“我希望你不要老在等,要自己主动找事情做,你注意到公司……等等”,三言两语惊醒梦中人。也着实给我上了一课。

  很多时候,我们在工作上感到力不从心,没有进步,不过是因为我们总是被动的,我们总是等待,总是害怕犯错,这样怎么会有进步呢?

  同时,我们也能看出一个公司的内部矛盾,对,有矛盾,但也有温暖。柳经理一丝不苟,唐姐的粗中有细,张总的平易近人,甚至帮他置办一身好一点的衣服比较起来,柳经理与唐姐在工作方案存在分歧,这样的矛盾似乎已算不得什么。

  最让人惋惜的是,他和赵娟只能擦肩而过。赵娟大学毕业后,由于赵妈身体原因,不得不回到望花这个小镇上,在爸妈工作的厂里上班。

  然而她的内心并不属于望花这个被人遗忘角落。她身上有新鲜血液,有新时代女性的觉醒。可她还是被束缚在父母的身边。

  渐渐地,赵妈便总用心不好来要挟自己的女儿,希望女儿和自己认为不错的温磊交往。赵爸一开始是向着女儿的,后来想必是妥协在他妻子心脏下。

  我不知道作为一个母亲,女儿的幸福算什么?

  我今年也是26岁,读完大学又回到县城,在一个小镇上上班。

  我们这一代人,被父母寄予希望,希望我们靠高考走出去,可最终又希望我们回到原地。我想我们是从旧世界过渡到新世纪的最后一代人吧。就像望花镇上的思想觉悟一般,即使封建社会经过去,但女性的自由婚姻自主照样受家庭的限制。这并不是一个完全女权自由的社会。现在2018年,依然会有人像赵娟的妈妈一样,觉得26岁没结婚姑娘都是老姑娘了。这样的思想,尤其在于父辈,尤其在于像望花一样的小镇,而望花镇不过是世界上千千万万个小镇中的一个。

  赵娟实在不愿屈服,趁张云松来镇上出差,故意让所有人都看到她和张云松一起有说有笑。以此表明她的态度,不仅是向她妈妈表明,也是向温磊表明。

  在命运面前她是努力过,抗争过的。而这一次似乎把自己逼进了死角。在和妈妈的争执中,妈妈犯病了,而且情况不太好,最后送去市里医院。她无法依靠张云松,他们之间即使有喜欢,也是没有戳破的。

  也就在赵妈犯病的同一天,张云松也生病了,而他连自己感冒这种小病都出不起医药费。他孤独一人只有死撑。也许我们也有这样的时刻,我们能够感同身受,但无法替别人分担。每个人的人生都只能自己面对。

  最后好在遇上了唐姐老公,否则,谁知道他能不能带着40度高烧撑到明天?

  当张云松和赵娟在医院再次相遇时,我以为是他们两人的转机,却没想到是最后的交际

  温磊,那个用自己方式喜欢着赵娟、有些肥胖油腻的、深得赵妈赵爸欢心、又与赵娟在同一小镇上的人,找过张云松。只能说温磊爱着赵娟,但是不会考虑她的感受,他觉得自己爱她,赵妈赵爸喜欢他,认可他就行了。还有他比张云松有钱,他出得起昂贵医药费。他有的筹码,张云松都没有,张云松只有赵娟对他的心意,可这份心意在父母身体健康面前也只能深深藏起来、埋起来。

  结局是令人惋惜的,但我还是对赵娟抱有希望,我想她不会就这样轻易妥协的!慢慢地,当初的迷茫都会找到答案,当初的单纯都会找到成熟。我相信,下一次相遇,我们会有更好的准备

