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孤城闭》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孤城闭》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18 21: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孤城闭》读后感精选10篇

  《孤城闭》是一本由米兰Lady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80元,页数:23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城闭》读后感(一):最是可怜痴心人——为李纬

  宋朝的风韵气度从一个小黄门开始,慢慢铺展开。

  无数风流人物登场,忠言耿直,怒斥仁宗的司马光。颠沛流离,感叹幸生于此的欧阳修。才华横溢,傲然清高的崔白。善良温柔心灵手巧的秋和。举步维艰疲惫不堪却心系天下的仁宗。贤惠睿智,却自苦其身的皇后。以及美丽任性,可心地淳朴的福康公主善解人意,自有风流气度的梁怀吉。

  无数人都是这样的风采绝艳,一出场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他们是这个时代的掌控者,是故事当之无愧男女主角。他们的风华气度,注定要所有人艳羡和跟随。

  他们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是那样的引人注目,说什么做什么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宦官和公主的爱本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更何况他们是那样的惊才绝艳。冒了天下之大不讳,做出了轰轰烈烈,给自己也好,给旁人看也好,他们太美,太不平凡

  他们是宋朝凄美的词阙,是流转经年的丹青,是史书工笔里的绝美禁忌。

  所有人的幻想不都是这样吗?对于那个遥远时代的美丽遐想不都是有这样一群风流人物,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行酒令也是极美极优雅的,喝尽杯中酒的不羁姿势也表了大宋的泱泱气度。

  美丽的人总会人心碎,若美人是个痴心的,那便是要成流传千古传奇故事。

  可总有人不那么美,不那么优雅,不那么腹有诗书气自华。

  他只有一颗心,愣愣的,傻傻的捧到心爱的人面前,望她屈尊一观。

  公主屈尊下嫁,已是含了天大的怨气,他却不知道前面等他的是火坑一般,不怕疼,不怕死的往上撞。他非豪门望族出身,沾了个皇亲国戚的边儿也不过落了个空名头。那般如魏晋名士的风度是要历代望族豪门中日夜熏陶出来的。他不过是个买纸钱的,终日为生计奔波,哪里知道风度儒雅是个什么东西

  然而,他和其他名门子弟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颗痴心罢了。

  在爱的人面前,谁不是卑微的。

  他卑微的如同是她脚下的尘埃,可只要是能被她的脚踏过,他也甘之如饴

  他对文墨嬉戏一窍不通,是旁人眼里的暴发户,忍着世人的冷眼嘲笑,他愿意学。

  那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对自己一窍不通的东西忍下性子,磨着心血去学去钻研。他没天赋,只有日日苦练,公主爱竹,他便将自己闷在房间里,足不出户,不许旁人旁观,苦练画竹技巧。送到心上人眼前的画,不知道是浸透了多少心血。愿博她一笑,可却看到她和旁人相视而笑,那种笑容他何曾见过?

  苦了累了,痛了倦了,没什么。不过是牙齿打落了往肚子里吞罢了。谁让他爱上公主呢?悬殊如同云泥之别,她在云端高高在上纯洁无暇,他只不过是地上的一块烂泥巴。可谁说烂泥巴就不能憧憬纯洁呢?

  他爱了就是爱了,一颗痴心傻的让人心疼。

  母亲给公主下药,她情动之时,他也只是清浅触摸,如同迷恋一幅画一般……他迷恋她至深,那时的他在想什么?公主几次三番让他纳妾,那种如同是刀子一般锋利的话割在心上。世人只以为他蠢钝,是不会痛的。可我想,那日日画竹时,也许也是心如刀绞的。

  也许命运就是作弄人,第一眼的相遇便注定他挣不开命运的枷锁

  他自知卑微,所以胆怯,处处掣肘。他自知平庸无趣,是以愿意由另一男人陪伴所爱之人。

  屡次请求远放,他愿意成全。

  诀别来的太快。

  也许都尉李纬一生愿望只是能与所爱之人长相厮守,不离不弃。

  那是一幅绢本水墨画,画的是一所竹林掩映的重门深院,门前芳草如茵,院后小径蜿蜒至云烟深处,屋舍厅中画屏之前坐着一们身姿绰约的美人,身后有侍女在为她理妆,而美人旁边另有一位宽袍缓带体态微丰的男子,以闲适自然的姿势坐着,正面朝美人,含笑打量着她。

  竹枝高直刚劲,而双钩竹叶却描绘得极细致,千簇万丛,各尽其态,这是李玮墨竹的特点,这画显然出自他笔下。院落他是照着园中公主居处画的,画中人物身形也与公主、韵果儿及他自己的特征相符,但这样的画面在他们婚姻生活中从来未出现过,应是他平日心里憧憬的情景

  饮下御赐毒酒的时候,都尉在想什么?

