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23 05:2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读后感精选10篇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是一本由李笑来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3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读后感(一):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最开始了解这本书,是看小河的《独立如·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里面特意用了一个章节推荐推荐自我管理的书单。这其中就有《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当时我就把这一系列的书单记在了自己的待看书目里。不久之后,去华侨城图书馆,偶遇一个喜欢看书的朋友,他当时极力推荐《把时间当做朋友》《暗时间》这两本书。这之后更加激发了我想要看这本书的欲望

  其实正是看这本书之前,我在kindle偶尔看了一两个章节,却从未静下心来做系统性的阅读,直到上周六在华侨城图书馆的书架上喜获此书。那种兴奋就好像深藏许久的愿望然间得以实现一样。接下来的一周,下班回来,每晚三个小时的时间都耗在这一本书上了,但是很值!因为在看书过程中在不断反思自己。

  直到昨天,泡了将近一天图书馆,还是有两个章节木有看完。今日为了要写书评,一番看笔记,才发现,这一周的时间里,关于这本书的笔记我竟然记录了整整12页,均是双面的。好吧,这应该是我今年众多书目中,记笔记记的最多的一次了。想说的太多,先讲讲几个我印象深刻概念吧。

  选择性输入

  笑来提出,我们的大脑里有一个机制选择性输入。对于这一概念的解释是:我们只能听到自己喜欢的,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其实这属于我们大脑里的自我保护机制,很多情况下都是好的层面。但是如果我们想要获得心智的发展,选择性输入,恰恰是我们最应该警惕的。

  对于选择性输入,我自己是深有体会。每次看书的时候,对于自我比较熟悉认同观念,都会做重点的笔记和记录。而且在看到作者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心里还不住的赞叹:“真是心有戚戚焉啊!”而对于自己不感兴趣或者全无概念的领域则会自动忽略,不愿多做停留。当看到笑来的这段话,才幡然醒悟,很多时候,是我自己把自己陷在认知圈圈里,不愿意出来,而且还沾沾自喜,这才是最不应该的。

  在学习和倾听这两个章节里,笑来都提到了“选择性输入”这一概念,虽然介绍这一名词段落不长,却让我不断的反思。还有我们在与人交流时,也会不自觉的运用选择性输入这一机制,只听到自己想听的,却阻碍信息正确传达,同时失去了自我成长契机

  笑来在书里介绍对抗“选择性输入”的方法

  1、将目前暂时无法支持理解无所谓观点记录下来,对无法解释的,写下当下的困惑

  2、对支持的,记录几个理由实例

  3、对反对的,同样写下理由和实例

  4、对无所谓的,记录原因

  光有以上四个步骤不够,还得不断地记录,然后回过头不断去看,“反刍”可以让我们避免成为选择性输入的受害者

  控制自己的大脑

  在我们的一般观念里,就是大脑控制着我们的行动,但是笑来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再进一步做出解释就是:我们可以思考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貌似这一种解释比较拗口,一时半会难以体会。

  不过看到这一个点,我想起了上个月看的心理学方面知识。里面提到了我们的人生就像一盘棋局,白棋和黑棋永远在不停的博弈。白棋代表我们积极正面情绪,黑棋代表我们消极负面的情绪。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大脑当做下棋的人,那我们只会被这黑棋和白棋搞得精疲力竭,难以挣脱。但是我们却无法摆脱白棋和黑棋而独立存在,正如我们无法摆脱我们的情绪而单独纯在。

  但是我们忘了,除了下棋博弈的人,这里面还有一个不可或缺元素,那就是棋盘!棋盘托起白棋和黑棋,而且他能够容纳所有的争斗和博奇,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静静的观看和感受。同样在人生这盘棋面前,当我们面对大脑的思考方式(棋子布局手法)和内心的情绪(输与赢)。我们都可以学着站在棋盘的立场上去客观分析我们的思考方式,并静静感受我们自身的情绪。我想这也是利用自己的心智获得自我解放的一种方式吧。

