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经济运行的逻辑》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经济运行的逻辑》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07 05:2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经济运行的逻辑》读后感精选10篇

  《经济运行逻辑》是一本由高善文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8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运行的逻辑》读后感(一):这本书的火热说明了我们的市场参与者是多么的缺乏“逻辑”

  高善文在市场经济学家里是挺火的,这本书的一些框架观点也被各界推崇。

  首先,讲明一点:对高善文,我是敬重的。敬重他在当今中国的疯狂的市场环境下,保持了一个客观冷静学者本色。从而在市场经济学家独树一帜

  但是,讲真心话,他的这本书在我看来也就那样了。原因如下

  高善文的分析框架,或者说本书的分析框架,其实是认真读通、读透一本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都能够知道的。

  有人会反驳说:不会!因为中国经济金融特色,不可照搬国外理论

  我对此的回答有三点:(1)对分析框架而言,不分国别。这是方法论层面问题。也是高善文这本书开篇讲到的“科学认识论”问题。(2)中国正向着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故西方经济学分析框架的适用性会越来越强。(3)即便确实有一些永远转变不掉的“中国特色”。那也只是说明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结论”,而不是否认它的分析框架。特别是,如果你真的熟练掌握了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那么再特色的“中国经济、金融现象”,也都是可以在这个框架下被理解的。而被理解,就意味着,市场的行为可以被在一定程度预测

  最典型案例,就是大名鼎鼎的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写的《短缺经济学》提出的“预算约束”。它解释计划经济国家的体制软肋,从而也就对计划经济国家的未来做出了预测。

  所以,我真诚建议——奉高善文此书为圭臬的人们,如果真的想像高善文一样,请去认真读一本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吧。我说的“认真读”,是要吃透的那种读。然后,你会发现,高善文此书的观点不过如此,毫无新意

  总结一句,这本书的火热流行,固然有市场经济学家的所谓“明星效应”;但是,更重要的是——该书在最缺乏基本逻辑的中国金融市场流行。毕竟,一群无脑之人,猛然见到一个逻辑清晰条理明确的人向你娓娓道来,就会立即觉得此人深不可测。其实,不是高善文太牛X,实在是很多市场参与者太缺乏基本逻辑。

  《经济运行的逻辑》读后感(二):几点体会

  高博士资本市场名气很大,此书一时颇有洛阳纸贵感觉,刚出版我就定了一本,最近刚刚通读一遍,谈谈体会。

  1、对普通读者来说,可读性最强的是第一章,文笔优美,逻辑清晰。能够在方法论和研究逻辑上达到高博士所说的境界,国内经常露面的“著名经济学家”寥寥无几吧。

  2、中国的很多统计数据是不可靠的,但如果从趋势变化角度,还是可用的,这是高博士反复提到的一个观点。比如宏观经济统计中,由于口径不一致,会出现明显低估消费的问题,但如果前后口径一致,趋势的变化可用看出经济冷暖,还比如人社部让人鄙视的失业率数据。

  3、本人感觉验证高博士研究逻辑最好的两章是第二章和第三章,至少可以证伪一些结论,读起来也非常舒服

  4、漏洞颇多的是资产重估理论及运用,即第四章和第五章,虽然高博士因这个理论声名鹊起。第一,高博士用于证明其逻辑的恒等式假设条件过于宽松,甚至不能自圆其说,如企业债权债务互相抵消,这个不成立,企业部门如果持有国债,如何抵消;第二,变量太多,且没有用于各项资产存量最优解的形成逻辑或数学函数,实际上无法事前判断,只能事后解释,而怎样解释理论上是可以互相矛盾的。也就是说,如果10个经济学家,同样运用这个资产重估的公式或理论,应该可以给出比较收敛的结果,但如果实际运用肯定是千人千面。

  5、我怀疑网上一些书评,给这本书很高评价是因为高博士的名气,不敢或不好意思进行质疑。

  虽然本人给了比较尖锐批评,但还是给四星和推荐的评级,因为前三章太好了,第四第五章也可以作为一种假说进行鉴赏,毕竟高博士是宏观经济研究中,从来不人云亦云,理论和实证结合非常紧密,仍然是国内第一流的宏观研究。

  《经济运行的逻辑》读后感(三):经济运行的思考逻辑

  对于没什么逻辑的我来说,本书更像是提出了一种思考的方法:问题,解释,验证。但是感觉有些解释还是很难站得住脚?

