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10篇

2018-07-30 05: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10篇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是一本由﹝美﹞威尔•施瓦尔贝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一):一位伟大女性的死亡哲学 ——评《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这本书登上豆瓣最受关注图书榜(非虚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书是7月份上市的,目前应该算风头已过吧——对于市场营销做得比较厉害的书,我一般会沉淀几个月,再决定买不买、读不读——除了避风头,也可以等到图书降价啊,比如手头这本便是双十一五折入手的,现在看到其价格又上涨了几块钱,顿时觉得超满足有木有。哎,这年头,那书价对像咱这样自费买书、义务评书的没钱人还真是伤不起啊。

  好,前面都是废话,下面正式开始

  很自然的,作为一个“爱书人”,我最初因为这本书的文案而关注它的,“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母亲、一个儿子和书的世界。在得知母亲胰腺癌晚期后,威尔一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件事并自然地跟母亲沟通。偶然的一天,他们开始阅读同样的书,两个人的读书会就这么开始了……从热门惊悚小说经典畅销书,从诗歌悬疑故事,从异想天开精神层次……他们探讨勇气信仰孤独感恩学习倾听甚至葬礼等多个话题分享着各自对文字和生命的态度观点。最终,他们可以真诚交换彼此对死亡的观点了。这本书是作者与母亲的亲身经历笔触温暖,不只是对母亲的追忆,也是爱书人的飨宴。”

  好吧,也许到这里还是废话,从下面开始看也行:

  对于“爱书人”来说,这本书确实是一餐丰盛的飨宴。作者在陪伴母亲生命中的最后两年时光中,与母亲一起阅读了超过100本书。更难能可贵的是,母亲和作者从各自的人生经历出发,对其中许多经典作品进行深入讨论,给出了精准点评,并用优雅语言将各自不一样的生命体悟一一奉献出来,与你我分享。书后附录了正文提到所有书的书单,豆瓣上也已经有热心读者将书单中译本集结到一起,做成了豆列,方便兴趣的读者查看。对于那些喜欢读书,却暂时不知道该读些什么书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弥足珍贵的读书指南

  显然,出版者和评论者都将注意力放在了这个卖点上。于是余秋雨大师”所写的推荐一如既往地“大气磅礴”:“一个人在生命垂暮时分的最佳选择,是与家人一起重温毕生最喜爱的一本本书。那情景,就像站在峰顶俯视晚霞下一座座自己曾经翻越过的远山,充满着沁凉而又恢宏的诗意。”所选的《纽约时报》的评论也是:“阅读时我发现自己在一张纸上涂写标题,这样我就能订购他和他母亲所关心书籍。”但事实是,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我对他们谈论书的部分基本上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说来惭愧,这本书后的那一串长长的书单,除了极少数几本看过,绝大部分连听都没听过——因此,这一部分本在预期中的阅读乐趣丧失殆尽。除非你已经阅读过里面的大部分书籍,或者决定加入他们母子的读书会,按照他们读书的顺序也就是本书的叙述进程,一本接一本地看完这100多本书,并将自己的感悟拿出来与他们对比、讨论、总结——这必定会令人受益良多,却也真没几个人能做得到,不信倒可以挑战一下试试

  幸好,这本书并不仅仅只是关于读书的事,作者不仅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呈现了母亲在确诊胰腺癌晚期之后所有的治疗生活工作详情,更是穿插回忆了母亲的生平事业及其对子女家庭伟大无私的爱。这不仅是一本有关母亲的回忆录,更是作者为母亲而作的精神传记。因此,除了适合阅读量巨大的书虫,这也是一本蕴含多样、层次丰富的图书,不同的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共鸣想想,这本书的作者可是美国经验丰富的资深出版人哟,他当然知道大众畅销书应该怎样写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呐。

  比如职业女性可以从作者母亲投身世难民救助公益事业中得到有关生命意义和职业价值启示;家庭主妇可以从作者对家庭关系描写体会到家人之间的超乎利益之上的温情;男人们可以从作者自身的教训中学习如何开始与父母交流自己内心思想。母亲们甚至可以从中体会到如何以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收到礼物立刻写感谢卡片(感恩)”,“没有提前十分钟赴约就是迟到(守时)”,“对人要友善(友善)”,“愉快地倾听,哪怕你不愿意(尊重他人)”,“每天告诉你的伴侣(孩子、父母),你爱他们(勇于表达)”,“手头准备足够多的礼物,这样永远东西可以送给别人(乐于分享)”(P90、P328)。

