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23 05: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经典读后感10篇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一本由杨谨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页数:2013-10-3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一):西溪的问题

  “西溪的数学考了考了八十七,已滑到第四十三名,我是多希望短信前面就看见她的名次,她班九十五分以上的就有二十四人。我让她喊自己是第一名,她说自己已经是倒数第一名。她怎么对考不好这么老练呢?自信心羞耻心在哪呢?”

  这是我早上九点多收到一则短信。父母都有望女成凤的期望。西溪是我外甥女,不难看出我姐姐正面临着孩子学习上的难题,她很头疼,也流露强烈焦虑感。

  说实话,我看到短信,我也很头疼,也不知道如何回复。又想着我姐姐那边还热切地期待我的回复,我又很无奈。我姐姐以为我从小学习还算不错,就能告诉西溪如何取得好成绩,告诉她了,她至少要有长进而不是退步。

  其实,仔细说起来,我小学一二年级,逢考必是倒数一二名。后来我四年级考了班级第一名,学习突然变“好”了,也没人注意到。再后来被注意到好像学习 “还不错”,是因为我稀里糊涂考上了市重点高中。所以从来没人知道我其实不是先天性学习就不错,我这个人懒又有点虚荣,于是大家认为我学习一直不错,其实是个误会

  事情真相是:

  首先,我是个懒小孩,爱好吃睡玩,因为不干我爸分配家务活,没少挨我爸的“无敌旋风腿”的踹,当然我很怕挨打。读三年级的时候,换了个老师,写不完作业要挨打。有一天,我爸对我们说:谁能读书我就让谁读,不能读的读完小学,就准备下地干活吧。我比较了下上学和干活这件事,上学只需要写作业和考试,快速写完了作业考个差不多的成绩就能使劲吃睡玩,而下地干活就没这个待遇了。于是,我的追求就是“快速写完作业考个差不多的成绩”拼了命般地吃睡玩,还能借口同学家写作业来躲避讨厌的家务活,日子过得逍遥自在

  其次,我爸对学习从来就没什么要求,一天到晚就想着让我帮忙干家务活,说实话我烦死干活了,在我童年记忆里,干家务活简直就是魔鬼一样的事情,也成了我最讨厌的事情了。我爸越想让我干活,我就越叛逆不干,我爸就可劲儿打我。胳膊拧不过大腿,那我还是选择学习吧。

  最后,我四年级拿了第一名,我自己有了好几个本子和一盒铅笔奖励,然后学校请我爸去喝酒,作为奖励给我爸发了一身西服。我爸感觉倍有面子,嘴咧到了耳朵边。我爸本就是暴脾气血性汉子一枚,从没温柔过,喝完酒回家低声夸我说:看不出你还有几分的聪明哈。我一被夸,就容易膨胀,心里甭提多高兴了。第二年又给我家挣了个电热毯

  所以,千万别把小孩当小孩,其实小孩都是小大人

  话说回来,西溪其实本质上是个很懂事小孩子,他爸爸下班回家,他屁颠颠给他爸爸拿拖鞋倒水,让她干点活,跑的飞快,也知道体贴别人。我姐姐常常感概就没见过这么爱干活的小孩。但是,另一方面,她爸从小对她的学习寄予了浓烈的期望,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西溪,你什么都不用干,只要把习学好了就行。他爸不让她出去玩,也不带她出去玩,吃喝穿用全部无条件满足天天看着她写作业,一写错字或粗心算错题,就批评外加训斥,再加一通“爸爸这么辛苦你怎么就是不长进?”。开始,西溪的学习还可以,中等偏上,后来因为她爸妈的个人原因,西溪一下子得了空隙,成绩节节下滑。等她爸妈反应过来,也不问问缘由,就着急上火说她没希望不管她了,她自然就是破罐子破摔了。

