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米尔克》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米尔克》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3-22 03:35: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米尔克》经典观后感10篇

  《米尔克》是一部由格斯·范·桑特执导,西恩·潘 / 乔什·布洛林 / 詹姆斯·弗兰科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米尔克》观后感(一):不温不火的电影,却像火山一样滚动你的心.

  看完电影,心中就像加了一块正义的砝码,对一切的偏见都充满了质疑和鄙视.浑然不觉自己变得高尚起来.也许是心中累积了太多的不公和无奈.无关任何。

  最喜欢电影的对白“你需要改变”——“也许我需要改变”

  其实我也需要改变,也需要做一些让我觉得骄傲的事情。MILK说他活不过50岁,生命其实就像小草一样脆弱,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为什么不能趁现在年轻而自在地生活呢?我们考虑太多,我们总是习惯做一个不愿改变的人。

  对于电影,肖恩的演技不容质疑。只不过我看电影比较扣,总觉得要用2个小时的电影去交代一个人的十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导演也没能突显出MILK做了些什么。这让我觉得形式大于实质。

  《米尔克》观后感(二):权益的争取从来都是血雨腥风。这次也是。

  看着被震撼也一样的被感动。

  看到最后的时候自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MILK最后被枪击的时候面对的窗户的对面是歌剧院。

  那里可能是他感情的最后的归属。一直会为MILK的感情遗憾。

  最后他打给前男友的电话。前男友说我为你而骄傲。

  这或许可能弥补一下他的愧疚。对于他之前的感情和无法挽回的。

  看到那么多人点着蜡烛大家都在掉念着MILK。

  MILK的最后的独白:少数的族群和希望。要为少数的族群带来希望。

  这透露着多数族群偏执和所谓的道德。这样的运动带给人们的思考是

  每个想要美好生活的人都有权利生活的美好。

  MILK是坚强的。并不想用伟大来形容他。而坚强是真实的。

  希望不能抹灭。特别是对于少数的族群。不管是同志 还是黑人 老人

  孩子。。。我喜欢MILK的这句话。

  《米尔克》观后感(三):给牛奶的一首“希望”。。

  人总该直面人生吧。。怀里揣着milk给的“希望”。。我想说日子有很大段是自己过的。。有的时候自私一些吧。。若是不能承受的话就不要越过那界限。。

  希望

  昨日离去的脚步甚快

  明天却仍在远处蹒跚

  两者的间隙中弥漫了决断和评价

  中间有破败的小桥连接

  你还是不能触到

  嵌入你眼睑的爱人

  一切的欢愉和不知晓的罪恶

  驱逐了昨天和明天

  你愿意卸下身体里所有的骨节

  搭成与爱人并肩的阳光

  明天终于如期而至

  爱人

  你的爱人

  迷失在随之而来的无常的

  暴风雨中

  接着

  你决定用自己的坠落

  找回所有

  爱人和希望

  《米尔克》观后感(四):另一种爱的可能

  这片子像极了《X-Men》,或者说《X-Men》的意义更为广泛,他不单指同性恋。

  文明的发展总是这样,一种新生力量的产生,打乱了原有的社会秩序,然后文明分成两派,一派保守,一派激进,这就是术语中的“右”“左”之分。

  当然,如果新生力量是有直接明显破坏性的,消灭在所难免。

  但是,如果各安天命,相安无事。那融合进文化就是必然而且不可阻挡的。

  如片中,顽固保守派并未在遭受同性恋者的直接攻击下,而只是因为意识形态采取了灭绝政策。这不单单让原本分散的同性恋者聚集起来成为改革派,同时使原本可以用包容进行地无意识社会进步,上升到了必须通过民##主制度的社会改革。

  这类例证有很多,种族歧视问题,肤色歧视问题,现在是同性恋问题。都无可避免地走向了这条路。

  当然,我们应该庆幸,正如《伟大的辩论家》中所说,“你们应该庆幸我们没有采取暴力来达到变革!”。

  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得到了进步,因为斗争和包容,给了人与人之间另一种爱的可能。

  当然,我也羡慕电影中那些人至少拥有他们的基本权利,那就是民##主。

  因为在法西斯的枪下,犹太人只有被灭绝一途。

  《米尔克》观后感(五):“同志”们的斗争

  “龙阳”之癖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战国年间就有了这么一出,几千年发展下来,关于这种另类的性取向,又被冠以了N多个名字,我这里就称之为“同志”吧。

