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10篇

2018-01-22 21: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10篇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是一本由[美]威尔·施瓦尔贝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6-8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一):漫谈读书会

  “读书会”是一种古老的书虫分享方式。早在公元2世纪,读书就是修道院的主要活动,修士和修女们专心阅读理解圣经的教义。伟大宗教总是在表达对书籍的热爱,大部分的书籍都有着宗教的影子。15世纪的“纺纱杆福音”就叙述了一段女士之间的读书会的逸事,有人朗读、有人讨论。在现代欧洲的村庄里,依然有村民选择几本书,读完它,在图书馆碰头,讨论它,然后去附近的酒馆喝几杯。

  网络时代,豆瓣等网站成为了虚拟世界的读书会。 读书会的开场白总是“你最近在看什么书?”,然后是书虫们的自我介绍,对书的兴趣让书虫联系在一起。书籍成为了书虫探索彼此思想的媒介,可以很自然地探讨平时无法讨论的话题。读书总是让书虫的聚会有着无数的共同话题,可以共同对周围本来已经熟悉和习以为常的世界产生新的观点。但线下的读书会仍然是许多书虫喜欢的方式。而《生命最后的读书会》里作者母亲的读书会,就发生在母亲发现得了胰腺癌之后,因此每一本讨论的书,就有了特殊意义

  每种阅读,都需要分享,读书会就是最好的形式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二):走出自己内心的孤岛,做要做的事,爱该爱的人。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这本书关于母亲,关于读书,关于对人生、思想、信仰、甚至是死亡的看法书名就说了是生命最后,是因为作者的母亲罹患了癌症,在陪伴母亲最后的日子里,作者与他母亲通过读书,更加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不仅让母亲在痛苦的日子中有了精神的寄托,更使他们可以达到思想上的沟通交流。书籍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话题,可以是人生,可以是哲学,可以是宗教信仰,也可以是从生到死。其实,书籍向来都是思想传递的最好载体,文字记载了思想,让写作者表达观点,让读书者参悟道理。本书的作者,并没有像是母亲回忆录般描写母亲的过去,他通过另一种方式寄托了对母亲的情感同时,他也在书中介绍了不少优秀书籍,说了他为何喜欢,如何理解。读过此书,更有一种想要读更多书的冲动,也想与身边的朋友尝试一下这种读书会的形式。同一时间,阅读同一本书,定期交换观点,分享看法,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是灵感产生的源泉,也是拉近朋友间距离的新方式。读书,确实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共同话题,也可以让不熟悉的人瞬间热络起来。在书的世界中,没有对错,只有观点的不同,在书的世界中,人与人的交流可以敞开心扉,走出自己内心的孤岛,做要做的事,爱该爱的人。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三):THE END OF YOUR LIFE BOOK CLUB

  “Permanent is not; impermanent is not; a self is not; not a self (is not); clean is not; not clean is not; happy is not; suffering is not”

  非常非无常,亦非我无我,净不净苦乐,是故无颠倒。《七十空性论》

  作者威尔的母亲,一位独立勇敢善良拥有智慧女性良好教养与学识,让她成为了美国第一代能够按照自己意愿工作的人。学习的意义在于认知世界和自我。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你必须用尽全力,才能显得毫不费力。”你想要选择职业,而非被工作选择。那就要求具备扎实的功底。越努力、越自由;越自由、越快乐。所以努力=快乐。

  母亲在73岁左右被诊断出罹患胰腺癌。突如其来的噩耗,并未使其对生活减少热情。反而让母亲更珍惜余生。

  这本书取名为《生命最后的读书会》有两层含义。其一:整本书主要记录了威尔和母亲在确诊癌症后的日子里,开设了一个只属于他们俩人的读书会。地点医院的门诊厅。内容:将俩人看的书进行深入探讨。其二:我们人生中阅读的每一本书都可能生命中最后的一本。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未知的时代,不知明天会如何,灾难是否会降临。

  读书真得是一件低成本,受益良多的好事。我们从中获取知识,进化心灵,我们了解世界,也了解了自己。我们变得更加豁达宽容

  《盐的代价》一书里,母亲写的纸条:

