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自然的社交网络》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自然的社交网络》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14 04: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自然的社交网络》经典读后感10篇

  《大自然社交网络》是一本由[德]彼得·渥雷本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9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自然的社交网络》读后感(一):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大自然的社交网络》是德国国宝级明星作家彼得·渥雷本所著的自然科普图书。看到本书的名字自然而然产生两个画面,一个当然是风景秀丽空气清新让人沉醉的自然界,另一个则是我们当代人不管身处何地都离不开的互联网。这两者没有任何的关联之处,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哪,原来这里的大自然当然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自然界,而社交网络却不是我们用来联系的互联网,而是把大自然比喻成一张神奇的网络,万事万物都处于网络之中,但是它们是怎样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这就要仔细阅读本书,具有多年研究大自然经验的作者将会告诉你事情来龙去脉

  本书的作者彼得·渥雷本,可不是一般的作者,他的影响力是非巨大的,在德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之所以这么出名完全是因为作者的文学作品,而是他的经历和所做的事业。作者童年即立志成为一名自然保护主义者,长大之后的作者也是履行了他的诺言开始从事林业方面工作,并且为了实现他的生态理想,作者在德国埃菲尔地区领导管理着一片环保林区,他的目的就是恢复这片森林原始形态。在这片森林之中,作者每天辛勤的工作,把观察到的自然界各种有趣现象集结成书出版。由于本书是作者二十多年的真实观察记录感悟,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自然,并且具有深刻哲理,加上散文诗般优美语言,一经出版就引起巨大轰动,作者成为征服作者的科普类当红作家,更被喜爱他的人们称为森林游侠。

  本书是作者二十多年来认真观察,研究,思考,感悟的结晶。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并且仔细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等的生活习性,还有它们对于生态的影响,通过认真的思考,把这些事物关联起来,最后得出了本书的结论。自然界就是一个完整复杂的网络,这个网络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任何人类已知的机器,而且本书作者也是对于大自然的网络只窥一斑,由此可见自然界是多么复杂,而又是多么伟大。作者在书中用他观察到的动物举例,通过观察这个动物的习性和生活方式,来说明它在自然界的位置以及作用,通过真实的事件告诉读者,自然界就是一个平衡系统,每个生物在其中都有着自己特殊意义,是相互关联的,就是一张无形的网络,任何破获自然界平衡的行为都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作者首先就用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又陌生的狼来验证平衡理论,通过狼群变化对于自然界的影响,告诉读者大自然的事物是复杂关联的,因为这是真实的事件,所以非常具有说服力,很能获得读者的认同。作者接着用其它更多的动物来讲述自然界生物是如何相互影响,怎样处于平衡状态的。

  大自然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却又非常抽象。它有着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大自然则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客观世界,狭义的大自然就是指与人类社会区别物质世界,是人们常说的无机界和有机界,而作者在文中就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也就是他所说的大自然是不包括人类在的狭义的大自然,作者还认为把人类从捕猎和采集食物农耕过度的阶段划分出自然界是更加合理的。因为从这个阶段开始人类就对自然界进行了人为的干预,并且开始有意识改造自然系统为人服务。这种方式就是对于自然界的干预,破坏,这样长久下去是会打破自然界的平衡,造成严重后果,而作者创作本书也是想告诉大家,不要破坏大自然的平衡社交网络,要善待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以及尊重它们神秘特质,这才是作者的初衷

  《大自然的社交网络》是一本非常好的自然科普读物,作者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一套非常完整的大自然平衡社交网络体系,这些离不开作者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和总结。作者在书中有着自己清晰观点文笔也是轻松自如,并且时常幽默表达,还不断的进行跟进讲解,让读者能够更加容易理解明白,作者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专业知识都让我们眼界大开,同时增加文章可信度,题材也是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身,受众面比较广泛,最重要的是呼吁人们重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这是当今人们最关心主题,作者的这份情怀更加令人敬重,非常喜欢这本书,值得仔细阅读。

本书的封面

  《大自然的社交网络》读后感(二):听说过大象害怕老鼠故事,可你听说过蚯蚓控制野猪的事情么?

