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孩子你慢慢来》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孩子你慢慢来》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15 04:5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孩子你慢慢来》经典读后感10篇

  《孩子慢慢来》是一本由龙应台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1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一):女博士家常

  嫁老外的女博士唠住德国的家常~尽管写的有知识分子笔触,但他终究是家长里短~如果我们可以从“别人家孩子”学到些什么的话,那也是别人家妈是不一样的。

  让人泛起八卦之心的,是龙先生自揭出身低,但是自爆嫁的好。书中谈到遇到的陌生人会认为她是孩子的保姆~如果说嫁给老外可以算作作为一个女人上升到什么境地,而她还是不得不置身于这种深深反差里,所有的改变和牺只是暂缓了弹性回缩。对于婚姻家庭,必须承认有另一种存在,不是长相守而是曾经有。在婚姻里自己追求更好的自己恐怕才能长久。什么对自己好,未必个个说得清,但人人感觉的到。人终究是要坐在宝马上笑,要利已的。

  至于孩子,母亲并不是天生的,孩子也未必感恩,各种激素在生养过程中维系着这种繁殖所必须的关系。而余下的,孰淡孰浓还是在于个人能力努力。做了父母天翻地覆,不亚于一次进化,生活上已不必说,三观都被刷了刷。感谢孩子吧,个人也没努力,就是受了点苦,就改变了人生想想一辈子不会有第二件事有这样的性价比了。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二):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quot;慢慢来,慢慢来"这短短几字,长,却可用一辈子去等候,这该是有多大的耐心才可以耐得住这漫长时光啊!想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更加注重的便是办事的效率,最讲究的便是完成的时速,恨不能与时间争分夺秒。偶有面对孩子的一些拖拉小毛病大人更是不停的催促,脱口便是"快点儿快点儿"、"手脚麻利点儿"…却不曾深思熟虑地去想想孩子是否是遇到了麻烦困扰呢?若不是有困难谁又会故意地浪费时间。可想而知当孩子本身在遇到困扰之时他的内心本就是万分地紧张急切了,这时候的孩子最需要的便是大人的鼓励与帮助,若是你不能够帮助他那么也请轻轻地告诉他:"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仅仅是这轻轻的一句便可让孩子自信安心许多、许多、许多……

  与此同时我想到的是黑幼龙老先生写过的一篇文章《慢养孩子静待花开》他在文章中说:“养孩子就像种花,要耐心等待花开。"慢养并不是时间上的慢,而是说教育孩子不要太担忧、太着急。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慢养,可以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

  一切顺其自然就好,只要你有耐心等待,终有一日便是铁树也会开花。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三):女侠的慈母

  初识龙应台的文字,是她写的一篇《我不站着等》,说的是她在咖啡厅吃饭、在宾馆住宿和在列车上的一系列遭遇。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不,我不站着等。”她捍卫自己权利时的坚决勇敢,让我感叹:“真是一位现代版的女侠!”后来,又看过她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她的文字豪气犀利个性十足。

  但《孩子,你慢慢来》却一反常态亲情味极浓,读来让人感觉到满满的柔情。书中随意挑出一段,都饱含深情,就连书里的照片,都配上了暖暖的文字。比如一副作者在远处看着她的儿子草地爬行的照片,下面的文字:“我的母亲也曾经坐在草地上远远地看着我爬行吧?现在,母亲的手背上布满了老人斑,那只曾经牵过我、抚过我头发的手。生命的来处和去处,我突然明白了,不透过书本思考,透过那正在爬的孩子。”

  这本书主要写养育两个孩子艰辛幸福,但艰辛,在作者的眼里、笔下,也是甜蜜。比如那篇“放学”,本来十五分钟的路程,孩子放学时走了一个小时零五分,妈妈在后面悄悄跟了一个小时零五分,而且这中间,妈妈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坏情绪,只是带领我们像个路人一样细心地观察他们。就在两个小朋友趴在地上研究蚂蚁十五分钟的时候,“妈妈很辛苦地等着”,但也只是辛苦地等着,并没有像我们一般的妈妈平时的表现那样跳出来揪住两人的衣领往家拎:“干嘛呢?还不赶紧回家写作业!”好有爱,好有耐心的好妈妈。

