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犯罪小说家》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犯罪小说家》读后感10篇

2018-08-05 04:2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犯罪小说家》读后感10篇

  《犯罪小说家》是一本由(美)哈里·多兰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50元,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犯罪小说家》读后感(一):犯罪与小说家并存的世界

  大卫•芬奇曾经说过一句话:“过去十年最好的剧本都在电视行业”,以此表达缺乏好剧本带给电影行业的困惑,以及好剧本对电影行业的重要性。然而,万物都是相通的,如果将这句话移植文学方面,我想那应该是:“过去十年最好的小说都在类型小说圈内”。

  实事求是的说,无论在商业销售方面,还是阅读受众数量方面,很少文学类别能够和类型文学相提并论。从诞生之日起,到如今日益细分的类型文学,往往是普通读者最钟爱的,丹布朗创作的《达芬奇密码》与斯蒂格•拉森创作的《龙纹身女孩》就是典型例子。类型文学与纯文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创作者不会只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中,尽量为读者去考虑,不会试图绕过情节人物去寻找面目含糊且有待证明所谓文学的意义。目前看来,只有类型文学还能够保持注重情节与人物刻画的优良传统,使之成为文学秩序坚定守护者,这一点甚至连博尔赫斯与略萨都无法否认。

  类型小说的分类很多也很细,间谍、惊悚、侦探这些大的类别之下,还有足够空间可以细分,例如警察程序黑色小说以及私探小说等等。英国侦探小说大师著名评论家朱利安•西蒙斯就对此有过审慎区分,并认定侦探小说已经从诞生之初的古典解迷演变为更倾向现实的犯罪小说。犯罪小说基本上会将叙述重点放在刻画人物与推动情节方面,因此,手法高超作者会在叙述的细节上下功夫,既有挥之不去悬念,也有彼此关联线索。尽管在日后的创作中一切都成为惯性,如同詹姆斯•派特森这样的流水线产业,但没有天份的作家往往连这最起码的能力都没有。天份往往在作者的处女作中会得到最好的体现,比如下面我们将要聊到的《犯罪小说家》。

  《犯罪小说家》的作者是美国人哈里•多兰,亦是他的处女作。这部才情横溢的出道之作不仅获得《华盛顿邮报》、《芝加哥论坛报》以及《出版人周刊》等媒体推荐,也成为美国独立书商协会推荐书目以及《书单》年度最佳犯罪小说的肯定,成为近年风头最劲的处女作。小说从一把铲子开始。自称大卫•卢根的神秘人,为抛弃不欲为人知的过往,远遁密歇根州的安娜堡,并通过投稿与《灰街》杂志总编汤姆相识,成为该杂志的编辑。本该风平浪静生活,随着他与汤姆妻子发生婚外情以及答应帮助汤姆抛弃一具无名尸体开始,慢慢演变成一场骇人的惨剧。事后第二周,汤姆离奇坠楼而死,与杂志社有关的人相继被杀,一切都如同小说的情节。为了洗脱自己的罪名和查明真相,大卫•卢根只能奋力一搏。

  人物,是小说成功重要手段之一,哈里•多兰显然没有疏忽这一点。从一开始的神秘到后来的热血,大卫•卢根逐渐被塑造成为这个社会所缺乏并急需的骑士。大卫•卢根每一次的行动与陆续暴露出的往事,都显示出其坎坷人生,但是这些坎坷并没有影响到他对于世界的观感,依然保持热血的本色。为了朋友正义,他不惜混迹污浊,尽管小说的氛围如此阴暗,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他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他的所作所为令人动容。对于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想不去关注都不可能。读者只能随着他的脚步前行,并期待他找出真相。行文至此,我想明眼的朋友一定注意到了小说中无处不在人文关怀,这些细节都在以往的经典之作熠熠生辉,一如冷硬派小说大师钱德勒的系列作品。作者哈里•多兰毫不隐讳自己对钱德勒的尊重,在小说中多次提及钱德勒极其作品,甚至连主角大卫•卢根的名字都源于钱德勒的小说。因此,这部小说也可被视为向钱德勒致敬之作。

  小说的风格很显然走的是风雨欲来的悬疑惊悚路线。作者将迷团与情节合理配置,营造出的氛围如同呼吸一般自然,成为人物刻画之外最吸引人的部分之一。读者不禁好奇故事走向,一开始埋葬的人是谁?谁又在持续杀戮?为何而杀?面对重压,大卫•卢根又该如何自持并找出真相?在看似纷乱的情节延伸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悬疑小说、犯罪小说、黑色小说以及带有冷硬派侦探小说凛冽气息元素出现,既错综复杂井井有条,叙述这一切的,则是作者利落干净文笔。情节的延伸与逆转体现出作者超强的布局能力,如同哈兰•科本与杰佛里•迪弗同时出现在一部小说中,令人肾上腺素急促飚升,欲罢不能