  《望花》读后感(三):小城镇的年轻人

  带孩子的和玩手机的空余里,看完了邓安庆的《望花》。邓老师的书我之前只看过一本《山中的糖果》,非常喜欢(《我认识了一个索马里海盗》买回来还没看)。新书披着爱情外衣讲述了一个离开的故事,上完学,有的年轻人,回到了故乡;有的年轻人,走去了四方。 比起以前作品,进步的地方是终于涉足虚构的中长篇小说而不仅仅是真实的生活观察,但是很多地方还显得生涩,人物对话略显平淡,有些情节也不是很自然,个人感觉,没有我看的上一本好看。 但是,仍有很多地方打动了我,比如每个年轻人都不想回到小地方,赵娟一直试图摆脱日复一日的小镇生活,最终也没有成功,令人惋惜又心痛,因为我也是这样的小镇青年啊(现在已经是中年了)! 赵娟这个女孩子,可以说是小镇姑娘里非常完美的形象了,长相好,工作认真踏实脾气温和,对长辈有礼貌。这样的姑娘,在小城镇大妈眼里是妥妥的好媳妇形象,难怪琴姐那么看中她,非要把自己侄子介绍给她。而她让人心疼的地方是,她回到小城镇,不是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因为妈妈生病;而她最终也因为妈妈不得不妥协选择并不喜欢的温磊。她以后的生活可能仍然不太快乐,除非真的彻底甘心生活在小城镇。 不过大多数毕业后又回到小城镇的年轻人并不像赵娟这样被动,而是随波逐流,毫无意识地过上了这样的生活。就像我,在一个三线城市读大学,就业时稀里糊涂地去了一个小县城,后来意外获得一份自己家乡稳定工作,年轻的时候太快稳定下来真不是好事,从此心志消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中间鼓起过数次勇气要离开这里,所以先生在省城工作也不在意,不怕两地分居,就怕永远在小城出不来,尴尬的是结婚三年多,宝宝都有了,我们仍然辛苦地分居着,一个人焦头烂额照顾宝宝并兼顾工作,离开的渴望日益强烈,却越来越难迈出沉重步子。 所以啊,我像赵娟一样羡慕张云松,虽然初入职场,孤独贫穷,但是还有一颗充满希望和热情的心,在动荡中并习惯了动荡,咬牙坚持下来,只要不放弃肯定会越来越好的啊,未来有无限可能,无论好坏,都是新鲜的啊! 文中一句话,看得几乎落泪:汉江那边传来汽笛声,张云松说:“我喜欢这个声音。只要它一响啊,我总觉得自己会随着它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哪里不重要,只要是在路上就成。” 我去年写过一段话: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在他乡生活过的人,远方总是一个极具诱惑力词语,远方的城市充满希望,挑战机遇,像夏娃的苹果。可是我们大约很难再走出去了吧,长期安逸闲散的生活消磨了我们的斗志,也荒疏了我们的技能,所剩的,除了被社会边缘化的不安和不甘,还有什么呢? 祝愿邓安庆能去更远的远方,希望自己的余生还有这样的机会

  《望花》读后感(四):用一辈子去做好一件值得的事

  从作者的微信公众号里订购了签名版的《望花》,翻开内页,就看到醒目的签名:用一辈子去做好一件值得的事——写作。愿与你同行。这是作者根据我的意愿写的箴言,我希望能够以此激励自己,和邓安庆一样去坚守心底的这个梦。他在实现梦想的路上,而我睡眼朦胧,还未启程。我希望自己能够再努力一把,抛弃懒惰和各种借口,做一次让自己引以为傲的坚持和努力。

  边带孩子边看书,断断续续地用了一周的时间看完了这本小说,从开头的那一句“错误无法避免。错误无可挽回。”接着是张云松第一天上班就出差错,那种胆战心惊,步步小心的谨慎,像极了林黛玉进贾府的敏感,更像极了自己初入职场时的状态。做什么都害怕做不好,都害怕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想积极一点却不知道用力的方向。

  小说中唐洁说:“我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没有想过要多多挣钱,觉得自由是最重要的。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谁也不能管我。但现在完全变了,一门心思地想钱······”记得大学毕业那会儿,我去工地实习,没有只有一千多的工资,自己租房,每天两小时的上班车程,新买的鞋子不到半年就磨破了。

  那时候最渴望的就是进步,希望摆脱人们眼中的“稚嫩”,但无论我怎么努力,还是得不到项目经理赞许的目光,那时候我最擅长的就是反省加忍耐,那是最缺钱的时候,但很少为了钱发愁。爱情也是纯粹的,当有人问结婚一定要有礼金,一定要有房子吗?我会轻蔑地一笑,为什么一定要有房子呢?如果两个人足够相爱,什么都可以挣到。天不怕地不怕的口气。

  等到工作了几年,结婚,生娃,经历了漂泊后的稳定,每天睁开眼睛也会去计较生活的成本,会考虑自己是否有养家的能力。钱,就成了唯一的目标,自由,却被深深藏在了角落里,蒙尘。

  赵娟渴望张云松的自由身,而张云松也有自己的烦恼。赵娟被望花镇困住,被母亲的死死死要挟捆绑着,被温磊的一厢情愿牢牢抓住了,所有人都看好她和温磊的结合,只有她自己在无力地反抗、挣扎,最后还是被母亲的严重病情打败,做回让所有人都满意的那个自己,满心向往外面世界的那个自己,只能被封存湮灭。

  有那么一两次,赵娟试图反抗,离家出走,当不得不再次回到望花时,作者写道:“她再一次回来,像是换了一双眼睛,来重新打量自己生活的这个地方。一切照旧。一切正常。只有她内心滋生着不满。”作为一个成年人,想要无拘无束地做自己,简直比登天还难。

