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移动风暴》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移动风暴》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16 05: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移动风暴》读后感精选10篇

  《移动风暴》是一本由[美]弗雷德·沃格尔斯坦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移动风暴》读后感(一):苹果向左,谷歌向右

  读到一半,决定不再往下读了。。。没有新的收获,或许是我对那些开发竞争细节不太关注问题。。。

  苹果和谷歌在手机上的竞争,实际反映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台之争。手机——可见未来重要的移动设备,谁占领了这个平台谁就占领了移动互联网的制高点,就像PC时代的微软。

  苹果和谷歌从一开始就走的是两条完全相反的路子。苹果一如既往坚持硬件软件的封闭帝国,正向其在PC机时代的想法一样;谷歌则从一开始就是想通过一个开放体系,与手机制造商、电信运营商、应用开发商等等一起构筑移动空间,而谷歌在这个体系中提供最为重要的操作系统平台。因此,苹果向左,走的是封闭道路;谷歌向右,走的是开放道路。本质就是平台体系的封闭与开放之争。

  当然,事态发展往往是走向中间状态,苹果没有极左、谷歌也没有极右。苹果为提高iPhone的用户粘性,嵌入了大量的第三方应用软件,谷歌就是最大的收益者之一;谷歌开放安卓平台,也是想将其搜索视频等等已经占领的PC端的应用推广和占领移动端。更进一步,苹果上线了App Store,向所有第三方开发者开放了IOS平台;谷歌最近也传出要将数据众多的安卓应用商店统一到谷歌自有的平台上。从这些动作上看,苹果在走向适度的开放,而谷歌也正在走向适度的封闭。

  开放与封闭是平台治理的重要内容。如何把握好度,才能即使整个生态能够持续生长,而又不威胁到平台提供商在整个生态中优势地位,这或许将成为一门艺术

  《移动风暴》读后感(二):后移动时代的苹果和谷歌

  在这本书里面写的还是移动时代刚刚开始崛起故事,当时手机和平电脑市场还是一个刚刚兴起的市场,而今天手机、平板电脑已经趋于饱和,而后移动时代的苹果和谷歌该要如何发展,如何寻找下一个增长点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1、谷歌与pixel手机

  书中一直强调的一个观点是,苹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谷歌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所以,苹果需要掌控自己的软硬件来获得大部分利润,但是谷歌不需要,它需要的是一个更为开放的市场来帮助它进一步获得广告投放的市场,它更多的宗旨合作。但是有趣的是,近些年,谷歌开始推出属于自己的手机pixel,同时也收购了部分的HTC,让人不得不思考这样的行为是否于传统的谷歌准则所背离。当然,这个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未来关于AI和VR的增长点,迫使谷歌需要增强对于硬件的了解,从而帮助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开发出更适合的人机交互的设备。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谷歌所面对的竞争者就不仅仅是苹果一家公司三星甚至是其他具有虚拟设备生产能力的公司,曾经他们的合作者都有可能成为他的竞争者,这个恰恰是和谷歌传统的文化所背离的。

  2、苹果的homepod及iphone X

  这些年来在手机端和电脑端,苹果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基于外观上的调整居多,而真正核心的颠覆性的改变是很少的,iphoneX算是一个很大的改动,但是其高昂价格也使得其成为了一个电子高端品。一方面通过推出不同的外观(大屏手机)和不同价位线(SE)的手机可以促进原有的iPhone用户的换机行为,一方面X的出现也会提升单个产品带来的利率,但是问题是这些改动和升级都是基于苹果的传统强势产业手机。而随着这些年手机和平板产业的增长放缓,手机将成为苹果的利润来源,而增长点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而苹果也开始了诸多的尝试,包括向熟悉的内容产业的拓展进行视频内容的制作,开始布局人工智能推出智能音箱。但是,在这些领域我们暂时还没有看到当年像iPhone,iTunes一样横空出世令人经验的产品,甚至可以说一个和其他产品同质的产品。但是,苹果已经积累的产业链也足以使得其能够在新产品出现时具有一争之力。但是我们或许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今天的苹果依旧是曾经的创新巅峰吗?

  3、字母表与无人驾驶

  虽然今天的人们习惯于称呼谷歌为谷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谷歌已经转身为字母表旗下的一家公司。其中的古怪创意让人不禁想起书中两位创始人执意穿着滑轮鞋献身G1手机发布会现场的故事。基于《浪潮之巅》的描述这样的转化有助于在谷歌的内部孵化具有不同的企业基因的公司,其中作为无人驾驶研究先去的waymo就是其中一位。有一个观点是,今天的汽车可以类比成为数字时代的手机市场,和windows之前的PC市场,属于硬件软件都是各家生产的时代,但是总有一天汽车会像前两者一样成为一个虽然有不同的硬件厂商,但是其中的软件厂商只有少数的存在。各种原因很简单,硬件生产有自己的扩张规模,但是软件没有,在到达一定程度以后,软件的扩张的边际成本几乎是0但是带来的收益却是存在网络效应的。在基于车联网愿景的当下,这个观点是有足够支撑的。虽然当下苹果和谷歌都推出了属于自己的车载系统,但是他们面临的问题也是很困难的。就像当年的手机研发,需要协调整体手机厂商和运营商之间的关系一样,无人汽车和车联网的开发谷歌和苹果也同样要面对主机厂、tier1,tier2,图商、运营商之间的问题。在汽车这个行业如何创造颠覆性的产品,或许是一个漫长而又有趣的过程,甚至足以写出第二本这样的书来。因为汽车的问题远比手机复杂的多,毕竟第一代iphone可以在开发的前几个月还存在诸多问题,可以在后续版本中进行无限的完善和迭代。但是,对于汽车而言,一次失误可能就是生命代价,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将会提高在无人驾驶过程中测试成本,降低测试的迭代频率