  我问我姐,西溪回家聊学校的事情吗?答案是她从来不聊。我从小就爱粘着我妈,今天学校老师讲了什么,我跟甲乙丙丁干了什么事情,班里有什么好玩的,……诸如此类,说个不停,我妈打小就嫌我话多。我看来觉得这不正常吧。于是我跟西溪聊,发现她因为爸爸限制太严,有点交际困难。我问:西溪,你跟你们班的哪个小朋友玩的比较好啊?她支支吾吾半天,最后说了一句,跟她们有什么好玩的啊?(这句话是她爸爸经常告诉她的)她跟班里的小朋友玩不到一块去,而去亲戚家想跟弟弟妹妹玩,怕弟弟妹妹不跟她玩她竟然需要讨好他们。

  他爸爸限制了她小孩子爱玩的天性,又一门心思命令强制只让她好好学习,根本就没跟她平等沟通过,也不知道自己女儿到底在想什么,只把她当小孩子看。我想西溪一定是叛逆期了。而最可怕的是:父母两个人根本意识不到这些才是问题。

  为人父母多多少少都会面临着头疼又棘手亲子关系和谐、孩子教育频频出现问题的难题,《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就是这样一本教给父母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实用书籍。书中涉及的例子普遍而翔实,针对不同孩子的情况清楚分析,予以父母指导,“许孩子一个美好未来”。

  杨谨老师则用简单的一个“蹲”字就道破了“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秘诀

  蹲下来,孩子不必仰视父母,关系变得平等了。

  蹲下来,父母能跟孩子平视,能更好地注视孩子的目光

  蹲下来,父母和孩子距离近了,可以温和地说话,有效得沟通。

  蹲下来,近距离、平等、温和、真诚的注视,父母和孩子的心理距离也近了。

  蹲下来,父母拥有和孩子同样的视野,看到他看见的画面,更好地了解他正在经历感受

  是的,蹲下来,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不仅仅是种身体姿势,更是一种谦卑心态,站在孩子的立场看他们的世界,温柔地陪伴,耐心地对话,这样孩子才更愿意分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听进父母的话语

  看完书,我越发觉得西溪自己本身的问题并不严重,真正需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其实是她父母。

  推荐给已为父母、初为父母、准父母、将来有养育小孩打算的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看。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二):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

  家有一岁半幼儿,看书时正好有许多困惑,因而看的较慢。想在书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没有失望。这本从名字就吸引了我的书,真真是所有新手父母需要的。

  看过一些育儿书,关注了一些育儿专家微博,平时也与身边的新手父母交流育儿经。大多时候,我们学到的都是怎样带孩子,我们做什么可以引导孩子更好的成长。但是很多都是大家的经验积累坐享其成地引用方法得到较好的结果。可是为什么这样做就好呢?很少有人去思考忙碌生活让我们只追求结果,忽视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杨谨老师本身是资深心理咨询师,又是亲子专家,她更多地从心理方面告诉我们为什么这样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让我们和孩子的心靠的更近,心近了,你说的话他都愿意听。是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照搬照用别人的经验,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这就需要我们多观察孩子,多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本书正是从心理方面娓娓道来,教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认识孩子的行为活动,从而了解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及时作出引导。

  孩子哭了,不抱,让他哭一会,不哭的时候再抱,这样孩子就知道不哭才会抱。这样的观点到处在转,真的好吗?最近开始有许多新闻报道:用哭声免疫法的孩子得了自闭症或者是精神分裂症,再不愿与人交流。作者对这个也有解答,孩子哭了,大多是一种求救信号可能是饿了,也可能是尿了,或者是衣服穿多了等等原因,不能笼统地用哭声免疫法。宝宝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对以后的语言表达认知的沟通都会起到极大铺垫作用。哭声免疫法带出来的孩子可能也会安静,可是孩子的表达会受到很大影响。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慢慢就不再提需求,等于是关闭了与孩子心灵沟通的大门。这是杨谨老师提出的与传统育儿经验相悖的一个观点,也是我特别赞成的。

