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理学的故事(最新增补修订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心理学的故事(最新增补修订版)读后感10篇

2018-07-30 04: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理学的故事(最新增补修订版)读后感10篇

  《心理学故事最新增补修订版)》是一本由【美】莫顿•亨特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79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学的故事(最新增补修订版)》读后感(一):为什么读心理学史?

  为什么读史?据说“读史使人明智”。的确,历史中蕴涵着无尽的智慧。然而,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却是个看似容易,却无比困难任务。举个例子领导人都被要求去熟读历史,但是重蹈历史覆辙的不在少数。又比如我这样的所谓学术青年,读了各种版本的心理学史和哲学史,貌似还是学术上一片迷茫。也许,真理只是“读史使明智的人更加明智”。

  1. 八卦一下

  于是,我决定从一开始就“低俗”一些:读历史,本身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八卦欲望。据说“八卦”有它的进化学意义,因为在远古时期,“八卦”说蕴涵的信息能够更好地促进个人部落的生存与繁衍。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自然而然地也会对心理学家、心理学流派的八卦感兴趣。

  从这个角度讲,这本心理学的“故事”是本极好的书。作者用很好地叙事方式介绍了每个心理学生平与经历,及其对其学术思想影响。而且对一些关键八卦事件,有了极其生动的介绍。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奥尔波特与弗洛伊德会面的故事。奥尔波特见弗洛伊德时,讲了路上见到一个4岁小孩情况——小孩跟他母亲说,他恐惧东西,而母亲则穿戴整齐气度不凡。奥尔波特认为,小孩对脏物的恐惧可能与母亲的情况有较大的关联。而弗洛伊德则用“仁慈治病救人眼神”看着奥尔波特说:“这个小孩是你本人吗?”于是,奥尔波特无语了(这真的不是我本人啊!),只好转移话题,并从此决定离开这种猜测性过重的精神分析学。

  诸如此类的大大小小的八卦很多,比如华生老婆的捉小三的故事(我实在看不出作者讲这个细节对我们理解华生的学术思想有任何帮助,他真的只是有一颗八卦的心吧……)、詹姆斯的莫名焦虑爆发(我猜测是突然地意义感的缺乏)、美国APS与APA两大心理学会关系等等。

  总之,该书适合每个对心理学家八卦感兴趣的人士。况且,又有一种观念认为,心理学家的个人经历决定其个人思想呢——这样我们关心八卦又有了一种“崇高”的目的。

  2. 在问题中见“森林

  接下来,我决定把格调高一些——读史可以避免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当代心理学乃至整个科学的一个特点是过于专业化,从而导致不同领域、不同方法体系间缺乏沟通了解。而读读历史,可以避免这种“专业化”带来的无知

  具体而言,去介绍与阅读 “森林”,又大体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最常见的方式,即按照不同历史时期主流学派顺序来介绍心理学历史。比如常见的历史发展顺序——构造主义->机能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这也是绝大多数心理学史著作以及大学心理学系教学的主要方式。这种方法的一个好处是,能够非常清楚地把一个某时期的主流学派介绍清楚。但这种方法也有一个潜在的缺点,过去强调心理学研究方法,而忽略心理学问题本身(当然,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读史者的不明智,而不在于这种叙述方式本身)。

  本人的心理学求学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就受这种历史叙述的影响。记得本科年级时,老师们告诉我们——现在流行的认知心理学,这是心理学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于是开始“热读”各种认知心理学,并选择“认知心理学”作为研究的方向。再后来,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又风行“认知神经科学”,于是这又成了我后来的主攻方向(说来我真是跟风啊……),并用起了磁共振作为研究手段。记得有本书中写道:“磁共振之于心理学,犹如显微镜之于生物学望远镜之于天文学,……”。于是乎,用起了磁共振,有种自己成了拿起望远镜的伽利略的飘忽感。前面说过,这种历史叙述过于强调流派的演变与发展,容易让人过于重视追求某个更完善的思想与流派(即希望心理学有某种大统一理论),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忽略心理学问题本身。用到我自己身上来说,就是修习了很多“武功”,但却没赢得什么战斗——没解决什么具体的心理学问题。

  第二种叙述方式比较少见,强调的是心理学问题本身,这正是这本《心理学的故事》“第三卷”所采用的独到方式。作者分别按章节论述了心理学家对性格、心理(随年龄)发展、社会心理、知觉心理、认知心理、心理治疗等问题研究的历史发展。用人主义者马斯洛话讲“心理学应该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方法为中心”,而亨特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很好地体现了马斯洛的理念有趣地是,本书并没有像大多数心理学史书一样,给马斯洛、罗杰斯这样的人本主义大家专门写上“人本主义”一章)。

  以性格心理研究为例,作者就很好地叙述了性格研究的脉络,从星座与性格的关系,到性格能否以及如何测量,以至最新的大五人格模型。读到这些,能够让对性格这个问题真正有兴趣的人,对该问题的心理学研究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了解这些,比了解精神分析还是行为主义能够更好地解释心理与行为这类宏大问题,似乎更具有现实意义。

  总之,以“问题为中心”来阐释心理学史,是我最欣赏本书的地方。当然,如果你真的对心理学史有深入兴趣,不妨还是读读采取第一种历史叙述的书。

  3. 非现实价值

  我起了个大题目(“为什么读史”),因此到这里应该更进一步地讲读心理学史的指导意义。比如引导我们去更幸福地生活、引导研究者更好地研究等等。但是由于自己在此方面实在无甚心得,讲不出名堂,故而此类价值我一概不谈。不过想到了心理学的现实与非现实意义这个论题,似乎产生了一些与本书无关的感想

