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孤城闭》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孤城闭》的读后感10篇

2018-07-16 04:5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孤城闭》的读后感10篇

  《孤城闭》是一本由米兰lady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5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孤城闭》读后感(一):没有美丽可以私藏,没有爱情可以阻挡

  我如何能让公交车上站在旁边的人相信,那个边看手机泪流满面的人不是疯子

  历史题材小说不能当做正史来解读,但文字艺术为它蒙上了一层浪漫神秘色彩,那些如雷贯耳却只闻其名的历史人物,晏殊,文彦博,范仲淹,欧阳修,苏轼,不再是一个个,曾经刁难我们背诵全文符号,米兰为他们梳理了人性,丰沛了血肉,灌注了感情,然后他们成了距离我们遥远,但能感同身受的,鲜活的人。

  有爱无性的感情和有性无爱的婚姻,你会选择哪个?这是个湮没于宋史中的故事皇帝的爱女选择了前者。在谏臣司马光等人的眼里,她“不更傅姆之严,未知失得之明。纵恣胸臆,无所畏惮,数违君父之命,陵蔑夫家”,他“不自谨,过恶至大。罪恶山积,当伏重诛”,而他们惊世骇俗爱情,就隐藏在这些道德文章的抨击里。

  我喜欢那种不知不觉间渗透的爱,不管是以哪种形式进入生命里。

  徽柔和仁宗的父女之情,仁宗在等待十四年之久后,得到他的第一个孩子,我能想到他是多么期待激动,就像瑞德喜爱邦妮那样,她是第一个完全属于他的人,仁宗倾尽所有的爱着自己的女儿,在能力之内给她最大的疼爱关怀,甚至在她最疯狂时候,选择压下自己痛苦保护包容她,在所有言官力谏圣上诛杀怀吉的时候,不惜以江山性命维护她。书中最让我震撼的就是亲情,都说天家没有亲情,在权力场的角逐与争夺下只有利益阴谋,但仁宗对徽柔的爱,让人心温暖为之动容,父女之情,大概以此为最罢。

  怀吉与徽柔的精神之爱,在她快乐无忧时,他默默退后,甘于做她背后的影子,但当她处于逆境悲伤无助时,他又会向她伸出援手,使她免于沉溺,他知道他们的感情会沦为世间最大的笑话,但他还是愿意以千万个日子独处面对的流水远春,来换取她无助时一日的依附。”徽柔那么依赖怀吉,视他为师为友为兄长,在一潭死水生活里,怀吉是她最后的慰藉,只有回头看到他还在,才不算是万念俱灰,所有人都无法理解她对他的珍视与维护,但他懂。在她疯狂的与所有人为敌,只知道说“还我怀吉”时,疯言疯语里掩盖不住的是她的想念,所幸他懂。

  李纬对徽柔的爱而不得,李纬确实是一个让人心疼存在,徽柔口中的傻兔子其貌不扬木讷寡言,甚至有些愚笨,生在一个皇恩眷顾的暴发户家庭里,诗书风雅全然不通一掷千金不得要领的讨好,在她看来是俗不可耐的附庸风雅,卑微骨子里,即便面对她一次又一次的冷眼黑面,也还是不死心。她爱他,是无半点可能的,而我信,他爱她,绝不因为她的公主地位,最后哪怕颜面扫地,沦为笑柄,甚至丢却性命,他最后后悔的仍与自己无关,只后悔最终害惨了她,他诚恳希冀,“如果来生有缘相逢,希望我不再是陡然闯入她领域陌生人”。但他又是那样敦厚善良,虽不善言辞内心细腻,即便是恨怀吉鸠占鹊巢,也还是感恩他救了母亲,从未逼迫过徽柔。

  秋和与崔白的辗转一生,秋和那样的人,蕙质兰心,用自己渺小力量去成全每一个人,她在帝后关系紧张时,放弃出宫的愿望,在皇帝最孤寞无助时陪在他身边,甚至为始终没能为他诞下皇子而自责不已,在得知崔白最终与嘉庆子成婚时,默默的把自己当初欢欢喜喜为自己缝制的嫁衣转赠给嘉庆子,曾经的愿望缩减了再缩减,最终一生困在宫墙里,待到香消玉殒。

  冯京与沅沅颇让人动容,沅沅是个憨直的让人怜惜的好姑娘,怀了冯京的孩子之后甚至没有动过去找他的念头,如果他不来找她,那她会一辈子独自负着这个秘密罢。周围的人轻薄议论,她也只是装出一副凶悍相去保护自己,粗鲁的像一个乡野村妇,好像就可以什么都不怕的这样活下去,却在冯京说要娶她时,难以置信地瞪着他,须臾,忽然放声痛哭,看到这里,我很想抱抱这个女孩,帮她擦去眼泪。沅沅是个简单直白女子,她的行径常让冯京母子无言以对,但她真诚地爱着她的丈夫婆母,不吝于表达,这个女孩透着傻气可爱让人不忍。失去孩子后的沅沅缠绵病榻,形容枯槁,知道临死前,冯京才明白,她不欲求生的原因,原来是她明白自己只是他的错误,她说“我的第三个愿望,就是希望京实现他所有的愿望。”我从未对寥寥数言,出现在番外里的女子如此喜爱过,或许她各方面都是配不上冯京的,但冯京错过她,一定会抱憾终身。沅沅这样的人,是未经打磨明珠钻石,如出现在我的生活里,不论是男子还是女子,我想我都愿意保ta无忧安乐的。

  EN说过一句话,没有美丽可以私藏,没有爱情可以阻挡。有很多存活与字里行间的感情,甚至带着宿命味道,蔡满心一定会爱上江海,陆励成一定会爱上苏蔓,徽柔一定会爱上怀吉,宫二一定会爱上叶问,杨守诚一定会爱上叶蓝秋,1900一定会爱上窗外那个女孩,约翰一定会爱上玉墨,赵楷一定会爱上兰萱。并不是每个相遇,都让人感觉,或对或错,可只应有那一个结果

  影子在公主脚下,怀吉在公主心里。儿时的一句戏言,竟然一语成谶。怀吉与徽柔的爱情,看似惊世骇俗,于世不容,可让人欣慰的是,还是有人会理解怜悯他们的,不管是秋和,崔白,甚至是父母,其实还是会理解他们的。

  最深刻的感情莫过,在你没有知觉没有防备的时候一丝一缕渗透进生命里,等你发现时,他已经同你的生命长在一起,分开,就是断裂的疼痛

  《孤城闭》读后感(二):最话孤城语凝噎

  {最话孤城语凝噎} 作于2013年04.05/06 、05.03

  一直以来,没有给《顾城闭》写过任何的书评,总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也不想草草做下一个定论,总是要腾出时间来细细思考,方才有话可讲。其实更多地,想要截取一些爱不释手的选段回味

  时日渐久,初步推断第一次阅读该文是在两年多前。说起来,似乎要从《柔福帝姬》开始。大概是有一次闲着无聊扫文,偶然看见了《柔福帝姬》,于是知道这个作者,从而有了对《孤城闭》的执念

  是的,可以说是执念了。似乎从此揭开了新的视野。从此,爱上一个时代。说是爱也不完全准确,也许是开启了一扇大门,它将重重史书掩埋下的风华都挖掘出来,展现无余。如果要回忆起当时初阅后的感受,早已记不清楚。曾经有朋友问过,印象中我回复了两个词,苍凉无奈。从最初的最初,作者写这个故事的前因,就已经说明了一切的悲剧。这是一个注定无法挽回的悲剧故事,可我宁愿把它形容成一个感情丰富动人的多面故事。

  我讶异于作者独特文笔,以主人公梁怀吉第一人称视角展开这幅画卷,从一个宦者内臣的角度领略到了大宋独一无二的风华。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用“爱上宦官的公主”可以形容的故事,我们所关注的也不仅仅是因为一份惊世骇俗畸恋。就如同此书的简介上说:“这个故事与爱情及艺术相关,但又不局限于此,从内宫到朝野,形形色色的人物曾经各有高远的愿望或雄心,又各自在岁月蹉跎困顿。所有这一切,都和仁宗朝的政治棋局相关。作者掀开历史的褪色卷宗的一角,挽住一朵小小的火焰,重拼出他们的衣香鬓影,再现他们的悲欣歌哭,流水今日,明月前身,让读者得以重温那遥远而亲切故国。”