  书里也用了许多真人真事来做例子讲解,更通俗易懂地指出问题,分析孩子的不同心理,教我们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果果一岁半,成长中的问题几乎都有提到,最近他爱扔东西,爱撒娇,耍赖皮,看到我抱别的小孩会哭闹着要我抱,有时我也会烦,认为他越来越不听话,但是看了这本书,我开始更多观察他,试着了解他的心理活动,温柔地与他聊天,即使他还不会说话,只能做简单的表达。在我这样做的时候,他会慢慢安静下来。婆婆总说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直接给他做就行了。其实孩子什么都懂,我们尊重他,他也会回报我们的期待。

  有次问果爸,为什么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他说环境影响呗,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我们总是期望孩子带给我们骄傲,我们有没有做到让孩子骄傲呢?感谢杨谨老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方法,分析不同孩子不同心理,让我们有更愉快的亲子生活,培养出独一无二的天使

  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让我们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吧。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三):蹲下来,你才能体会到孩子的感觉,才会给孩子平等

  很多年前,当贾静雯还红得发紫的时候,我看到过这样一则娱乐新闻,说是初为人母的贾静雯也会蹲下身去奶声奶气地和孩子说话。

  岁月荏苒时光已然过去多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新闻中的那个动词——蹲。

  身为父母的我们,虽然有时候也会蹲下来和孩子对视、谈话,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始终贯彻着“蹲”的姿态?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是直挺着腰杆颐指气使地呵斥着孩子,或者为了图自己的方便,直接弯下腰去和孩子说话。

  就在我们种种的不经意之间,我们依然忽视了“蹲”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是将自己放在了与孩子平等的地位

  虽然我们给了孩子生命,但是孩子并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更不是为人父母者的活的玩具,孩子是独立个体

  倘若我们想让孩子对我们敞开心扉,我们就必须成为孩子的朋友;倘若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陪伴逐渐老去的我们,现在我们就必须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更应该真诚地请求孩子陪伴我们去走亲访友、去采购物品;倘若我们想真正地尊重孩子,我们就不要替孩子做出决定,而应该由他们自己进行选择,我们不应该否定孩子的合理选择,而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克服困难……这些,正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所要告诉我们的。

  “父母的责任不只是把孩子养大,而是陪孩子一起长大。”

  蹲下来,我们就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更能够通过他们的视角去观察这个视界。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还告诉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父母应当把自己也变成孩子,陪孩子观察和感悟眼睛看到的世界。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一样,教育方式也应该不一样。父母只有蹲下来,才能真正地接纳、理解孩子;才能承认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作比较,而是真正地走进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让孩子以最符合自己个性的方式、按照自身的需要,健康愉快发展

  蹲下来,更意味着父母将自己的身姿降低,不再是那个万能的造物主,而是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伙伴儿。

  父母们,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在抚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不足,与孩子一同成长。切不可情绪化地对待孩子。父母的情绪化也会成为孩子处理情绪化的榜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要随时反思自己,总结经验,与孩子一同成长。

  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孩子教育得好坏完全取决于父母。只有真正地尊重孩子,从孩子的视野去尊重孩子的发展,才能教育好孩子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四):你的幸福是我们最好的礼物

  昨天偶然听到的一首歌,歌词当中有着这样一句话,最大的幸福的是为人父母,最好的礼物是你的幸福。

  为人父母唯一所愿不过是孩子能够幸福,父望子成龙,母望女成凤。他们总是自以为是的认为他们所教导的,所提供,所满足的,便是孩子想要的。

  也许当孩子获取些许成功的时候,他们要的不是游戏机,不是漂亮的花裙子,不是更多好玩的玩具,也许他要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拥抱。正如这本书当中作者所说的“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奖励”。

