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宿命三国》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宿命三国》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01 04:0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宿命三国》读后感精选10篇

  《宿命三国》是一本由桓大司马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宿命三国》读后感(一):追溯三国的“宿命”

  作者对三国时期历史研究确实很深入。这本书选取三国时期十位具有代表性人物。从权力法则、道统之争、地区矛盾阶层升降等角度切入,以个体抗争事迹折射社会运行底层逻辑。以大历史的高维度重看三国,并且把个人乃至其家族放大若干倍,再放回到历史的长河里,那些我们原本耳熟能详的人物,变得更加有血有肉,立体真实,甚至完全刷新了我之前的认知;对历史总是搞不清坨的我,条理似乎清晰了许多。 汉武帝在我们印象中是英明无比的,殊不知“一个人要有权才是真牛,有钱有名有德都没用,轻易就会被权力者整死”这样的官本位思想正是得益于他的手笔!原来汉武帝有着变态权利欲,这驱使他想尽一切办法控制全社会,残杀地方豪族。他的根本目的是要借杀戮来迫使广大豪族放弃独立性,所以同时又拿出高官厚禄来引诱。豪族作为地方力量代表组织者对汉朝屈服以后,全社会都丧失了对汉朝说“不”的权利和资本,官本位社会开始形成。 黄巾起义被成为农民起义首领张角向来被塑造成了一个有神经气质的神棍,焉不知这不过是道教与儒教一系列战争中的高潮而已。道教的骨干是有品味、有学问的地方豪族,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天命,实现天下太平。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败给曹操,成就了曹操的霸业,其败因远不是袁绍不会用人优柔寡断这些,贯穿于袁曹争霸过程始终的,其实是关东政权与普世政权的纷争。 袁绍是关东士族的代表人物。袁家连续四代都出了三公,被称为“四世三公”。在宦官掀起党锢之祸、迫害关东士族时,袁绍拒不接受宦官控制下的朝廷征辟,而且密谋营救被打成党人的关东士族,凭借才干声望成为集团首领。 贾诩在坊间号称“毒士”,他只言片语就煽动西凉兵为董卓报仇,攻陷长安,导致汉朝中央合法性彻底丧失,秩序崩溃,天下大乱。他献出一条绝户计,主要为了保命,也为了报复关东豪族对凉州人长期的歧视侮辱。同时他用了三条办法来保全自己:一是是走低调路线坚决不以鼓动造反的事居功。二是努力维系凉州集团的团结。三是在汉朝和西凉军之间两头卖好,在董卓部将干的太过分的时候进行规劝。 令人佩服的是贾诩搅乱天下后名声并不坏,把汉朝卖了,汉朝还给他数钱呢!之后,贾诩辞官走人,以张琇为跳板跳上了曹操的大船,在平定马超、韩遂的战争中立功,洗脱了已经被妖魔化的凉州人的底色展示了中央对凉州的统战政策,引得陇右的汉人士族等纷纷投曹。最终贾诩在曹丕时担任了太尉这样非文化氏族不能担任的高官。 一个制造天下大乱的人,居然在晚年混了个不错的名声,还当上了非天下名士,不能担任的太尉。贾诩不但把汉室玩弄于股掌之上,把天下也玩弄于股掌之上。不得不令人称奇! 读了此书,才知道三国并非凭空而来,三国也没有断然消逝。作者不动声色有条不紊引领我们重新认识我国的历史,以十个典型人物来展示历史的演变真相,当然也免不了会引起很多内容重复,因为人物、家族所处的时代有重叠,所以阅读时常有似曾相识之感。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快跟着作者一起来看看三国之“宿命”吧!

