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古代史学十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古代史学十讲》读后感10篇

2018-08-06 04:1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古代史学十讲》读后感10篇

  《中国古代史学十讲》是一本由瞿林东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图书,本书定价:2016-12,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古代史学十讲》读后感(一):学历史方法论重要

  从小学开始接触历史,一直到现在,直到遇见瞿林东先生的这本《中国古代史学十讲》,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学习历史知识——虽然这本书里讲的是关于中国古代史学的方法论,但这些方法论却不仅仅限于中国古代历史——方面的一些不足,那就是只专注于具体的历史事实,而没有运用能够做到举一返三,而之所以不能够举一返三,则是因为缺少更加科学认识历史、运用历史的方法论。特别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学习来说,由于中国历史的一些特殊性,比如历史的人文精神、历史智慧的古为今用等,都更要求站在更高一层次来认识历史、研究历史,才不致于发生一叶遮目等本不该有问题

  瞿林东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中国史学史纲》等,于中国古代史学若干重要问题研究颇深。做研究的时候,科学的方法论常常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神奇效果,历史也是如此。后人之所以有必要学习前代历史,就在于历史能够为今所用、为后世借鉴。英国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读史可以明智。”《旧唐书·魏徵传》中也有类似说法:“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见,学习一些历史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而作为国人,当然应该而且必须学习一些本国的历史知识,才能不断丰富和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中国古代历史,公认的正史就有所谓“二十四史”“二十五史”,此外还有大量历史著作以及野史或私人笔记内容虽然丰富,但方法论上却自有轨迹可循。比如,在瞿林东这里,他从时代发展对历史学的要求出发,选择了当代大学生和史学爱好者最应该关注了解的问题进行论述,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发展趋势、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史学的社会功能、史学的人文精神、史学工作者素养以及史学遗产的时代价值等问题来进行讲解,可谓是微言大义。对历史感兴趣的,可以从这些讲义中学习到更多有用的中国古代史学学习和研究的适用以及实用的方法论,相当于找到了一条捷径

  换一种角度可以看得出来,北京出版社的这套“大家小书”系列,都是精选的那些经过时考验、读者认可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的,质量非常过硬。而瞿林东的这本《中国古代史学十讲》能够列入其中,其价值也就不言而喻。这些关于史学认识和研究的方法论虽然不及那些具体的历史知识生动有趣,却能够在深入浅出基础上,把关于历史认识和研究的一些基础层面上、理论层面上的内容进行讲解,虽然入门不易,但最终却对“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之类的高阶历史学习有着极大的助益。

  当然,关于为什么一定要好阅读一下这本《中国古代史学十讲》,在正文之前有一个名为《如何读懂中国古代史学》的序里,邹兆辰先生进行了很好的解读,对这个问题有着很好的回答,也有必要先行研读一番。

  《中国古代史学十讲》读后感(二):史学大讲堂

  中国史学史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学科可能大家对于史学不太了解,那么我就来跟大家讲讲。其实,为什么我可以跟大家讲一讲呢?因为我看了《中国古代史学十讲》。这本书对于史学有着完整的讲解。

  这本书《中国古代史学十讲》大致涉及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发展趋势、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史学的社会功能、史学的人文精神、史学工作者的素养、史学遗产的时代价值等问题。在这本书里面,你看到关于史学的知识以及关于史学的相关方面点点滴滴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中国的史学?在这本书中,作者做出了详细的讲解。作者应该辩证地看待中国得传统史学,踢除其中过时的东西,它仍然是一座闺蜜的宝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史学的正确认识,才能使我们贴近史学。

  本书的第一讲就论述了中国传统史学所具有的多样性、社会性、时代性的特征。多样性主要指,中国史学经过长期的发展,熔炼成四种主要体裁即编年体、纪传体、典制体、纪事本末体,此外还有学案、史表、图谱、评论等等很重要的体裁。社会性指史学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时代性则主要表现为,中国史家对待史学工作历来有一种反映时代面貌和要求的认识与实践

