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日一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日一花读后感10篇

2022-05-18 02:06: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日一花读后感10篇

  《一日一花》是一本由[日]川濑敏郎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3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日一花》读后感(一):《一日一花》编辑手记

  当初和很多人一样,纯粹是被网友、微博上转发的这些图片吸引。

  我并不深谙花道,也非植物通,但美总是谁都能欣赏的。

  按图索骥找到这本书,就起了引进的念头。

  分析之后我们锁定了川濑老师的两本著作,除了这本《一日一花》,还有一本早年的《今様花伝書》(这本书目前还在翻译,译者为同一人)。于是开始了漫长但坚定的版权洽谈过程。

  拿到版权后编这本书之前,我个人很得意的一点,是它没有台版。(对图书市场有了解的人应该能够理解我这句话。台湾对这类书的接纳速度要快过我们。作为一个版权编辑,常常感叹台版书在外版书上速度之快,普遍给大家的印象也都是品质高量产大,这其中当然有多种原因,但这是题外话了。)

  编完这本书后,这一点仍然是我最自豪的,只是现在我似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因为这本书看似字并不多,却处处是“硬骨头”。所以我想谈谈这本书的编译。

  本书的译者,我们有幸请到了在日华人花艺协会会长杨玲老师。她非常用心,译笔也很美,为中文版加分不少。这本书是我和译者沟通最愉快顺畅的一次,却也是“相互折磨”最多的一次。

  首先,《一日一花》共涉及了425种花草,其中一部分为日本特有品种,编校过程中,不仅要和译者反复确认,甚至和她重新对一些花名咨询了专家。

  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有部分为中国不存在的植物,在拟定一套“拟名”的方式并做商讨后,决定将植物的日文原名保留在中文名之后,代替最初采用的附加拉丁学名的方式。

  检索的部分,原书按照日文五十音排序检索,这对中文版来说显然也无法参考,所以此处我们采用了英文字母的检索顺序。(然而即使有了这样的大方向,中间的顺序也进行过多次调整,最终严格按照字典里汉字出现的顺序排列。)

  因为全部是手动版序人工校对,编校这一部分的时候,我经常回想起电影《编舟记》里的画面,当时也确有一种在编字典的感觉。

  想来,如果当初知道这本书的编译会这般艰苦,甚至带着“不可译”的风险,我可能不会那么坚定,如果当初有一丝怀疑和动摇,这本书很可能就”难产“了,至少不会那么快上市。

  这让我意识到,“无知”,其实也很一种很棒的状态。“无知而无畏”,各种可能性就从中诞生。

  尽管编校繁琐,但为了尽可能做到‘零错误’,这本书前后一共校对了约有十多遍,包括译者本人在内,译稿一共经手过六人。

  当然这是我作为编辑很个人的考量,或者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编校的时候被放大了。而对大部分读者来说,收获知识可能只是锦上添花,书本身的带来的审美愉悦才是主要的。

  出版是遗憾的艺术,至此,我仍不敢说这本书已经100%完美了。但我希望你翻开这本书的每一页,在欣赏美的同时,都能感受到我们的诚意。

  《一日一花》读后感(二):留白,延伸,无争

  先有《一日一花》,然后才有《一日一果》,但是我却是先看的后者,茶道中的和果子看上去很平淡,却有很多的讲究,每个果子都搭配着五花八门的器,看上去果子倒成了器(也是艺术品)的陪衬了,在我这个俗人看来,就像是买月饼搭配高档酒和黄金一样过度包装。而且白色的三角形果子就能联想到雪,这种灵性估计中国读者不太能共鸣吧。《一日一花》则有些不同的体验,可以说它是自下而上的,从寻常中寻找美及日本文化中重要的侘寂。

  虽说侘寂是很重要的方面,但作为中国人也很容易理解,在禅宗及书画都有相通之处。比如说留白,我们常见的商业插花总是弄得密密麻麻的,五颜六色的花是重点,绿叶也是搭配,茎杆是只是支撑,需要巧妙地藏起,看上去生机勃勃,却又千篇一律。书中的插花却仿佛要显耀枝干、藤蔓,细长的罗马玻璃细瓶常常插着禾科植物,留下大片空白,寂寥、萧索。古坟时代的陶器露出一两朵花,好像沉睡千年的莲子苏醒。物越少,想象的空间就越多。

