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曾走过,怎会懂得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不曾走过,怎会懂得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08 04:4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曾走过,怎会懂得读后感精选10篇

  《不曾走过,怎会懂得》是一本由安娜·昆德兰著作,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216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不曾走过,怎会懂得》读后感(一):不曾走过,怎会懂得

  从一个纽约现代女性妻子妈妈角度,写的一本书,类似自传。有点心灵感悟的成分,但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更加真实具体

  作者本身就在纽约时报专栏,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会角度宽泛,结构严谨吧。作者生活的这个年代,正好跨越了20世纪后半期,社会结构和家庭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时期。当然,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有更多的选择吧。

  感觉作者家庭做决定区别在于,没有征求双方父母同意,更多的是夫妻双方的沟通吧。这就是一种区别吧。

  “我们的所有家具都是由我一个人添置的……许许多多的小谎言可以成就一段和谐婚姻……如果读过很多书,你会发现,多数伟大文学作品对于这一切往往避而不谈。”

  作者论在纽约作为一个女性:

  “我认为,一件并没有经常被提到的事情是:这里是作为一个女性的很好的地方。我的意思是说,这里是事业女孩的家。这里经常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地方,对于那些敢于从全世界的其他地方来到纽约城的女孩们来说。在很多方面来说,纽约是个如此另类的地方。你能够变成一个投票领导人,一个工会组织者或者一个政治力量或者每天外出工作的女孩。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这个城市对于女性来说尤为友好。这里拥有为你自己未来设计航向可能性,没有人会注意到或者说是过分的大惊小怪。这是对于一整个性别的巨大解放,之前在她们的运动中围绕的是小心观察和设限。因此,我认为,这里有一种充满机遇的感觉,在纽约,匿名性已经历史性的被给予了女性,在很多方式上来说,这跟给与男性不同。而且,这里也给与了女性很多的机会,在其他的地方,我们可能都没有办法得到。

  《不曾走过,怎会懂得》读后感(二):不曾走过,怎会懂得

  作者能将年少青春状态用舒缓的文字给予慢慢诉说,让阅读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安静思考回忆

  书中对青春时期对待生活、工作、感情、家庭甚至孩子观点描述有如自己当时的我的检视,在作者的故事里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书中最能产生共鸣的观点:驾驭生活是一种妄想,我们只能为实现目标竭尽全力,争取做到最好!当我们在走向人生终点时,我们虽然可以计划规划或者是设计我们自己的未来,但是在这一路上我们却不能确定我们是否能碰到猛兽?是否能走过一条鲜花铺满的路?是否会有恶劣天气等等。。。SO,这些不确定的事件让我们明白认真努力地生活在当下是最好的选择!不要让“适合的阶段没有站在自己适合的位置上”这样的事情发生。

  《不曾走过,怎会懂得》读后感(三):回首来时路

  这本书是从朋友那里借来读的,可能也是被书的名字所吸引过来的吧。

  这本书里的内容跨越了文化界限。让我都开始怀疑原著本身是否就是这样写的,比如关于兄弟姐妹间也许会因父母财产分配不均而闹矛盾媳妇婆婆相处学生考学压力等等细节都是与国内别无二致的。

  本书的中心之一:“生命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如果我们活着的目的只是为了探寻捷径,那么生下来就死,无疑是最快捷的路程。”整本书也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的,来人世走一遭,遇见成长、生命的新生与死亡,经历这些那些或快乐苦痛的事件与瞬间。人生本就如此,要在不断试错与更正中一路向前高歌猛进

  最后,摘抄序言自己喜欢和有感触的两句:“只有在离得最远的时候,我们才能曾经走过的那段日子,看得真实明白。”“所以,亲爱的,有些路你不走下去,就不知道它有多美。”

  《不曾走过,怎会懂得》读后感(四):有经历的人生才能防忽悠

  《不曾走过 怎会懂得》这样的书名是非常打动我的。但是,这样的书名也容易忽悠人。当我读过这本书后,深深感觉到她不但没忽悠我们,还教给了我们防忽悠之道:防止别人忽悠我们、防止我们忽悠我们自己、防止我们自己忽悠别人。

