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读后感10篇

2018-07-23 04:5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读后感10篇

  《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9.00,页数:22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读后感(一):从真君子到真小人

  春秋是真君子的时代,虽礼坏乐崩,贵族作为社会核心,并没有抛弃礼。虽明争暗斗,以德治国的统治核心,并没有全然抛弃。齐桓称霸、晋文称霸、秦穆称霸、宋襄图霸都还尊王攘夷,以德治国,以礼为制。楚庄王作为蛮夷问鼎中原也未能彻底撕破脸,仍学习中原诸华夏的文明,以德治国,以礼为制。或许因为权力还在大宗之君的掌控中,尚未被小宗之人夺取。

  然而,战国却真正成为小人的时代,田陈代齐、三家分晋等一系列由小宗之人为主导取代大宗之君的时间接连上演,拉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

  战国主题是争霸,主角是士—唯利是图的士,真小人的士,连伪君子都不做,招摇撞骗背信弃义坑蒙拐骗损人利己的如苏秦、张仪之徒。也有些许“义”的拿人钱财为人消灾的如冯驩、毛遂之辈。更有以利人以求利己的吕不韦之辈。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却不失光明磊落;虽风气败坏,却敢作敢当。

  同时自由衣食无忧的士,也开出了中华文明最灿烂思想花朵,至今未能被超越

  经历过真君子、真小人的时代,后面进入伪君子的时代也不足为奇了!

  《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读后感(二):这段历史不好

  从春秋到战国,本书史实大抵参考《左传》、《国语》、《史记》,易中天坦言一记之力书写三十六卷中华史,难、累,有意思的是在后记特别提到,他写中华史时喜欢睡前看侦探小说放松,从而得到启发,学了迪弗的一招,叫“走格子” ,类似刑侦手段一格一格收集现场证据,易教授书写前面几卷历史时用“填格子”的方法写满一个个人物。但到了第五卷,“难了”,最大的困难,是这段历史时间长,头绪多,人物关系复杂,而且人名各种难记,诸侯国君又多,偏偏历史事件重要且多,背过高中课本文章的都知道。易教授的办法一个是尽可能的让同一人物反复出现,也就是找典型,文章做足。

  在提出一部好的史书要兼备史观,史识,史料,史感后,如何让这段历史不写成故事梗概,是个挑战完成度能有多少,易教授也只能让读者诸君自行检验了。

  春秋重礼,战国重利,春秋多君子,战国多赌徒,那些个霸主和士人,薄薄一本,虽说易教授在努力写的丰满,但我们更多的还是当故事看,留下一两面印象而已。

  《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读后感(三):中华是《春秋到战果》有感

  易中天先生在本书中着重描写,礼崩乐坏的春秋,道德沦丧的战国。 郑国拉开了春秋的序幕。郑庄公射周天子,楚庄王问鼎中原。从此诸侯开始了礼乐征伐。 而春秋国家之间的征伐,虽说也死人,但基本上是争霸,而不以灭国为目的。当时虽然礼崩乐坏,但起码还有点礼仪。 但是到了战国,完全就是一个利字。 战国的战争直接就是兼并战争啊!是啊,战国是一个无德的时代。春秋还只是礼崩乐坏,而到战国就是道德沦丧。 然而战国二百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民众水深火热,士人备受尊崇,社会动荡不安学术空前繁荣,道德普遍下坡,思想充分的自由。