  书中作者一直用了第三人称来写,妈妈就是作者。作为妈妈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的、激烈的内心冲突,“野心”一篇就写出了这种冲突:妈妈和好友在畅谈理想的时候,不得不时时地停下,去应对儿子的各种需要。朋友说:“这种种理想、计划,做了妈妈以后都不能实现了,对不对?”“对!”“你后悔吗?”这时笔锋一转:华安悄悄地爬上沙发,整个身体趴在妈妈身体上,头靠着妈妈的胸,舒服满足安静地感觉母亲的心跳与温软。妈妈环手搂抱着华安,下巴轻轻摩着他的头发,好一会儿不说话。“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每个做母亲的,可能都会立刻想起自己孩子小的时候,靠在自己身上的这种幸福时刻。这种时刻,只要孩子在身边,就是整个世界,哪会去想什么理想、计划,哪会去想什么工作奋斗。真的,“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

  书中有一副照片,飞飞趴在马桶边,专注地在马桶里打捞着,下面配的文字是:“飞飞将他的小汽车一辆一辆投进马桶,又小心地一辆一辆捞出来。”如果是我,肯定会非常生气地在他扔第一辆时,就粗暴地制止他,而作者却是用欣喜口气来说这件事。也许,这是孩子探究世界的一种表现。如果能早点读到这本书,也许我的孩子会有另外一个更加快乐童年,因为我也许不会给她那么多的限制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四):没要紧,让伊慢慢来

  淡水的小街,卖花阿婆小摊上,龙应台买了十几枝花,阿婆让她五岁的小孙儿绑花。小男孩抽出一根草绳,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男孩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慢吞吞,他的手指在丝带上滚来滚去,总是系不好

  阿婆粗声骂了起来,这么憨慢!卡紧,郎客在等哪!龙应台说,没要紧,让伊慢慢来。

  安抚了阿婆,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龙应台望着这个眼睛清亮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她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小孩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写过野火集的龙应台先生,在印象中,也应该是寒气逼人的。但读完她的散文集——《孩子你慢慢来》,竟没想到,和李敖一样文笔犀利的龙先生,笔尖下能流淌出这么细腻的文字来,朴实无华

  全书以“妈妈”第三人称的角度,来讲述她和两个孩子华安华飞之间的故事。随便翻上几页,就能感受一个母亲的温柔气息扑面而来。书中有忍俊不禁童真,有无法抑制的爱怜,有调皮捣蛋的顽劣,也有母子无奈迷惑

  不同市面上早已泛滥的亲子书籍,龙应台没有站在母亲的高度,而是以孩子大朋友的身份给他介绍这世界上的小草、白云、叮当、烟囱和脚踏车。妈妈要做孩子的导游,给孩子介绍这个世界,因为孩子他是新来的。

  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孩子得指出来,提醒她。在孩子的带领下,妈妈重新认知了这个世界,慢慢享受孩子眼里的惊喜善良天马行空

  可当代社会的虎爸鹰妈们,迫不及待的把孩子的每一分钟掰成两瓣。上午舞蹈音乐,下午英语奥数,把孩子填鸭式地培养成十项全能,而且还引以为傲。容忍不了孩子慢慢来,拔苗助长,怎会培养出来心智合格的人呢?

  用最朴实、最细腻的文字,不带一丝评论说教,只是简简单单的描述。龙应台不是去教育孩子怎样成才,如何出众,而是记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那些不经意间遗失的点点滴滴。是的,它们太习以为常,太容易遗忘,可龙应台却一笔一画的记录下来了。

  正像作家蔡春猪,对他两岁就被诊断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喜禾所说的,“我只要看到喜禾就很幸福,因为他是我儿子,和自闭症无关。”

  看到孩子慢慢长大,就已经很幸福了。

  华安长大后,这样评价龙应台,“她对我一方面极其严格,督促我努力学习认真做事,一方面又却极其讲究自由尊重和理性思考。这两种有点矛盾态度来自她自己身上两个成长印记:一个是她本身在台湾所受的教养--保守的、传统的;另一个却是,她是一个成长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崇尚自由和理性。”

