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九天揽月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九天揽月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17 05: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九天揽月经典读后感10篇

  《九天揽月》是一本由欧阳自远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九天揽月》读后感(一):月亮后面的人文情怀.

  这是一本充满着“浪漫科学气息新书。书中没有晦涩难懂的科学术语,枯燥乏味事件罗列,而是用浪漫的情怀和通俗易懂语言大众讲科学,从而拨动每个人心里关于宇宙自然心弦,真正的将探索月亮的 梦想积极求索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

  作者质朴的语言,追忆几十年科学研究路上的点点滴滴,让读者了解中国探月历程发展变迁。他期待中国探月的成功,但更期待国人真正了解“月亮文化”,感受到月亮后面的人文情怀.

  这本书以欧阳老师人生经历时间主线,。还涉及了一些航空航天方面内容,还包括“吉林陨石雨,中国核试验未来宇宙研究”等重要章节内容。

  《九天揽月》读后感(二):浪漫的科学

  一本充满了“浪漫的科学”气息的书。书中,欧阳自远院士用质朴的话语追忆了几十年科学研究路上的点点滴滴,让读者了解到中国探月历程的发展与变迁。

  《九天揽月》充满了情感和人文关怀细节比比皆是。当谈到“嫦娥一号”因超期服役而决定解体时,读者通过字里行间几乎可以看到欧阳自远院士眼中所泛着的泪光;谈起美国阿波罗号登月真相,欧阳自远也从科学的角度解答种种质疑,让人们看到了科学家客观严谨做人准则

  《九天揽月》读后感(三):国家探月工程首席学家欧阳自远自述作品《九天揽月》 新书发布会举行

  “嫦娥三号”的发射开启了中国嫦娥探月计划的新篇章——登月。与此同时,中国也将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完成此项挑战的国家。在这样一个让国人骄傲实现中国人千年“登月梦”的重要时刻,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的欧阳自远院士讲述国人探月情怀的《九天揽月》一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率先推出。2014年1月9日上午,由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四川人民出版社承办、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协办的《九天揽月》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图书订货会新华文轩展场举行。

  《九天揽月》是一本充满着“浪漫的科学”气息的新书。欧阳自远先生用浪漫的情怀,追忆中国探月人几十年科学研究路上的点点滴滴,他们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经过不懈努力艰苦付出,才使“九天揽月”由梦想变为现实;欧阳自远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众普及科学知识,让读者了解到中国探月历程的发展与变迁,了解“月亮文化”,感受到月亮后面的人文情怀。《九天揽月》既是一本充满着正能量励志书,也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学普及读物

  《九天揽月》读后感(四):转载:欧阳自远:探月是为了保护地球

  现在的欧阳自远,在对月球研究甚至更广的星体研究方面,都称得上是权威人物,而在青年时代,欧阳自远学的可是地质。在他读研究生之前,知识构架中更多是地质术语,是这位“不安分”的地质学家将自己的研究领域延伸到了天体。

  1957年苏联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后,欧阳自远意识人类空间时代来临了。“我是学地质的,研究地球的人老在地球上摸来摸去,虽然也很重要,但利用空间探测器来观测和研究地球,也就是跳出地球,在更大的空间尺度、时间尺度来研究地球,这种方法对地球的认识会更为全面,更为系统。”怀着这样的想法,欧阳自远开始收集、研究地球以外的物质。这次人生转折让欧阳自远摆脱了“地球引力”,从此与“嫦娥姐姐”结下不解之缘

  与“嫦娥”第一次亲密接触

  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与月球的第一次接触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那次是“陨石”牵的线。1978年,美国总统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代表美国总统卡特送给中国一件珍贵礼物———一块从月球上带来的一克重的石头,这块石头是阿波罗17号登月时采集的。

  陨石的身份密码该如何破解呢?远在贵州的欧阳自远被推荐破解陨石密码,那时,欧阳自远的陨石研究已小有成就。取了一半的陨石后,欧阳自远列出要进行分析鉴定项目组织全国有关机构开展分析。在十几家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欧阳自远等科学家破解了陨石的身份之谜。“陨石中包含的物质元素隐藏了所有的身份密码。”科学家还确认了石头的采集地点,甚至确认了这块石头所在地方是不是有阳光照射。

  十年内没有国家能再载人登月

  地球是我们的摇篮,我们人类就是地球的守护神。这是欧阳自远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然而,我们中国却一次都没有离开过我们的摇篮。“第一个门槛是月球,探月也是从另一视角来保护我们的地球。”欧阳自远说。

  在欧阳自远看来,现在,国际上对太阳系探测非常热闹,已经掀起了第二轮太空探索热,其中主要的探测对象是月球和

  火星。而中国也在加入这个大军。“不过我必须强调的是,在十年之内没有国家可以实现载人登月。”

  欧阳自远表示尽管目前掀起了探月热,然而就载人来说,即使是美国,在面临阿波罗用的全部飞船

  火箭以及所有的技术几乎都过时状况下,也要在至少十年以后才能重圆载人梦想。

  “另外我还要重提的是中国的探月工程不会一蹴而就直接就跨越到载人登月。”

