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暴力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爱暴力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04 04:2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暴力经典读后感10篇

  《爱暴力》是一本由柏燕谊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0元,页数:19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爱暴力》读后感(一):错置的父母孩子

  对于《爱暴力》的这个标题,翻开书前我腹诽了好几秒,不管原标题是不是这个,产生原因显然还是为了销量。只要对心理学稍有涉猎的人都会明白,真正的爱是理智的,被爱裹挟来的暴力何从说起呢,倘若书名作者主意可能是出于一种施与这种可怕的“爱”的人从不肯正视自己内心的叹息吧。

  柏燕谊老师在书中引入了充实案例为自己的观点作证,其实但就我在高中教师工作经历中遇到的孩子,也一直诱发我去思考孩子们问题,真的只是他们的问题么。柏老师接待来访者众多,青春期的少年到年届不惑的中年,有单独来访也有在父母亲朋“押送”下并不心甘情愿的。这些主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孩子。无论他们的父母是否还健在或是地理意义上相距遥远。在案例分析结果上,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论父母在他们心中的形象高大出众还是孱弱无能,其实他们的父母都不懂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这个结果,在两年的工作中,我也多次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是当柏老师将这些案例一一铺展开的时候,父母给孩子们造成的巨大的无以挽回的伤害还是令我深深震惊,并开始担忧起带过的暑假结束后即将跨入大学走向社会的孩子们的今后人生。

  本书的众多案例有许多分类方式,以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来分,大部分都是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照料或是严苛到近乎变态的管制,在孩子成年后,前者无限的依赖孩子,后者继续将儿女当成一件私人物品绑定在自己的身上;小部分则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疏离而客气,让孩子深深的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是家庭成员,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持续恶化,这样的情况只会越来越多。眼下最为令人心急的,还是占大多数的照料型与管教型父母。

  在我的学龄中,经历过的最恐怖的老师是一个会当堂扒女生裤子屁股惩罚数学老师(尽管我没挨过打还是对此充满了深深的仇恨),然而要说起横亘学龄最让我不寒而栗的人。莫过于我的母亲。她有柏老师给出的好些案例中接访者母亲们的特点如对丈夫的不尊重,不能积极处理单位里跟领导同事关系,不尊重家庭成员的隐私,肆意侵入他人的空间,有很强的控制欲望等等,每每回想起来,总会让我记起张爱玲在《郁金香》里描写太太的那句话,恨不能躺在床上把所有人支使的滴溜溜转,作为姊弟三人中最大的一个,家母的很多问题我都能追根朔源发现我这些年的家庭模式受到当时外公一家五口的极深影响。母亲对我的控制欲和贬损我的事迹,直到今天,同学和老师想起都为止咋舌,而未曾见识过的人很多都以为我和我的同学、老师们是一群患有迫害妄想的精神病可想而知我的成长经历。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那你现在不是成长为一个正常人了么而且还在教书育人,你又是怎样做到的呢?如柏燕谊老师所分析的那样,这些父母看似奇葩行为背后其实隐藏的原因并不是那样复杂:很多父母,终其一生学不会爱,是因为他们自己就是一个孩童,没有跨入成人阶段,所以他们只会用孩童,甚至幼儿的方式不断的向周围的人索取,尤其是自己的孩子,而更令人齿寒的有些父母,最终需要依靠残害孩子的自尊来勉强映衬自己碌碌无为的一生,并不是那样的悲惨。这些并不鲜见,甚至可谓常见的问题的解决方法,要从两方面入手:在心理意识到,父母也是常人,他们也会犯错,犯下一些极为严重错误。长不大的父母不会意识到这点,而受伤的孩子意识到则是走向自我治愈至关重要的一步,很幸运,我在中学时就意识到了。在行动上:则是自己做出改变,大多数孩子在受到严重的伤害,年届不惑才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对于积重难返的父母,对于认为自己打着爱的旗号动机是好的就绝对无辜中国父母,主动改变太难太难。如案例中不断为母亲的行为辩解的女人一样现实中还有很多。通过这种代为推卸责任,他们减轻了自己的负罪感,以此认为他人不会责备自己的过失。豆瓣上有一个“父母皆祸害”的小组。社会从未停止过对他们的羞辱与谩骂,那些成长于正面教育的家庭的孩子的狭隘眼界使他们难以相信竟然存在罪恶的父母,即便不是有意犯罪他们也无法相信。可笑的是在表达恶意人群中,有相当部分也受到父母造成的伤害,而且很深。这些人聊以自慰的方式,即是通过羞辱豆瓣小组来表达自己的高尚拒绝成为一个不再受“爱暴力”伤害的人,也通过此,他们又多了一条继续伤害的理由。柏老师的分析,把只能用“可怜虫”来形容的某个群体,剖析的淋漓尽致