  还记得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爸爸很晚才下班,回到家看到5岁的儿子站在门口,爸爸这时已经很疲惫,也很烦躁。“爸爸,你能告诉我你一个小时挣多少钱吗?”“儿子,这不应该是你问的问题。”“可是我想知道,爸爸。”“好吧好吧,我一小时赚20元。”“那……爸爸,我可以跟你借9块钱吗?”爸爸听了孩子的话有点生气,他烦躁地告诉孩子,爸爸已经很累了,不要再胡搅蛮缠了,赶紧睡觉去。“我每天工作已经够辛苦了,不要再拿这些无聊的事来烦我。”爸爸气愤地说。小男孩一脸委屈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去了,过了一会儿,冷静下来的爸爸开始对自己先前的态度感到不安。“我刚才的话有点重了,这是9块钱,拿去吧。”小男孩开心地从床上跳起身,然后从被子底下掏出一叠皱巴巴的零钞。看到这情景,爸爸的火气又升腾上来了。“你不是有钱吗?干嘛还要借钱?”“刚才……还差9块钱。”小男孩有点怯生生地回答。“爸爸,我想让你陪陪我。我有20块钱了,可以买你一个小时吗?”

  我相信有很多父亲大人,母亲大人,总是忙碌奔波于工作、生活。越是成功,便越没有时间陪孩子,越是忙碌,越是能够给自己的不陪伴找借口。美曰其名,我在为孩子的未来打拼,给予他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给予他更多的物质条件。可惜,你错过的,是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

  孩子的成长是很快的。不认真相处就会错过,而那些错过的,再也不会发生。

  比如第一次完整的说出一个句子。

  比如第一次完成一份涂鸦。

  比如~~

  成长是个逐渐的过程,一不小心,你便从这段时间跳跃到了另一段时间,中间的缺席,再也无法弥补,无法找寻。

  或许你也会像龙应台那样叹一句,有些事呀,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啊,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呀,只能一个人走。

  但是在那些事啊、关啊、路啊到来之前,我们能否做好这份最简单,也是孩子最需要的陪伴呢?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主的思想,不论大人,还是孩子,想要了解孩子的想法,就必须将自己换到孩子的位置上。就像作者说的“蹲下来,保持和孩子同样的视野,你才能看见她所看见的画面;蹲下来,更是一种谦卑的心态、温柔的陪伴;蹲下来,你才能平等地与孩子对话”

  为人父母。孩子的幸福便是最好的礼物,那么在此之前,我们先好好的蹲下来,好好的了解孩子所想要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吧。

  静下心来,读读这本《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或许会让你有所思,有所得。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五):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身边的“小大人”

  在一个正常的家庭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相尊重,互相信赖的。就像《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中讲到的,孩子更多渴望的是你的一个拥抱,一个微笑,这些动作中流露出的爱才是他快乐的真正源泉,也让孩子更加信任家长。

  书中讲述了多个孩子,因为得不到母亲的关爱而产生的消极悲观的情绪,而这些悲观,不快乐的情绪问题一旦产生了,又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将会引发更大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甚至毁掉了孩子的前途。

  智铭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像别人提出合理的要求,因为他认为提要求是一种“索取”行为,如果必须要他提出某些要求,他就会出现呼吸急促,出虚汗的症状。通过和智铭的家人沟通了解到,智铭的妈妈因为当年难产身体虚弱,在智铭的婴儿期不能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或没有给予孩子的充分爱,从而引发了孩子长大成人后出现的各种问题。

  壮壮刚满4岁,能说会道,你说一句,他顶你十句,而且振振有词。壮壮的父亲来到心理咨询室,眉头紧锁。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个孩子的行为是“叛逆期”的正常表现。家长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因为孩子的独立人格开始形成了,变得开始有个性了。

  每一个孩子中都是天使,当孩子的学习,身体出现问题,父母做的最不应该是责备他们为什么做不好,而是蹲下来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以孩子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力量。

  这里不能不提到《猜火车》这部电影,小伙伴在青春叛逆期一起经历了吸毒,滥交,偷窃抢劫等不良的行为,结果有得孩子被判刑拘禁,有得孩子因为感染病菌死亡,有些孩子暴力倾向非常严重,肆意伤害他人。同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孩子,为什么只有麦克,戒毒,改邪归正,回归了自己正常的人生轨道上,最终还将事业搞的非常成功呢?其实这与麦克的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当麦克参与偷窃被判缓期的时候,作为家长,不但没有严厉的责备孩子,还邀请家人朋友,一起为孩子庆祝轻判缓期的幸运的同时,还拍着麦克的肩膀,以缓和的语气对孩子提出了要求与希望。当麦克戒毒失败了,被发现在医院昏迷不醒,做家长的更多的是表现出对孩子的关爱和心疼,以及如何更好的处理问题,并没有像其他家长一样,大惊小怪,泪流满面的抱怨孩子,或者对孩子表现出极大的失望和无助。