  梁元亨,怀吉的本名,因为一语说出“元亨利贞”而犯讳(讳仁宗名趙桢),张茂则帮他改了名。元亨利贞,原是《易》中乾卦的卦辞,象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在怀吉心中亦师亦父的宦者张茂则,应该可以算是他人生轨迹指引者,也是他养成谦和温厚品性,秉持本心的呵护者。入翰林书艺局、图画院供职给了少年学习机会契机。【我这一生的阅历印满了各种各样美的痕迹:我见过辉煌的皇城,雅致书画精巧的玩物,以及这清明时代的美人如玉、江山如画……可是,他们都不属于我,我特殊身份决定了我只能是这些美好事物旁观者,我习惯见证他们的存在,却不会试图去拥有。】也许,宦者的形象在当代影视剧的展现下给我们定了型,以至于一提起脑中便浮现了尖着嗓子弓着背脊粗陋不堪的公公或是奴才猥琐形象。在怀吉身上,甚至在书中大多数的宦者身上,并没有给人这种印象,他们虽然是宦者,但同样接受良好的艺术文化熏陶,其中不乏皎皎者,留名后世。十多年的相伴,公主与怀吉之间不仅仅是主人和影子的关系,其实我不想将他们的感情简单归结为爱情。感情分很多种,亲情友情爱情……【“他对我的照料和呵护,并不仅仅是遵从本职要求。我们初见时,他并不知道我是公主,但已经决定冒着被你宠妃迫害危险而维护我。我不管在你们眼中他是什么人,我只知道,这十几年来,他陪着我长大,指导我读书写字,陪我学习音律,与我一起焚香点茶,又一起作画填词……他并不仅仅是服侍我的内臣,倒更像是我的兄长、师傅和朋友。我们是这样心意相通,以致我只看他一眼,他便知道我想传递意思……他希望我快乐,但也不会无原则地讨好我。他甚至会小小地嘲笑和激怒我,但那只是为督促我做应做的事……在他面前,我可以抛弃公主的外壳,还原为一个寻常小女子。”】怀吉见证着公主的成长,甚至是情伤,曹评,冯京,亦或是驸马李玮,那些走过路过停留过的人,都无法成为公主的依靠。【“他能读懂我所有的喜怒哀乐,也与我一同经历悲欢离合。孃孃,你知不知道,他是这样的人:在你快乐无忧时,他默默退后,甘于做你背后的影子,但当你处于逆境,悲伤无助时,他又会向你伸出援手,使你免于沉溺……他是除了父亲母亲之外天下对我最好的人,就算全天下人都舍我而去,他都仍会守护着我。而且他全心待我,我永远不会担心背叛我,伤害我,为别的女子疏远我。”】

  然而所谓的最大悲剧在于正是因为梁怀吉身为一个宦者,才有可能在公主身边相伴多年,才会有了他们之间的牵绊,才会有从内宫到朝堂的所见所闻;然而也正是因为他是一个宦者,也就注定了一切情感的悲剧。他同样无法成为公主真正的依靠。

  史书总是吝啬给女子留下她们的名字,就算贵为公主也不例外。作者用了《尚书·无逸》里“徽柔懿恭,怀保小民”中的“徽柔”二字作为福康公主的名字,元德充美曰徽,至顺法坤曰柔,【“元德充美,至顺法坤,他希望你既有硕人之姿,更有王姬邦媛必不可少的肃雍之美,最重要的是,还要拥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以温和谦恭姿态对待天下子民,善加恩惠,泽被四方。这也是大宋臣民对天子妻女的要求。……当初晋封你为兖国公主时,你爹爹曾亲自援笔,在学士拟好的制书上给你加了一句:‘聪悟之姿,匪繇于外奖;徽柔之性,乃蹈于自然。’……”】赵徽柔,如同简介里说道:“北宋的太平盛世春风上国繁华。她是皇帝的爱女,依在父母身边窥帘望去,一时多少人杰。”然而一场从一开始就无法让人接受的婚姻,让这个天之娇女陷入了人生最大的痛苦。“这似乎是来自父亲的一意孤行,而这痛苦的父亲虽然富有天下,却也在自己布下的复杂局面别无选择。”诚如很多读者说道,如果公主嫁给的人是曹评,大概也没有如此多的痛苦了,可是我们从皇帝口中那句:“你定要天下戚里皆姓曹?”可窥见此事之不可行。是的,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责任和必须背负的东西,公主的婚姻,不是男女相悦所达成的婚姻,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另一端,总是要牵扯上政治。我不愿去评判公主的行为,不论是她的反抗挣扎,有人说,是她自己没有恪尽职责,没有身为一个公主的意识,又或者说她只是在恋情被掐断并被嫁给自己讨厌的人后向怀吉寻找精神寄托。然而怀吉并非乔木,无法支撑起她这株娇嫩的藤萝。“一时多少人杰”,却没有一个“人杰”能够成为公主的伴侣,她只是一个养在深宫里的少女渴望逃脱那困住自由的孤城,终究是繁花事散,【枕着留有我余温的空衫,唇际笑意轻扬,她熟睡中的神情像婴孩般恬淡安宁。这是她此生给我留下的最后印象。这一年,她二十五岁。】短短几行字,就已经让人有了泪意。【一阵哀戚哭声后宫传来,不久后宫中殿门开启,许多内臣奔走相告:楚国大长公主薨……她死于我们分离后的第八年,熙宁三年的春天。】

  我们透过怀吉的视角,看到了一个作为皇帝的父亲,与爱女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我瞬了瞬目,蔽去眼中潮湿之意,又对公主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我这二十多年中,常常会为无法报答父母顾复之恩而感到遗憾,因为我连在他们身边尽孝的机会都未曾有过。公主能在父母身边长大,本来就是难得的福分了,何况他们都如此珍爱公主……官家常提及章懿太后恩典,而官家对公主的顾复之恩,公主亦不会漠视罢?”】

  【“如那首《蓼莪》所说,这世上有两个人,我们从出生之时起,对他们就有所亏欠,那便是我们的父母。他们生养我们,抚慰我们,庇护我们,不厌其烦地照顾我们,无时无刻不牵挂着我们,对我们的恩德如青天一样浩瀚无际,是我们终其一生都难以报答的。而官家,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父亲,他为公主可以倾尽所有,愿意舍弃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他最重视的帝王的尊严和原则。他对公主的关爱可使一切相形见绌,包括我能给予公主的这点微不足道的温情。面对这样的父亲,公主如何还能一意孤行,让他继续为保护我们而付出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

  【 ……

  今上再环顾殿中所有台谏官,徐徐道:“如果你们做过父亲,就应该能设想朕如今的感受罢?兖国公主是朕的女儿,在此前十几年的光阴中,她曾是朕唯一的骨血。她在朕眼中,远比所谓的‘掌上明珠’珍贵,江山都是身外物,何况那些如同过眼云烟的金银珠宝。而公主,却与朕血脉相通,是朕生命的一部分。她受伤之时,看到她那气息奄奄,命悬一际的模样,朕真的很怕失去她。如果她不在了,朕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公主,还有一股断裂的生命。见她如此痛苦,朕也能感到摧心损肝般的疼痛,更令朕难受的是,她的痛苦是朕这个父亲一手造成的……如果你们也有儿女,眼见着他们因你们的错误陷入困境,你们又会是何等心情?公主的余生大概已与喜乐无缘了,所以,朕现在也恳请你们,给朕一个亡羊补牢的机会,让朕略作补救,让她至少得到些许安宁。”

  ……

  而今上经过一番思量后镇静地抬起了头,开口对众臣说:“很抱歉,我还是不能按你们的意见去做。如果再给我的女儿这样的打击,她会死的。”

  我察觉到了他语气的改变。皇帝在朝堂上自称用“我”而不用“朕”,如果不是刻意为之,用以表达与众臣推心置腹的态度,便是他情不自禁,用普通人的口吻说话而不自觉。

  “我十五岁大婚,到二十九岁才迎来了兖国公主这第一个女儿,其中足足等待了十四年。”今上说,还是用那种平常人的语气缓缓道来,“为了迎接她的到来,我忐忑不安地等了三天三夜,几乎不曾合眼。她出生的那晚,我立在苗娘子生产地馆舍外等待,风露蚀骨,我着了凉。但是,看到我的第一个孩子这么美丽这么可爱,我实在是很快乐,三台呢不睡觉也快乐,着凉也快乐。那天晚上,头一次见到她,她睁开眼睛,哭得惊天动地,我居然跟着落泪了。”

  ……

  这微微的变调只是一瞬间的事,今上调整好情绪,又继续说:“在等待她出生的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想,除了把她带到这个世上,我还能为她做些什么。当我第一次抱起她的时候,我看着她的眼睛,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会珍爱她一生一世,让她拥有幸福无忧的人生。自从跟她有了那个漫长的约定开始,我便时刻提醒自己要对她好,为让她平安喜乐地成长和生活,我会做我力所能及的所有事情。而我的悲哀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承诺,但却是我无法保证可以实现的承诺……她与李玮的婚事,我曾以为会让所有人都满意,是最佳选择,但结果却让她如此不快乐。我当年那错误的决定已经令她丧失了快乐和健康,我便不能一错再错,按你们的意思,留下她的丈夫,逐出她信任的侍从,继续困她在这场婚姻里,也任她的生命消磨在连一丝慰藉也无的惨淡人生里。”】

  历史上的驸马李玮究竟如何业已难考,也许书中他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最后对怀吉说的这段话【“跟你比起来,我是惭愧的,无论是对书画还是对她。”他喟然长叹,“欣赏、珍视而不时刻想着如何拥有,这才是爱人爱物的真谛罢。”】我们常常遗憾于得不到所爱,然而怀吉作为一个内臣,他早就注定失去作为一个男人可以拥有得到的能力,但是他却在浊浊浮世中保留着一颗真挚纯正的心,没有因为自身的残缺而心灵扭曲,这与乾卦的象辞“君子以自强不息”也隐隐印证着吧。

  怀吉离开内宫到前省后,遇到过一次欧阳修,【治平四年三月间,我送画院画师完成的英宗御容图卷去秘阁供奉,偶遇从宝文阁出来的欧阳修。多年不见,他仍一眼便认出了我,很友善地唤我:“梁先生。”

  一直以来,他对我与公主都怀有一种长辈般的关爱之情,在我们受到言官猛烈抨击的时候,他都没有随众指责过我们哪怕一次。如今听见他招呼,我心中一暖,立即向他施礼,寒暄道:“久不相见,相公安否?”

