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巴菲特传(纪念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巴菲特传(纪念版)》读后感10篇

2018-07-23 05:2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巴菲特传(纪念版)》读后感10篇

  《巴菲特传(纪念版)》是一本由【美】罗杰•洛温斯坦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5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巴菲特传(纪念版)》读后感(一):巴菲特学不会

  同事分享了巴菲特传这本书,书是新书,但非新版,也就是关于巴菲特的经历也只是写到了1995年,如今已经到了2015年,巴老依然在延续他的精彩

  看过不少年份的巴菲特给股东的们的信,大致都可以看出背后有一个睿智老人,一个有些固执先知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15年的巴菲特给股东的信,更为精彩:

  “伯克希尔拥有

  (1)无与伦比的一系列公司,他们中的大部分,有着很好的经济前景

  (2)骨干管理层;

  (3)多样化收入,极佳的财务收入和大量的流动资金

  (4)对于许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来说,在考虑出售他们生意时候,伯克希尔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5)50年的企业文化

  伯克希尔的收购标准

  (1)大型收购(至少7500万美元的税前利润);

  (2)显示出持续的盈利能力

  (3)好的净资产收益率,少量债务

  (4)恰当的管理层;

  (5)简单的生意;

  (6)一个报价;

  50-200亿美元之间的企业。

  无论如何,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对巴菲特,只能高山仰止,但是其中的很多理念却值得借鉴参考

  1、低价买入,坚决持有;2、投资回报率是第一指标;3、不用杠杆,少负债;4、保守主义

  《巴菲特传(纪念版)》读后感(二):看传记可以防止过度神化

  巴菲特这个名字大概在投资界是一座丰碑吧,“股神”二字更是透露出一种可望不可即的仰视感。但是从这本《巴菲特传》里,也许我们可以防止过度神化这个名字,但也更能理解“股神”二字的来源

  和一般的小朋友相比,巴菲特对赚钱数字有着极大热情,也许这一定就可以把很多人甩出一大截了,更不用说后天勤奋学习,钻研各种报表了。不要片面理解那些话,什么人生只有七次还是十次投资的机会,这个意没错,是股神说的,但是人家说这话的前提经过了非常细致研究的。我们有多少韭菜是别人说什么好就立马冲进去买什么的,买好了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买的这支股票后面的公司是做什么的。像巴菲特这样买股票之前先研究个两三年,甚至有些研究了五六年,还跑到别人公司里去询问具体问题(虽然很多情况下我们没有这样子的机会),能够这样去研究和了解一家公司,然后笃定地在合适价格买入股票的情况生活中是非常少的,能做到的那些大概也会有不错的投资回报了吧。巴菲特其实也不是完全的神,他也会犯错误,也会有喜怒哀乐,会因为某一种情节而去投资,这就会导致他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客观,不过还好,他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能够及时抽身。巴菲特在运通公司的丑闻过后,没有人云亦云地认为运通公司要完蛋了,而是去了一家家小店,看看顾客们是不是仍旧愿意使用运通的卡,以此来调查企业最核心优势有没有被破坏,经过大量的实地调查让他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运通公司的危机之时暂时的,它依然是世界上畅行无阻的品牌之一,基于这样的结论,巴菲特在运通股价大幅下跌,所有人都抢着卖出的时候用自己四分之一的资金购买了运通的股票。

  巴菲特在寻找投资标的的时候,更加注重的是利投入资本的比率,所以对他而言,1万元的投入和壹仟万元的投入是一样的,不能因为一万元小就可以随意挥霍。所以企业的利润才是投资的原因,股东的高回报才是企业致力于争取的目标

  投资是一件磨练心性事情需要时间耐力、热情还有思考,这里的每一点都可以刷掉一大批人。

  《巴菲特传(纪念版)》读后感(三):拿二级市场公开信息用一级市场的方式做投资的人

  

巴菲特的性格特点

专注: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增加他的财富数字,不是贪财,他从没有卖出过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就是想打怪刷经验一样,这是他的游戏,也是他成就感源泉;而巴菲特对很多其他事情都不甚关心,甚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原则坚持自己的价值投资理念,几十年的投资生涯当中仅有几次突破自己的理念做了一点套利投资的操作;坚持不拆股,一年只汇报一次投资情况;原则还表现在财富观上,即使亲人借钱也要算利息,唯一一起起诉别人是因为有人借了2w美元逾期不还;智慧:他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见解,很多时候都是与众不同的,这需要持续地独立思考的积累,他的父亲从小就十分注重独立思考的培养内敛:话不多,喜欢独来独往,但工作上说的话总是很有分量和朋友说的话也总是很聪明幽默;不擅长社交,甚至是一直处理不好家人关系;巴菲特坦言卡耐基的口才班对他一生影响重大,还在办公室挂了张卡耐基毕业班的合影

投资理念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更像一级市场的投资,VC做的事情就是“发现优质的企业,并以合适的价格投进去”,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就是“发现被低估的企业,买入,然后长期持有,帮助他们提升管理运营” 价值投资理念:利用智慧,而不是内幕消息:伯克希尔·哈撒韦在成为美国第19大市值的公司的时候仍然只有12名员工,巴菲特主要的工作就是看财报,所以公司不需要多少人,对数字极其敏感,他对消费传媒保险行业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这才是巴菲特胜利根本原因巴菲特持有股票时间甚至比VC还要长,他公开宣称希望能永远持有某几只股票,包括华盛顿邮报等,他非常鄙视华尔街的投机之风巴菲特不像平庸基金经理一样去分散化投资,因为那样只能获取平均收益,他是反对有效市场理论的;巴菲特经常是看好哪个公司就把1/4甚至1/3的资金投到上面去,比如巴菲特曾经有1/4的仓位都是可口可乐充分信任被投企业的管理层,放手让他们去做而不过多干预增值服务:巴菲特会做很多投后管理工作,去帮助企业提高运营管理效率战略的制定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企业的价值;很多企业都是在巴菲特介入后才换发了活力,比如报业上的系列投资,他甚至临危受命担任董事长拯救了死亡边缘的所罗门

巴菲特的投资的标准及对股权投资的启示

我们熟悉了解的产业专业性,研究驱动,而不是机会主义具有长期性的远景:选好赛道,比如红杉资本由正直且具能力者所经营创业者团队吸引人的价格:合适的时点,和谈判能力

  《巴菲特传(纪念版)》读后感(四):是否有第二本《巴菲特传》?