  在当今社会,心理学确实有了越来越多的实用价值,越来越成为“显学”了。我知道我的同学们有一部分在做心理咨询工作,在微软、IBM甚至一号店做用户研究工作,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公司做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甚至连神舟飞船上天也有人找我们研究所点心理学实验了。

  当从另外一方面讲,心理学还是一门没有太大现实意义的“隐学”。比如我一个研究心理学的朋友,就经常说心理学这帮研究者就是玩智力游戏。而我心情不佳时、研究不顺时,会觉得整个研究所就是以产生文章为目的的“异化了的”机构。从这个角度,心理学并没有脱离哲学的怀抱,她很大程度上还是在探索一些有意义但却在短时期内没有实用价值的问题。

  但即使是心理学的母亲——哲学,也有其特殊意义。于是,我把罗素在《哲学问题》中论述哲学价值的话贴在这里。这些论述似乎同样适用于心理学,供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共勉: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答案,因为通常不可能知道有什么确定的答案是真确的,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便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总之,读心理学史,会让读者有机会看看从古至今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对心理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会让人们不再过于被世俗传统观点所禁锢,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变化性和复杂性。也许,能够最终促进人们去更好地悦纳自己与他人。

  4. 总评与汉化点评

  再简单评评该书适用范围。阅读此书不需要什么前期知识背景,作者比较强调可读性与故事性,因此很适合心理学爱好者和心理系本科生。但同时,论述还是比较深入,也很值得专业人士读。另外,作者是《纽约客》的专栏作家,本身文字功底非常强,所以本书的文字很流畅。总之,对于心理学有兴趣的人,都推荐本书。

  再就是汉化问题,这基本是国内所有翻译书的问题。作为曾经翻译书的人,也深知翻译这个过程不易。具体点评如下

  1) 缺乏索引、参考文献,这可能是引进者为了节约成本缘故。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一点问题不大;对于学术研究来讲,可能会有些妨碍。

  2) 翻译的语言还算流畅、可读,表明译者的中文功底还行。

  3) 专有名词的翻译有时候并未采用国内通用的说法,可能原因是译者并非心理学圈中人士。举几个例子,P384,Locus of control国内通常称为“控制点”,而非文中的“控制位”;P386,“学会的无助”在国内通常称为“习得性无助”;P400,“外向力”在国内通常称为“外向性”。如果在翻译过程中,请几位国内的心理学专家审校,统一相关名词的译法,也许会更方便国内读者阅读此书。

  4) 总之,汉化肯定会导致原书信息的丢失,但不至于成为阅读理解的大障碍

  《心理学的故事(最新增补修订版)》读后感(二):新版终于面市了,广大心理学爱好者的福音

  如果你正打算学心理学,或者你只是对心理学感兴趣,你就不能不错过这本心理学史诗巨作,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导师倾尽毕生精力所著的这本《心理学的故事:缘起与演变》(最新增补修订版)。

  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公元前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后期心理学发展历程上的各学派、主要研究者、研究对象及其基本观点,向普罗大众清晰地勾勒出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并对每个学科分支进行了阐述与评价,同时还引领读者去思考心理学与一般自然科学区别。它不同于以往晦涩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凭借生动的语言、有趣的故事讲述人类认识自身行为习惯漫长探索史。这些故事将复杂深奥的学术问题简述出来,它们读起来浅显活泼,使读者轻松地了解了心理研究的方法、理论以及作为心理学重要构成部分的心理疗法及其功效

  该书既适合作为心理学普及读物,又可以作为专业学习者的工具使用。通过本书的阅读,你可以对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和各心理学派有更深入、更系统地理解和认识,是喜爱探索内心的你不容错过的一本心理学典藏佳作

  《心理学的故事(最新增补修订版)》读后感(三):Worth reading, as long as you are interested in psychology.

  good good good! Very logical and reading friendly. But I haven't compared other books about history of psychology, so I can't say it's the best or most informative----But at least the experience of reading is comfortable, though the reality of psychology is still embarrassing... Wish I had time to read English edition.

  It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many masters, experiments and anecdotes of psychology. It really helped me go through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clearly and rationally. Even for freshman students, I think it can also be a good start.

  trongly recommend it to new learner of psychology, though it may take days to finish it ;-P . Thank Morton for writing this book.

  (PS: History changes fast. Hope it can be updated frequently, and put precise date in the content instead of "in recent years""nowadays".)

  I still spent some time revising this book and making summaries for myself. Reading for one time is not enough.

  前科学心理学

  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不死灵魂、意识;

  柏拉图:灵魂永生不死,物质是短暂、虚幻的;弊大于利;

  亚里士多德:用观察、事实,而不是理论;

  原型心理学家

  笛卡尔:理性主义;第一个创造一门全新心理学;灵与肉二元论;

  斯宾诺莎:一元论的平行主义(肉体和精神共存、互为关系,但彼此不影响)

  霍布斯:经验主义;联想主义

  洛克:“思想”来自感觉和回忆,建立在经验上

  休谟:启蒙主义;排斥非物质灵魂;思维的相似性、连续性和因果性

  物理主义者

  梅斯梅尔:磁力催眠疗法

  加尔:颅相学

  机械论者:穆勒、亥姆霍兹

  心理物理学:费西纳(极限法、常量刺激法、调解法)

  冯特

  心理平行观点:意识的现象有基于实际神经现象的合并

  有意识的心理过程由基本的元素——直接经验的感觉或情感——构成

  心理活动都是意愿性的

  反对心理学实际用途;反对除内省法之外的任何形式;反对儿童心理学;反对威廉詹姆斯

  引入实验心理学

  威廉 詹姆斯

  功能主义:较高等的心理活动是通过简单元素在个体身上积累而成的

  意识的本质:既存在外在世界,也存在我们队这个世界的感知;既存在物质的世界,也存在一套与之相联系的意识形态。

  意识流:意识是一个过程或功能,为使一个神经系统不至于变得过于复杂而无法进行自我调整

  自我:意识的状态就是心理学完成其工作所需要的全部东西,不需要灵魂假设。

  意志:相信目标在能力范围之内,就会产生意愿;自由意志

  无意识:意识会放弃所有不再用利用价值的过程

  情绪:情绪是对生理症状的感知

  (前后矛盾)