  参知政事是副相,平时众人亦尊称其为“相公”。但欧阳修一听却摇头,微笑道:“从今日起,我不再是参政了,先生不可再称我‘相公’。”

  我讶然脱口道:“这却从何说起?”

  欧阳修道:“今上己接受我辞呈,免去我参政之职,命我出知毫州。明日我便要离京了,所以适才去宝文阁,拜别仁宗皇帝。”

  宝文阁内藏仁宗御书,亦供奉有其御容,仁宗朝臣子离京通常都会前来拜别。

  欧阳修的事被台官闹得沸沸扬扬,我是知道的,此刻听他这样说,不免深感遗憾,道:“台官所言之事,今上已辨查其诬,贬黜构陷之人,相公为何仍要求去?”

  欧阳修没有细说原因,仅应以寥寥一语:“我只是觉得累了。”

  我闻之感慨,又联想到当年言官说他“盗甥”一事,遂叹道:“相公一生性直不避众怨,惜为言者所累。”

  欧阳修听了展颜一笑,道:“我年少时曾请僧人相面,僧人说我,耳白于面,名满天下:唇不着齿,无事得谤”如今看来,这话倒是应验了。”

  我听后仔细打量他,果然发现他耳朵比面部要白,“唇不着齿”外表倒看不出,不知是何意,我亦不好开口去问他,便只是微笑。

  与我相对而笑须臾,他又敛去了笑容,对我正色道:“我这一生确实受,风闻言事,所累,两次名誉受损,也弄得身心皆疲,苦不堪言,然而,我还是很庆幸,我的仕宦生涯是在这个言路开明的时代度过的。”

  我一怔,开始品味他的话,而他继续说了下去:“台谏言事有效,上可防止国君滥用皇权,宰执独断专行,下可监察百官,肃清风纪,令奸佞腐败之徒无处藏身,不致政事败坏。而言者强调身居高位者的品行道德,乃至不容其有一点瑕疵,动辄上言论列,其实也是政治清明的表现,尽管在两派相争中,不矜细行,常被对方用作构陷定罪的借口。国朝台谏之中,固然也有利用职权以报私怨、伐除异己的小人,但更多的却是不畏权贵、不图私利、刚正敢言的君子。有他们在,夏竦那样的权臣不能一手遮天,温成那样的女宠没有祸国的机会,张尧佐那样的外戚难以借后宫之势鸡犬升天,而任守忠那样的奸佞内臣更无法弄权干政……风闻言事自然有其弊端,但总好过言路堵塞。若有朝一日,台谏形同虚设,国君恣意,为所欲为,以致女宠、近侍、外威皆可典机密、干涉朝政,又或朝廷重臣独揽大权,不避亲嫌,以致一门尽为显官,驺仆亦至金紫,道德沦丧,风俗败坏,而言者又畏惧强权,既无法独立言事,又不敢指责身居高位者的过失,百姓纵有意见,亦不能明说,只能把对其供奉之人的不满化作满腹讥议,私下流传……那么,大宋也到了气数将尽的时候。”

  此时他肃然回首,望望身后的宝文阁,目露感怀留恋之意,然后再道:“好在我遇到的君主仰惧天变,俯畏人言,严于律己,又并不乏辨识力,知人善任,礼贤下士,从谏如流,国家言路开明,所有人都受到言者监督,无人可肆意妄为、独断专行。所以,我很庆幸生在这个堪称海晏河清的时代……”

  说到这里他略略停顿,着意看了看我,才又道:“虽然我们都曾被时代误伤。”】

  欧阳修的这段话无疑把那个时代——北宋仁宗朝的诸多情境与景象用文字铺展开来,让我们得以窥得其中一二。

  似乎有些未尽之意,但在《孤城闭》面前我已词穷情尽,其实在整个故事中,看到冯京番外《醉花阴》,沅沅死的那段里才是我真正在看整个故事里哭的第一次,印象中哭的挺凶,后来的反复重阅,依旧泪流不止。就像是把前面积攒的那种闷在胸口的沉郁与钝痛在那个节点上才完全的爆发。

  悲恸者甚多,忍不住想起几段甚有趣的,截取在此处作为平复心情的结尾吧。

  【仲恪两岁多时入宫见帝后,那时他头发很多,被分成若干方块,每个方块上的头发都揪起来扎成了个小球。今上见了笑道:“这发式不好,像长了满头包。”于是命人剪去,改了现在这一撮毛的发式。而当时仲恪不愿意剪发,十三团练让人趁他熟睡时将头发剃掉。仲恪醒来时一摸,发现自己脑袋光溜溜的,又见面前一地碎发,立即悲从心起,拾起一撮头发就开始哭:“我的毛……”因为那时候他还没学会“头发”这个词。从此后,宫中的人就给他取了“毛毛”的绰号,偶尔看见他也会逗他,故意对他说:“我的毛……”】

  【 “他只是承蒙圣上加恩,捡了个便宜。”若竹轻描淡写地说,也不急于提及丈夫的姓名,继续说她家的事,“后来外公家的女眷们就在讨论欧阳内翰和包拯孰是孰非,大多都觉得包拯弹劾宋祁其实没错,除了应避宋庠执政之嫌外,宋祁也却是像包拯说的那样,喜欢游宴,奢侈过度,而三司使主管国家财政,是不应该由这样的人出任。然后,她们开始讲朝中流传的小宋的故事,其中一则颇有趣:小宋姬妾甚多,他知成都府时,有一天设宴于锦江边,酒喝了一半忽然觉得风太大,有点冷,便派人回家取件半臂来给他穿。结果那家仆回到府中刚说了这事,那一群莺莺燕燕立即奔回房中,各自取了一件半臂塞给他。家仆全都送了去,小宋一看,傻眼了——共有十几件呢!他茫然看半天,觉得选谁的都不好,都会有厚此薄彼的感觉,于是竟不敢取来穿,最后强忍寒意而归。”

  她说至这里,公主举袂掩口,开始暗笑,张夫人与我亦随之解颐。若竹见了,又道:“好笑罢?我也觉得挺有趣,所以今日回到家中,我跟某人说了这事。他听到小宋茫然看半臂时,也哈哈大笑,笑得可开心了。于是我讲完后就顺势问他:‘如果你的原配夫人和我姐姐都还在,我们三人各自给你做了一件冬衣,一起送给你,那你穿谁的?‘这下,他顿时也‘茫然’了,想了半晌,才回答:‘我都穿上罢,反正今年冬天挺冷的。’我可不会让他这样蒙混过去,就追着问:‘那你先穿谁的?把谁的穿在最里面?’他支支吾吾地不肯说,我反复再问,他才嘀咕着说:‘总有个先来后到罢,按娶你们的顺序来……”

  张夫人笑问:“你就是为这个生气?”

  若竹蹙眉道:“那时我听了是不大高兴,但这不是最气人的呢……我不动声色地再问他:‘如果我们三人分别待在自己房里,然后三个房间都着火了,那你先去救谁?‘他望望天,又看看地,磨蹭许久才说:‘你让我先救你王姐姐和若兰罢,她们身体都不好……我保证一救完她们就来救你。”

  公主再也忍不住,格格地笑出声来,张夫人含笑摆首:“他也真是耿直,即便这样想,这最后一句,也不应直说呀。”

  若竹咬牙切齿,恨恨地说:“我倒吸一口凉气,好不容易压下怒火,继续好声好气地跟他说:‘可是火很大,如果你不先来救我,我就要被烧死了呀。‘结果,你们猜他怎样回答?”

  我们皆笑而摇头,表示猜不着。于是她公布答案“他说:‘不会的,你没病没痛的,跑得又快,估计屋子刚一冒烟你就已经跑出去了,都不用我救。”

  她表情生动,绘声绘色地学着夫君当时那诚恳的神态说出这话,立时又让厅中爆发出一片笑声,连侍立在她身后的两名侍女都顾不上礼节,以袖掩口,笑得花枝乱颤。

  若竹自己倒没笑,忿忿不平地又说:“我当时气得差点想放火。后来转念一想,好啊,你不是说我跑得快么?那我就跑给你看!于是二话不说,拂袖而去。刚开始,本来以为他会追来,走得是很快,还在想,如果他跑来抓住我胳膊,我一定要重重地甩脱……过了一会儿没见他追来,我觉着挺奇怪的,就放慢了步伐,但还是没听见他的脚步声,就回头看了看,没想到根本没见他人影!哼,说不定他还以为快到进膳时间,我是去让人准备饭菜了罢。我顿时怒了,马上让人备车,就到这里来了。”

  “嗯,妹夫确实不对。他年纪也不小了,怎么都不知道多让着你,哄着你一些,让你无端生这些闲气。”张夫人笑着叹道,又拉起若竹的手,轻拍着说,“不过,说真的,妹妹你也有不是之处。平白无故的,问他这种问题做什么?你想要他怎样答呀?说先救别人,你自然是不满意,但若他说先救你,而置故人于不顾,如此喜新厌旧,无情无义,你听了又会高兴么?”