  今年到目前为止读了两本纸质版传记,《乔布斯传》和《巴菲特传》。

  推荐《乔布斯传》。

  为活着的人写传记,挑战其实还蛮大。一方面一定要站在一个非常客公正立场火候拿捏压力巨大;另一方面是人物故事还在继续,而一个版本说法已经给世人呈现,在现在或未来总会有太多不客观不必要争议产生

  阅读这本书的动机在于对投行中的翘楚的背景了解,完全不了解投行,也不了解投行中的人的内心真实价值观,起码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有力观点:巴菲特的巨大成功在于坚信财富积累的本质在于投资,而非投机;他不仅仅是坚守这份态度,更在于用一辈子坚持这种态度的执行

  这本书易读性不高,首先可能作者的信息采集或角度呈现并不深刻,也就谈不上深入浅出;随即译者很可能也不熟识投行,想要通过译本去了解一下的恐怕会有点失望。总之一句话,整个过程读得有点累。

  来点摘录吧,以证明读过,哈哈~

  1、

  有一次巴菲特在大都市公司做即兴演讲,有人问他有什么管理技巧可以推荐。他讲了一个陌生人在一个小镇上的故事。这个异乡客想与当地人交朋友,他走到村子广场上,看见一个长得像“德国牧羊人一般猥琐的”老头。他小心翼翼地看着老头身边的狗,问道:“你的狗咬人吗?”老头说:“不咬人。”于是他弯腰拍了拍这条狗,这条狗凶狠地扑了上来,咬了他的手臂。这个异乡客一边整理被撕烂的衣服,一边战战兢兢地问老头说:“你不是说你的狗不咬人吗?”老头说:“这不是我的狗。”

  这个故事告诉经理人们一个道理,那就是提出正确的问题是很重要的。

  2、

  巴菲特的格言是:“不值得干的事就不值得好好干。”他不喜欢拖拖拉拉的办事方式,也不喜欢拉锯战一样的讨价还价。他的谈判风格是想好一个价格,要么成交,要么走人,不过他一旦决定就绝不改变初衷

  3、

  贝尔与巴菲特花了很多时间一起为应对听证会作准备,他对巴菲特驾驭和把握华盛顿的能力很是佩服。他认为巴菲特比哲学家罗素更加聪明,更加善于思辨。

  他性格温顺,一点也不鲁莽。我总觉得他像是一个出生在新英格兰地区的北方佬,就是18世纪那种做生意很讲诚信,认为生意成功是因为有上天眷顾的那种人。他有明确的道德标准,但绝不多愁善感。他会坚持自己的想法,但也能做到有礼有节。他并不觉得“不”字很难说出口,他不会自命不凡,当然他也会与别人发生冲突,不过冲突的方式又很有他个人的特点。总而言之,他是个复杂矛盾综合体。

  4、

  巴菲特如此注重名誉,不由得使人想起了摩根的名言:“信用基础不是金钱,而是人的品质。”但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仅此而已。摩根等人集中体现了华尔街的狡诈,但人们一致认为,在股市上大发其财的巴菲特是当年美因街带给华尔街的针对其劣行的一剂解毒良方。所罗门很难再找到一位集此两极端一身的成功美国商人了。

  5、

  关键是巴菲特把所有的投资(包括他试过的)都看作“价值投资”,他认为其他的说法都不准确。在所罗门违规投标案发生一年后,巴菲特写道:如果连与投资额相应的回报都得不到,那算什么投资?故意以高于股票计算价值的价格买入,希望很快就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充其量只能叫投机……

  6、

  成为亿万富翁的确让巴菲特很开心,他以不寻常的方式享受着这种幸福。就像他说的,金钱改变不了你的健康状况,也无法让别人爱上你,但“它会使你身处的环境有意思”。

  7、

  华尔街疯狂洗牌恰恰证明,信誓旦旦承诺也是可以被当作交易买卖的。这就是巴菲特填补空白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他获得巨大成功不是因为把承诺当成了交易,而是因为他信守诺言

  《巴菲特传(纪念版)》读后感(五):他原来是这样的巴菲特

  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是因为那段时日尝试进入股市的想法,琢磨着看看股神巴菲特的日常,当然不期望成为股市大神,却也抱着能找到秘籍天真想法。结果必然是失望的(笑)。厚厚一本书,划分两个时段完整看完。至今也没有真的踏进股市。

  整本书从巴菲特幼年时期开始叙述,围绕着他的投资经历这个主题,并不断穿插一些他与身边人的二三事。有妻子有情人,有父母,有子女,有老师,有朋友,有生意伙伴…巴菲特与这些人的关系很复杂,总有些在我看来的矛盾充斥在其中,可在作者罗杰·洛温斯坦的笔下却又是那么和谐。这是我接触到的唯一跟巴菲特相关的东西,所以也不知道是股神本人风格奇特,还是作者笔力极佳。

  说到妻子和情人,作者称妻子苏珊和可口可乐是巴菲特最爱,他本人十分念旧,对婚姻对投资公司都是从一而终相当忠诚的。这话一点儿没错。他与苏珊关系很好,在两人分居并和情人同居时还和苏珊保持良好的关系,约定好共度美好周末,甚至给朋友礼物时是以三人共同的名义送出的。