  首先,这个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想依赖他人,减少自己的代价,这种爱占便宜心理极容易被人忽悠。尤其在中国,很多忽悠大师经历过苦难,并不是想着让后人减少弯路,而是认为:自己经历过苦难,后人同样也要经历。而你又不亲自去尝试、经历,也就不会懂得和理解事情的本相,减少弯路,从而被人忽悠。

  其次,自己也容易被自己忽悠。比如很多人往往以对某事没兴趣,而加以拒绝,其实他们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否感不感兴趣。因为很多事只有做过,才知道是否真的有兴趣。小时候,我对古希腊神话有一种偏见,认为裸体是淫秽,所以对古希腊神话没有一丝兴趣。工作后,为了读哲学,曾经用接近一年时间读古希腊神话、悲喜剧,读完后才发现非常享受,从而兴趣勃发。但是,对《圣经》却是时读时断,一直没有激起兴趣。后来,受困于生死问题,用近一年时间阅读《研读版圣经新译本》(环球圣经公会)。读完后,不只是心态产生了巨大变化,阅读哲学书时的障碍明显减小,这比读完古希腊后的感觉更强烈。并且,自己也开始非常有兴致的读《圣经》相关书籍

  最后,别人也会害怕你忽悠他们。比如我一直宣传阅读,别人就说我是在忽悠。每年上课,学生们都会说老师为什么要读那么多书;好多朋友,看到我家里藏了那么多书,都说这有什么用;还有本应该以读书为本的学者们,也会说读那么多书有毛用呀。我最早的回答是“买了这么多,好多没读,不一定读这么多”,这是真忽悠,但是听的人爱听。后来,我又想了一个答案,就是“我读这么多书,是一种生存的手段”。这种忽悠的力度减轻了。今天,读了这本书,我有了另一个答案,即“只有读过,你才能懂得”。我想这是一种不是忽悠的答案。

  总之,安娜•昆德兰(Anna Quindlen) 这本书为我们反思惨痛的被忽悠经历提供了思考的视角。尤其是她曾在纽约时报开辟“公言与私论”(Public and Private),1992年获得普利策奖。1998年,其著作《亲情无价》(One True Thing)曾拍为电影,该电影是作者对母亲的回忆、对生命的感悟。同样,这本书也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的回忆,涉及了生死问题以及人生中各种人际关系的感悟(自我、朋友、长辈与孩子)。这些只言片语都是我们防忽悠的力器。

  一、生死问题(生命在于经历,充满偶然,难以规划)

  (1)生命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如果我们活着的目的只是为了探寻捷径,那么生下来就死,无疑是最快的路程。(P3)

  (2)有时年轻人向我发问,真正意义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我经常会告诉她们,也许一个人,要走过很多的路,经历过生命中无数突如其来繁华苍凉后,才会发现,那些对于物质的苛求都是过眼云烟,想要过上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就应该把这些细枝末节抛在脑后,过得轻松一些。(P23-24)

  (3)人生的道路从来不是谁规划出来的,也许启程时你会得到无数的指引,但一直走下去,没有谁能一路相随,你必须做出无数个选择,然后自己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地走出去。这就是成长。(P84)

  (4)我们用一块块小砖头一点点地垒砌自己的人生,最后砌成一排长长的砖石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观望自己生命的长城时,有一点令我们感到又惊异又后怕:生命的堆砌过程充满了偶然性——很多次,只差那么一点点,它就会被砌成另外一幅样子,我们就会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P86)

  (5)我们总渴望也总以为自己能够掌控一切,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象,是现代人的妄想。(P89)

  (6)我们年轻时,时常会觉得人生走过来的每一步都平淡无趣,总是巴巴地渴望机会的降临。但某天停下脚步,回顾那些路程,竟发现人生中有一些幸运转折点,自己走过来了,却未曾察觉。(P92)

  (7)我们总能在别人身上望见自己的成长。(P161)