  若竹嘟嘴道:“话虽如此说,但我就是想知道我在他心里是何地位嘛!”叹了口气,她又怅然说:“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生错了时候。要是早生十几年,在他尚未娶妻之前遇见他,然后嫁给他做原配夫人,两个人再举案齐眉地一起生活到现在,就像姐姐你和姐夫一样,毫无隔阂,那不是什么事都没有了么?”

  听到提及自己,张夫人的笑容倒淡了些去,推心置腹地对若竹说:“我与你姐夫也并不是如你所想的那样,毫无隔阂,无忧无虑……虽说他只有我一个妻子,一直以来也未纳妾,但我却未曾为他生过一男半女。今天他都四十岁了,我也再不年轻,所以也越发忧虑,总觉得愧对于他,倒恨不得他能尽快纳妾,让一个别的女子一起服侍他,为他延续血脉。”

  若竹问:“那姐夫愿意纳妾么?”

  “若愿意,我现在还会这么犯愁么?”张夫人苦笑道:“有一次,我都为他选好一位美貌的小娘子了。某日让这小娘子装扮停当,去君实书房里伺候。谁知她进去后君实看都不看她一眼,只是一心读书。那小娘子欲引起他注意,便随手取过一册书,出声问他:‘学士,这是什么书?‘君实瞥了瞥书,然后对她一拱手,正色回答:‘这是《尚书》。‘此后又继续看书,不再理她。那小娘子无奈,只得退出,告诉我此事。那时我想,也许是因为我在家中,君实有顾虑,所以不好亲近她。过了几天,我便借口去亲友家中赏花,早早地出了门。那小娘子靓妆华服地去书院给君实供茶,岂料君实见了她竟怫然不悦,斥她说:‘这下人!今日院君不在宅中,你出来到这里做什么?”

  若竹闻言笑,有劝慰张夫人道:“子嗣之事,既然姐夫都未有强求之意,姐姐又何必介怀?何况听说他已收族人之子为嗣了。姐夫不愿纳妾,足见对姐姐情深意重,真是令人艳羡。若我要为某人纳妾,他一定求之不得。前两日他陪我出去观灯,竟一味盯着灯影上长脖子的美人儿看,可见也是个好色之徒,将来我还不知道要因此受多少气呢!”

  张夫人讶异道:“他看个灯影儿你也有意见?未免太多心了罢?他身为朝廷大臣,还肯陪妻室出门观灯,已经很不错了,你还有诸多怨言,岂非身在福中不知福么?”

  公主听后问张夫人:“莫非司马学士从不陪夫人观灯?”

  “可不是么!”一提此事,张夫人眉间也有了几分怨怼之色,“每次过节,他都不会陪我出门游玩。有一年也是上元节,我想出去观灯,跟他说,他就问我:‘家中也点了灯,何必出去看?‘我就解释说:‘我还想看看街上游人。‘他听了便瞪我一眼,道:‘莫非我不是人,是鬼么?”】

  《孤城闭》读后感(三):世间安得双全法?(未写完,待续)

  《孤城闭》讲述了北宋仁宗长女福康公主和内侍梁怀吉的缱绻爱情故事。因为是在真实的朝代背景上虚构的宫廷爱情悲剧,因此读起来总感觉比架空的小说多了几分压抑和沉重。

  世间安得双全法?女主的父亲是皇帝,却是一个被大臣们管得死死的不自由的君主。他就是导致公主婚姻生活不幸的罪魁祸首。对他来说,要想做到好父亲和好皇帝双全是多么难!他爱自己的女儿,但是他更敬业——不看不知道,书里群臣管得宽,谏言多得简直可以淹死他。所以,尽管他贵为皇帝,却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尽管他能给女儿提供奢华的物质享受,却难以满足她精神层次的需求,将她许配给所爱的人。他本着为女儿好的初衷,放弃了那么多女儿倾心的人不选,挑来挑去,却给心高气傲的女儿选了一个她瞧不上眼的驸马,从而酿成了她爱情的悲剧。

  少女得不到所爱的男人,还要整日面对一个自己轻视的男人,心高气傲且倍受宠爱的她难以接受现实,不认命的抗争,结果竟爱上了自己的近侍,一个虽然性格好、相貌好、脾气好,有才华却不完整的男人。如果没有那么多爱的挫折,也许公主看不到怀吉的好。正是因为屡屡求不得,所以才把眼光转移到了身边这个最亲近的人身上。可是,一段感情,若只能与所爱之人获得精神上的融合,纵然这种感情多么真挚,也是不完美的。所以这部书中公主和太监的爱情在我看来并不看好,所以对结局的悲剧也显不出多少感伤。他们越相爱,弱势的一方也会承受越大的心理枷锁,因为他只能爱,不能做。

  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一个想成为好父亲的帝王的无奈和大局为重的牺牲。为了当个所谓的明君,就将亲闺女坑到底吧,不管她能否理解,初衷都是希望她有个好归宿。可惜做女儿的心气太高,又不肯向现实屈服,一步步不妥协又不得不妥协的结果,就形成了这种无望的爱情模式。我不想赞美她为了爱孤军奋斗的勇气,她再不济也是个公主,除了求不得的爱情依然有锦衣玉食的生活,而他则不同,以他的身份与一个公主有了私情,不死也会脱层皮,如行尸走肉般活着,得不到真爱也没有真正的幸福。

  一部书,我断断续续读了两个月,没事找找虐,通过人家不完美的爱情,得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满足与幸福感吧。

  《孤城闭》读后感(四):人面不知何处

  “仁宗十三女。徐国、邓国、镇国、楚国、商国、鲁国、唐国、陈国、豫国九公主,皆早亡。

  周、陈国大长公主,帝长女也。宝元二年,封福康。嘉佑二年,进封兖国公主。主幼警慧,性纯孝。帝尝不豫,主侍左右,徒跣吁天,乞以身代。帝隆爱之。

  帝念章懿太后不及享天下养,故择其兄子李玮使尚主。玮朴陋,与主积不相能。主中夜扣皇城门入诉,玮皇惧自劾。谏官王陶论宫门夜开,乞绳治护卫,御史又共论主第内臣多不谨,帝为黜都监梁怀吉一辈十余人。后数年不复协,诏出玮于外,主降封沂,屏居内廷。久之,复召玮,使为附马都尉如初。英宗立,进越国长公主。神宗治平四年,进楚国大长公主。

  熙宁三年薨,年三十三。以玮奉主无状,贬陈州。辅臣议谥,帝以主事仁祖孝,命曰庄孝,追封秦国。徽宗加周、陈国。政和改封庄孝明懿大长帝姬。”

  ——《宋史 列传第七》

  尘封于史书上的寥寥数言,只留与后来读者模糊的面目。

  这一出惊世骇俗的不伦之恋之下,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宫廷秘辛?

  米兰lady像一个参与者,逼真还原了历史事件的始末,将史料中的只言片语幻化为玲珑精致的古老故事,让那飘渺的人影在读者的面前骤然清晰可鉴。她用柔和的笔墨演绎了这段争议的爱情,更重要的是将它严丝合缝地扣入到了北宋仁宗朝的政局里。

  福康公主与梁怀吉的悲剧,是一出爱情悲剧,但更确切的说是一出人生悲剧。他们的悲剧由各自的出身决定。基于公主尊贵的身份,她的爱情必须要为皇权的神性献祭,她父亲的爱情同样如此。天子在获得天下人尊崇的同时,自己也必须神化为偶像、为榜样、为一座座能流芳后世的牌坊。基于梁怀吉内臣的身份,他不可能正常地去享受男欢女爱,也很难去真正拥有爱情。

  而他们的身份,及身份所背负的命运,又是由当时的社会机制所决定的。被困于权力斗争之下,受伤的其实何止他们二人。所有束缚于北宋政治体制中的人都可能成为牺牲者:为成为一代明君而畏惧人言、极力克制自己真实喜好的宋仁宗赵祯,不仅生活上克俭,情感上也常隐藏,若即若离酿成了他与皇后、贵妃纠结的三角关系;为稳固中宫地位而献身的宫女秋和,牺牲了她与崔白的爱情;威惧于皇权的皇后养女、范观音,失身于皇帝只能做尼姑了此残生;出身外戚的曹评,为家族利益只能舍弃与公主的爱情;庆历君子为朋党之说所累;王昭明这样忠君的宦官,被君主用来平衡权力做了代罪羔羊遭贬逐;还有被活埋的仁宗发妻郭皇后,被奉为国朝女子典范而忍耐不爱自己丈夫的仁宗姑母、魏国大长公主,一生未能与亲子相认的仁宗生母李氏……