  是谁让全球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又是谁让地质灾害越来越频发?不是天神发怒,也不是上帝咆哮。而是我们人类自己的贪婪让大自然流泪,让自然害怕,让大自然流离失所。随着文明脚步走的越来越快,人们的思维却已越来越慢。人们已经蒙上了自己的眼、自己的心。虽然感觉到四季快要变成冷热两季,虽然害怕灾害来临,但是思维却已经管不了感官自私享受

  我们坐在空调房里,管它极冷极热,似乎与我们都无关。清醒的人开始提倡绿色环保,然而我们却已经离不开我们创造的现代文明。嘴上说着要保护地球,手里却在肆意使用一次性筷子、碗、塑料袋等。 我们一边享受着空调西瓜wifi的生活,一边抽着放在旁边的抽纸擦手,一边和朋友谈论着环保有多重要的话题。嗨,知道么?也许就是你手里的西瓜、手机、抽纸让我们的子孙们流离失所。

  近日借了朋友珍贵的一本书《大自然的社交网络》,是德国彼得.渥雷本所著的书。这本书把大自然比作一个精致钟表,这世上所有的一切都是钟表里的齿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缺一不可。缺了一个齿,大自然这个钟表就会停摆或者走动缓慢,甚至改变指针行走的方向

作者 彼得.渥雷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作者彼得.渥雷本,在德国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大名。他童年就立志成为一名自然主义保护者。为了实现他的生态理想,他辞去公职,在德国费埃尔地区领导并管理着一片环保森林。他将平日里观察到的各种有趣细节节集成书,结果一炮而红,成为了科普类图书爆红作家。

  本书两位译者周海燕、吴志鹏都毕业于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目前都就职于德国博世集团

  《大自然的社交网络》有十七章,从狼如何拯救了森林,到鱼对森林的影响,在到早上的咖啡杯写到狍子和蚂蚁及小蠹虫,也写到野猪和蚯蚓。里面写到的丧宴这一章,估计会让所有读者觉得反胃,但是却不得不停下来认真思考的篇章。丧宴里讲到很多大型动物、鸟类及小昆虫都喜欢食动物的腐尸,而我们人类却是丧宴的主角。因为我们人类的饭桌上几乎天天都有动物的尸肉,只不过我们吃的比那些动物吃的要新鲜些而已。

  书里还谈到森林与气候、自然与人类、故事传说以及物种多样性等等问题

  这真如朋友说的那样,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彼得.渥雷本在《大自然的社交网络》里用情感丰富的拟人语言把各种动物、植物之间的趣事描绘的淋漓尽致,让我在阅读时感受不到我是在读一本科普类的书。我感觉我是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

  里面的情节错综复杂,却不让人厌烦,反而有一种跟着彼得.渥雷本一起在现场观察的感觉。仿佛我正蹲在山毛榉(作者书里写到最多的一种树)下观察着蚂蚁和小蠹虫的你逃我堵的游戏。仿佛看到了小蠹虫被森林蚁困住的无奈和享受的模样

  作者对各种动物、植物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语言组织能力,使得我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愉悦的读完本书。由于彼得.渥雷的丰富经验,逻辑明确,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即使他所描述的事情再怎么不可思议、再怎么离谱,我也会深信不疑

  这里面谈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狼的猎捕对象。在人们固有的观念里,觉得狼很可怕,会吃家畜,会伤人。就连我们的童话故事里也会讲到狼和小羊、狼和兔子等等。然而事实是狼大部分吃的是野猪和狍子。

  但是人类为什么会把狼视为头号敌人呢?我想一是私心,因为牛羊是私有的,而野猪、狍子不是的,所以没人在乎。二是源于偏见,就像害怕蛇攻击人类一样,是的,我就是不由自主的而害怕蛇。然而蛇其实是个捕鼠能手

  现实中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被人们长期忽略的现象。狼和狗谁可怕?相信很多人脱口而出,当然是狼啊!但是我想请大家回想一下:是狼袭击人的次数多还是狗袭击人的次数多呢?恐怕我们很多人都没见过真正的狼,而被狗咬的事件在我们身边却时有发生。但是为什么人们对狗没有任何警惕行呢?却依然谈狼色变呢?我想依然是偏见吧,因为狼是强者