  小小的花瓶里插上一支极长的花枝,像是要闯上天空。前段时间在植物园里看到五六米长的地狱魔针,那种感觉真如同在幽深的地狱中,要想逃离就只能抱着针柱,刺破皮肉,咬着牙爬啊爬。又想到盗墓小说里的神树。虽然只是看图片,却仍然感觉那花枝就要透过纸张,纵向或是横向伸展开去,不知所止,这难道就是“一花一世界”么,心里有了微澜。

  最打动我的还是插花人的包容之心,无论是寻常或者珍稀,无论是含苞待放还是枯枝败叶都可以被插在古朴的器具里,被能被呵护欣赏。每种植物都有它的美,无需比较高下,只要到了合适的时机,自然会被有心之人想起、供奉。看着司空见惯的花原来也可以散发出侘寂感,莫名其妙想起两句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和“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看完这本书后,看见路边的花花草草,总是想着如果这样或那样插起来,别有一番韵味啊,而这么想的时候,那朵花也成了小王子的玫瑰花了吧。

路边采摘的花,可以没那么好的拍照环境

  《一日一花》读后感(三):她从山中来

  美的一塌糊涂,读来忘我,安慰人心。

  作者在投入花中使用了各种各样的花草,足迹遍布山野,在寻寻觅觅中,发现那些被鸟啄虫蛀、风雨侵蚀、濒临枯萎等生死随缘的花草,比美丽绽放的花朵更加引人入胜,感觉心灵之窗被开启。读者又何尝不是经历这个过程。

  每一朵花儿,都代表了一日的自然,代表了那个时间点的生命流动与自由自在;仿佛时光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就在眼前辗转,一岁一枯荣。

  侘寂美学在一朵一朵花中流淌出来,自然、空灵、朴素。

  用减少、否定、净化来摈弃日常的繁琐,用感观上的简约干净,获得生活最本质的元素。

  爱不释手。

  《一日一花》读后感(四):花道,即天道

  与花相衬的是花器,作为花道的一部分,为了这一年的花的治愈,川濑大师细心选择了每一天的花器。古罗马的绿色够温存暧昧,一点点混沌衬得起今天和昨天;古日本时代的青铜也够持重,金属的斑驳能让喧嚣沉淀。这些花器,收纳的是历史,供出的是空寂。

  花道,即天道的微缩,应该见到四季和人心,悟到更替流转间天地人之一统。古代日本花道之立花,“立”之行为不仅限于插花的姿态和动作,也具有祈神的意思。川濑大师在灾后一年的插花,分明就是心怀祈愿、日日慈悲。

  因而没有偏颇或陋见。所有小花,全是生命的礼赞。也因此奇特。

  鸡冠花和腹水草,在素无可素的古罗马玻璃瓶里,金黄和紫红被枯焦的边缘勾勒并点亮。

  薯蓣枝娇嫩盘绕遒劲却纤弱的枝干,三两依偎如独立一枝;或是没有盛开的水仙一叶,挺拔地投入在六朝时代的青铜水瓶里。

  新木姜子的小红果实聚密而盛,上下两层绿叶优雅伸展,蜿蜒出曼妙的升扬力,而镰仓时代的金桐华瓶端庄稳定,如大地宽博。

  独独一朵白山茶花,妍在落落大方的蜡瓣花叶枝条下,红黄绿斑斓的叶片节节攀升,挑动视线的高涨,而古坟时代的须惠器壶安然陪着那朵仿佛刚刚破土而出的小花。

  云絮感的树棉花,腾升在六朝时代的青铜水瓶口上,更有一簇簇鲜红五味子垂在枝下,构成朴实而真诚的平衡感。

  ……这些花,新鲜而朴素,不是供给盛事的华丽姿态,而是贴近自然的素颜真心。没有哪一种花更名贵,也没有谁能因美而永生。

  在这一页页禅定般的画面里,四季已流转,时间已被记取,祈愿已被呈现。治愈呢,在每一眼的流连中也一定到达了你的心。

  关于花道的书很多,但这本很珍贵。甚至很奇特。

  珍贵,是因为插花者的初衷。被誉为“日本当代花道第一人”的川濑敏郎在东日本大地震后,感于废墟上萌生的草木鲜花,决意用一生秉持的花道,敬奉这片土地的灵魂和记忆。比鲜花更让他触动的是人们凝视鲜花时的笑容,于是,从2011年6月开始的这一年,他用质朴的古器皿当做花器,依据时节到山野里择选最当令的花叶,在网上连载“一日一花”专栏,便积攒成这册精美的图鉴。