  故事叙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同性恋者争取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运动,西恩·潘扮演的哈维•米尔克和詹姆斯·弗兰科扮演的斯科特•史密斯的偶遇,让这一老一少两位男性之间陡然之间擦出了爱的火花,两人高调的生活在了一起,并逐渐的吸引了越来越多“志同道合”者聚集周围,且规模发展至整个街区。然而在那个年代,“同志”在美国还是属于比较前卫的,被大多数人的世界观所不认同,被很多人鄙视甚至敌视,而且“同志”是没有政治地位的,社会地位也非常低下,这时候哈维•米尔克逐渐的被周围的同志们推举,成为他们的代表,去为他们争取地位和权益。然而成为政客,参加竞选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这两人的生活也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挫折而陷入低谷,直至分手。看似走入绝境的政治生涯,终于在众人的坚持下出现了转机,直至最后的成功,而这时候爱情又回来了,生活事业都犹如拨云见日,重获新生。

  凭借本片中的出色表演让西恩·潘,在81届奥斯卡上,再次斩获影帝,说实话在此之前真的没有看过几部他主演的电影,始终觉得他的形象有点娘,不过也许就是这种气质,让他尤为适合扮演哈维•米尔克这个角色,一位弱势群体的代言人,一位为同性恋者争取权益和地位的政治家。再说一说詹姆斯·弗兰科这位,《蜘蛛侠》中的配角,最近几年的表现非常的不错,连续接拍了几部很有影响力的电影,也让这位帅哥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成为,重要奖项的有力竞争者,演技逐渐成熟的他在本片中也有非常精彩的发挥,相信很快就会捧走属于自己的小金人。

  《米尔克》观后感(六):Dan White

  Harvey Milk和Dan White之间的关系一直有点微妙。Dan White是那种内心很受煎熬的人,他一边要遵守自己天主教的传统道德,一边又因为在政治上缺乏智慧,无法和其他的supervisor建立关系(他儿子的洗礼只有Harvey一个人出席),而深深感到孤立和挫败。一开始的Dan White在办公室里的态度过分友好,恰恰是来自于内心的缺乏自信。Harvey敏锐地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他一开始对Dan White抱有一种怜悯的态度。当然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也必须尽量拉拢每一个人。

  Harvey和Dan的第一次接触是在洗礼的教堂里,Dan希望Harvey能在精神病院的问题上支持他,坦诚地告诉他希望能结成同盟。Harvey说sure。但是显然在精神病院的问题上Dan是孤立的,其他的supervisor都希望Harvey能支持他们,幕僚纷纷劝说Harvey对Dan弃子,那一刻的Harvey还是很不忍心的。但政治就是这样残酷,Dan一票对其他人的九票,为了自己奋斗的Gay Rights事业,Harvey最后还是在投票中出卖了Dan。那一刻Dan的愤怒显然可以理解。说实话,在这一事件上,确实是Harvey对不起Dan,Dan值得同情。

  后来,半出于歉意,半也是出于政治上的化敌为友,Harvey不断接触Dan希望和解,然而Dan提出的条件-给Supervisor加薪使Harvey为难。Dan内心深处爱尔兰天主教徒对同志的厌恶,经过对Harvey的怨恨的催化,更是不断让他说出讽刺Harvey的话。两人和解的希望渐渐熄灭。梁子越结越深。

  Harvey通过自己的政治手腕和智慧在事业上节节高升,而另一边的Dan White逆流而行,一意孤行地反对Harvey,泥足深陷失败的深渊。出于愤怒,怨恨,嫉妒,自卑,Dan渐渐地把这一切都归结在了Harvey身上。其实到最后一刻Harvey还在给Dan机会,提出在中东移民的法案上合作的方案,只是这一刻的Dan,已经失去理智。

  最后的悲剧,已无可避免。失败者Dan White需要为自己溃败的人生找一个借口和出口,于是他把枪口对准了市长和Harvey Milk。

  Josh Brolin把一个缺乏政治智慧,面对内外重重压力孤立无援,无法面对挫败事实,苦苦挣扎,心胸狭隘,又有点不幸的失败者Dan White塑造的非常到位。他的命运和Harvey联系在了一起,他当然是有罪的杀人犯,但若说Harvey对Dan的悲剧毫无责任,也不公允。

  《米尔克》观后感(七):爱,而已

  爱,怎么了?

