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后感10篇

2018-07-23 04:4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后感10篇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是一本由王健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8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后感(一):还原真实的美联储——一个阴谋论的修正

  在王健博士的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关于美联储的阴谋论在西方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美联储成立前的19世纪。少数人躲在幕后操控一切是阴谋论的思维主线。在强调透明公开制度下,这种情况很难发生,因此这种阴谋论在美国并不受青睐,也不为主流民众所接收。然而经过包装后,阴谋论在中国大行其道,把一切经济问题简单归结为“阴谋论”。

  改革开放至今,人们的思维和受教育程度虽然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受到现行体制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的影响,要真正参与全球化的角逐依然充满艰辛挑战,尤其是冲破权威论的界限可以说是任重道远。加之普通民众不具备话语权和信息鼻塞,对某些事物看法缺乏自己深入思考同时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及某些信息的单方面引导

  作为达拉斯联储高级经济学家政策顾问的王健博士从一个内部人士著此书正好可以澄清一些歪曲的阴谋论观点,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引导大众进入一个科学通道

  全书分为四章:首章论述美联储的诞生和运作,次回章论述联储的货币政策基本运作方式,三章论述EQ的作用和传导机制,四章论述联储的挑战。

  全书最大的特点在于用通俗语言描述专业术语,如果您是一名在校攻读经济或金融学位本科研究生,那此书可谓是茶语饭后的甜点;如果您是一名没有任何相关知识的读者,那此书为您揭开央行货币政策的本质

  个人认为除了上述优点外,本书的一大特点在于用科学的思维提出科学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回答科学的问题,一切在于遵循客观规律而不是凭空想象捏造事实

  印象最为深刻内容在于EQ的推出是造成中国通货膨胀原因的澄清。当前我国央行基础货币的发行主要来自于外汇占款,而我国的贸易结算货币主要是美元。那么理论上美元发行越多,无论这些美元通过什么方式进入中国,都会导致中国基础货币存量增加和外汇占款的增加,因此得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本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么,首先该书从数据层面论证了这个观点的错误,2008年底到2009年,中国的广义货币(M2)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其次美元进入中国的主要途径是贸易,而在此期间受主要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的外部需求疲软,中国的贸易盈余通道是收缩的,甚至在2009年贸易顺差出现负增长。从而可以看出本来通货膨胀并不是因为美元过多导致而是四万亿财政刺激方案下的基础货币剧增导致的。

  第二个观点在于美元贬值抬高了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纠正。首先美贬值意味着其他货币升值,那石油的美元价格转化成其他货币不应该出现大的波动,但是2009年石油的美元价格在转化后依然出现大幅上升,所以美元汇率变化并非造成石油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

  通过这两点可以充分说明教课书上的理论只能是一个基本的原理性解释,而具体实际中从开头到终端是要经历复杂的途径,而这些复杂途径真是需要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具体分析来解释的,而不是教条主义生搬硬套

  一旦错误的思维通过某些所谓的专家舆论引导加以扩大话不但不利于大众的判断,更突出表明当前我国学术界的拍脑袋纸上谈兵,更会加剧读书无用论,理论与实践脱钩的错误观念传播

  而我们当前所缺乏的真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在于强化了“用科学的思维提出科学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所希望得到的!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后感(二):这本书红不了

  相对《货币战争》这个系列大红大紫来说,我觉的这本书肯定红不了。《货币战争》已经出到了第五本,而且貌似营销做的非常不错,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本书的广告。有一次去书店,我也顺手翻了翻最新的《货币战争》,看见的标题非常彪悍——《4月15日,200万年一遇的恐怖》。大概记得一句话,十年一遇的是灾难,一百年一遇的是大灾难,千年一遇的是大大大灾难,那200万年一遇的是什么呢?是种族灭绝级的大灾难。说完了一堆非常煽动性的话,然后道出了主题,什么是200万年一遇的种族灭绝级的大灾难呢?黄金价格大跌。看到了这里,我默默的把书放回了书架,并且很庆幸我买的货币战争第一本一直在书架上吃灰。

  看完了《还原真实的美联储》,我就觉得,这本书在现在这个环境下是很难红的。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好像更喜欢被神化了的人或物。皇帝的诞生一定要有七彩祥云,伟人的去世一定得有陨石落下,否则就不符合人们的普遍价值观。相对太平凡的事情,人们反而不愿意去相信,或者说不愿意去认可。美联储在作者描写下,就是美国一个独立于政府行政机构,然后为了使美联储的权力不至于过大,还需要将其设立十二个组织,分派在美国不同地区。这种描述有意思么?显然不够吸引人。美联储一定是一个家族控制的,他们制定的货币政策一定是为了向他国行使货币战争的武器,造成金融危机,金融大鳄顺势夺取巨额财富。这样描写才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才能吸引读者,才能红。显然,真相是不容易红的。

  阴谋论或者谣言好像在中国很有市场。小龙虾是日本人用来分解中国人尸体才引进到中国的,SK-II是日本人发明出来使中国人皮肤变薄,然后害死中国人而研制的,核辐射非常严重,必须要囤积碘盐。按照这样的逻辑,现在被新闻报道反复提及的美联储,肯定也是一个神秘组织,其目的就是绑架全球的金融。阴谋论的流行首先就是因为真相的缺失,或者说真相被刻意掩盖。大众似乎更信任小道消息而不是“权威”媒体。而造成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国人肯定都深有体会,再此也不必多说。但是这种不信任也使真相没有了意义。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他们想要相信的东西,而不是真相。另外,大众里似乎总是有一种“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心态。无论别的国家做什么,首先要想到的是对中国的打压和攻击。这种被害者心态使更多的人选择相信阴谋论而不是真相。《货币战争》就稳稳的抓住了大众的心态和社会环境,稳妥的写着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是不是真实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书有人看。反观《还原真实的美联储》,真的是反其道而行,既没写出人们想要相信的“事实”,也没有抓住人们被害妄想证的心态。想要靠真相来卖书,恐怕会很难。

  真相很简单,但是一点也没有吸引力。一个独立于政府的类似科研机构的组织为了美国自身利益而制定政策,然后这些政策的目的就是帮助美国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QE1,QE2,QE3一系列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及特殊贷款,都是在为美国利益而服务。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人们更倾向于相信这些以美国利益为根本的政策必然伤害到中国利益。而这种联想似乎是很天然的,合乎逻辑的。而《还原真实的美联储》所还原的真相并不符合这个逻辑,人们就不会接受。既然人们不接受,那也就甭想红了。作者一直保持着一个中立态度来写这本书,而且描写的也多以事实为主。从美联储的历史,组织结构,作用,政策,以及近期颇受关注的QE都进行比较翔实的描写。虽然最后在对中国经济的剖析上是见仁见智的,但总体是还原了一个组织的大概情况。

  作为一个能影响世界的组织,美联储虽然举足轻重,但其实并不神秘。这本书便是一个很好的渠道了解美联储。至于是选择相信“200万年一遇的种族灭绝级大灾难”这样的书,还是相信一本以事实为基础的书。还需要读者自己来判断了。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后感(三):还原了真实的美联储吗?