  川濑是日本花道界最古老的流派“池坊立花”的当家大师。但在震灾后,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无法触摸鲜花。太强烈的生死暗喻。太难解的无奈哀恸。一生一花,一期一会,最终治愈他的依然是花草。他以心中的曼陀罗来构思“一日一花”,虽然无奈供奉天下所有的花卉,但因为得到同道中人舍己忘我的赞助——他们在山野间行走、寻找并采集鲜花,也会在自家庭院里瞩目初生的花叶,所得的425种山野花草让川濑大师都不禁感叹:“让我与许多生命相遇。”

  《一日一花》读后感(五):明白了一件事

  评价还行,因为绝对不是不好,本书完全体现了他的主旨,很美。同时,翻着这本书,好像真的能闻到四季的气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本书非常值得推荐。

  但我又不推荐。

  因为看完我明白了一点,我个人,不喜欢花道。基本上我喜欢一切美的东西,这本书完美的向我介绍了一种美,然后我发现,我不喜欢。

  因为这是一种关于死的美。花道无疑是把那一刻的美凝固了下来,提炼了出来,甚至升华了起来。但那一草一叶,在这瞬间以后,就死了。如果说美大多数令人心旷神怡,那么这种美,却是一种残酷的美,很激烈,所以残酷。

  要说也没什么了不起,剪下花草不至于对自然有什么损害。我不是在说客观上理智上的事,我只是在说美。看着一幅幅被凝固下来的画面,我强烈的感受到:然后呢?然后毫无疑问开始衰败,在最终衰败前会进入垃圾箱吧,因为作者是一日一花,所以是不是一天就进了垃圾箱?

  没什么大不了,但是毫无美感。

  从根本上讲,是观念的问题吧。会有人喜欢把美留在最绚烂的那一刻,或者说不一定绚烂,愿意把某一个时刻留下来。这也很正常。只是我不是这一类而已。

  其实一向都不喜欢送花这件事,无非也就是这个原因,原本以为插花会不一样,花道带来的美会让我对这个问题改变看法,但结果不是。原来越美,死亡的气息越重。

  从这个意义上,看了这本书很值得。

  《一日一花》读后感(六):拈花

  让我距离插花这一艺术最近的事情有两件。

  一是小学时有一年左右,小叔叔开了一家花店,名字叫虞美人,刚开业的几天门口摆了好多花,也有朋友送的大花篮,我偷偷取了几只放在家里。之后一段时间看着小叔叔在店里倒腾出了不少作品,红红绿绿很是喜人,不过都说不上好看,毕竟他没有任何底子。想当然地,生意不景气,店自然不了了之,他又转去别的行当。

  另一仍是在小学时,每年春天会和父母的朋友去山上摘杜鹃。或早或晚上山,都能看见前方同样在行驶的,和已经满载而归的。那时候汽车是稀有物,大家都是由小摩托车载着,说是摘花其实更像收稻子,下山的都是一捧一捧的,由后座的抱着挡住了坐在中间的小孩,也几乎要挡住前方行驶的视野,只有各种红与粉红。摘完花回家后,只是将之放在装了水的蓝色大塑料桶里,看着它们一点一点枯萎。年年如此,哪一年断了这习惯倒是记不清了,如今看着报道上每年某某地花展多少花被人热心收藏了,就有些无奈又复杂的情感。

  这些都是看这本书时想到的。那时我们或是无意识,或是糊里糊涂地在大门外转一个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美得简单而粗糙。而对着这本书时,没悟得什么大道理,我也没记住各植物名,只感谢作者先生可以直接把后两境界直接无门槛地放在面前。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草木如旧。

  名为一日一花,所展示花木并未让人明显感受到四季变迁,似乎原来四季的颜色都可以像万花筒,摇一摇发现你所未见的新天地,其下都有如一的生机(当读到后记时才明白如此的用意)。名为花道,所用的大多是日本特有的植物,花木拼接呈现的美却是跨越文化界限的,有人或许会感慨真是典型的日本文化,我只感到无关中西古今的恒久的美与宁静。