  “我们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得益于其他人的恩泽。而这与欠债于某人并不相同,我们拥有的一切都要归功于每一个人。人生也许会瞬息万变,因此每一个让你人生步入正途、稳步前进的人,都应该感激,不管他们饰演的角色如何卑微。只要给予别人友情和爱,那么你近旁的人就不会轻言放弃。无论哪种友情和爱的表示都会让一切变得美好。”

  母亲有着很多爱好:旅行、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看歌剧、结交新朋友。当然最热衷的还属读书。

  临终前夕,威尔一家和护理工日夜轮换陪伴母亲。他曾写道:母亲的卧室,一整面墙、床头柜,枕边、身边全是书。这些书成了母亲的老师

  书不仅陪伴母亲走过最为艰难的岁月,也让儿子受到更多的启发、领悟更多的道理。那些不知如何开启的话题和疑问,因为这场特殊的读书会,让母子之间的情感又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最高级的沟通或许就是心灵沟通了吧。

  “母亲教育我们‘人的价值高于物质’,父亲则教育我们‘整洁第一’”

  威尔的母亲不仅如此教育子女,更是严于律己。这也是她自己的人生信条。值得一提的是她对于工作恪尽职守,并且积极加入公益事业。为阿富汗图书馆的建立,奔走告急。亦或是因为收到一张来自菲律宾修女的明信片而义无反顾的和女儿妮娜前往泰国难民营工作。她曾与死亡擦身而过,也经历过最艰苦的生活。这些并非强求,都是她自愿而为。是怎样的一种高尚品格,才能让这样一位“瘦小孱弱”的女性散发熠熠光辉。可她从不以此自居,觉得自己所为犹如冰山一角,并非勇敢之人。“一切自愿的勇敢都不是真正的勇敢(可控),一切被迫的勇敢,才值得被人敬仰称赞。(不可控)”

  母亲作为女权主义者,职业女性。她能把事业(国际救援委员会成员、流浪妇女委员会理事长、哈佛入学主任高中校长大学的咨询顾问)、家庭打点的井井有条。她觉得她能做任何事情,只要付出努力与坚持

  “内观”告诉人们要对一切事物都心怀感激之心。当你进行了建设性人生内观练习时,你的人生出现一个接一个的小奇迹,你也会开始留意生活中顺遂的事,而不单单留意那些不好的事。

  母亲感恩身边的一切。收到礼物要回感谢信。若是得到陌生人的称赞,心情变得越发明媚。她希望身边的人,不因她而感到困扰或悲伤。她曾经就感谢悼函的内容,强调去掉“异常悲痛”,另外用蓝墨水替代黑墨水。这些细枝末节无不体现出她的善解人意

  那些适用于我们,萦绕我们的美丽和奇迹,是快乐、勇敢,还有让美梦成真的努力。为什么不让那颗备受滋养的心,相信自身的力量呢?为什么心不能好好对待一直温柔地指引、教诲灵魂,谛听灵魂的声音,相信未来值得以往全部的付出呢?

  母亲生命的最后两年《每日的力量》一书总是常伴左右。这本书带给母亲活下去的力量。母亲不怕死,只是有很多事还未完成。她渴望多活些时日,尽其所能,打理好一切。正如母亲最后看此书的那段文字:“假如你不愿祝福他的王国,那么不要为之祈祷。假如你愿意,不能只靠祈祷,还必须为之努力。”有质量的生活也是努力的一种体现。

  整本书读的酣畅淋漓,仿佛作者的母亲就像自己亲近的“外婆”,她用强大毅力信念,为生命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一生荣耀不是能活多长,而是能活多广。

  我们应该多读书,不为读而读。

  “好书的卓越之处在于,它们不仅让你看到不同的世界,而且让你从不同的方面观察近旁的所有人。”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四):温暖的人生