  在学习史学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明白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发展大势是怎么样的。按历史时段划分:先秦、秦、汉时期是其形成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其发展阶段;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时期是其繁荣时期。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详细的学习到关于史学的各个阶段的特征以及代表人物

  在这本书里面,提出了许多关于史学的新概念。比如,历史智慧,是指历史上的人们事物能够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发明创造能力,是指他们关于对待社会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才智、智谋。“精神家园”的内涵包括民族精神,忧患意识爱国主义在理解这些观念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对史学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对于史学,我们是需要根据作者提供的史学理论以及事实依据来进行学习的,而不能凭着自己的想法感受,是需要好好学习的。

  这本书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这本书在我们学习史学的道路上,有着功不可没作用

  《中国古代史学十讲》读后感(三):学历史,从感性理性

  自接触历史这门学科以来,它便是我最喜欢科目之一。当年学历史时几乎没有去死记硬背过,但是每次考试虽说拿不到优秀但是也绝对不会落到不及格的地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其实一点都不假。历史本就是过去的人演绎故事,一直以来我都是将历史当做是故事书来看的,其中的内容自然是印象深刻

  不过随着阅读历史书籍数量的不断增长,所知的历史知识的不断丰富,越来越觉得如果只是单纯的把历史内容当作是小说用来消遣阅读是很不合适的。读历史就好比是看一出出热闹大戏,但是繁华谢幕之后不应该只是单纯的起身离场,更多的应该是去品味体会历史所带给我们的意义思考,这才是历史的正确打开方式。以前的我只能算是在读历史,却没有能够真正的去读懂历史。

  《中国古代史学十讲》,“小书大家”系列中的有一本与历史有关的书籍。这一次是作者翟林东带着读者去学习中国古代史学。他将用十个章节,十堂讲座来为读者全方位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以及如何去品味历史中所蕴含的智慧。

  就像是书中的前言所讲的那样。在当下,莫说是像我这种普普通通的历史书籍读者,即便是一些史学工作者、学习历史专业学生对于历史这门学科自身的发展历程、历史的特性以及历史的时代要求,怕是也不是十分的了解。尽管大家都已经具备了某些方面甚至是全方面的历史知识,但其实真正从研究历史这方面论起来,还只是一个不入流门外汉,对于历史背后所蕴含的内容所知的并不深刻。

  而此书的一大特点便是对于上述内容具有着很强烈针对性。翟林东先生从中国史学的整体出发,以此来思考有关史学的重大问题。在书中采取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式,对于书中所提出的来的每一个历史问题的阐述都遵循着历史的发展历程,读起来生动而又不刻板。这不仅仅是一部是一部有关于史学理论问题的著作,也是一部史学史的著作。

  读历史不能够只带着感性的色彩去看,更应该学会如何理性的去研究分析历史。而阅读这本书则是起到了一个连接的作用。当你把这本书中的十章内容全部看完时,就算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小小的阶段。

  

  《中国古代史学十讲》读后感(四):历史智慧的四个层次:“鉴”、“势”、“理”、“道”

  人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很多人喜欢读历史,知道了很多历史人物、事件社会制度等,这些都是历史知识。掌握历史知识,和增长了历史智慧,还是有很大距离。那怎么能把历史知识转化为历史智慧呢?

  我们常看的历史类书籍,多数是叙事类。这是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历史智慧是要从我们怎样看待历史中凝结出来。怎样看待历史,这会涉及到史学理论方面的内容。

  最近刚好读到一本《中国古代史学十讲》。这本书是专攻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研究的瞿林东教授的著作,选取了瞿林东的十篇独立论文,分别讨论我国古代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史学遗产的时代价值等问题。文章偏理论性,但是很好读,也很有实用价值。

