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头号书迷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头号书迷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26 04: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头号书迷经典读后感10篇

  《头号书迷》是一本由(美)斯蒂芬·金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头号书迷》读后感(一):当我们谈论写作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身为畅销作家必然拥有形形色色粉丝,也难免会有些或有趣、或奇葩经历。斯蒂芬·金在小说《头号书迷》中就刻画了一个畅销小说家和癫狂女粉丝之间的纠葛,其激烈程度较之当年刘德华女粉丝的疯狂追星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知斯蒂芬·金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候有没有参考自己经历的极端事件,但其中关于创作的经验谈倒是值得一读。

  书中的变态书迷安妮代表一类读者(很可能是速读时代的大多数),他们只是迷恋情节起伏及书中人物命运,对作者隐含的意图不以为然。以爱之名,却与作者无关,因此,当保罗几次谈起他的创作观点,都被安妮无情打断。这大概部分解释低俗网络小说盛行的原因,不费脑筋、没有深度也毫无技巧可言的小说也会有广泛的受众

  然而保罗不甘永远做一个迎合读者口味工匠,想要创作出真正的文学,即是小说里提到的《快车》一书。“快车”象征着创作过程的电光火石,如保罗所言,他是某天意想不到的时候灵光乍现,脑子突然有了故事架构。不过保罗最满意的作品却是在安妮的囚禁下完成的,一本在写作的过程中越来越不可自拔的小说《苦儿还魂记》。激情一旦点燃便不可收拾,在创作的中后期,保罗即使忍受着巨大肉体疼痛,仍要奋力完成这部作品。它和保罗自己都唾弃的“苦儿”系列前几部截然不同,是真正创作激情的体现,这点尤为重要,斯蒂芬·金甚至认为这是学生范文和艺术创作的本质差异。有了创作的激情,作者才能笔走龙蛇,完全停不下来,生怕“不写下来,转眼就忘了”。

  其次是创作灵感来源,斯蒂芬·金提到一个词:福至心灵。更务实一点的解释:艺术应效仿人生。所以保罗经常在某些生活场景中看到故事的雏形,把它搬进作品,快车如是,小说结尾的臭鼬亦如是。在保罗的创作陷入瓶颈的时候,会选择无所事事地散步,一则厘清思路,再则映入眼帘事物或许会唤醒灵感。

  关于结局的创作,究竟是顺应读者心意还是服务于创作意图呢?斯蒂芬·金提到一种随剧情推进自然收尾的方式,不到最后一刻,就连作者本人都未必清楚会迎来怎样的结局。这也让我想起某个作家说过,我只创作人物,剩下的交给他们自己。这不是创作的唯一途径,却对把人物写活大有裨益

  此外,斯蒂芬·金还透露了一点创作的辅助工作,如做个活页索引。要创作大部头的系列作品,可以方便查找人物表、时间表、场景、历史资料等等,以免写得自相矛盾。或许“黑暗塔”系列就用到了这个技巧?还有作者要做的背景调研,为了增加作品真实性,必须对涉及的领域有较为专业认识。小说中的保罗就在写苦儿时研究神经衰弱症及精神病,在写车祸采访过车祸昏迷病人的瞬间感觉。斯蒂芬·金也在小说卷首感谢几位精神医生对他创作《头号书迷》的帮助。

  理论谈得再多,不能投入实践也是枉然,本书就是斯蒂芬·金创作谈的践行范本。主人公身份取材于作者本人,涉及的作者和读者关系其灵感来源也不言而喻。书中保罗几度身陷的云诡波谲也绝对避免了斯蒂芬·金不屑的“解危之神”写法,最后的结局更是一波三折,完全符合书中理论的要义。书中还有不少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譬如安妮的癫狂也是创作中的作家自己的影射,安妮狂乱地抓破自己的脸,好比创作过程的惊心动魄;烧掉手稿和砍去身体的一部分都象征创作的取舍;劫后余生的保罗仓皇躲避回光返照的安妮的场景恰如创作度过瓶颈的涅槃。创作优秀作品真不是动动笔墨这般容易,作者本人的内心都是惊涛骇浪,细思极恐。