  所以我们极容易忽略我们身边的小事,忽略一些小型的动物、昆虫带来的伤害。也许是蚂蚁、也许是一条小鱼、一只青蛙,都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或者我们进化的脚步。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我想保持生态自然平衡才是最为重要。动物不知道保护生态平衡,它们只知道生存。例如食草动物只知道一味吃草,草吃完了就去吃树,什么都吃完了,要么走,要么等着饿死。而食肉动物只知道肉好吃,一味捕食。它们都是为了生存,是符合生存法则的,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但是我们人类知道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但是却是大部分失衡的制造者。例如大肆捕猎动物、’大肆砍伐森林、大肆开采资源、大肆挥霍浪费。是的,区别就在于,动物在无意识改变自然,人类却是有意为之。

  我们的行为必将带来连锁反应,大自然的每一环都紧密相连,互相呼应,就像我们现在的互联网一样,它们也有互联网,不同的物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动一发而动全身就是这样的道理。自然界的规律是平等的,不管高等生物、低等生物。因为大自然是公平的,它想善待它的每个孩子,破坏规则的通常是长得强壮的那一个。

  一如人类。我在想,难道人类文明难道不是自然的一部分?所有物种都在变化。不是进化就是退化。进化的原则只有一条,对自身有用。人、动物、花草树木,无不如此。 也许大自然面对被改变的命运无能为力,它们会哭泣么?会不会每一条河流都是大地伤口,只是不知道这伤口流出的是眼泪还是鲜血

  《大自然的社交网络》读后感(三):对于大自然,我们能做的就是什么都不做

  看过一部关于草原动物的纪录片,一只毛绒绒极其可爱的小狮子,跟着妈妈经历了草原的干旱无雨、饥肠辘辘,也躲开了无数大型草原猛禽的血盆大口,终于安定下来。就在我为这对母子的劫后重生感动不已时,却不料想更大的危机就在身旁,最终,为了与母狮进行交配,一只公狮子杀死了这只幼狮。

  记得,纪录片的旁白——这部片子摄影师,不停地为小狮子的死感到悲伤惋惜,尽管他拍摄下了整个埋伏和猎杀过程,也有数机会,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拯救这只小狮子,然而,无论是出于对职业本能亦或是对于大自然的尊敬,这位摄影师最终选择了作一名旁观者。当时,我十分不解,为什么他明明可以施以救援,却选择了袖手旁观。直至后来,我参与了一项保护生态环境公益项目,才明白,对于大自然的生态,我们能做的就是什么都不做。

  正像在《大自然的社交网络》这本书中提到的,人类及人类发明介入,使得很多动物因此而无法生存,甚至消亡。彼得·渥雷本在书中列举了昆虫和海龟的生态失衡:森林无论日夜,生态系统中大体维持着平衡,猎捕者和被猎捕者生存在相互制约的系统里。大自然的夜间光源只有月光,这也影响了许多种类的昆虫因而进化出特定的行动定律。但近年来,随着森林、草原等区域中的人类活动足迹越来越密集电灯以及其他可发光的电子设备移动装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上述区域,这就使得大批昆虫万千年来形成的飞行定律、避险法则,统统失效。在沿海地区,因为海滩上而今越来越多地建造了海滨步行道、海滨酒店,就使得刚出生的小海龟错误地爬向人造光源,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因为海浪泛起的波浪亮光而爬向海水,这导致了大量小海龟的死亡。

被人造光源所吸引的昆虫,光源代替了自然界的月亮,而使昆虫的“指南针”失效

  而由于人类的介入导致的生态失衡事件还只是近年来随着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产生的,属于整个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中的一个微小的小节点。书中以更广阔深入笔墨全面介绍了整个“大自然的社交网络”,以此提醒人们要了解一个全景式的自然生态,并且认真对待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无关痛痒生命体,比如小蠹虫、蚂蚁,死去的动物的尸体,甚至羽毛、排泄物等,因为它们直接关系着地球整个生态的“生死存亡”,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所打的比方,整个地球就是一个精密运转的手表,每样动植物,包括微生物、细菌等都是这手表环环相扣齿轮,只要一个齿轮停转、歪斜,整个手表便停滞坏掉。正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和自然界的万物息息相关”。