  孩子是上天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在孩子身上我们看到了儿时天真快乐的我们,也找到了生活的另一个精神支柱。俗话说得好,没有有病的孩子,只有有病的家庭。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应该以维护孩子的天真快乐为核心,当孩子在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了问题,我们首先不要着急,而是应该冷静下来首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以平和的心态,放下父母权威的架子,给予孩子爱,自由和平等,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身边的“小大人”。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六):蹲的不仅是姿态,还有心态

  天!我不得不给这本书极高的评价!做为一个七岁孩子的母亲来看这本书,我确信杨老师有丰富的儿童咨询案例,其中有太多的场景发生在我和孩子身上,之前一直为孩子的问题焦虑,但在这本书里我得到了一盏明灯,下午一直边看边与老公讨论我们之前发生的类似情况,我们的处理方式有什么样的问题,该如何去改进,头一次在杨老师的指导下,我和老公能达成共识。

  其实最初我没有看书之前,对这本书是无感的,书名太直接普通,一看书名就知道主旨,很容易让人误解这又是一本绕着一句话唱了半年经的大忽悠文,但事实上,内容比书名所能表现的多的多。书里所述内容的本质很简单,以蹲的姿态表现蹲的心态,与孩子平等,尊重孩子,然而我们怎样做到“平等”和“尊重”?这二个词的外在表现形式可是多种多样,这些表现就是我们在遇到孩子各种问题时的处理方式,绝对不是口头上的,绝对不是想当然的。

  杨老师给我们所述的“平等”“尊重”很容易理解,蹲下来将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才更能了解孩子的需求,发现孩子的特点,读懂孩子的心理,更容易理解他的行为;蹲下来才能看到他所好奇的是什么,保护他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有平等心才能接纳他的情绪,而不是压制;有平等心,才知道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你该使用怎样的说话方式,又该怎样引导孩子说出他的想法;不要将孩子当自己附属品,树立家长的权威替孩子做决定,要象对待大人一样对待他;承认孩子之间的不同,并尊重这些差异。才能不拿孩子去和别人比较,不会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和劣势。

  书里提供了大量的案例证实了上述的观点。在我的儿子身上发生过许多类似的事件,我也做出了书里父母同样的反应,也同样收到糟糕的结果。以前我总是问他,你今天上学干什么啦?他一贯地回答我,忘了。我对这种情况无语却又无可奈何。看过书后发现,原来是我沟通的方式不对。今天上午儿子一个人骑自行车穿越马路被爸爸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可下午就向我提出要求上画画课要自己骑车去。在我们讲道理、警告、处罚都使用过后,孩子依然想着他的冒险!晚上写作业时一只手总是喜欢摸着铅笔尖,屡次告诫,他还偷偷看着你,手指轻轻靠近试探你的底线!!幸而我和老公能够在这本书找到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也探讨出以后对待孩子的方法。

  前些天带儿子去皖南徒步,队友之前不支持我们带孩子,毕竟是三四个小时的山路,我们一定会影响行程。老公已经做好了背他前进的准备。但儿子很兴奋,他提出要做我们这个小队伍的导游,我们只把他当随口说说,同意了,并说导游要走在最前面,给大家指路才行。小家伙的使命感油然而生,这一路都冲在第一个,速度丝毫不比成人慢,完全不需要大家有一丁点的照顾。这正是杨老师所讲的“尊重他的想法,尽量满足他的合理要求,鼓励孩子进行他愿意参加的活动,在孩子自动自发的基础上进行教育”。给孩子成长和发挥的机会,教育才是顺畅和自由的。