  因为对花道一无所知,所以看书时如同回归孩童的心态细细品味,生了许多感叹,也自得其乐。高高低低胖胖瘦瘦的花器甚至有透明玻璃瓶,花木有苍苍郁郁生命旺盛的也有枯朽将灭的蛰伏待盛放的,各式匠心拼接。有时是枯木逢春的喜悦,有时是生如夏花的活力,有时是姹紫嫣红的迷眼,有时是雪落听风的静美,诉说这些的是花是叶是草是木还是根。这或许是我读得最囫囵吞枣的一本书,却也最快乐。

  《一日一花》读后感(七):不要放弃,不要游离。

  《一日一花》读后感(八):从没接触过花道的人飘过

  一开始只是非常喜欢网上流传的几张图片,觉得好通人性,便念念不忘。后来才得知是出自川濑敏郎之手的插花作品,而我竟然将那些图片收录在瓷器的相册之中,囧~

  近日得空在网上购书便看到这本书的封面,一眼便认出来,丝毫没有豫就入手了,大概是觉得能如此让人着迷的成设确实不多见吧~

  可是厚厚的一本书到手后,确实让人有些失望。且不说器物都大同小异,背景布局和布光竟然也都一样,这难道又是一种我不能理解的意趣,持之以恒地用相同地角度和背景拍摄对于一般人而言应该很乏味吧。

  不懂花道的我翻看这本书的时候还真是唏嘘不已,怎么就没有更多的文字,怎么就不放入些作者插花时,寻找草木时的一些记录,我顿觉此书好空泛,完全找不到依托的感觉!!

  还有为什么背景不用白色的呀,是为了更有泥性吗?实在没处发泄的我,便开始唾弃排版,因为书本摊开来后,两天的背景就混合在一起变成一张图了= =好忧伤~不管书的寓意多好,制作纸质书本的时候也该稍微注重点形式吧,给人更好的阅读体验,一本好书竟然排成这样orz 真是快疯了T T 。

  事实也证明,看网络上的图比书本上印刷的图好看,可以一张一张独立地欣赏,而纸质书本竟然用了铜版纸,有反光就不用说了,印刷出来的照片背景颜色和质感太突显了(摔),弱化了主体。

  不过这366天也真是够纯粹的,想必编辑此书时也是有意如此,不忍打破这种一日一日的更替。想到此就觉自己多吐槽无益,停罢~

  《一日一花》读后感(九):一日一花,半时一书

  最近,母亲和我谈起我们一家三口去北京玩的时候顺便去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的事,她抱怨我曾和我爸吐槽说:老妈欣赏不了高雅艺术,居然听歌剧听睡着了。我不由反驳:妈,当时咱们听的是交响乐,我说的明明是‘老妈真厉害,音乐这么响居然都能睡着。’这件事,年幼的我记得很清楚,音乐快结束时,那愈演愈烈的声音巨浪,如海啸地震,差点把我给弄死在里头。让我很快就明白自己对高雅的交响乐根本不感冒,放弃了在自己的意淫中加交响乐因素装逼的行为。

  作为一个有点文学志向的中二少女,我后来选择用塔罗和花艺来填充并没有的逼格。而《四季花传书》和《一日一花》就是在这种装逼思想指导下的理智消费。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17月暑假买的,现在才读完。

  我在买的时候,在构思一个日本花道世家的大小姐,这两本书相当于工具书和参考书。对我的同人小说帮助肯定很大,加上当时京东打折,买了不亏,很值。

  但是,阅读体验比较差。这本书,不太适合我。评价自己无法欣赏的高雅艺术很麻烦,直言没感觉,似乎在说自己没品味;假意称赞,又太虚伪做作。那场交响乐,这本书,我都不太好意思说没感觉,也不好意思给低分,如果硬要夸赞就难免成为一篇自作多情的软文——说到底还是想接着夸艺术给自己脸上贴金。