  于我而言,读此书感受最深的,则是作者母亲对待死亡的达观和勇气。随着年纪增长,死亡的阴影似乎也越来越多地掠过我们的生活。我们会无奈地看到至亲们逐渐离世,多年以后,我们自己也终将一个一个走向死亡,想到这些,多少会有些伤感绝望吧。我的一些长辈曾经说,突然在某个夜里毫无征兆地死去是最幸福事情,因为不用面对治疗的痛苦和对死亡的无尽恐惧。但我想,也许像本书作者母亲这样,知道自己的病情,知道自己大概会在什么样的时间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并且能在这之前,从从容容安排好一切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事情,不带一点遗憾离去,才是最幸福的吧。

  书中老太太从确诊到最终离世只活了两年时间,却做了许多健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为阿富汗图书馆建设项目倡议、募捐,去国外旅行,去佛罗里达度假,接受荣誉博士学位,争取更多时间与家人共处,举办生日派对……很难想象,一个在大部分时间都要接受化疗的人能做到这些。但如果通读全书了解了老太太一生的经历,以及她身上的优良品质,又不会感到太惊奇,甚至会发出“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啊”这般的感慨。关于老太太的人生经历,就留给大家自己去阅读中探索吧,我们在这里继续探讨死亡。

  除了有条不紊地继续生活,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质,更让我心生敬意的是老太太对待死亡的态度。尽管一开始听到护士无意中说出自己的癌症已到“四期”以及听到儿子的朋友罗杰所说临终前的种种痛苦的时候,老太太也会有些愠怒和失落。但她很快便调试过来,正视自己即将死亡这件事实,努力将身后事情安排清楚,甚至还会去参加老友的葬礼并与儿子讨论自己死后葬礼的细节。不知道是最后的阅读帮助了她,还是她的人生经历本身就足够丰富到能让她平静地面对死亡,或许二者兼而有之,总之,老太太的这份勇气和安宁把我震撼到了。有了这份勇气,她才能从从容容继续与社会保持联系,参加各种慈善晚宴鼓励儿女各自去忙自己的事业,不为自己操太多的心;对所有在她生病期间表示善意的朋友或者陌生人表达感恩。甚至连把自己积累的所有航空里程一一分配给子女这样的事情都考虑周全了。

  我们不愿意谈论死亡,却不得不面对死亡。面对这未知而又必然命运,我们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也许作者在书中所说的这句话,多少会让人有所启发:“我们所有人都会离去,没有人知道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几十年后,也可能就在明天,我们能做的,只是尽量充实地度过每一天。(P100-101)”可以说,作者母亲在最后日子里的表现完美诠释了充实度过每一天这句话的涵义

  老太太不可思议地在癌症晚期确症之后活了两年之久(一般人两个月到半年左右),这也许和她乐观坚强心态有关,但家人们的悉心照料和良好的医疗救治也是功不可没的。然而这个一生热心慈善公益,喜欢帮助他人的老太太并没有将这一切看作是理所当然。她不仅反对“过度医疗”,认为临终治疗应该适可而止,只应是为了提高生活品质而不是延长生命。甚至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还在思考这个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她委托儿子在博客上写到:“她认为她能够得到妥善的医疗照顾,是因为她很幸运,也认为像她一样辛苦工作的人,却没有医疗保险是极端公平的……(所有人)都必须得到公平的、等同的待遇”,呼吁她能影响到的人支持奥巴马和他主导的医疗体制改革。想到我们国内的医疗乱象,那些享受特护的高干们浪费了多少本该属于全民的医疗资源,不由得叹了一口又一口的气。真心希望老太太“所有人能得到公平、等同的医疗待遇”的愿望不仅能早日在美国实现,也能早日在中国实现。当然,如果中国能比美国更早实现,我们更欢迎,对不。

  说到这里其实已经跟读书没有多大的关系了。事实上,在这本书中,读书确实也只是一个线索作用,作者用读书会的形式,与母亲讨论交流,有意地引导母亲谈一些他想知道以前也从没问过的事情,通过这种间接的交流方式,才借着这个机会慢慢深入了解到母亲的人生和思想。而读者也在阅读的过程中,跟随作者的步伐,一步一步走近了老太太那丰富博大的内心世界,一位既高尚平和既完美又亲切的伟大女性形象跃然纸上激励着读者去阅读、思考并勇敢地面对世间的一切,就像老太太自己说的:“书是人类有力武器,它对抗恶、死亡与恐惧。”