  由于小说中人物大多以作家与编辑的面目出现,因此可以想象,《犯罪小说家》这一书名蕴涵了多种含义。随着情节的延伸和逆转,书名甚至带有讽刺意味事件发生在一座小城之中,牵连事件其中的人们与舍伍德•安德森那部《小城畸人》中的人们如出一辙,看似普通的外表下隐藏着浑浊灵魂金钱权利私欲与公义,每个人都在小说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坐标。尽管杀戮在继续,但是作者并没有围绕杀戮喋喋不休,而是将视野投射到杀戮以外。通过神秘人大卫•卢根的调查去揭露一切,包括他自己神秘的往事。这部小说很容易让我想起斯科特•杜罗的《无罪的罪人》。同样是飞来横祸、同样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找出真相、同样是通过小说去表达人性。细微之处只是各有所专。如果说杜斯科特•杜罗的作品通过庭审的过程让人对法律公平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哈里•多兰则通过虚构与现实的对比,让人对社会人性有了再度审视的机会。否则,一切只在杀戮之后才浮出水面,显然有点迟了。

  这是一部才华出众的小说,作为处女作而言,几乎无可挑剔

  《犯罪小说家》读后感(二):It Really Happens&happens&happens……

  实事求是地说,这本小说的三流封面风格和金老大不入流的推荐语——在荐书这件事上他多年来似乎忠实地遵守着给钱就上腰封的准则——让我十分没有胃口,并且这书还是某哲学生的处女作,他的名字又那么像哈兰·科本。

  各位大咖评价看上去高端洋气,实则让人暗生疑惑:这个新手到底有自己的风格没有?阿婆?钱德勒?海史密斯?往往拖上垫背的家伙名头越大,作品本身品质越没有保证

  然而他果然有一套。此书关于铲子的开头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我的疑惑,而且足以让书评人们津津乐道。我甚至想起了那些导演椅上的黑色大拿们,比如,呃,算了,我就不再往上叠名字了。

  原书名Bad Things Happen其实与内容更相契合,坏事发生了,而且接二连三,都朝着非正常方向旁逸斜出,既有趣味性又富节奏感。不过到了故事中段,人物和事件有点庞杂,某些分岔尾大不掉,并且犯罪小说家本身、犯罪小说情节和书的主线剧情似乎应该在更加复杂的交互中产生奇妙反应,这一点作者向市场举手投降了。有趣的是他书中的人物也在对犯罪小说的修修补补中越陷越深,这事儿本身就是下一部的好素材可惜听说下一部的名字不是It Really Happens而是Very Bad Men……

  至于情节的翻转,此书走的完全不是迪弗那种“过山车”式的晕眩之路,倒有些纠结抽丝的古典范儿,这与作者的哲学硕士加犯罪小说家双重身份可能不无关系

  抛开卷首各种溢美,这绝对是本合格以上的推理小说,或者说是充分展示编剧才能的处女作。咦,我为什么总忍不住把他往好莱坞引?拭目以待吧。

  《犯罪小说家》读后感(三):跌宕起伏的情节,谜一样男主莫名其妙的书名

  整体来说,故事还是挺好看的,尤其是开头和结尾,出人意料的好看,能让读者跟着作者的思绪一步步推理,一起寻找凶手,没有出现虎头蛇尾的弊病。但是中间部分着实有些垃圾就暂时放到一边了,所以读完这本书的用时超出了预计。

  但是总觉得,故事的前后文风与中间不搭调。作者在开头将主人公描写成了一位异常冷静心思缜密、略微有些心理变态神经角色,不愿与人深交、尽量保持低调,这些特性到后来怎么就成了正义感极强、誓死效忠的骑士精神了呢?

  最后吐槽一下翻译和封面吧。说真的,小说名+封面文字+一再强调的消失不见的小说,这么多重点联系到一起之后故事居然和小说的内容没有一毛钱关系,还以为那本小说中有什么惊天动地阴谋,关于这部分终归是有些失望的。

  《犯罪小说家》读后感(四):那一串发生在安娜堡的凶案 [猫]

  “在这个城市里,你要是点了杯摩卡拿铁,把咖啡递给你的人很可能就读过了《哈姆雷特》。”这个城市,就是在《犯罪小说家》中发生一系列命案的安娜堡。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有全美最棒的“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专业,年年吸引着文艺人士到此地扎根,这里也正是本书作者哈里·多兰居住的城市。从他不蔓不枝的环境描摹中,你可以体会到他对这座文艺城市的温润情感,但也仅限于温而已——没有太多景物描写,甚至性爱描写(除非与情节有关)。没有对美的驻足观望,这正是优秀犯罪小说的基本素质,它们让你的注意力不由自主地集中于中心情节,多兰干好了一位“硬汉小说家”该干的活儿