  小说接近尾声的时候,听到汉江上传来汽笛声,张云松说:“我喜欢这个声音。只要它一响啊,我总觉得自己会随着它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哪里不重要,只要是在路上就成。”被工作和生活束缚住的时候,很多次都想不顾一切地离开,去任何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流浪。身体的行走,抑或是心灵的旅行,终究还是为生活妥协,困在现状里不甘地苦撑着。

  很喜欢小说中的动词运用,有一种力量感,甩开生活裹缚的力量,比如“行道上的悬铃木筛下零碎的阳光”很形象且优美。“死死死,永远用死来要挟。她,还有爸爸。两人被这个‘死’字紧紧捆绑。”赵娟心里的无奈和挣扎被“捆绑”二字描述出来,让人心头跟着一紧。

  赵娟回忆起跟王麟的爱情,“一走进这里,像是久旱逢甘霖的禾苗,全都复活了。她任由这些回忆肆意地长出根芽,任由它们盘绕心头。”回忆‘长出’根芽,很有画面感,记忆的匣子打开一发不可收拾的感觉。“那短信像是从望花伸出来的手,要抓她回去。”有种恐惧的紧张感。

  小说的最后,“赵司机把车子开得飞快,这个城市很快就被甩到了身后。”让人觉得城市,连同这个城市给自己带来的烦恼、羞耻也都被甩在了身后,一种畅快自由的感觉。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无论是书中的“你”,还是故事外的我,希望我们都能够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

  《望花》读后感(五):望断

  望花是小镇,望花是酒厂,望花是彼方,望花是现实……望花如同一个符号贯穿整篇小说,铺天盖地。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以张云松和赵娟为主角,构建了两个相连的世界。张云松初入职场,进入一家广告公司实习,做文案策划。望花酒厂位于离市区不远的望花镇,是张云松所在广告公司的大客户,大半个镇子的人都在酒厂工作,全镇依赖酒厂的运转。赵娟是酒厂的员工,与张云松因工作相识,彼此理解。故事便由此展开。

  “错误无法避免。错误无可挽回。”张云松刚进公司便认错了领导,在他眼里仿佛天大的错误,整个人的状态变得战战兢兢,患得患失。愚蠢,成了他最常给自己贴的标签。公司老员工的游刃有余与他的拘谨青涩相对比,照映出他自卑的模样,生活的重压与复杂的人际关系蚕食着他的少年意气。只有在出差去望花镇与赵娟一起时,他才得以放松平静。两人越走越近,他们在一起是轻松的,愉悦的,但现实依旧是残酷的。

  望花是束缚赵娟的土地,不是张云松温柔的乌托邦。赵娟纠结于逃离与认命,最终只能选择偶尔走出望花镇透气。张云松选择躲进望花镇避开职场的纷扰,最终事与愿违。“感觉一生都耗在这儿了。”“怎么会一生呢?我们都很年轻啊。”年轻人,总是想跳出樊笼,不甘平凡,追求人生的意义。不愿重复,不可思议那些重复的劳动。望花镇平静得有些死气沉沉,后半生一眼望穿。赵娟想走出去,不想被扣在望花一辈子。追求安逸,就困于围城,而朝不保夕地闯荡,同样有走不出的困境。迷失在望花这个狭小的圈子里,充满生活的无力感,无法挣扎脱身。人情世故,尤其是男女关系,成了绕不开的话题,直击人心,委屈无力得令人只能落泪。一份情愫暗暗滋生,或许从未萌芽,便戛然终止。一切只是泛起点点涟漪和小小波纹,一切又都回归正轨。“我喜欢望花河。”“我倒是更喜欢汉江,因为它不是望花河。”两句简单对话,道出了张云松和赵娟的内心诉求。

  现实常与回忆交织,平静表面下暗涌的波涛,是书中卑微个体沉浮的命运。不能自已,无法左右。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心态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在现实中失意或心有不甘的人们,总喜欢回溯过往的时光,因为现实已给了太多挣扎和彷徨。

  “平淡而近自然”,是作者喜爱的笔法,也是全书追求的笔调。行文细密流畅,平淡如水,却能咂摸出人生百味。平淡中的不幸更贴近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专门论述的第三类悲剧:“由于剧中人彼此的地位不同,由于他们的关系”,在“不能说单是哪一方面不对”的情况下造成了不幸。

  那是怅然若失的青春。那是茫然无助的命运。那是年轻生命的老去凋零。望花是张云松路过的一个地方,经历了一段人和事,他将要继续前行,在路上,去很远的地方。赵娟,留在了那里。望花如此真实有力,烙印在他的生命里。属于他的记忆,不属于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望花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