  本书讲了春秋战国五百年。易中天先生从这段繁杂的史料中,用鸿观的历史眼光自己理解来阐述这段历史。 真精彩啊。

  《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读后感(四):从春秋到战国

  又看完一本,春秋战国时期事情是看的真心累,太多太杂,思想也极为繁复,不容易理清思路。 依照作者思路,春秋是礼乐崩坏,战国是道德尽失。但春秋战国又是中国思维发展黄金时期。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法家代表谋士,纷纷亮出自己的主张,力图影响历史的进程。 本书给我留下印象的几点: 一是前期的改革变法者,管仲(春秋时期在齐国变法),商鞅(战国初在秦国变法)他们的本质都相当蛮横,目的明确为了君主一样的不讲人权,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法制基础。 二是关于狡兔三窟这个典故,冯驩与孟尝君之间的故事。 三是关于吕不韦和秦始皇他爹庄襄王异人的事情了。吕不韦作为一个商人,通过到处游说,推销异人直至异人最终成为君主。其次异人的王后赵姬据传之前和吕不韦在一起,而且在赵姬离开吕不韦成为异人的王后时怀着身孕,如此说来作为异人儿子的秦始皇出身就变得有点扑朔迷离。 最后也最令我激动的一点是我找到了卫庄和盖聂的原型。张仪和苏秦作为师兄弟拜在鬼谷门下学习权谋之术。后苏秦先后游说位于太行山以东的燕齐赵魏韩楚六国进行合纵抗秦,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成为座上宾,或者说将各国君主玩弄于股掌之间)。进行一系列暗箱操作通知自己的师兄弟张仪配合自己来完成这出大戏。因此后来张仪到秦国推行连横之术。苏秦合纵,张仪连横,构成了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好一出大戏。 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为什么苏秦会知道张仪明白他的打算并加以配合,张仪又是为什么在苏秦死后加紧连横之之术撕破六国盟约。我只想知道这真的只是单单师兄弟情么[em]e400837[/em]

  《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读后感(五):社会的演变

  看完了易中天先生的《从春秋到战国》,这是中华史系列的第五卷,主要讲述从郑庄公开始到战国初期的社会变化论述其中的一些主要的人和事件。很多故事和人物其实耳熟能详,不过易先生主要分析和讲述事件背后所引发和展现出的社会变动,看过之后有收获,但是由于自己的文学历史常识欠缺,很多内容读不懂,还是只能寻章摘句的做一下本书的读书笔记了。

  本书从郑庄公说起,庄公城府很深,叔段的贼心和反叛都是庄公姑息养奸出来的,但谁又都无法指责。而此后州吁又开始了春秋弑君的第一案。后来的霸主,齐桓公是不战而霸,晋文公是一战(城濮之战)而罢。春秋的争霸跟战国的兼并不同。战国是大鱼吃小鱼, 小鱼吃虾米,灭掉一国是一国,吞并一家是一家。春秋却像黑社会手腕地盘,谁的小弟多,谁就是老大。小弟的想法也很简单,谁的拳头硬,谁就是大哥

  书中也说起勾践与夫差的不同,夫差天真,勾践残忍也很懂得恩威并用。其实勾践只尝胆,很可能没有卧薪。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句名言用在勾践身上,或者用在勾践的时代非常应验,因为礼坏乐崩。

  本书还叙述了战争的不同。战争在春秋是荣耀的事,也是体面的事,还是君子的事,因此流血而不嗜血,有血性而无血腥。即便是城濮这样的大战,时间也只有一天。一旦决出胜负,就各自收兵,绝不赶尽杀绝。像越王勾践那样把吴都一围三年,已是蛮夷作风和战国做派,为正人君子所不耻。然而在战国,一场战争打几个月,是很正常的。杀人上万,也稀松平常。比如秦国,从献公到嬴政,大规模歼敌的战争十五次,敌方死亡总人数一百零二万八千。其中最惨绝人寰的,是秦将白起在伊阙之战斩敌首级二十四万,在长平之战活埋降卒四十万。至于屠城这样的野蛮行径,当然也是战国的发明世道变了,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

  还有每个国家的性质。大约在战国过了三分之一的时候,所有的公国都变成了王国。公国变王国,意义重大。意义不在等级面子名号体现的是国家性质。从夏到秦,名号不断变更,性质也不断变革大体上说,夏方国,商伯国,西周侯国,春秋公国,战国王国,秦汉帝国。方国就是部落国家,国则是部落国家联盟成员国。这时,国家形态还不成熟,无所谓主权。西周建立特殊的国家联盟,成员国即侯国。但诸侯国系周王所封,所以又叫封国或邦国。侯国是没有独立主权的。变成公国,就有了半独立主权;变成王国,则有完全的独立主权。

  书中叙述商鞅的政治体制改革实质,它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废领主制,行地主制;废封建制,行郡县制;废世袭制,行任命制。

