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结的读后感10篇
《无尽结》是一本由团结出版社著作,39.8元出版的48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3-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扬最后说:许多年以后,当你们走进社会,在你们各自的人生旅途,遇到一些困惑苦恼时,也许你们能够偶然想起,在你们还是少年时,有一个人从遥远的内地走路来到拉萨,因为冥冥中不可知的一种力量的牵引,我们有缘相识。在这个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他有幸给你们讲过几句年轻人豪情万丈的梦话。并且这几句梦话在漫长而苦涩的旅途随着你们人生阅历的增强忽然间就理解了,忽然间就会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想放声大哭。当然,这会是在许多年以后了。许多年以后,这个人那时就不存在了。但他会在一个没有时间也没有痛苦的宁静的地方听到这酣畅淋漓的哭声。毫无疑问,他一定会听到。就像一个小小的婴孩儿刚刚离开了母亲的身体时所发出的那种啼哭,那么纯粹,那么柔软,那么本质得让人心痛的声音。他和你们一样曾经用毕生的力量小心呵护着它,并因此历尽艰辛。但他不会后悔。他会因为这声音的绵绵不绝而感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他会因为这声音而使自己平淡无味的人生变得有些光彩,同时也就极大地安慰了他漂泊一世的凄凉灵魂。
————————————————
《无尽结》读后感(二):《无尽结》——雪域雄风
终于读完了,首先感觉到他是写给60年代末青年的一本好书。书中到处洋溢着这一代青年的欢乐和悲哀,同时又展现了这一代年轻人的追求与无奈。第二感觉到作者用心走完了历程,一种强大的毅力和对生命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追求,更能让人体会到作者惊人的毅力和对人生的奋斗,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揭示,迸发出的朴实之光。第三感觉到《无尽结——西藏六年的青春浪漫》是一个热血青年在拉萨从一个一无所有,心地纯洁的青年变为一个历经世事,成熟稳重的富有爱心的小商人的青春浪漫故事。第四书中主人公张扬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徒步从中国内陆孤影单身历经艰难困苦来到了拉萨,把自己的理想和雄心壮志藏在心底,从一个三轮车夫开始奋斗,终于小有所成,完成了人生的蜕变。总之,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无尽结》读后感(三):(四)张扬的第二个社会学老师——“斜眼”赵红光
如果说浪舟多少教会了张扬一些生存的本领,那么“斜眼”赵红光则是激起主人公本能,焕发青春力量的动力之源。
从心底里,作者肯定是恨斜眼的。这个张扬女友最有力的竞争者,在作者的描述中,每每出现都带着邪恶和猥琐,不是躲在“百乐门”的一角喝酒生闷气,就是暗地里盯着张扬的快乐不快乐,或者干脆花钱雇人三次收拾张扬,促使张扬在他的逼迫、高压之下,一步步成熟起来。
斜眼形象不太丰满,不知是作者设了伏笔,还是没交代清楚,类似革命小说中的坏人物,一看就是不地道的。不像现如今小说电视里长着一副正人君子的脸,却干着尔虞我诈的龌蹉事的流行玩法。他突然就出现在书中,连个名字都没有,因为其貌不扬,眼睛斜,被冠名以“斜眼”,他是谁?有何背景?干啥的?为什么不高兴?他钱多不知钱从何来,他打人不知恨从何起,在读者心目中不是一个立体的完整的形象,唯一能让人记住的只是,对柳红的死缠烂打,不离不弃和执著追求。难道说张扬在女友竞争中获胜只是靠对方的提拉不起的外貌吗?
不得而知,但愿后边的文字中能够给我们答案。毕竟作为主人公不多的矛盾对立面,斜眼很好地丰富了作品的色彩。
《无尽结》读后感(四):(十一)、送浪舟
在我的感觉中,浪舟在作者心目中应该是第三号、第四号人物,除了张扬、柳红,他和深藏的地位不相上下。
这位与主人公意气相投,互敬互佩,豪气冲天,胆略过人的剑走偏锋者,像一个英雄,在越野车的侧翻瞬间化成了护花使者,生命的价值得以彰显和延续。
熊熊烈火烧去的是躯体,但烧不去升腾的灵魂;晚霞中的拉萨河带走的是那颗被火焰熏黑的牙齿,但带不走朋友间的切切思念和深深祝福。
明代学者苏浚在《鸡鸣偶记》中把朋友分为四类:称那些能够互相砥砺品行、直言规劝过失的朋友为“畏友”,能够以心相交、生死与共的朋友为“密友”;而那些巧言令色,只讲吃喝玩乐的朋友为“昵友”;称有利时可同甘、危难时却落井下石的朋友为“贼友”。那么张扬与浪舟属于哪一类呢?
不管怎样,浪舟走得也很精彩。
张扬一愣,操!一个诗人!竟然跟在一群狗的后面。居然还有心情咬文嚼字,忧国忧民。真***是个极品,另类中的另类,傻逼中的傻逼!
自从张扬准备走路到拉萨时,叫张扬傻逼的人就太多了。张扬总是微微一笑,心底说:你们才是傻逼,老子是聪明绝顶的诗人。
张扬哈哈一笑,指着野狗:你比亚历山大都牛逼啊!还挡了你的月光!你还搅了老子的雅兴呢!老子踢死你!