  他反对给子女留下大笔财物,并当子女需要资金时他会以商业贷款利率给予资助。又如女儿在怀孕卧床不起时,巴菲特朋友去探望她,惊奇地发现她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因为买不起,而他父亲自己都有台大屏幕彩电。在朋友的打过电话后巴菲特终于软下心肠给女儿买了台像样电视机。他的子女们在初期就纷纷卖掉了伯克希尔的股票,过的生活好似有些拮据。但仍然对父亲充满敬意,敬意…什么呢?没看出来他们父亲在儿女成长道路上给予过什么精神上的指引或者支持

  好似富豪们都很葛朗台?但在作者笔下巴菲特绝不是吝啬的人,哪怕他对公益事宜实际付出的资金少的可怜,自己像样的套装没几件,从不给儿女大笔财物,尤其不愿意给股东们现金分红…那是因为在他看来,钱的作用是生钱,他追求的不是财富,而是积累财富的过程。

  他很内向,不太擅于社交,同时口才极好,追随者极多,交际甚广,与他的投资事业相辅相成

  他信守诺言,不太像一个资本家,非常有情有义,“我当然不会只为一个诱人的价格,就把某个由我喜欢和敬佩的人所经营的好公司卖掉。”

  说到这里,可能触碰他为什么成为了股神而不是别人这个问题的冰山一角了。从小就对数字特别敏感,爱好就是追求财富的累积,小小年纪就开始投资,当然成绩惊人。常常和华尔街的精英们对立,不用叫人眼花缭乱的金融手段,专注于寻找价格低于实际价值的股票,信奉股东利益至上,能将追随者牢牢把握在自己这条船上,当然也总以令人满意的答卷回报他们。

  生活上很平凡,事业上的成就又叫人惊叹。大概就是这样的巴菲特吧。

  《巴菲特传(纪念版)》读后感(六):中规中矩的一本传记吧。

  从巴菲特的童年写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基本上把巴菲特如何发家的历史描述了一遍。很遗憾的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的故事没有了,不知道是不是本书成书也比较早。

  毕竟,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美国经济或者说股市的重心似乎有些向巴菲特自称并不了解所以也不想进入的“新产业”如IT业移动的。不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是如何投资的。毕竟,在本书结尾的时候,他手里的那几只“永远不会放弃的股票”,如华盛顿邮报,如可口可乐,毫无疑问在新世纪里注定是要走向下坡路的。

  读这样的人物的传记,对自己要有个清醒的认识:不是读了几本伟大人物的传记,就一定能够成为伟大人物的。毫不夸张地说,就算巴菲特手把手教你,你也达不到他的高度。就像本书中说的,“即便对格雷厄姆和多德亦步亦趋也并不能使多丽丝或其他大多数人像巴菲特那样成为投资天才。”伟大人物的成就,绝不是靠努力就能模仿的。还有天分和运气。

  所以,我们从传记中学习的,就是怎样提高自己:明天的我是不是会比今天的我更好一些?借用中国古话说的:日三省乎己。

  至于其它,则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巴菲特传(纪念版)》读后感(七):巴菲特的5大投资理念,你get到了吗?

  2018年5月5日,股神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召开第53届股东大会,引发全球投资者热切关注。

  伯克希尔·哈撒韦,从最开始名不见经传的小纺织厂成长为一代商业帝国。其股价由最开始的7美元在2017年12月时突破到30万美元。

  而巴菲特本人,更像是一座宝藏,永远吸引世人去探索。在巴菲特数十年的投资生涯中,他逐渐形成了其独有的价值投资理念。

  《巴菲特传》这本书正是对巴菲特充满传奇色彩的投资策略、人生哲学和管理智慧等进行深入透彻的描述和分析,被奉为“投资者不可不读的投资经典”。

  作者洛温斯坦,既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一名股东,同时也在《华尔街日报》做了十几年的财经记者。这些身份使得洛温斯坦能更加客观、专业且深入地为读者展示巴菲特的传奇之路。

  巴菲特曾说过,最好的投资就是模仿大师,相信《巴菲特传》本书能给渴望在投资之路上有所建树的每个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角。 1.避免对股市进行盲目的预测

  2018年1月底的那波大跌让A股投资者印象深刻。从2018年12月底开始,沪指迎来久违的11连涨,在经过仅仅一天的下挫后,紧接着又是7连涨,一度站上3500点阶段性高位,形势一片大好。按照以往经验,在第四季度消费旺季的良好基本面下,股市将进一步走向高位。尤其在国酒茅台股价与酒价齐飞的带动下,各种预测在A股层出不穷,大喊牛市到来。

  然而就在1月29日,距离春节只剩半个多月,股市开始下跌,到2月9日A股跌到3062点,跌幅达14.6%。很多股民纷纷吐槽多年心血毁于一旦。

  在投资领域,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股民热衷于预测股市走向,盲目听信媒体名嘴或者机构言论。对此,巴菲特给出的意见是——不理睬宏观经济环境的趋势和他人的预测,也不理睬人们对未来股价变化的预测。

  巴菲特的老师,格林厄姆认为,股市并不是一个能够精确衡量企业价值的“公平秤”,而更像是一台“投票机”。数不胜数的投资人会通过这个市场来投票,有些股票是理性的,有些却是感性的,甚至有时候股票结果会同理性价值评判相去甚远。

  巴菲特对此非常赞同,并广泛运用于投资实践。他更愿意逐一分析每家长期的盈利前景。如果用这样的方法来分析,大部分股票仍不尽如意,那就不再理会他们。而一旦看中某种股票,巴菲特就会坚决果断的买入,并且是大单吃进。 2.立足长远的投资