  杨老师是做儿童心理咨询的实战派,语言不花哨不罗嗦,虽然封面是无比温情的母女,但绝对也适合手忙脚乱的父亲。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亲大多的严厉的、急躁的,没有耐心的,不愿去探索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原则、规则、道理才是王法。希望这样的父亲也能看到这本书,能真正做孩子心里崇拜的英雄。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七):一本绝不止针对孩子的教育书

  诚如书中序所说,一个长期实际处理亲子问题的心理学家,所得结论绝不同于坐而论道的教育学家。本书作者杨谨,亲子专家,家庭关系专家。中央1套、2套、12、少儿等多家电台亲子节目特邀嘉宾。“实践出真知”,是这本书的第一看点。

  简而言之,这是一本“治疗”大人与孩子关系的书。书中 “抱抱孩子很重要”、“陪伴孩子是奖励”、“别下命令’”等忠告,都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般一一罗列。家藏一本,随时翻阅,药到病除。这是看点二。

  然而这本书只能处理大人和孩子间的问题吗?这当是本书的第三看点。

  “你说的,孩子真的能理解吗?”一章中,作者建议家长,改变原有的说教方式,用孩子能听懂的话来告诉他们怎么做。然而大人与大人间的交流,又何尝不需要注意说话方式,用别人听得懂、乐意听的话来传达自己的意思呢?

  “放下父母权威的架子,和孩子交朋友”一章,是建议家长用平等的身份引导孩子。然而大人间的交往,又何尝不希望感受平等、感受尊重呢?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看似是一本针对大人和孩子的书。然而书中的句句真知,对处理成人间人际关系也大有作用。书中体现出的“换位”、“体谅”、“尊重”等条件,都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如此,读者又为何不选择一本“一举两得”的书呢?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既然如此,亲子间可以相互教育,亲人间可以相互教育,甚至朋友间也可以相互教育。教育既然没有位置的尊卑,那么想要达到教育的目的,率先考虑的就应是教育方式了。

  想让别人“听话”,首先应做到“话可听”。只有方式正确,才可能达到目的。既然如此,在“人人都能说出经典”的今天,“好好说出经典”是不是更值得研究和推崇呢?

  其实我们都是孩子,都在被周遭时时刻刻的教育。《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更像是教会我们蹲下来和世界说话,教会我们如何把更好的生活带给周围的人。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八):育儿之道的核心法则

  育儿之道的核心法则

  文/张宏涛

  好多年轻妈妈曾经和我说过,他们两三岁的孩子在家喜欢自己走,但到大街上却总要求妈妈抱。我也经常在街上看到为了让妈妈抱而哭闹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呢?直到我读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才恍然大悟,同时也明白了育儿指导的核心法则。

  小孩不喜欢在街上走,不是因为娇气,只有你蹲下来,和孩子处于同一视线,你才能明白孩子的苦衷:街上的风景都是为成人设置的,以小孩的视角来看,街上没有美丽的风景,只有无数的灰色、黑色等各种颜色的裤子和鞋子,实在是不好玩。孩子也想以此来试探:妈妈是不是最爱自己,愿意为抱自己而多花费一点时间和力气。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看似很小的举动,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世界闻名的人际交往大师卡耐基曾说,人际交往要注意很多问题,但最核心的法则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育儿指导的核心法则同样如此,只有蹲下来,你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你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孩子很多看似不可解的行为,在你蹲下来和孩子站在同一角度后,就恍然大悟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更是一种谦卑的心态、温柔的陪伴;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也表明你爱孩子、尊重孩子,愿意与和孩子平等对话。能做到这些,就能和孩子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该书作者杨谨是亲子专家,家庭关系专家,资深国家心理咨询师,CCTV-1、2、6、12、14频道多个栏目的特邀心理专家,和多个专业杂志的专栏作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该书共分六章,每章又分六七个小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育儿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应该注意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每个小节都以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入手,通过客观而详尽地解析,让家长明白孩子的心理和育儿之道。

  读了本书,你会明白很多平时所忽略的事情,比如:要多对孩子微笑和点头,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爱和鼓励;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言传不如身教,爱发脾气的家长很难教出能控制自己情绪的孩子;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再和孩子沟通具体的问题;父母慢半拍,孩子更容易变得独立、自主;父母在教育问题上要保持一致,孩子才不会“钻空子”;不把工作状态带回家……