  合上书,仿佛眼前浮现出一幕场景,龙应台骑车载着华安往回家的路上,看见一道古旧斑驳的小木桥,横枕着悠悠的流水侧脸对华安说:“小桥——”

  “小桥——”安安用脆脆的声音回答

  “流水——”

  “游水——”

  “人家——”

  “鸭鸭——”

  “古道——”

  “五道——”

  “西风——”

  “蜜蜂——”

  “瘦马——”

  “狗狗,妈妈你看,狗狗——”

  脚踏车上两个影子,沿着小河渐行渐远,渐渐融入了天的颜色,就看不见了。

  -------------------------

  梦里挑灯看剑 - - 一枚来深务工的金融民工微信公众号,有梦想情怀也偶有失落欢迎关注

  微信号: swordindream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五):110.孩子你慢慢来

  2017.04.01-05.05 110.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 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除了《野火集》里的铿锵锐利和《目送》里私密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当然还能知道龙应台有这样的一面从容柔软,满满的都是那些对待孩子的温情。在这本书里,她陪伴、关注着孩子的成长,带领孩子认识新世界。教导他们、引导他们,爱着他们。这里看起来总是充斥着她做母亲的欣喜与温柔。 二十三篇短文,包括无关“安安”与“飞飞”的一篇序,与十九岁的华安、十五岁的华飞的跋,此外都是纪录母子间生活点滴小故事。 这里头涉及作为母亲与母亲之外的个体的思考,塑造了这样一个温情脉脉的母亲的角色,但又摆脱了模式化、规范化的常见的社会认定,而是自己有血有肉着。有自己的个性与思虑,有自己的人生与规划,尽管那是在孩子来后“被打乱”却不后悔的人生。 “这家书店只卖两种书:社会主义思想和女权主义。我的手指在寻找答案,谁能告诉我做“母亲”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像一匹野狼,不能没有它空空旷的野地和清冷月光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 “她着迷似的想吻他,帮他穿小衣服时、喂他吃麦片时、为他洗澡时、牵着他手学走路时,无时无刻她不再吻着娃娃的头发、脸颊脖子肩膀肚子屁股、腿、脚趾头……” 15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01第一版,2015.03 第四次印刷。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六):我愿意当你的导游

  我愿意当你的导游翻开《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这是一般常规家庭教育书,对家长和孩子进行一番洗脑。随后翻阅整本书的插图及附文,某一瞬间,我深深被触动。那是一张很普通的照片,妈妈和儿子蹲在一起,妈妈拿着一撮小草,似乎在教小娃辨认。龙应台这样附文:“一路上,两个人都很忙碌。是这样的,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她。”是的,爸爸妈妈不正是你认识这个世界最初的指引者么?你所看到的世界不正是他们有意无意间引导你所接触的么?而孩子于父母而言,是一种新的体验,新的“人生课”,甚至乎要学一辈子仍未能毕业学业。龙应台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用这样一个温暖句子称述出来,真是恰到好处

  整本书无处不充盈着这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从床头故事到幼稚园的选择、从放学到课后作业,妈妈细腻的心思,以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事情,尽可能地保证孩子快乐童年。因为她认为,孩子在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没必要从童年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正如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那样幼小却只有一次。人的快乐童年何其匆促,何其珍贵!因所处环境不同,龙应台的教育方式和思想与内陆略有不同,她将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给孩子最大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在她生第二胎时,她极其小心的照顾老大的感受。她的孩子是幸福的!

  正在备孕的我,心里怀着对1+1=3的憧憬,更怀着对未来身份的敬畏,怀着对当母亲必经的分娩的畏惧。矛盾的心理,让我茫然无所适从。每次例假来时,我因未怀上而略失望,却也悄悄舒了一口气:还有时间让我慢慢做心理准备。然而,这本书中溢满了孩子们纯真稚嫩的声音,看着这些天真的娃一步步长大,我神为之驰,恨不得此刻手里就有一个婴孩,让我真实体验一番做母亲的滋味,见证那石破天惊的“创世纪”!所以,孩子,我做好准备要当你的导游了,你呢?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七):母亲们的“想太多”