  借小说躯壳大旨谈论创作,并非斯蒂芬·金开的先河,日本畅销天王东野圭吾也写过《名侦探守则》这样的推理作品创作谈加之对陈腐写法的吐槽。更早之前,还有堪称经典讲义的约翰·迪克森·卡尔的《三口棺材》。这类作品的魅力早就超越事情节本身,似乎揭开了小说家创作的神秘面纱,不止是阅读畅销作品,还事无巨细忠实探索作家心路的读者,或许才称得上是“头号书迷”啊。

  ——乙未年读斯蒂芬·金《头号书迷》

  《头号书迷》读后感(二):安妮救了作家保罗

  记得一则笑话,讲一个秀才写不出文章,搜肠刮肚、坐立不安,边上老娘们儿看了笑话他说,你们做文章翻来覆去,憋啊憋的,就好像我们女人孩子一样。此刻,深夜靠在电脑前面苦逼码字的我非常羡慕保罗遇见了安妮。

  故事发生之前,保罗只不过是个三流作家,只能写一些不入流煽情故事,骗骗女人的眼泪和稿酬。他并非不想真正地写好一回,只是诱惑太多,分心也太多,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只能靠了酒精和女人厮混。这样的日子比大多数人要来得滋润,却是乐极生悲,车祸和安妮剥夺了他的健康自由。他被囚禁了。喜怒无常,杀人无数的变态安妮却是一个疯狂的书迷,她逼迫保罗写一个让她满意的故事,否则就折磨他。在这样的情境下,保罗的创作力爆发了,终于写出了佳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妮确实是救了作家保罗。

  这个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是安妮和保罗控制和反控制的双向关系。安妮身强力壮禁锢重伤的保罗。保罗却拥有创作的才能,像山鲁佐德一样依靠讲故事从暴力眼皮苟延残喘。但他不甘心就这样完了,绞尽心机努力去扳回局面。只是作为反面BOSS的安妮,不仅仅是个NPC人物,她拥有常人难及的狡猾和细心。安妮在房门系上头发监控保罗的这个细节非常出彩,直接影响了故事的走向。从这个情节引发出安妮锯去了保罗的双脚,两人的矛盾彻底到了你死我活地步同时也给故事增加了曲折

  另一个成功地方是书中书的情节设置,陷入绝望的保罗反而能沉下心彻底投入到写作当中来。他笔下的人物“苦儿”历经磨难,先死后生。而作家本人却在磨刀霍霍声中瑟瑟发抖。“苦儿”的复活是作家苦心构思情节的成果,保罗的心血带来了苦儿故事的峰回路转。那么他的努力是否能够挽回自己的性命呢?是 “苦儿”的生直接导致保罗的死,还是作家保罗会随着“苦儿”的生也同时获得新生呢? “苦儿”这个作家虚拟的人物和作家本身也产生了一种对比,这又给故事增加了一重悬念戏剧性

  保罗最终活下来了,种种苦难给了他涅槃。带有希望的结局升华了整个故事的主题

  《头号书迷》读后感(三):你是否也是头号书迷?

  当我在晚上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一本令人难以入睡的书。

  书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惊悚可怕却让你无法移开双眼的故事,一位畅销书作家保罗•谢尔登在车祸之后与他的“头号书迷”安妮相遇,本应是崇拜追捧的关系,却被别出心裁的作者安排在另外一种情境下相见,断了双腿的保罗被安妮弄回家中,给她注射成瘾药物,只为了给自己喜欢角色续命,两人之间的角力渐次展开,缠绕着保罗笔下人物的命运,一步步走向结局。在这个吸引人的故事中,作者体现了自己绝佳的节奏掌控力以及用文字层层推进渲染氛围能力。这是一个穿过生活表面深入其内部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故事,让我们同时看到人类精神上的软弱与自身生命力的强韧,安妮的精神状态有多么大的失常偏差,保罗就有多么强的生之渴望顽强生命力。而这个世界其实有着太多安妮与保罗的故事。