  现在可能找不到一本真正完全客观地讲述金融的读物了吧,或者说我们根本分不清究竟什么是真实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澄清对美联储的所有误解,不阴谋不欺瞒;还原金融市场本来面目,不矫揉不造作。”的确,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受,作者基本全程在diss《货币战争》和“货币战争”们的阴谋论,确实大量地摆事实讲道理地回击了这些阴谋论,但同时,可能由于作者王健博士在美联储工作,在美国生活久了,难免会有为美联储辩护的立场存在。作为一本金融科普书来读的话,这本书读起来通俗易懂,它把一些较为难理解的金融名词和政策解释得很清楚

  接下来,我将对书中我较为关注的点谈谈我学到的知识和才疏学浅想法

  1. 罗斯柴尔德家族只是一个传说——阴谋论的流行

  初中时候我读过唯一一本与经济和金融沾边的书就是《货币战争》,那个时候完全是把它当一本历史书来读的,而且感觉很爽。“哇,罗斯柴尔德家族好牛啊!”尤其在讲罗斯柴尔德家族依靠强大情报系统快递系统在滑铁卢战争中用两个眼神就控制了整个英国货币供给量,简直佩服到不能自已。但后来,越来越认识到宋鸿兵笔下的只是虚构小说。它之所以会让一些金融小白,比如我,认为它是真实的是因为它并不是完全虚构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他巧妙地有选择地列举一些事实,再加上一些看似平常假设制造出了一个充满阴谋的国际金融利益集团

  但为什么《货币战争》会一度登上热门图书榜,我认为是由于“阴谋论”的流行。“阴谋论”不仅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似乎都很有市场。“阴谋论”的流行,主要的就是因为缺乏真相,或者说有人刻意不想讲真相。或许是因为背后自身的利益,又或许是因为国家的某些原因(类似于日本并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一样)。于是人们就开始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而不是他们应该相信的东西。现在的一些新闻媒体和营销号也在给读者灌输着“无论其他国家做什么,首先都是在想他们的目的是对中国的打压和打击”,因此这也使更多的人选择相信“阴谋论”而不是真相。

  在《还原真实的美联储》一书中,王健博士还是以事实为基础的,他书中描写的以事实为主,直击大众关心的阴谋论的要害疑问。但就像我在一开始就提到的一样,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在整本书中都在为美联储做一边倒的辩护,因此书虽然直击了问题的核心,但结论可能还不能算完全客观吧。

  2.中国央行会施行量化宽松政策(QE)吗

  王健博士在书中几次写到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购买长期债券降低长期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房贷等长期利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而刺激了房地产和其他消费需求,拉动GDP增长;帮助房地产股票和其他风险资产价格回升。这是由于美国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经济持续低迷家庭财富缩水,消费能力很低,国家为提高资产价格、修复家庭财富、提高消费信心恢复经济复苏采取的措施

  在中国,一直都没有施行量化宽松政策。在阅读了书籍和一些资料后,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原因:量化宽松是在准备金率和利率都不能再降而进入流动陷阱后央行明确了目标周期规模,向市场大规模投入基础货币的手段。而中国经济的增长虽然处于下滑趋势中,但仍处于可控范围内。中国在最近几年一直采取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在2018年两会上,易刚在答记者问时说:“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主要是针对金融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而言的。”查找其他资料也可以了解过去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宽松演进,也是以对冲为主:通胀走低之时,通过降息来避免真实利率过快上升;资本流出之时,通过降准来补充基础货币。整体来看,货币政策态势仍然以“中性”为主。因此,我国非但不需要量化宽松,真正实施量化宽松的概率微乎其微

  3. 房地产市场泡沫——大而不能倒

  在书中,王健博士写美国次贷危机的起源是市场都认为房价因为大而不能倒而只升不降,对于次贷这种高风险的资产没有正确评估警告这些风险,当泡沫真得破裂的时候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在上学期行为金融学课上老师在讲中国房地产问题分析专题的时候用房价收入比和租售比验证了中国现在房价远高于实际价值。同时,由于土地出让金划归地税使之成为地方政府开源的重要来源,这也是房价大而不能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从行为金融的角度,由于投资者存在认知偏差羊群效应、过度自信、沉没成本误区等原因,使得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未来中国房价能不能以“软着陆”的形式回归正常,还要看国家的政策引导了。

  4. 中国对影子银行的看法,真的是十恶不赦吗

  最近一段时间,银保监会在对全国范围内对信托等金融机构进行抽查,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是对“影子银行”的专项检查。王健博士在书中写到,影子银行的产生,是由于市场上存在不合理的价格限制。中国的影子银行存在是由于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定价,银行业有严格的准入限制。他认为对待影子银行不应该一禁了之,而应该纠正原来不合理的价格限制,让影子银行由暗转明。

  现如今,影子银行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像余额宝、蚂蚁花呗这种非银行非金融机构,可以说就是影子银行的一种存在形式。它脱离有效的监管,会导致大量的钱流向国家不希望流向的行业,比如产能过剩的产业、和一些像房地产行业一样的重点调控的行业,所以国家才会在今年开始大规模地防范影子银行的风险。

  5. 中国为什么持有大量美国国债

  由于中国实行外汇管制和人民币汇率控制,因此钞票进出中国都要经过央行来更换对应的货币。久而久之,中国央行就聚集了大量的外汇,这其中,美元占了绝大多数。王健博士在书中认为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原因是看重的并不是账面价值,而是这些资产背后的实际购买力。的确,中国每年会在国外,尤其是美国,购买一些东西,但并不是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比如一些高科技的技术、设备、武器,外国是对中国有限制的。因此,中国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原因可能有:首先,美元是硬通货,和其他货币相比,它的安全系数更高,流通性更强。其次,美国国债发行量大,而且中国购买的美国国债在其自己的占比中并不是最高的。美国本土银行和个人购买比例最高,因此不用担心美国会靠美元故意贬值来赖账。

  最后,回到读完这本书最初的感受,王健博士是站在美联储里看美联储,难免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如今,很难找到一本完全中立的书,这就需要我们自己摆正态度,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被作者的观点完全灌输。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后感(四):中心化货币机构真的那么不堪?从“还原真实美联储”反思比特币

  这是阅读《还原真实美联储》的读书摘要。作者王健是美联储前员工,对美联储的控制能力、政策制定能力总体是持支持态度的。而文末基于这篇文章,抛出了比特币去中心化货币系统面临的问题,欢迎大家讨论拍砖。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

  美联储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主要由属于政府机构的美国联邦储备局(Federal Reserve board)和属于私人机构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构成。这样的组成其实就是为了“分权”,防止美联储被小部分政治精英或者金融精英操控。美联储系统是不受总统影响的,受国会制定《联邦储备法案》的影响。

  中心化的央行真的有那么不堪?