  读这本书之前,读了龙应台的《目送》。并不喜欢那本书里她过度的情感泛滥——太让人难受并别扭了,有时候节制也是一种美。嗯。

  意外的这本书里她的情感是自然流淌的,虽然她没有克制自己的情感,但就是格外的熨帖人心。就像是新晋妈妈接过初生的小婴儿那种小心翼翼但爱意蔓延的感觉。所以看见她紧张菲利普为何15分钟的回家路程却要走上一小时,紧张到要一路跟踪探个究竟,也就十分理解了。

  虽然很感动于菲利普盯着她的眼睛时说的那句“妈妈,你的眼睛里有我”,也对她那封“写给怀孕的女人”和“野心”感慨颇深,而整本书里,自己最有共鸣的是“嫁给了王子”和“读《水浒》的小孩”这两篇,别无他因,只是因为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感慨和担心。

  我并未结婚有孩,也一直视小孩为一种破坏力强大的麻烦生物——所以以后朋友们生了小孩偶尔给我玩玩就够了,哈哈。不过谁的家人里没有个把小堂弟小表妹呢,谁又能在成长过程中逃脱掉“陪你弟弟妹妹玩一下”这样的任务呢,所以,你懂的。

  就在陪5岁表妹看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童话的险恶”。

  那一天,她在我旁边哗哗地翻着童话书,突然扯了扯我,指着书上的图画说:“看,大灰狼。”大灰狼是没什么,可是那是小红帽里正在被开膛破肚的大灰狼啊!那时我就抖了一抖,这图画情节也太血腥了吧!看看身边的表妹,早已若无其事地翻到下一页去了。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一段时间。我检索了头脑中所能想到的那些童话:

  《白雪公主》里,皇后命令猎人取出白雪的心,猎人以动物的心来替代,而皇后就生吃了那颗心。这是明面上的血腥邪恶,而背后呢,这个故事活生生就是一出豪门争宠夺财的童话版。

  《灰姑娘》,王子拿着失落的水晶鞋一家家地试过去,灰姑娘的姐姐们为了这双鞋不惜断趾削足。想想都让人觉得胆寒肉痛,而且这个故事难道不是在暗示为了达到目的,人会不择手段甚至于伤害自己?

  至于那段时间流行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灰太狼不是被平底锅砸头,就是被踹到外太空,这也可称之为暴力吧?更别说后来真的出现了小朋友模仿里面的情节而烧伤自己的新闻了。

  就那么想来想去想来想去,突然觉得这个世界真是没有一个安全的地方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真是堪忧!

  摘一段那时候的日志:

  我一直以为,幼儿是这个世界上最纯净的存在,应该在一个干净的环境中度过生命的最初,可是我没想到,原来在最开始,我们就已经向他们展现了这个世界的黑暗残酷——即使他们本身并没有意识到,只是为了坏蛋被打败而单纯地高兴。而安徒生们、格林兄弟们、那些童话作者们——允许我这么恶毒地揣测他们——用温馨的主题、美好的结局做了无害的糖衣,包裹住了酷烈的人性的毒药。于是我们就毫不设防地把这些文字放在了幼儿的眼前,以为这是他们最好的睡前故事。美好太单薄,丑恶太强大,于是我们只能呆愣住,面对孩子“乌鸦很聪明啊为什么不能学习它”的疑惑不知所措。

  现在回过头来看,觉得自己那时候真是挺搞笑,想那么多,神经绷那么紧干什么。

  且不说孩子在看童话时关注到的地方和大人不一样,大人注意到的童话阴暗面可能孩子根本没在意,就算孩子在初生时是张白纸,但随着年岁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接受各种信息而形成自己的判断里,只要家长向正确的方向引导,孩子自然会判断是非黑白好坏与否,而童话作为孩子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既有美好的地方,又有黑暗的一面不是很正常吗。而且这样的童话也能让孩子意识到这个世界并非完美,有为人正直的猎人,也有心地邪恶的巫婆,对世界对社会有所分辨,不正是成长的需要吗。

  在书中看见龙应台把《白雪公主》和《阿里巴巴》两本书移到书架上最高一格,保证华安即使搬来小椅子也够不到的地方;又在读水浒的时候结结巴巴不知道读哪个章节好——敏感的地方真是太多了——只好索性换书来读,就觉得好笑,但是又深深的理解她这颗母亲的心。至于看到最后,华安华飞学梁山好汉拦路打劫,劫来了几颗巧克力的时候,就只剩下捧腹大笑了。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八):伴你成长,让等待变更美