  中国的探月计划已经论证了十年,又经历了三年的研制过程。欧阳自远是力挺探月工程的科学家之一。而在力挺背后,欧阳自远仍然表明了必须分阶段来实现。

  “三大阶段、三期。”欧阳自远抛下了这一简洁的探月计划。“目前我国将要实现的月球探测阶段,分绕、落、回三期。”欧阳自远口中的探测阶段恰恰就是“不载人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中国将向月球发射一个卫星,全面、系统、整体性地探测月球;在摸清月球“家底”后,再发射着陆器降落到一个区域精细地探测一个地方;第三期则是把月球样品采回地球来。“做月球研究,我收藏了有关月球的相关样品,但那都不是由我们自己直接从月球上带下来的。”欧阳自远在言谈中,流露出收藏由嫦娥号带回样品的渴望

  寻找中国的阿姆斯特朗

  阿姆斯特朗是世界登月第一人,杨利伟是中国载人飞船上天的第一位宇航员。

  那,中国版的阿姆斯特朗将是谁呢?

  一个颇具未来性的问题,在欧阳自远看来,肯定会有,中国的载人登月是登月计划中的一部分,但必须在我们对月球探测完以后。而为了让这位中国版的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保证他安全回来,就产生了许多新的课题。“整个载人和回返的过程非常复杂,至少要有两个飞船,一个在月球附近,一个得降落。另外,你还得带好几个大火箭,”欧阳自远指出月球上没有大气,不能用降落伞降落,火箭便派上了用场———用火箭反推使宇航员降落。

  “宇航员的宇航服也有特殊要求。”在欧阳自远看来,月球是超高真空,而且温差极大,正130度,负130度的巨差,在月球上极为正常。另外,宇航员返回地球也是一大考验。这时还需要借助火箭之力离开月球表面,跟待在外面等候你的飞船交汇对接。“直到目前,我们的宇航员都没有出舱,至于交汇对接,现在还不会。”这些都是让中国版阿姆斯特朗诞生必备条件

  恐龙灭绝,源自小行星撞地球

  陨石,是让欧阳自远寻找地外星球信号,而作为天体化学家来说,小行星的撞击也给了他很多关于地球演化的启示

  “我研究的是已经撞了地球的小行星。怎么撞的呢?”欧阳自远列出了几个数字。小行星运行是每秒45公里,地球是30公里,对撞就是75公里,追着撞就是15公里,这个速度远远超过火箭的速度。在欧阳自远看来,6500万年前地球就遭遇了一次小行星的撞击,诱发了全球性的气候环境灾变和大批物种灭绝,恐龙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灭绝的。

  在欧阳自远的“恐龙灭绝”描述中,总有这样一个场景:6500万年前,撞击的速度可能是15-20公里。小行星高速通过大气层,产生极大的冲击波,就像氢弹和原子弹爆炸一样,整个撞击的天体完全气化、熔融和粉碎。冲击波所到之处引起了大火甚至全球性大火,同时还产生了巨大海啸———比印尼海啸要强1千倍,甚至1万倍,然后掀起的尘埃进入平流层。彼时,整个地球是昏暗的,寒冷的。

  “我们实测当时年平均温度下降了18度。昏暗的地球,植物的光合作用基本停止,大批的植物死亡,而植物死亡引起了很多以植物为食物动物的大批死亡。6500万年这次大约有70%地球的物种被灭绝了。”欧阳自远的证据就是他在西藏的岗巴地区的海相地层剖面中发现的,“白垩纪时代,我们国家只有西藏地区是海洋,当年的证据在经历了沧海桑田巨变保留了下来,全世界100多个地点都找到了类似的证据。”

  欧阳自远肯定美登月真实性

  有学者认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当然也没有风,证明这张国旗飘扬的照片是伪造的。欧阳自远解释说,宇航员在月球表面插下旗杆时,可能用力过猛,瞬间松手造成旗杆左右摇摆。

  由于月球表面是真空环境,没有空气摩擦的阻力作用,旗杆的摆幅较大而持久,从而带动上部的旗帜抖动,国旗的摇摆恰恰反映照片是真的。

  《九天揽月》读后感(五):其实科学更需要宽容

  有幸在本书一上市这就能够读到。使我想起了前几年杨利伟的《天地九重》。本以为也是述说英雄故事,但读后觉得还是觉得颇有深度,不愧是老一辈科学家的眼界。勤勤勉勉、兢兢业业的部分就不多说了,老先生最难得的是能够坦诚说出自己最感到压力的是中国人心中的成功情结

  老先生历数20世纪月球探测史的重大发射,罗列了一串串数据来说明月球探测的成功率还不到一半,转而又看看我们,重要的发射似乎都很成功。第一次成功了,我们就亟亟期待下一次的成功。等到第二次、第三次都成功了,我们也就渐渐觉得,成功是理所当然的。其实,我们哪里可能不经历失败呢?

  虽然老先生只是讲述并未执笔,但是文词之间还是充满了真诚。我能够理解老先生身上的压力,嫦娥一号、二号都成功了,三号怎么能不成功呢?成功是我们这个民族深深的渴望,但是在成功之前,失败总是不可避免的。在庆贺嫦娥三号成功的同时,更应该给科学留一点宽容,这样,科学的路才能走得稳、走得踏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