  (2013年11月17日)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二):庆祝过去、活在当下、悼念未来

  一个人在生命垂暮时分的选择,本书提供了一种方式,与家人一起重温喜爱的书本,一起阅读喜爱的 书籍,分享交流感悟。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玛丽安在癌症治疗的最后两年时间里,同自己的儿子开始一起读书,分享书中感悟;本书不仅让读者能从侧面看到美国家庭氛围,美国的医疗体系缩影,了解美国社会的一角,还能感受到在垂暮之年的玛丽安对于生命的不舍,对于病痛的坚强从容,为了自己热爱的公益、人道主义依旧奔走呐喊,治病、读书、采访演讲、慈善,关心奔走于阿富汗图书馆的援建,关注祈祷恐怖分子绑架好友安全,不忘晚辈教育,面对病痛的积极乐观的态度,会让每一个虚度时间的人感到汗颜。

  这本书让读者收获了一系列的书单,同时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学习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同时为之努力并发现自身的力量;面对苦难积极面对,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不应感到遗憾和后悔;在面对亲近的人即将离世,同时需要做的是庆祝过去、活在当下、悼念未来…

  “天国降临,假如你不愿祝福他的王国,那么不要为之祈祷。假如你愿意,不能只靠祈祷,还必须为之努力。”这是一本让人心灵激荡的书,一本让读书的人更执着于读书的书,一本值得反复翻看的书。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三):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书读到一半的时候,开始在微信推这本书。或许是读书太少,很少让我遇到颇有感触的书。伴着母亲的离开,这场读书会结束,开始写这篇文章。我想了很久该如何开始,无奈思绪有些乱,不知道从何说起。

  看「天堂遇到的五个人」时候,我曾想,如果一个人能知道他何时在何地死亡,是多么拉风的事情。读完这本书,才知道坦然等待死亡是一件亟须勇气的事情。母亲开始交代她的后世,关于讣告要怎么写,悼念会要怎么开,对于一个常人来说何其残忍。我突然为自己觉得生活太困难偶尔闪过轻身的念头而感到可耻,可以说,这是一本让我对生活重燃信心的书。我想我已经过荒唐的年纪,总该做些正经事了吧。

  我们过得太匆忙忙碌忘记亲情需要维系。又或许并不是不想维系,而是不知道如何去维系。前几天跟母亲聊天提起,有空的时候想接触中医的东西。恰巧近期母亲对人体穴位的事情很感兴趣,表示也想看些中医类的书。近期跟母亲的关系不是非融洽,厌倦了聊八卦的我,似乎对母亲很多话题有些反感,反而喜欢一个人独处。这本书给我启发,或许可以试图找些我们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让这种关系得以缓和

  最近开始整理近两年读过的书,也写些小评论什么的。开始觉得有些耗时间,但想想困难的事情或许会有些帮助。后来发现看书的时候会更投入些,看完之后偶尔还会思考些,甚至还会受其影响做些改变

  我想这本书给人的启发不仅仅是关于亲情的维系,关于同孩子的沟通,关于面对死亡,关于感恩,关于对第三世界的关爱

  相信我们都能从书中得到想要的。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四):在准备好死去的路上

  也许只有一开始就已注定结局,我们才会真正的静下来关注过程的百转千回

  接纳,然后放下。说来轻巧,又有几人能做到。面对绝症显著的日渐消逝的生命体征,再也见不到的儿孙未来,必须“准备好死去”,不容商榷。

  但命运遇到这样一个独特女子,也只能摇着头微笑吧。因为她目睹过最艰险的事情,却对美好的事情深信不疑

  书中最触动我的有四个部分:

  关于选择。文中如此有计划条理的母亲,却一再鼓励“我”辞职。因为当你拥有辞职的选择权的时候,已是足够幸运的事情。这让我想到之前另一位名家说的,为什么要让孩子读书,因为要让孩子有更好的视野、能力与积累,当他面对求职时,能有自主选择工作的权利,而不是被动的被他人挑选。选一份能带来成就感且有时间的工作,因为有成就感能让他实现自我的价值,而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则能带来饱满的人生。这就是选择权的价值。