  来源:微信公众号 范米粒阅读(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及阅读推广人培训)

  《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是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从母亲角度写出的生命体验性质的生活散文。薄薄的一本,却印着万丈深情。

  这本书的封面,是一个孩子低着头,默默地走在一片落满枯黄树叶的路上。他小心翼翼,又仔仔细细,看似一个在落叶中寻找宝藏的考古学家。这或许就是这个年龄的孩子的共性: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喜欢研究身边的任何事物,即使是他走的路和路边的风景,又比如,枯树叶中的奥秘。除了封面图,《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还夹杂着许多母亲与孩子在一起的照片,那是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它记载着一个个母亲用爱浇灌着孩子,用耐心哺育着孩子的感人故事。照片旁边那些美丽的文字“孩子将我带回人类的原始起点,在漠漠穹苍和茫茫大地之间我正在亲身参与那石破天惊的‘创世纪’……”对于父母而言,它们就像是一种映射,在勾起你回忆的同时,也会治愈你。

  当然,这本书也并不仅仅只起到情感共鸣的作用,它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告诉了所有读者一件最重要的事情:爱孩子,并不仅仅是帮助他成长,给他最好的一切,也包括学会等待他长大。

  “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是书封面上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会像一把钥匙,打开你对于“养育”的思索。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对人生的态度显得越来越急躁,甚至有人喊出了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这真的是“养育”吗?或者,这是“逼迫”?作为父母,或许都应该思考这些问题:你不愿意等待孩子的慢慢长大,是什么在逼迫你?是社会?是环境?还是你自己?仔细阅读这本书,你应该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你的答案。

  《孩子,你慢慢来》不算是一本很厚重的书,但却是一本值得每位父母一读再读的书,因为我们都需要去知道要怎样去陪伴孩子成长,让等待变成一件最浪漫的事情。

  这是一本台湾作家写作的散文,讲述了做母亲的龙应台养育两个男孩后,与幼年期的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书中记录了孩子咿呀学语、玩耍、和孩子共读故事、与丈夫婆婆相处、哥哥如何面对弟弟的出生、哥哥开始上小学后带来的烦恼等等。整本书都洋溢着浓浓的母爱与亲切的家庭氛围,让人感觉很温暖。书中的情景对于已为人父母的我们来说很亲切很熟悉,作者对这些生活细节的细致观察与深入思考给我们带来启发。

  作者简介:龙应台,作家,1952年生于台湾,自小在台湾苗栗苑里长大。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龙应台前夫为德国人,婚后2人育有两子,长子为安德烈,次子为菲利普。

  一、做独立思考的妈妈

  书中关于“迷信、童话、信仰”的思考,“用五彩石把天上的大洞补起来,将菜园里的大南瓜一指而变成金光闪闪的马车,人淹进水里转化成一株美丽的水仙花……人们说这叫神话;摇着铃把流浪的灵魂找回来,念一段经把鬼魂镇住,取一支签把人的一生说定……人们说,这叫迷信;玛丽亚处女怀孕,基督水上行走,瞎眼的人张亮了眼睛,坟破而死人复活……人们说,这叫信仰”。神话、迷信、信仰,到底应该怎么来辨别呢?作者尽管没有给出答案,但提出了这一个问题,是阅书、阅人、阅社会后所进行的独立思考。她的思考也带领我们一起来看到并思考这个问题呀!

  爱读书的妈妈就很喜欢给孩子读书、讲故事。作者也这么做的哟!但是,在给孩子读《水浒传》时,她发现文字内容很血腥暴力,宋江杀婆惜那一段、武松杀潘金莲的过程,文字描写都特别的恐怖、残忍。作者每每遇到这样的段落,要么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要么跳过这些段落。读《小红帽》、〈白雪公主〉、〈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这些童话故事,作者发现故事情节中有各种各式的杀人方法:用刀子砍头、用剪刀剖开胸膛取出心脏,用丝带套住脖子把人勒死、用毒药给人吞下、用热滚滚的油烫死小偷……作者就将这些书都藏起来;读〈灰姑娘〉,作者觉得故事强调的是女生最重要的幸福是嫁给有钱的王子,这样的价值观让人难以接受。作者的这些思考与判断,也启发我们进行思考:在孩子还幼小的时候,就让孩子多多地接触善良美好的事物,少一些真实社会的压力与黑暗,让孩子的快乐童年更珍贵一点。在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带给孩子的应该是自尊、自立、自主、自爱。