  在《大自然的社交网络》一书中,还揭示了很多有趣的表面看来不相干,实际上却互相赖以生存的生物链,而这些又都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活:

  比如狼从小就被母狼警示要提防各个猎食者、竞争者,却唯独乌鸦除外。因为狼与乌鸦形成了共生关系,狼在进食猎物时,乌鸦会为其放哨,而作为奖赏,乌鸦也会得到狼吃剩下的残羹。

  还有,某种蚜虫是它们的邻居蚂蚁的营养来源,蚂蚁会咬掉蚜虫的翅膀不让它们飞走,获取它们最喜欢的食物之一——蚜虫的排泄的含有大量糖分的“蜜露”。蚂蚁在吃这种“蜜露”时,同时会分泌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能抑制蚜虫翅膀的生长,并控制蚜虫的数量。因此,蚂蚁获得了美食的同时,也为植物的健康生长提供了空间,并对蚜虫提供了保护——为它们驱赶走螵虫和其他想要吃掉蚜虫的“敌人”。

  其他还有阔叶树对地球自转的影响,针叶林对天气的影响,鹤群对西班牙火腿产量的影响等等。无一不是这隐藏在人类视觉之下的大自然的社交网络的“蝴蝶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地市民门前掉落的无名长嘴鸟儿(其实这鸟叫“戴胜”,很漂亮的哦)

  记得前些日子在网上看到过一篇文章,说是人们看到一只从巢里掉落的鸟时,都会下意识地把鸟捡起来放回巢里,其实这对鸟是很危险的,因为这会暴露鸟的位置,使鸟妈妈找不到幼鸟,或使其置于危险当中(有人或动物会更容易看到它);更会有猛禽、猎食者为因此而找到鸟巢里更多的幼鸟,给这些幼鸟带来灭顶之灾。那么我们要怎么办?如果鸟儿没有受伤或者位置还比较隐蔽,我们就什么都不要做,让鸟妈妈来找它好了。

  因此,我觉得《大自然的社交网络》这本书,不但为读者普及了隐藏着的生态网络,也表达了人们不应该介入自然生态的观点,毕竟自然界自地球形成以来,有其优质的规则和调节方式,有其共生的智慧,并且已经得到亿万年的验证。

  :《大自然的社交网络》语言像一部专业的纪录片旁白,没有一句闲言赘语,简洁明了,适宜大众阅读。

  《大自然的社交网络》读后感(四):顺应自然就是保护自然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ensures the long-term viability of wolves in Greater Yellowstone.NPS / Jim Peaco

  1926年,美国黄石公园里的狼,由于当地农民坚持不懈地猎杀,几乎消失了。

  农民们送了口气,不用再担心狼会吃掉他们养的牛、羊等牲畜了。黄石公园里的其他动物也因此“受益”。比如:鹿。由于没有了天敌,鹿群也终于能安安心心地过日子了。

  然而,好景不长。

  没了狼,鹿和其他食草动物数量激增,把草地啃秃了,把新长的树苗也吃了。草和树长不好,鸟因为食物不够,也不来了。树没了叶子,爱吃柳树和白杨树的河狸也没了。

  土地上的草和树都长不好,缺少植物固定土地,所以一发大水,土地就会迅速松动,河道也因此改变。而且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

  直到1995年,人们又把狼给“请”了回来,黄石公园的生态系统才渐渐恢复:土壤不再流失,鸟和河狸又回来了。因为狼吃了鹿,控制了食草动物数量,让草和树能正常生长了。

  人们在自认为正确的保护自然的弯路上走了将近30年,才意识到:保护自然就要顺应自然,而不是人为干预自然。

  我们可以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生命体,人类只不过是这个生命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然界经过了数亿年的进化,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这套机制涉及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和自然现象。人类不是这套机制的设计者,也不是执行者。这套机制无需人为操纵,也能顺利运行。