  在回答股东提问之前,巴菲特再次重申了他一贯以来的投资理念——立足长远的投资。 巴菲特:“我们也知道,那个时候美国的资本主义系统从1776年建国开始就良好运转,在那个时候你如果投资了一万美金,……,你当时如果把这一万美金投入股市,把它投到美国企业的一小部分当中,然后坚持一段时间,不要听别人跟你说的建议,你想到这个数字应该是多少呢?是5100万美金!你什么都不需要做,你就静静等着那1万美金会转换成5100万,不需要每天看这只股票的涨跌情况,去分析怎么样,只需要把钱投在里面等到现在,就是这样。”

  巴菲特认为,如果自己投入的资金能够得到合理可观的回报(10%-12%)那么总是改弦更张想要从别的公司身上多赚几个百分点的盈利,在他看来,这种做法是很愚蠢的。

  症结在于很多的投资者,总是难以控住内心的贪婪和恐惧。看到某个项目或者某种投资方法很赚钱,就唯恐错过机会而盲目入场;在股价大跌之时,缺乏理性分析,反而跟随市场做恐慌性抛售。想着低买高卖,实际却总是做着高买低卖的事。

  巴菲特:我们有一个理念,你其实在买股票这方面只需要坚持一个简单的理念,……,还不用去知道太多比如像会计、股市这些专业知识,也不需要去了解所谓的专有名词,或者也不用关注美联储要怎么做,你只需要对美国经济有信心。在你一生的投资行为当中,你只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宗旨,就是你长期地去坚持,你知道你做的是什么。 3.独立思考

  1963年的美国运通,类似于现在广泛使用的支付宝,绝对是一家引领时代潮流的公司。公司发行的运通卡执行着像货币一样的支付功能。然而在一次危机中,美国运通面临破产的风险。

  为了更好的了解真相,巴菲特不仅亲自到实体店考察顾客对美国运通卡的使用情况,他还和美国运通公司的竞争对手进行了交谈。在大量的实地调查和思考的基础上,巴菲特得出了两个与市场大相径庭的结论:

  1. 美国运通公司并没有衰败。 2. 美国运通依然是世界上畅行无阻的品牌之一。

  1964年初,美国运通的股价跌至每股35美元,华尔街的股票经纪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道:“卖!”但是,巴菲特决定买进。他把自己公司1/4的资产都用于买入这只股票。 一年之后,美国运通的股价已经拉升到每股73.5美元,是最低价的两倍。

  面对每一笔投资,巴菲特从来不会盲从于市场大众,而是认真分析其资产价值。除了分析格林厄姆强调的,公司的运营资本、厂房和设备等其他可测度的有形资产外,巴菲特还看重无形资产——品牌价值。这种品牌价值意味着对市场的独占权。事实上,时至今日,美国运通依然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十大重仓股票之一。

  巴菲特认为公众的投资态度是会相互影响的。大家的行为和想法会互相感染并成一个集体,在大市场中没有哪个人是孤立的。他们之所以愿意把股票卖给我们,是因为这个行业的股票整体在下跌,或是因为其他人都在抛售股票,又或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很多人在出售股票时的心态都是非理性的。

  巴菲特认为人最关键的是坚定自己的判断,要保持镇定,不要临阵惊慌。 4.注重公司价值而不是账面价值

  当我们在践行价值投资理念时,往往会在如何发掘处于价值洼地的股票上陷入困境。换言之,当我们在买入某家公司的股票之前,我们希望可以清楚的计算出那些公司的价值,比如分析其财务报表,核对负债与公司资产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借此判断是否可以投资。

  然而,光做这些还远远不够。

  巴菲特:投资者常常认为账面价值表明了公司的价值,或者至少是公司价值的一个参考值,但事实上,这两种价值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账面价值衡量的是投入公司的资本加上留存下来的利润。而投资者真正关心的是将来能从公司里得到多少价值。这才是决定公司价值的真正要素。

  股票对于企业的作用是融资,企业预计未来会获得高额收益,但是目前企业发展需要资金,以满足获得未来收益的前提条件。举例来说(为简化说明,排除其他负债和融资方式),A公司拥有某种技术或者某种品牌或者某种产品,但是资金限制,无法扩大规模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为寻求更多资金,A公司选择上市发行股票,每股10元,共发行100万股,那么A公司账面价值可以简单计算为一千万。股民通过分析认为A公司将获得成功,于是投入100万元购买A公司10%的股份。两年后,A公司通过良好的运营,获得巨大成功,股价上涨至原来的五倍。因此股民原来的100万也变成了500万,公司因有资金的投入,取得了更多的利润。

  因此,这里A公司所拥有的技术、品牌或者产品,以及能在未来获利的潜力,才是决定公司价值的关键。

  正如巴菲特当年投资可口可乐一样,其股价最便宜的时候并没有买入,而是在一段时间之后,巴菲特通过观察和分析,确定可口可乐拥有的增长潜力和品牌效应之后才大举投资。 5.永远只买自己能看懂的股票。

  如果热门股票上涨了,为什么不简单的跟着买进? 巴菲特的回答是:对于投资决策,如果他不了解其中某项至关重要的技术,就不会贸然买入这样的股票。

  永远只买自己能看懂的股票。对巴菲特来说,他的专长就是分析那些针对固定消费群的连锁公司。

  但是,总体而言,规则是一样的:如果你对某个领域的公司不熟悉,不管是报业集团抑或是软件公司,你就无法进行准确的估值。

  就好比,要一个从未关注过NBA的人,选出年度最佳价值球员一样,结果只能靠猜。

  在投资领域里,一旦猜对其后果反而会更严重,因为他会误以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进而加大投资,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损失惨重。

  这样的情况在牛市中很常见,牛市越到顶部投资者往往会更加疯狂。开始不再关注是什么导致股价的上涨,甚至仅仅一个概念,就能让原本沉默了好几年的公司,突然间市值翻了几番。

  要知道,保守型投资不意味着收益率低,而是定价合理。投资名头响亮的股票而不管价格是否合理是危险的。

  需要注意的是,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自成体系,并不是彼此割裂。他从来不依托机器设备进行投资决策,所有的思考都在他的大脑中完成。因此,综合考量是必需的!