  看书中的妈妈,我也反观自己做妈妈的经历。在养育两个孩子的过程中,我也很喜欢给孩子读故事。但我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帮助孩子选书,选择那些说教少一些的、故事有趣一些的读给孩子听。而对于里面传递的价值观,很少做过思考与判断;大灰狼掉到开水锅里被烫得嗷嗷叫,我也从没想过这种故事结局是不是太残忍……我们就是孩子的环境,我们在带给孩子故事与文学的时候,是否也去判断过内容是否适合孩子呢?我们对生活中的现象,有自己的疑惑吗?我们又是怎么思考这些现象的呢?

  感谢作者用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引领我们,也让我们这些普通的妈妈明白,做一个好妈妈,要学会独立思考。

  二、做用心观察的妈妈

  孩子回到台湾,妈妈想让孩子在中国的幼儿园里学习语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她仔细观察幼儿园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发现孩子们在一间拥挤的教室生活、像小学生一样统一上课、不可以随便户外玩耍、统一排队上厕所……时间、空间、行为的三重限制,这些都不是一个幼小的孩子天性发展所需要的。妈妈果断选择不进入这样的幼儿园。一个用心观察、用心体会孩子的妈妈呀!

  回想起我养育第一个孩子时,对于什么样的幼儿园是适合孩子的,根本就没有概念。觉得学知识多的幼儿园就是好幼儿园,在孩子幼小的时候,让孩子上了学英语的幼儿园,而且给孩子带来很多的课外班,学画画、学陶泥、学舞蹈……活在自己焦虑中的妈妈,只想到了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而不是静心地观察孩子、看到孩子需要什么。作者能做到这一点,与她读书思考多、在国外工作学习的过程中见识广有关。我们这些普通的妈妈或许没有办法有她这样的经历,但我们可以读书啊,从书中就可以了解到这些丰富的信息呀、可以看到别人的孩子是在怎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多读书、长见识,回到生活中静下心来观察孩子、感受孩子,做父母的就能想办法给孩子带来好的成长环境。

  三、做真实的妈妈

  书中并不只展示了妈妈表现好的方面,而且也展示了妈妈很真实的一面:孩子上小学后,妈妈也想尽办法让孩子学着写好字、得优秀作业,让老师盖三只老鼠的章。但孩子却不愿意,情绪大爆发。作者与我们这些普通妈妈原来也一样,对孩子也有期待,也有与孩子的冲突。只是作者懂得适可而止。冲突爆发时,懂得冷静并调整自己的期待值。

  生下老二后,老大心里觉得别扭,觉得自己不再被爱了,开始在起床、穿衣、刷牙、洗脸、吃饭等等小事上磨蹭,故意不听妈妈的话。带着两个孩子的妈妈觉得又累又气,会教训大孩子、会用头梳打大孩子……这样的生活场景,真的很真实哦!养育二胎的妈妈们,会很有同感吧!当哥哥被教训的时候,懵懵懂懂的老二突然冒出一句“哥哥笨蛋”、“哥哥该打”,大眼睛里闪着狡狯的光。这些情景我们家都出现过。怎么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怎么让两个孩子互相关爱?作者的经验可以借鉴:关注到大孩子的情绪变化并能给予安慰;给大孩子特别的陪伴时光;对于两个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如果两个当事人没有觉得不好,做妈妈的就不必介意……

  真实的生活场景描写最能引起人的共鸣,也最打动人。我们都不必做完美的妈妈,也不必处处展示自己做得有多么好。真实而又懂得适可而止就好。

  欢迎关注 范米粒阅读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九):慢养?鸡娃?到底哪个好?