  除了这引人入胜戏剧化情节以及血腥的画面感之外,作者还为我们设置了一个非常巧妙的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安妮看似掌握着绝对主动权,但是保罗却控制着安妮所热爱的苦儿的命运,反过来影响安妮的认知,而在保罗写作的过程中,自己的所思所想又不可控制地融入到苦儿的人生中。安妮依靠苦儿的故事活下去,而保罗则在于安妮充满了恨与一点依赖的关系中,灵感爆发,写出了自己最好的作品。这三个人互相制衡的三角关系令人拍案叫绝。而如何寻找到平衡甚至致胜则是作家保罗一直寻找的答案

  同时这本书中作者也有对于作者的一点自嘲以及对于书籍深深仰慕,作家总是想写出最好的作品,却难以摆脱自己厌恶的角色,或许那内心中对于“胸大无脑、美艳无比的苦儿”的厌恶也是保罗对于自我的厌恶,毕竟苦儿的世界是一种自己最容易进入的情境。而自己对于笔下人物的轻慢终于有一天让自己招致了同样的命运:轻易被左右生活甚至生死。而在安妮灾难来临之时,不仅苦儿成为安妮的精神支柱,保罗自己也将写小说当成自己活下去的唯一理由,他不仅扮演了安妮的山鲁佐德,也是自身的山鲁佐德。书籍在这个故事中充当了最安稳的依靠,对于未知的巨大渴望,也是对于残酷生活的最好逃避

  作者笔下的安妮是个闪亮的人物,她就像是上帝这个作家信手一挥,刻画出的一个思想简单思维疯狂却并不傻的角色。她的故事渐次展开,从一个简单粗暴的人物变成一位真正的女魔头,她的生命强悍脆弱,她的手段残酷骇人,却怜惜一个虚构的人物,或许她的一生经过坏了,所以将生命投射到苦儿身上。从作者的只言片语中,我们拼凑出安妮的过往,她有着耐人寻味的一生。而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我们是否也有某刻与安妮相同,将生活乐趣与人生寄望于一部电视剧、一个综艺节目、某个明星?而在一个一个光闪泡沫破裂之后,你是会去寻找下一个,还是执着不前?

  《头号书迷》读后感(四):【柒书坊】恐怖粉丝的警示

  大多数人在某个生命的时段会有崇拜的偶像,他们成为心灵的引领信仰,而一旦拥有近距离接触偶像的机会,一些粉丝会做出令人瞠目结舌的疯狂行为。这本史蒂芬•金的《头号书迷》就是关于一个痴疯读者的恐怖举动,她在偶然间救起了她最喜爱的作家,却将他软禁在家中,惊悚的故事从此拉开序幕

  史蒂芬‧金不愧是美国第一流的畅销小说大师,其极强的叙事能力,绝对数一数二全书从头至尾只塑造了两个主要人物作家保罗与其书迷安妮,又由于前者遭遇车祸没有行动能力,活动范围受限,所以故事场景主要囿于后者的房子内外。而作家却能够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让每一页的故事都充满着逼迫人心的巨大张力,使读者历经一连串的惊悚历程感受男女主角之间激烈的冲突,他们的对话、行止之中精彩的心理战,所有这些都充满着非常强烈的戏剧性。

  最出彩之处莫过于两位主角斗智斗勇,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心理大战。作家保罗不断被压力逼迫,为求生存而不断挣扎,将不可能化为可能,把已死的苦儿重新写活。在此过程中,保罗作为作家或身为人尊严皆受到摧残,精神濒临崩溃,但为了逃离安妮的魔掌,他着魔似地认真写作起来,最后的绝望之际又燃起复仇之心。而安妮则一直是个情绪捉摸不定的恐怖角色,时而温柔体贴,时而疯狂变态。事实上她不仅是精神不正常的疯狂书迷,还是位前科累累的变态杀人魔。安妮的分裂人格是保罗善加利用而后得以活下去的契机,也是史蒂芬‧金创造出的令人不安的角色的关键,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她身上的那份可怕,那种令人难忘且心生畏惧的气质