  快乐是一种本事

  把跑步当成一件辛苦事情,或者将跑步当成一项必须要完成任务。一旦我把这件事情当成任务完成,也许在完成任务的那一个当下会有一些轻松愉悦。但这些始终无法带来长久动力,反而很容易拒绝而不去做。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找到一种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如果一件事情让我们觉得很开心,那坚持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并不会觉得很难做到。反而一件事情一直在强调坚持,则会转化成一种任务,带着一种负担去做,这样一种坚持则是需要花大力气与自己的懒癌做斗争。

  以我自身为例,一直以来我喜欢阅读,但我从来不跟自己说:“你要坚持阅读。”因为阅读本身能带给我极大乐趣,我不觉得阅读需要坚持,反而觉得阅读本身就是自然而然的。只要有十天半个月不看书,我内心就会无缘由焦虑烦闷。阅读已成为我生活的必须了,不需要坚持。

  同样,我大学里学习英语,我会跟自己说,你一定要坚持学习英语,她会对你很有好处。但是在我的内心里从未把学习英语当成过一件快乐的事,也许偶会会觉得快乐,却只是很短的阶段,更多的时候只把它当做一种任务来完成。这样的一种学习,总是断断续续,无法做到从一而终。苦憋的是,英语六级考了三次最后都是差那么一两分而没有通过,后来干脆都没去考了。这也是我没有调整自己的思维观念而带来的一种损失吧。

  嘿嘿,懂得此理,以后就可以跟大脑进行交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转化自己的观念,把她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做。这样幸福指数也会爆棚滴。嘿嘿,我一直相信我的幸福指数是很高的,请允许我小小自恋一下下!

  学习与进展曲线

  很多时候,在我们的脑海里都有这样一个认知:只要努力,就可以不断地进步。这话看起来很正确吧。但是笑来却告诉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进展和时间的关系肯定不是线性的,想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基本没戏!额,多年的认知,被酱紫无情的推翻,菜菜表不服啊!

  但是通过笑来一层层抽丝破茧般的分析,却让你不得不服。在我们每个人学习的过程中,刚开始都会突飞猛进,让我们信心倍增。但是一段时间过后则会出现停滞不前平台期!有木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容易产生信心动摇乃至自我怀疑,很多时候努力也就慢慢开始变得停滞了。

  且慢,更糟糕的再后头,哪怕熬过了平台期,学习的过程还会出现一个局面,那就是哪怕你很努力,某一个时刻也会出现倒退的局面。这可如何是好啊,这么久的努力,咋就还退了呢。捶胸顿足之下,更不知道是否应该继续努力。

  可是笑来,很淡定的告诉我们,学习就是酱紫滴。是我们一直搞错了他的曲线图,是下图而不是上图。

  在学习的时候,进展与时间的关系是螺旋式的上升,而不是直线上升。有点像跳华尔兹,先退两步,再进一步。如果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把所有的停滞和倒退当成是一种情理之中的事,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便会多了一份淡定从容,也多了一份自信自然也更容易坚持。嘿嘿,暂时的退步并不可拍,一切仍然在我的掌控之中!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读后感(二):思维与自我管理,或许这样命名比较合理

  摘录:

  1、速成绝无可能

  由自我满意度持续下降所造成的浮躁形成巨大心理压力。越是浮躁,就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就越是浮躁。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这样。

  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2、交换才是硬道理

  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在想到“我要什么”的时候马上提醒自己,接下来要花一些时间去思考“我有什么”。后者会在转瞬间让你“脚踏实地”。

  对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还有时间精力、还有正常智商就已经足够了。只要努力,只要勤奋机会总是存在的——我们必须要相信这一点,最好相信到毫不怀疑。

  3、完美永不存在

  因为不懂,所以不现实;因为不现实,所以脆弱。这些人所说的“做不好”,其实是“不能一下子做好”,但问题在于,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所以,他们这个也不做,那个也不做,到最后,已经不是“不做一些事情”了,而是“什么都没做”、“什么都不做”。

  4、未知永远存在

  我们必须接受这个现实。而后,我们只能不断尝试适应“在未知中不断前行”。如果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无法忍受未知的存在,也会平添无数的焦虑。焦虑是导致时间浪费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当人处于焦虑状态时,甚至可能出现一切理智都被清空的情况。