  读书,我们还记得最近一次读书是啥时候吗?如果再沿着想想,还记得和妈妈一块读书的情景吗?小时候!这是我的答案,我想这也是很多人的答案。和妈妈一块读书,除了小时候,教唱儿歌,或是拿一本识字手册,教认字, 又或是指导一下做作业,其他的,如都读同一本书,又或是交流读书心得,这些事,没有。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讲的是我们少见的,母子同读书的交流故事,而且是一位癌症末期的母亲和一个著名畅销书《长尾理论》作者的读书故事!当我翻开书,很快就被书中的情节吸引。面对至亲癌症末期,生命最后时刻,作者全书没有大悲的语调,以一种很平和的笔法,回忆起和生命末期的母亲一块读书的故事。应了一句古语,腹有诗书气自华,爱读书的人就是不一样,作者如此,他的母亲更是,她平静的接受,仍维持和病前一样的工作和生活,组织家庭活动,安排国际救援协会到乌干达,继续为筹建阿富汗图书馆奔走,只是多了一样,定期到诊所化疗!而且,小女儿得知她病情,要放弃到日内瓦工作而留下陪伴,她坚持不需要。

  看此书,也是一次母亲教导儿子的重温,例如,她教我们做决定前,要先想一下决定后会不会后悔,要做两手准备,当陷入两难时,那个在需要时能重新再来的一个是最佳选择。看此书,也是一次学习如何和重症病人交流,例如,我们平常习惯说,你感觉如何?但会给人有些咄咄逼人,应该说,你想说说感觉怎样吗?

  看罢,我要读更多的书。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五):书有对抗死亡和恐惧的力量

  还是习惯在飞机场买一本书带在身边,飞机场不是很好的买书场所,好不容易挑选了这本,虽然外皮有些破旧,也只剩下最后一本,还是激动到抓在手里一直没放下,就怕一松手就和我的缘分尽了似的。等待的碎片时间里把这本书读完了。果然让我的旅行变得温暖和充实。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得了晚期胰腺癌的母亲和一位书籍出版商的儿子的两人的读书会。在医生宣判四期胰腺癌,无法手术治疗情况下,靠着一本书一本书的阅读,交换书籍,交流心得,母子俩找到了最佳的交流时光,这是一个癌症母亲给予儿子最后的礼物。或许是书籍给予人希望和平静的时光,这位得了最凶险癌症的母亲存活期远远超过了平均值,达到几乎是奇迹的22个月。

  书里有癌症患者及家属的心路历程,书籍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渡过他们艰难的岁月。当不得不面临关于死亡的话题时,就用相似的书籍里找到答案,在谈论别人的故事里的情节,心照不宣的解读自己面临的窘境。

  书的后面对信仰,临终关怀和安乐死都有很多描写。这位心中有大爱,无私的母亲,在患癌期间也不忘记阿富汗图书馆的项目推进。同在难民区志愿者的经历,也让她与自己的女儿亲密

  虽然有癌症这个恶魔,但这家人互敬互爱,为社区,为贫困者,为需要帮助的年轻人,为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难民默默无闻的做了很多事。这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母亲,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她的一生为子女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在生命和情感的尽头,阅读是最好的庇护和救赎,悲伤,却不沮丧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六):爱书亦在爱人