  比如第二章 分析通货膨胀

  1. 主导本国生产物价指数波动的因素是什么?

  【解释】

  供给侧:大宗商品价格

  需求侧:全球工业需求,国内工业需求

  途径:汇率(汇率贬值提高国内通货膨胀)

  这个解释还可以吧。

  2. 为什么中国食品价格的波动与工业部门的通货膨胀同步?采用解释2,感觉不那么信服。

  【解释1】成本传导,那么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应该明显大于农产品价格的涨幅。

  【解释2】通货膨胀预期农民人为存货调整使得供应减少。

  3. 为什么花生小麦更保值?采用解释2。有那么点意思

  【解释1】农产品用途的变化,花生用来榨油,食用油消费加速了。

  【解释2】农产品价格的涨幅和其劳动力占比存在显著正相关,花生的劳动力密度比小麦高。

  《经济运行的逻辑》读后感(四):复杂世界简单原则

  自从中国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中国的经济就与国际经济紧密联系,书中引入全球需要、大宗商品冲击和汇率变化来全面地评价中国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高善文用全面的眼光观察,聚焦宏观经济,研究的重点还是放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之后的近几年,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和资本约束,他一方面认为中国经济放缓是一个必要过程,另一方面需要谨慎地运用调控手段,客观地看待这种调控过程。正如序言所说的,“经世济民是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正是本着这样的责任,高善文开始了他的行文,这本书命名为《经济运行的逻辑》,重点词语是“逻辑”,高教授是为了让我们在这本书中寻得思考经济的思路和逻辑方法,他希望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套能够用来分析和评价重要经济问题的思维方式

  第一章里面的两篇文章,对于我们来讲,非常具有可读性,《光线是可以弯曲的》这篇文章里面例举了很多个具体例子生动形象,为的就是让我们明白,“要想获得对世界的洞察,并以这样的洞察为基础,获得对世界的比较稳定可靠的预测能力,我们就必须探索因果关系”。另外一篇是《我所理解的宏观研究》,从研究的方法讲起,给我们讲叙了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看待逻辑、如何看待历史等等,以及在对近几年的分析中,重点把握了三个问题:一是经济走向,二是政策立场,三十资金松紧。

  接下来高善文在第二章讲了一些关于分析通货膨胀的思路,中国经济经历高速增长黄金时期,这期间伴随的是时高时低的通货膨胀,书中对货币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微妙关系的解读可谓是精到。对于世间事物,我们不仅要从计量等方式来了解它们,而且用从内在的本质和逻辑来把握他们,一味地光追求数字关联时候会造成大错。书中例举了大量的图表和数据来分析经济的具体问题,而又不局限于一个具体问题,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分析全局,这种研究不是孤立的,而是联系的、全局的,令我从中忽然开朗。对于我来说,那就是学会了联系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正如高教授给我们讲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分清这些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而在研究的过程中如何去隔离和实现可控性。

  还让我比较深刻的就是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内容,讲得是关于金融市场分析的基本框架,其特点是:从代表性微观主体的资产配置行为出发,以产能领域的分析结果为依据,去推断金融市场变化的方向线索。高教授在书中贯彻实用主义精神,所以他的所有的分析就是为了更好地、更简便地和快速地解决问题,而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较为踏实的而且严谨富有逻辑性,当然还必须具有独立的观点。这个社会从来就是纷纷扰扰,很多抄袭与墙头草,最缺的就是富有真知灼见的人,所以我们对于问题的分析要具有独立性,这才是研究。

  最让我感动的当然是高教授的治学态度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在《戏说分析师》以及回忆父亲文字里面可见他还是一个不缺乏生活眼光的人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上帝隐藏他的秘密,是因为他本性高傲,而不是凭借什么狡猾的手段。”事情很简单,但是上帝本性高傲,不想轻易地让我们知道,所以利用“狡猾的手段”,把事情弄得复杂点,但这个世界原则上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去理解,如果你弄了一对很复杂的方法,那么几乎注定是错的,正如研究蚂蚁的计步器。