  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注意,一定要把问题记下来。

  5、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尽管天分确实很重要,但一个人的能力主要靠积累获得。世界上80%以上的职业并不过分依赖天分,更可能甚至几乎只依赖积累。心怀梦想”的时间越长,它的沉没成本就越高。所以,很多时候,对很多人来说,所谓“梦想”也许只是陷阱

  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结果,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原因。没有人能逃脱现实的束缚

  显然,在顺境中更容易成功,而且很多磨难根本没有必要失败者永远没有机会了解成功的真相,因为人最容易受自身经验限制,而不曾有哪怕一点点成功经验的人更无从摆脱自身的局限。

  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好,用什么都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6、与时间做朋友

  凡是一切愚蠢行为都来自否定现实、逃避现实。以上提到的种种现实,包括“速成绝无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都既清楚简单,你必须要接受,不仅要接受,还要牢记;不仅要牢记,还要坚信,不容半点动摇。

  把自己的一些念头记下来,然后与这几条现实对照,看看它们是否与这些现实相符。通过不时地记录、思考与反省,你会越来越善于甄别那些不现实的念头,进而摆脱它们的影响。很多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么不现实。

  百分百地接受现实也许痛苦,但要醒悟——没有其他的办法。

  总结

  这本书是在自己读完《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之旅》之后,又一本有关自我发展的一本书。这本书不同传统的时间管理书籍,强调管理每一分时间,而是分析了时间是不可管理的,强调时间的流失,运用思维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首先是作者,李笑来这段时间挺火的。他被誉为“比特币第一人”,持有了很多的比特币,从而使自己财富自由。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还不知道他。后来,通过阅读这本书,发现他的成功真的是“顺其自然”罢了。此人的思维高度,对自己的把握程度都极高,能够尽量在对的时间,作出对的选择,因此才能实现成功。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身份变换,从而使自己获得不同的人生体验

  关于《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其实更强调的是一种思维习惯,要学会条理的思考,更合理的思考。其中有一句说的好,大部分人都不去思考,所以他们活的比较短。书中描述了许多的思维误区或者说思维陷阱。有些有印象——如关于兴趣这一点,确实很有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或许是错误的,当我们小时候面对钢琴小提琴乐器时,何来兴趣一说?难道李云迪,郎朗对钢琴一见钟情,无可自拔的爱上?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做的比同龄人好太多加上天赋,所以才对这件事情有兴趣?我想,如果我做的不好的事情,大部分都没有兴趣。而不是因为我没有兴趣,所以才做的不好。这个因果关系或许是正确的。

  短短的写一点,这本书的思维才是我们应该去学习的。等《深度工作》到了,看完了,我再翻看一遍《把时间当作朋友》,二者比较一下。希望这一些书能够为自己的博士历程增添动力!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读后感(三):慢慢来改变自己,我们总会更好的

  很多朋友都看过这个书,我原来也看过,好像有两三年了吧……现在留在头脑中的印象就是,这本书不错,看了对思维和思考都会有用处。于是,我这个月又买了纸质的书,准备看了放在那里,以后每年看一遍,一直到我觉得对我有用的,帮我改变的,我都变了为止。

  不只这本书,我还准备把一些有用的书,拿来反复的看看。很多书,看了我们会忘记,当时在内心赞叹不已,可是后来还是看了就算了,这样这本书对于我们的用处其实只是寥寥而已。

  分享一些前4章的内容吧。

  2.2 交换才是硬道理 “在想到‘我要什么’的时候马上提醒自己,接下来要花时间去思考‘我有什么’,后者会在转瞬间让你‘脚踏实地’。”——我个人觉得,这个方法,对于我这种遇到困难想逃避,但是又有点幻想的人,真是很实用啊。

  2.5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心怀梦想的时间越长,它的沉没成本就越高。很多人都在无意间被自己的梦想所绑架。”——注意,这里是说的,心怀梦想,但是并不行动。其实就是大多数人的现状,一边抱怨工作,一边幻想梦想,仅此而已,不会去做更多的事情,只是心怀梦想而已。我前段时间参加一个考试,由于自己的心态不对,学习的时候就拖拖拉拉,然后不断的自我欺骗,万一考试通过了呢,我就可以***。我就是这样的典型状态。可是,当我坐在考场上的时候,我就知道,通不过考试的原因很简单,考试其实不难,还是自己没有学好。