  白岩松在谈及读书、出版、新闻、话剧、音乐相像点的集中体现时,说:“意义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负载着意义的细节才有意义。” 就我读来,《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就是这样一本细节有别于且大于意义的书。 书中,患癌症的母亲与曾从事出版业的儿子之间,在除却普通母子关系之外,一个自然的联结就是一起读书。“这件事情在我们两个人之间具有特别的意义,就连我们彼此都很少提及。退一步讲,哪个读书会会仅仅有两名成员呢?” 固然疾病和死亡是这个家庭要像面对其他所有问题困难一样来直面的现状,固然全书贯穿始终的也是如流水记事般的治疗、陪伴、聊天与过节诸类事宜,人间亲情和生命相互的支持如常显现,但正因为有“读书会”的存在,一切变得与众不同,其体验也多惹人尤其是爱书人羡慕。 对于母亲来说,其书单就是她生病以后的心灵履历吧;而对于儿子,与母亲一起完成的书单承载着他与母亲共同度过的最后岁月,是抓住了母亲给的陪伴她的机会,是记忆宫殿最隆重的珍藏。他们不止就书的内容、写法(如二人都对小说的开头情有独钟)或各自的欣赏点展开谈论,还交流自己的命运及对彼此的认识和理解:“书籍成为我们探索彼此想法的媒介,让我们可以自然地探讨那些我们关心但又不太好开口相询的话题,也能让我们在焦躁紧张时不至于太尴尬。”并且,对正在进行的阅读本身和就要来临的死亡这种无比具体也抽象、无限靠近又令人生畏的话题,他们也不乏忽略,或说甚为重视。 身为儿子的作者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太多想看却看不完的书,太多该做却无法做到的事。而我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一个道理:读书跟行动并不矛盾,阅读真正的敌人是死亡。” 母亲更坦言道:“抽象地阅读死亡并不困难。当然,我喜欢的人物死去时,我是难以接受的。你会由衷地怀念那些人物,即使不同于你怀念现实生活中的人,而你还是会怀念书中的人物。……我不认为死于癌症更不幸,相比于死于心脏病或其他疾病,以及意外或任何其他事情而言。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真实的生活。假如排除掉与死亡相关的书,那么就没有几本书是我们能看的了。” 我觉得,越是爱书人,越能体会这深刻的幸福吧。因为有时候,针对一本书产生的互动,或者就是一些时刻迫切地想要与人说说哪本好书或书中某片段的心情,常常像无头行尸一样闯来:无论是单纯的还是复杂的感言,你都无从交付。如果你旁边有人,你会禁不住在自己笑出声或感慨万分之后,与他分享当下的思绪,就算对方寡淡无言也没关系——因为这已经算不错得了。 我想起自己大学时两次印象深刻的阅读体验:第一次看得停不下来继而独伴深夜的书是赵长天的《不是忏悔》,第一次看得激动不已的书是史铁生的《写作的事》。如果说前一本是因为时机不对——后半夜室友都睡着了——的话,那么后一本实在是因为场合不对:刚上大三的冬天,我陪高一级的好朋友学习,坐在人满为患的考研自习室,真是感到不能自抑地开心,然而我只能一遍遍同自己回味此间种种之快意。后来我渐渐能够以做札记、写书评等方式来纾困——也无非是读和写,依然单调得很,但自给自足。 不得不说,作者的成长环境对于一个后天的爱书人是极有吸引力的: “到了周末,母亲和父亲在客厅各自看书,而我们可以选择坐下来看书,或者选择自动消失。” “回想起来,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并非是母亲急匆匆地去干什么,而是她安静地坐着,在客厅中央,头顶上方一幅保罗·詹金斯的画作,色彩绚烂。壁炉里点着火,她的膝上盖着一条毯子,她的双手则伸出毯子外捧着一本书。我们也想跟她还有父亲一起坐着,安静地看书。” 就像书在当前时代已回归商品大潮中一样,书在这个家庭也是再平凡不过的东西。它成为牙刷一般的日用品,在孩子身上不自觉地上升为习惯的一部分。