  “希望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在原则上也是简单的。”一方面我看到高善文教授研究方法的严谨和简单;另一方面我看到了他是一个充满着理性主义的人,对未来充满希望,也对生活进行简单而富有意义的对待。

  y当当特约评论员 江焕明

  《经济运行的逻辑》读后感(五):谋与断

  现在的时代,每个人都要有些金融知识不然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了,俺也不例外。本书从头到尾读了两遍,书里讲公式的不是完全明白,最能读懂的还仍然是第六章杂议的第一篇“戏说分析师”,一来我本人做管理咨询顾问与分析师有些像;二来与书中的诸多公式相比,此篇感觉更亲近

  分析师在金融行业作用如同咨询顾问在管理中的作用——提供参谋,但不做决断核心是个“谋”字。在中国告诉客户买哪支股票是违法的,所以,大部分券商只提供股票池供选择。( 就我个人看即使直接说买哪支股票能赚,长期成功率也不高);管理咨询顾问在项目中提供解决方案,至于落地情况也只是提供辅导效果也不能完全保证

  细究其中原则就像作者在书里说的——谋与断是两种能力。分析师(咨询顾问)需要良好表达、全面观点和推断的能力,这些都是基于以往经历史、经验及资料之上的。而成功投资者企业家)需要的能力则完全不同,分别是:判断能力、识人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职业的不同要求决定着从业都的状态,分析师自己买股票未必赚,管理咨询顾问开公司倒的也不少,多半原则就在于此。当然了,杨百万做分析、企业家做管理咨询一样未必成功。重要的还是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然后高兴的开始工作

  书里也讲了很多涉及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容,如果能此有兴趣,建议您抽空买一本自己读下。

  《经济运行的逻辑》读后感(六):前三章是精华

  第二章 分析通货膨胀

  可贸易部门的通货膨胀

  现象:在开放经济和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下,以生产资料价格为代表的可贸易部门通货膨胀与全球工业品价格的波动相当一致。

  主要因为:工业品大部分是可贸易品,遵从一价定律

  OECD工业生产指数的月度波动大致可以衡量全球工业需求的变化,是主导PPI波动的因素,领先美国PPI 3个月。

  食品类通货膨胀

  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主要为食品价格所主导,而且,中国食品价格的波动与工业部门的通货膨胀(第二产业GDP平减指数)高度相关,这使得基于作物歉收等微观证据缺乏说服力。这两项指标相关性,解释:整体经济的冷热、工业品的价格变化,诱发了食品类的通胀。

  有如下两种机制可以解释价格同步:第一种是成本传导,化肥农药等,第二种是通货膨胀预期,农户选择“存粮”,减少“存钱”,竞争性的库存调整机制导致了经济活动粮食价格波动的同步性。

  如果农产品价格上涨来自成本压力,那么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应该明显大于农产品价格的涨幅。排除此原因。

  寻找通胀预期和库存调整假说的进一步证据:新鲜蔬菜瓜果难以储存,很难库存调整,因此,不同食品在横断面上的弹性差别较大,粮食和肉禽的弹性较大,瓜果和蔬菜较低;生猪养殖周转时间

  刘易斯拐点与食品类通货膨胀

  现象:2000-2007,花生比小麦更保值,前者生产过程的劳动密集比后者更高。

  解释:与刘易斯拐点机制相联系,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工资自2005年以来出现比较快速和持续的上涨,这推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

  进一步证实:1990-2000,劳动力成本没有快速上升,横断面上,看不到价格涨幅与劳动力密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

  中国与成熟经济体在结构方面有以下重点区别

  一是中国可贸易部门在经济中占比重多,CPI更容易受全球影响;二是中国消费物价指数主要由食品类价格价格主导,而食品类价格并不存在明显的价格粘性,无粘性就无法用产能缺口来预测通胀;三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并不是劳动力而是资本存量,由于资本品(煤、石油等)价格粘性不像劳动力市场那么显著,利用资本品的缺口来预测通胀,其理论基础同样存疑。

  货币供应与长期通货膨胀

  现象:货币只有在高通胀环境下才与通胀率正向相关,当通胀率低于10%时,货币与通胀之间不存在显著正相关;进入1990后,通货膨胀与货币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密切。

  解释:CPI不包含资产价格,如房价;货币外延模糊,肚量不准确;央行公信力。

  结论:即使对于预测长期通胀而言,简单地以货币增速的高低作为判断基础,仍存在相当大风险。

  第三章 观察产能周期

  中国的资本约束

  中国资本形成的速度并不稳定,资本形成对中国的总供应具有很强的影响,进一步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相对而言,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资本存量的约束以及产能投放的影响似乎没有那么明显,技术进步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