  《巴菲特传(纪念版)》读后感(八):独立人格

  从书面内容来说,最感同身受的是“有效市场之争”这一章,可能是因为自己在校园里系统地学习金融理论,却发现对于指导投资真的是作用有限,现在才慢慢开始从投资大师们的身上汲取经验。虽然学院派理论的重要性不可否定,但把巴菲特等人当成三西格玛事件未免也太狭隘了。更何况在的实务角度,证券从业的根本前提就应该是市场的非有效性,相信市场有效还去做分析难道是人格分裂么。

  从书中抽象出来的是巴菲特独立的人格。一方面是他不轻信市场的表现与声音,多次逆流而上(“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依靠自己独立的思考、判断来投资;另一方面,他虽然是公司董事,但总是给予公司的管理层足够的空间去管理、运营。虽是亿万富翁,还对他的子女非常“吝啬”,其实是为他人创造独立环境的表现。

  现代人每天都能接触到海量的信息,稍不注意就会被媒体的态度、旁人的声音所左右,如何分辨、处理这些信息,是不是应该多一些独立的思考?(投资更是如此)。现在的人生道路、职业发展道路好像总有条条框框,总有固定模式,稍不注意就会被“善意绑架”,是不是应该多一些独立的性格?表面的成功往往是事物的“果”,而把握住了“因”,“果”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在巴菲特的成功事业里,那个“因”,或者说是最主要的“因”,在我看来便是他独立的人格。

  《巴菲特传(纪念版)》读后感(九):理性的分析才会走向长久的成功

  这个月,我就重点读了这一本书,这本书去年的时侯,是在三公子的微信公众号的书单推荐中,强推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读过传记,因为我觉得,传记无论是谁写,都不过是在夸奖这个人的丰功伟绩,别人的成功,也不可能为我所借鉴,所以几乎是带着一种疑惑读起了这本强推的书。也许当时的心境过于浮躁,读到35%左右的时侯,我就读不下去了,这本书当时给我的感觉,无非就是巴菲特哪一年哪一年做了什么事,就像一本流水帐记录一个人的一生,比如他小时侯就开始卖报纸攒钱,我已经成年,没办法倒回去重新攒钱,再比如,他10几岁做生意,在理发店的外面摆了弹球机,供人在排队等侯理发时,玩乐几局,收取一些费用,这些对他来说一步一步靠近成功的行为,在我这里,并不适用。

  今年之所以又重新拿起来读,还是因为三公子的推文中,讲到她是如何读这本书的,她把她读书的方法分享了出来,我瞬间醍醐灌顶,原来读这本书,不能当故事来看,而是当案例来分析,他一生中,操作过很多支股票,每一支股票为什么买入,当时的时局是如何,这些在书中,都是轻描淡写的在讲述,而做为读者,是要读完后,去思考的,假如你是巴菲特,你当时看到这样的股票你会买吗,你为什么买,又为什么不买?如果把每一个案例都看懂,看透,也就离价值投资观念更近了一步。当我有了这个理念以后,我重新读起来,真的就心情愉悦了许多,的确,他的成功我们都无法复制,但他的每一次操作,都贯穿着他的理念,我们要学的是理念,而非复制他的案例。

  巴菲特虽然是白手起家,靠滚雪球的方式,积攒起了巨额财富,但他的家底也算是殷实,毕竟祖辈开商店,父辈从政的背景,也算是一个较高的起点,但是巴菲特并不会因为有这样的家庭背景而懈怠,他反而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个富豪,他从小就关注股市,他强调要了解企业的基本面,认真研究财务报表,他认为每一份财务报表都在为你提供这支股票的信息,也许我们做不到像巴菲特那样,把看过的财务报表数据一字不差的记在脑中,但我们同样可以通过认真研究财报来读懂一家上市公司的信息。

  整本书在我看来是分成了三个阶段在记述,第一阶段,小小的巴菲特,做为一个从小就能对数字过目不忘的天才小少年,5岁就做起了生意,11岁就买入了人生中第一支股票,赚了第一个5美元。在未成年的这个生活阶段,他通过各种尝试,在积攒最初的财富,有凌晨5点钟走在星光下的卖报少年,也有周末在高尔夫球场晒着太阳的小球童,在他成为大学生时,就攒下了9800美元的资金。第二阶段,青年时的巴菲特,这个时期的他,遇到了他一生的恩师,本杰明·格雷厄姆,价值投资理念的祖师,也是因为他,让巴菲特从赚钱的迷茫中走了出来,是这位老师教会了巴菲特认真研究财报,研究基本面,这让巴菲特的投资从直觉走向了理性分析的道路。在这个期间他经历了很多次投资,而最为重要的也正是他现在都还在经营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做为当时纺织行业大衰退的环境中,他买入了这家纺织老牌企业的控股权,我当时读到这里时,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要买入一家没有未来的企业,而读完整个案例后,我稍稍理解到了,原来巴菲特看中的是这样一家企业的现金流,这样的行业是在衰退,但在完全消失以前,终究还是有市场,有市场就能产生现金流,而这些钱才是巴菲特真正看中的东西,他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他收购这家企业后,没有再投入一分钱进行技术革新或者设备更换,而是不停的在解雇员工,关闭车间,慢慢将成本降到最优,巴菲特人生中重要的投资都与这家公司有关,因为最初他就是利用这里的资金在慢慢寻找价值低洼股。第三阶段,中年到老年的巴菲特,这个时期的他已经有了雄厚的资产,随着美国股市的发展,巴菲特想要选择老师教的便宜的股票的机会,越来越少,他开始慢慢发现,股票除了财务报表上显示的信息以外,还有无形的价值需要去衡量,比如一个老牌的糖果公司,和一个新开的糖果公司,即使从财务报表上看两者一样,可是老牌的糖果公司拥有着大批忠实的粉丝,那么买入老牌的糖果公司股票,也自然比新开的这个股票价值高,未来的升值空间,自然就更高,在这个阶段,巴菲特逐渐从仅依靠老师给予的理念投资转向了自已对价值投资更全面的认识。