我以为他在这一点上是幸福的,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贪妄地回望自己的成长,而每每意识到自己读得晚、读得少就立马紧张了起来。 下午时分,读到儿子对向母亲推荐了一本她读后感到情绪最低落的书而懊恼、自责之处,非常感动。我暗想这也是这对母子之间情愫的特别之所在吧。 他明明清楚地知道全部真实:“我没有错给了母亲药,也没有让她在寒风里站着,或者看到她发着高烧站在街头却漠不关心。我只是推荐了一本也许有点黑暗的书给母亲。在读书会的诸多恶行里,这也许连尤其严重的刑事犯罪都算不上,读书会诸多恶行中最卑劣的行为,应当是看书时一点儿疑问都没有;而更卑劣的是,撒谎说已经看了某本书,但实际上只是看过根据小说拍成的电影,往往在你一不留神说出演员名字时这种谎言就被揭穿了。” 这本让作者充满犯罪感的书,叫《大陆漂移》。他从听到母亲说“特别棒,只是让人情绪很低落。我认为这本书也许是我看过后情绪最低落的一本了”起,先是震惊,然后焦虑和悲伤,接下来转为翻来覆去的检省和彻彻底底的自我审判,最后一切徒劳,他还是失眠了,睡过片刻醒来后发现放在床边失眠时写的便条上,写道:“以后读书会要看快乐的书。” 正是这周折的心理与行为,让我觉得细腻得可贵,在触及生命的交情与考量上,儿子所表现的已经是最深沉的爱意了。他似乎也在隐隐庆幸这个“失误”终究跟寿限无关,至少不犯冲突。纵然如此,他还是在深思熟虑后小心翼翼地得出了“要看快乐的书”的结论。这是他最大诚意的弥补。 真情与人性之美,在这里无疑释放出最具震慑力的光芒。 一个爱书之人怎么会不喜欢这本爱书之作呢?正如死亡即真实,爱书亦在爱人。 而事实上,在这个包含着庞大书讯、足以列一个超长书单(其中涉及的不少书也是与书相关或内容上阅读所占比重很大的)的真实故事里,(原先作者以为的)二人读书会在壮大,其方式依然是两两一组,而共同的发出点都在于母亲,“她说她跟其他人也在做这件事,与妹妹、哥哥,还有她的朋友们一起谈论书。‘我认为我们都在同一个读书会里。’”这种因书的交集与陪伴的特别联结,在儿子这里并没有为此真相的揭晓而有任何一点改变或削弱,他反而自然且庆慰地不禁微笑:“不管我们愿意与否,所有人都在这个‘最后的读书会’中,因为我们看的每一本书,都可能是最后一本,每一次对话都可能是最后一次。” 在此,不管是因由这读书会的意义而使看书变得郑重并珍贵,还是为人之子考虑到母亲即将到来却也着实不敢想的死亡而使谈论书变得更富有生命力,总之这一绵长的活动与母亲及其周围的亲朋之间已然构建起一种动人的美好,而这不过是人与人微妙相处的平凡方式之一。 正如,某天,母子俩坐在一起,一个把书放在膝盖上读,一个看的是电子版:她在翻动书页,他在敲击书页。于是,一场关于真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讨论展开了。 “我无法抛弃实体书。虽然我喜欢在看完书后把书送给其他人。你看,我把《魔山》送给了尼科。那本书和托马斯·曼拿到的书是同时出版的。那本书是有历史感的。”对电子阅读器一点儿也不感兴趣的母亲说。 “但电子书携带方便。” “是,我了解。不过你不想带的书可以不带啊。” 儿子突然想起了一件事:“你知道吗,说到我们的读书会,实际上我们的整个人生就是一场读书会。” 谁都不是呢。我们的整个人生就是一场读书会:有时是一个人的,有时也会有人陪着走一段,并且在这长及一生的读书旅行(读书会当然是可移动的)中,遇上或同行的伙伴都是来往不断的,新老朋友或多或少——实际上并不需要太多,能够结缘搭伴一程已是幸事。而若能够在“书中日月长,书中天地宽”的信仰下,互为终身良友,那简直称得上一件浪漫的美事! 不过,我对这一期一会式的缘分,始终保持迎纳但不强求的疏放之态。而在日渐加紧的读书生活中,我对互联网时代下的实体书总有种无能辩驳的屈服感,哪怕仅仅是从潮流或道理上。自己是从2013年开始纸质和电子兼读的阅读习惯,并且越往后越发现家里纸书毫无少的趋势,反而还是不由得增多了。 愿此生“书”途同归吧。 “人在读书,书也在读人,几个回合之后,就知道彼此大概可以一起走多远了。”——如果这是宿命,你我皆逃不过。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七):一些个人佐证的资料