  他们有的虽只是这本书中不占篇幅的配角或背景,但如果深思这些小故事的背后,就可以发现其命运的悲惨程度足以令主角相形见绌。宫门一次次关闭送走落寞的背影,喜乐一次次散去化作抹不开的忧戚…对着这砖石间甃、雕龙画凤的宏伟宫廷,好奇心渐渐淡去,束缚感渐渐加深。像掉进深井里的人,终于看清了周遭的险恶,抬头却见那一寸寸、一缕缕的阳光正一圈圈缩小直到消失不见,余留黑夜寂寂。

  没有了这些背景人物所构筑的时代认知,公主与怀吉的爱情就将是苍白的。没有上部对大宋前庭后宫的细致再现,这部小说将是平庸的。幸而作者拿捏得当,笔意浸于史书中悠悠流转,为读者寻回那一个个遥远的身影、那一张张破碎的脸,将困局一步步摊开在读者眼前。

  说完了背景人物,让我们再回到这场困局的主要人物中间看看。

  (一)宋仁宗

  皇帝自然是权力斗争的中心,是这场困局的核心人物。宋仁宗赵祯,不管在历史上还是在书里,都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仁君。谥号为“仁”,在儒家教义里,已然是相当高的评价了。他克己奉公、节俭自律、勤政爱民、礼贤下士,但并不代表他没有政治上的敏锐性。他13岁时即位,由章献太后刘娥垂帘听政。与刘太后相互斗争、相互合作了10年之久,待刘太后薨才真正亲政。亲政后,历经宋夏战争、重熙增币、侬智高起义,实行庆历新政,发行交子,涵养文士,在位四十一年,带领大宋走入全盛时期,史称“仁宗盛治”。

  但这么好的皇帝并不是没有缺点。正如蔡襄曾评价仁宗说“宽仁少断”,仁宗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庸者”,他缺乏雄才伟略君主所必备的魄力。他总是妥协,总是克己,总是迁就和包容,行事拖泥带水、顾虑重重、时进时退。这样的性格,虽博得宽仁的美名,却在政治生活上纵容了臣子们的气焰,放任了臣子们的相互倾轧。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在此,党争白热化的原因之一在此,朝堂人才济济却无一以贯之的主张与班子,其原因也在于此。以致最后,仁宗想要结束女儿的悲惨婚姻,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样的性格,在感情生活上,同样容易陷入纠葛。就他个人来说,他少年时心爱的女子是活泼率性的张美人,晚年时心爱的女子是温婉柔顺的董娘子。然而,作为国君、作为夫君,他对他的皇后曹氏,是有责任的,是敬重的,是割舍不下的。曹皇后是个很好的妻子,也可能是这皇宫里真正懂他的知心人。在他疲惫的政治生涯里,或许也曾有那么些瞬间真正爱上了这个作为他妻子的女人。但与此同时,他对皇后这样的外戚是忌惮的(他自己就受刘太后辖制了十年),他对有主张、有见地、不肯为了他而做出让步的妻子是不信任的。这种忌惮与不信任,生生斩断了公主与曹评的缘分。他用宠信张美人、范姑娘等来惩罚不听话的曹皇后。他又用尊重曹皇后,来正礼法、约束不知进退的张贵妃。于是,他们三个人彼此成为了彼此的心病,困顿其中,无法可解。张贵妃抑郁而终后,仁宗坚持追尊张贵妃为温成皇后,算是他对自己心爱女人最后的弥补与坦诚吧。追尊的同时,业已将曹皇后的心撕得粉碎。这样的人,说他温和多情,其实比谁都冷。

  (二)曹皇后

  履道者,是对曹皇后最贴切的形容。她信奉“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她也是这样做的,“正身履道,以俟时兮。”严格遵循着封建法礼,一言一行都去符合皇后懿范,她是个“无可挑剔”的皇后,简直可以作为模范标榜。但也是这样的坚持,拉开了她与夫君的距离,她少了人味儿。但也是这样的坚持,让她熬成了政治的赢家,不仅获得了朝臣几乎一致的称赞,而且牢牢把控住了太后宝座。

  她其实是个有谋算、有胆略的奇女子,她的政治才能丝毫不逊色于她那温和软弱的夫君。她与宋仁宗的这种配置,让我想起了历史上另一对有名的天家夫妇——武则天与唐高宗。以曹皇后杀伐决断的魄力和机敏聪颖的才能,仁宗在病中忧心他的皇后会弑君篡位,不是毫无道理的。但是曹皇后不是武后,她更加矜持、更加隐忍,而且关键是她是个坚决的履道者。她不会选择流血杀戮这样的激烈方式夺权,她懂得遵守和利用游戏规则,兵不血刃地取得权杖。

  (三)张贵妃与福康公主

  如果说正宫娘娘是履道者,那么站在她对立面的张贵妃就是彻头彻尾的反叛者。这种反叛,不是政治意义上的人权的觉醒,而只是人性中的自利使然。福康公主本质上与张贵妃是同类人,但她却站在了履道者的阵营。

  张贵妃是个敢爱敢恨的小女人,她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可惜她的爱人不是普通人而是一国之君。因此,她的许多期许,会变成无理的要求。干扰了皇帝,就干扰了政治,后妃干涉政治于法礼难容。这种恃宠而骄,对君王宠爱无顾忌、无节制的索取,也会给仁宗带来负担。因为,仁宗同曹皇后一样,本质上也是个履道者。这就是张贵妃日渐失宠的原因。

  福康公主在情感中的作为,与张贵妃有着许多相似性,只不过她的爱情之路比张贵妃更为不幸。个人认为,这两个女子反叛性的养成,其实都与仁宗脱不了干系。不知其他读者注意到了没有,福康公主与张美人是皇帝一生中最为宠爱的两个女人。她们自幼时起,就从这个至高无上的男人那里,获取了太多的幸福与满足。她们为了守护住这种幸福和满足,因此极力寻求君父超出常规的爱护。公主以为父亲最后会答应她与曹评在一起,公主夜开宫门以为父亲能够为她提供庇护,公主以为父亲可以帮她摆脱不幸的婚姻,这些政治上幼稚的举动皆是出于自幼所习得的君主尊荣和父亲宠爱。她反叛了,她为了自己作为女人所想要追求的幸福,而反叛了她曾经斥责张贵妃所秉持的“大道”。

  那么她为什么当初是站在履道者的阵营呢?因为她的爹爹、娘娘都是履道者,在她年幼时她是履道的受益者(长公主的身份是对她最大的保护),而她没有意识到出阁及以后她需要承担履道的义务。只想要享受权利,一直一直幸福下去,而不愿去履行义务。这可能就是许多读者不喜欢公主的原因。她前半生活得太轻松快活,天真浪漫得让人觉得不够成熟稳重。她的后半生活得抑郁神经质,抓住怀吉这根救命稻草,偏执得让人觉得太过任性。尽管她其实是个聪明的女子,能够看清一切内情,她还是一意孤行。她不是不懂,只是不想懂。懂了,就要妥协,就要失去很多幸福。她,其实只是太贪心。她,是一个不愿意长大的孩子。

  (四)梁怀吉

  梁怀吉是整本《孤城闭》的视角人物。这一新奇的视角带给了读者深刻的体谅与全新的认知。这让我们意识到宦官不全是脸谱化的奸佞小人,也不只是皇权下寂寂无声的奴隶。宦官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活人,他们有情感,也能懂风雅、有才华,也可以成为那种值得尊敬的人。

  梁怀吉自八岁入宫做小黄门,可谓官运亨通。既获得外朝富弼、司马光举荐赏识,又获得内宫圣人、公主的青睐。不过他性情恬适、清雅,对宦途并不上心,无论在哪里工作都只是尽心履职,于他而言并无差别。直到他遇到公主,把侍奉、保护、疼惜公主作为自己的人生意义。这于他是最大的幸,也是最大的不幸。

  如果他没有遇到公主,没有成为她的内侍,他的人生可能有其他的选择。他可以与崔白他们评诗论画,活得闲逸潇洒。他也可能同裴湘一样,在秘阁等机要处供职,职务几近文臣,退休安然终老,获得普通宦者难得的尊严。

  当然,如果他深谋远虑、精心算计,他也不是没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张茂则。公主作为仁宗最疼爱的女儿,所处的位置一开始比皇后还要有利。皇后有被废的可能,公主稳坐皇帝最信任者的宝座。公主完全有能力去左右仁宗,去拉拢朝臣,甚至可以去影响立嗣,建立与下一代君王的良好关系(实例如馆陶公主)。一旦公主得到权力的保障,怀吉就能更加长久地与公主在一起。只是如此一来,福康就再不是福康,怀吉也再不是怀吉。他们两个人都心性单纯,彼此眼中只有儿女情长,不愿去参与政治。所以,他们几乎是对着命运束手就擒。

  如果说公主做这样的选择是因为骄纵任性,那么怀吉这样做就源于他的痴心。他是个痴愚者,对公主爱得死心塌地,将自己零落尘泥,把自己的一生当作了对公主的给养。不过话说回来,能活着和尊贵的长公主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这样的宦官也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为了爱,奉献一生,怀吉应是无憾了。