  皇命在上,如何不饮?所爱之人,毫不怜惜自己的性命,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可惜,我还是没有自知之明,总是心存侥幸,以为我们婚姻的困境可以用时间和我的努力来化解……我尝试一切办法,自己想到的和别人建议的都去尝试,即便面对她一次又一次的冷眼黑面,我也还是不死心。后来,我都不明白自己在坚持什么,而结果也是一次比一次糟,到如今,又害惨了她。”

  “请把画交给公主,告诉她,如果来生有缘相逢,希望我不再是陡然闯入她领域陌生人。”

  其实李纬有理由恨,他可以恨公主,恨梁怀吉,恨皇上,恨世人。

  可他善良宽容,愿意原谅。

  唯一能恨的,也许只是自己。

  恨自己没有才华横溢,没有英俊相貌,没有风流气度,没有信手拈来讨得心上人欢欣的闺中情趣……

  饮尽毒酒的时候,是本书中,我最为感动部分。哪怕后来怀吉和公主的生离死别也没有给我那么多的触动。

  大多数时候里,我们都只是平凡人。我们在生活中,只不过是芸芸众生的一部分,我们没有办法拥有旁人的天赋和才华,只有一颗傻傻的痴痴的心,做着连我们自己都觉得可笑事情去讨好心上人。自尊被痴心踩在脚下,日日期盼也不过是让那人多看我们一眼罢了……

  可我们毕竟没有李纬的宽容,我们在得不到回应的时候,会痛会哭,也会恨。可李纬没有,所以他的真心才格外让人感动难忘

  希望所有和李纬相似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勇敢一点,再坚持一下,也许再多坚持一天,她就会笑着对你说:“呆子!做这么多傻事做什么?我早都看到了……好了,明天早上吃什么?牛肉面好不好?”

  于是,你说:“好。”

  ————————————————————2017年的更新

  不知道为什么,这样一部小说会让我印象这样深刻

  2017年发生了很多事,我在朝我自己想要的路走去,可没变的,是我依旧没有找到爱的人,也没有收获爱情

  大概年过25,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有改变。25岁以前,爱一个人就想着要变成他爱的样子,趋近逢迎也好,八面玲珑博他一笑也好。亦或是让自己卑微的如同不值得被人爱的样子,变成如此只为告诉他,我为你付出良多,希望他赐些爱情上的感动,施舍给我。所以也许,25岁的我,喜欢李玮,也可怜他,同情他,大概是因为他日日做出的样子都是我。

  是那个憧憬可望不可即生活的我,是那个努力削足适履的我。那时候,很奇怪,我竟认为李玮是个很勇敢的人,努力的朝着自己根本可能达到的目标前进着。

  一过25,开始信命。命里有时终须有,若是拼尽全力去争抢,有时候也未必是有结果的。大概是刚开始就选错了目标。有时候我们爱上的或许不是一个人,也许是那个人所代表的阶级和生活。两个阶级的碰撞固然有趣,但俗语说的门当户对也未必是错。门当户对大概代表你的三观和他基本一致,你的爱好兴趣和他志同道合年轻的时候以为有说不完的话,其实一过年龄这个坎儿,我发现来自灵魂深处的沟通是有多么重要

  李玮不适合公主,公主也不适合他。他的爱是负担,对彼此都是。但我没法说他爱错了人,因为爱情依旧在生活里很难控制,而爱本身就是无错的。

  生活中没有非黑即白的人物,我至今没办法认同李玮是错的,李玮是反派,李玮是公主和怀吉之间的绊脚石。如果我们这样认为,也只能说是因为视角不同罢了。

  其实生活里,谁都没有错不是吗?我们也只不过是在我们的世界里,按照我们想要的在努力的争取。25岁这一年,有人跟我说。我们没有办法轻易的去评价一个人,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向他一样一步一步走来,没有真正的身处他的环境,接受同等的教育,有一样的家庭和朋友。这样想来,评价其实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也许,自省会更容易让人接受一些。

  看小说的时候,虽然看的是故事,但有时候好像看的又是我们自己。我们在爱情里也许如李玮一般的卑微和渴望,也向他一样为了所爱之人拼命改变。但现在,我想,其实我一个人过的真的很好。爱情是一种缘分,强求不得。拼命改变的时候,都说本性难移。拼命压抑自己只会让自己更加渴望得到对方的回应,而对方也觉得这样痛苦。一来二去,何苦呢?大家都心生怨恨,缘分也变成了孽缘。