  《中国古代史学十讲》中的第六讲《历史•史学•历史智慧》,专门讨论了三者的关系,这一讲对历史爱好者很有帮助。

  在这一讲里,瞿林东引用了一句古话,“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这句话中,“前言往行”指的是以往贤能者的言行,“畜”是培养积累意思,“德”指的是道德学识和智慧。这句话也是说,通过古人的言行,得到学识、智慧。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会的。

  要把知识转化为智慧,肯定需要对知识进行分析、鉴别、判断、提炼。按照瞿林东的观点,从历史知识中汲取历史智慧,主要在“鉴”、“势”、“理”、“道”几个层面。

  首先,“鉴”,指的是借鉴。就像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所说的,“监(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要借鉴前朝的兴衰,来比较当今时代的得失。唐太宗也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历史对现世,起到了对比参考前车之鉴的作用。好的方法可以借鉴应用,扩大效果和收益不好做法就禁止,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势”主要是指趋势。看清事物发展的趋势,掌握时势的变化,才能因时就势,做出明智的决策。这也是现如今很多人比较看重的一点,包括择业、创业,都需要了解趋势。比如近十几年,正是互联网起飞、高速发展的时期,那些看清趋势的人,积极加入到互联网大潮中,得到更多机会,跟随趋势发展起个人事业。现如今,区块链、AI越来越热,肯定会带动新的发展。

  “理”又上升到另一个层次,是指理论、道理原因也就是说,“理”是要总结事物变化的内在法则。王夫之说,所谓“理”,是“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势之必然”也就是趋势必然会如此,能够找到“势之必然”的法则,自然就抓到了“理”。如果能够掌握“理”,就具备了提前预判趋势的能力,比如许多成功大佬总是能够制定前瞻性的战略,提前部署,在准确的时机跟随趋势,获得更大的成功。

  “道”是更大的一个范畴,比较玄妙,认识到整个世界背后的运行法则,更要能运用这些法则,都可以归结为“道”。针对历史和“道”的关系,龚自珍说到,“出乎史,入乎道”。也就是说,在读历史之后,还要跳出历史,才能接触“道”的范畴。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是人中龙凤了。当然,想要达到这一层次,对人的要求也比较高。

  瞿林东讲解的历史智慧的“鉴”、“势”、“理”、“道”四个层次,可以结合历史知识来看待。现在有很多不同方式、不同角度来解读古代历史的书籍,这些都可以看作历史智慧的不同层面的应用。比如从《三国》、《史记》中分析团队管理的方法,角度新颖,符合现实需要,观点也能让人信服。

  我们看那么多历史,除了看故事、看热闹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能够从中吸取智慧,帮助我们更好的看待现实世界。 “鉴”、“势”、“理”、“道”的思路,能够帮我们从历史中提取养分

  2018.07.06雾凇

  《中国古代史学十讲》读后感(五):小感

  诚然,大二的我读这本书有点显晚,这本书应该在大一的时候去阅读,它会帮助你找到学习历史学的意义,我觉得里面的有些话语触动到我,现在的人对历史有误解,无法深刻认识到历史对前事,对后世的作用。以前我的很多亲戚问起"你学什么专业的?"我回答"历史专业",然后他们就会露出担忧面孔,并说"这个以后读出来没什么意义,你能去做什么?"是啊,我能做什么,突然感觉到毕业等同失业的一种失落感。

  可是啊,我现在觉得,不是历史没用了,而是现代的人更学会逃避了,他们觉得历史已经过去,回忆里都是痛苦,所以他们下意识选择性失忆,但是在你往前行的时候,总会有人记录你走过的足迹,比如:历史学家(当然,前提是你很出名,要不然只能被历史长河给淹没,就像历史只会记得第一一样。)

  "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爱国意识"……这些都是历史可以给予我们的情感,我们不能忽视,也必要正视!"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因为你在做一件事情时需要回忆你做过的事情,这何尝不是你的历史轨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话对于我们来说近而远,深刻而浅出,我们要对自己的这项专业充满信心,历史专业,在我看来,是文科中的中流砥柱,你在课本上所学的,何尝不是曾经的历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