  整本书里,作者深怕读者看不懂人物的内心,大量借用他人之口及隐喻,去解读和剖析其中关窍。所有的观点里,我唯一不太赞同的是最后借欧阳修之口所说的这是个“言路开明”的时代,“我们被这个时代误伤”。理由是,这里的“言路开明”并不真正开明,所有的发言都必须高举封建礼法的旗帜。它扼杀一切真正民主的言论,捆绑真正的人权自由。作为公主宅事件的当事人,公主、怀吉却因着身份都没有发言权。作为朝报的主编,苏舜钦没有在报纸中表达观点的自由。这个海晏河清的开明时代,并不鼓励兴办报业,并不给予女子婚姻选择的自由,最得意的是那些高谈阔论的文士、当时读孔孟之书的知识分子。

  读罢此书,掩卷长叹,秋意浓浓,萧瑟索然。再翻开第一卷,看到上课的小怀吉念“我叫梁元亨,元亨利贞的元亨。”戚戚,有恍如隔世之感。这是本经得起一读再读的小说,再从头看,你会心说“原来是这样…原来是这样……”作者是个写悲剧的高手,白描式地叙述宫廷生活,你不知不觉被吸引进去,然后不知从何时起,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孤城闭》读后感(五):欲练神功,剑走偏锋

  欲练神功,剑走偏锋

  文/Sofia

  其实,我不太喜欢过于正统化的小说(画外音:看小说,不就是看个猎奇么?),正如《孤城闭》里的画师崔白不屑于黄氏父子的工致富丽的画风,而喜爱徐熙的野趣一般。有时候,细致工整的描绘远不及感情的自然流淌更让人感动。

  《孤城闭》是一本言情小说,大宋公主一生的几段情,无论是对“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英俊状元郎的懵懂好感,还是与贵族子弟的两情相悦,抑或是不得不嫁给自己并不尊敬的驸马的尴尬婚姻,都不及她对朝夕相处的宦者的日久生情。

  主人翁是个太监。

  说起太监,我们往往会想起《葵花宝典》里的那句——欲练神功,必先自宫。

  在世俗的观念里,太监已然是个笑话,而且是一个负面的贬义词。

  只是,我们忘记了太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会有思想、有感情。

  太监的感情一点儿也不低级。在《孤城闭》中,主人翁和欧阳修一样,会喜爱年轻女子的簸钱时的天真娇憨;而他的师傅——另一名宦者,默默守候了心爱的女子多年,不计生死、不问回报、只求她平安。

  米兰Lady的《孤城闭》与其他的宫廷小说不同,她很少着墨于宫斗场景,更注重描绘出人物的无奈心理:

  皇帝的无奈——始终不能信任陪伴在身边22年的皇后,认为这22年不过是一场无趣的戏剧;对宠爱的妃子不能托付真心,将她置于人前显耀人后受嫉恨的尴尬之境;他以为最好的安排却害得他心爱的女儿一生不幸。

  皇后的无奈——她最在意的那个人并不肯走近她、信任她。

  宠妃的无奈——她想要的,他始终给不了;却在她死后,给了她身后的虚名。

  公主的无奈——她的爱是一场无妄之灾,降落在她心爱的男人身上;她在婚姻上的身不由己,她被迫嫁给她厌恶的男人。

  大臣的无奈——是为了前程与宫中嫔妃结为党羽,赔上一世美名,还是为了赢得身前身后名,赌上前程。

  太监的无奈——此生最大的心愿是做个正常的男人,但是这样的心愿和他们的身体一样都是残缺的。他们所爱的人,更是他们梦中的镜花水月。

  ……

  这本《孤城闭》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无奈组成的满纸辛酸。

  有人说,让公主和梁怀吉相伴一生吧,这是他们最好的结局。可是,真的吗?梁怀吉心有凄苦,他也有自尊,他怕让自己心爱的女人看见自己残缺的身躯。他也想她能够获得世俗的幸福和圆满,只是,那些人,要么因为政治因素而不得陪伴在她身旁,要么缺乏了琴瑟和谐的心意相通,入不了她的眼眸。

  突然想到那句话,身为皇家的子女,享受了常人无法享受的富贵,注定也要承担常人无法承担的责任。

  这是一个宦者的身不由己的爱,却也是一个公主难以言喻的痛。

  影子在公主脚下,怀吉在公主心里。

  .B.

  文末的关于冯京的小传似乎有点儿画蛇添足。

  冯京固然是惹人遐想的帅哥一枚,可是,故事,不是怀吉和公主的故事吗?哪怕写个曹评的故事,让曹评追忆公主,或者曹评已然忘记公主,都比写冯京靠谱些。

  《孤城闭》读后感(六):求而不得的爱

  一开始了解到是公主和宦官的故事我内心是拒绝的,可是米兰大大的古风文写的是真好,因为看过柔福帝姬,所以怀揣着忐忑心情我看了,感情进入到高潮基本在后面的位置了,心越看越疼。

  其实悲剧的本身应该就是源于公主失败的婚姻,可是仁宗不得不这么做,因为他不仅是父亲,还是天下的皇帝,而且他相信他安排的婚姻会让公主得到幸福,可是公主并非物品,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样的安排让大宋有了平衡,获得了一位忠诚不二的李家,却让公主走向了疯癫。

  怀吉基于从小的训练感情有很好的收敛,但是他对公主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读出来我已忘记他是一名内侍,甚至同他一样心疼,为何他是一名内侍。

  他们最终的结局在名臣满满的宋仁宗时代已是既定,那声声不断的“还我怀吉”,那句幼时的“影子在公主脚下,怀吉在公主心里”成为最终的叹息。

  《孤城闭》读后感(七):梦里关山路不知

  很久没有读一本书读到泪如雨下。

  和风霁月里,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徽柔和李玮注定是一对怨侣,李玮付出了相当的努力和热情研习书画,仍不能得徽柔青眼相待,两人却硬生生被皇帝和谏官风议安排在一起数年。徽柔少女时芳心暗许给曹评,日后酒楼复见,曹评眼里怀里已是其他女子;欲借怀吉的相伴取暖,终被一道宫墙生生阻断。拥有女子最高贵煊赫的出身,见过无算世间珍奇,反而无法接纳平凡,出嫁后,这一生,都是苦。

  楔子里城门夜开,暗衬日后孤城紧闭。情爱如醇酒,纵使穿肠犹不悔,他们都放不下,所以他们无路可退。先是生离、后是死别,怀吉一一尝尽。相思最苦,莫过于梦里想见你一面,却不知道该到何处寻你。徽柔带着泪痕的梦里,可能找不到西京洒扫班,也寻不到前省画院,连最后一丝幻想也成空。

  宦官对公主的爱,世俗眼里或是种妄念,然我不喜用这个词。怀吉能爱得不自私、不狭隘已属不易,他从未想过占有,甚至愿意助李玮获得公主赏识,也愿意不惜生命危险火海里救杨夫人,然而旁人眼见的是公主为下人恣意骄纵,所以他必定是奸佞,有几人愿意问因再问果?

  相比徽柔和怀吉,我更偏爱曹皇后和张茂则。

  皇后爱的究竟是皇帝,她与张茂则之间,更像两个履冰者的扶持。她活得太累,恭谨克己仍遭皇帝频频猜忌,帝王家的身份约束注定让他们难以拥有寻常夫妻间的轻松相处,那句刺痛人心的“你定要天下戚里皆姓曹”抹杀了爱女徽柔一生的良缘,那苦苦练就的飞白书凝着多少欲言又止的意难平。而仁宗山陵崩后,她也确实让自己属意的养子顺利登临九五,她洞明人情,亦不乏手段。我很难说是为求稳保全才会恋栈高位,还是身在高位难以不被权利所墨所累,一个可以笑到最后成为太后的皇后,几乎不可能纯净如白纸,可她在臣民眼中堪当贤后。她体贴下臣,连怀吉的微小心思也顾及到;她不争不抢,由着张贵妃在不过于出格的程度里争宠毁谤,赢得诸宫人、内臣之心;她果敢决断,宁引猜疑也要先护官家平安;她懂司马光,也懂徽柔,更教导徽柔去理解司马光;她花心思为丈夫、为子孙、为大宋保全人才。这是皇后的教养、皇后的修行,她足够敏慧,在对女子多有束缚的时代桎梏里,游刃有余。

  张茂则跟随在曹后身后,小心翼翼,他比怀吉更像影子。不是那句讲给怀吉的“为她生,为她死”,而是床下暗藏着整箱练字留下的叠叠纸卷,墨迹残篇,勾得我泪水夺眶倾盆。就这样默立你身后,保持着精确的距离,不多一步向前,不少一步退后,你悲,我也悲,你喜,我也喜。你与我的生命息息相连,我对你的凝望和深情,与你何干。恰到好处的分寸,不去飞蛾扑火的克制,为你爱的男人冒死甚至牺牲自身,在微妙平衡即将打破时选择闭门不见、远遁天涯……我还不能死,要活着,守你周全。