  爱情也许是世界上最难的一种遇见,要双方心甘情愿,愿意坦诚的接受对方最原本的样子。如果你不接受,我也并不愿意压抑本性来改变,因为那本就不是我。我没有办法将自己伪装成唐诗宋词里的儒雅公子绝代佳人,我本就在红尘里打滚儿,每日计较的都是柴米油盐

  我可以渴望日后会有佳人在侧,吟诗作对,活成一卷诗词。但也仅仅是渴望,如果能碰到有人跟你说隔壁的鸡蛋又涨价了,对门老王的妻子给他带了绿帽子了,王二麻子家的丫头考上大学了。那样也挺好,这也是一种爱情。

  也许我们谁都没有错,渴望一个人不是错,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也不是错,让自己卑微的不成人形也不是错。爱情里没有对错,大家都只是想要过的好一点儿罢了。

  算了算了,太计较这样一部小说也没什么意思了,只记得当时阅读时给我们的感动就好了吧。

  《孤城闭》读后感(二):珍藏和你有关生命记忆

  单看书名,孤城门又闭,没看内容就已经知道结局不会太好,做了充分思想准备才敢看,中间弃过一次,原因也就是我认为这本书的缺点,那就是涉及无关情节太多,大量的政治介绍以及次要人物之间的对白让人望之却步,眼花缭乱。我想作者铺设这些情节一方面是自己对宋朝历史真心感兴趣,对宋朝名人事迹十分熟悉,想带读者领略盛世风采,另一方面是想让文章更有历史感,人物性格更加饱满。但我还是觉得她写多了。。。反而搞的主线所占比重不高。后来别人推荐才第二次开始读,一口气读完,读罢思绪连篇,沉默许久。

  男主为宦官(我一直排斥说他是太监。。。),女主为公主。这样的男女主设定直接决定了最后的结局不会太美好。先说男主吧,梁怀吉,少年净身入宫,陪伴公主长大,一生所爱就是公主。特别让人心疼的男主,一直觉得自身残缺从而不配得到任何美好的事物,所以看好的字画全部放入宫内收藏阁,所以视金银无物,所以情愿几次替公主做嫁衣也不敢奢求公主的爱。两人感情遇到阻碍时,总是他先后退放弃,看似懦弱实则是对公主永远保护。他以为自己已将爱恋深藏,不露痕迹,所以还以为事发之前没人怀疑他对公主只是主仆之情,其实明眼人都早已看出他对公主绝不是恪守尽忠而已,因为真正爱一个人是无法隐藏的。。“我希望,无论我们怎样裁剪自己的记忆,都还是能出现在彼此生命里。”怀吉说过的最像是表白的一话,每次读都忍不住叹息。他不是张茂则,即便深爱皇后可顾及局势仍闭门不见,他受得住所有的非议责难,却如何都抵挡不了公主的眼泪

  再说女主,徽柔公主,很多人都在问公主到底爱不爱怀吉,很多人说是公主的任情一次又一次将怀吉推到风口浪尖,甚至最后两人生离别。公主对着冯京犯过花痴,与曹平生过情愫,可当她被困于公主府,发现自己对怀吉不只是依赖更是爱恋时表现出的不是与冯京偶遇的幽幽一叹,也不是与曹平了断后的独自哭泣,而是从未有过坚定。都说喜欢才会放肆而爱是克制,那么这个被皇帝宠到天上的公主,不惜毁掉所有只为见你一面,去他的尊卑礼教,放肆到了极限,如果这都不算爱,那么那句“现在我也是残缺的了”又是什么呢。

  这篇小说中从头到尾一直挥散不去的是一种淡淡的忧愁,即使是在两人年少共度的温柔岁月中,也有一丝一缕的悲伤可触。而整本书中最虐的应该是对两人生离别前最后一夜的描写,此生无法在一起的两人无比欢喜的幻想着来生,想到就心酸。我读后沉默许久,不只是感慨书中人物归宿,更多是无奈的发现最终结局的不可更改。被悲剧渲染了情感的我们总会想,如果男女主早些遇见就好了,如果女主把话说明白就好了,如果没有可恶的女二就好了,可面对这部小说时,我曾想如果男主不是宦官就好了,可这样两人就不会一同度过十多年的时光,也生不出那么深的感情,我也曾想如果女主可以做到她父皇所言“我们越喜欢一个人,就越不能让别人看出我们喜欢他”就好了,可两人之间最大的障碍并不是尊卑礼教的干预而是男主的残缺。于是我万分无奈的发现,所有的如果都不会使结局变好,欧阳修的一句话戳中要害,每个人都没有过错,只是被这时代误伤。