  途中灰色区域是美国经济衰退期间,20世纪30年代后美联储建立之后,可以看到经济衰退、通缩的频次和时间都是变短的,大规模的挤兑风险变少,从这个维度看美联储起到了它的作用。并且在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08年的金融危机期间,都通过其货币政策大大改善了经济形势,扭转下行趋势。

  美联储如何制定利率?

  美联储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Open Market Operration)、折扣贷款窗口(discount Window)和储备金率(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

  公开市场操作是最常用工具,它通常也被称为议息会议,影响联邦基金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由公开市场委员会制定,成员包括华盛顿联邦储备局7位执行委员,加上5个联邦储备银行主席。联邦储备银行有12位主席,他们当中每次只有5个人可以在会议上投票。

  美联储真的可以随意发行货币吗?——通胀为锚定的纸币发行

  目前主要政府发行纸币都不在于金银等贵金属挂钩,都是实行法定货币制度。与金银挂钩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可以限制政府滥发货币,但是为什么选择纸币的发币货币制度呢?

  金本位的缺点

  1. 金本位制度下,通缩非常普遍,家中家庭和企业还债负担。(19世纪后半期美国黄金短缺,农作物价格相对黄金持续下跌,农民用于生产的贷款、住房贷款不会随之降低,家中农民还债负担。)

  2. 短期价格波动大的情况,中央银行调整的灵活性低。

  3. 发生在银行挤兑等危机时,央行创造货币的能力有限,金本位约束了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如何影响经济?

  美联储只控制一个特殊的短期利率——联邦基金利率。关于储备金账户(Reserve Account)。美国所有吸收储户存款的金融机构在美联储都有一个储备金账户。用于应付用户突如其来的提款需求。根据美联储要求,每个机构的储备金账余额不低于吸纳的短期存款的一定比例,这个比例就是储备金率,或者存款储备金率。0、3%、10%三档,存款储备金率可查: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monetarypolicy/reservereq.htm

  流动性陷阱,零利率之后,货币政策何去何从?

  当联邦即将来临降低到0附近,美联储通过调节短期利率稳定经济的传统政策已经无路可走,通缩造成经济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也是主流中央银行把通胀目标设在2%而不是0的重要原因。离0利率的下限越远,更不容易出现流动性陷阱问题。那为什么不把通胀率目标定高些?这样离流动性陷阱就更远了?这主要是因为通胀率水平高,通胀会变得不稳定,在权衡流动性陷阱和高通胀带来的不稳定后,央行时间中发现2%的通胀率目标比较合适。

  量化宽松是什么?

  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已经把联邦基金利率调整到了0%左右,但是任然无法改变战局。09年以后,为了帮助经济复苏,美联储退出了另外一个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Large scale Assert Purchase Program),也就是通常说的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

  正常情况下遇到经济衰退,美联储买短期政府债券,增加市场上流动资金,造成联邦基金利率这种短期利率下降,进一步传递给长期利率,影响购房贷款、骑车贷款、投资贷款等长期利率下降,刺激居民消费、企业投资。

  当短期利率已经接近零,无法通过短期利率影响长期利率,那就直接影响长期利率,这就是量化宽松背后的逻辑。实行量化宽松,美联储直接买入长期债券(主要是政府债券)正价市场对产期债券的需求,长期债券价格随需求增加而上涨,造成长期利率下降。

  量化宽松是不是滥发货币?

  先看看扭曲操作(operational twist),它是美联储通过卖出短期债券,买入等量长期债券的方法,目标也是提高市场对长期债券的需求,从而降低长期利率。这种政策和量化宽松比较,不会增加基础货币总量,不对未来造成通胀压力。但是它面临的限制,是美联储持有的短期债券数量是一定的,用完了就没办法扭曲操作了。就必须依赖量化宽松。

  类需要知道什么是基础货币,美联储等中央银行直接发行的货币被称为基础货币,包括我们日常使用的纸币硬币,也包括银行存在美联储的储备金。也需要知道什么是M2,市场中货币的流通量旺旺通过M2衡量。影响通胀的事M2的增长速度,而不是M2,但是M2增速和通胀的关系不稳定。但是很多委员也同时担忧量化宽松带来的通胀问题。

  关于次级贷款

  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开始出现次级贷款,这个贷款条件非常灵活,比如贷款人可以采用零首付,甚至买房的各种税费都可以贷款支付。不夸张的说,你可以空手套白狼。这种贷款策略在房价稳定的时候不说,但是如果房价下跌,贷款人违约的成本低,反正没有首付,我就不要房子了。

  但是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监管机构逐渐变得形同虚设,过分投机高风险的房地产项目推动房价上涨,强化了投资者对于房价只涨不跌的信心,在次贷推波助澜下,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越吹越大。知道2006年底,美国房地产价格见顶。这里有个标志性事件,雷曼兄弟,这个有百年历史投资机构因为过度投资房地产产业,面临房地产价格下跌后,破产。

  美联储应对次贷危机的动作

  紧急贷款、专项紧急救助、量化宽松。

  量化宽松到底对美国经济有没有积极作用?

  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同,比如达拉斯联储主席费舍、费城联储主席普洛斯额等对于推出QE3反对。其他国家对于美国政策的主要质疑点:第一,美元发行过多导致美元贬值,利于美国出口,影响其他国家向美国出口产品。第二,超发美元会引起石油在内的大宗产品价格上涨,造成通胀。第三,它会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冲击。

  美元贬值是不是美国在赖账?