  这一段情事,伏笔自开篇埋下,张茂则干净的旧衣袍,皇后亲切自然地唤“平甫”,皇帝听到怀吉提及“张先生”一霎未掩饰好的失神,细节绵绵密密铺来,皆合怀吉旁观者身份所眼见的。第三人称角度的暗线(曹后、张茂则)衬第一人称角度的明线(徽柔、梁怀吉),双线并行,结构的精妙之处也在此,张茂则于怀吉,是师、是友、是同命相怜的过来人。随着了解益深,怀吉想学张先生,可他们终究走上了不同的路,于是有了仁宗那句感慨“不过学到皮毛”,有了君父那幽微难明的又恨又惜。这两人,一个选了艳烈耀目的烟火,一个选了长燃不熄的蜡炬。选择本无对错,盖性情所致,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失。

  思及每个角色的成长环境、经历,似乎都无错处亦无恶意,竟生生下成一局决绝而难解的死棋。如司马光,位卑有“玉爵弗挥,典礼虽闻于往记;彩云易散,过差宜恕于斯人”的雅恕宽仁,权重时即便发妻无法帮他诞育一儿半女,亦不曾生出纳妾打算,当称情深义重。他绝不是什么坏人,却对礼法千般执着,于是有了一步步逼迫徽柔回到她“应该”成为的“女子典范”之举。没错,在黎庶眼中,美丽端庄的公主就该有贤懿淑德彰天下的妇道母仪,这种过高的期许也实在怪不得他们。奈何汝之蜜糖,我之砒霜,也许你坚持的正统道义于我是割肉剔骨不见血的利刃尖刀。他不能理解徽柔,徽柔亦不懂他。再如杨夫人,本无意做恶人,年轻时为保护丈夫抛头露面被逼出的蛮横泼辣,是曾经为了生存的不得已。

  每个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仁宗体恤低阶仆从,宁可自己忍渴;礼重臣工,耐心听他们或重复、或冗长的谏言,乃至被“唾面”,直到以父亲身份掏心掏肺诉衷情来恳求诸臣“放过”,这个皇帝变得立体鲜活,也许你觉得他作为君主偏于怯懦了,但他对亲人、臣民、奴仆皆有关照,有大爱,当得起“仁”这一庙号。配角的刻画同样值得称道,不少人物只出场两三个章节,已勾勒得形神皆妙。简单纯善者如秋和,一生为别人而活,折翼于深宫,把每次机会都换成保全他人的承诺。复杂者如文彦博,前有自家夫人进献灯笼锦给张贵妃,后有在皇帝违豫病中谵言时,力稳大局维护中宫、斩杀告密者,理智果敢而不乏非议。

  台谏是一柄双刃剑。种种好处书中说尽,弊端也透过情节数次表达。《道德经》有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谏言是为了上利国家下利百姓,然而这之间是否又夹杂着表现自己“公忠体国”的心意?未经历过基层实践的纸上谈兵之见是值得商榷的;一朝俱是清流,人人皆可发声,美则美矣,莫忘“水至清则无鱼”,说话的人未必知道做实事之艰难,反而容易让做事的人处处掣肘。敢于直言犯上的人,虽被贬谪但可换得美名,引得人纷纷效仿,是否愿为自己说的话负责,不得而知。台、谏为两种官职,谏官纠绳天子,而宋代谏官由于不属于宰相所辖,亦会盯住宰相,这也是那段时期相位频易的一个原因,更有为发声而发声者紧盯他人私家事,譬如被风闻言事所累的欧阳修,借他之口说出的那句“我们都曾被时代误伤”,升华了此书的主题。仿佛《清明上河图》徐徐铺开,不拘于小情小爱,将北宋的万千气象娓娓道来,名臣辈出,多有芳草美人。梁怀吉是旁观者,崔白是记述人,古人已殁,画作流传千年。

  我读过的小说并不多,但知敢于依托真实的历史事件,较大程度上尊重史料的作品比例很低。因我自己亦尝试过,深知这种创作乃是“带着枷锁跳舞”,单是让每个人物的性格、行为方式与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件间逻辑融洽就已经足够挑战。若想舞姿优雅,更需功力深厚。

  喜欢此作的另一个原因,孤城紧闭,少了些尔虞我诈的杀伐倾轧,少了些险恶人心的剑影刀芒,永远浮动着一抹暖意,一豆微光,如怀吉特殊身份下被世俗压抑却始终不生嗔恨的善良。

  《孤城闭》读后感(八):陈情表——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我很爱我的父亲。他教我诗词,教我曲画,童年的时光里,父亲那样宠我。我从小就没什么玩伴,是父亲陪伴了我一路成长。

  二十岁之前是我此生最无忧的日子,但父亲总是忧愁着。无论是早年祖母难以放下的权柄,还是后来接连夭折的弟妹,都给他的眉心染上浓浓愁色。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一直是那样风雅的人,像一场春雨,他从未对我说过一句重话。

  记得一年他大病,我急得哭了好一场,我日日侍奉,日日祈祷,便是让我替我父亲承受十分我也愿意,毕竟这个爱我的人活的太辛苦了。也许上苍真的听见了我的祝祷,父亲康复了。

  多年后,在我阖上眼之前,在我尚见得那宫墙一角的艳艳桃花最后一眼的时候,我在想,我这一生是不是不值得,是不是真的应了那个与神佛的交易。父亲在我离开他的时候,该是难过至极的,但他也应该为我高兴。我给自己的人生做了一个茧,我把自己束缚在里面,越来越紧,越来越窒息。我动弹不得,求死不能。在这个桃花艳艳的日子里,我终于解脱了。父亲也该为我的离去展一次眉,毕竟我为难了他十年。

  彼时年少,我听过许多文人雅士的趣闻,在那些少女怀春的日子里,我也想象过我夫君的模样。或者少年英气,执鞭踏马,或者诗礼乐章,才冠京都。但我更希望嫁给向父亲一样的男人,诗书文采自不必说,温润细致,像是一场春雨,绵而不寒。

  我带着我的少女情怀在我的父亲身边成长起来。祖母去世的时候,父亲终于知晓了自己的身世,这个极为重孝的男人给李家的荣宠就是再多也无法弥补万一。父亲要将他最宠爱的女儿嫁到李家。父亲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我正坐在宫墙下的秋千上,怀吉在我的身后把我的秋千推得老高。我还并不知道,父亲对我的真爱竟会成为我这一生不幸的起点。

  那天,父亲来告诉了我我的婚事。他说我养在身旁二十年,年岁不小了,嫁的近也可有个依托。我不记得我是如何领旨谢恩的。既是父亲的意思,也已经写在旨上颁了下去,是断然没有回旋的余地了。我没有反抗,我只是一瞬间感到起风了。院墙下的桃花被吹了一地,有些瓣被裹挟入了门内,残喘着躺在我的脚边。我抬眼看着父亲,觉得屋子从没有这么昏暗过,父亲的额上生的白发竟然这样多。

  转头的时候,我的泪打湿了前襟。我没有想到天意弄人的时候,一切仿佛天翻地覆,年少无知的心事被击得粉碎。

  浑浑噩噩,我带着怀吉,嫁到了李家。我想,我是不是还可以延续青春年少的生活,就仿佛我不曾出嫁,诗词歌酒,青春年华。

  我拒绝与驸马同房,我拒绝与他住在一起。没有他,我年少的梦境竟然可以延续了。

  驸马拼命得讨好我,那嘴脸,看着让人生厌。他想占有我,就仿佛占有了我,他就获得了无上的荣耀,获得了让万千人敬仰的本钱。

  他得手了。但我看不起他。我尖叫着斥责他,我如同困斗之兽想把他永远推出我的生活。

  我一次又一次向父亲上书,申请和离。一天又一天,没有音讯。父亲避着不想见我,或是怕我当面让他为难。现在,我失去了父亲,我甚至开始埋怨他、憎恶他,是他将我推入这黑暗的伊始。我不再有亲人了,除了怀吉。

  怀吉是我的唯一了。他是我的亲人,我的伴侣,我为自己延续的梦境里唯一的人。

  他是我的全部。

  我就像是离开了水的鱼,大口大口地喘气,怀吉是我仅有的氧气。

  我独住在我的小楼。驸马是否归家与我无甚关系。

  我既是残破的了,我便可以安心与我的怀吉一道活在这冗长的梦境里。我不再拥有希望,或许很久之前就没有了。

  是了是了,我只有我的怀吉了。让我们依偎,互相取暖。这人间冰冷,只有这样,我才能活。

  有一夜,春花正好,照旧的饮酒对词。我听见了竹林窸窣。我看见李氏,我的婆婆阴沉着脸站在廊下。无人通报。竹子的影子在她的脸上,来回晃动,让她的表情变得更为可怖。

  “你怎的来这里?”我站起来。

  李氏一把打翻我手上的酒“贱人,娼妓”地叫骂起来。她尖利的叫骂声划开了夜色,惊起了梁上的鸟,惊来了全李家的人。她断不敢打我,但她要拿下怀吉。

  我怎能让她动我的人!