  《THE END OF YOUR LIFE BOOK CLUB》

  声明:关于此出版物,我杨某人仅参与佐证相关。

  quot;一位母亲、一个儿子和書的世界"

  ISBN 978-7-5354-8995-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字核字(2016)第160655號

  著作权合同登记號:17-2016-260

  Copyright © 2012 by Will Schwalbe.All rights reserved.

  新出图证(鄂)字03號

  出版:长江出版传媒|长江文艺出版社

  发行:长江文艺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2016.8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八):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封面上写着:一位母亲、一个儿子和书的世界。做要做的事,爱该爱的人。本书的作者是一个从事过20多年出版工作的知名出版社的总编辑。在事业高峰期和癌症晚期的母亲一起读书的故事。陪伴母亲最后的时光的一些事。后来,他辞职创办了自己喜欢的烹饪网站。

  作者的经历决定了记录性质的书籍中会出现的一些内容。书本中读到一句加黑的句子:人们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读到的句子:如今互相询问阅读书目的人并不多。人们更多会问的是:"你最近看了什么电影?"或者“你打算去哪儿度假?”“我不知道自己当时为何要那么做,因为以前我是从不拍照的。也许是直觉,它告诉我,有些超出了控制范围的事即将发生,即便有爱、耐心,任何人也都阻止不了,那是我能把握这机会的最后时刻。”作者的一家人都做着一些事情,并为之忙碌着。突如其来的疾病,让母亲休息下来。乐观的生活态度让疾病显得并不那么可怕。母子两个通过阅读共同的书籍,并讨论,交换想法。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父母的交流总是以代沟作为借口,也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彼此了解,交流。有时候连见面的时间都很难保证。可以和父母看同样的书籍,交换想法,讨论,是多么的令人向往。希望自己可以有许多时间陪伴父母,希望自己可以不留下过多的遗憾,希望自己可以读一些书籍,在一些书籍中找到一处安放情绪平静烦躁的地方。生命的最后,可能我会昏迷,可能我会不能自理,有时间就多看看书吧,想看书都没有能力。希望自己有时间多和父母亲朋交流吧,趁还有这个能力。这本书让我多了一些思考,感谢翻译和出版的人了。感谢作者了。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九):爱书人圣经

  看了简介,就喜欢上了这本书,以前的种种经历历历在目。记得在二年前,有一天突然接到了老家姐姐的电话:告诉 你个事,你做好心理准备。当时我的天就塌下来了。姐姐说:妈已经做完了手术,现是还没有过危险期,住院观测几天。在公众场合,还是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泪水。作为病人心情都不会太好,特别是让人闻风丧胆的-癌症。虽然我是妈妈的宝贝儿子,但是对于治疗方案这件事,还是存在太多分歧。我是非常反对常规治疗方案-化疗的,为了这事跟太多人也吵了太多的架,也造成了太多的误解。还好,经过种种争议,在共同的信仰上,我们慢慢解决了各种问题。母亲最后还是经历了太多的痛苦,感谢现在发达的医学,她终于慢慢康复了。

  这本书是作者与母亲的亲身经历,也是一本母爱的回忆。作者从不知道如何跟癌症的母亲相处、沟通到偶然间通过一本书,通过共同的阅读与病中的母亲所建立起的一种融洽的联系,建立起一个二个人的读书会。她们通过分享,解决了儿时的误解,了解了母亲的故事,并探讨了信任,爱情,感恩,死亡等观点。正如作者所说,书让我们彼此更贴近,让我更了解母亲的一生和她的选择。

  通过阅读,更是证明了中国溺爱教育失败。玛丽·安,作者伟大的母亲,她的西方尝试式教育非常值得学习,西方教育注重孩子的独立,健康,心理,想象力,创造力,综合素质,特长。把孩子当成要朋友一样对待,让孩子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没有伟大的母亲也没有这么优秀的儿子。

  爱书人的圣经,值得一看。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十):让感动蔓延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作者与母亲两个人的“读书会”,两人主要交流都围绕着“最近在看的书”展开。由于作者母亲得了癌症,作者陪伴在母亲的最后一段路程上,一部分聊书,一部分回忆,还有两人借着书的内容对人生的讨论,非常感人~!翻译得也很流畅!从内容上看,五星!而且书中提到一些好书,很有参考作用,对我个人,最重要的是看到这样一种孩子和母亲以读书会方式来交流。书读起来仿佛自己也参与了读书会,不需要一气呵成,却也爱不释手的很快读完。亲情得到升华,智慧得到延续,感动蔓延,年度好书绝对的有这本书!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要依恋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不属于另一个生命,像一阵风,无牵无挂。

  亲情和苦难本身毫不特殊,二者皆以不同方式属于每一个人。人在世上不妨去追求种种幸福,但不要忘了最 重要的幸福就在你自己身边,那就是平凡的亲情。人在遭遇苦难时诚然可以去寻求别人的帮助和安慰,但不要忘了唯有一样东西能够使你真正承受苦难,那就是你自己的坚忍。一个人懂得珍惜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亲情,又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苦难,乃是人生的两项伟大成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