  关于感恩。我们常常和书中的“我”一样,为各种形式上的“感恩”所累:外出旅行时要时常想着帮谁带什么礼物,收到礼物时想着如何还礼,还有各种随口的、处于礼貌的谢谢,我们真的感恩吗?还是只是为了显示我们是有礼貌、有涵养的人?而书中的母亲说,感恩并不是指一定要回馈一些东西,而是当你得到祝福时的感受,感受到家人与朋友对你的关心,你的心里就会充满喜悦,这就是感恩的真谛。

  关于阅读。有一段时间,我爱看书,看过的书数量飞升,可回首时却脑袋空空,印象里没有书中的所爱所恨,只是看书当刻的感受,原来是爱上通过看书隔绝外界时光流转的感觉,那个与他人无关、与世界无关、甚至与我无关的我。可这本书里的母亲,坚持读完后思考、与人分享,坚持阅读不是一件仅仅打发时间的事,而是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让你用不同的角度观察身边所有的人,并去思考这是否是你愿意祝福的事情,如是,请无悔付出。

  关于临终关怀。因为家有病人,出入医院已是常事,常看到国内病房里,佝偻的瘦削的蜷缩的身躯,或者插满管子的布满针孔的青肿的手,伴着护工粗鲁的翻身不时的抱怨,家人无言的陪伴烦躁的哀叹。何来关怀?可书中母亲,临终前仍可飞赴他乡支持公益或全家团聚,可以在被问“你希望我问你感觉怎么样吗?”时选择说不。如何让一个人有尊严无遗憾的离开,国内须从硬件、软件、身心各方面加速改善。毕竟我们很快也会老去。

  陪伴病人终究是件辛苦的事,尤其是时日不多的临终病人,但书中字里行间渗透着的温暖,分明说着,不,是母亲陪“我”走过这段路,以坚强柔韧的性格指引我,以感恩分享的理念浸润我的余生。

  我在想我的母亲。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五):好的生活品质比延长生命更重要

  这本书已经买了一年有余,是我刚刚搬回家所买的第一批书。已经忘了是在哪里看到过这本书的推荐,但是在我拥有这本书后,我才注意到它经常会出现在一些主题书单的推荐中,比如:那些关于书的书、关于母子亲情的书、看后给你生活的力量的书等等。这些书单的主题已经透露了这本书传达给我们的所有元素。

  本书作者通过回忆母亲确诊癌症后与母亲阅读相同的书并定期交流读书感想为主线,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厚的感情,并侧面反映作者母亲虔诚、勇敢、无私,坚强的品德。

  这是一本超出了我的预期的书。拿起书之前,甚至在买这本书之前我已经通过各种渠道的介绍,模糊的了解了这本书的主线和表达的感情。也许就是在我未看之前遭到了诸多剧透,反而让我失去了好奇心,迟迟没有真正翻看。而当我将这本书全部看完后,我甚至有些后悔冷落了它这么长时间。合上书后的诸多感受,绝对不是任何介绍,评论所能涵盖的。而它也绝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其他书的书。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六):如何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昨天到货,认真看了几十页。今天上午从头到尾粗粗翻看了一下。

  作者母亲患了胰腺癌,两人平时都有读书的习惯,在这样一个重大变故前,两人之间的交流有意无意开始围绕着自己近期读的书、以前喜欢读的书来展开。正如作者所说,通过书本这个媒介,他们可以谈论一些无法直接谈及的话题,慢慢地,变成了两人参与的读书会。顺着母亲病情的发展和看病的过程,穿插回忆了母亲的过往生平,还有他们正在读的书。这里面提到的书,我基本上都没有读过。但这不妨碍我从中搜寻我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书中的一些细节很有意思。 母亲患病后的心理想法、看病时候的一些经历、母亲年轻时候的美国社会背景等等,让我对美国一个中产家庭的日常生活有了更感性的认识。里面有些做法也是带有美国特点的。目前生病时,朋友们怎么送礼;母亲开博客,好让家人朋友知道她的近况等等。

  这本书没必要从头到尾细细看,重点看几个章节,了解作者的意图和写法就OK了。然后可以放在书柜里,有零散时间时,可以拿出来,随便挑出一章细细看一下。如此这般,把这本书读完。或者说,这本书也不一定必须要读完,哪天经历了什么事情,想起了这本书时,再去看也许会更有价值。