张扬飞起一脚向野狗踢去。因为肚子空虚着,又走了很长的路,这一记飞腿就打了折扣。野狗机灵地一跳,闪到一边,没踢着。野狗又是一阵猛叫,那群正晃着的野狗围了上来,个个呲牙咧嘴,吠声一片。看来要群殴。
张扬稳住身形,一动不动,头上却虚汗直冒,心里发怵。张扬一路走来,见惯了藏区牧狗的凶狠。一路都在绕着走,根本就不敢招惹它们。好在这几条野狗都是拉萨城里的土狗,早已舒服地褪去了野性。就是吼得凶,扑咬得却不凶,不像牧区的大狗,连扑带咬,勇猛异常,让人胆寒。张扬干脆坐在了地上,仰天长啸。啸声凄厉,一群野狗竟然呆住了。
看到了吗?什么是诗人,诗人就是饿昏了头,跌倒在地,也能发出狼嚎般声音的人,诗人就是野人——野性未泯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诗人就是野人——野性未泯的人。
《无尽结》读后感(六):(一)关于第一章“初到拉萨”。
我相信作者运笔开篇的潜意识里,肯定蕴藏了丰富而心酸的情绪。要不开篇第一句就是:“终于走到拉萨了。整整半年,六个月的跋涉。”直面宏伟的布达拉宫,用一个活动的结束来启动下一个活动的开始,作者到底在昭示什么,说明什么,向读者传递什么?如果仅仅是平铺直叙,去记录曾经的岁月,作者肯定不会用11年的沧桑,去反复咀嚼、发酵这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我相信“走”一定是作者寄予主人公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不管是骑车行,还是徒步行、蹬车行,又或是之后的驾车行,作者用行走出来的人生去赋予主人公“行走着” 的思维特性、行为特性,没有行走,没有街景似的一个个画面,没有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人物,主人公的生命肯定是黯淡的,无光彩的,缺乏思考的,作者正是用徒步行者的目光,非全景式的把视野所及的人、物、景、事等等一一呈现,并融入了自己丰富感情和理性思考,让我们初步认识了拉萨,认识了藏漂。
随着贾晴空、庞玉龙、胡传国等大师的抵达,躁动着的拉萨改变了九十年代初以创业为目的、以个体为主流的藏漂模式,有准备、有筹划、内外有联系的各种社会活动逐渐多了起来。“你方唱摆我登场”让作者回归了本行——文化产业,虽然是义务服务。
相信书中描写的各种报告会只是当时拉萨实际情况的极少一部分,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文化交流形式,使外来文化、本埠文化不断交媾,传统与现代,封建与文明,迷信与信仰,让拉萨在汉藏进一步融合中变得更为丰富,更加多姿多彩。张扬有幸成为了这个变化的参与者、经历者和见证者。
张扬生活的圈子肯定是以内地人为主的,所以把笔墨大都献给了这帮与自己有患难、有交集的人们,鲜见有着深深宗教烙印的藏人在面对这些文化的躁动时,是怎样的一种状态。他们仍一如既往地慢节奏在青稞酒的晕醉中度过吗?仍然围着篝火整夜不断地跳着锅庄吗?他们会不会也在贾大师等的宇宙功法中如醉如痴呢?会不会激动之中买走“健康神奇”、“美容精品”呢?
《无尽结》读后感(八):(十七)为了心中的那份纯净
可能是写就于上世界八九十年代吧,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给我最突出的感受凝聚成两个字——就是“纯净”。人物简单,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事儿简洁,新旧两条主线,琢玉藏玉这个脉络;爱情纯洁,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
回味《无尽结》,似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整篇作品人物不复杂,故事不离奇,爱情不功利,立意不低俗,如果《穆斯林的葬礼》如一曲纯朴凄美的梁祝小提琴曲的话,《无尽结》更像荡涤心灵的藏乐,一样带给我们心灵的净化。这份纯净,真不知道是拉萨造就的,还是时代给予的,又或是作者与生俱来的。
而今的社会太过繁杂,人们太过功利,交往太过世俗,亲情太过淡漠。如果是简简单单、干干净净的东西,让我们不纠结于压力,不挣扎于无奈,不负重于遗憾,不见得不是好事。
嗨,为了心中的那份纯净吧!
《无尽结》读后感(九):(二)深藏这个和尚
父母年龄大了,开始信佛。姐信耶稣已有数年,每每在一起,就是“慈善”与“博爱”,“因果”与“忏悔”,各有道理,别有趣味,最后还是花开几朵,各表一枝,你说你的,我信我的。
无疑,本章仍然重复着行走—偶遇—谈天说地—解决温饱—打发夜晚—行走的故事,读时,我一直琢磨作者搬出深藏这个人物的目的。如果仅仅是同乡、深受失恋伤害,便有了同病相怜,有了偶遇的缘分,能说得通,但未免过于直白。那目的到底何在呢?
不管作者的真实生活中遇没遇到过这个“假”佛教徒,这个突然看破红尘,毅然出家,有着一定知识、阅历的酒肉“和尚”,但能够让作者用一章的笔墨去刻画,去塑造,肯定是带给了作者异于常人心痛的感觉和无尽的愁绪。
突然觉得穿插其中的与深藏的心灵交流,无不是主人公惆怅迷茫彷徨时的精神寄语,换句话说,深藏很可能是主人公的一个肉体缩影,是“影子”,是分裂性格中的另一个自我,是作者对自己对主人公另一种归宿的希冀和描述。
翻到书尾深藏简单清苦而又幸福平静的生活,让我们又想起那个不老的话题:“生命的意义到底何在呢?”
《无尽结》读后感(十):(九)、送柳红
这一段,作者肯定是用血写就的。
“那曲的纵马草原,山南的农田歌唱,林芝的郁郁葱葱”,气势磅礴的三江口,源远流长的沱沱河,神秘的冈仁波钦,仙境似的玛旁雍错,美丽圣洁的拉萨河,┅ ┅。主人公用近似麻木、折磨读者心灵的旅程,为柳红送行,也为自己“送行”。难道也如那首著名的悼诗:“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松涛阵阵: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