  二、自己与自己的关系领悟

  1、物质是虚无的,本心才是永恒

  (1)关于物质,梭罗曾写过一句简洁明晰至理名言:“精简,一定要精简。”在这个问题上,托克维尔的见解深刻,观点更加透彻。他说:“人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好像觉得自己可以长生不老似的,总是抓住手里的一切,一样也不放开,却一样也抓不牢,而且还像狗熊棒子那样,一旦忙着追逐新的东西,就会把原先拥有的东西丢掉。”(P26-27)

  (2)一个人只要不是忙着出生,就是赶着赴死。(鲍勃•迪伦)(P141)

  (3)我们走过的路越多,就越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点:走得越远,就越可以完善自我。我们并不是在忙着出生,而是在忙着重生。(P146)

  (4)享受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永不为晚。(P147)

  2、内心宁静强大胜过一切

  (1)也许回望来时的行程,我们会成熟许多,也最终懂得只有获得了内心的平静,才能学会聆听朋友的心声不对对方评判,也不给她盖棺定论,只是把自己的建议向她提出来。(P49)

  (2)如果我们想以一种轻松的心态面对生活、看待自己,就要明白,有些时候,我们之所以达成心愿,也许并不是因为我们办事聪明、有方法,而只是由于我们很幸运。(P88)

  (3)实际上,从嗜酒的生活里走出来后,有时我也会琢磨,自己究竟为什么喜欢喝酒,后来我发现,根本原因在于我总是过分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每做一件事都会考虑别人会怎么想,而酒精可以使我放松下来,不再反反复复强迫症似的审视自己。(P93)

  (4)似乎岁月的冲刷掉了我们性格浮华表象修饰,只留下本真的自我。(P93)

  (5)最能体现时间流逝的,就是我们的面容。也许正是由于我们不清楚自己在别人眼中是怎样的,所以才那么在乎别人看待我们的眼光。但随着时光推移,从生活中走过为了,我们也就学会了跟随自己的意愿,理解自己的面容。(P96-97)

  (6)一项调查研究表明,百分之八十的女人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而男人们要么觉得自己看上去不错,要么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甚至有些男人对自己的外形评价过高。对于男人来说,大学毕业之后,相貌就显得无足轻重,而职位头衔银行存款就变得至关重要。想必我们都见过这样的照片:一个已经谢顶的小个子男人,长着一张矮腿猎犬似的脸,怀里却搂着一个如花似玉的年轻尤物,美得就像古典女神一样。可另一方面,无论女人在事业上获得多么令人瞩目的成就,她的外貌依旧十分重要。(P99-100)

  (7)恐惧心理是我们面临的是大障碍,只有战胜它,我们才能真正走向成熟。(P132)

  (8)所有专制独裁暴君都是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使他们盲从与仇外。(P133)

  (9)如果你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就必须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P133)

  (10)我认为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些神秘莫测的事情,那些事情我们能够感受到,却无法琢磨明白,也不能定义。未来就是其中之一,也其说它不可预测,不如说它难以感知。我们难以想象未来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似乎未来对我们来说,都很陌生。(P181)

  三、自我与朋友的关系领悟

  (1)我认为,生活的忙碌才是扼杀友谊罪魁祸首。我们忙得没有时间朋友们在一起,无法和她们建立深厚持久情谊。(P53)

  (2)弗吉尼亚•伍尔夫说得很有道理:“我失去了一些朋友,有的是因为他们已经去世,还有的只是因为不能见面。”(P53)

  (3)随着时光的推移,有些朋友离开了我们,也许是由于她们并没有成为我们真正的朋友,只是在某段时期成了我们的熟人,也许是出于某些特殊情况。有些朋友在我们生孩子时离开了我们,可又在她们自己生孩子时回到了我们身边。(P59)

  四、与长辈的关系领悟

  (1)我的一些朋友和同事常常聚在一块儿聊起人生之路,好像世世代代的人们都是如此,年轻时想方设法避开前人走的路,年长后又痛斥晚辈不懂得跟随自己的脚步。(P75)