  弗洛伊德

  心理分析:歇斯底里症;移情现象(矫正、释梦);

  动力心理学动力潜意识、原初/次级过程、快乐原则、性欲、抑制、衡定原则

  发展&修正:儿童期性欲(嘴唇期、肛门期、生殖期)、性欲后期阶段(俄狄浦斯情结)、精神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本能理论(生存本能&死亡本能)、焦虑症状和自卫(压抑下去的性本能受阻的力量产生的焦虑;否认/合理化/反应形成/转移/智慧化/投射/升华)

  测量者

  高尔顿:遗传智力、优生学、人体测量

  比奈:心理年龄

  智商测试风波

  行为主义者

  桑代克:自然学习原理

  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原理

  华生:内容是行为而不是意识;方法是客观而不是内省;目标是“预测并控制行为”,而不是对精神现象的基本理解;

  赫尔:行为由一系列或一连串相连接的习惯构成,每一种都是产生于强化结果的刺激-反应的连接。

  斯金纳:决定论;操作性条件制约

  格式塔学派

  韦德海默:可视错觉;运动错觉的发生不是在感觉水平上,不是在视网膜区,而是在感知中,在意识中;思维赋予进入大脑的感觉以结构和意义。

  格式塔定律:就近律、相似律、方向连续律、求简律、闭合律、图形-背景感知、尺寸衡定律

  克勒:猩猩香蕉实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功能性粘滞;学习

  人格心理学

  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奥尔波特、赛里格曼

  性格测量(问卷、投射测试、行为取样或操作测试)

  身体、基因和性格

  发展心理学

  皮亚杰:感觉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正式操作阶段

  认知发展:记忆力、自我感/竞争感、语言及思维、语言获取智力发育、文化心理学演化心理学

  道德发展六阶段论

  科尔伯格、克雷斯

  生命的全程发展:婴儿期、青春期、成人危机、老龄化

  社会心理学:忙碌且高产,但是至今无定义

  认知失调:人类如果存在互为矛盾的想法时,将感到紧张和不愉快。此时,他会想法减轻不和谐因素。

  囚禁心理

  服从心理

  旁观者效应

  冲突解决:人们竞争或合作取得最好结果

  归因

  人际交流/集体交流与说服/利他主义/社会神经科学

  知觉心理学

  视觉错误、看见形状/运动/深度

  看待视觉的方法:神经探索方法(没有形成宏观理论)、认知探索方法(处理心理过程;人工智能)

  动机与情绪心理学:我们为什么这样做

  情绪定义的争论

  肉体理论:沃登(饥饿驱动力/母性驱动力)、坎农(生理实验;动机理论,外围提示给动物以动机)

  认知心理学

  GPS通用问题解决器

  MRI磁核共振成像

  记忆:记忆系统、概念化、代表、图式、遗忘

  语言

  推理:演绎推理、或然性推理、类比推理专家推理

  计算机思维

  心理治疗师

  动力心理治疗

  行为疗法

  认知疗法

  《心理学的故事(最新增补修订版)》读后感(四):探索内心世界——《心理学的故事》序言

  探索内心世界

  公元前7世纪的一场心理学实验

  公元前7世纪后半叶,埃及受制于国王萨姆提克一世。在漫长的统治时期,萨姆提克建立的卓越功勋数不胜数,其中包括将亚述人驱逐出境,使埃及的艺术和建筑发扬光大,为社会积累令人炫目的巨额财富,等等。更有趣的是,他还别出心裁地构想并指导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心理测试。

  很久以来,埃及人自认为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萨姆提克出于好奇,决定探索并证明这一观念。像其他优秀的心理学家一样,他的实验起始于一个假设:如果孩子在出生之后即被剥夺学习语言的机会,他们就会本能地说出某种最原始的语言——人类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语言。萨姆提克认为,这个语言应当是最古老民族的自然语言。而他想证明的是,这个最古老的民族是埃及人。

  为证实这种假设,萨姆提克征召了两个出生于下层阶级的婴儿,把他们交给一个边远地区的牧人抚养。两个孩子被安置在相互隔离的小屋里,享有舒适的食宿与照料,但不让他们听到任何言语。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追溯了这个故事的真正起源。故事出于麦菲斯的赫菲斯托斯教堂牧师之口。那牧师说,萨姆提克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倾听两个婴儿在咿呀学语时所发出的第一个音符是什么。

  实验成功了。在孩子两岁时的某天,当牧羊人打开房门时,孩子们跑向他,不停地重复一个单词,“贝克斯”。对于牧人来说,这个词没有任何意义,因而没有在意。然而,由于两个孩子此后经常叫喊“贝克斯”,他就将此报告给了萨姆提克。萨姆提克传令把孩子们带来,亲耳听到了他们口中说出的“贝克斯”。他不知所措,派人四处探访,从弗里吉亚人那儿得知,“贝克斯”是他们的语言,意即“面包”。这个结局让萨姆提克颇觉失望,因为它无疑是在告诉他:比埃及更古老的民族是弗里吉亚。

  今天的我们倒是可以聊以自慰了。通过对隔离条件下所抚养大的孩子的研究,我们已经得知:世界上绝对没有天然语言,一个从未听过别人说话的孩子是不可能说话的。萨姆提克受束于一个假设,并想当然地把一个咿呀之音认定为真正的单词。