  为了加深家长的印象,该书不仅有众多可读性强的生活实例、一针见血的解析,每一小节结尾还有“要点回顾”,每一章最后还有“那些父母该知道的教子技巧”。该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方便随时查阅,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枕边书。

  本文发表于今天的湖北日报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九):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之前有一次看书,池莉写的也是关于教育孩子的书,书上说大家老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人生根本不是场比赛,每个人想要的不一样,方向不一样,终点都不一样,何来起跑线。对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经历,收获都不一样,这就是智慧的差别。我很小的时候,我妈给我一个绘本,里面有句话影响了我过去的所有岁月“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有可能不是你的,无论你曾经为此付出过多少。无论如何,曾经努力过,曾经很用心地去想实现过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虽然人们往往只在意结果。”最后结果不好又怎么样呢?难道就因为最后结果不好,过程中的快乐,幸福,成长就都不是收获吗?其实有很多东西比结果更重要,它至少充实了岁月,多彩了人生。

  微博上转发的很火的一段话“留心你的思想,思想可以变成语言。留心你的语言,语言可以变成行动。留心你的行动,行动可以变成习惯。留心你的习惯,习惯可以变成性格。留心你的性格,性格可以决定命运。”如果你没有实现理想,一定要问问你自己为了理想做过什么。人们总说时间会改变一切,但是实际上你需要自己去改变。

  我的宝宝还在肚子里,看这本书,纯粹是想学习一下,如何与孩子相处,孩子是每个妈妈的第二次生命,我们希望他们幸福快乐,过的安好。可是跟孩子相处,需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换一个角度看我们熟悉的一切,从孩子的角度,发现那些有趣的事,引导孩子如何走上幸福的路,虽然不容易。但是看了书里的这些孩子们的故事,我想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蹲下来从他的角度看出去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十):《爸爸去哪儿》展现小志另一面 亲子专家杨谨 点评“小志”育子之道

  作者杨谨

  亲子专家,家庭关系专家,资深国家心理咨询师

  CCTV-1综合频道《开学第一课》特邀心理专家;

  CCTV-2财经频道《财智少年》特邀亲子专家;

  CCTV-14少儿频道《宝贝一家亲》亲子专家;

  中国教育电视台1频道《成长不烦恼》特邀心理专家。

  《爸爸去哪儿》首播节目一炮走红,不仅明星爸爸一改常态,观众们更被孩子超萌的天性、前后大逆转的表现给迷住了。

  其中林志颖父子(小志和小小志Kimi)更胜一筹。从节目中可以看出:小志是个亲子沟通的高手,让我们不得不为这个“不老神话”再次鼓掌。

  困难一:小黄,我不想离开你?

  小小志Kimi在交过零食和玩具之后,眼看由被要求必须交出自己最好的朋友“小黄”(布偶)时,不仅伤心地大哭,心痛的泪水夺眶而出。

  爸爸的应对:

  林志颖:小黄可以带吗?去问问编导叔叔?

  林志颖:不可以带,对不对?过几天,我们就可以把小黄带回家。等比赛结束后。

  林志颖:我们一起把它放进去,好不好?

  专家杨谨老师点评:

  孩子要交出最心爱的玩具“小黄”,Kimi伤心的哭了。要知道没有妈妈的陪伴,心爱的玩具就成了孩子们最好的安慰剂,现在连这个心灵安慰剂都要分离啦,可想孩子的心该有多么的心痛和难舍。

  此时的父亲用了很好的处理方式:

  首先,鼓励孩子与其他人沟通,“你去问问编导叔叔可以带吗?”不仅缓和了孩子的情绪,而且告诉孩子“我说了不算”的事实,避免孩子提出变相的要求。

  其次,蹲下来,抱住孩子沟通:看似一蹲一抱的这样简单的动作,表达了父亲完全接纳了孩子的情绪。蹲下来不仅代表了一种姿势,更代表了亲子间平等沟通的心态,当父亲与孩子目光平视时,表达的是平等的态度。

  第三,给孩子明确答复,同时给出解决方案。“不可以带哦!”“等比赛结束后,我们再带小黄回家!”