  《宿命三国》读后感(二):换个角度看三国之《宿命三国》

  lue编辑

  东汉末年有三国,相信很多人看到这句话都比较熟悉。三国历史时期的魏蜀吴三国之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当时,而且还一直流传至今,这其中当然有《三国演义》的功劳,通过这部名著我们对于三国时期涌现出的英雄豪杰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峰值。根据《三国演义》改变电视剧收视率也足以说明人们对于三国的热爱程度有多高。

  我们对于三国的了解主要是来源于《三国演义》,但是这部名著的实质是一部小说,小说就意味着里面还是有一部分情节虚构夸张的,例如里面讲述的诸葛亮面对司马懿采用的空城计在《三国志》中就找不到这一情节。而且《三国演义》中的原作者对于魏蜀吴三国的主观态度不一也就导致笔下文字对于里面出场人物的形象树立各异,如刘备的忠臣形象深入人心,而曹操则留给大家的就是一个大大的枭雄形象。

  如果我们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三国的真实面貌,除了《三国演义》之外,我们可以选择相关的史书如《三国志》等进行了解,但是这个过程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稍显枯涩无趣。由九州出版社出版,桓大司马编著的《宿命三国》一书就通过历史的角度来解读三国,只不过在本书中呈现给大家的三国形象不再像《三国演义》《三国志》中那样一个个的英雄豪杰,而是将三国中的一些深层次原因进行研究。

  在这本书中读者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三国。与其说本书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研究三国,不如说是对《三国演义》等三国经典作品中的事例从历史政治家族等因素进行深入发掘并进行补充。读者通过本书的阅读可以对《三国演义》乃至《三国志》中的一些人物的言行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本书正文目录排版也很有意思,不是按照通常的页码顺序进行编排,而是按照讲述的人物顺序进行归类。例如我们最喜欢和熟悉的无所不能的诸葛亮,本书中编排的内容就有195,199,203,208,212页的五篇文章,而描写诸葛亮的板块被排在整书内容的倒数第二,这种编排方式有利于读者集中注意力对一个任务进行研究。作者和编者这样打乱页码排版的安排究竟有何深意,读者在阅读中就自行体会了。

  本书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描写的人物有三国中比较为人熟知的人物,如诸葛亮、袁绍、荀彧等,也有我们不熟悉但其实在东汉末年的政治走向中占极其重要地位的人物,如伏皇后等。

  通过本书介绍的这十位人物的来龙去脉,读者可以对三国之争有一个新的认识,正如本书的书名而言,三国到了这个时期其实就是一个必然发展,有一种宿命的安排在里面。

  《宿命三国》读后感(三):历史应笑我,早生华发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可见三国在古典四大名著中的地位,正如全书导语所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本书历尽百年沧桑,仍能在现代社会得到有志之士重视,足以见到其真金白银厉害。桓大司马所著〈三国宿命〉不是唯一一本以三国为题材的论说书,但是我所能读到的较好的一本三国题材书。全书说得上是通俗历史著作中的一股清流,作者敢于放下架子,与读者坐而论道好过所谓的“砖家”“叫兽”,为了所在阶层的利益胡乱言之。 〈三国宿命〉揭示的是权力的游戏,三国分之,最终晋以代之,虽然验证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规律,但是分、合之间并不是水到渠成的,也不是上苍注定的,而是无数种偶然推断出来的一种必然,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耳。上下五千年,除了暴力为王之外,我们真的没有见到民主自由,更何谈历史的归宿人类价值? 〈三国宿命〉全书点评了十位人物,分别为张角、汉献帝、伏皇后、袁绍、贾诩、荀或、鲁肃、陆逊、诸葛亮、李严,既有帝王身,也有将相命。如果有幸读到三国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人物众多,并不是上述八位人物主导了历史的走向,像我们所熟知了孙权、曹操、刘备并没有纳入大司马的眼光,并非这三位割地称雄的英杰不重要,而是写他们夸他们贬他们的作家太多太多了,所以大司马仅从二流人物入手,写一段有声眼镜视角下的三国史。 作者写到汉献帝时,并没有顾及他只是一个胸有大志却无寸兵的悲剧,而是从皇权、外戚、宦官之间的此起彼伏此消彼长关系推断出政府应有的模样,只有那些以民心民意为执政基础王朝才能得到历史的承认,人民的拥护,相反那些以为自己君权神授、不可一世的人,必将在一次次内忧外患中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历史是现实的,不容你打扮,正如我们在诸葛亮的大智若妖下,看不到周公瑾、鲁肃、陆逊的不凡作为,他们辅佐孙权在风云变幻的战局中保持了一席之地,实在是权力的对决和智谋的崛起。也许没有了对比,也就没有了伤害,在双方旗鼓相当情况下,谁能掌控好时机,谁就能向着成功胜利迈出决定性的一步,就能为自己的子民创造更加宽松和美好的环境