  成长是艰难的,他需要过程,需要时间,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需要人为自己负责决心毅力,需要剥离没有长大的父母想永远将你当成一个巨大的肉瘤依附在自己身体上的可怕意志。他们就像维蕾娜 卡斯特分析的童话作品中无力的主人公一样:打败怪物的方法是,拒绝总是被它打败。

  很少有什么错误,只有一方需要为之负责,拒绝并改变自己,是最好的方法。

  《爱暴力》读后感(二):爱暴力小测试

  父母用爱的外衣,对你的溺爱、管教甚至是控制、在你无助冷漠眼神,都会对你性格形成造成深远的影响,其实,这也是一种暴力,隐藏在爱里的伤害。没有完美的父母,所以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曾经被爱伤害过的痕迹。下面就测一测你在爱暴力受害的第几级。

  01:虽然父母常常批评我,甚至打我,但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我好。

  02:当父母心情不好时,希望我不要去烦他(她)。

  03:我通常不愿与人太亲近,以免受到伤害。

  04:如果不征求父母或朋友意见,我很难做出决定

  05:我有时会无缘无故的想发火。

  06:我不敢展露真实的自己,怕别人因此讨厌我。

  07: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他们应该听我的。

  08:我总是尽力讨好父母,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认可

  09:我理想中的爱情是一个凄美曲折故事

  10:我和父母很少深入交谈,因为这没什么意义,反正我总是错的。

  11:我很难去信任别人,因为他们有一天会背叛我。

  12:我发现了父母的一些不良行为,这让我恐惧不安

  13:父母因为我牺牲很大,我会觉得亏欠他们。

  14:父母总是拿我的不足跟别的孩子比,让我痛苦自卑

  15:我是神经比较大条的人,外出很少记得给朋友带礼物

  16:如果父母争吵,我会觉得起因跟我有关

  17:有些让我丢脸的糗事,父母常常在别人面前提起。

  18:我总是尽力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也会用同样的标准要求别人。

  19:不论怎样,父母总是对我最好的人。

  20:父母总是很疼爱我,包容我的无理行为。

  21:如果我去质疑父母的观点,可能会让他们很伤心,甚至会减少他们对我的爱。

  22: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我常常有种无力感。

  回答“是”1分,回答“否”0分。

  1--8分:轻度爱暴力受害者

  你与父母的关系基本融洽,内心的矛盾也相对较少,童年生活比较快乐。但可能因为父母的溺爱或从小独立空间较大而比较自我,与人相处时更在意自己的看法。有时我们需要去听听别人的声音,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也会让你的认知更加客观

  8--15分:中度爱暴力受害者;

  你与父母的沟通较少,他们可能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你,或者在你需要时没有给予及时的关心。你希望可以得到认可,但又害怕过多暴露自己,所以你偶尔会感到不安,想要倾诉和发泄。找到与自己相处的方式,相信自己力量是可以改变现状的。

  15--22分:重度暴力受害者;

  你的内心非常不安,父母过于强势或常常忽视你,让你有自卑感,有时喜怒无常不敢相信别人,害怕受到伤害。其实,你很希望得到关注爱护,只是不知道该如何与外界相处。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你身上,如果能看清楚这些,你会比现在幸福很多。