  在育儿界,龙应台应该算是一位比较著名的妈妈,有大量忠实粉丝。我读了众多的书,但竟然第一次读到她的书,就像是写日记,把孩子的日常和妈妈的日常娓娓道来,都是些稀松平常的小事,却在字里行间里流露出龙应台的想法,态度和观念。

  这本书就像生活札记,内容平淡质朴,像是妈妈一个人自言自语的碎碎念。就单纯育儿来说,指导性谈不上,但可以从别人的所见所遇所感中窥探出带孩子的艰辛与不易。也正因为这样的平凡,普通的读者才能从这本书身上找寻到自己的琐碎,那些“一地鸡毛”与熊孩子们“斗智斗勇”的悲壮故事。当然,妈妈并没有觉得这些事是烦心事,纵使被暂时羁绊住了脚,也能从其中找到很多乐趣,而这种乐趣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就发出了如书名般的感慨:“孩子你慢慢来!”

  最近,因为觉得时光易逝,孩子的成长时间不可逆,便加入了好几个鸡娃群,希望寻找一些更高效的学习之路。进群之后,才发现里面的家长果真如同打了鸡血般的,每天除了刷题就是鸡娃,大家共同的终极目标就是考取国内一流大学,当然抢先一步是“幼升小”或者“小升初”,仿佛只有小学是最黄金的六年,其他“中考”、“高考”的成功都押注在这个黄金六年上,如果在这六年没有将英语、数学搞定,似乎到了中学就再也不可能翻得了身了,因为强者有强者的生存法则,只会更强;而弱者如果本身弱,并且没有笨鸟先飞的话,只会越拉越远。是啊,在这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育儿鸡娃群里,忧心重重,焦虑万分,而一直坚持让孩子享受”顺其自然“的我当然插不上嘴,更是感到羞愧和无地自容。为了保留住心中最后的一丝坚持,我还是默默地退出了那些鸡娃群……

  我才进了一两个这样的群,但全国这样的群千千万,那些家长们相必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必孩子在他们的悉心教育之下,不是金钢蛙,也是牛蛙。当退群之后,我默默地看了这本《孩子你慢慢来》,又跟着作者一起回忆起孩子曾经的幼儿阶段,0-6岁的育儿主流中几乎都是“爱和成长”,然后到了进入小学后,铺天盖地的传统思维,应试教育,超前学习,奥数阅读英语等等一下子冲垮了前六年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育儿观,真不知道是家长的不幸?还是孩子们的不幸?如果大家都希望能通过鸡娃跳脱固有的阶层,那么谁又只能无情地被踩在脚底下呢?

  平凡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写照,纵使再鸡娃,再鸡血,能出成就的总还是那些极少数的孩子,那些跟风攀比花钱学习打鸡血激娃的家长们,注定大部分依旧平庸,这个是无法跳脱的死循环。很多家长会想说:“你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自己和孩子行不行呢?”试,还有50%的机会;不试,那就是100%的失败了。何况每个家长都百分之一千地相信自己家的孩子不比别人家的差。是啊,作者在书中也声讨和质疑过台湾教育作业多的状况,至今,这种情况依旧未有减少,鸡娃群的家长们恨不得孩子一天24小时都在刷题中快乐度过。可残酷的现实会告诉你:成功只有少数,大部分孩子注定是炮灰,不论你甘心或者不甘心,这个现实必须得接受并且承认。而那些花了大钱收获无法成正比的家长和孩子,将来的心境又该如何调整和梳理呢?学了总比没学好,这种观念应该是很多家长的想法,比不了牛娃们,超越一些普通娃还是很轻松的嘛~对此,我不敢下结论。然而,家长的焦虑是会传染的,如果传染到孩子身上,必然得不尝失。

  看完《孩子你慢慢来》让我很平静,让我很宽心,细细思考着自己将来如何引领孩子?三流父母当保姆,二流父母当教练,一流父母当榜样。学习的道路有很多,有个好心态是所有一切的基础,而这种好心态更是能传染到孩子,让他在求学之路上同样坦淡,心无旁骛。

  鸡娃不适合我,我舍不得给孩子打鸡血。如果注定无法鲤鱼跃龙门,与其焦虑哀怨想尽办法跻身高一阶层,还不如心甘情愿当个快乐幸福的社会底层,自食其力,勤奋知足。

  孩子,你慢慢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