  还有合纵连横。合纵,就是太行山以东六国燕、齐、赵、魏、韩、楚,从北到南合成一条纵向的联合战线,共同对抗西方的强秦。破坏合纵的办法是连横。连横,就是秦与六国一家一家地单独结盟,从西向东连成六条横线。

  战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赌徒的时代。没错,时代跟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因此,如果把春秋和战国比作人,那么,春秋是贵族, 战国是平民;春秋是君子,战国是小人;春秋是英雄,战国是赌棍。只不过, 战国的赌棍往往也有血气和血性,甚至同时也是豪侠。豪侠之赌,即为豪赌。那一份豪情侠义,依然令人神往,让人心仪。春秋开口闭口是礼,战国开口闭口是利。在这里,我们分明看到了战国的时代特征。什么特征?唯利是图。战国,是趋利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是没什么道德感可言的。苏秦甚至公开对燕易王说,臣下我不讲诚信,正是王上您的福分。那些讲诚信的都死守道德,谁会为王上的利益而奔走呢?这就是战国 — — 只讲功利不讲道义,只要目的不择手段,成者王侯败者寇,谁有权势谁就是大爷。战国,是无德的时代。没错,如果说春秋还只是礼乐崩坏,那么,战国便已是道德沦丧。

  最后谈到知识阶层的生存情况。知识阶层最希望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一是衣食无忧,二是言论自由。有此两条,思想的源泉就会充分涌流,文明的成果就会遍地开花。战国,就做到了这两点。于是战国二百年,就成了充满矛盾的时代:民众水深火热,士人备受尊崇;社会动荡不安, 学术空前繁荣;道德普遍滑坡, 思想充分自由。中华史上最黑暗痛苦的动乱年代,变成了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

  易先生的书,我感觉内容不单单是停留于历史故事,而是对历史更深层次的剖析,这样我们能更好的理解历史,收获更多,还对继续关注他的《中华史》。

  《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读后感(六):第八本——赌徒的时代

  第七本和第八本都是在去苏州的列车上读完的,第八本是电子书,所以历史书是财经书很好的放松。

  易中天面对春秋战国这样一个诸侯混战,谋士将相辈出的朝代,对历史必然会有所裁剪,以最简练的笔法和论据阐释其所述的史料,史感和史观!

  本文的主题也因此有所偏颇——赌徒的时代,这既是易中天先生的看法,也被我深深认同。之前看过《东周列国志》,所以就想深入地看一看关于春秋战国这个时代的其他通俗读物

  在这个时代,读书人或者说士的地位是空前的,封建制的瓦解和郡县制的萌芽,各诸侯国都有励精图治,兼并或自强的强烈意愿!当列国看到子产让郑国富足,吴起让魏国压制强秦,商鞅使东方六国不得不合纵抵制秦国。。。这些读书人靠自己谋略,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有了他们,则帝国强盛失去他们,则身死国灭!

  历史具有偶然性,但同时也体现着必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从南到北,由西到东,霸主和雄主的位次不断更替,春秋时的晋楚相争,战国时的合纵连横,军事成了这个时代的主题,周礼对其显然无济于事,礼崩乐坏!也正因此,思想无有禁锢,各家学说悉数登场!

  当然,既然是赌徒,个人的英雄主义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然也不会有著名刺客!有战国四公子!有卓尔不凡的谋士!有万夫莫当的战将!有弑父杀兄的乱臣!。。。不一而足,这个时代可以展露人性的所有美好丑陋人类渐趋理性,一个犀利舌头就能让大事化小,也能让冲突再起!这背后是人心的利用尔虞我诈!但至少,除了战争,很多矛盾可以坐下来谈判解决。不得不说,这个时代为后世确立了很多的规则和方法!