  《爱暴力》读后感(三):当爱成了一种暴力

  爱,一个最高洁的词汇,在当下望子成龙的父母手中,却成了一种癫狂性的肆虐,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用著名教育专家钱理群的话来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父母们只能趋之若鹜一窝蜂围着传。结果,本应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一个个被训练少年老成,童年、少年的时光都淹没在各种辅导班里,脑子里是多了势利荣华富贵,那泥土芳香、树上的虫叫也只能在诗词歌赋体会,而且还得以应试教育的大棒指引来体会。所以,父母之爱成了一种暴力就是顺理成章了。

  与其说这本书是献给那些在爱中挣扎的孩子及其父母们,倒不如说是对教育的一种反抗,一种呼唤“静悄悄的教育存在变革”的呼唤。可怜的父母们虽然很多时候也知道某种对孩子过分的期待和爱是不够理性的。但在整个大环境下又不得不跟风上。毕竟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这学那,似乎自己孩子不学就会对不起孩子,所谓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论调还在猖獗。其实,我是很同情这些可怜的父母们,这扭曲的社会理念毒蛇一样地纠缠着他们,欲罢不能

  其实,不仅父母之爱,很多的爱,在这个所谓强调“经济”的社会都成了一种暴力,有付出必要回报,于是,本是世间美好的爱结果就成了一种灾难

  或许一本书并不能完全透析这一诡异现象,但至少,有人在思考,在聚集,在行动,这就是进步。

  《爱暴力》读后感(四):看清楚自己弱点的根源,把最正确的爱传递给我的孩子

  我的婚姻女儿出生后,经历了分分合合,虽然现在这个时候我和我的先生在一起,但我也不确信未来还会怎样。

  我一直只知道父母很爱很爱我,而我一定要孝顺他们,在我妈妈无私的为我照顾女儿的时候,我在父母女儿与老公之间做了个艰难的选择,我迁就了父母,带着女儿住在父母家,而且还一直气愤的认为,为什么我老公不能迁就我们,和我们一起住?!

  如今婚姻中所会出现危机冲突淋漓尽致地浓缩在有孩子的这2年多时间里,而对于我父母对我以及女儿付出的爱,和他们一次次的过问我的婚姻,告诉我应该如何做选择,在我做出选择后,选择拒绝,等等~~

  无论我的选择正确与否,其实这是我的人生,我会对我的人生负责。

  这就是以爱为名义的暴力!

  柏老师说,以爱为名义的暴力,我们是无法反抗的,更无力反抗。童年时,作为孩子,我们无力反抗,可能也不懂得反抗。长大后,我们虽然不好受,但由于多年的习惯、教育等,我们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告诉自己父母即使是错的,那么这份错误也要由我们去替他么承担!而且这个承担是应该的。

  我一直子询问自己,反抗父母对自己的爱,是对还是错?

  看了这本书,我宁愿相信柏老师!

  爱,并不一定都是对的,但仍然是爱。

  只是我看清楚了这份爱,看清楚了自己身上弱点的来源,我更深刻认识了我自己,从而更深刻的把握着我自己。

  《爱暴力》这本书不是让我们去控诉我们的父母,而是更清楚的认识到他们的爱,更清楚的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清楚的认识到我们应该去如何爱别人,也包括我们自己的孩子。

  《爱暴力》读后感(五):柏燕谊:爱是一种残酷的暴力

  多年以来,我一直记得那个走进我咨询室的女人。

  她已经四十五岁,没有结婚,没有孩子。她的母亲刚刚去世。去世前,母亲对她说:“孩子,妈妈对不起你,是妈妈让你如此孤独。妈妈错了。妈妈爱你。”

  第一次咨询中,她表现强烈的自杀倾向。她向我讲述了她和母亲全部的故事,从小时候相依为命,到长大后的对立、互相折磨,直到母亲去世时她的痛不欲生。她的人生,牢牢地与母亲捆绑在一起,而她,也将这一切定义为“爱”。