  赖账的标准应该看通货膨胀率,而不是美元是否变质。举例:人民币美元汇率1:8时候,100万美元纸钞可以购买一架飞机。而汇率1:6的时候,如果美国美元发生恶性通胀,飞机还是100万美元,美国就美元变相赖账。在美联储以通胀为锚定的货币政策下,利用通胀西施美国债务的可能性相对弱。

  关于量化宽松是否影响中国经济,造成2009年之后中国的通胀?

  这个观点的主要路径是:第一,如果大量美元进入中国,由于采用固定汇率制,中国人民银行必须发行人民币来吸收这些美元,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被动宽松。第二,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推高石油等产品国际价格,石油价格上涨进一步造成中国通胀。

  关于第一个路径,下图中,实线是用M2衡量的中国货币增长率,虚线是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率。08年底到09年底,中国M2出现创世纪的天量增长,然后中国外汇储备是只是温和增长,小鱼历史水平,作者的观点是:把中国M2天量增长归结为美元流入,得不到数据支持(暗地里说这个钱就是中国自己发行的?哈哈哈,就是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导致)。另外对外出口贸易在美国的整个贸易接口中占比不大,通过这个方式刺激效果有限。

  而关于中国的四万亿财政刺激,作者认为思路没错但是力度过大,造成人民币短期增长过快。抛出的讨论点是,4万亿突增是否造成中国房地产价格上涨?财政刺激更多流入政府重点扶持的项目,是否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些都是值得讨论,而不是很快的去下结论盖棺定论。

  关于第二个路径:石油价格不只是对应美元涨价,换算其他货币也是在大幅上涨。金砖四国的发展也客观带动了石油需求量,比如4万亿刺激中国居民的汽车购买,客观推高了石油价格。

  关于美联储小结

  正常情况美联储通过调节短期利率稳定经济,在短期利率降至零是,常规政策失灵,此时通过量化宽松直接降低长期利率,刺激经济。量化宽松对美国经济复苏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作用大小和潜在风险在政界和学界讨论争议一直存在。2009年中国等新兴国家内部通胀主要由于国家自己经济刺激政策造成,非美国量化宽松直接造成的。

  中心化货币机构真的那么不堪么?区中心化的加密比怎么应对金融风险?

  最后抛出的这个问题,可能也是为什么沃伦巴菲特、比尔盖茨等人物一直对比特币没有看好的原因:

  “相对于股票、债权、不动产,购买比特币并不是一种投资,因为它缺少固有价值 ——巴菲特”

  “我觉得它是技术上的杰作,但是它所涉及的领域应该让政府保持主导地位——比尔盖茨”

  在中心化的货币体系中,政府可以通过调控的能力应对危机、应对通缩、调节通胀,虽然说比特币通过固定发行量,把通缩通胀的情况用系统的方式做了规避,但是不排除实体经济遇到问题,如果所有经济的计量方式未来集中在了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上,谁来当最后的贷款人?可能就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当然,也不排除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加密比也能找到它的“联邦基金利率、量化宽松、特殊贷款窗口……”

  另外一个讨论就是什么是自由,基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他们建立在自由极客思想的基础上,认为全网公平的算力、权利,是维持平衡的条件。但是全球经济的面临问题的时候,应该是精英的巧思获得解决方案,还是完全民主获得的平等自由方案,更能给困境带来新的出路?这又是关于精英主义和自由平等的又一次讨论。关于量化宽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政界学界都没有统一的观点,更何况关于自由和集中、精英与民主呢?哈哈哈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后感(五):科普读物

  读完此书的第一直觉:作者倒是驳斥阴谋论了,但也为美联储预设了辩护立场。为了驳斥而得出的观点都不是客观的好观点!

  在解释量化宽松和次贷危机时,作者说的非常清楚。量化宽松并不是传统的货币政策(传统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买卖短期政府债券,通过短期利率传导到长期利率和市场),在低通胀时,为了避免陷入“流动性陷阱”,通过买入长期政府债券、房地产抵押债券,量化宽松直接作用于长期利率,先刺激经济,后稳定金融市场。不过,每月850亿的QE为什么没有造成美国通货膨胀?美国的通胀为什么一直维稳在2%呢?王健的解释是多余的钱并没有被银行信贷流通出去,而是作为“超额储备金”存在美联储,形式上看是“左手进右手出”,实质上解决了公司资金紧张。这驳斥了美国将通胀分流给世界的阴谋论。如果真的有大量美元涌入中国,中国实行固定汇率制,人民币确实可能被量化宽松绑架,被动宽松,造成国内通胀。不过,从数据来看,外汇储备是温和增长。美联储能否从量化宽松中全身而退?严格来讲,量化宽松属于高买低卖的亏本买卖。

  此外,存在很多对量化宽松的阴谋论观点:阴谋一,简单地把量化宽松理解为美联储对美元放水,通过美元贬值来刺激出口和拉动经济的说法与数据也南辕北辙(原因有二,美国经济结构中,出口比重比例不大;量化宽松后,美元不但没有贬值反而大幅升值)。阴谋二是量化宽松让美元贬值以此赖掉国际债务,这种说法在逻辑上也不对,看美国是否赖账主要看其通胀,而不是汇率,因为我们名义上持有的是债券,实际上持有的美元的购买力,100亿,不通胀,可以买一架飞机,通胀了,可能只买的了一辆自行车,这跟汇率无关。

  次贷危机的成因和经过,90年代,美国出现新型的购房贷款:次级贷款,零首付,空手套白狼,对房地产泡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实际上,次贷的风险非常大,房价涨,贷款人稳赚,房价跌,贷款人当然跑路了,反正没有首付。房贷的零售商会把自己发放贷款获得的资产在二级市场出售给“两房”和投资银行,“两房”和投行又将房贷资产打包给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信托、商业银行,称为房地产抵押债券。两房有半政府企业性质,评级机构失察,住房抵押债券被评为最安全的投资产品。在需求的推动下,房价一步步加速上涨,07年终于见顶,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为了应对次贷危机,美联储提供了紧急贷款、专专项紧急救助和量化宽松等措施。(全部收回,为美联储带来了超高额利润,比正常时时期要高3倍多)

  美联储利率政策的局限性。首先,金融市场对于美联储利率政策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的反应,比如,美联储降息,如果投资者认为降息会刺激消费,属于利好,就会认为股票涨,如果投资者认为这是经济不景气的信号,就会认为股票跌;其次,美联储调节短期利率,长期利率和实体经济的反应也存在不确定性;即使美联储可以准确预测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关系,长期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无法由美联储控制。比如,长期利率下降后,企业和家庭将这些资金投资生产,带动经济呢?还是购置房地产引起房地产泡沫呢?第三,执行政策是需要面临滞后指标的不确定性。