  就像你在一般黑色电影里看到的那样,书里总会出现性感美艳诱人犯罪的女人,而且不止一个,所以一开始男主角大卫·卢根就被人妻劳拉诱为情夫,而其夫又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犯罪推理杂志《灰街》的总编汤姆。看,多么不吉利又多么熟悉设定,如果你臆断卢根会像詹姆斯·M·凯恩的《双重赔偿》、《邮差总按两次铃》里的男人们那样为了一个女人去杀人放火,遂得意弃书,那你就弱爆了,更别说卢根对朋友的忠诚度简直不亚于古龙笔下英雄们。一起聊天喝酒也许不算什么,男人,尤其是“硬汉”,总是把一起经事儿的人当成兄弟,所以《马耳他之鹰》的男主角,即使厌恶自己的搭档,也一定会交出谋杀他搭档的凶手,哪怕凶手是他爱慕的女人。在汤姆请求卢根一起处理尸体的那一晚,卢根便注定要与他成为生死之交。硬汉有硬汉的原则,黑色电影或者硬派犯罪小说,说到底,是给男人看的故事。

  《犯罪小说家》的高明之处,不仅是你看不出谁是一连串命案背后的大boss,而是每章都在挑战你的猜测,读到大半之前,你对汤姆被杀的作案动机毫无头绪:居然不是为财杀人,也不是为情杀人,在这两方面与他有利害关系的人,你都只能排除嫌疑却心有不甘……卢根也一样。对这座人们互相认识概率很高的城市,离群索居的神秘外来客卢根跟你我一样感到陌生,他一面要逃脱涉案嫌疑,一面又要为了挚友汤姆默默寻找真凶,同时还要面对一个接一个能提供线索的人被杀这种震惊状况,而自己也将随时成为“下一个”。重压之下的孤胆英雄,如何能保持镇定清醒更何况他那残酷的过去所留下的心理阴影,还在持续不断地被新刺激诱发出来……读者啊,你们先感受下。

  不过可别忘了这是在安娜堡,一座文艺城,总有些你想不到的作案动机,比如作家的名誉。正如凶手指警方看的那句“遗言”——“我虽是丹麦人,却更像古罗马人。”(《哈姆雷特》台词)——为了名誉,有些人可以不顾一切。当然,其中不乏趁乱浑水摸鱼的犯案者,勒索也好,情杀也好,都只是“计划出错,坏事发生,有人死去”这种失控局面下的一环,却又是影响案件分析的一环:在跌宕起伏的紧凑情节下,考虑到“死去的这么多人居然不是一个人杀的”就变成了脑筋急转弯,等你差不多确定某人不是凶手了,下一章又令你大呼上当。聪明的多兰把我们带入了他的把戏,然后掩门走开。

  多兰身上不只有把戏,他还有举重若轻的文学天赋含蓄内敛的情感洞察力。卢根的过去以及尾随过去而至的陌生人是书到最后部分才抖出来的包袱,但前面又安排伏笔,读来毫不突兀。比如,卢根有场独自在浴室里对幻觉与现实分不清的内心折磨戏,既让我们依稀窥见他想逃离的阴暗暴力之过去,又让浴室外果真有人被杀的转折设计有种震撼精彩,更像一道光,照进后文对暴力过去的回顾。至于硬汉柔情,卢根这种性格的人对女人自然有强烈吸引力,而蛇蝎女和天使女,就像感情天秤的两端那样抚摸他的心,不过,如前文提到的同性情谊一样,男人最终也会走向与他经历过风雨、有共通感受的女人。

  《犯罪小说家》读后感(五):计划出错,坏事发生,有人死去

  一把铲子得符合某些条件,铲尖要尖,握把要短,才能在有限的空间里施展开来。在一家大型超市的园艺区,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铲子。——《犯罪小说家》开场

  有的时候我们会遇上这样一本书,它的开场第一句就能牢牢抓住你的心,让你毫不犹豫就掏了钱。在此之后,一种可能是你发现这书除了开头一无是处简直浪费生命,还有一种可能则是看完后立刻开始上网搜索,看这个作者还有什么其它作品,统统买买买。哈里•杜兰的《犯罪小说家》属于后者。如果总结下这书的优点,我会说:它好看,好看,并且好看。