  虽然如此,我们仍要敬佩他,因为他的所有努力皆为证明一个假设,而且,这一实验基于这样一个观念:大脑形成思想的内在进程,可以通过实证取得。

  来自神灵的旨意

  在萨姆提克之后的数代人中,再没有人对人类思想及感觉的形成进行研究、推理与评测。

  很久以来,不管是原始人还是文明人,林林总总的复杂自然现象总能引起他们的关注。他们或多或少地对这些现象加以理解与掌握:人们学会生火并控制它的历史将近40万年,设计与使用各种工具的时间也达10万年之久;在又一个8000年中,人类当中的一部分学会了如何种植并收获庄稼;在近千年的时间中,至少在埃及,人们开始了解人体的某些元素,发明了成千上万种医治各类疾病的处方,其中一些处方的功效相当不错。

  但在萨姆提克之后的近百年中,无论在埃及还是在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人思考过或尝试寻求过——更不用说影响过——人类自己的思维运转机制。

  这并不奇怪,因为人们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看作是鬼怪和神灵的产物。古代记载可充分证明这一点。譬如,约公元前2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曾多次以神的“命令”——通常借由社会统治者的口谕——指导人们在哪里及如何种植庄稼、授权予谁及向谁宣战等。其中典型一例是刻在泥土锥形柱上的一段文字。

  克什姆的麦西林国王在其法神的旨意下负责那个地区的种植,并筑造一块石柱……宁格苏,恩格尔(另一神)的英雄,按法神的旨意发起对乌姆的战争。

  关于早期人类对其思想与情感的产生所进行的猜测,更为具体的描写可见于《伊利亚特》。它记载的是公元前9世纪荷马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所描写的公元前11世纪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事情。普林斯顿的朱利安•简教授对书中叙述大脑及情感的功能的语言进行了分析,并发表了他的总结。

  总体上说,在《伊利亚特》中不存在“意识”……也就是说,书中没有涉及意识或智力行为方面的词汇。《伊利亚特》的词汇中在后来意味着智力等词意的,在当时有着不同的诠释,全都代表具体的事物。“psyche”一词,后来解释为心或灵魂,而在当时代表的是生命物质,如血液或呼吸。一个濒死的勇士把他的“psyche”流进土地,或在最后一口气里将之抛进空中……也许最重要的还是“noos”一词,后在希腊语中拼写成“nous”——此词后来渐渐发展为有意识的心田,而在《伊利亚特》中,它的最恰当诠释应该是“认知”“认可”或“视野”。宙斯“将奥德修斯控制在他的‘noos’(视野)之内”,意思是说,他时刻都在观察着他。

  在《伊利亚特》里,人们的思想和情感都由众神直接输入他们的脑海之中。史诗在开场白里把这一点表达得清清楚楚。故事从特洛伊被困的第9年开始,当时,希腊军队正为瘟疫所困,阿喀琉斯认为,他们也许应该从岸边撤离。

  阿喀琉斯把他的士兵召集起来——此行为源于白臂天后赫拉的旨意,因为赫拉看到希腊人一个个死去非常同情……阿喀琉斯对士兵们说:“我们要想逃脱战争和瘟疫带来的死亡,我认为必须撤退,返回家乡。”

  简教授说,诸如此类对思想与情感的解释不时出现在《伊利亚特》中。

  当希腊军统帅阿伽门农掠夺了阿喀琉斯的情妇之后,抓牢阿喀琉斯的黄色头发,警告他不能伤害阿伽门农的是天神……带领勇士冲入敌阵的是天神,在关键时刻给士兵以训示的是天神,争论并教导赫克托如何如何的仍是天神。

  其他一些古代民族,甚至在几个世纪之后,仍然相信他们的思想、视觉和梦都是神的旨意。希罗多德告诉我们,波斯帝国的建立者居鲁士大帝,于公元前529年进入敌对的马萨格泰人的领地。当天晚上,他在睡梦中看到了部将希斯他斯普斯的儿子大流士,双肩长出一对翅膀,一只遮住亚洲,另一只遮住欧洲。居鲁士醒来,把希斯他斯普斯传唤过来,对他说:“我察觉你的儿子正在密谋杀害我,意欲篡夺我的王位,我肯定这一点。天神一直关注着我的安全,每次危险来临之前都会警告我。”

  居鲁士大帝复述了他的梦,命令希斯他斯普斯返回波斯,告诉其儿子大流士,在大帝击败马萨格泰人之后前来晋见(然而,居鲁士却被马萨格泰人所杀)。大流士后来确实成为国王,但并不是通过密谋杀害居鲁士所得。

  古希伯来人也持相近的观点。《圣经•旧约》中,很多重要的思想都被看作是上帝的旨意。开始是上帝亲自现身发话,后来只听到上帝的声音。这里举三个例子。

  这事以后,耶和华在异像中有话对亚伯兰说:“亚伯兰,你不要惧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赏赐你。”(《创世记》,15:1)

  耶和华的仆人摩西死了以后,耶和华晓谕摩西的帮手,嫩的儿子约书亚,说:“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去。凡你们脚掌所踏之地,我都照着我所应许摩西的话赐给你们了。”(《约书亚》,1:1—2)

  耶和华的话临到亚米泰的儿子约拿,说:“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约拿》,1:1—2)

  紊乱的思绪和疯狂同样也成为上帝或其派遣的恶魔的杰作。《申命记》中把神智错乱看成是上帝对那些不服从命令的人的诅咒和惩罚。

  耶和华必用癫狂、眼瞎、心惊攻击你。(《申命记》,28:28)