  (儿子看儿童绘本有自己的兴趣,虽然只有3岁多,但也会挑书,有些书反复看,有些书基本不看。我虽则貌似喜欢读书,但实际很少看书,直到结婚后,在先生的影响下才逐步养成读书的习惯。和先生有时候也会探讨书中的一些观点,但通常是一些比较实用的书。和家人一起读书,一起探讨书,在讨论也许会发现自己,也可以获得和家人的进一步交流。这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七):对生命的致敬

  这是一本如果读完不为之起立致敬,都显得不够富有诚意的书。虽然看名字会以为这是一本心灵鸡汤类书籍,但其实它是以平静叙事的方式,来讲述一个儿子眼中一位母亲在确诊罹患癌症后的接近两年时间里,对于自己事业的一如既往的态度,和两个人之间建立的“读书会”的品评。没有一丝一毫的煽情成分,纯粹的记录。语言平实却极富功底,从阅读的层面来说,读到这样干净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愉悦。

  我们的主角母亲玛丽·安·施瓦贝尔,她“如此充沛的经历蕴含在一个纤小安静、面带微笑、衣着优雅的女性身上。她衣装传统、外出午餐,也经常去世界上条件极端恶劣的地方。她曾是巴尔干半岛的选举监督,曾在阿富汗遭遇过枪击。玛丽·安目睹过最艰险的事情,却对美好的事物深信不疑。”这是去世后,她的挚友对她的评价。

  作者在后记中说,“母亲曾经告诉过我,不要对恶视若无睹,要相信我们可以用行动来改变它。她对于书籍的信念从不曾动摇,她深信书籍是人类兵工厂最为有力的武器。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是参与人类对话的方式。”

  我曾经和好朋友聊起,说为什么不怕也许生命终究孤单一人?她说,我还有书。一度我认为读书是逃避生活而保有自我的一种方式,但是这本书正如作者所说,在这个生命临终建立起的“读书会”中,他在陪伴母亲的每一个小时里,彼此交换的那些对于书籍的看法,每一次的推荐,每一次从手中递出去的书中,都传递着亲情。他们的很多观点不一样,但是他们都能从理解的角度去看待对方眼中的书中的世界。

  而这位母亲并不是一位学究,她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她切实地把从书中所汲取到得一切,贯穿到了生活中。作为大学校长,她一生所传达的教育理念是无法估量的。她致力于在阿富汗建立的图书馆,最终得到了政府三百万美元的注资。作者多次描写母亲是他一生中所遇到过的最谦和,最善意的人,能和任何陌生人建立起信任,而这信任是建立在智慧上的。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我想她一定坚信付诸这个世界多少善意和努力,就会在生命的最后收获多少满足。

  书中值得思考的句子不一而足,读时仿佛看到一位智者的谆谆教诲,也会让人联想到母亲的坚强。她不自怨自艾,不自怜,总是希望以最好的面目呈现在众人面前,做更多的实事,不愿浪费一分一秒在对生活无益的东西上。即使在最后的日子读到关于死亡的书籍,也能正视它。多么勇敢的人儿啊。

  除了对于母亲的敬佩之外,书中列举了约150本他们谈论的书籍。就我个人而言,每当看到他们谈论我所阅读过的书籍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欣喜,仿佛我也成为他们读书会的一员,可以去畅快探讨人性。同时也深感自己时间的浪费和阅读面的狭窄。总之,2014年第一本五星书籍非它莫属,如果你喜欢读书、喜欢看纪录片或者传记,并且对生命的终点一直好奇但缺乏认知,推荐阅读。

  最后,正巧有朋友在谈论想要回到青春时代。我想了想自己,人生憾事太多,但是从未有过希望翻回头重来的意识。我认为任何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精妙之处,人类就是应该这样走到终点。至于阅读,以文中母亲的一个观点作结:如果总是想找到不累和非常安逸的时候再开始读书,那么就永远也不可能开始。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八):书的力量

  一个母子情深的作品,拿起放下此书三次。不屑于开始的洋洋洒洒介绍各类读书,差点看了一半丢回书架的作品。最后却为其母亲离别而依依不舍。阅读不仅给了她力量,给了她幸福。更是社会力量的写照,国人0.7的阅读很难改变什么,如果向这位母亲那样,自己身患癌症还要让座给别人,觉得别人转弯时抓不住的可能比她大,这是何种力量支撑她。一个再真实不过的人,却闪耀无比。