  读完整本书,最重要的收获是价值投资理念的整体概念,让我对股票的认识更进一步的改变了,以前的我以为股票就是赌徒们的游戏,而从这本书,我真切的看到了巴菲特如何运用滚雪球的技巧,慢慢成功,股票的投资,不是赌博,而是从企业的基本面中发现值得投资的东西,选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就好像大家都知道房子是硬通货,可以保值一样,真正有价值的股票,也是一种硬通货。

  《巴菲特传(纪念版)》读后感(十):人人都可以学会的巴菲特投资策略

  在股票和投资界,沃伦·巴菲特,是最耳熟能详的名字,他白手起家,通过投资股票和收购企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男人,也被人们称为“股神”。身处投资业40多年,业绩始终跑赢美国股票市场,巴菲特从来不靠运气和内幕消息投资,他始终奉行着最基本的决策原则。这本《巴菲特传》也是第一本全面解读巴菲特传奇经历和成功之路的传记,书中详细讲述了巴菲特所坚持的低价买入、分析内在价值、看重高投资回报率、关注买入时机的策略。现在人们已经将这些策略总结为投资智慧,是跨入投资界的教科书。

  很多人都认为巴菲特的成功在于投资股票,其实真正让巴菲特保持长久的财富积累和增值的,不仅仅是股票的投资,还有对企业的收购与经营,准确的说,是两者的结合。巴菲特曾在媒体采访中表达过:“我是一个不错的投资家,因为我也是一个企业家。我是一个不错的企业家,因为我也是一个投资家。”这种综合性的经验使他在投资领域和商业经营上都能做出明智的决定。巴菲特的投资模式是先买入优秀公司的股票,当然,这里所指的优秀公司,是根据巴菲特的选股标准所定义的,未必是大众意义上的优秀,然后根据对公司深入的了解与观察后大量吸入股份,直到完成收购,同时进入董事会参与决策,聘请优秀的管理者经营,使公司的股票稳定上升。当然,还有关键性的一步,就是早期对保险公司的收购,使得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入,让经营链条充满活力。

  本书作者罗杰·洛温斯坦,在《华尔街日报》从事了十几年的财经记者的工作,并且长期负责撰写股票专栏。同时罗杰还是巴菲特所经营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之一,因此他对于了解和研究巴菲特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书从1991年开始创作,但是当时巴菲特正全身心地投入在挽救所罗门兄弟公司的事物上,因此明确表示对罗杰的创作不会给予帮助,但也不会横加阻拦。收集素材期间,罗杰采访了巴菲特的家人、朋友、商业伙伴,并且阅读了大量有关巴菲特的资料和他写的信件、年报、文章,最终凭借记者的敏锐观察和独特视角,以及对投资行业的热情和精通,完成了本书,为广大金融从业者与爱好者们了解、学习巴菲特的成功经验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一 、巴菲特的成长经历

  每个人的性格与行为都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塑造和影响,那么,就让我们先从巴菲特的家族以及他的成长环境来入手,了解一下这位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大师为什么在很小的年龄就萌生了对财富的渴望与追求。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一个小城奥马哈市,这个体重5斤多,早产5周的小男孩一出生就对数字非常的敏感,并且具有超越旁人的天赋。他总是与小伙伴一起玩数字游戏,在街头记下过往车辆的车牌号,背诵统计年鉴中城市人口的数量,甚至在教堂听布道时,也会常常走神,偷偷算起神职人员的岁数来。

  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巴菲特5岁时就在自家门口摆摊,卖口香糖。9岁,与童年伙伴一起到家附近的加油站计算饮料机里留下的瓶盖数,因为他们想知道哪个品牌的橙汁受欢迎,是可乐卖得好还是啤酒卖得更好?众所周知,11岁时,巴菲特买入了人生中的第一支股票。12岁时来到祖父经营的杂货店打工,同在店铺打工的还有日后的莫逆之交——查理·芒格。13岁开始挨家挨户送《华盛顿邮报》并通过推销杂志增加收入。15岁时更是用积攒下来的1200美元购买了一块农场,赚取租金,当起了小老板。19岁时动员领居到高尔夫球场去收集打飞了的高尔夫球,建立了一个高尔夫租球亭。从小巴菲特对挣钱就有着狂热的痴迷,但是,巴菲特挣钱却并不是用来零花,他的妈妈曾说过,巴菲特会把赚来的钱都放在一个抽屉里,任何人都不可以碰这些钱。他从不乱花一分钱,在他的心里正规划着一步一步踏入投资业的道路和目标。

  其实巴菲特家从祖辈开始就是精于生意的家族,他的曾祖父悉尼·巴菲特在奥马哈城的发展初期就开创了自己的杂货店,祖父欧内斯特·巴菲特继承了家族中经商的本领,经营了一家名叫巴菲特父子的商店,父亲霍华德·巴菲特在走入政坛之前曾做过股票投资人,家族中始终都具有经营企业和投资业的基因和经验,这一切对沃伦·巴菲特的一生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从小对数字有着强烈渴望的巴菲特却有着腼腆平和的性格,平时总是沉默寡言,甚至在巴菲特的妹妹眼中,她的哥哥似乎总是需要被自己保护,好像天生就不会打架。