  愿赌服输,赌赢了,出将入相,光宗耀祖!赌输了,车裂自杀,不曾少见!任何朝代,人们都有往上层流动愿望,时代也愿意提供这样的机会,人性的潜能不断被激发,因而群星璀璨光芒四射

  《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读后感(七):简评装不下

  书易读但过于流水帐和故事会,多评人而少制度蜻蜓点水,无深入剖析,但易老师讲故事的水平可谓一流。 春秋、战国,我们通常混为一个时代,其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礼治向法(家)治,封建向集权,差别迥异,以战争为例,春秋的战争更像竞技讲究礼仪和游戏规则,不重伤、不逐北、不伤二毛,诸侯间交战以武力炫耀争当霸主为主,少有灭国。战争是贵族荣耀,只有贵族才有当战士权利。 而战国时的战争,是以灭国为目的的,举国皆兵,单就秦国,从孝公到始皇帝,秦灭山东六国过程中,共杀死各国军队一百多万,白起斩首最多,单伊阙之战斩首24万,长平之战坑赵卒40万。 春秋,郑国庄公先兴,后齐桓公称霸,宋襄公图霸,晋文公称霸,秦穆公称霸,楚庄王称霸,吴王阖闾称霸,越王勾践称霸。从鲁国三桓乱,田陈代齐,韩赵魏分晋,礼乐崩坏,战国始。李悝吴起助魏兴,卫鞅在秦变法,法家起。最大的转折就是秦变法了。卫鞅变法,釜底抽薪,公族大夫分权转为集权,通过军功新贵取代旧贵,领主变为地主。封建瓦解,封建时大夫对自己的采邑不仅有财权还有治权,诸侯不能干预,家臣和子民也只忠于家君(大夫),而变法后的秦制,新贵地主只对封地有财权,郡县制取代封建,长官由国君任命,中央集权了。

  《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读后感(八):恰华夏少年——读《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春秋战国是华夏历史的青春期,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可以缅怀可以追忆可以向往可以品味的地方太多。所以易中天先生截取历史一个个精彩横截面来展示我们这段历史,无可厚非。但读者仍然觉得有点琐碎。

  作者从大视野的角度得出,乱世的胜利者既不是已经老朽华夏正宗如鲁卫;也不是躁动不安如吴越,而蛮夷化了的华夏或华夏化的蛮夷,楚国向南,秦国向西,齐国向东,三晋向北。楚祭也巫,秦乐也鄙,齐语也野,晋风也陋,四大强国华丽转身,给中国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另外华夏从贵族文化蜕变成平民文化;“春秋是贵族,战国是平民;春秋是君子,战国是小人;春秋是英雄,战国是赌棍。”这不能不让读者痛心疾首,怅然若失。西方的古典贵族精神——骑士虽然已经被工商文明解构,但是仍然有公民精神的余韵;日本的武士精神——武士虽然被军国主义荼毒,但是匠人精神仍然昌明。而中国的贵族精神在东周达到高峰;而儒士精神,以汉的经世致用到唐的文武兼收,达到另一个高峰。之后经两宋、明清的两次阉割,虽然内敛,破败,但亦有“神虽王”。从晚清走出的大师,王国维梁启超等辈可以看出,贵族精神尚在。经过了文革与近三十年西方工商文明两次文化的冲击。华夏的贵族精神:那种士不可不弘毅的气质,富贵不能淫精神,舍我其谁野心,天下不能荡的勇气,万物与我唯一的情怀……都不见了。哪怕是读者也不过沉醉小布尔乔亚的满足感,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最后,作者把秦仪说成是骗子: “目的,就是要跟张仪联手,玩轮盘赌。”这是很有意思的比喻,我也很同意。《韩非》的五蠹篇与《孟子》滕文公下,都说了秦仪是什么人。

  2017.05.01

  《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读后感(九):有趣的讲故事手法描述了春秋战国群雄争霸年代

  最近看了秦时明月和芈月传,对春秋战国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从高考后,再也不怎么阅读史书,早把春秋战国历史还给老师了。在京东阅读买了易中天老师的作品,认真拜读。这本书相当于讲故事,对春秋战国作了一个概括和总结,简单易懂,精彩纷呈,不肥不瘦,恰到好处。不过这本书只能相当于入门级别的,如果想理解复杂的利害冲突,各国的政略,为何七国走向秦一统,看这本书远远不够。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是如何区分春秋和战国。易老师认为,礼崩乐坏是战国开始的帷幕。春秋期间各诸侯国还是公国,由周天子册封,但在战国,各国各自封王称帝,根本就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春秋时期大规模的战争不多,并以礼乐征伐为由,有的大多数是摩拳擦掌秀秀国家实力,有点像軍事演習,并没有过多的血腥。而战国不同,大规模战役死亡人数数以万计,霸道横行,特别是秦统六国时,一百多场战争死伤超过百万。