  最后,用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来结束这篇文章。我非常赞同本书作者的一个观点是,移动时代正是因为有这两个巨头之间的斗争从而促使了智能手机的完善,而使得我们的社会变得异常便利。希望这样精彩的故事可以继续上演。

  《移动风暴》读后感(三):苹果VS谷歌:一场不同路线的斗争

  在飞机上读完《移动风暴》这本书时,我情不自禁的从包里拿出nexus手机和iPad mini,摘掉上面的保护套,捧在手里细心观摩了好几分钟,差点让空姐以为我想打开手机,我当然不是要打开手机,而是在读完这本书后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去读点历史书,已让自己更好的了解现在吧。

  人们一谈起智能手机或者移动设备革命都不得不提及2007年发布的iPhone,这的确是一个跨时代的产品,它的出现,让之前所谓的移动革命一下子没了任何意义。从2007年到现在的2014年,iPhone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也就在这8年时间,Google 则以另一种方式切入到这个领域,并逐步修建自己的护城河。如今,Apple和Google成为移动世界的两大帝国。

  科技作者弗雷德•沃格尔斯坦将焦点对准这两家公司,并通过类似编年史的叙述方法将十年来(根据公开资料显示,iPhone的研发始于2005年)两家公司的恩怨情仇娓娓道出,本书有大量的细节呈现,也显示出作者收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在沃格尔斯坦笔下,这两个移动帝国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押宝vs领养

  苹果为何要研发iPhone?如果熟悉苹果的发展史,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在2005年,iPod的销量到达顶峰。乔布斯意识到苹果需要一个新的产品线形成对iPod的保护,并集中全公司之力去秘密研发新产品,在这本书里,沃格尔斯坦都有很多现场还原,读起来颇为有趣。至于Android的诞生,我们都知道Android是Google收购的一家公司,而在收购之后,Android很长一段时间被人所遗忘,甚至被Google人遗忘,原因在于这个团队在秘密的研发一款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的手机。尽管与iPhone一样实施保密,但Android团队却并非Google的核心项目,甚至是一个可有可无东西,如果不是Android之父鲁宾的强力推进,或许Android就这样消失了。

  制造思维VS工程师思维

  Apple与Google都不是传统的手机制造商,这给他们很多想象力。但两家公司却以不同的思维模式去思考手机,苹果的制造思维,让他们更关注如何在产品设计上不断突破,比如采用全触屏的方式来替代键盘屏幕,他们需要克服的是如何让硬件更好的适应这个设计。

  而Google则是典型工程师思维,他们对于制造手机这件事可以说一无所知,他们甚至连一个硬件产品都没有制造过,你如何指望这样的团队去开创所谓的革命呢?当iPhone在CES上发布时,Android的原型机也将近完工,但安卓的工程师们看完iPhone发布会后感叹:我们需要重新开始了。“它看起来像黑莓手机,有传统的键盘和小屏幕,没有触屏功能。鲁宾及其团队、宏达电子(HTC),以及T-Mobile电信公司等合作伙伴一致认为,消费者会更看重手机中很棒的软件而不是外观。”

  封闭花园VS开放广场

  苹果用天才般的设计和强大的制造能力让第一台iPhone更像是一个工艺品,而不是一台像他们早期宣扬的"跨时代的计算设备"。当时的iPhone不支持3G网络,没有多任务,甚至没有复制粘贴。对很多人来说,这仅仅是台炫酷的设备,而不是一台好用的设备。iPhone发布时,乔布斯公开表示不会向软件开发者开放API。他希望用户用在苹果的设备上使用苹果开发的软件。直到一年后,苹果终于“开放”,想第三方开发者开放appstore,在这个“封闭花园”里,软件开发商提交软件给苹果,苹果以审查者的姿态决定那些可以上线,那些不能。而在收入方面,实行三七分成。这样的机制一下子激活了全球各地APP开发者的热情,他们疯狂的开发各种APP,大大改善了苹果原生应用的使用体验

  Google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自己制作手机,在Android之父鲁宾看来,iPhone的梦想不够酷,他的梦想是让全球各国不同运营商、不同品牌的手机上运行自己的系统。基于这个理念,Google在2007年建立“Android手机联盟”,将多个运营商和手机厂商拉拢在一起,他们分工很明确,Google负责软件代码,手机商制造手机,运营商负责销售。然而第一台Android设备——HTC的G1却遭到惨败,据说当年Google员工当年最失望的年终奖就是收到一台G1。

  但一个颇具戏剧性事实是:G1的失败,促使越来越多的厂商运营商围拢到Google身边,或许是他们需要在iPhone之外找到一点生存的希望(这里不包括诺基亚、黑莓,彼时的他们还是无法撼动的霸主)。从此开始,Google的Android走上了一条开放共赢的道路,也的确拯救了不少手机商。

  其实,纵观apple与Google的十年移动大战,几乎也是设备与服务对抗。苹果发布了iPhone与iPad两款颠覆性的设备,苹果当然也发布如siri的优质服务,但苹果的这些服务只是设备的延伸。而Google则在反其道而行之,Gmail、YouTube的杀手级服务几乎覆盖到各个系统的手机或移动设备上,从这个角度来看,苹果践行服务即设备的理念,而Google则是设备即服务的推动者。 当应用层面差距越来越小(之前很多APP只有IOS版,但现在很多APP却只有Android版),接下来的竞争中,苹果需要不断的在硬件设计上突破自己,这要远比Google工程师的软件迭代难度大很多。而苹果绝不会让自己的服务运行在别的设备上,Google除了nexus系列手机平板,也不会去触碰更多硬件。从开始到现在,他们都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全速前进,作为看客的我们,在享受他们速度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前进的足够燃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