  3.9 计划 我很同意作者说的,制定年度计划,却发现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我觉得我的年度计划更像是年度愿望)。我后来开始尝试月计划,发现执行下来效果还是不好。前面一个月,在一个朋友的提醒下,我开始认真的做周计划和周总结。这个时候才真的觉得计划是有用的。我原来做的月计划能完成一半都不错了,一直这样。我也只能用有计划总比没计划好,来安慰自己。这次看到这里,我终于认识到,是自己还没有能力做好月计划,而不是计划本身有什么问题。

  作者说,第三版对于第一版来说改动已经比较大了。如果大家要重新看这本书,我就推荐大家看第三版吧,就不用看第一版了。

  把第三版这本书看完了,忽然发现自己前面忽视的目录。

  这本书的目录是:困境——醒悟——现实——管理——学习——思考——交流——应用——积累。8章。说实话,是很大的标题,但是作者的切入点不错,用小的方面来说大的标题。

  继续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读书体会:

  7.6 人脉 这一段是我以前在第一版里面很喜欢的。

  “所有的人都喜欢并重视甚至偏爱一种交换——公平交换”

  所以我很认可,先把自己变优秀了再去想优秀的人脉,如果自己不优秀,那不是去巴结和讨好别人吗,这样的方式先不说喜欢不喜欢,至少别人也不会充分的认可自己吧。

  7.9 鼓励 “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这句话是在这一章节的开头,看见这句话的时候我没有什么感觉,你们是不是也没感觉呢?

  但是继续看后面的例子“一个朋友对我说他要开个小店,我说‘好啊,我要帮你做点什么好呢?’这位朋友愣了一下,说‘他们都说不行……’一个朋友告诉我她要学Photoshop,我说‘好啊,能自己动手作出东西肯定会让自己心情愉快呢’她愣了一下,说‘……别人都在嘲笑我呢’”我们是不是都做过“那个别人”?反正我是做过的,而且常常做,倒不是嘲笑或者反对,而是告诉别人好好的分析一下……可是我们为什么不鼓励别人呢,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智,其实是不是自己的不自信或者在阻止别人呢?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读后感(四):人生没有“早知道”

  今天早晨,我想起“早知道”这个词语,进而造了几个句子:

  如果我们早就知道结果,还会不会害怕改变?

  人生的精彩就在于,很多事情我们不会早知道。(未知的,才充满吸引力)

  早知道如此,何必当初呢?

  这是最近盘亘在我脑中的几个问题。

  第二次读《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了很多我以前没有注意到的观点,比如这一章节:

  这是我之前一直忽视的点,今天看到却有了新发现。

  我之前怎么没有发现语言对人思维活动的影响呢?

  人们只能听到自己想听到的,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呀!我们的无知,不仅仅是由于我们的局限,还有很大一部分情况下,是因为我们根本看不见,听不到,哪怕这些东西就在眼前……

  这种状态,和古代的昏君又有什么区别呢?

  还记得很多年前,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初中生。爷爷奶奶为了不影响我的学习,竟然没有开通有线电视。那个年纪,有谁对外面的世界不是充满好奇呢?于是,当我没有办法看电视,又没有网络的时候,我喜欢上了在漆黑的深夜听广播。

  信号常常不好,我需要手拿着收音机举得老高,才能撕拉撕拉听到一点声响。青音那时候还没有出来经营自媒体,她主持着中国之声的一档谈话栏目,有一期节目就提到过关于语言影响思维的一个例子。

  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大脑首先的反应是:“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老天如此不公平?”“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尽管我们可能还有无尽个答案,但更理智的方式应该是再问问自己:“怎么办”。

  不是提“为什么”不好,而是那一个个接踵而来的为什么,仿佛呼天抢地的怨妇,又好似风靡一时的琼瑶剧。纵然悲情让人怜悯,但实际上没有任何用处,问得多了,除了徒增伤心,还容易把人的情绪导向对他人、对外界的责备上。

  如今亦然。

  如果我们早就知道结果,还会不会害怕改变?