  我立在怀吉前面大叫“谁敢!”我见识过李氏太多明里暗里的绊子,我怒火攻心,扇了她一巴掌。她暴怒着尖声嘶吼,带着一干人便要绑住怀吉。我们僵持着。天开亮,她命人押着怀吉,带着我去找父亲。

  我站在父亲面前,不卑不亢,不言不语。李氏气急败坏,添油加醋。父亲的眉头越来越紧。

  我不知道该如何辩驳,但我想父亲是知道怀吉对我的意义。

  父亲劝住了李氏,也是第一次对我疾声厉色。我被罚跪在殿前,接受众人的指戳。

  直到傍晚时分,父亲下了朝,宣了旨,降了我的封号,流放怀吉。

  我的声音干涩:“求求你,不要带走怀吉。”

  他扇了我一巴掌“我从小教过你什么,你怕是混忘了!”

  我支支吾吾却只有一句话“不要带走怀吉。”我看见父亲房里的灯火亮了一夜。我晕倒在殿前。

  我醒来的时候,才听说父亲终于准了我的和离,却流放了怀吉。

  宫里再也没有人与我说话了。前一夜,我站在了世界的对立面,我的身后是我唯一想保护的人,那些刺耳的流言蜚语与尖刻斥责接踵而来,那些言官的笔像是刀子一样,要将我凌迟处死。现在,他们夺走了我的怀吉,我的唯一,我的全部。

  二十岁以前的日子里,我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人,我拥有一切,应有尽有。二十五岁,我被天下遗弃在角落,我一无所有,只落得满身荒唐。

  父亲再也没有见过我。我尝试过沉湖,放火,割腕。我每日每夜地不睡,我折磨我自己,我不知道怎么样可以在黑夜里找到我的光。我不知道怎样换回被夺走的怀吉。他是这段暗如地狱的旅途里唯一的光。他一定活的很辛苦。

  在沉湖的第五次后,父亲终于来看我了。他的白发添满,他的衣袍宽大地笼在身上,他老了。他抿着嘴站在我的门口。“梁怀吉可以回来,但你不能再闹了,你也永远不许见他。”

  我的眼泪串成珠串,我拼命地点头。我的怀吉,终于可以回来了。

  后来,父亲也每隔两个月来见我一次。他不提过去的任何事情,看不多久就走了。我的宫廷总是寂寞的。

  我抚过我的宫门,我摸过每一个怀吉曾经清理过的角落;我收拾字画,把记忆里我们念过的诗词都记下来,编成小册;我把他画的花鸟绣在帕上;我把他用过的毛笔贴身收藏。

  我坐在秋千上,将自己撑得老高。我想看看二十岁以前的宫墙和现在究竟有什么不同。

  我思念他,正如我思念我二十岁以前的日子。他不在仿佛一切也都是虚无。

  我被困在了回忆里,再也走不出去。

  就算没有人提,我也能记得我出嫁的五年,那些丑陋从记忆里斑驳脱落,但关于怀吉的回忆都愈发清晰起来。

  我分不清白天和夜晚。

  我分不清春夏和秋冬。

  我分不清有些日子的记忆是二十岁以前还是二十岁以后,反正,有他在,就好。

  我在梦里与他相遇千百回。

  我知道这厚重的宫墙外,他也在想我。距离不是思念的原因,痛苦也不是思念的终点。

  我开始在宫墙头的桃花树下等待,等待桃花结满树枝,等待风把花瓣送出宫墙。点点片片,是离人泪,是眼中血。

  落雨了,又或是没有落雨,这声音,我们听到了同一种。

  月圆了,又或是月缺了,这月亮,我们仰望着同一轮。

  怀吉,我的此生眷恋,我的今生痴缠。我执着的已经分不清是你还是思念的感觉,又或者都不是。我只是怀念我回忆里鲜活的、活着的自己。

  我死在三十三岁的一个桃花绽开的白日,或是二十五岁的一个起风的、桃花纷落的夜里。

  《孤城闭》读后感(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接触米兰的书的时间并不长。当年混惯了贴吧而从不混晋江的我在贴吧因为看到一位我非常佩服的姑娘推荐了米兰的《柔福帝姬》,才去接触了这位作者的文章。

  通常,接触一位新的作者,一般人都会先看这位作者最短的那篇文,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这位作者的实力,于是我选择了《眼儿媚.汴京悲歌》。第一次,并未看完,因为实在太伤,让我觉得悲到不忍卒读,我一向自认心脏很强,堪比小强,已经没有什么文能够虐到我了,可是《眼儿媚》还不算,在多次弃掉又重新拿起,磕磕盼盼看了许多次终于看完了《眼儿媚》之后,我终于拿起了《孤城闭》。

  以第一人称的描写,这原本是我的雷点,因为看过不少以第一人称所写的文,可很多都文笔滞涩,内心独白过多,显得矫情。

  《孤城闭》是个例外。米兰借用男主梁怀吉的这双清澈而纯明的眼睛,将宋朝最清明的时代的故事,缓缓道来。

  不疾不徐,不骄不躁,悠然从容,方显大气。这就是米兰的文章给我的感觉。

  《孤城闭》是我最爱的书,已经过去好几年了,我把它放在枕边,时常翻阅,坐着穿越时空的船,跟随着米兰的笔,被她带入她笔下的那个时代,米兰是我见过写历史最具有生活气息的作者。

  想着书中的怀吉,觉得妥贴慰心,这样的男子,恐怕穷尽一生,也未必能觅得,书中的徽柔,也是无比的可爱,她有着公主的骄傲和公主的任性,也有公主的才华和公主的纯净。像是放进玻璃瓶中透明的白水晶,光芒闪耀却又何其脆弱易碎。

  可我就是爱这样的徽柔, 这样的怀吉,爱他们的玩闹,他们的任性,他们的残缺,他们的欢喜,他们的悲伤,他们的,檐下芋头圆......

  一想起米兰的书,总是觉得满腹的惆怅,觉得这样的惆怅把自己涨成了口小腹大的瓶子,皱着眉头,却不知从何说起,想一想,终究还是一捧说不清的情怀。

  《孤城闭》读后感(十):时也,运也,命也。

  以前念书时,跟室友讨论郭襄,室友说,郭襄前半生已然享尽了后半生的福分。及至读完《孤城闭》,我不由得想到,福康公主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故事里,赵祯曾对爱女说过,越是喜欢一个人,就越不能让旁人看出自己对其的喜欢,否则就会将那个人推到风口浪尖上。

  可惜公主一生也未能真正按君父所告诫的去行事。其实这不能怪她,毕竟,即便是赵祯自己,也未能完全做到这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赵祯本人也从未掩饰他对长女的喜爱,以至于福康公主从出生到出嫁,这许多年间的每一个节点,无不是享受着最高规格的荣宠。这在事实上也会加速将她推上风口浪尖。身为帝子,且是长女,甚至前后统共十几年间还是皇帝唯一的孩子,她无形中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受到“贤媛列女”这一期望形象的规制,然而这样的瞩目与规制跟她的性格极有可能是相悖的,因为君父对她的殊宠宽容在给了她自由的同时也造就了她高傲的心气和狷介的性格——这恰恰是世所难容的,何况她还是一介女儿身。

  身份的不自由与内心的不拘束,这一对不可化解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公主后半生的悲剧。

  有些读者不喜欢公主的性格,但我却很欣赏。因为她以她的方式,对那个时代——或者毋宁说是直到1949年之前的千百年来——强压在女子身上的重枷,做出了反抗。皇后对公主的那番谆谆提点,自有她的道理,然而也无疑凝结了时代的局限,那就是夫权父权族权至上的男权社会给女性准备的桎梏:受他们供养,所以要成为他们希望你成为的那种人。这个故事再次让我意识到1919到1949的30年间我们所做的斗争是有着多么深远而厚重的意义,正是因为千百年来的悲剧、抗争、呐喊、血泪,让我们义无反顾选择了跟旧世界的决裂,从此女性可以追求人格独立、追求婚恋自由,哪怕时至今日,这条路任重道远依旧。

  在她念及冯京、留恋曹评之时,她也许未能真正意识到怀吉的存在对她的意义,但当她不得不孤身一人面对那桩悲剧婚姻时,她彻底明白了怀吉一直以来于她而言的无可取代。那是在她快乐的时候甘愿做她身后的影子,在她难过的时候全力支撑着她的,世间唯一的存在。所谓灵魂伴侣,莫过于此。

  所以,尽管怀吉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男人”,但对公主而言却是无所谓的,她眼中的怀吉,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灵魂完整、与己对等的“人”。公主渴求的,既不是“夫君”,也不是“子嗣”,而是“性情相投的陪伴”,由此来说,怀吉才是那个唯一,因为他不仅会对公主不离不弃,而且不会把交付公主的一片冰心分散到别的女人身上,这专一不移的爱,是公主最大的渴求,却偏偏是那个时代无法给予她的。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对于这部作品,我是当成历史小说来看的,除了《金瓯缺》外,能让我读罢心酸不已的也只有这部了,将其列为一般的流行古言,在我看来实在太对不起这部作品,它的格调、眼界远非一般的古言能比,所蕴含的观照也远比一般古言深婉。因为真实,所以具备直刺人心的力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