  此外,书中多次描写保罗趁安妮外出溜出房间试图逃生的场景,每每读到都使人不寒而栗、背脊发凉,我会和保罗一样时时担心害怕安妮突然跑回来发觉他逃跑的企图。甚至有一次当安妮走到门廊时,保罗才刚刚意识到,差点来不及把房门回归原位,险象环生。读时产生这类提心吊胆的感觉让我既紧张刺激。只此一点,作为一本惊悚小说,可谓成功。

  最后,我们不得不检讨一下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在这浮躁的速读世界,文字与金钱赤裸交易畸形的关系。推而广之,偶像与粉丝的关系,如果只停留在一方盲目的崇拜,一方批量生产精神消费品的阶段,对双方都会形成危机想想杨丽娟之于刘德华,安妮之于保罗,皆为恐怖粉丝对于这个世界的警示。

  《头号书迷》读后感(五):关于保罗的遭遇,得见天日

  一开始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在图书馆看到斯蒂芬金的系列,看到这个排号靠前就选了……谁知道阅读以后就被迷住了,晚上看到一点多第二天有早读不得不停止,好了奔入主题了

  多年来读书总是渴望我喜欢的人物可以得到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结局,不管是幸福生活亦或是满足死亡……只是这是唯一一本我一直希望主角能够早点死去,摆脱大魔头安妮,能够不被安妮继续折磨囚禁。

  说真的,我同情保罗,我心疼他,他本该是光鲜亮丽的做一位读者追捧的作家,因为一场车祸,成了一个噩梦连连四肢不全为了逃离不断想办法不断写作的人,他坚持,他努力,作为读者他所受的苦我无法承受却放佛亲眼目睹他的泪水,亲耳听见他嘶声力竭绝望的怒吼……

  在书中,在被安妮砍去手指脚掌之后,保罗一度绝望昏沉,他一直以为支持他继续写作努力逃离的动力是苦儿还魂记,包括我,结果……他的坚持竟然是为了报复安妮。不得不说,保罗也是个黑暗的负能量人物,即便在书中又透露出保罗顽强的毅力坚持,但斯蒂芬金并没有刻意强调,而是以可怕的心理推导阐述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

  书中也是频繁出现"你行吗?”“你不行吧”的询问,保罗不断的询问自己,不断的鞭策自己一定要亲手杀了安妮,亲手报复安妮这个疯婆子,只是还不到时机

  当保罗逃离之后,事实上,安妮一直没死,她的灵魂一直在保罗的脑海里,噩梦里频繁出现,保罗永远也忘不了他的遭遇,怀着感恩与害怕的心情,含泪继续写作,这是他最后的价值,对自己的价值与交代

  他的遭遇终于得见天日。

  《头号书迷》读后感(六):合乎逻辑的恶棍形象

  让我印象深刻的有

  作为一个作家,保罗有多么憎恶自己笔下最知名,为自己带来滚滚财源的角色;

  史蒂芬金如何让读者跟着保罗为了偷溜出去沾沾自喜,跟着他因为藏了把刀而胆战心惊却满怀期待,跟着他一起陷入绝望与仇患上甚至为了安妮的片刻好转而与保罗一起进入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安妮这个角色如何从一开始的十恶不赦,让你觉得变态到无法进阶的情况下进化到更加恐怖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却完全没有产生不合理,作者只是为了写变态而堆加变态行为的(这一点很多日本作家都是短板,杀戮之病、他人事等很多小说里的变态形象都是一个变态,而不是真人);

  最大的虐待就是锯断腿,但不给药不给饭都让人觉得比死神来了还要让人心脏抽搐;