  如果我早知道自己可以考上大学,那么高考的时候,是不是就不再那么紧张了呢?

  如果我早知道自己要嫁给身边的这个男人,是不是别人的爱慕再不会扰乱我的内心呢?

  如果我早知道一个新的环境更适合我,是不是我就能早点下决心放弃呢?

  如果我早知道如此,当初又何必苦苦纠结呢?

  可是,事实上,就算早知道,我们该有的情绪也不会少几分。

  该纠结的还是会纠结,该遗憾的还是会遗憾,该放弃的还是会放弃,没有悬念……

  这不是一个早知道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所有的情绪,最终都来源于恐惧。

  在很多时候,所谓的善良,只不过是懦弱的表现。

  《圣经》里反复提到的“七宗罪”:贪婪、淫欲、饕餮、嫉妒、懒惰、傲慢、暴怒,却唯独没有恐惧。

  在看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时,这个疑惑才得以解答。那是因为:

  宗教最需要的实际上是“恐惧”,为了让人们向往天堂,便设计了一个令人生畏的地狱。没有令人恐惧的地狱存在,天堂又如何令人向往?

  你是否敢大胆地说出你的恐惧呢?

  我来抛砖引玉:

  我害怕生病,害怕死亡,害怕爱我的人不再爱我,害怕我爱的即将崩塌,害怕失败,害怕堕落,又害怕发现自己已经堕落却不自知,害怕辛苦,害怕无知,又害怕太有知识而不被人理解……

  这还只是我一小部分的恐惧,这么多混乱的不合逻辑的恐惧,整天流窜在脑中,在我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便跑出来干扰我的思维。

  可是,难道因为恐惧,我们就什么也不做了吗?

  没有人能够完全消除恐惧,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接受恐惧的存在,正视自己的恐惧。

  一个人的强与弱,不在于他是否清除了内心的恐惧,而在于当恐惧产生时,是否拥有勇气。若勇气可以超出恐惧,这个人就是强者,若勇气被打败,这个人就呈现了软弱的一面。

  近日,我在勇气被恐惧打败这一点上,颇有实际的经验。然而,事实证明,那些恐惧,大部分情况下都不会发生,尤其是你不在乎他们的时候,那些恐惧便不再是干扰视听的魔鬼。

  就像站在讲台上演讲,曾经对我来说,确实是极大的挑战。那时候的心,跳动得如此激烈,以至于我觉得自己会失控得尖叫。可是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你所做的事情中去的时候,那些恐惧便会一点点消散。

  可怕的事情,不再可怕,多好!

  小结:

  人生从来没有“早知道”这回事,也正是因为没有“早知道”,生命才体现出它迷人的特质。

  面对未知,恐惧也是再正常不过的本能,愿你不去理会,勇往直前。

  每一天看着太阳都能笑出声,每一天睁开眼睛知道自己还活着便欣喜,每一天,你都安好,便该知足。

  你所有的恐惧,纠结,难过,我都有过。

  是的,你并不孤独。

  期待你更多的阅读。

  文|升腾的信徒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读后感(五):《把时间当朋友》

  沿用笑来老师的风格,我来写个感悟。

  这是一本真正的底层的书,可以刷新认知。

  心智开放与否,自己是否在积累自己的人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是机会,万事是积累的状态。人生从来就没有捷径(这里指某方面的成就,不是多方面,如果扩大到多方面,那是有捷径的)可以走,但有策略和方向。

  这是一本常常需要反复读的书。

  如果没有遇到挫折,这本书是看不进去的,就像我在6年之前看到他,很是不喜欢这些文字。一晃儿6年过去了,自己也遇到了很多挫折,回头看看人家推荐的书,原来这本是在写人生的底层。