  《孤城闭》读后感(三):情一字,画不尽

  好巧啊刚看完。皇帝对兖国公主的父爱,梁怀吉对徽柔的爱,沉重得像紫檀盒子里的墨块,化成北宋书卷上简简单单的笔迹和绢帛上浅浅淡淡的线条。看书的时候痛恨言官们誓不罢休的口诛笔伐。一个满脑子里都是礼教的时代,连画里的情感挥洒都容不下,偏偏要变成细笔细描施朱洒金没有神的木偶。虽然很喜欢那种精致到没有人味儿的玩艺,我还是愿意抱着温暖自然的东西,粗糙一点也不想放手。

  徽柔对冯京、曹评和后来的梁怀吉,是爱而不得。那人惊才绝艳,不是我的;少年青梅竹马,也不是我的;好吧,半路过客暂且不计,有人一直陪着我呢,能算是我的了吧?不行,就不是你的,就让你喜欢得快死没有他能疯,也让你看不见摸不着。明明很近很近,却是不管走多远走多久,都走不到。

  每个人对爱的理解不尽相同,爱而不得和得而不爱,我说不清哪一个更疼。遇到这个难题,大家都是傻了吧。书里写了这么多人,最记得沅沅,最喜欢她,最惋惜她。但我觉得她是快乐过的,有过不后悔不遗憾的快乐。在地下比你多沉睡了几十年,等你来陪我的时候,给我讲讲我不在的时候出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最后让我暴露本性地说一句肺腑之言的话,那么就是:看完了老纸也不喜欢宋朝,活得太特么憋屈了。老纸还是喜欢那种”爱卿的意见朕听见了,但是不管咋地还是朕说了算“的感觉,爪子一挥,啥事就都钉死了。

  《孤城闭》读后感(四):不能相濡以沫,就相忘于江湖

  兖国公主和宦臣梁怀吉的爱情故事作为小说的明线,从开始就注定是一场悲剧。怀吉风度翩翩,学富五车,善音律,能书画,通棋艺,却可惜了从小被净身成为后宫宦臣。他将公主从小看大,陪她琴棋书画,看她嬉笑怒骂,其实从第一眼见到她在堂上簸钱,恁时相见已留心,将一颗真心赋予了她。反过来,公主对怀吉的爱就迟到了许多,先是被新科状元冯京撞乱了春心,继而被风流倜傥的曹评迷住,开始了她的初恋,只可惜无疾而终。此时公主才回过头来,发现了一直在她身侧的怀吉。自她被下降给丑陋蠢笨的李玮,她对怀吉的依恋越来越重。

  怀吉自始至终爱公主,也常为情所困,甚至偶尔有逾越之举。但他内心知道自己给不了公主幸福,自己残缺的身体无法与公主共效于飞,也不能让公主生儿育女,延续生命。怀吉虽然内心苦楚,却诚心诚意想让公主找到自己的幸福,只可惜公主命中注定找不到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爱人。怀吉只好陪在她身边,让她至少享受一点精神恋爱,更确切,是一种精神鸦片。可这无法入世人的眼,更是谏官的眼中刺肉中钉,最疼爱她的父亲宋仁宗皇帝,在朝堂上不惜声泪俱下为女儿求情,始终无法说服谏官,终是把他们生生分开。他们最后一晚私下结发许愿,希望来世再相见:公主说,愿来世做个寻常人家荆钗布裙的女子,在采桑的陌上,被来世变为书生的怀吉,手持丝鞭骑马经过,拾到遗落的花钿……那晚他们相拥而眠,然后一世没再相见。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又不能在一起。

  若不能相濡以沫,那便相忘于江湖罢。

  如果只写这一个爱情故事,写得再好,充其量也只是一本二流言小。但实际上,很难把这本书归类于一般言小,因为虽然兖国公主和宦臣梁怀吉的爱情故事是明线,但另两条暗线也实难忽略:一条是前朝宦海沉浮,一条是后宫嫔妃争宠。这两条暗线相互交织,构成了宋仁宗庆历年间一幅浩浩汤汤的画卷,如同世博会中国馆的那幅动态《清明上河图》,看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庆历新政的始末,宋祈、苏舜钦、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等人的几起几落,司马光为代表的谏官言事,后宫的曹皇后如何在中宫立住地位,张贵妃如何得宠后结交前朝大臣终得失宠下场,都有所交代。有很多书评人说,这本书通过怀吉一个小小内侍的角度去写如此宏大的历史,很是乏力。他们看历史,更喜欢从上帝视角,纵观上下数百年,看遍人物无数,典型手法参考二月河的康雍乾系列。但我不以为是,偏偏觉得从一个小人物的角度去描绘一个时代的断面,是极有水平和难度的,作者需要十分精巧的构思,才能把这些拥挤的大人物大事件,用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小故事小对话,塞进一个后宫内侍的世界。