  自然界的生物之间、生物与自然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即使大自然生态链发生了非人为“损伤”,也能自己调节与此相关的其他生物,进行自我疗伤。我们需要做的是:减少人为干预,顺应自然。这才是对我们自己、对自然都最有益的做法。

  《大自然的社交网络》这本书展现了生物间不为人熟知的关系网,说明了多种生物间是如何相互关联,以及大自然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的。

  看完之后,你可能会惊叹:如果自然界是一套机械,那一定是世界上设计最完美的永动机。因为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有用,而且自然资源能循环往复重复利用。(我看完之后怎么感觉:人类产生后的唯一作用就是:破坏自然,加速自然毁灭。。。囧)

  可能你会问:《大自然的社交网络》的作者彼得·渥雷本是怎么发现生物间的这些隐秘关系呢?

彼得·渥雷本

  彼得·渥雷本从事的工作一直和森林有关。

  从林业学校毕业后,他做了20年林业管理局的公务员。2007年左右开始,为了实践自己的生态理念,彼得·渥雷本从林业管理局辞职,在德国一个村子建立了一片生态林。彼得·渥雷本写的很多著作,如:《树的秘密生活》、《动物的精神生活》,以及《大自然的社交网络》,都得益于在他对自然的观察。

  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彼得·渥雷本,听他说说:看起来毫不相干的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气候现象之间是怎么互相关联的。

  1.生物之间的关系——树木、蚯蚓&野猪的数量

狼、鹿、植物之间的关系

  自然有自己调节物种数量的能力。

  比如:鹿吃树,狼吃鹿,所以鹿的数量不会太多,树的嫩芽就不会被鹿都吃掉。

  没有狼,树林里野猪、狍子、鹿的数量会不断增长,这些动物会吃掉树林里树木结出的任何果实。尤其是野猪,它们简直是树木果实的追踪器,能把土地上每一个角落中的树木果实都翻出来吃了。吃饱了的野猪不仅数量增长,还会把树木繁衍后代用的果实统统吃光。如果长期这样下去,这片林子就后继无树了。

  但是,树木虽然不能像狼一样吃掉野猪,但也真不是吃素的。树木竟然能联合起来在某一年商量好了都不结果,以便饿死这帮吃起来没完没了的野猪。而且,这些树木联合起来所能覆盖的区域竟然能达到几百平方公里。

  这样就算野猪在这片树林找不到吃的,就算它们拼尽全力跑到另一个地方找食物,也没用。整个一大片树林都会联合起来饿死它们。

  这就是大自然的调节方法。

  当然啦,由于人类自以为是的保护自然理念,这种树木不结果,饿死野猪的方法不太管用了。因为人类看到野生动物没饭吃,会主动喂食。还有时候,人们还会把卖不出去的农产品,比如:土豆、苹果扔到森林。这些“人道主义”食物的到来,让树木饿死动物的计划泡了汤。