  父亲工作的银行倒闭,对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随后他的父亲开设了一家证券投资公司,但处于大萧条时期的民众对经济已经失去了信心,使得生意特别惨淡。直到巴菲特4岁时,家里的经济条件都是非常艰苦的。家里的窘境让巴菲特的妈妈变得越来越暴躁不安,经常迁怒于巴菲特和他的两个姐妹,时不时地会对他们发火和咒骂。他童年的伙伴和邻居都说巴菲特总是在外面待到很晚才回家。或许正是这段艰难的时光和每天面对母亲时的小心谨慎都在巴菲特的心理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让他变得更加的温顺沉默,却开始对财富产生极大的渴望,他在12岁时就曾发誓,如果到30岁不能成为百万富翁,就从奥马哈最高的楼上跳下去,这种强烈的念头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

  但是了解巴菲特的人都知道,对于巴菲特来说赚钱并不是为了用来享乐,他从童年开始对物质条件的要求就是很低的,学生时代更是常年是一件运动衫,一双运动鞋的装扮,他的同学们常常拿他那双永远不会换的运动鞋开玩笑。即使在他梦想成真,变成百万富翁以后,仍然习惯一次性预订很多套同样款式的西装,开廉价车,去同一家餐厅用餐,他从不把时间浪费在生活琐事上,对追求奢侈的生活更是毫无兴趣。那么,钱对于巴菲特来说是什么呢?他曾经坦率地说过,自己倒不是想要很多钱,只是觉得赚钱的同时看着财富慢慢的积累起来,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巴菲特在接受采访时曾经提到过父亲给予自己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终生的。巴菲特与父亲的关系可以说非常亲密,他们之间是父子,也是朋友。在他的父亲还是股票投资人的时候,经常带巴菲特到办公室,对数字充满兴趣的巴菲特会随手翻看各个公司的财务报告和分析数据,他的父亲还经常背诵爱默生的名言:“伟大的人,是那些大隐于世且能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句话在巴菲特的心理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正是父亲对他影响最深的一点,为他日后的投资事业树立了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

  巴菲特从沃顿商学院退学后,来到哥伦比亚大学,跟随投资业的开山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学习选择股票的方法和投资技巧,这段期间的学习对于巴菲特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格雷厄姆教会他如何研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的细节,寻找市场,并从公开披露的信息中找到对股价的客观评判。巴菲特虽然十分敬重自己的老师,但是从巴菲特中年直到晚年的投资策略来看,他并没有完全依照老师的风格,甚至一些投资方法还完全背离了格雷厄姆的习惯。巴菲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投资智慧,所谓活出自我,这种自我就是建立在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之上的,也就是父亲常常引用的“大隐于世”的独立人格。

  二、 投资股票与收购企业的策略

  策略一:买入价足够低,这样的话即使卖出价不算高也能收益颇丰。

  巴菲特曾经以低价方式收购了登普斯特尔机械制造厂,但是制造厂的业绩非常糟糕,巴菲特通过一系列削减成本的措施,节省出现金,投资多元并且稳定的证券,一年后,虽然机械制造厂的规模缩小了很多,但收益率却大幅度提高。1963年,当巴菲特卖掉机械制造厂的时候,赚到了230万美元。虽然在巴菲特40多年的投资业绩中,230万美元的利润可以说算很低的回报,但却是原来投资额的三倍。

  策略二:当股价远低于内在价值时坚决买进。

  不要把注意力只放在大盘上,要对股票背后的企业的成长性做详细的观察和分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从其盈利能力、资产状况、未来盈利预期等基本面因素加以关注,目的是准确判断出企业的内在价值,这里说的内在价值,通俗点理解,就是对一家企业未来的增长潜力和能够产生多少现金的判断。当内在价值高于股价时坚决买进。关注巴菲特投资战略的人都知道,他的投资战略是长线持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太多的股票投资人更热衷于追涨杀跌的短线操作和投机性交易。通过对巴菲特投资原则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白,一支股票的现价更多的是说明历史期间企业的发展情况,而所谓的投资,就是一种对企业未来盈利情况是强还是弱的预测。由此引申,我们要培养自己的,也正是甄别出那些价值远高于价格的股票的眼光和能力。

  在投资迪士尼公司的股票时,巴菲特更将这一信条发展扩大,对价值的界定范围变得更广。在巴菲特的眼中,迪士尼公司最有投资价值的财富是它们的经典卡通形象和电影,虽然这些无形的资产不能通过账面价值体现出来,也难以精准的测度,但是却如同实物资产一样真实可靠,并且增长潜力的空间巨大。

  巴菲特对美国运通公司的股票投资也是坚持了同样的信条。当时美国运通公司陷入色拉油诈骗案的危机,股价大跌,巴菲特走访了餐厅、银行、旅行社、超市、药店,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甚至包括与运通公司的竞争对手交谈,得出公司并未衰败,品牌依然占据这行业内的很高的市场份额的结论。巴菲特在投资业的实战中,逐渐跳出依靠测度可计算的有形资产为基础的分析,开始关注品牌形象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可能性。

  策略三:与企业的规模相比,更看重投资回报率。通俗理解投资回报率,就是利润与投入资本的比率。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由伯克希尔公司与哈撒韦公司组合而成,合并时被称为纺织业的巨无霸,拥有14家工厂和12000多名工人。1965年,巴菲特完成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收购时,仅剩下2家工厂,员工是原来的五分之一,累计亏损1000多万。

  巴菲特聘请肯·蔡斯负责公司的管理,与大多数管理者一样,蔡斯也希望能够扩大企业规模,但巴菲特对这个观点持反对态度,他对纺织厂能生产和销售多少纱线不感兴趣,对数字所代表的利润也不是很在意,他在意的是利润与投入资本的比率。他在给蔡斯讲述的投资回报的基本理论时曾说,自己宁可要一个规模仅仅1000万美元而投资回报率高达15%的企业,也不要一个规模达到10亿美元而投资回报率只有5%的企业。