  举个例子,就说台谏言事这件事。宋仁宗是一个政治开明的皇帝,谏官言路直达天听。作者没明里褒奖皇帝如何如何开明,而是前前后后讲了几件小事。一件是皇帝想升张贵妃亲戚的官,兴冲冲上朝,刚一下旨就激起轩然大波,包拯最是言辞激烈,洋洋洒洒数百言,情绪激动,边说边上前,唾沫星子直溅到皇帝脸上,皇帝只能忍着,这事后来被后宫嫔妃常拿来当笑谈。还有一件,是皇帝的十阁娘子们想升迁,皇帝直接摇头,说那群大臣肯定不乐意。十阁娘子均不信,皇帝笑笑说那我们来做个试验。于是皇帝写好词头递到前朝宰相富弼那里,不一会儿就给打回来了,说不同意。十阁娘子不死心,说皇帝直接内降手诏,我们直接拿手诏去领月俸不就行了。皇帝又笑,那就给你们写,反正还是没用。后来十阁娘子拿着手诏去领钱,却被说没有中书降敕不敢遵命。皇帝不愠不怒说肯定这还没完,不出三日又会有言官上疏。果然两日后同知谏院就有人哗哗哗上疏了。第三件事,就是公主亲近怀吉,被司马光抓住把柄,在朝堂上逼得皇帝落泪,还是不得不把他们拆散。最后一件,在怀吉与欧阳修偶遇的时候,作者借欧阳修之口,对台谏言事做出了评价。他说自己一生受“风闻言事”所累,两次名誉受损,被弄得身心疲惫,苦不堪言,但还是庆幸自己的仕宦生涯是在这个言路开明的时代度过的,因为风闻言事自然有其弊端,但总好过言路堵塞。从这些言谈对话和后宫趣闻中,我们能看到那个堪称海晏河清的时代的相貌,也更能理解为何男女主人公最终会自觉自愿地选择相忘于江湖,成为政治清明时代的牺牲品。

  总之,五星推荐本书!而且怀吉真的好帅好帅好帅啊,容我花痴一会儿~ 柏拉图式的爱情也有美的一面啊~

  《孤城闭》读后感(五):愿有来生

  孤城闭的简介就让我很感兴趣,原来真的有这样一段旷古的爱情曾经发生在漫长的历史中。

  我不知道作者收集了多少宋朝文史资料,可是这样一个漫长的故事,长到一个公主的一生都跃然纸上的洋洋洒洒,我想一定有很深刻的认识。

  两个人,早知道会是万劫不复,肉体、地位、世人都是阻隔,所仰仗的不过是两个无奈身份的人的感情外加仅剩的一点点骨肉亲情,虽然,这一生的悲剧也来源于这样的亲情。、

  人生在世,真的有许多无奈,很多事生来就有定论,而每个身份则有自己所不能摈弃的义务,因为是义务,所以无可回避。

  其实除了这两个主角,精彩的配角也回回诉说了框框的限制,善良温柔的秋和为了他人放弃两次寻求自我的机会,终身不再快活;赵贞贵为王上却要肩负起国家而牺牲心爱的女儿;崔白等了又等,终究等不到往昔的知心婢女。。。

  作者在历史残存的资料中拼凑出了完整的故事,让我们怅然外,又多了对宋朝历史人物的思考,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晏几道等均粉墨登场,原来人物的好坏真的不能简单从教科书评论,原来一个大义也会造成别人的悲苦。