  她说:“这份爱,毁掉了我的一生。”

  我试图向她解释,现在说“一生”还为时过早,她还可以重新开始。

  可她不停地重复说:“太晚了。”

  万念俱灰不过如此

  这个案例,发生在我做心理咨询工作的初期。我对它印象深刻,是因为我清楚地记得,自己面对那深深的绝望时的无助感。

  这种无助,逼得我不得不正视,一份“爱”可能会给它的承受者带来何等毁灭性的伤害。

  我还曾接待过一位男性来访者。

  他是一名钢琴老师。因为钢琴,成绩平平的他考上了一所一类大学。从他小时候起,父母就节衣缩食为他攒钱,让他好好学琴。每次他想出去玩一会儿的时候,父母就会流露出失望的神情。当他不肯练琴时,父母便会打他。有一次把竹编的扫帚都给打散了。

  如今早已长大成人的他,在我面前反复强调:父母是深爱着他的,他们把大部分收入都拿给他学钢琴、参加各种比赛,他们把好吃的都留给他,自己却从来不舍得吃。

  然而,他终于没能如父母所愿,成为著名的钢琴家。现在的他,只是一所重点学校的钢琴老师。他觉得非常内疚,于是他把所有的工资都上交给父母。虽然已三十多岁,但他依然不会搬出去住,因为他怕父母孤独伤心。没有女孩子愿意和他一起生活。即便有女孩接受他的生活状态,表示喜欢他,他也无法和女孩建立起亲密的感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说,如果我爱上别人,就意味着对父母的背叛,我会因此无法原谅自己。

  还曾有一位中年“成功人士”,带着自己自杀过两次的儿子来接受咨询。当着我的面,他痛斥儿子软弱、没出息。他说,他是在父母的打骂中长大的,父母的严格要求让他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于是他也以同样的方式教育儿子,想让他成为一个坚强的人,儿子却令他失望透顶。

  我承认,我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才不会当面驳斥这位父亲,请他离开我的工作室。我始终忘不了,当那位父亲对我数落儿子的种种不是时,坐在角落里的男孩那绝望的沉默。

  心理咨询或许是一项奇怪的工作,它总是让人去看事物的“背后”。

  大多数人不愿意正视的东西,心理工作者却必须直面,然后,尽己所能,提出解决之道。

  在多年的咨询生涯中,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受:每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他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陷于同样的困境,为同样的问题痛不欲生。

  如果他们知道,有人承受着跟自己一样的痛苦,并且已经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解开这痛苦的密钥,对他们来说,这会不会是一种帮助?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都是承受着父母深重的爱而成长起来的。父母总是将他们认为最好的提供给我们,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对待我们,在我们身上寄予无限的期望。

  可是,父母这样爱你,真的正确吗?

  父母保护你,不让你受到任何伤害,你能称之为暴虐吗?

  父母鞭策你,让你不断做到最好,你能称之为专制吗?

  父母帮助你,为你安排好了人生的每一步,你能称之为愚昧吗?

  父母将一切都给了你,你能称之为自私吗?

  可是,你感到快乐吗?

  父母是真的爱你,还是通过爱你达到爱他们自己的目的?

  如果你面对的是这样的一个残酷事实——你并没有被父母真正爱过,你该怎么办?

  你不敢想,因为你不愿意相信你自己没有被真正爱过。但遗憾的是,你的灵魂一定知道,它很清醒。

  所以,你痛苦。

  所以,你放弃了快乐。

  这,就是爱的暴力。

  每一个孩子都会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这从来都不是一种罪过。每一个孩子都爱自己的父母,这从来无须怀疑。

