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零缺陷智慧》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零缺陷智慧》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16 05: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零缺陷智慧》读后感精选10篇

  《零缺陷智慧》是一本由杨钢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014-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零缺陷智慧》读后感(一):提升工作品质实现100%质量

  作为一名企业的质量高管,我一直对数字敏感,曾以为实现99.9%的合格率就已经近乎完美了,但是看了杨钢老师的《零缺陷智慧》后,我才知道,原来自己对于自身及员工要求好差得很远。

  99.9%的合格率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

  英国人每个月要喝5分钟不安全的饮用水!

  伦敦国际机场每周有两次不安全的飞行着陆!

  英国每年有20000张错误的用药处方

  每月有50名初生婴儿医生护士掉在地上!

  每天有22000张支票银行出纳员错误支付

  每月有500例操作错误的手术

  每个人每天会有12次心跳骤停!

  ……

  如此看来,有缺陷的质量最后导致的后果真的是很可怕。可是,该怎样实现质量管理零缺陷,让产品合格率达到100%呢?看了杨钢老师的书后,我找到了方法技巧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大头娃娃”事件,劣质月饼事件等等,都暴露出食品安全,产品质量上存在严重问题。作为一名质量管理者追求质量的完美实现是非必要的。在《零缺陷智慧》一书中,杨钢老师细细道来中国质量问题的重要,文中的“师生对话”让我感到身临其境,像是亲自在和杨老师进行现场交流,我想,有机会一定请杨老师来我们企业给员工们讲一次课,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基层员工们“洗洗脑”,祛祛在质量管理和产品生产上的毒。每一小节后面的“ZD法则”,杨钢老师也总结得非常到位,都是质量管理的精髓认真研读本书后,发现这本经管书还很有趣,不仅仅有科学严谨的管理知识,还有一些经典真实案例,看后让我受益匪浅,杨钢老师的文风很轻松自在,读起来也没有其他经管书那样的压迫感,我看后又买了十本给我其他做管理工作的朋友们同时,我还将自己读完本书后的心得体会讲给我的员工们听,他们听后将其中崭新的工作思想运用到了实际工作中,工作效率和工作品质有了很大的提升。

  怎样才能让质量做到零缺陷?很核心的思想就是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可以说,这是最有效的零缺陷智慧。当每个员工都能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时候,就能保证次次都做对,这样工作效率才能提升,产品质量才能实现100%的合格率。

  我想,“中国质量”并不是梦想,只要每个企业的质量管理者都能够以零缺陷的质量管理作为奋斗目标,严格要求自己,正确指导员工把控工作流程,慢慢地企业自身存在的质量问题就会逐渐解决,更多好的产品会面市场走向百姓,“中国质量”的愿景也会终将实现!

  《零缺陷智慧》读后感(二):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质量管理书

  文/张宏涛

  说到质量管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生产工人技术责任心;并且认为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是难免的,只要出问题的比例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就行。但“中国零缺陷之父”杨钢博士在新著《零缺陷智慧》中郑重地指出:这种想法错了!问题不是出在工人身上,而是出在管理者提供的工作标准上。

  说到“德国制造”、“日本原装”,几乎是品质保障代名词;可说到“中国制造”,我们难免底气不足作者鼓励我们:虽然中国制造暂时落后,但并非没有希望。二战后,日本制造曾经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但痛定思痛的日本人通过质量管理,让日本制造风靡全球。如果我们也能深刻反省,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也可以脱胎换骨,让中国制造变得更有竞争力。

  本书紧扣“如何打造百年老店”这条主线,围绕“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核心理念,道出了“零缺陷管理”的三大要素,为读者们一步步展示出了零缺陷管理的奥秘

  作者指出:人们犯错误有两个原因,一是能力问题,二是态度问题。大部分错误都源于漫不经心,比如,造成空难的首要原因就是人为因素,占80.5%。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出现在岗位上,同样是管理者的态度问题。

  作者告诉我们,德国、美国和日本的工程师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得到一组非常珍贵数据,告诉我们影响成本和质量的因素:策划研发设计人员所占的成本只有15%,但他们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却占了95%,一线人人数最多,可他们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只占5%。也就是说,要想解决公司浪费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防患于未然。就比如一个水龙头不断往地上滴水,你不关掉水龙头,而忙于擦水,就永远也擦不完。