  总而言之,春秋战国这段历史非常适合细细琢磨品味回思。

  《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读后感(十):故事简练阐述观点

  首先就从窝里斗入手,拉开春秋战国这场大幕,也正式宣布了分封制的破产,天下大势已步入合久必分的节奏。各诸侯国之间经历百年发展已非昔日,戎狄入侵,王室衰落,弱肉强食与思想解放已箭在弦上。而放开这根弦的正是从各分封国内部开始,君不君臣不臣,礼仪崩坏,周朝礼仪也在此走到了尽头。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乱象反而是一种吉象。没有人会再重视君权神授,茫茫天下需要新学派来说话,霸主们风起云涌。“郑伯克段于鄢”,易中天先生以段的一条奇怪的逃亡路线与郑庄公的姑息养奸的道德问题,讲述了这个兄弟内斗的故事。所谓时代总要从离经叛道开始,如浪潮般拍打着制度、道德、权力和思想等堆积而成的海崖,用大浪淘尽阻挡它的岩壁,直到风平浪静。而长葛之战正是第一浪,所谓的江湖正式拉开序幕。

  比起战国,春秋算的上是文艺青年,争霸是主流,礼乐并未一掀而翻。只是王室衰败,江湖需老大坐庄,维护秩序。各公侯想的是发展实力而坐镇天下,王室换代只是水到渠成后的临门一脚。但天下之大,公侯们谁又甘为鱼肉,况且以周朝的礼法制度能够长治天下,王室又何至于如今光景,显然以礼法制度为前提的霸权是不可能统一华夏的。齐桓公不明白这点,春秋各霸都不明白这点,但齐国却是第一个知道为争霸在制度上进行改变的。管仲保甲制度实现了军政一体。规矩是军队所必须的,军政一体为的是跟方便的调度与控制,虽侵犯人权,但也是春秋邦国战争中统治者最合理的策略。但关键的作用不得不说还是在人,管仲治理齐国中,大部分还是采用了策略和技术解决方案,从《管子》一书中就能感受到这一点,书中并未自成一派,既有礼法又借鉴道家思想阐述形势,因势利导是原则。所以齐国的称霸人重于制度。楚蛮本非华夏氏族,雕题交趾,华夏邦国并未不放在眼里。合不来楚蛮也不强求,以蛮夷自居,不与中国号谥,直接称王,不把天下共主放在眼里。这背后多的是一股心酸,楚国战争更像是战争,战争也帮助楚国更接近华夏文明。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并大败楚军,楚成王让子玉自杀,城濮虽败,论起结果就能看出春秋战争是讲究文明的,楚国俘虏四马兵车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也被晋文公献给周王。九头鸟楚庄王围宋九月,宋都析骸以炊,易子而食。但宋国人不签城下之约,求楚军后退三十里,唯命是从。楚国就像春秋时一个顽皮的孩子,战争给楚国走向文明深深的上了一课。

  战国,一个唯利是图,礼乐完全崩坏,道德沦丧的时代。它迸发的肾上腺激素让整个华夏大地翻腾沸滚。易中天先生找到了一个关键点,就是士人的改变。春秋时期的士人是诸侯帮佣,有血缘亲属关系,有世袭职务和固定工作。而战国之士是自己找工作,为了飞黄腾达,他们不惜放弃原则,急功近利。由于没有唯一强权遏制言论,这也成就了诸子百家争鸣,取得了学术上空前繁荣。正如老子所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繁荣的背后,意味着被大加利用的一定是那个契合那个时代精神的学派。商鞅变法,合纵连横,豪赌,诈骗,阴谋遍及各国。随之而来是恐惧笼罩华夏,恐怖的手段被娴熟的运用,天下血腥的统一。但生于不义,必将死于耻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