  《孤城闭》读后感(六):长烟落日孤城闭

  初识米兰的文字是看了《柔福帝姬》,北宋末年的皇子帝姬在汴京风雅奢靡的生活骤然被金人铁骑踏得粉碎。于是昔日俊美无匹的郓王楷,桃花树下宛若精灵的小帝姬,良艮鲜衣怒马的少年康王都成了五年后偏安一隅的高宗脑海中的一场旧梦。帝王如今是阴骘,残缺而胆怯的;公主如今是自私,尖刻而凉薄的。亲王则和他多情有逸才的父皇一样,成了金人口中的一场笑话。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我深以为然。米兰的笔像蘸了金粉玉屑一样,把这个空前绝后的文人天下细细勾勒给我们看,恰似一树繁花开到了盛极。然后让它像纸娃娃一样被人毫不怜惜地轻易撕碎。这是一个王朝,本该去守护它的臣民,保有它的土地和文明,却靖康的这一夜显得无比软弱无力,像一只哀哀将死的白鹤,让人为它的悲鸣恻然之时又忍不住咒骂。

  而《孤城闭》的打动人,正在于它和《柔福》一样,不仅仅是在讲一段爱情。米兰的笔下是一副缓缓展开的历史画卷,而爱情不过系起画轴两端的丝线。王安石曾评价仁宗"仰畏天、俯畏人",如果只透过小说去看,这个皇帝真是被谏官们逼得毫无自由可言——仁宗带着他的家人小心翼翼地扮演着言官们心目中神坛的"偶像",张妃想是死不瞑目的,曹后的心在岁月中蹉跎得冷硬,公主和一个内侍原本是最不可想象的——一个金枝玉叶,在旁人的想象中要什么没有——最后却成了彼此寒冷时唯一的依靠。可即使他们什么都没发生,什么也发生不了,公主和怀吉也不能在一起。

  “影子在公主脚下,怀吉在公主心里。”当我合上这本书,脑海中突然浮现出月夜下的庭院,豆蔻年华的少女用藕荷色的软缎一缕一缕地束了头发,浅笑盈盈地用手指了指心口“怀吉在公主心里”。在那一刻,栽下去的不止是早慧的清秀内侍,想来还有我们这许多读者。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孤城闭》读后感(七):放不下,不放下

  《孤城闭》是一本很好看的小说。它的好看,是故事情节起伏波折,人物鲜明而丰富,也是文笔流畅自如,作者对北宋把握全面,借书中人物之口,说出了对那个时代的认识。

  “我们都曾被时代误伤。”我想,这或许是作者对书中悲剧根源的点显。

  我这次无意于探讨北宋历史,我想写一点关于时代背景下、书中人物所表现出的,放不下,和,不放下。

  谁,放不下什么?

  福康放不下怀吉,就像紫藤离不开木棚。于是她哭她闹,一旦离开怀吉,便痛不欲生,形如槁枯。她不惜伤害自己来向怀吉表示“我们都是残缺的,我们一样”;她不惜放火自焚,不是威胁是绝望的放弃,是无望中的痴望和妄想。

  但她最后还是和怀吉分离了。她承诺不再见他,哪怕二人只隔一道宫墙,哪怕她知道这一分离,便只剩下天人永隔。

  福康没有放下怀吉。只是她明白了,自己也放不下“公主”这个与生俱来的身份。

  她是宫中的娇女,官人的明珠,也是百姓心中的憧憬,大宋恬静柔美、慧淑贤良的女子形象。

  哪怕她本身不是这个样子,哪怕她不愿成为这样。

  因为她不能拒绝。

  管家的宠爱让她天性飞扬,黎民的供养让她不识饥贫苦厄。

  当官人崩,黎民望,谏言隆时,她没有拒绝的选择。

  她选择了和怀吉分离。选择了自己走向死亡。

  怀吉相对于福康的热烈赤城,显得明澈而静谧。

  他知道自己和公主相爱的下场,他清楚自己身体的残缺和这爱情的无望,他像是一个身在局中的旁观者,从世人以外的角度,看人,看事,看缘由,看结果。

  他的眼前有一位和主子相爱的前辈,冷静,克制,忠诚,悠长,那是他敬佩的模样,却不是他想成为的模样。

  因为福康放不下他,所以他不放下福康,为她奉上自己所能尽到的全部。

  我想这是一种清晰的纯粹的残忍和悲伤。

  他清醒吗?他不清醒吗?