  扫罗突然发生精神错乱,可归咎于上帝派遣的一个恶魔。大卫要给他弹奏竖琴以缓解病情。

  耶和华的灵离开扫罗,有恶魔从耶和华那儿来扰乱他……从神那儿来的恶魔临到扫罗身上的时候,大卫就用手弹琴,扫罗便舒畅爽快,恶魔离了他。(《撒母耳记》上,16:14,23)

  当大卫作为勇士的名誉超过扫罗时,恶魔的势力又猖獗一时。

  次日,从神那儿来的恶魔大大降在扫罗身上,他就在家中胡言乱语。大卫照常弹琴,扫罗手里拿着枪。扫罗把枪一抡,心里说,我要把大卫刺透,钉在墙上……扫罗用枪想要刺透大卫,钉在墙上,他却躲开,扫罗的枪刺入墙内。(《撒母耳记》上,18:10—11,19:10)

  心灵的发现

  公元前6世纪,似乎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新发展。在印度,佛教把思想归因于人们的感觉和知觉,认为感觉和知觉逐渐而自然地形成思想。在中国,孔子强调思想和行动,认为它们的力量存在于人的体内。

  变化更大的是希腊。在那儿,诗人和贤士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思想和情感。例如萨福,她就没有把嫉妒看成神的惩罚。我们可以欣赏到她是如何用现实主义的口吻来描述因嫉妒所受的折磨的:

  对我来说,神灵就像欢快的

  男子在你面前,盯着你

  挨紧你坐下,默默地聆听

  你银铃般的声音和

  恋人般的憨笑

  噢,这——这——搅动着

  我胸腔内那颗不安的心

  只要我能看到你,哪怕只一眼

  我愿意失去声音

  是的,我的舌头断裂,周身之上

  自心底涌起一股烈焰

  我一无所见,任凭一声咆哮

  响彻在我的耳畔

  ——阿提斯颂歌

  诗人和立法者梭伦却不以荷马的角度理解“心”(nous)一词,认为它属于理性的范畴。他宣称,一个人在40岁时理性(即“心”,nous)完全成熟,50岁时“理性和语言均处于最佳状态”。梭伦或哲学家泰勒斯——这两人出身不同——的看法与荷马时代的人完全不同。这一点记载于西方文明最简短、最有名的一条铭言里。这条铭言被雕刻在特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认识你自己。

  此后几十年里,希腊在思想、科学、艺术方面陡然出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全盛时期。自然史学家乔治•萨顿曾这样估计说:古希腊时期,人类知识在不到3个世纪里增长了大约40倍!

  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是哲学这个全新领域的出现与繁荣。在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城邦里,有这么一小部分贵族,尽管没有先进的设备和确凿的数据,却善于思考,渴望理解世界与人类自身。他们通过纯粹的推测来看待和解决许多领域里悬而未决的问题,包括天体、宇宙、物理、形而上、伦理道德、美学和心理学上的问题等。

  当时,哲学家们并没有用“心理学”这个术语(该词产生于1520年),也不把它看作一门独立的知识学科。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远比不上对其他基础学科的,如物质的结构、因果律的本质等。不过,他们还是对几乎所有心理学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辨别,并提出了假设。从那时起,这些问题就一直受到学者和科学家们的关注。这些问题包括:

  ——世界上是否只存在一种物质?思想是否与物质不同?

  ——人有灵魂吗?人死之后灵魂是否独立存在?

  ——人的思想和身体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思想是不是灵魂的一部分,如果是,它是否可以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外?

  ——人的本质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经验所得?

  ——人如何了解自己的所知?我们的观念产生于心田中,还是产生于感知和经验?

  ——感知是怎么起作用的?人对世界的印象是否真正代表真实世界的存在?人又是如何知道是或不是的呢?

  ——获取真正知识的正确途径是纯粹的推理,还是通过观察得到数据?

  ——逻辑思维的原则是什么?

  ——是什么导致了不合逻辑的思维?

  ——是思想引导感情,还是感情引导思想?

  在当今的心理学入门教科书中,几乎所有重要的论题,希腊哲学家们都预料到了,至少说在当时已初具雏形。更令人感叹的是,他们的目标竟然和当代心理学家的完全相同:探索人类行为的起因,即对外界事物和刺激作出反应时,发生在心中的看不见的进程。

  这个目标促使希腊哲学家们开始了对心灵的不可见世界的探索之旅——也许我们可以称这个世界为内在的宇宙。从那时起到现在,心灵的探索者们在这看不见且未知的一片荒芜里越走越远。这段旅程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既充满挑战,又给人以启迪,一如人类在任何一片未知的海域或陆地上的探险,又如任何远离地球的太空飞行,还如任何在世界和时光边缘的天文探索。

  究竟是哪些人(近几十年不乏女性)感到发掘心灵这一广袤而无形的世界迫在眉睫呢?各种各样的人:隐修者、好逸恶劳者、狂热的神秘主义者、固执己见的现实主义者、保守主义者、自由主义者、真正的教徒及坚定的无神论者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尽管各执己见,但这些心灵巨匠们无不展露出一个共同特性:无论是谁,无论以何种方式,他们都表现为非常有趣、使人印象深刻甚至令人敬畏的人类个体。阅读他们中任何一位的传记和作品,我都感到很荣幸,荣幸能与他生活在一起,并从他的探索中受益。

  对人类发展来说,这些人所倡导的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比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更为重要。历史学家往往把技术进步看成是文化发展的里程碑,其中包括犁的创新、金属熔化及冶金的发现,以及钟表、印刷术、蒸汽动力、电动机、电灯泡、半导体和计算机的发明等。然而,比所有这些发现(发明)更具创新意味的是希腊哲学家及其后继者们对意识的认识。他们认为,人类可以观察、理解,最终甚至引导并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感情及“产生的”行为。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成为这个星球上全新的、完全不同的物种:唯一能够审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且能对之进行改变的动物。这在进化史上无疑迈出了巨大的一步。尽管在体格上我们与3000年前的人类差别甚微,但在文化上,我们却属于一个全新的人类,因为我们已变成具有心理认知的动物。