  推荐你也阅读,如果现在不想读,在你遇到挫折的时候,希望你第一时间想起这本书,第一时间想起这本书,第一时间想起这本书……

  如果喜欢交流心得,那么,加入我的QQ群:615823445

  我们一起加速学习!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读后感(六):积累的作用

  总纲:勿好高骛远,不要让你的时间达不到简历上所要求的工作经验年限。 1.管理: 将目标落实到计划,然后拆分为可操作的具体模块,最后设计每个模块的验收机制。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2.学习: a.试错+观察or阅读 b.写作(准确的描述即可) c.正确的思考(案例和感悟不等于道理,都存在以偏概全) 3.心智: a.积累 b.正确的思考 c.我们都会去遗忘痛苦,所以你如果把一件事当作痛苦,那你将很快把它遗忘。So,去喜欢它吧。 d.停止嘲弄别人 4.个人总结 a.逆熵需要做功,然后才能有成绩 b.不是梦想太遥远,而是路线不够清晰 c.串联分流(数量),并联分压(强度) d.本书交流这章,可能是我现在能力不达或者作者划水,我是读不清楚,等以后有机会再来重读。【重读—交流】 e.书确实是有不少真知灼见,但是,后35%太过于划水,至少让我这低水平人看的心里如同蚁蚀酸腐一般难受。最终不得不看一会平复一下继续再看。 f.人脉的积累,在于个人积累后的光芒效应,反之不成立。 g.假想我的大脑已经三体人控制,它会在得到一些暗示的时候,运行一个不良的习惯。So,我要战胜智子!我要控制我的大脑,而不是被它控制。 h.积累如同复利,0.99和1.01在一段时期内是几乎没有差别的! (2017.10.6第一次读完)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读后感(七):读后随笔

  第二次读这本书了。注意到了很多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第二次读要比第一次读的快一点。为什么再一次读这本书呢?是因为我发现我在运用李老师说到的思维方式的时候用着用着就忘了。又回归到自己原本的那一套了。没有坚持做时间记录,没有运用书中提到的有助于思考的句式,读书,思考也不像前一段时间那么勤了。最重要的事我感觉不到前一段时间那种每天充实,踏实,容颜焕新的感觉了。

  这就让我又着急了,所以这次看的时候比上一次要急,不如上一次细致。同时也反映了我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急于求成!懒!

  看到一种方法就想试一试,如果在短时间内没有效果或是中间遇到了瓶颈我就会找各种理由慢慢的放下这种方法。回归到原来那种事半功倍的状态。

  我其实特别喜欢偷懒,需要花费时间学习的学习方法我就会快速的大概浏览完,懒的去理顺,去掌握甚至去使用。因为这个过程麻烦呀!

  不能说我前一段时间碌碌无为吧!至少我找到了我存在的很重要的毛病吧。

  环境的影响也是我不能长期保持学习状态的重要原因,因为身边没有成长特别快的人,大家都在原地踏步,我往前走就会显的格格不入。可是我改变不了别人,所以我就需要在互联网上寻找那些会生活,会学习不断成长的人。准备今后一个月看一本成长类的书。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读后感(八):我们唯一能管理的就只能是自己

  “自律”是一个人过好这一生最重要的品质。不自律的人,就是本事再大,获得再多的资源,也会被无限放大的欲望吞噬掉。

  “速成”,绝对没有可能。“现状”,永远无法摆脱。“积累”是唯一的出路。“及时满足”扼杀一切,“延迟满足”才是必然。

  喜欢比较、喜欢自我证明的心态,是不成熟的表现。想明白向别人证明自己是很傻的,就锻炼出自己心平气和的能力。唯一需要就是,和昨天的自己比较。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读后感(九):和自己做朋友

  以前读书没有写读后感的习惯,前些日子给姐姐家的小朋友买了一套书,跟她说看完后,每周写一个读后感。后来突然想到,我自己都没写,凭什么让小朋友写呢。遂写了这第一篇读后感。

  读后感,按字面意思即为读书之后自己的感受。遂我把书放置一旁,回想下,这本书中我所能记住的东西又有多少。假若记住了,应该是有较深的感受了,也便能希冀从中有所学习,有所成长了。

  1. 这本书的排版真的是很舒服,看得出来作者的用心。黑蓝字相间,每页侧面有批注,还有超级萌的插画。排版,感觉对于任何一个跟文档有关的产品,比如研究报告、调研报告、论文等等,都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我很多情况下,拿到一个文档,会先扫一下,如果这个文档的排版让我失望,我基本不会饱含热情地往下读了。所以,这本书的排版,给第一赞。因为这本书萌的、恰如其分的插画,我还买了一本绘画的书。