  怀吉只知道,他放不下她。

  我想这是一出时代的悲剧,不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深深受着时代的影响和制约。现在再看《女鬼的n种死法》,也明白了游戏最后对孤城闭的致敬。那不仅是风花雪月的迷恋,更是对悲欢离合背后宋朝文官政治(往大了说是封建专制)、社会风气等的思考和再认识。

  说说自己的看法吧,不一定成熟,不一定正确。若有问题,请不惜赐教。

  宋朝,于我而言是一个非常纠结的朝代。因为这里对经济史实在是不了解,我就从政治和文化来说说我感情的矛盾吧。

  宋代的文官政治可谓是发展到了顶峰。不管是从科举制度的完善程度、士人为官的数量比例政治地位作用还是士人整体强烈的主体意识、后世君主对“祖宗之法”的尊重和对士人的包容、社会风气的趋势(如“榜下捉婿”)等等,有宋一代都可谓文官政治无出其右了。文官,或者说士大夫政治,是中国官僚帝国体系的支柱(之一?)。不同于秦始皇式的刚性皇权,文官政治通过诤谏较好地制约了皇权,使体制和决策都有了自我完善的弹性空间;文官政治也能更好的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引导社会教化,是中国古代比较理想的一种政治形态了。更何况宋代还有宋太祖碑誓对文官的强力保护,祖宗之法不可违的政治特点……生活在宋朝的士大夫是相当的有福气。

  不过事分两面看,宋朝优待士人下的冗员(如:官、职、差遣的分离)重负、以文制武的捉襟见肘(岳飞因不符“将从中御”、“岳家军”对皇权有潜在威胁,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想来也是有皇帝的默认和其必然吧)、因循守旧矫枉过正理想化色彩浓重的政治风气等等,都是其中的弊端。

  不过总体上来说宋的文官政治是值得肯定的。它几乎是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的处士横议,不过其中也是泥沙俱下,很多人矫枉过正,很多言官为谏而谏,反失初衷。

  再说文化,也是如此。高中历史教材思想史讲宋明理学,几乎全讲的是负面影响。但必须承认,理学影响下的文人气节是值得当时和后世人们所尊敬的。我看理学,主要有两点。一点是从时代背景看它的内容作用局限性,怀着温情去理解;一点是看初衷和结果的匹配程度和影响,用理智的观点去分析。我这个人推崇精神动因,但更看重实际效果。之前提到了处士横议下的一些弊病,如矫枉过正、纸上谈兵、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要求、指责他人,但处士横议却也是制约与平衡、督人趋于臻备的关键,之前所言文官政治中也有涉及。《孤城闭》中的范仲淹无悔于为时代所误伤,亦显出一种清明的深爱,无惧的担当。

  除了思想,宋在文化的其他领域可谓是异彩纷呈。既有延续发展又有变革创造,文艺、器物等都有突破和巅峰之作,让我直直臣服其中。虞云国先生说,“中原王朝(宋)的核心地位和领头作用,不是体现在统一大业的领导权上,而是表现在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巨大而深远影响上”,就这个角度看,宋是强大的,绵长的。

  此外,我对宋还有一点“负负得正”的好感。元朝建立后怯薛制渗透到中原官制之中,使君臣关系中染上了主奴关系的“异味”。后世君主集权的巅峰化发展,亦是逐步落后于世界,走向衰亡。 站在现今评述的我,没有资格去责怪宋朝当时如何如何。愿与同好相聊,以填补个人之缺陷。

  《孤城闭》读后感(八):即使不幸,作者:he_yi_jie_you

  即使不幸,

  作者:he_yi_jie_you

  今晚看了一篇书评,心里颇不宁静。一直以为福康和怀吉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其实不然。他们不同于柔福的悲剧,柔福的悲剧是建立在国破家亡的历史背景下的,个人的理想和爱情只能被那个时代的灰烬湮灭。而福康活在一个相对和谐民主的时代,文人士大夫与皇帝共同治理天下的时代。台谏们有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他们大到国家军政,小到鸡毛蒜皮,无所不谏。福康不能嫁给冯京,为了阻止驸马通过公主干政;福康不能嫁给曹评,为了防止外戚干政;福康当然也不能过度依赖怀吉,为了防止宦官干政。这一切不近人情的制度,都是为了美好的初衷建立的,谏官们也不是故意要和公主作对,他们也是为了国家。正如他们阻止了张美人干政,那就是台谏制度的成功。所以从时代角度而言,他们是成功的,然而福康的悲剧是有自己的原因的。

  福康不是平常人家的女子,她是公主,皇家婚姻从来都是政治第一,她注定不能选择自己的幸福。然而福康枉为皇室女子,她只不过是个被过度宠溺不谙世事的小公主,她不懂得生存之道。她是幸福的,所以她不知道穷人家出生的怀吉为什么会做太监,她不知道秋和为了皇后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她不知道如何在远离父母宠溺的地方生存下去。假如最初她不是那么幸福,最后也不会那么悲惨。