  所以,你无法洞察自己身上的伤口,甚至拒绝承认伤害的存在。

  你和父母不断发生冲突,却又极度依赖父母,无法独立生活,一直痛苦不堪。

  于是你否定自己的人生,认定自己的不幸福、父母的痛苦,都是源于自己的无能,却不明白真正的问题在何处。

  你想好好去爱你的伴侣、你的孩子,却愕然发现,你不知道怎样去爱他们。你竭尽全力,希望以这份无私付出的爱去弥补自己曾经缺少的爱,可这份爱却被视为侵犯、视为控制,给你爱的人带去了伤害。

  爱暴力,让人无法控诉,因为它以爱为名。

  爱暴力,让人无法拒绝,因为我们不敢面对失去爱的恐惧。

  可我必须大声说出我的观点,哪怕这样会招来责难。

  因为这么多年来,那个四十五岁女人“太晚了”的感叹,一直在我耳边回响。

  我想,如果她能知道得早一点,反抗得早一点,也许,人生真的会重新开始。

  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

  我想将它送给身上带有爱暴力隐形伤口的人们。

  每个人遭受的爱暴力千差万别,要想寻求解脱,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我希望,这本书能让读它的人,握住一把钥匙,或者,努力去寻找那把钥匙。

  更重要的是,即将或已经成为父母的我们,绝对不能将这种爱的暴力,再施加于我们的子女。

  让爱暴力的循环在我们的身上中断,让我们在治愈自己的同时,也治愈我们的下一代。

  《爱暴力》读后感(六):爱暴力:父母之爱害了李天一

  大家可能听说过暴力、冷暴力,对“爱暴力”还不是很熟悉。

  爱怎么就成为暴力了呢?这在常人眼里是不太容易理解的,甚至有人身在其中也毫无觉察。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李双江之子李天一,可以说就是一位“爱暴力”受害者。

  从以往的很多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天一的父母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愿为孩子谋划未来,三岁学钢琴;五时学声乐;七岁学礼仪;很小就开始出席什么样的场合、参加什么样的演出……在外人眼中,这样的父母才是好父母,牺牲自己的时间,用全部的爱为孩子打算。可实际上,孩子如同一块“橡皮泥”,一出生就被一个设计好的“模具”套牢,只能按照模具生长。但人并不是一块橡皮泥,他有血有肉、有需求、有情感,这样的幼年、童年时光,这样的生活安排,绝不是一个孩子所需要的。在 “捆绑”、“束缚”中长大,像久困蚕壳里的蚕蛹,他会时时刻刻感受到窒息,像被牵着线的木偶,经常体验不到自己的存在。一旦他成长到感觉自己有力量的时候,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挣扎反抗,即所谓的“不听话”。而绝不是享受和珍惜现在的“荣誉和光环”,更非感谢父母,因为这些成就只属于他的父母,他以沦为被用来实现成就的工具了。

  无法体现自我价值的孩子会寻找各种方式完成自我挣脱、自我救赎。有些孩子不幸选择了最原始,最低级的方式——伤害他人,来报复父母,来证明自己可以逃脱父母的控制。也可以说是以暴还暴。对象可能是自己的父母,也可能殃及无辜。

  虽然他的行为对社会、对他人造成了伤害,但这伤害是在父母抚育孩子之初就已经埋下了。这就是爱暴力最典型的例子。

  爱,同样可能成为一种暴力。而且恰恰因为这“爱”看起来那么真挚,那么伟大,反而最令子女无力承担又无力反抗,终至吞噬子女的一生。这不是耸人听闻,在看到太多太多因爱成灾的事例之后,著名情感心理专家柏燕谊意识到问题的尖锐和普遍。出版了《爱暴力》一书。用真实、沉痛的案例来揭开亲情最隐秘的伤疤。因为只有直面家庭带来的伤痛,才能疗愈内心,挽救亲情!