  有意思的是,多年后,当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跻身世界500强时,公司的办公人员的规模却始终维持在11—12个人,但是创造的财富却是可观的。

  策略四:当别人恐惧的时候,你要变得贪婪,当别人贪婪的时候,你要想到恐惧。

  1969年,巴菲特在股市的狂热中宣布解散合伙公司,告别股票投资市场,这一决定曾让无数人琢磨不透。然后1974年,在市场处于一片低潮期时,他又宣布重返股票市场。巴菲特在选择投资时机时,似乎与大众的选择方向有所背离,他会在人人追捧的牛市前提早将股票卖掉,又会在人人惶恐的崩盘后低价买入。他始终坚持着当别人恐惧的时候,你要变得贪婪,当别人贪婪的时候,你要想到恐惧的投资策略,在投资市场中出奇制胜。

  三、巴菲特取得成功所具有的特质

  巴菲特的性格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尽管他已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但是依然过着最简单最平凡的生活。很多人对这位世界首富的办公室充满了好奇,可巴菲特的办公室却是非常简朴的,绿色的墙壁上没有任何的装饰品,办公桌上没有电脑,也没有行情显示终端机,更没有电子计算器,只有一台老旧的股票行情自动收录器被罩在玻璃罩里面,一本剪报册,还有几张家庭照片和他的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照片。他与外界的联系仅仅使用座椅旁的一部电话,但是电话铃声却不会一天到晚响个不停。

  巴菲特从不雇佣司机,上下班都是自己开车,住在1958年花3万多美元买的房子里,唯一的奢侈品是购买了一架私人飞机,因为他不想在乘坐民航的时候被反复问到股票的问题。他爱吃爆米花和薯片,喜欢喝兑了樱桃汁的可口可乐,痴迷于打桥牌,衣着低调得甚至有些不修边幅,对大手大脚花钱心存戒备,坚持钱要用在刀刃上的观点。

  俗话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或许正是这些朴实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让巴菲特将更多的关注力放在了他热爱的投资事业上,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就从《巴菲特传》中来了解一下巴菲特取得成功所具有的四个关键特质:

  首先是全情投入:巴菲特的生活是简单宁静的,所以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投资事业中。他会对每个行业以及每家公司的财务报告都逐字逐句地认真研究和阅读,一家又一家公司进行分析,并记在脑海中。他的三个孩子几乎都是他的妻子苏珊在照顾,巴菲特大部分的家庭时光都是在书房度过的,有时候在朋友聚会上,他也会抽身离去,躲到角落里看财报,在他的头脑中,每天思考最多的就是报表数据、数字分析。

  其次是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也是受他的父亲霍华德影响最深远的一点。巴菲特在选择股票上的任何决定都不与别人商量,更是对小道消息和专家的预言不屑一顾。他也从来不会公开谈论自己现阶段的持股种类和比重,一方面是担心大家跟风,让自己以后只能按高成本买入了,另一方面是担心公开后,太多的消息和舆论难以辨别真假,影响到自己的独立判断。

  巴菲特从小对格雷厄姆就非常敬佩和崇拜,他通过《名人录》查找关于老师的资料,发现老师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董事长。虽然所有的保险业专家都断定这家公司的股票被高估了,但是巴菲特通过实地拜访和查看研究,发现公司的收入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利润率也是其他保险类公司的五倍。巴菲特从不去依靠旁人的评价选择股票,而是以逻辑严谨、连贯缜密的事实为依据,独立判断。

  正是巴菲特在很早的时候对保险业的关注,影响到后来的经营模式。可以说,保险是巴菲特的核心业务,也是收入的主要来源。通过保险业提供的巨额资金支持大规模的公司收购和股票投资,再利用高额的投资回报提供更多的保险业务,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投资股票、收购企业与经营保险业三种模式融合在一起的独特的商业模式。

  再次,通篇《巴菲特传》其实都在透露着一个巴菲特投资时的心态,那就是理性。从不会因为道琼斯指数影响到自己的判断和策略,从不感情用事。20世纪60年代,在巴菲特投资的股票账面损失严重的时候,依然能看到他每天斗志昂扬的样子,在他给股东们的信中表示,坚信手中持有的股票具有很大升值的潜力,并对自己的投资组合非常满意。

  巴菲特在给朋友的信中多次谈到过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完全不要因为股票一时的涨跌,就心花怒放或捶胸顿足。只要一个企业的基本面没有变化,股票价格处于低点的时候,往往也是买入的最佳时机,高兴还来不及呢,有什么可担心的?

  世界是二元对立的,投资也一样。企业经营的基本面没有变化,投资人就不应该迷信行情,无论行情看起来多么糟糕。股票投资中,投资者必须要有足够的定力。

  最后一点,也是人人都明白,但却最少人能做到的,那就是耐心。

  众所周知,巴菲特在投资时大多坚持长期持有的策略,他始终坚信导师格雷厄姆所说的,股票迟早会回归本身的价值。无论是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还是收购《华盛顿邮报》、《布法罗晚报》,或者涉足糖果业,都是以很低的价格将股票买入,并且持有了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如今,沃伦·巴菲特的成功学已经被世人捧为圣经,冷静下来想想,其中也没有什么特别艰深的奥秘。巴菲特的投资智慧都是最简单、最朴实的原则,大部分也都是普通人可以学习和掌握的,领悟它并不难,难的是坚持,更确切地说,是坚持一辈子。俗话说,越简单的菜,越考验厨师的水平。很多时候,越是简单的投资理念,越容易在复杂多变的实践中被人们忽略,我们能做的就是深深地记住这些最基础的原则,然后用一生的时间去坚持。

  当然,巴菲特的投资智慧和理念也并不是所有都适合中国的国情,我们应该透彻地学习那些普世的投资原则,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效仿和运用,把适合自身的投资原则发挥到极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