  这次心灵之旅迄今已历经2500个春秋。这次旅程是人类对自身行为真正原因的不懈探求,是所有人类探询的最大释放,也正是这本《心理学的故事》所涉及的主题。

  《心理学的故事(最新增补修订版)》读后感(五):读八卦历史,学心理学

  每每有人找我推荐学习心理学的方法,却不知门道时,总会推荐几本入门科普书给他们,先读了再问。

  但经常收到的回音却是,该书属于当枕头与催眠之最佳伴读书籍。尤其是国内的教科书,连张彩图都没有,一版版的术语,看得人直接就性冷淡了。

  《心理学的故事》这本书初看也会产生上述书籍的错觉:

  1.首先从厚度来说,非常适合做枕头,治疗落枕一流,加分;

  2.里面除了简单的实验演示,连个彩图都没有,加分;

  3.全书从头到尾密密麻麻都是字,标题也是一板一眼的,加分。

  于是,压抑了很久的内在冲动,终于鼓起勇气翻开了书,开始读读这些故事。

  读下来才发觉,实际上根本是在看故事书,于是就开始一个个故事看下来。如期叫心理学的故事,如果用地摊书的思路,就应该改名叫《心理学家的正史野史大揭秘》。

  从古希腊说起,谈老佛的情结,老冯的开山史,老纳的老鼠情,了不起的华生的情史,一直到心理治疗的各门各派的独家心法,认知心理学的进展,一一如数家珍。

  非常适合八卦又对心理学没有了解的外行小伙伴,或者读了太多心理学那些催眠大部头却从来记不住的专业小伙伴们阅读。

  从头到尾读当然风味更佳,但如果你是哪个心理学家的nc粉,特别翻到他的部分八卦一下也行。反正虽然我是看过多次,但看华生从给校长写信直接零学历入读数间名校,行为主义理论以及和女助手的出轨故事,再到他进入广告界赚到盘满钵满,真是超级热血啊!大有半泽附体之感!

  有兴趣的话,可以把这本书配合着心理学与生活一起看,你就可以说自己半只脚踏进了心理学的大门啦~

  其他心理学的入门书籍,少少人读书会的最火书单《踢开心理学的大门系列》,就可看到:http://book.douban.com/doulist/916150/

  《心理学的故事(最新增补修订版)》读后感(六):故事还是历史?

  本书是最新增补修订版,第一版在这里: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07667/

  装帧封面非常喜欢,大家可以看这里: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29036636/

  一说到故事,趣味就多一些,一说到历史,严肃就多一些。

  而这本书《The Story of Phychology》则用一个个故事将心理学的缘起于演变呈现给我们。

  向前追溯,心理学还远不能称之为”学“,经过2500年的发展,心理学彻底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公认的科学。

  书没读完,但里边的一些故事非常喜欢,案例的使用也非常切合,读起来很顺畅。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心理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心理学的故事(最新增补修订版)》读后感(七):《心理学的故事》(最新增补修订版)前言

  探索内心世界

  公元前7世纪的一场心理学实验

  公元前7世纪后半叶,埃及受制于国王萨姆提克一世。在漫长的统治时期,萨姆提克建立的卓越功勋数不胜数,其中包括将亚述人驱逐出境,使埃及的艺术和建筑发扬光大,为社会积累令人炫目的巨额财富,等等。更有趣的是,他还别出心裁地构想并指导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心理测试。

  很久以来,埃及人自认为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萨姆提克出于好奇,决定探索并证明这一观念。像其他优秀的心理学家一样,他的实验起始于一个假设:如果孩子在出生之后即被剥夺学习语言的机会,他们就会本能地说出某种最原始的语言——人类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语言。萨姆提克认为,这个语言应当是最古老民族的自然语言。而他想证明的是,这个最古老的民族是埃及人。

  为证实这种假设,萨姆提克征召了两个出生于下层阶级的婴儿,把他们交给一个边远地区的牧人抚养。两个孩子被安置在相互隔离的小屋里,享有舒适的食宿与照料,但不让他们听到任何言语。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追溯了这个故事的真正起源。故事出于麦菲斯的赫菲斯托斯教堂牧师之口。那牧师说,萨姆提克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倾听两个婴儿在咿呀学语时所发出的第一个音符是什么。

  实验成功了。在孩子两岁时的某天,当牧羊人打开房门时,孩子们跑向他,不停地重复一个单词,“贝克斯”。对于牧人来说,这个词没有任何意义,因而没有在意。然而,由于两个孩子此后经常叫喊“贝克斯”,他就将此报告给了萨姆提克。萨姆提克传令把孩子们带来,亲耳听到了他们口中说出的“贝克斯”。他不知所措,派人四处探访,从弗里吉亚人那儿得知,“贝克斯”是他们的语言,意即“面包”。这个结局让萨姆提克颇觉失望,因为它无疑是在告诉他:比埃及更古老的民族是弗里吉亚。

  今天的我们倒是可以聊以自慰了。通过对隔离条件下所抚养大的孩子的研究,我们已经得知:世界上绝对没有天然语言,一个从未听过别人说话的孩子是不可能说话的。萨姆提克受束于一个假设,并想当然地把一个咿呀之音认定为真正的单词。