  为什么放弃了金本位?首先,黄金的生产受很多因素限制,而其它产品的生产效率进步很快,如果其它产品价格平稳,黄金价格就会大幅上涨,为了维持金本位,货币就要超发,但此时绝对价格没有变化,没有超发货币的依据。其次,黄金本身短期波动大,通胀和通缩在金本位下可能发生过山车式的变化。也就是说,通胀本身没有害,通胀的不确定性才是最要命的。最后,金本位限制了央行发挥最后贷款人功能。

  欧债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是政府开支的道德风险,希腊政府无节操过度财政开支,贷款受到欧元区隐性担保,加入欧盟后贷款成本下降,放纵了希腊政府的消费,而且美国这种不允许州政府有财政赤字的政策无法在欧洲推行(国家主权原因)。之二是西班牙和爱尔兰存在房地产泡沫,房地产崩盘后,欧洲央行并没有最后贷款人的责任无法平息金融市场恐慌,为了救助金融结构,政府发行债券收购银行,导致银行负责变为政府负责,造成政府财务状况恶化,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欧元区另外的设计漏洞是成员国并无类似经济周期,区域差异化大,无法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调节经济。

  科普读物,本书要点:

  美联储的分权制衡:联邦储备局(政府机构)+12家联邦储备银行(非营利私营组织);

  美联储7名执行委员14年任期,一任总统4年期间只能提名2位,且需要国会确认;

  财务独立于联邦政府,避免沦为政府印钞工具

  美联储主要任务:稳定物价2%,上下浮动1%;就业最大化(因此,即使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必须建立在低通胀的前提下)

  工具:控制美国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其它利率随之变化。联邦基金利率是金融机构间为了满足储备金要求二进行的短期贷款利率,而不是美联储向银行贷款的利率。多数情况下,美联储并不直接向银行贷款,而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影响联邦基金利率。

  方法:公开市场业务,买卖短期国债,改变市场上货币的发行量,实现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率。不常用的工具:折扣窗口和储备局率。

  局限性:首先,金融市场对于美联储利率政策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的反应,比如,美联储降息,如果投资者认为降息会刺激消费,属于利好,就会认为股票涨,如果投资者认为这是经济不景气的信号,就会认为股票跌;其次,美联储调节短期利率,长期利率和实体经济的反应也存在不确定性;即使美联储可以准确预测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关系,长期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无法由美联储控制。比如,长期利率下降后,企业和家庭将这些资金投资生产,带动经济呢?还是购置房地产引起房地产泡沫呢?第三,美联储在执行政策时,需要面临滞后数据带来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就业数据,当就业市场出现拐点时,劳工统计局的估算方法存在较大误差。(不过,如果劳动力市场数据被大幅修正时,可以作为判断经济拐点的依据)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后感(六):科普读物

  读完此书的第一直觉:作者倒是驳斥阴谋论了,但也为美联储预设了辩护立场。为了驳斥而得出的观点都不是客观的好观点!

  在解释量化宽松和次贷危机时,作者说的非常清楚。量化宽松并不是传统的货币政策(传统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买卖短期政府债券,通过短期利率传导到长期利率和市场),在低通胀时,为了避免陷入“流动性陷阱”,通过买入长期政府债券、房地产抵押债券,量化宽松直接作用于长期利率,先刺激经济,后稳定金融市场。不过,每月850亿的QE为什么没有造成美国通货膨胀?美国的通胀为什么一直维稳在2%呢?王健的解释是多余的钱并没有被银行信贷流通出去,而是作为“超额储备金”存在美联储,形式上看是“左手进右手出”,实质上解决了公司资金紧张。这驳斥了美国将通胀分流给世界的阴谋论。如果真的有大量美元涌入中国,中国实行固定汇率制,人民币确实可能被量化宽松绑架,被动宽松,造成国内通胀。不过,从数据来看,外汇储备是温和增长。美联储能否从量化宽松中全身而退?严格来讲,量化宽松属于高买低卖的亏本买卖。

  此外,存在很多对量化宽松的阴谋论观点:阴谋一,简单地把量化宽松理解为美联储对美元放水,通过美元贬值来刺激出口和拉动经济的说法与数据也南辕北辙(原因有二,美国经济结构中,出口比重比例不大;量化宽松后,美元不但没有贬值反而大幅升值)。阴谋二是量化宽松让美元贬值以此赖掉国际债务,这种说法在逻辑上也不对,看美国是否赖账主要看其通胀,而不是汇率,因为我们名义上持有的是债券,实际上持有的美元的购买力,100亿,不通胀,可以买一架飞机,通胀了,可能只买的了一辆自行车,这跟汇率无关。

  次贷危机的成因和经过,90年代,美国出现新型的购房贷款:次级贷款,零首付,空手套白狼,对房地产泡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实际上,次贷的风险非常大,房价涨,贷款人稳赚,房价跌,贷款人当然跑路了,反正没有首付。房贷的零售商会把自己发放贷款获得的资产在二级市场出售给“两房”和投资银行,“两房”和投行又将房贷资产打包给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信托、商业银行,称为房地产抵押债券。两房有半政府企业性质,评级机构失察,住房抵押债券被评为最安全的投资产品。在需求的推动下,房价一步步加速上涨,07年终于见顶,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为了应对次贷危机,美联储提供了紧急贷款、专专项紧急救助和量化宽松等措施。(全部收回,为美联储带来了超高额利润,比正常时时期要高3倍多)

  美联储利率政策的局限性。首先,金融市场对于美联储利率政策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的反应,比如,美联储降息,如果投资者认为降息会刺激消费,属于利好,就会认为股票涨,如果投资者认为这是经济不景气的信号,就会认为股票跌;其次,美联储调节短期利率,长期利率和实体经济的反应也存在不确定性;即使美联储可以准确预测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关系,长期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无法由美联储控制。比如,长期利率下降后,企业和家庭将这些资金投资生产,带动经济呢?还是购置房地产引起房地产泡沫呢?第三,执行政策是需要面临滞后指标的不确定性。

  为什么放弃了金本位?首先,黄金的生产受很多因素限制,而其它产品的生产效率进步很快,如果其它产品价格平稳,黄金价格就会大幅上涨,为了维持金本位,货币就要超发,但此时绝对价格没有变化,没有超发货币的依据。其次,黄金本身短期波动大,通胀和通缩在金本位下可能发生过山车式的变化。也就是说,通胀本身没有害,通胀的不确定性才是最要命的。最后,金本位限制了央行发挥最后贷款人功能。

