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20 04: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经典读后感10篇

  《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是一本由卢昌海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7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读后感(一):星球孤单

  1846年9月23日,德国天文台的一位天文学家伽勒收到了一封来自遥远的法国的来信,信中说:“请在9月23日晚上,将望远镜对准摩羯座δ星之东约5度的地方,你就能找到一颗新的行星。它的圆面直径约3角秒,每天运动69角秒。”伽勒大吃一惊,这简直就像是一封上帝的来信,连信件抵达的时间都仿佛精心设计过,当天正好就是9月23日,一切都精确得令人难以置信。伽勒被这个预言深深吸引了,他带着一位学生当晚就展开观测。伽勒看望远镜,学生对照星图,一个一个查找比对。仅仅半个小时过去,当伽勒报出一颗视星等为8等,与预言的位置相差不到1度的暗淡天体时,手拿星图的学生喊了起来: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

  这就是发现海王星的故事。海王星的发现是牛顿力学辉煌成就最高体现,因为仅仅依靠计算,便可以预测未来。共享海王星发现权的英国的亚当斯和法国的勒维耶就是用数学掌握了天机的那两个人。英吉利海峡两岸,两位高手智慧之剑指向了同一个天区,可是这俩人谁也不知道对方工作。这再一次诠释了霍金遥远的相似性带来的浪漫感动。这样一个孤独的小星球,在远隔几十亿公里之外,有人仅凭计算就发现了它,描绘出它的轨道,丈量出它的舞步,诺大宇宙茫茫星海,竟有智慧的眼睛约定好的地方等待它的出现,而且这样的眼睛居然还有两双。

  我一定会把这个故事排在天文史最动人一笔的Top One。这里有勤奋,有偶然,有错过,有遗憾,有争吵,有激动,有宽容,有释然。还得感谢艾里和查理斯两个猪队友,要不是他俩一再失误,也就不会有天文界双子星的一段佳话了。亚当斯和勒维耶就像是梅西和C罗,他们不是在脚尖上玩转足球,而是在笔尖上计算星球。高手相遇,在纸笔上也能掀起惊涛骇浪。海王星是八大行星中唯一一颗肉眼不可见的行星,但它是最幸运的一个,人们只有对它是未见先知,它只将自己展现给了最有智慧的头脑。虽然夜空中有那么多亮晶晶的星星让无数人抬头仰望,但是唯有看不见的海王星不需要,它不觉得孤单,它早已心有所属

  《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读后感(二):金木水火土天海冥的故事

  提到太阳系行星,中国少年儿童们都能脱口而出:金木水火土天王海王冥王(虽然从06年开始冥王被剥夺了行星的称号,但80后还是习惯说行星的时候带上冥王星)。但我们很少知道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背后的故事,这本科读物完美的补上了缺失的这一块,建议全国各大中小学图书馆配备。

  作者深厚物理和数学功底很是让人佩服,并且能举一反三,并不是简单的去讲一个故事受益匪浅

  * 水星:Mercury,人们用希腊及罗马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Apollo)表示晨星,用希腊或罗马神话中的信使赫尔墨斯(Hermes)或墨丘利(Mercury)表示晚星。

  * 金星:Venus,罗马神话中掌管爱情美丽女神

  * 火星:Mars,罗马神话中的战神

  * 木星:Jupiter,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王。

  * 土星:Saturn,Jupiter的父亲,罗马神话中掌管农业收获的神。

  * 天王星:Uranus,希腊神话中的天空之神。

  * 海王星:Neptunian,罗马神话中的海神。

  * 冥王星:Pluto,罗马神话中的冥王。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联合会中通过第五号决议,将冥王星划为矮行星。

  Excerpt by @me

  * 太阳系内的矮行星是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的天体:1)围绕太阳公转;2)具有足够质量使自身引力克服刚体应力,从而具有近球形的流体静力平衡形状;3)没有扫清自己轨道附近的区域;4)不是卫星

  * 太阳系内的彗星轨道周期可大致分为两类:周期在200年以下的称为短周期彗星,它们大都来自柯伊伯带及离散盘;周期在200年以上的称为长周期彗星,它们被认为是来自奥尔特云。

  * 天文单位是行星天文学上最常用距离计量单位,它近似等于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或1.496亿千米。它在国际单位制中的严格定义为:在太阳引力作用下沿圆轨道以每天0.01720209895弧度的角速度运动的试验粒子的轨道半径。

  《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读后感(三):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我与本书的作者是熟悉的。当年,我为复旦物理系高年级少数优秀学生开了一个讨论班,学习量子理论初期发展历史,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就是在这个讨论班上,当时还是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卢昌海,主动请求作个报告,要介绍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可以想象,我当然是带着极其怀疑眼光答应了他的请求,主要还是不想伤害一个年轻人热情自尊。但结果着实让我和他的学长大吃一惊,他真的已经完全掌握这部分内容了!一年之后,他又提出要免修物理系最重头的全部“四大力学”, 即《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和《电动力学》。为此,系里专门为他组成阵容超豪华的名教授团队, 一门门笔试加口试地进行。全部结束之后,每一位参加测试的教授都真的被这个年轻人的才华折服了。就我所知,一位低年级学生能免修全部的“四大力学”,在复旦物理系的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而且成绩还是无可争辨的全优。或许这一“光辉记录”还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吧。

  就是这样一位当年的才子,今天已成为一位优秀的科普作家。除了这本新版的《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清华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他的另外二部科普著作《太阳的故事》和《黎曼猜想漫谈》,都很精彩。其中,后一本书还得到了大数学家王元的褒奖和推荐。另外,昌海目前还在努力写作相信会有更多的佳作问世。

  回想当年,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几乎成为我们这代人青少年时期科普作品代名词。所幸的是,这种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情景已完全不同了,书店里的科普作品可谓琳琅满目。多是多矣,然而拿起来翻阅几页后,还能不让人失望的却不多见。归纳起来可以说,一些作者对什么是真正好的科普作品还缺乏认识。第一,科普作品绝非“浅”知识的堆积,更不是一堆知识,知识一堆。第二,科普作品需要将深奥道理和知识用浅显语言讲出来,道明白,但它不应该被庸俗化,更不允许被误导。第三,如果科普作品的文字(包括翻译的文字),读起来比作品内容本身还难懂的话,怎能不让人沮丧而无语呢?