  虽然如此,我们仍要敬佩他,因为他的所有努力皆为证明一个假设,而且,这一实验基于这样一个观念:大脑形成思想的内在进程,可以通过实证取得。

  来自神灵的旨意

  在萨姆提克之后的数代人中,再没有人对人类思想及感觉的形成进行研究、推理与评测。

  很久以来,不管是原始人还是文明人,林林总总的复杂自然现象总能引起他们的关注。他们或多或少地对这些现象加以理解与掌握:人们学会生火并控制它的历史将近40万年,设计与使用各种工具的时间也达10万年之久;在又一个8000年中,人类当中的一部分学会了如何种植并收获庄稼;在近千年的时间中,至少在埃及,人们开始了解人体的某些元素,发明了成千上万种医治各类疾病的处方,其中一些处方的功效相当不错。

  但在萨姆提克之后的近百年中,无论在埃及还是在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人思考过或尝试寻求过——更不用说影响过——人类自己的思维运转机制。

  这并不奇怪,因为人们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看作是鬼怪和神灵的产物。古代记载可充分证明这一点。譬如,约公元前2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曾多次以神的“命令”——通常借由社会统治者的口谕——指导人们在哪里及如何种植庄稼、授权予谁及向谁宣战等。其中典型一例是刻在泥土锥形柱上的一段文字。

  克什姆的麦西林国王在其法神的旨意下负责那个地区的种植,并筑造一块石柱……宁格苏,恩格尔(另一神)的英雄,按法神的旨意发起对乌姆的战争。

  关于早期人类对其思想与情感的产生所进行的猜测,更为具体的描写可见于《伊利亚特》。它记载的是公元前9世纪荷马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所描写的公元前11世纪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事情。普林斯顿的朱利安•简教授对书中叙述大脑及情感的功能的语言进行了分析,并发表了他的总结。

  总体上说,在《伊利亚特》中不存在“意识”……也就是说,书中没有涉及意识或智力行为方面的词汇。《伊利亚特》的词汇中在后来意味着智力等词意的,在当时有着不同的诠释,全都代表具体的事物。“psyche”一词,后来解释为心或灵魂,而在当时代表的是生命物质,如血液或呼吸。一个濒死的勇士把他的“psyche”流进土地,或在最后一口气里将之抛进空中……也许最重要的还是“noos”一词,后在希腊语中拼写成“nous”——此词后来渐渐发展为有意识的心田,而在《伊利亚特》中,它的最恰当诠释应该是“认知”“认可”或“视野”。宙斯“将奥德修斯控制在他的‘noos’(视野)之内”,意思是说,他时刻都在观察着他。

  在《伊利亚特》里,人们的思想和情感都由众神直接输入他们的脑海之中。史诗在开场白里把这一点表达得清清楚楚。故事从特洛伊被困的第9年开始,当时,希腊军队正为瘟疫所困,阿喀琉斯认为,他们也许应该从岸边撤离。

  阿喀琉斯把他的士兵召集起来——此行为源于白臂天后赫拉的旨意,因为赫拉看到希腊人一个个死去非常同情……阿喀琉斯对士兵们说:“我们要想逃脱战争和瘟疫带来的死亡,我认为必须撤退,返回家乡。”

  简教授说,诸如此类对思想与情感的解释不时出现在《伊利亚特》中。

  当希腊军统帅阿伽门农掠夺了阿喀琉斯的情妇之后,抓牢阿喀琉斯的黄色头发,警告他不能伤害阿伽门农的是天神……带领勇士冲入敌阵的是天神,在关键时刻给士兵以训示的是天神,争论并教导赫克托如何如何的仍是天神。

  其他一些古代民族,甚至在几个世纪之后,仍然相信他们的思想、视觉和梦都是神的旨意。希罗多德告诉我们,波斯帝国的建立者居鲁士大帝,于公元前529年进入敌对的马萨格泰人的领地。当天晚上,他在睡梦中看到了部将希斯他斯普斯的儿子大流士,双肩长出一对翅膀,一只遮住亚洲,另一只遮住欧洲。居鲁士醒来,把希斯他斯普斯传唤过来,对他说:“我察觉你的儿子正在密谋杀害我,意欲篡夺我的王位,我肯定这一点。天神一直关注着我的安全,每次危险来临之前都会警告我。”

  居鲁士大帝复述了他的梦,命令希斯他斯普斯返回波斯,告诉其儿子大流士,在大帝击败马萨格泰人之后前来晋见(然而,居鲁士却被马萨格泰人所杀)。大流士后来确实成为国王,但并不是通过密谋杀害居鲁士所得。

  古希伯来人也持相近的观点。《圣经•旧约》中,很多重要的思想都被看作是上帝的旨意。开始是上帝亲自现身发话,后来只听到上帝的声音。这里举三个例子。

  这事以后,耶和华在异像中有话对亚伯兰说:“亚伯兰,你不要惧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赏赐你。”(《创世记》,15:1)

  耶和华的仆人摩西死了以后,耶和华晓谕摩西的帮手,嫩的儿子约书亚,说:“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去。凡你们脚掌所踏之地,我都照着我所应许摩西的话赐给你们了。”(《约书亚》,1:1—2)

  耶和华的话临到亚米泰的儿子约拿,说:“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约拿》,1:1—2)

  紊乱的思绪和疯狂同样也成为上帝或其派遣的恶魔的杰作。《申命记》中把神智错乱看成是上帝对那些不服从命令的人的诅咒和惩罚。

  耶和华必用癫狂、眼瞎、心惊攻击你。(《申命记》,28:28)

  扫罗突然发生精神错乱,可归咎于上帝派遣的一个恶魔。大卫要给他弹奏竖琴以缓解病情。

  耶和华的灵离开扫罗,有恶魔从耶和华那儿来扰乱他……从神那儿来的恶魔临到扫罗身上的时候,大卫就用手弹琴,扫罗便舒畅爽快,恶魔离了他。(《撒母耳记》上,16:14,23)