  欧债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是政府开支的道德风险,希腊政府无节操过度财政开支,贷款受到欧元区隐性担保,加入欧盟后贷款成本下降,放纵了希腊政府的消费,而且美国这种不允许州政府有财政赤字的政策无法在欧洲推行(国家主权原因)。之二是西班牙和爱尔兰存在房地产泡沫,房地产崩盘后,欧洲央行并没有最后贷款人的责任无法平息金融市场恐慌,为了救助金融结构,政府发行债券收购银行,导致银行负责变为政府负责,造成政府财务状况恶化,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欧元区另外的设计漏洞是成员国并无类似经济周期,区域差异化大,无法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调节经济。

  科普读物,本书要点:

  美联储的分权制衡:联邦储备局(政府机构)+12家联邦储备银行(非营利私营组织);

  美联储7名执行委员14年任期,一任总统4年期间只能提名2位,且需要国会确认;

  财务独立于联邦政府,避免沦为政府印钞工具

  美联储主要任务:稳定物价2%,上下浮动1%;就业最大化(因此,即使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必须建立在低通胀的前提下)

  工具:控制美国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其它利率随之变化。联邦基金利率是金融机构间为了满足储备金要求二进行的短期贷款利率,而不是美联储向银行贷款的利率。多数情况下,美联储并不直接向银行贷款,而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影响联邦基金利率。

  方法:公开市场业务,买卖短期国债,改变市场上货币的发行量,实现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率。不常用的工具:折扣窗口和储备局率。

  局限性:首先,金融市场对于美联储利率政策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的反应,比如,美联储降息,如果投资者认为降息会刺激消费,属于利好,就会认为股票涨,如果投资者认为这是经济不景气的信号,就会认为股票跌;其次,美联储调节短期利率,长期利率和实体经济的反应也存在不确定性;即使美联储可以准确预测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关系,长期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无法由美联储控制。比如,长期利率下降后,企业和家庭将这些资金投资生产,带动经济呢?还是购置房地产引起房地产泡沫呢?第三,美联储在执行政策时,需要面临滞后数据带来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就业数据,当就业市场出现拐点时,劳工统计局的估算方法存在较大误差。(不过,如果劳动力市场数据被大幅修正时,可以作为判断经济拐点的依据)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后感(七):站在美联储里边来看美联储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对美联储介绍的比较客观的书,与之相比,宋鸿冰的阴谋论《货币战争》简直就是一个哄小孩的童话故事,但是王健作为美联储达拉斯储备银行的一名工作人员,其观点也受到了他自身立场的影响,赞扬多批评少,当然也有可能因为他身在其中,反而看不到美联储的缺点,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能描述的就是这种感觉吧。

  读过此书,自己对美联储的了解也加深了不少

  何谓美联储,美联储是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的简称,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它由位于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局和分属12个地区的联邦储备银行所组成,前者是一个政府部门,后者是一个更接于私人部门的非营利机构,设计成这种结构纯粹是为了分权制衡,既不能让其成为一个完全的政府部门而沦落为政府的印钞机,也不能让其成为一个纯粹的私人部门而变得过于强大绑架经济,这样的结构也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共同妥协的产物。美联储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联邦储备局的7位执行委员和12个联邦储备银行的主席组成。

  根据联邦储备法案,美联储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监管银行等金融机构;维持金融市场稳定;为金融机构、美国财政部、国外机构提供清算等金融服务,同时还要保证就业和保持物价稳定。

  美国所有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和部分的州内商业银行都要接受美联储的监管,这样在金融危机时商业银行出行挤兑风险的时候美联储才能充当最后贷款人,不受美联储监管的部分州内银行要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监管,其目的也是为了应付挤兑风险。

  美联储影响经济的手段之一是调节联邦基金利率这种短期利率来影响长期利率,别外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和折扣贷款窗口。

  根据作者描述,美联储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包括最近几年搞的QE,也是之前没有先例,后期发现老的手段不管用才推出QE这种直接购买长期债券来影响长期利率的方法,同时作者认为QE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因为这些钱大部分没有进入流通领域而是作为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又回到了美联储。

  本书后半部分,作者也分析了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及欧债危机,这一部分可以和时寒冰的书对比着来看,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作为一个非经济专业的外行,要想在这些观点针锋相对的经济学家所描述的观点中做出自己的判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路漫漫,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后感(八):美联储也在“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 刘砚青丨北京报道

  2013年,在全球瞩目下,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FED,下称“美联储”)没能低调地度过它的100岁生日。这一年,对于是否要退出QE(量化宽松政策)、经济复苏力度如何、对比特币如何监管等问题,美联储的决策牵动着全球市场的每一根末梢神经。

  “美联储是私人银行,受控于神秘的罗德柴家族”;“美联储是股份制私人企业,大股东如花旗银行实际控制着美联储”;“美联储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就是为了将国内的通货膨胀转嫁出去”……

  作为美联储“体制内”的经济学家,达拉斯地方联储高级经济学家王健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解密“真实的美联储”。

  政府机构+非营利性私人组织

  “正确看待美联储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全面了解美联储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上的作用及其行事逻辑,才能进一步增强对全球市场的预见能力。”王健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这正是他写作新书《还原真实的美联储》的初衷。

  王健认为:“从根本上讲,美联储性质与中国人民银行一样,是按照《联邦储备法》建立起来的美国的中央银行。但其组织结构十分特殊,分为独一无二的双重结构:其一是位于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局,其二由股东银行缴纳的股本金建立起来的12个地区联邦储备银行。二者共同构成了美国的联邦储备系统。”

  美联储所具有的政府机构加上非营利性私人组织的双重结构,有其历史沿革。

  在制定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直接受到国会的诸多制约。美联储主席每年至少要对国会进行两次公开听证,所有听证资料均对外公布。具体听证内容包括:目前美国经济的基本状况,美联储都制定了哪些政策,这些政策如何体现了《联邦储备法案》中规定的“提供稳定宏观经济环境”的既定目标。

  联邦储备理事会是美联储的最高机构,由7名理事组成,由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国会因此能对美联储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此外,7名理事与5名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共同组成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决定美国货币政策。

  王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美联储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直接对国会负责,所有货币政策的制定都以美国经济为考虑。例如是否退出QE,美联储会考虑到对于其他国家及新兴市场的影响,但也仅限于这些国家经济运行情况对于美国经济的反作用。否则,决策将很难得到国会的认可。