  巧合的是,《爱暴力》第一个章节的案例,就跟李天一的经历非常相似。柏燕谊说:“在多年的咨询经验中,我见过许多被父母的爱毁掉一生的孩子,他们痛苦、绝望,却不敢承认这痛苦来自何处。”

  他们父母的口头禅多是:“爸妈这都是为你好。”、“现在,你什么都不要想,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你要争气,到哪都要是最优秀的!” 、“只要你听话,好好学习,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孝顺。”看上去,父母是在保护子女,不让子女受到任何伤害;不断鞭策他们,让他们做到最好;全心全意帮助他们,为他们安排好人生的每一步;将一切都无私奉献给他们。但是,为什么子女没有感到幸福、快乐,反而会在这份爱中苦苦挣扎,迷失自我呢?!

  太多家长以爱之名,其实并不单纯,而是掺杂了太多私欲,比如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心、安全感、控制欲,为了宣泄自己的焦虑,为了在子女身上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或者把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毫无节制的补偿给子女等等。这些动机里面家长其实在完成自己的心理需求,并且强加给子女承担。这就是“爱的暴力”。

  柏燕谊把爱暴力的九种表现比喻为九重门。有因爱生恨报复家长的、有被爱捆绑的、被控制的、失去人生乐趣的、不能与人交往的、除了学习毫无其他技能的、婚姻不幸的、溺爱宠坏了的、甚至迷失本性的。

  柏燕谊透露:“因为生活条件提高,孩子学习竞争激烈等等原因,爱暴力问题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迫切需要社会共同关注、认知和干预。其实此书几年前就已经完成,之所以迟迟没有出版,是因为很多朋友看过之后都认为那时的大众可能难于接受。”

  毕竟,指出父母之爱有问题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有太多家长、子女不懂、不能或不愿接受“爱暴力”这个概念。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意图是好的,任何行为都是正确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何况还是出于“爱”。所以,父母很少能意识到并承认爱的错误,而子女要是提出爱出了问题则无异于不孝,不知感恩。

  随着大量世界先进教育理念的引进,以及人们对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了解。这几年情况还是发生了很大变化的,豆瓣上甚至有专门吐槽父母的小组“父母皆祸害”。但是,不难预见,此书出版必将引发一场大讨论。“爱暴力”这个词甚至可能是2013年最具争议的话题。

  有争议才能有思考,有思考才能有进步。相信这种争议一定能对中国教育现状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爱暴力》读后感(七):以爱伤害,无力反抗——读《爱暴力》

  本书内容

  这本书是讲心理治疗的案例,作者是心理咨询师。爱暴力意思是爱的暴力。

  这本小册子共9个章节,作者把爱暴力的九种表现比喻为九重门:有因爱生恨报复家长的、有被爱捆绑的、被控制的、失去人生乐趣的、不能与人交往的、除了学习毫无其他技能的、婚姻不幸的、溺爱宠坏了的、甚至迷失本性的。

  案例基本上是极端的例子,但是对于正常的家庭和父母却有警示意义。

  比如家长是否以爱的名义,或绑架孩子的情感,或弥补自己儿时的遗憾和缺陷,或溺爱,或干涉孩子的婚姻,或扭曲孩子的本性,成为同性恋。

  爱暴力,很多时候是家长出于想控制孩子,不管是意识到的还是没有意识到的。本书的案例,是家长在控制孩子方面做得非常过分,特别是干涉婚姻,和扭曲孩子三观的。

  如果是真正的爱,作者认为应该是理智的,节制的,让孩子独立健康成长,而不是捆绑孩子的身体和思想。

  评价:

  基本上是案例,语言浅显,阅读无障碍。虽然作者是心理治疗师,但是作者也承认残酷和无法改变的事实,有些案例的主人公尽管咨询了心理师,最后还是按照悲剧的方向走下去,比如和自己的爱人离婚等。这本书基本上没有展示治疗的过程,更多是呈现父母各种“爱暴力”的表现,作者可能希望这样会让读者有所共鸣和启发。

  这本书的警醒意义还是有的,作为父母在有意或无意之间会对孩子施加压力或爱暴力,只是程度不同罢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们做父母的人要提醒自己是否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呢?为尽量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我推测可行的办法是家长要学会放手,尽量帮助孩子在学习、生活和情感上逐渐独立。

  公众微信号 dsbjlyy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