  主角意志坚定,没有那么多的内心道德挣扎,生性聪明受过教育,却被看似恍惚的安妮打压的完全没有还手之力;

  保罗的挑战与逃生与他小时候玩过的游戏巧妙的结合呼应;

  在幽闭狭隘空间里,一节节攀高的信息量让人喘息不过来;

  让人惊叹的细节,类比。

  《头号书迷》读后感(七):“绑架”与“从良”

  文/宋薇棠

  1980年,曾经名满世界的披头士核心人物约翰•列侬被他的忠实歌迷枪杀,据说那个人动手时没有任何犹豫,被逮捕时也没有挣扎,只是不停地朝约翰•列侬吐口水,并恶狠狠地说:“你变了。”

  以前,我总是很难理解创作者和粉丝之间这种紧张到剑拔弩张的关系,似乎爱之愈深,恨之愈切,情人眼中的情杀放到任一领域,都是一宗解不开的血案。

  很显然的是,这一点早早就被斯蒂芬•金捕捉到了。

  看过斯蒂芬•金那么多的文学作品,从《闪灵》到《肖申克的救赎》,再到后来的《杜马岛》……在我看来,他最厉害之处就在于出神入化的心理描绘和渗透其中的社会问题。前者能让人读得欲罢不能,后者却让人思考入深。而当一部作品在语言和思想上都更胜一筹时,也就意味着它的成功指日可待。

  1987年斯蒂芬•金写下的这本《头号书迷》,就是以书迷与作家之间的病态“周旋”作为故事内容核心的。故事的主人公保罗因为车祸被自己的头号书迷安妮所绑架囚禁,安妮最喜欢的故事人物“苦儿”被写死以后,保罗不得不通过写作给“苦儿”续命,以获得安妮的满意……

  非常清楚地记得保罗在囚禁期间的一段心理活动:“我不是妓女。《快车》的创作就是在拒绝当妓女。现在想想,把苦儿这个人物干掉,也是在拒绝当妓女。我开着车要去西岸庆祝自己从良,而你却在我撞车后,硬把我从车子里拖出来推回火坑。”斯蒂芬•金在这里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创作者成了“妓女”,书迷成了“嫖客”,创作者在书迷面前显得那么渺小而被动,他被“绑架”到书迷的自我世界,而他所渴望的“从良”只不过是一纸幻梦。

  其实仔细想想,1987年斯蒂芬•金的《头号书迷》至始至终都是一种夸张的隐喻与强烈的讽刺。创作者与粉丝之间的地位在很多时候都被颠倒了,许许多多的创作者所创造出来的东西违背初心,为了迎合粉丝、市场、名气而不得不退守到底线之内。18、19世纪的西方画家为了养活家庭、让买家满意,绘画作品一改再改,即使是在如今,名声显赫的画家亦是如此。而抛开绘画领域,再向外开拓,音乐、文字又何尝不是处于一种对于受众人群的依附上?创作者往往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所渴望的“从良”——去创作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如此艰难的一件事。

  但斯蒂芬•金并没有因此心生绝望,就像《头号书迷》的结局,大难不死的保罗又重新坐在了打字机前,独立的灵感如流水般从指尖倾泻到纸页上,这一次不再有安妮的干扰,也不会再是他的囚笼,那内心深处隐隐的激动与雀跃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

  在创作者和粉丝之间,从来没有任何一方,是公平而自然的。所谓的“绑架”与“从良”都是天平的失衡。两者在可以建立沟通的范围之上保持着相对的自由,才是真正应该倡导的,就像尼采所说——

  “你在探索深渊时,深渊也在探索你。”