  王健直言:“美元作为全球货币是有问题的。”以美国目前的经济总量衡量,美元担任储备货币角色有其自身的困境。但这同时是全球货币体系的缺点,任何一种主权货币担任“全球货币”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制定政策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美联储历任主席个人风格比较独特的分别是沃克尔、格林斯潘和伯南克。这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伯南克。”王健认为,伯南克担任美联储主席以来主要有三大成就:第一,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稳定了经济;第二,允许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交锋,使得美联储系统内的氛围更加开放;第三,更加注重与市场的交流。

  与“惜字如金”、对政策表态晦涩的格林斯潘相比,伯南克更愿意与市场交流,他经常通过调研获得机构对于现行货币政策的反馈。这正是美国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央银行治理的一个方向,即中央银行不应当成为市场波动的中心。

  但这似乎无法解释美联储对于QE退出意向的不断反复。

  对此,王健表示,美联储高级官员每一次对市场的公开表态都是非常严谨的。所有政策(结论)都有其施行的前提条件。今年6月,美联储曾做出可能提早退出QE的决定,其非常重要的前提是6月份非农就业数据向好。然而,就业情况并不如预期,美联储因此否定了提早退出QE的决定。

  “货币政策的制定是非常复杂的过程,美联储同样在‘摸着石头过河’。”王健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美联储也是在不断犯错中摸索货币政策制定的依据。因此,许多美联储出版物的主题在于探讨从前所犯的错误,比如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美联储政策的 “副作用”

  王健表示,正是由于美联储决策机制的固定和透明,所以美国的货币政策具有连贯性,不会大起大落。至于美联储即将上任的新女掌门人珍妮特·耶伦,美联储主席的投票权与其他6位理事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QE政策应当会保持原有的政策连贯性。即使有可能变化,也仅限于较小的制度设计。

  但“对新兴市场来讲,明年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年”。王健分析发现,美联储政策转向时经常伴随着一些经济危机,其结果往往是美国经济上行,而其他国家经济下行。二者之间更多的是相关性而非因果性。美元利率是其中重要的传导因素:作为全球货币的美元利率上升会对新兴国家资产价格造成冲击,因此容易导致因挤兑引发的金融危机。

  “可以通过国家之间的货币互换来减少冲击。”王健建议,事实上包括美联储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央行已经采取货币互换协助稳定本国金融市场,以预防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可能产生的冲击。而目前,美国国会对于美联储与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互换协议仍有许多约束。

  因此,王健认为,在当下的全球货币体系现实下,新兴市场国家央行要具有前瞻性,提前通过国内的审慎宏观金融政策,将过去积累形成的资产泡沫逐步消除一部分。在未来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的时候,不至于造成特别大的资产价格调整。同时,作为“最后贷款人”,要及时地平息金融市场恐慌。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后感(九):太阳底下并无新事

  因为工作的关系,会定期关注美联储的公开市场委员会每年定期发布的会议纪要,即议息会议的结论,不少人会吹毛求疵,咬文嚼字的琢磨纪要里的每一个单词,因为在纪要发布之后的短短24小时内,资本市场里的各类主流交易品往往会有一波过山车行情。

  作为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作者,全文的逻辑关系清晰,结构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不难,看完全书不会有任何的阻碍,这已然在类似的书籍中不多见,颇为舒服;书中对于美联储如何操作来影响经济运行做了比较精彩的论述,简单来说,经历了以下三种阶段:

  1:在最初的时候,美联储会通过控制货币总量来协调通胀率与就业率。但这种货币总量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效果难以把控,1是因为M2的计算比较复杂,数据的真实性有待提升,2是因为货币总量与通胀率等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中国的M2比美国还大,但不能说中国就有比美国还大的资产泡沫,因为货币流通中,流动速度的重要性不亚于总量。

  2:在08金融危机之前,美联储主要手段为调节利率,也就是公开市场操作。简单说,就是利用买卖短期债券来影响联邦基金利率(银行同业拆解利率),然后再通过传导效应,由短到长的部分影响长期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在金融危机之后,这种方法也无效了,因为联邦基金利率已降到了0.25,(目前的水平,好几年没动了)调无可调。

  3:美联储最近几年的新手段是QE,就是俗称的量化宽松。这种方法比之前的调节利率来的更加直接和有效,因为之前的调利率更多的是针对短期利率,也就是联邦基金利率,然后才经过传导影响长期利率。但是,经济危机时期,这种传导作用太慢太弱了,而经济急需刺激,所以干脆,直接通过注入新货币的方式来降低长期利率,具体方法就是购买长期政府债券,和与房地产有关的抵押债券,把这些长期利率给压下去,这样才能够刺激经济循环。目前QE正在进行中。

  在实际中,有这样几个大众比较容易误解的观点:

  第一:美国QE了,印钱了,为啥美国却没有通胀?这个就是数字游戏,也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高明之处了。关键原因在于:通胀的统计实际上是来自于对民生必需品的统计,比如吃穿住行等,且住房这一块也不会包括房产价格而只可能是租房价格,记住,通胀都是统计必需品的,不会把奢侈品也统计进去,你非要买LV包,然后觉得自己的钱变“毛”了,那是你自己想做土豪或绿茶婊,本质上,你手里这点钱去地摊上买几个手织包没任何问题,不能说已经通胀了。换句话,控制通胀就是只要控制一些必需品的价格不能动就行了,那么,美联储的注钱的方法就是严格控制货币的流向不能流向实体经济(尤其是民生必需品领域),但是,却可以流向之前因为危机而暴跌的资产领域(尤其是房地产领域),新钱可以再次把之前贬值的资产给拉抬回来,这样反过来刺激大众消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美联储已经QE3了,但通胀还是在2%左右徘徊。当然,书中对于这块还有另一番描述,就是美联储实际上是要求接受新钱的银行把这笔钱以储备金形式储存在美联储的,更进一步控制了货币流向,有兴趣可以去看书中的细节描述。

  第二:国家就是通过通胀来让老百姓的钱贬值,然后吸血大众财富。这又是另一个误区,也是不少目前畅销书里提的概念,但这个论点站不住脚,原因有2个,1个是因为适当的通胀是社会发展之必须,如果通胀是0,那么有可能陷入通缩,这样老百姓损失的会更大,这本书里关于金本位的描写也很好的反应了这点;2个也是更重要的是:不管是美联储的这种分权形式来制衡政府,防止政府滥发钱的模式,还是我们国家的这种央行体制,我觉得,分不分权,倒不是制约政府滥发的本质,核心还是在于滥发对于政府也好,财阀也好,都是最傻的一种结局。滥发的结果一定是部分利益层获利,大部分人损失,当然,最大损失就是政府,因为信用货币就是靠信用二字支撑的,没有政府会傻到自己去坏自己的事,当然,津巴布韦这种国家例外,这种国家属于典型的“被近代化”,政府管理经验估计还比不上我汉朝时期的水平,属于未开化国家。没钱还债大不了宣布政府破产不还罢了,除了延期债务还能咋办?自己滥印钱的结果就是政府倒台加本国货币变美元,比殖民地的结局更惨。