  第一层意义上的好看,是故事情节上的好看:一个担任侦探小说杂志《灰街》编辑的男人,在帮着朋友掩埋了一具尸体之后,发现自己卷入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麻烦,而他自己的隐秘过去也在这个过程中被逐渐揭开。出版社为了强调这本书的精彩,还特意印上了史蒂芬•金的推荐语,然而人尽皆知 “腰封小王子”金大人的评价向来是不靠谱居多,把某本60分的书吹到100分的例子举不胜举,简直堪称书评界的安兔兔跑分软件。不过这次还好,虽有夸大,但不算离谱。

  说回原作,作为一部犯罪小说,它有一个充满悬念堪称完美的开局,一个略显冗长但依旧抓人的展开中段,以及一个层层揭秘多次翻转的漂亮收尾。没有低智商的对手,也没有龙傲天的主角,整部作品按照文中主人公自己对犯罪小说的定义——“计划出错,坏事发生,有人死去”——一路揪着你的心脏飞驰而下直至结尾。整本书的布局也称得上绵密细致,前期各种细节的闲笔描写在后期则是成为了推动剧情的伏笔,剧情环环相扣让人手不释卷。美中不足的是为了增强故事的曲节转折加入了一些在我看来过于枝蔓的情节,从而导致整本书的布局显得有些匠气,错综复杂有余但整体性不强。

  第二层意义上的好看,是叙事风格上的好看。作为雷蒙•钱德勒的脑残粉(男主的两个化名均是取材于钱德勒小说),哈里•杜兰这本处女作自然是充满了复古怀旧的冷硬气息,这意思就是说,当男主基友的老婆拉着他去看画展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两人接下来就要滚床单了;而当命案发生时,我们就知道接下来登场的警探十有八九是个女的,也许还是个单亲妈妈,而她会与男主发展出一段亦敌亦友的感情。本书爽快利落的文字走的是IOS8极简主义扁平化路线,克制内敛但又令人遐想无穷,用《荒野求生》里贝爷的名句形式就是:鸡肉味,嘎嘣脆。人物性格同样如此,男主虽有一颗火热滚烫的心,但始终摆着一张扑克脸拒人于千里之外,惜字如金从不多说,简言之就是一枚傲娇。如果你喜欢这种风格,那么《犯罪小说家》绝不会让你失望。

  第三层意义上的好看,是里面的各种有趣细节。如果有人和我一样,看完后惊叹于这书居然是作者的处女作,那么查一下就会发现,哈里•杜兰在动笔写之前不仅跟一位小说家学习了数年的写作技巧,自己本身更担任了多年的小说杂志编辑。于是,一位小说杂志编辑写的一本以犯罪小说杂志编辑为主角的犯罪小说里(太TM绕了……),自然就充满了对编辑工作以及侦探小说的各种吐槽。书中这种让人会心一笑的小细节让我很是喜欢。

  上面说了一大堆,结论就是尽管这书没有牛逼到炸裂的程度,但我相信能让许多人度过几个小时的快乐阅读时光,看过一遍之后不后悔,也许过了一段时间后还有兴趣会翻出来重新看一遍,对于一本通俗小说而言,这已足够优秀。

  更让人高兴的是,《犯罪小说家》之后哈里•杜兰仍然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以本书男一号大卫•卢根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已经有两部新作,其中第二部已经有了台版。从风评来看其品质比这部是更上了一层楼,所以我现在的问题就是:学挖掘机哪家强?啊不对,到底是立刻买买买呢,还是再等等看大陆版有没有戏?

  最后附上一段书中我特别喜欢的描写:

  卢根走在外间办公室的地毯上,悄无声息,他在走廊门边停下脚步关灯。一回头,他看到克里斯托尔坐着的侧影,头往后倾斜,双眼紧闭。他办公室的门框成了这幅景象的画框,一幅黑白作品:黑色短发,起皱的白色衬衫,深灰色办公桌。

  办公桌上的台灯照在他的眼镜框上,造成反光,让他的脸看起来有些苍白。但这使得他的表情看起来纯净安详,卢根之前从未见过他这种神情。

  卢根将会记得克里斯托尔的安详,还有克里斯托尔要他回家时,声音里的温柔与怜爱。后来他开始跟克里斯托尔的老婆上床,他还会记得这些。

  备注:本书电子版多看阅读和豆瓣阅读均有销售,中亚Kindle暂无。

  ———_(:3」∠)_我是眼残的分割线———

  直到这篇文章快写完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书封面上方那坨红色的东西不是一个红衣女人的胸部特写,而是她的头发……

  最后喊一声,如果要改编电影请务必找大卫·芬奇啊,这种阴冷的悬疑题材绝壁适合他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