  基于国际收支的分析框架

  比如针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以往以支出法为基础的分析范式需要限制一个变量,即总供应相对稳定。所以虽然用支出法可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走势,但这种方法明显有意忽略了客观现实,让该理论变得复杂而不完整。高善文基于自己的经验和大量的数据分析,认为基于国际收支平衡去分析总供求变化的框架。其优势在于可以对称地处理总需求和总供应的变化,从而改善分析的有效性。在提出该分析框架之后,他以此为基础对过去十年间中国经济的一些现象进行了解释,目前看来很有说服力。

  将经济体分为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PPI指数能够代表可贸易部门价格,CPI-nonfood可代表不可贸易部门的价格。对于三种冲击来源(国内需求、国内供给、全球供给),我们就有三组以上指标来进行识别,即经常账户盈余、总产出、可贸易价格、不可贸易价格、全球经济产出(OECD工业产出指数)、贸易条件改善、本币汇率贬值。

  高增长低通胀(2005-2007)

  排除法,排除了国内需求下降、海外需求扩张,解释2005-2007贸易盈余的显著扩张的唯一合理解释是总供应曲线的扩张,此时判决性指标应该是不可贸易部门的价格下降或下游行业的利润率下降。

  确定总供应扩张的主要来源。资本存量?劳动力供应意愿?技术进步?在资本和劳动力之间区分是相对容易的:如果资本存量的有效扩大是主要原因,在劳动力市场就会出现就业扩大与工资加速上身并存的局面;如果劳动力供应意愿上升是主要的,那么将出现就业扩大与工资减速并存的局面。

  放慢的潜在增长(2008-2012)

  备选解释:金融危机导致衰退和其后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人民币汇率台阶式上升?产能投放减缓和总供应曲线左移?哪个解释更加重要呢?判断证据是国内不可贸易部门的通货膨胀变化。前者将导致不可贸易部门的价格走低,后者不可贸易部门的价格将走高。排除法选择后者。

  确定总供应能力收缩的基础:竞争性行业资本形成的持续减速。观察指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经济运行的逻辑》读后感(七):算命先生中的异类

  很少有哪些科学家们会像经济学家们一样迫切渴望着现实社会的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学家们与算命先生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两者都是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来对系统的末期状态进行预测。很有意思的是,许多经济学家们似乎也学会了算命先生的技巧,娴熟的进行着“坑蒙拐骗”。其中楚翘当属某位常在媒体上抛头露面的金融教授,其从07年开始便在各种论坛与讲座上鼓吹“中国的经济必将崩溃”,结果一直喊到13年,中国经济依然没出现他所预料的硬着陆。按理说若是个算命先生,连续六年说你最近几年会走霉运却一直没能兑现的话早就被你痛打一顿了,至少也是嗤之以鼻视若无物,可诡异的是竟然还有一大群死忠粉丝认为这位教授言之有理,真是让人不可理喻。

  商业行为不同于普通研究,商业研究必须严格遵循结果导向的原则。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都试图建立量化模型,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较准确”的预测,其科研实力不可以说不雄厚,其研究经费不可以说不充足,其采用的研究手段与方法不可以说不成熟,但迄今为止,我们尚未能得到一个能令人稍稍满意的预测模型。

  在这种情况下,高善文作为经济学家中的一个异类就不得不受到我们的关注。此君2003年进入证券业,次年开始参与各种宏观经济趋势预测比赛,在“远见杯”宏观经济季度预测误差客观排名比赛中4次参赛并连续3次夺魁(2007、2008、2009)、《新财富》杂志分析排行8次参与排名,5次夺魁(2004、2005、2006、2007、2010)、《证券市场周刊》水晶球奖5次参与排名,4次夺魁(2007、2009、2010、2011)!其宏观经济运行把握之准确,至今国内外无人能出其右,更难得先生开诚布公,在业内同行的催请之下,对自己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思考理念与决策逻辑进行了整理,于是有了这本《经济运行的逻辑》。

  本书分六章,基本上是作者对自己历年来经济研究的心得所集。全书从研究方法与思路谈起,围绕通货膨胀、产能周期与资产重组三个核心的具体案例进行了研究,阐述了作者的研究逻辑。乍看之下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但若仔细研究,就能够发现作者的与众不同之处:他对经济运行指标的把握极其准确、对于相关理论的运用极其纯熟、对于数据的拟合与相关性极其尊重。正是依靠以上几点,作者才能够得到详实而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这也正是作者不同于其他一些经济学家们的地方。