  《头号书迷》读后感(八):头号书迷

  之前看过了他的穹顶之下,觉得外国小说就是容易给人“过于注重人物细节塑造”的印象,果不其然。

  然后又找了他别的小说来看,于是有了这本花了半个月看四分之一,一下午看完四分之一的《头号书迷》。

  这本书不同于《穹顶之下》,甚至给人截然相反的感觉,通书甚至可以说只有两个人物——小说家,保罗 · 谢尔登和他的疯子书迷,安妮 · 威尔克斯。

  其实我是不太容易记住人名的,所以这本书读起来容易也是因为人物少的原因,斯蒂芬 · 金通过塑造一个有恐惧症和精神病患者的书迷形象,讲述了当这样一个人与自己狂热喜爱的作者在一起时的故事。

  如果是常人,如果安妮是个善良美丽的退休护士,说不定会擦出爱情的火花之类,然后整个故事就变成了一本爱情小说,顺其自然的斯蒂芬 · 金就变成了一个爱情小说作家。

  但是很可惜(这句可惜是说给那些个期待爱情小说的人的),金大(请允许我以后这么称呼你吧我也变成你书迷了)是我们爱的悬疑小说家,所以保罗只好受肌肤之痛,被迫服用瘾性药物以致后来离不开这个名叫“拿威力”的药,被砍脚,被强迫喝涮抹布水……

  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影《危情十日》我还没看,但是觉得名字起的好不恰当,或者是因为电影时长的限制才把他受了几乎半年的苦写成十日。

  中间采用了小说中的小说的结构,但是那个小说,人太多了我也没记住。

  最后发现金大好像很喜欢盖革计数器,连看两部小说都有这个东西。

  小说挺好看的,推荐。

  《头号书迷》读后感(九):女神

  现在人们用“女神”这个词来形容心中的女性形象,一般是美丽、优雅,神圣不能接近的理想型对象,但是在斯蒂芬金的作品《头号书迷》里,斯蒂芬金用“女神”这个词形容变态杀人狂的女书迷安妮,看似颠覆了“女神”这个词的传统用法,实际却让人感叹这个词的神来之笔,安妮身上真的有股神秘的力量,笼罩着神圣不可欺犯的光影,是人类已不能进行对抗的恐怖。

  《头号书迷》是一部我读过的人物最少的小说,全书250多页,只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畅销书小说作家谢尔登,一个是他的“头号书迷”安妮,人物虽少,但矛盾冲突激烈明晰。在作家谢尔登发生车祸后,被安妮所救,因为双腿受伤不能行走被安妮囚禁在家中。安妮是谢尔登的“头号书迷”,她超级迷恋谢尔登小说中“苦儿”这个人物,在安妮得知“苦儿”死亡的结局后,她用尽一切手段折磨谢尔登,逼迫谢尔登重新续写“苦儿”小说系列,要在作品中赋予“苦儿”新的生命。谢尔登为了生存,不得不继续创作,同时,还要想尽一切办法逃脱安妮的魔掌。随着对安妮的深入了解,谢尔登发现了安妮惊为天人的秘密,他痛苦绝望,感到始终无法摆脱安妮对他身体和精神的控制,他把安妮奉为了“女神”。

  整部小说充满了恐怖悬疑的氛围,以作家谢尔登视角描述周边环境、安妮形象,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身陷囹圄的谢尔登,一直在寻找逃生的出路。当读到谢尔登偷药、偷看日记等“反叛”行为时,读者和书中的谢尔登一样胆战心惊,生怕安妮会突然出现抓到自己。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惟妙惟肖的人物塑造,形成了映入读者脑海中的画面,拥有很强的镜头感和代入感。读斯蒂芬金的小说就像看希区柯克的电影,一幕幕镜头出现,谢尔登的惊惧、安妮的强悍历历在目,引人入胜。这部小说后来改编成的电影《危情十日》也大受好评,女主角凯西贝茨因出演了安妮这个疯狂的“女神”级人物,荣获了第63届奥斯卡的最佳女演员奖。

  很多评论家也很难对安妮这个人物进行概括,她躁狂抑郁?残暴凶狠?聪明狡猾?各种性格特征在一个人身上的呈现,因为她就是无法超越的“女神”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