  不过,别小看大自然,饿不死野猪不要紧,大自然会使用更狠的一招:让野猪生病。

  土壤中的蚯蚓是除了树木果实之外,野猪另一大食物来源。但野猪吃下蚯蚓的同时,还把寄居在蚯蚓身上的寄生虫吃下去。

  而这些寄生虫在野猪身上大量繁殖产生新的虫卵后,虫卵还会借由野猪的排泄物,排到土壤中,再次寄居在蚯蚓身上,等待着被其他野猪吃掉。

  吃蚯蚓的野猪数量多,排出体外的寄生虫就多,土壤中有寄生虫的蚯蚓也多了,吃蚯蚓而患病的野猪也跟着不断增多。

  而因为寄生虫感染而死的野猪也会增加。等到野猪数量减少,寄生虫没有野猪这么肥的宿主,数量也会减少,有寄生虫的蚯蚓数量也跟着减少。整个树林里野猪数量又逐渐正常了。

  树林的力量不止能控制野猪数量,还能影响气候现象。

  2.生物和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针叶林&气候现象

针叶林

  人类为了生活舒适,发明了空调,让室内气温冬暖夏凉。针叶林也有同样的本领,它们是自己的空调。冬能增温,夏能降温,甚至降雨。

  针叶林生长在温带或者寒带,这些区域冬天寒冷。寒冷的天气让针叶林很难生长。为了高效利用冬天里难得一见的太阳,针叶林的树冠呈现深绿色,能把光线转化为红外线。

  红外线产生的热量能加热空气。这样,即使冬天太阳只出来一小会,针叶林也能利用太阳光,加热周围空气,让自己赶紧生长。当气温高于零下4摄氏度,松树就能开始制造糖分了。

  这种自我加热空气促进生长的功能,是针叶林的生存之道。而针叶林还有更厉害的本领:降低气温,促使降雨。

  当气温高于40摄氏度时,针叶林会受伤严重。为了保护自己,它们只有自我降温。所以,气温高时,针叶林会释放一种叫做:萜烯的物质。我们走进针叶林闻到的一股特殊香味,就是萜烯发出的味道。

  萜烯能固定空气中的水滴,空气中随处可见的宇宙射线让萜烯固定水滴的能力成倍增长。这两者一起,促使针叶林能促使周围大气生成云层,遮挡太阳,降低气温,甚至降雨。

  可能你会担心,冬天萜烯释放出来,生成云层,那针叶林不就很难生长了?别担心,萜烯只有在气温高的时候才会释放。也就是说:针叶林知冷知热。冷了,加热气温;热了,释放萜烯。针叶林可以说是一台不用电的全自动空调了。

  即使树木发现自己将不能适应当地气候时,也能慢慢迁徙。比如:公园草坪上可能会看到的野生小树苗。但很可惜,这些树苗长在了不能生长的人工草坪上,最终会被人类修剪草坪时,修剪掉。

  而人类修剪的不只是小树苗,死掉的树也被当做垃圾一样修剪了。但对大自然来说,一切生物不论生死,都不是垃圾。

  3.资源轮回:死是生的开始

电影《湮灭》中女主角的手臂纹身:衔尾蛇体现了宇宙循环观的精神,即建构与破坏的往复,生命与死亡的交替

  我记得学物理的时候,老师说过两个定律:能量守恒和物质守恒。

  大自然是这两个定律的忠实信守者。自然中没有所谓的“害虫”和“垃圾”,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缺了一种生物,就会导致生物联系缺失了一环。即使是小蠹虫和老鼠,也有它们的作用。

  树木生病之后,小蠹虫会入侵树木,安营扎寨。表面看起来似乎这些小蠹虫导致了这些树木的死亡,但其实,没有这些小蠹虫,树木一样会死。小蠹虫最多只是加剧了树木的死亡。但树木即使死了,也不是毫无用处。郭公虫、真菌等等依靠腐朽树木为生的生物需要死亡的树木才能生存。如果树木不死,这些生物也无以为生。

  不止死去的树木滋养了生物,死去的动物同样养活了很多以腐食为生的生物,比如:秃鹫、老鼠、埋葬虫等。而且死去的动物也滋养了土壤,土壤中的植物由此得益。

物质循环

  自然界就是这样生生不息、不停循环的。

  而人类的干预,打乱了这种循环:给虚弱的树木输液,不让它们死掉;把死亡动物拖走,不让对人类有害的老鼠、昆虫繁殖。这些看起来保护自然的方式,其实只是保护了人类自己的利益。而对自然好的保护方式就是:消除人为干预,顺应自然规律。

  可能你会问:《大自然的社交网络》是不是告诉我们顺其自然,就是什么都不做呢?

  不是,彼得·渥雷本强调的是:我们应该对自然保持敬畏,善待自然中的任何生物和这些生物的特质。只在必要关头干预自然,比如:黄石公园里本来有狼,狼没了,还是要把狼引入回来的。

  其实不论我们是否承认,从人类开始茹毛饮血,刀耕火种之时,就已经开始干预自然了。我们现在做的只不过是亡羊补牢而已,但是亡羊补牢总好过继续无知地破坏自然。

  :

  值得一提的是:《大自然的社交网络》的封面和封底借用了美国画家 亨利·卢梭的作品《梦》。

  或许是希望人类能和卢梭《梦》中描绘的一样:人融入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大自然的社交网络》封面&封底亨利·卢梭《梦》

  参考资料:

  图片均搜集自网络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ter_Wohlleben#cite_note-Wohlleben-1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銜尾蛇

  《大自然的社交网络》读后感(五):大自然的社交网络

  在大自然中,每一寸土地上都隐藏无数的秘密,当你看一只小生物,当你看到天空的云,它们之间的关联,就是伟大的自然之力,你会由衷的理解,何为万物有灵且美。如果你对大自然充满敬意,相信你会爱上它的!备受全世界读者喜爱的森林游侠,一层层展开大自然的秘密网络。   广受读者追捧的畅销书作者彼得·渥雷本,以亲身经历和观察,将客观事实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叙述,使你能充分领悟到自然的惊奇与丰饶,让你从自然的细枝末节,看见万物循环的奥秘。真正理解大自然万物运作的内核。 全世界大概没有几个人能像彼得·渥雷本一样,把大自然讲的如此扣人心弦,让你从方寸之地,看见自然万物的奥义。 比推理书更上瘾,我本来只想在下雨天看两页,但是拿起来就没有放下!   小小的蚯蚓可以控制野猪,狼群的消失可以让河流改道,鸟群竟可以影响千里之外火腿的生产,号称“森林警察”的森林蚁唯独对蚜虫放任自流,落叶竟然可以影响地球自转…… 自然中的万物是互相交织的一张大网,那些你从没想过的社交怪圈,才是生命发展的真实内核。   大自然蕴藏着无数的惊奇:阔叶树影响着地球自转,鹤群降低了西班牙的火腿产量,针叶树能够控制云雾。这些惊奇的背后隐藏着什么?这位热情的森林学家以及畅销书作者——彼得·渥雷本,带我们走进一个很少有人涉足的世界,感受自然界动物、植物之间奇妙的关联。动物和植物如何相互影响?不同物种之间的沟通是否存在?均衡的自然系统失去平衡后会发生什么?一个个令人读起来兴奋的故事和层层挖掘的事实,开启观察周边世界全新的视角。 每一个章节都是一场奇妙的自然循环,借助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几十年的细心观察,作者不仅为我们讲授了自然的惊奇,更是开启了我们观察周边世界全新的视角,只有理解并尊重大自然,才能更好的生活。   我相信你看过此书,会完全改变你看待路边小生物的态度。在大自然中,以狼为例,它们就起着“齿轮”的作用。如果我们把它们消灭了,那么不仅仅是那些牛羊饲养者的敌人消失了,大自然这部精密的机械钟表也将开始出现偏差。这样的偏差,可能是河流改道,也可能是当地许多鸟类灭绝。   同样,当人们给大自然增添些什么,比如释放一种新的鱼类,也会打乱自然的步调。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当地的鹿群数量急剧下降。鱼会导致鹿群数量下降吗?是的,因为地球的生态系统稍有些复杂,不能简单用因果规律来判定将结果归于哪个原因。甚至那些保护自然的措施本身,也经常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回升的鹤群数量竟然能影响西班牙的火腿产量。   所以当务之急,是致力于研究大大小小的种群之间的关联。因此我们也应该去观察一些不起眼的小生物,比如红头苍蝇,它们只出没于冬天的夜晚,期待能找着根旧骨头;或是甲壳虫,它们喜欢腐朽的树洞,在那里能吃到鸽子和猫头鹰的羽毛残渣(也很有可能是两种动物混在一起的羽毛!)。当人们更深入地探究物种之间的关系,就会领略到更多奇妙的事情。大自然中不仅每一个齿轮与其他的齿轮相互啮合,所有的一切都与其他要素相互交织成一张大网。这张大网伸出无比复杂的分支,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领略其全貌。而这正是自然的神奇之处,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保留那份对未知植物与动物的惊叹。而且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哪怕人类微小的干涉也会带来极大的后果,所以不到必要关头,我们最好不要干涉大自然。 这本书描述大自然的神奇丰富以及作者对观赏大自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种种关联的感悟,使我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对大自然充满崇敬之情。值得推荐!读完它,相信大家会真正理解万物循环的奥秘!大自然的社交网络8.7[德]彼得·渥雷本 / 2018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