  经济研究当然既有定量研究,又有定性研究。但归根结底,经济学家们的结论要有相应的逻辑支撑。恰如作者所言:“适合商业研究的宏观分析框架……基本的原则是逻辑的提出、预测以及经验事实的比对。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点是:逻辑必须能够提出可以观察的、确定的、排他性的预测,并得到经验事实的支持。”若非如此,那么无论是危言耸听,还是故作高深,都只不过是无源之水罢了。

  这本书的名字是《经济运行的逻辑》,口气未免大了一些,但读罢全书,想必不难理解作者用意。当今中国经济界乱象纷纷,坐而论道者甚众,妖言惑众者纷纷,在这样的大形式下,反而是提出严格遵循逻辑来进行经济研究的人更为难得。这本书并非灵丹妙药,当然也不是结构严谨的教科书,充其量只能算作者对自己研究思路的总结与归纳,然后通过一篇篇研究报告来加以展示。这固然非作者之过,如果能从字里行间中真正领悟到作者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那结构上的松散似乎也显得可以接受了。

  《经济运行的逻辑》读后感(八):了解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最佳教科书

  我们每天生活着,就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就离不开经济活动。虽无经济学基础,却一直想了解一下经济到底是什么。加上以前拉拉杂杂地读过点儿经济类的科普书,所以,还是订了《经济运行的逻辑》。

  拿到书后,概览之下,“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资本市场最具影响力的宏观经济学研究思路大起底”及作序、推荐者的名头和他们众口一词的褒扬,作者在中国宏观经济学领域的巨擘形象清晰地站立在我的眼前。再加上本书2013年6月出版,一个月的时间,已印刷三次,该书的社会认可程度及销量由此可见一斑,这种情况尤其之于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著作殊为难得。这些,无不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从买菜时的讨价还价,到汽油价格的升降、涨工资、存取款,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与经济打交道,每个人都可以对中国的经济品头论足地说上几句。但是,感性地表达观点是容易的,要想理性地得出结论却并非易事,这就属于经济学家的职责了。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了解了宏观经济分析要做的是全面的分析和把握过去几年的数据,并重点回答三个问题:一是经济走向,二是政策立场,三是资金松紧。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实证精神和和形式逻辑的结合。作者谈到了中国人在漫长的文明史中却既缺乏形式逻辑,也缺乏实证精神,所以中国自始至终科学不发达。余绪所及,直到今天,在骨子里,中国学者,至少在社会科学领域,仍然非常深刻地缺乏实证精神,非常深刻地缺乏形式逻辑。

  作者通过“非洲的蚂蚁如何找到自己的家”这个看起来通俗易懂的问题的研究过程,告诉了我们科学研究的四个步骤:第一步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第二步是提出理论,做出猜想;第三步是从假说和理论出发,从其内在的逻辑出发,去做出一系列的预测;第四步就是系统地搜集经验、事实和证据,并把这些经验、事实和证据同理论的预测相对照。如果理论的所有预测能够和经验事实一致起来,那就接受这个理论;如果不一致,就得推翻这个理论,去寻求一个新的理论。这是科学研究所要遵循的共同规则,霍金说过:“这注定是我们的知识能够取得大的进步的方法,我们不知道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进步。”

  对于食品类通货膨胀,作者认同北京大学宋国青教授最早提出的农户部门通货膨胀预期的假说,认为农户在“存粮”和“存钱”之间的竞争性选择导致了经济活动与粮食价格波动的同步性。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的波动绝大部分来自食品价格波动贡献,而经济整体的冷热、工业品的价格变化诱发了食品通胀。而不是有人认为的消费者物价指数的波动趋势主要取决于天气的情况、粮食的歉收,以及猪的疫病。这为更合理地理解和预测中国的通货膨胀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总之,作者对宏观经济的准确把握源于他独特的对市场分析的一套严密的逻辑思维体系。阅读本书后,作为门外汉,虽然对书的内容不会有深刻地理解,但能使我对经济有点儿更加深入的了解。

  开卷有益!