  母亲选择了凌晨离开亲人,用最后的行动演绎着她的话:“她是多么幸运”,有人不知幸运,有人选择幸运,有人害怕幸运,有人.....太多的人没有意识到、选择好、做起来这份“属于自己的幸运”。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好似自己的经历,开始是游离于书本之外,游离于幸运之外,可读到最后却收获有太多的感动和太多的幸福,觉得有太多的书要去看,有太多风筝去追寻。

  慢慢合上书,却是另一个新的开始!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九):想起了母亲

  总会怀想以前母亲为我讲故事的日子,虽然因为文化不高,这段美好的时光不长,但是那是我一生不能忘的记忆。 现在每年休假回家,母亲总是让我给她抄抄电话薄,或者写一下房屋出租的告示。后来有一次,母亲说因为文化不够不会用拼音发短信,我就去给她买了一个可以手写的手机,晚上她就给我发了一条:晚上回家吃饭吗?霎时泪眼婆娑,原来母亲辛苦学发短信只是为了在不影响我工作生活的时候,同我多一次对话。后来母亲笑着说,为了发那条短信,整整用了快半个小时,瞬间眼泪就流到了碗里。 过了几年,母亲打电话问我能不能教她聊微信?我就在2400公里以外的电话一边慢慢的教她,没过多久,她就给我发来了第一个视频聊天。 现在母亲也会没事儿加到他们几十年同学当中的微信群中聊天,也会看看美食,养生的公众号,也会在我某一次朋友圈刷过后就发来信息,关心生活冷暖。 现在,我也学会了在有事儿没事儿的时候发个朋友圈,说说我现在的状况,因为我知道,2400公里以外,还有个老人在悄悄的关心着我,我也用这种最时尚的方式,让她安心。 我和书的作者用的方式不同,但我们的心一样,只是为了让赋予我们生命的那个人,安心。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十):每一个结局都应当被延续

  本来是为了增长书单而读的,在我看来是治愈类的书籍。可是很快被开篇的一段话打动,威尔的母亲问他关于《终得安全》的主人公是否能撑下去的问题。

  一贯只是将书籍作为灵魂的慰藉,甚至作为短暂逃离尘世的避难所。将所有的情节故事,看做一纸经历,合上书,一切便戛然而止,与现实断然分离。而从未想过延续书中人物的故事,顺着作者的思路,给他们一个能令自己满意的结局。

  我想学会长远地看将来,总好过草率地判定现在。

  作者的文笔真的算不上好,一些地方的描写过于直白、赘述,衔接显得逻辑不清,当然这些也许都和翻译以及个人喜好有关。但死亡本身就是非常能勾起情感共鸣的一种题材,加之作者母亲本人有非常迷人的人格魅力,所以完全不妨碍这本书依然是一本值得去读,并且能被吸引着很快读完的书。

  随着时间的推进,在不同的时间点,书中会截取部分其他书籍的原文,这种截取显得非常恰当,并且在打动人的同时,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启示。

  比如,在爱丽丝门罗的新故事选集《太多的幸福》中,作者引用了这样一句“人们用‘逃离’这个词来描述小说。她可能为此与之争辩,不是调侃而已。逃离本身就是真实的生活。但这一点太过重要,所以根本不能用来斗嘴。”

  再比如,引用夏目漱石的《心》,“如今我们生活在充满自由、独立、利己的环境,而要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孤独。”

  这些文学巨擘的一针见血,以及深厚的文字功底,对于写作有非常大的启发。

  作者母亲的待人接物,同样给我很深的触动——对每一个陌生人微笑;竭力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不提前十分钟参加约会就是迟到;充实安排自己的每一天……这恐怕就是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吧。

  整本书的时间线就是作者母亲玛丽安的生命线,随着书页越来越少,玛丽安承受越来越多难以忍耐的痛苦,看书时的心情也越来越复杂,但好在玛丽安情绪自始至终都非常平和,于是读者的情绪也会随之变得平静,只是适度地泛起一些同情。

  因此,这样的泰然以待改变了我对死亡的看法,让我开始认为也许死亡并非曾想象的那样恐怖。归根结底死亡只是对还在生的人的折磨,但对于将死的那个人,那种感觉也许就像是一场很长很长的梦,从中断断续续地醒来,再沉睡过去,甚至分不清梦境与现实,直至不再醒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