  爱,没什么。

  你可以爱上王子和公主

  爱上乞丐和灰姑娘

  爱上罪犯,爱上流浪汉

  但怎么就不可以爱上同样性别的ta呢?

  我无法欣赏那些打着爱的旗帜的自私的作秀

  也无法原谅那些以爱的名义作出的伤害

  却因为milk的勇敢和执着而感动

  我鄙视自己躲在角落里自怨自艾

  我想忽然强大起来,坚持信念,不理会别人的轻视甚至误解

  我想不怕失败,就算孤军奋战,也要把胜利的红旗插在山顶

  我想大声号召,像milk一样,说出我的爱,我的要求

  但是,最后,我却坐进椅子,看着别人说话的嘴,假装在听。

  我知道,我很懦弱。

  我为此感到羞愧。

  《米尔克》观后感(八):无聊话电影

  我看了milk,很喜欢里面七十年代的衣饰,格子衣,牛仔裤。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讲,这样的电影是无意义的。好像阿飞正传,春光乍泻,都在讲一些跟正常生活不相干的事。可是那就是电影,不是吗?

  在Benjamin button里,关于他的初恋,他们是在一个莫名旅馆里,相会在午夜,做爱在最后。那黄色的午夜,两人莫名的非常的时光,把个鱼仔酱都吃过花来。我不喜欢那个故事,却爱导演,或是小说家的桥段。那是一个思维的创造。

  回到电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是弱小的,但是团结起来力量很大。这个道理不是我说。而对与每个同志来讲,他们的个性本来就会是差异性很大,何况在政治观点的统一。

  片中有个片段,两个嗑药。阳光从外面照进来,Milk说要从政。这个场景让中国人哑然失笑。原来成为政客是如此简单。政治是如此易操。应了主流观点。

  像我这样的人,喜欢的电影是x战警,就是买包爆米花,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两人小时,满足自己的眼睛。我已经过了要思考的年纪了。

  但是不知为什么,还是很喜欢Milk,大概是前半段,从政之前,MIlk与男友胡作非为的快感吧。

  《米尔克》观后感(九):爱谁谁。

  1.自然规律

  谁知道同性恋究竟符不符合自然规律。

  譬如。我一直很好奇法律为何要禁止近亲间结婚。即便拿出遗传学上隐性因子可能导致遗传病的佐证,也难以让人完全信服。如果是出于优生的考虑,可以只结婚不生小孩吗?相爱的表亲,不能结婚,算不算违背人道主义呢?真的可以说近亲相爱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吗?

  爱情实在是一件奇怪的事。

  可不可以恋童?可不可以乱伦?如果偏偏爱情,就发生在这些人之间呢?

  同性爱相比起来,要更合理得多。

  但是人道主义和自由精神的外延能衍生多远?对爱情的宽容能突破怎样的局限?

  即便这一切都不符合自然规律,那可以作为人的法则,得到体谅吗?

  2.神的旨意

  片里的反对者们,拿上帝来说事。

  多少借口假宗教之名啊。

  法律。道德。宗教。都是通过人来诠释的。

  有谁真的确信上帝的旨意呢?

  3.时代性

  我比较接受的看法,是遵从时代潮流。

  柏拉图在著名的哲学名著《会饮篇》中,借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之口解释人类本来具有三种性取向:雌雄同体、雌雌同体和雄雄同体,是万能的宙斯把人类的“爱”(Eros)强分为两半,于是,人类的生命就沉浸在寻找自己另一半的旅程中。

  所以,如果你处于公元前四/五/六世纪的古希腊,爱怎样同性恋就怎样同性恋。

  当时甚至有“爱情只会发生在男人和男人之间”的说法。因为妇女没机会受教育。想要同等智商的爱人,只有同性了。

  亚历山大大帝和他的功臣赫费斯提翁是爱人关系。当时的军队中同性恋很受鼓励,因为这促进了兄弟情谊,意味着你为了爱情,勇于冲锋陷阵。

  所以,如果你处于公元前四世纪,是亚历山大马其顿的军队中一员,你可以尽享同志爱人的忠贞不渝。

  所以同性恋的被接受程度,跟时代发展有关。

  (上述例子显然只适应于男同。女同的话好象还涉及女权主义之类。。。)

  4.生不逢时?