  作者提出,预防可以致富,忙于解决问题一定使你破产。但现状呢?往往救火英雄被表彰,预防做得好的维护人员却被人忽视。我们必须改变这种奖励模式,才能让人们重视预防。

  当质量、进度和成本三要素产生矛盾时,质量一定会被牺牲,因为这是个抽象的词,只有老总重视,并建立明晰的质量控制系统,才能实现零缺陷管理。

  众所周知,正因为当年张瑞敏代领工人一锤锤砸碎了质量不佳的冰箱,才造就了海尔的辉煌。李健熙也同样是不能容忍次品,用压路机压碎所有有瑕疵的产品,震撼了员工的心灵,才造就了如今的三星集团

  杨刚博士是美国克劳士比中国学院创始院长、美国质量学院副院长、被评为“中国十大质量人物”,有着30年的企业管理和实践经验,本书八年前初版时,就在管理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本次再版,作者进行了精心修订,新增很多企业应用典型案例,更强调互动、对话的讨论形式,读起来也更轻松活泼。无论你是企业高管,还是普通员工,读完该书,你的工作品质不知不觉就会提升。

  《零缺陷智慧》读后感(三):真的可以零缺陷!

  对于质量管理这个词并不陌生,还有那各种ISO。在真正的工作中,也一直在追求高的合格率。但是却从未想过这高可以高到百分之百。看见这本书的名称,有点小惊呆。惊呆过后是莫大的怀疑。肿么可能呢?这不是在痴人说梦吧。于是,买了一本回来。

  看了看作者的名字,哦,不知道。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上网查查,想看看究竟是何方神圣,敢出如此狂言,更不解的是这种狂言还被印成了书。百度是无比强大的,在它鲜明文字面前,我惭愧了。竟然不知杨刚老师大名,难怪我一直在合格率上纠结。

  阅读此书,是一种乐趣。千万别以为这是一本死板教科书。假如说这是一本足可以称霸武林武术宝典的话,那么这也是一本在趣味中告诉你心经大法的宝典。有很多案例,很容易读,也很吸引你去读。最重要的是,在读过以后,你会义无反顾相信,世界上真的有零缺陷。之所以我们还做不到,是因为我们还木有拥有打开这扇大门钥匙感谢杨刚老师,他不仅明确的告诉了我零缺陷的客观可追性,还告诉了我如何去追。

  艾玛,如此好书真是舍不得推荐啊。想来要是同行都读了,那岂不是平添了很多对手。但是好书就是好书啊,看着那封面,杨刚老师那灿烂的笑容。让我顿时感受到自己的狭隘。杨刚老师之所以写出这本书,无疑是想让中国出现更多零缺陷的执行者。好在鄙人狭隘程度有限,读过之后,推己及人,想起自己在追求质量的道路上一路磕磕撞撞。实不忍同行重蹈覆辙。遂写下此篇。

  啰理啰嗦一大堆,其实我就想说,是本含金量十足的好书,不读真真是会后悔

  《零缺陷智慧》读后感(四):穷则思变:中国品质不是梦

  之前一段日子,网络上流传着一所日本小学墙上的一张贴画,贴画上所画的其实是一则关于数字的公式意思大概是这样:1.01的365次方等于37.8,0.99的365次方等于0.03,其中365次方代表一年的365天,1代表每一天的努力,1.01表示每天多做0.01,0.99代表每天少做0.01,365天后,一个增长到了37.8,一个减少到0.03。画的意思很简单,用古代圣贤荀子的话说就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初始的1.01和0.99本身看上去似乎并没有多少差别,但是经过了仅仅是几百次的累积之后,它们之间的差距就是天壤之别了。

  之所以先引日本小学的这幅“数字励志公式”张贴画,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杨钢先生的“零缺陷管理”理念。“零缺陷”从字眼看似乎是:我们工作的全过程都要是完美无缺的,不能出丝毫的差错事实上并非如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零缺陷”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并不是说人不可以犯错误,而是指企业应当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将“坚持第一次做对”作为企业管理的准则。“第一次做对”又是什么意思呢?《零缺陷智慧》将此作为专章来进行讨论,简单说是这样: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如果我们转换说法就是:在我们明白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前提之下,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把它做正确。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那则“数字励志公式”对于理解“零缺陷”管理理念的作用了:第一次很重要,企业发展优势或是劣势正是从第一次开始累积的。