  2. 勇于尝试,给自己更多勇气和可能性。前几天一个同学分享给我一个照片,大概说的是“学习是最幸福的事情”“不学习会死”之类的鸡血,我想这个图片应该大部分是用在戏谑场合了。但是我真的是陷入了一种状态。前几天,刚跟一个朋友生气,原因是:你连习都不想学了,你这一生还有什么意思。真的是气他为什么不学习,撕心裂肺的气!正如这本书的作者所写的,他学习了打字法,所以打字速度飞快提升;他尝试了晚上只睡四个小时新的作息规律,发现自己多了好多时间。学习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东西了,你学了,就发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如果你不学,那么知识不会主动上门。一生那么长,为何不给自己的成长增加空间?

  3. 不要急于求成。正如作者所说的,一切重要的事情,都是慢慢地,一步步用心做的。所以,做事情,尤其是对自己有非常意义的事情,一定要放缓脚步,慢慢来。因为大部分情况下,着急会心慌,也会导致自己战略战术的失误可能性更大。我自己是一个性子很慢的人,自己体会,这样还有个好处。慢慢做事,你可能学习的更多,因为你不会局限于一个目标,也不会急于求成,愿意花更多时间去学习目标周围相关的其他知识。系统的学习更有利于目标,而且“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还涉及到作者提到的另外一个议题:积累。积累可以是有心之举,更多的是“潜意识”。

  4. 归类使你思考得更有逻辑性。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提到李敖记忆力超强的一个原因是,他把自己看过的书都肢解了。把一本书各个部分都归类的自己的知识分类里,为自己所用。正好在读这本书时,自己在写一个文献综述类的论文。所以受这个启发很大,也采用这种分类方法,哈哈,当然,我不会把论文都剪了,只是把他们归类而已。感觉非常凑效。读完每篇论文,都很轻松,因为可以明确地知道我该把这篇论文放到哪个类别里。

  最后,这本书真的是本好书。如果说市面上有很多书是教你如何安排时间的,那么这些书可以说是工具性,也就是直接告诉你怎么做。但是李老师这本书则是方法论,也就是他告诉你一些基本的原则,有了这些原则,发展自己管理时间的工具,就是你读完这本书应该学习到的知识了。总体体会,与其说把时间当作朋友,我觉得似乎这样更好些:和自己做朋友,那么时间自然是你的朋友。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读后感(十):日益焦虑的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

  近几年来,知识付费越来越火,喜马拉雅、得到、新世相、微信读书等平台层出不穷。据相关数据统计,“得到”上线半年后创下了营收一个亿的记录,新世相“读书会”上线后1小时营收破百万,上线1天售出超过1.2万份会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越来越爱读书了,手机里装满了各种读书平台的APP,买了各种大师名家的课程。可这到底是因为我们对知识的渴望,还是自身的焦虑所致?

  焦虑这件事,并不是近几年才有的。社会发展得太快,大神牛人层出不穷,很多普通人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了某个领域的专家,被广泛熟知。“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一对比,我们的焦虑就凸显了,想要学习的想法就更迫切了。

  拿我自己来说吧,因为《奇葩说》这个节目,我知道了马薇薇、黄执中这些辩论名嘴。他们的能言善辩凸显了我的笨嘴拙舌,让我对自己能不能有条理有逻辑地说话产生了质疑,让我充满了焦虑:你怎么连一个观点都表达不清楚?

  于是我花了99元买了他们在喜马拉雅的节目《好好说话》,之后新节目《小学问》一经推出,我又花了99元购买,想要靠这两个节目治好自己逻辑不清的问题。可是,名嘴们花了数年的时间练习,打了无数场辩论,才造就了今天的他们,而我光听音频就想解决逻辑、说话的问题,这现实吗?

  《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明确地指出:

在任何领域学习,速成都绝无可能。

  这句话仿佛是一把利剑,刺穿了我急切想要改变现状的心。于是,我更焦虑了。

  如果无法速成,那应该怎样学习?那些读书平台将一本书浓缩成半小时的音频,将名师的毕生所学浓缩成几节课程,这些看上去都是速成课,难道都没有学习的必要了吗?