  我自认为比较喜欢日本文化,对侘寂和枯山水也有所耳闻,觉得很高雅。这本书的作者对侘寂和素的领悟应该很深,但他对自己信奉的理念的实践,感动不了我。大部分原因在我,觉得一个东西很有逼格,和喜欢一个东西是两码事。我喜欢微妙的平衡,如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里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那种刚刚好。而作者推崇的在我眼里属于比较空的,美到自己领悟的极致,即使与自己审美观不符也能体会到其美,但不会是自己心目中的no.1。比如下面这幅图。

  构图很美,很有意境。但说这是美的极致,我则无法赞同。我觉得太素了,没有颜色美和能镇得住场子的大气从容。如果这个花道作品有了我喜欢的颜色和气场,怕是没了作者推崇的凄清坚韧。说到底,我和作者的口味不同。

  虽然作者说,自己追求的素是“添一分则嫌多,减一分则嫌少”的极致之美。但一个追求侘寂和素朴的国家审美观里的刚刚好,和一个版图辽阔鱼龙混杂的国家审美观里的刚刚好,是不一样的。

  因为中国大,什么人都有,和作者口味相近的人应该也不少,但我不是其中的一个。

  对于我这种远离大自然的人,看这本书只能从直觉判断美丑,说到花名花意花习性,完全懵逼。所以如果作者没有主动科普,我是理解不了画面外的意思。

  说说这本书的问题吧。文字很少。解说很少。对于外行人不太友好。而且都是一个古朴的大地色背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作为背景的棕色才是这本书占比最大的内容。如果作者能根据作品的意境换背景,相比更加风雅和适宜。

  最后来个我常在语文考试使用的强行总结。作者的创作不是寥寥几笔的文字,而是用胶片定格的或明媚或素雅的花道作品。我虽然用了半个小时读完字看完图,但自己心里清楚这么看很浪费,也不算看完这本书。看来得来个366段看图作文。这本书,有我很多不欣赏的部分,但对我而言,还有很多可能性。先给一个中庸的三星吧。以后可能会酌情修改。

  没想到我在豆瓣上第一篇文字会是这个。感觉自己胡言乱语一堆,要么没人理要么一大堆没用,从某种意义上算是开门不利吧……

  最后,附赠一张我比较喜欢的花道作品。

  《一日一花》读后感(十):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会给你一本关于植物的。

朝暮一花瓶,斗清不斗奢,几一榻一画一,陋室得馨,不远行而得自然。山中采撷三两枝,巧手饰,意清幽……

  看过一些花道的书,被“自然野趣流”的当家大师川濑敏郎这本《一日一花》,用“插花的根本是对大地的祝福”打动。

  日本花道起源于佛教供花,立花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祈愿的过程。川濑大师遭遇了大地震之后有生以来第一次无法触摸鲜花,交之生死悲恸,他用花草来治愈,一日一花,用一些古老、质朴、布满历史痕迹的器皿当做花器,这些花器,收纳的是历史,供出的是空寂。依据时节到山野里找最当令的花叶,融入花器中。心怀祈愿、日日慈悲。

  “死者长已矣, 生者常戚戚,无论生死,我只期望每天能够为了谁敬奉上这片土地‘灵魂之记忆’的草木花。”

  后来便有了这本《一日一花》。

  他对生命没有偏颇或陋见。鸟啄虫蛀,濒临枯萎的花也可以比美丽绽放的花更加引人入胜。所有小花,全是生命的礼赞。425种山野花草就是和425个生命的相遇。

  有枯叶一枚独自精彩,有草似思绪肆意展开,两枝绿藤一枝花,婀娜多态细如腰,或者只是一枚果实,几片竹叶。

  小小瓶口,兜不住她们自由之态。静寂和枯荣,自然的脉搏就在这一日一花里延续跳动。这些花,新鲜而朴素,不是供给盛事的华丽姿态,而是贴近自然的素颜真心。

  在这一页页禅定般的画面里,四季已流转,时间已被记取,祈愿已被呈现。治愈呢,在每一眼的流连中也一定到达了你的心。

  书中信奉“最高的技巧是没有技巧”,所有的作品都追求“素”的极致之美,少一分嫌少,多一分嫌多,一切都要恰到好处。自然、空灵、朴素的禅宗美学观,减少、否定、净化的生活理念,用感官上的简约干净,获得生活最本质的元素。

  但简约不代表简单:“择花如友,取器比邻,品花有节,赏花有德,沐花有候。”

  想想多久没有这样认认真真地生活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一日一花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