  “零缺陷”这一概念并不是杨钢先生的原创,它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比先生于1961年创造的。但是,“中国零缺陷之父”并非名不副实。这本书几年前就出版了,自彼时开始,杨钢先生就致力于对“零缺陷”管理理念在中国的启蒙推广。那时“零缺陷”理念还没有能够被中国大众以及企业管理者所接受时过境迁,这么多年中国土地上出现的诸如“住房质量”、“食品安全”、“高铁事件”以及等等其他的质量事件无不昭示着“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的重要性。中国质量的成长在今天看来也许就成了那则“数字励志公式”中的“0.99”——最初和他国的差距并不大,而经过时间的洗礼之后,谁胜谁负,结果是很明了的。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而关键是我们要补“质量管理”这个漏洞。在他国成功经验的光照下,我们该如何去面对这道光呢?杨钢先生的意思很明确:“中国品质,西体中用!也就是要以西方创造出财富自由民主的现代化制度与系统为基本,并进一步删除封建遗毒和小农意识,进而开启中国古人五千年的智慧源泉,进行文化基因和心灵符号创造性转化,真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

  应该说,杨钢先生是立足于本土传播“零缺陷”理念的,他的上述话中有着强烈民族意识。甚至,我们可以说,对于“质量”或者“品质”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存在着责任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责任去将目光聚焦在“质量”之上的。这样说,我们并不是将“质量”这一语境中企业的责任抹去。相反,我们最后要将企业的质量管理重点提出来。因为消费者政府对质量的关注最后必然是要落实到企业的实际管理之中,中国品质梦要企业去真正扛起来。事实上这也并非难事,为什么?杨钢先生的《零缺陷智慧》已经为中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提出一条全新的道路来,我们有什么理由还在“守株待兔”呢?

  《零缺陷智慧》读后感(五):追求零缺陷

  阅读《零缺陷智慧》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零缺陷”。

  “零缺陷”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克劳士比先生创造的词汇。它并不是说人不可以犯错误,而是指企业对待工作必须有一种坚持第一次就做对,符合所有要求的决心和态度。对待错误,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差错,也决不放过,一定要消除原因,避免其再次出现。“零缺陷”要求我们把一次做对和次次做对作为工作质量的执行标准,而不是口号。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把工作重心放在预防上,在每一个工作场所和每一项工作任务中预防。所以,态度和决心是心智问题,预防是工作方式问题,这些都是管理问题,质量是战略政策的结果,而不是技术活动

  《零缺陷智慧》这本书的作者杨钢,是“零缺陷之”父克劳士比的中国弟子、克劳士比中国学总裁兼零缺陷管理中国研究院院长、中国零缺陷管理首席专家,享有“中国零缺陷之父”的美誉。北京大学生产与质量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际名牌协会会长、新华社高级经济分析师、中国质量协会《品质文化》编委会副主任。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经济百名杰出人物”、2005年度“中华管理杰出人物”。

  重点阅读了《零缺陷智慧》这本书中的第12章《准则: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篇文章告诉我:“零缺陷”,用象征性语言表示,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完全表达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它包括三个方面含义,首先是,是第一次。其次,是正确做事。杨钢谈到,现在太多的人根本不管事情正确不正确,这是错误的。第一次把事做对,实际上就是“对预防的呼唤和呐喊”,就是一种未雨绸缪。第三点,就是做事的方法、执行力,也就是竞争力的问题。杨钢表示,这要结合不同国情、不同的企业理念来理解,美国人对“零缺陷”的概念很清楚,但是,在日本,当年的教育部长新乡重夫为了“零缺陷”的理念专门去拜访了克劳士比,可考察后发现日本人不适合这个理念,所以日本后来就把它变成一个装置,叫“零缺陷装置”。

  《零缺陷智慧》这本书告诉读者:怎样追求最高的工作境界,创造“零缺陷”的工作目标。运用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工作理念和价值,论述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诸多方法和途径,回答了怎样创造“零缺陷”的工作目标。

  在日常工作中,“对”是“标准”,“做”是“执行”,每个“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效率”。

  阅读《零缺陷智慧》这本书,真的很有收获:人生极致处,就是追求零缺陷啊。

  《零缺陷智慧》读后感(六):第一次就把事儿做对,做精确的智慧

  质量管理有多重要?

  战后现代工业的突飞猛进,已经给我们展示了从六西格玛到精益管理,从流程监控到质量为王的现代品质与智慧,日本人的精细,德国人的严格,美国人的标准化……工业沸腾的血脉中流淌的永远是高效、高能、精准、精确,差以毫厘在细化到纳米级的现代产业中早已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杨钢老师,这样一位质量管理艺术大师,延续了美国零缺陷管理之父克劳士比的传统与中国企业的实践结合,十数年的一线大企业的管理经验沉淀,汇成这么一本零缺陷管理的著作,有理论,有案例,有工具,值得每一个做企业、学管理的人认真拜读,他告诉我们的是最低管理成本的第一次就把事儿做对、做精确的智慧和方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