  事实上,若非才、学、识皆备,很难写出好的科普作品。昌海的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难得的佳作,这是一次从地球出发的太空“深度游”。作者的“才”就在于他能将那些重要景点”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如数家珍,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太阳系的结构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物理图象。有别于一般专业作品,一部好的科普作品,要求作者有好的文字。昌海的文字表达不仅简洁干净,而且还能在一些节骨眼上展现幽默诙谐,读起来赏心悦目。作者的“学”体现在那些常被人认讹传或误解,夸张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澄清,证据确凿令人信服。在逐字逐句地通读完这本书之后,最令我佩服的是作者的“识”,也就是他对物理或说对科学品味。对于时间跨度如此之长,空间上如此遥远而又神秘莫测的有关太阳系边界探索之路,在这样一本小书中得到如此惊心动魄而又深入浅出刻画,如果没有好的品味,完全没有可能做到。

  俗话说,好东西应该与好朋友分享。昌海的这本书,在我身边的朋友中已有相当大的“知名度”了,但那只不过是几个人而已。可以很肯定地说,每个拿起这本书翻阅的人一定不会失望。

  y 金晓峰(复旦大学教授)

  《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读后感(四):地球太小,星星太远

  科普书。介绍地球人对太阳系的猜测、观测、认识的发展与转变。介绍贯穿了研究者观点看法与努力。里面有让人兴奋地故事,有坚毅持久的努力,也有与新发现失之交臂的永久遗憾,也有为争夺发现权儿出现的争论。天文学的发展,也贯穿了人生活境遇的参差多态,幸与不幸

  个人而言,最喜欢赫歇尔的故事。我知道他是因为知道红外线的发现权归属于他。他用棱镜色散太阳光,发现了太阳光红光之外的部分照射涂黑的温度计的时候,会引起温度的上升,并且有比可见光更为明显效果,因此发现了红外线。

  看过这个书之后,才知道这家伙是个搞音乐的,本来好好做音乐就可以了,结果因为想了解和声的数学机理,研究起了数学,因研究数学解除了光学,因为接触了光学而对天文学产生浓厚兴趣,结果成了伟大的业余天文学家。赫歇尔放在今天就是标准的Geek,他爱好天文学的方式和别人不大一样,他为了进行天文观测,自己制作天文望远镜。并且把自己的住所变成了制作天文望远镜的车间一生制备望远数百架,不仅满足内需,还出售,所得不菲

  1778年,他制作了一架直径6.2英寸,焦距7英尺的反射望远镜。其性能全面超越了当时英国Greenwich皇家天文台的望远镜。并用这台望远镜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七颗行星,天王星。Geek做到这个程度,就是Geek中的Geek了。

  这本书也涉及到冥王星的降级问题。主要是因为冥王星太小,九几年的时候陆续发现了很多小型的天体。尤其是2003年Eris(争吵女神,比Pluto还大)的发现,给冥王星的地位以很大的打击。2005年还发现了鸟神星,尺寸只比冥王星略小。后来国际天文学系不得不就行星的定义,及冥王星的地位问题进行了漫长的争吵。最后给出了行星的三个限定条件:1.足够小,不至于产生核聚变。2.足够大,使引力决定其形状。3.足够霸道,必须扫清自己轨道附近的区域。如此冥王星最终降级为矮行星。太阳系变为只有8个行星的星系。

  在海王星之外,还有一个小行星带,叫柯伊柏带(距离太阳30~55AU,AU为地球到太阳距离,叫天文单位),是太阳系中短周期彗星的来源。更远的地方还有奥尔特云(50000~100000AU),存在大量小型天体,尺寸非常小,是长周期彗星的来源。

  :地球人的活动范围太小了,算上登上月球的那位,也不过0.0026AU。在航天技术领域人类还需要有一次质的飞跃。才能够把活动范围扩展到太阳系的疆域之内。

  《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读后感(五):风趣严谨中学生课外读物

  这是一本天文学科普书,但侧重于“讲史”,讲述了人类探寻太阳系疆界的历史。全书没有涉及深奥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理论、概念或方程,而是详细介绍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历程,穿插介绍了小行星带、柯伊伯带和奥尔特星云等发现过程。你可以和《明朝那些事儿》作比较,把它看成是天文界的《太阳系那些事儿》,语言也风趣幽默,读起来轻松愉悦

  但纵观全书,作者的科学素养是较为深厚的,且态度严谨,史料详实,逻辑周密(从海王星发现这桩公案就可见一斑)。

  所以说,从通俗易懂的内容和清新活泼文笔来看,本书更像一本中学生课外读物,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将深奥的道理和知识用浅显的语言讲出来”的不易,以及好的科普作品能够带来的积极社会影响。因此我还是愿意把本书看成是媲美影响了一代人的《十万个为什么》的好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