  《经济运行的逻辑》读后感(九):市场预测的真实性

  《经济运行的逻辑》收到,拿在手中,薄薄的一本,却是充实的内容。以前并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书籍,大学学习的是工科,工作以后涉及的经济学术也微乎其微。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理财的介入,慢慢感觉到自己的经济学知识严重的缺乏,这本书的出现,打破了我对经济学的自我理解。对于经济方面,特别是理财方面,经常看到电视上某知名人士,侃侃而谈某支股票如何如何,观其过去,展望未来,前景如何,最后加一句“投资需谨慎”。这让对经济涉猎不深,又对投资蠢蠢欲动,东听一句,西听一句,不知如何抉择的我,更加无从下手了。就像高善文博士所说的对联,上联“解释过去头头是道,似乎有理”;下联“预测未来躲躲闪闪,误差惊人”;横批是:“经济分析”。对于经济历史的分析,不论是数据还是方向都是非常多的,包罗万象的研究对象,庞大驳杂的数据。这些历史留下的材料,毫无疑议的是常常能给人深刻的启迪,但是对于未来的预测和前瞻性却是略显乏力的,在这一点上经济学略逊色于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投资者简单的决策只有两个:一是买不买?二是买什么?对于历史的借鉴,如何看待逻辑。一份商业研究报告,逻辑上合理是第一位的,预测的正误是相对次要的,对于商业的活动来说,投资者最终追求的是结果,而不是各种各样的理由,大多数的投资者,和我一样,并不具备经济领域的专业分析能力,也没有必要知道。只是对于从事商业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讲,尽管从长期来看逻辑和结果之间并无矛盾,并且都很重要,但是如果必须要分出主要和次要,那么结果的正确无可厚非的是第一重要。逻辑必须是能够提出可以观察的、确定的、排他性的预测,并且得到经验事实的有力支持。对于预测,只有当未来代表了对过去的重复时预测才有可能。但是这样的假设但部分的时候不能成立deep,所以对于商业研究机器预测能力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抱有必要的认识,对市场和未来,祈求神灵保佑,盼望运气能够躲在我们的周围停留。

  《经济运行的逻辑》读后感(十):指点宏观经济迷津,了解金融未来动向

  在经济学著作中,有一类的书让我痴迷,就是充满大智慧的博古通今之人书写的分析过去的经济棋局深透未来经济走向的著作。往往这类的书多是引进的外国人写的,大多比较热火,今天这样的书在中国人的笔下越来越多,含金量也越来越高,比如今天的林毅夫、时寒冰、郎咸平、宋鸿兵、张维迎、吴敬琏……也有更多关心中国和世界经济的任务也在这门学科中或崭露头角或引领风骚。这本《经济运行的逻辑》在本人眼中是一本地地道道中国人分析中国宏观经济的优秀著作。面对通货膨胀、经济周期、资产重估、产业周期等一些列问题作者高善文给出了自己的论述。不是别出心裁,而是深入浅出自成一体。

  有人说宏观经济不是一般人能够玩的,能够玩宏观经济的必定不是一般人,这种人必定有深厚的经济学基础,还得能高瞻而远瞩。本书开篇就是用一些自然中的科学引导大家明白一些咱们“日用而不知”的规律和道理,比如说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是十分注重逻辑的国家,在近代以来慢慢的学会用逻辑处理国际关系事务,但是根本问题是中国文化在咱们心中过于浓厚,所以作者就提到了逻辑的重要性以及咱们国人对这方面的欠缺。这本《经济运行的逻辑》最重要的是在讲逻辑,所以在书的前面部分就把这些必须知道又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的思维徐徐道来。这些框架的建立对研究宏观经济很有必要,并且在书中作者对通货膨胀有更确切的描述。

  本书重点解说的通货膨胀,我觉得正合现在的社会形式,看全球看中国,中国经济经历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这期间伴随的是时高时低的通货膨胀,书中对货币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微妙关系的解读可谓是精到。如今社会各界对现在的经济形式的看法可谓是“百家争论,千家忧思”,究竟经济形势是个什么样子?作者眼中中国经济的逐步放缓是受到国际环境的恶化和资本的约束,调控手段必须要用谨慎手段。中国的农业、食品行业、大宗商品交易等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及与国际通货膨胀的相比较,以及书中对2005~2007年及2008~2012年两个时期内大量数据的研究,对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有很大的启发。想必在这种深度解读下,对中国未来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经济分析师的个人研究,包括对有些东西的调侃和吐槽给人一种赤诚的感觉,一个眼观独到思维缜密的优秀经济学人的优秀著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