  《宿命三国》读后感(四):人民的意志,或者历史的选择

  人民的意志,或者历史的选择

  讲历史的书,中国是第一的。这个第一,毫不夸张,也是当之无愧的。除了官修的皇皇巨著二十四史以外,其它的私人著作的各种编年史、断代史,通鉴一类的史书,以及野史稗乘,可以说不胜枚举汗牛充栋。中国的历史记录完整性以及细致性是让人震惊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这么重视历史提供的借鉴以及参考。这种重视历史的传统以及传承,深刻影响了中国人。以至于,我们一提到自己的辉煌,就会举出五千年的历史来。

  但是历史终究是后人记录的,即便是当事者,也可能有舛误之处。更别说记录的人要有自己的私心和站位角度立场问题了。由是,中国的历史有时候也就真假难辨,给后人留下了自我阐释和解说的种种可能。三国时代之所以为人们所熟悉,还是因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的功劳。后世,因此小说,更是改编了无计其数的的戏剧等作品,三国人物很多成了民俗文化中的重要角色。但是,那基本和戏说相差不远,都是艺术加工了的,若以现实而论,和真实人物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宿命三国》给我们提供的视角还是基于历史的考证和研究较多,现实感很强烈。研究人物,最忌讳的是一些传说给人加上的迷幻色彩。这样,整个人都不真实了,就偏离了其在历史当中的运行轨道。如果不加以鉴别,认假为真,研究的方向结论便也都不客观了。《宿命三国》选择了截取了十个典型人物,作为解剖的样本,提供了很生动实例,颇具代表性。它从每个人的处于社会的阶层以及家庭出身等政治、历史、传承等方面下手,把人物关系和社会环境交织进去,予以综合分析,这样得出的结论,就比较有代表性。

  三国的研究之中,一个中心是权力的争夺和归属问题,这是每个王朝之间,必须发生的对冲和撞击。也是社会矛盾和制度矛盾达到一定尖锐程度之后,所要发生的社会革命焦点。宿命而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不纯然是宿命和迷信说法,也有其内部的运转发展规律,它是客观的,也是科学的。一个历史人物,身处其具体时代环境之中,只能做出与其相适应的的选择,在他本人来说,那可能是当时最佳的选择,但是却不是最好的选择。其实,如果顺应时势,也未必得到最好的结果。这涉及到了个人的道德原则精神操守,人一旦划入了某个利益集团之中,是很难改弦易辙的,那是要荣辱与共生死与共的。

  人基于自己的立场,作出符合最大利益的选择,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这个无论是处在王权集中的古代社会,还是处于现代的各种政治体制中,差异都不大。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以后,利益分配就开始伴随着人的斗争此起彼伏,一刻也未曾停止。组织社会化程度越高,这种争夺也越激烈。不过到了文明时代,流血的状况少了些,而古代社会则性命难保。当个人奋斗不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时,利益集团便应运而生。最终,大的利益集团统治社会,小的适当分一杯羹。当这种分配也不平衡的时候,暴力革命就要推翻政权,更多的人揭竿而起,这便是历史的发展趋势使然。掌握人民的意志,驾驭乌合之众的力量,便可以创造出辉煌的事实来。