  王尔德抱怨过:“why was i born with such contemporaries?”

  如果你偏偏处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时代呢。如果你的同代人不爱你呢。即便下一个世纪的人认定你是先锋,是正常的,被此时此地的人视作怪物/异端,该怎么办呢?不止是性向。还有肤色,种族,信仰等等。

  迎合?伪装?Fight back?

  米尔克很明显选择的是第三种。

  5.爱情无极限?

  小时候看到古装剧里,古人表哥表妹可以相爱的,我会困惑现代近亲结婚是不是非禁止不可。

  看到《圣经》里,创世纪19章30节,罗得的女儿和父亲同寝,然后怀孕。我会困惑后人为何非把乱伦看作洪水猛兽。

  《Lolita》里面,我也觉得教授对Lo的爱是真心的。如果他不算作她继父,就可以脱掉乱伦的道德之嫌了。至于年龄,真的有这么重要?

  人们对同性恋的宽容度,显然要比上述的都要宽容很多很多。

  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的问题。爱或欲,究竟要如何设限?

  4.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斗争史

  米尔克中弹的时候,我不得不想起60年代好几声著名的枪响。自由主义的文化浪潮,伴着腥风血雨。

  然后我好奇,有没有哪一代人,只用坐享前辈的流血成果,用不着亲自战斗?后继的某一个世纪,自由能到达何种程度,以至于没有一个群体感觉受到了歧视?

  《米尔克》观后感(十):从milk讲起

  其实很喜欢喝milk的,也因为喝milk曾经报废了笔记本的硬盘。但今天开头想说的milk不是牛奶,而是获09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角的《milk》(译作《米尔克传》)。《milk》确实是一部比较特殊的电影,它和《福斯特对话尼克松》有点相似,但同样是记录历史的影片,《milk》高出一筹。

  我个人对影片中穿插的粗像素的原始新闻片很感兴趣,就如同昏黄的旧海报和录音机里面的旧磁带发出的吱吱声,60和70年代的美国无法不让人产生怀旧之情,在村上春树的N本小说中,曾读到大量关于这方面的细节。而西恩•潘在影片中的演技也的确让人赞叹,略带神经质的娘娘腔和面对上万同性恋的雄性激情,眼神的迷离和坚定,他结合的无懈可击。还记得五年前的《神秘河》么,那时的西恩潘完全是另外一种调子。但现在的影帝比起那时的影帝显然又提升了不少。

  今年奥斯卡的评奖还体现出一种凸显边缘的心态,这可能和全球经济萎靡有关,主流的经济文化的不振,给了评委照顾边缘的理由。《milk》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比起《断背山》细腻情感,《milk》更是以宏大卷轴的形式回顾了同性恋在美国的抗争历史,这无疑是给同性恋这类边缘人群以最大的鼓励。同样是关于边缘人群的题材,最近看了讲述农民工生活的一部电影——《高兴》,这部电影尝试以喜剧化的效果来处理农民工,这种方式虽然未尝不可,但在中国社会特定的语境之中,导演必须明白农民工这类边缘人群包含了许多的悲怆和辛酸,侵占、欠薪、卖血、上访,可以有很多关键词,但导演偏偏选择回避。

  最佳外语片《入殓师》则是深入描写入殓师这个边缘职业,生死之间,有很多东西值得寻味,大悟在父亲死后才见到了儿时弃他而去的父亲,并为其入殓。这是一部很川端的影片,继承了日本文化一贯温和细腻的风格,特别是大悟与妻子对坐饮茶,窗外冬日斜阳射入的场景,画面真的很美。看着影片中形色各异的人被抬入棺材,体味这种悲痛,感同身受。看完之后似乎豁然开朗,很奇异的感觉。

  《情迷巴塞罗那》我一直把它当作风光片来看的,巴塞罗那也一直是我向往的城市,影片中节奏略微有点快,旁白的设置蛮有意思。《机器人瓦里》作为一部动画片,狠狠的讽刺了当前的消费文化和科技自动化,似乎也间接的讽刺了人对爱情的执着还不入机器人。至于最佳影片《平民窟的百万富翁》更是边缘人群的写照,很多人说它是印度版美国梦,说实在,我也对他不是很感冒,尽管我最近一直感冒,哈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