  《把时间当作朋友》就是这样一本教你如何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学习和思考的书。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会让人误以为是讲时间管理的。然而,时间从不曾被任何人管理,它自顾自的流逝,我们可以管理的只有自己。这是一本讲自我管理的书。

  本书作者李笑来是原新东方名师,畅销书作家,另著有《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等。他是一个极会管理自我的人,学习能力和行动能力很强。在本书第1版面世后,曾有读者反应结构松散,于是他决定不管多忙都要修重写、润色,经过了2年的打磨,有了这个全新的版本。

  李笑来用自身成功的经验把自我管理细分成了三部分,认清现实、有效学习和正确思考,我们继续用知识付费的例子来谈谈应该怎么做。

  现实是什么?

  现实是速成绝无可能,现状无法马上摆脱。想要速成,是因为内心的浮躁和焦虑,而浮躁焦虑的背后是欲望想要得到马上满足的天性,是总以为可以实现速成的错误观点,是自我满意度下降导致的巨大心理压力

  我们花时间去找各种方法、捷径,花时间去听各平台的书、课程,就是因为对自己的现状越来越不满意,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比较快速地改变现状、取得期望的成果,而这种想要速成的观念恰恰是最不现实的。

  在学习之前,我们需要认清现实,坚定、明确、有意识地告诉自己:想要速成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从根源上就断了“速成”这个念想,即使这很难做到,即使我们还是会去相信和追求一些速成的方法。但凡事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人可以一口就吃成胖子,“欲速则不达”。

  此外,我们还要明白我们并不孤单,你不是一个人在挣扎。很多人和我们一样,有着同样的状态,他们也焦虑,他们也急躁,他们压力也很大。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在认清现实、调整心态后,再来谈谈学习的事。

  在学习过程中有两大障碍,一个是经验主义,一个是迷信权威。经验主义让我们局限在自己狭隘的经验中,让我们畏东畏西,把路越走越窄,而迷信权威会让我们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常常想要改变现状,但其实深究起来,现状是永远无法改变的,我们实际想要改变的、能够改变的是自己的未来。过去的行为,决定了现在的状况,而现在的行为,可以决定未来的处境。只有鼓起勇气跳出过去陈旧的认知,跳出自身狭隘的经验,采用较全面、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处理事物,才可以学到更多有价值的内容,才有机会让未来朝着预期的方向走。

  当我们的自身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我们会倾向于去询问、相信这些权威,希望通过他们来获得一个确定的答案,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但倘若我们对这些信息不加以思考、过滤,而是一味地相信,这份信任也就变味了,变成了迷信。

  就像知识付费,我们会因为崇拜某个名人名师,去购买他的课程,相信他说的话。但他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吗?他的课程真的对你适用吗?盲目相信就是迷信。我们要理智地看待这些信息,要独立思考,去甄别、去过滤,养成一个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对待权威。

  如何独立思考?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书指出:

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直达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思考离不开对因果关系的分析,也就是思考这个原因是否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以及这个原因是否是唯一的、最重要的。

  很多知识付费平台会打一些广告语,类似“每天5分钟,提升你的XX能力”,为什么我们每天都在认真听,XX能力也没见提升呢?因为我们只看到这句话的表层,没有思考、挖掘它隐藏的信息。要想掌握一门知识、一项技能,光靠听书、看书是无法达成的。“看书听书”不是“掌握技能”的直接原因,我们少了中间最重要的一步:思考如何将这知识为我所用。

  不少人听了课觉得没有用,就开始埋怨平台,可这到底是平台的问题还是我们自身只会听不思考的问题?就像我们上学时爱买很多参考书,买了不看,看了不运用,考试成绩依旧没有提高,难道怪参考书吗?

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掌握了真正的知识,我们的焦虑也会慢慢缓解。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追本溯源,帮读者认清了很多现实、了解了学习中的障碍、提供了正确的思考方法,旨在帮助大家缓解焦虑、更好地管理自我。当你不再焦虑,不再在意时间上的快和慢,而是有条有理地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习、做事,也就实现了和时间的和平共处,把时间当作朋友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