  当大卫作为勇士的名誉超过扫罗时,恶魔的势力又猖獗一时。

  次日,从神那儿来的恶魔大大降在扫罗身上,他就在家中胡言乱语。大卫照常弹琴,扫罗手里拿着枪。扫罗把枪一抡,心里说,我要把大卫刺透,钉在墙上……扫罗用枪想要刺透大卫,钉在墙上,他却躲开,扫罗的枪刺入墙内。(《撒母耳记》上,18:10—11,19:10)

  心灵的发现

  公元前6世纪,似乎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新发展。在印度,佛教把思想归因于人们的感觉和知觉,认为感觉和知觉逐渐而自然地形成思想。在中国,孔子强调思想和行动,认为它们的力量存在于人的体内。

  变化更大的是希腊。在那儿,诗人和贤士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思想和情感。例如萨福,她就没有把嫉妒看成神的惩罚。我们可以欣赏到她是如何用现实主义的口吻来描述因嫉妒所受的折磨的:

  对我来说,神灵就像欢快的

  男子在你面前,盯着你

  挨紧你坐下,默默地聆听

  你银铃般的声音和

  恋人般的憨笑

  噢,这——这——搅动着

  我胸腔内那颗不安的心

  只要我能看到你,哪怕只一眼

  我愿意失去声音

  是的,我的舌头断裂,周身之上

  自心底涌起一股烈焰

  我一无所见,任凭一声咆哮

  响彻在我的耳畔

  ——阿提斯颂歌

  诗人和立法者梭伦却不以荷马的角度理解“心”(nous)一词,认为它属于理性的范畴。他宣称,一个人在40岁时理性(即“心”,nous)完全成熟,50岁时“理性和语言均处于最佳状态”。梭伦或哲学家泰勒斯——这两人出身不同——的看法与荷马时代的人完全不同。这一点记载于西方文明最简短、最有名的一条铭言里。这条铭言被雕刻在特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认识你自己。

  此后几十年里,希腊在思想、科学、艺术方面陡然出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全盛时期。自然史学家乔治•萨顿曾这样估计说:古希腊时期,人类知识在不到3个世纪里增长了大约40倍!

  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是哲学这个全新领域的出现与繁荣。在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城邦里,有这么一小部分贵族,尽管没有先进的设备和确凿的数据,却善于思考,渴望理解世界与人类自身。他们通过纯粹的推测来看待和解决许多领域里悬而未决的问题,包括天体、宇宙、物理、形而上、伦理道德、美学和心理学上的问题等。

  当时,哲学家们并没有用“心理学”这个术语(该词产生于1520年),也不把它看作一门独立的知识学科。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远比不上对其他基础学科的,如物质的结构、因果律的本质等。不过,他们还是对几乎所有心理学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辨别,并提出了假设。从那时起,这些问题就一直受到学者和科学家们的关注。这些问题包括:

  ——世界上是否只存在一种物质?思想是否与物质不同?

  ——人有灵魂吗?人死之后灵魂是否独立存在?

  ——人的思想和身体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思想是不是灵魂的一部分,如果是,它是否可以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外?

  ——人的本质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经验所得?

  ——人如何了解自己的所知?我们的观念产生于心田中,还是产生于感知和经验?

  ——感知是怎么起作用的?人对世界的印象是否真正代表真实世界的存在?人又是如何知道是或不是的呢?

  ——获取真正知识的正确途径是纯粹的推理,还是通过观察得到数据?

  ——逻辑思维的原则是什么?

  ——是什么导致了不合逻辑的思维?

  ——是思想引导感情,还是感情引导思想?

  在当今的心理学入门教科书中,几乎所有重要的论题,希腊哲学家们都预料到了,至少说在当时已初具雏形。更令人感叹的是,他们的目标竟然和当代心理学家的完全相同:探索人类行为的起因,即对外界事物和刺激作出反应时,发生在心中的看不见的进程。

  这个目标促使希腊哲学家们开始了对心灵的不可见世界的探索之旅——也许我们可以称这个世界为内在的宇宙。从那时起到现在,心灵的探索者们在这看不见且未知的一片荒芜里越走越远。这段旅程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既充满挑战,又给人以启迪,一如人类在任何一片未知的海域或陆地上的探险,又如任何远离地球的太空飞行,还如任何在世界和时光边缘的天文探索。

  究竟是哪些人(近几十年不乏女性)感到发掘心灵这一广袤而无形的世界迫在眉睫呢?各种各样的人:隐修者、好逸恶劳者、狂热的神秘主义者、固执己见的现实主义者、保守主义者、自由主义者、真正的教徒及坚定的无神论者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尽管各执己见,但这些心灵巨匠们无不展露出一个共同特性:无论是谁,无论以何种方式,他们都表现为非常有趣、使人印象深刻甚至令人敬畏的人类个体。阅读他们中任何一位的传记和作品,我都感到很荣幸,荣幸能与他生活在一起,并从他的探索中受益。

  对人类发展来说,这些人所倡导的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比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更为重要。历史学家往往把技术进步看成是文化发展的里程碑,其中包括犁的创新、金属熔化及冶金的发现,以及钟表、印刷术、蒸汽动力、电动机、电灯泡、半导体和计算机的发明等。然而,比所有这些发现(发明)更具创新意味的是希腊哲学家及其后继者们对意识的认识。他们认为,人类可以观察、理解,最终甚至引导并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感情及“产生的”行为。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成为这个星球上全新的、完全不同的物种:唯一能够审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且能对之进行改变的动物。这在进化史上无疑迈出了巨大的一步。尽管在体格上我们与3000年前的人类差别甚微,但在文化上,我们却属于一个全新的人类,因为我们已变成具有心理认知的动物。

  这次心灵之旅迄今已历经2500个春秋。这次旅程是人类对自身行为真正原因的不懈探求,是所有人类探询的最大释放,也正是这本《心理学的故事》所涉及的主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