  第三:关于阴谋论的判断。这本书里对类似的阴谋论不削一顾,我的经验就是大凡在国外资本国家实地呆过的人,一般都比较崇尚他们在资本市场上的制度设计,这无可厚非,任何工具和理念都尤其独到之处,也有其曾经辉煌的阶段,但,问题在于:世界是在前进的,是在发展的,游戏规则也是一直在变的,中国之所以这么热衷阴谋论的背后,说一千道一万,核心理由其实只有一个:俺们也想做老大。因为曾经的老大被你们这帮龟儿子耍了100年,是时候,轮到我们出来显摆显摆了。你说,你的资本市场是最好的,设计是最完美的,但还不是有危机不是?还不是有你们所有经济学家都解决不了的经济周期不是?还不是有我们祖师爷马克思讲的那些个原罪和血淋漓的案例不是?通篇看完本书,觉得西方制度真的好,没有阴谋,也没有罪恶,一切都在阳光底下刑事,是光明的,是磊落的,但,这都是必须建立在一个事实上:那就是永远以美元为结算权的世界经济循环体。你要是胆敢破坏这个,你试一试?

  阴谋不阴谋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过去的事日后必再有,今日的事,以后也必再行!老大永远只能有一个!

  《还原真实的美联储》读后感(十):被真实的美联储

  我真的是一个非常不关心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的人。上学的时候,好像除了学习成绩,父母并不会把把握时事,了解经济作为对我的要求,而课堂上习得的那些政治,历史,地理,于我而言,就只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拿来应付考试。高考之后的岁月里,早已不知被哪片白云带到了哪一个雨季,最后风干在哪一片沙滩上,不留一点痕迹。不知道我如果说这算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会不会被抨击为只是我的个人问题呢?那就姑且认为是我这样的井底之蛙太过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了吧。

  不过我很庆幸的是,十几年的教育养成了我学习的习惯,对知识保有渴望。上大学之后,身边的朋友不再谈论成绩,更多的是家国大事,政治新闻,经济民生。。。给了我去了解去学习的冲动。之前本来想看《货币战争》,不过看了亚马逊的书评,觉得我这样一个小白,不太适合阴谋论的洗礼,根基没打正,以后就很难摆正态度,去认识到问题的真相了。所以我想看一本中立的书,用事实说话的书,所以选了《还原真实的美联储》。不过看完之后跟男朋友讨论,男朋友直指我就看了一本书,居然没有任何质疑,美联储就已经在我脑海里洗白,这种想法是要不得的,我竟然一时语塞。不过细细回想,也觉得自己确实有被作者的观点灌输,已经有一种极正思想,因为通篇作者以一个在美联储工作了很多年,深谙美联储运作的角度,把美联储的发展历史,组织机构,政策制定娓娓道来,其中的观点都有法例,文献做参考,同时用了很多的图表,数据,甚至是一些很通俗简单的例子,把内容讲得逻辑连贯,深入浅出,而且时不时提醒,《货币战争》中的阴谋论,背后的逻辑是不经推敲的,至于某些人对美联储的观点,更是完全没有事实依据的。言下之意,是在灌输读者,我的所有论证都是有正确的论据,正因为这样,所以我这样的小白读者似乎非常容易接受,甚至连反驳的想法都没有。

  即使男朋友没有说一些阴谋论,我也会有很强烈的欲望告诉他,美联储不是他想的那样,美联储是正规的机构,它的职责是作为最后贷款人以稳定金融市场,调整货币政策以防止市场通缩,出现经济萧条的。它的任何货币政策的决议是受法律约束的,是不可能受到美国总统和国会的影响的。朋友笑笑说,你说的是对的,美联储的运作是有各种各样的法例条款来约束规范,美国总统和国会是不能参与其中,它在美国的金融市场上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这都是摆在明面上的事实,这是美国想告诉你的,但是不论是政治还是经济,背后的千丝万缕,背后的利益关系,背后的风起云涌,背后的竞争手段。。。绝对是你所看不见的,所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你可以从正面去了解美联储这样的机构,如何组织,如何运作,如何调控,如何帮助美国稳定金融市场,这些是必须的,但是在此基础上,你也更应该有所质疑,并不是全盘接受,这样才能帮助你思考。有个人的思考之于全盘接受书中的观点,前者才是看书的意义。所以这也是我想跟其他看这本书的读者阐述的观点。

  这里想举个例子,之前看到书中,作者说,欧债危机,希腊破产。于希腊国内而言,第一是因为希腊政府税收制度不完善,第二是因为希腊政府为了争取选民的投票,过度使用政府开支,所以希腊人民有很高的福利。于欧洲中央银行而言,第一是因为它的运作机制本身就有两大漏洞,第一,道德风险,就是说加入了欧元区,即使欧洲中央银行声明了不会对各国有经济保证,但是国家和投资人还是会认为欧洲中央银行是隐形担保人,至少在出现危机的时候,为了维护欧元区的声誉,不会见死不救,而欧元区平时不能有效监督和约束成员国,同时国家政府往往因为隐形担保会更加肆无忌惮的花费,导致赤字更为严重,债券偿还不起,面临破产。第二,面对金融市场挤兑,欧洲中央银行不能作为最后贷款人。这不是针对希腊,而是意大利和西班牙。因为后两者的政府财政状况良好,但是国内房地产泡沫严重,当泡沫破灭,金融市场面临严重的挤兑。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来来救助各自的银行,这样银行负债就变成了国债,导致政府财政状况严重。

  我们不得不承认,欧债危机,肯定是有欧元区自身内在的原因,不可否认。在这样的逻辑下,作者把欧元区各国以及欧洲央行的该付有的责任都一一详尽剖析,然后来说明,欧债危机并不是美联储在狙击欧元,这样是不是也太片面了。我在想,比如希腊,在加入欧元区之前,就有很严重的政府财政问题,为什么它就做了技术处理,也许白痴到我们都可以想的到手段,但就这样加入了欧元区,它的背后真的没有什么国家的支持。。。。至于为什么支持,不得而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