  第四,陪孩子完成整个过程,也是对孩子情绪的一种安抚:“我们一起把它放进去吧!”

  通过缓和接纳情绪、表明立场、给予解决办法到完成陪伴四个步骤,小小志很快摆脱了对“小黄”的依恋,在节目过程中甚至没过多提及小黄,因为孩子的情绪得到了舒解,他也明确知道小黄在哪里,何时再相聚。

  困难二:我不喜欢又脏又破的“蜘蛛屋”!

  Kimi抽到了最差条件的住所,轻声说“不要这个房!”

  爸爸的应对:

  林志颖:那你要哪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是一样的。

  林志颖:那你跟他换换,好不好? (Kimi思考着:要不要换?)

  林志颖:“这个好像挺不错的。”“那个有怪叔叔!”“你要和他换吗?”“三号好不好?好像不错哦!”

  孩子点头同意。

  专家杨谨老师点评:

  当孩子出现类似节目中的情况时,许多父母急于让孩子改变选择,但是说尽好话,甚至利诱都不起作用,那么小志的做法不妨一试:

  不命令、不责怪、不讲大道理,给孩子选择的机会:“那你要哪个房?” “那你跟他换换,好不好?”

  提出建议,引导孩子思考有没有其他的可能:“这个好像挺不错的。”“那个有怪叔叔!”“你要和他换吗?”“三号好不好?好像不错哦!”

  抓住孩子犹豫的契机,再次引导:三号不错哦!

  整个过程并不复杂,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提出引导性的建议到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孩子就在这样耐心细致的安慰、询问、分析中悄然接纳了自己抽到的结果。

  困难三:“死蜘蛛”好好玩,我要玩!

  入住后,父子俩发现床上有“死蜘蛛”,该怎么办呢?

  爸爸的应对:

  林志颖:有个蜘蛛,像个玩具,你要不要玩?

  Kimi 玩了一会儿,想起了妈妈。

  林志颖:再次蹲下身去,抱住孩子:“你找妈咪做什么?妈咪没有来,我们今天先在这里好不好?你陪爸爸好不好?来,爸爸抱!”

  专家杨谨老师点评:

  经过前面一系列活动,小志爸爸已经估计到孩子来到屋里,会产生害怕的情绪,因此他一进房间就把“蜘蛛”说成“玩具”,询问孩子你要不要玩,并把它放在地上,告诉孩子怎么玩,很好的分散了孩子对于“破屋子”的注意力,给孩子慢慢熟悉环境的时间。

  在孩子想起妈妈的时候,轻轻把孩子抱过来,一连个问句,没有烦躁、没有拒绝、没有压制,给足孩子尊重、关心和接纳。

  因此,在孩子烦恼的时候,不能只想着:你又怎么啦?而是要“蹲下来、抱住他、问问感受、并想想办法。”

  专家杨谨老师点评:

  蹲下来沟通,是小志爸爸“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法宝。

  正如《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中所主张的观点:父母蹲下来,注视着孩子的目光,温和地与孩子说话,不但拉近了物理上的距离,更拉近了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蹲下来,保持和孩子同样的视野,你才能看见他看见的画面,了解到他的感受。蹲下来,不仅仅是种身体的姿势,更是一种谦卑的心态,温柔地陪伴,耐心地对话,让孩子更愿意分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听进父母的教诲。

  幼小的孩子离开妈妈的呵护,单独和爸爸去从未去过的地方体验生活,即锻炼了孩子们的抗挫能力,又增强了父子间的交流和了解,同时还能让父亲们感受到母亲的不易与辛苦。

  最终要的是:明星爸爸各种“靠谱“或者”不靠谱”的表现,让电视机前的爸爸们不得不反思: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到底担任什么角色?—旁观者、领导者、示范者还是朋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