  个人命运经常裹挟在大众命运之中,谁也脱离不了整体的社会环境惯性。但是今天,当我们仔细分析研究那些处于历史交汇点上的代表人物的时候,更多的是采取一种评判姿态,我们高屋建瓴,可是却改变不了历史。古人有局限,今人也有。历史的复杂性里,偶然会产生一种相似的重复,那个时候,我们当如何选择?可能谁也超脱不了时代的限制束缚,于是顺流而下,一起汇入无边无际历史的大海

  《宿命三国》读后感(五):看深藏于三国人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说到三国,想必没有不知道的人。我也是酷爱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的一份子。三国时期的故事,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段特色---不仅电视剧,电影,还有各种动漫,游戏的题材也是层出不穷,似乎它永远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味话题。所以恒大司马的这本《宿命三国》,对于我这种对三国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就极具吸引力了。

宿命三国书封

  书封那句“为什么会有三国?”是将我带入这本书的锲机。作者问了一个没什么思考过的问题---为什么会有三国?这问题似乎好回答---无外乎是诸侯割据,君不得民心,贪官污吏行之不正,老百姓怨声载道等等理由。看着挺合理的……但是深深剖析,却发现其实导致“三国鼎立”这一局面的,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简单概括了的。 本书分别对三国十位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即张角、汉献帝、伏皇后、袁绍、贾诩、荀彧、鲁肃、陆逊、诸葛亮、李严做出了更深度的解释,更合理、严谨的对历史的走向、文化和必然性进行了阐述。

三国鼎立

  本书的序言有班布尔汗所撰写,其中对现代人对古代文化、宗教信仰等的认知的阐述部分,让我觉得十分感同身受。其中开篇一句“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耳!”就足矣说明了,从五代十国日期起,我们对古代的文化,政治规则就产生了很大的“误会”。而解释这一“误会”,就是这本《宿命三国》的职责所在。而序言中最后一段连续的提问---黄巾起义真是如后世白莲教一样的农民起义吗?这场不消八个月便冰消瓦解的动乱为何会给后世带来巨大的变革?为何曹操必须利用汉室,而袁绍不必?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想要光复的汉室,真的是东汉吗?等等,让我不禁反思自己---我真的看过三国,了解三国,真的喜欢三国吗?这些熟悉的故事随着序言的一系列问题却越渐模糊,促使着我继续看下去。

黄巾起义

  正文第一个深入分析的人物,是张角。所以在此评中,我也想就这个人物说说我个人的看法。小女不才,除了看看书,闲暇之余也喜欢打打游戏,对张角这个人物,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三国杀》和《真·三国无双》两款游戏。“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也是凸显张角这个人物特点的话。然而,对于张角这个人物,无论哪款游戏,最初塑造的形象都是“看起来有些神叨叨,似乎脑子不太正常的大爷”。并且其实游戏中对“黄巾起义”这段剧情的描写,并不是特别的丰富,更勿要说分析他与儒教、道教之间的关系了。如果大家查百科的话,会发现大量张角的平生事迹,他是“太平道”的创始人,在民间广泛传播道教文化,深得民心,特别是那些穷苦人民的信赖。所以,在百科上写的也是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重点还是在农民,低端上,不是么?

《三国杀》中的张角《真·三国无双》中的张角

  所以当你看了这本《宿命三国》它会告诉你:道教的教众并不是后世的那些农村里低端的巫婆神汉,其中的骨干,是有学问,有地位的一方富豪。然后作者由张角的事迹追根溯源,引申到了唐及以前朝代的对“天命”的深信不疑。然后又阐述了又对古代人的信仰的根本加以描述,与儒教又渊源颇深。于是后期对儒家,道家本属同一根源,以及儒家对皇帝治国有着怎样重大的影响,又是怎样没落的相关讨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是比以往我看的三国书籍更加深刻,且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有限的篇幅里不足以写出全部十位人物的相关内容,所以,如果有看了我书评的朋友对该书有兴趣的,不放买一本来细细品味,我相信,也会和我一样,对三国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产生新的感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