  福康不是解忧文成,为了国家大义可以牺牲自己的一生,到黄沙万里之外去放逐自己的生命。福康也不是魏国大长公主,可以为了丈夫牺牲自己的感受。她同样不是太平安乐,尽情满足自己的贪欲。她只是个被宠坏了的孩子,不知惜福。嫁到李家,比起出塞和亲的公主们,她已经很幸运了,哪个公主不是父母之命的婚姻呢?即使不爱,也可以平静生活,和李家母子维持表面上的和谐。想想那些和亲公主,背井离乡,面对冰天雪地,何等坚强,她们在最坏的情况下也会找到最好的生活方式,一样会让自己好过一点。然而福康不知,她容不得一点委屈,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激烈,注定会受伤。

  李玮也没有错,出生低微不是他的错,他自始至终都在努力讨好公主。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曹评福康那样衣食无忧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像冯京那样饱读诗书。他只是不够高贵,然而福康不懂得欣赏那颗质朴平凡的心。福康可以不爱他,但为何不能体谅一下那颗卑微的心灵,谁的心不是肉做的,为何不能将心比心?

  如果说责怪,我始终没有原谅皇帝。怎么可以用亲生女儿的幸福去弥补对生母的愧疚,难道真是父债子偿?那样未免太过不公。国法对于驸马有很大限制,不能出将入相,不能为国效力,可是,学富五车又不愿入仕的公子一定大有人在。冯京注定成功,曹评注定出色,所以他们不能,但是晏几道那样的公子还是有的,为何一定要选择自己的表弟?糊涂啊!

  作者告诉我们,这只是个人的悲剧,时代没有错。

  本文转自晋江文学城,原文地址:http://www.jjwxc.net/comment.php?novelid=31901&commentid=78806&page=1

  《孤城闭》读后感(九):有爱无性的感情和有性无爱的婚姻,你会选择哪个?

  有爱无性的感情和有性无爱的婚姻,你会选择哪个? 这是一个湮没于宋史中的故事,皇帝的爱女选择了前者。 在谏臣司马光等人的眼里,故事的女主角“不更傅姆之严,未知失得之明。纵恣胸臆,无所畏惮,数违君父之命,陵蔑夫家”,男主角“不自谨,过恶至大。罪恶山积,当伏重诛”,他们惊世骇俗的爱情,就隐藏在这些道德文章的抨击里。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417441 当当购买链接

  《孤城闭》读后感(十):孤城闭

  很久没有这么迷一部小说了,时时想着要看。起初是在看《如懿传》,看了第一本,委实等不下去,便来翻找后宫佳作。刚开始读《孤城闭》时,只觉有点文言文之风罢,也诧异北宋后宫竟如此开放。可能是之前清宫小说看多了,认为后宫都是以虞我诈的,后宫是一幅活生生地残忍地争斗史。再读下来,发现这不仅仅是也后宫的,应该说后宫只是小说的其中一条主线。朝廷前后,禁中内外都是小说想要描述的,原来是再现北宋仁宗时兖国公主坎坷的一生…虽为潸然泪下,内心的激动却是久久难以平复的。

  说实话,因为本着看后宫文之心找小说,初初看此小说大量描写朝廷臣子的情节,又偏文言的词藻与对话,有点想放弃接下去看的冲动。现在感概,幸好当时坚持读下来,以致没有擦肩而过,拜读了这么生动的一篇历史爱情文。可能是我的文学功底欠缺,才觉起初语言生涩,同样的文字描写公主的命运时,却觉得如此生动。

  公主与宦官之间的爱情为世人不容,我本愚昧,起初以为是虚构小说,后来得知历史上真真有此事的时候,我震精了。一边看着小说,一遍想着千年前真实的历史事件,感慨万分。个人崇拜感又来了,佩服作者的文学功底之际,又暗暗羡慕作者的历史水平,文中大量的宋词诗句,引经据典,让在下着实敬佩啊。想着自己为写一千字作文那样绞尽脑汁,实在是无地自容,不知何时能达到作者的十分之一。

  下面来说说对文中人物的看法。文中没有绝对的外人,恶人,公主是值得同情的,驸马也是。梁怀吉也没有错,今上亦是很疼惜公主的,就连国舅夫人,也不是真正的恶人啊。时代的过错吗?言语开放的北宋,造成了公主的悲剧,也不仅仅是罢。相误,桃源路,万里苍苍烟水暮。留君不住君须去,秋月春风闲度。桃花凌乱如红雨,人面不知何处去。生离死别,既要生离,何须惧死别,桃花树上的花胜不复存在,我已早早地在路旁留下花钿,等你去捡……

  本人愚钝,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此乃第一次写“书评”,见笑见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