  (2)年幼时,我们千方百计地反对自己的前辈,刻意避开她们走过的道路年纪大些以后,走过的路多了,经历得多了,再回头看看曾经的所作所为,会觉得有些真的十分可笑。(P78)

  (3)时间在走,年龄在长,走过的路多了,懂得的也就多了。其实,年轻人并不是听不进长辈的劝导,长辈们也不是厌恶年轻人的无知,只是很多时候那些年长的人们渴望通过自己的智慧证明自己的存在同时也为了掩饰自己的衰老。(P82)

  (4)世世代代都是这样一个规律,晚辈起初向长辈学习,而后又摈弃了他们;长辈永远在评判晚辈,给他们盖棺定论。(P82)

  (5)最可贵的就是那些没有忘记自己奋斗历程的人,他们永远记得自己拼搏时的艰辛,所以对年轻人十分有耐心。(P171)注:当代中国,很多艰难走过青春的人,也故意让年轻人更加艰难。

  (6)他们终于懂得,最能够使自己依然威风凛凛地屹立于世的途径,就是向那些后起之秀伸出援手,在他们向上攀登的时候,拉他们一把。(P171)

  五、与孩子的关系的领悟

  (1)试想一下,倘若那些孩子觉得自己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间接获得的,不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倘若他们没有用自己的双眼去观望、发现这个世界,那么他们怎么能够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充满热情,为自己的想法激动不已呢?(P155-156)

  (2)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为人父母并不是一场交易,我们不能指望着自己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得到爱。孩子爱我们,并愿意始终陪伴在我们身边,这并不能证明我们是好父母;如果他们羽翼丰满,能够离开我们独立自主地生活,那我们才是好父母。(P160)

  (3)让孩子们渐渐学会自己做出决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这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我们必须迈出这一步,把生活的自主权一点点交给他们,循序渐进地,每一年交出一部分,直到他们可以完全驾驭自己的生活,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P161)

  (4)学者们经过多年的研究,最终用五条标准衡量一个孩子是否已经长大成人:完成学业,搬出父母家,经济上完全独立,结婚,生子。(P174)注:《神童诗》(也称幼学诗)的《四喜》篇:即“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另有一首《四愁》与之相对:即“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宠宫女面,落第举人心。”

  六、人生遗憾和忠告

  (1)青春时不懂青春,懂青春时已不再青春。(P100)

  (2)照我说的去做,但别像我那样去做。(P104)

  (3)一个人曾经走得多么青春焕发,终有一天,她也会走得多么老迈。(P104)

  (4)有些道理,我们早该明白。(P105)

  安娜.昆德兰.不曾走过 怎会懂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

  《不曾走过,怎会懂得》读后感(五):Lots of Candles, Plenty of Cake

  昨天到手的书,今天完整看完了。我始终还是没有明白,为什么

  书名被译成了《不曾走过,怎会懂得》。然后仔细想想,译者的翻译

  也甚是巧妙。Anna Quindlen以Lots of Candles, Plenty of Cake命名自己近乎是自传的书,这之中她多有提及自己的人生路。对于来时路的回忆以及未来人生路的设想,还有对于现在生活态度的展示。这些曾经的记忆,正是由于有了cake和candles的支撑才变得充实可感。

  我试图把自己想象的比较老成,老成到可以理解书中作者的用意。然而似乎真的是因为我仍是在走青春路,我并没有作者的那般深刻感受。可以说,我从书中看到的只是三条线:爱情、友情和亲情。

  庆幸的是,我都可以依次对应从自己的生活中和记忆中找到相对应的人物。撇开我未曾深入的爱情不谈,我只是从一小段话联想到了的我的短暂的初恋。对于婚姻,我也展开了自己的设想。然而,我知道,我永远无法知道未来我的爱情会是什么样子,直到我有一天遇到了那个我要携手的人。闺蜜章节的内容,让我十分想念我的好朋友,也很是希望在各自工作了以后,更远的是各自组建了家庭之后,我们依然能够如初。或者说,我不愿意像作者说的那样,做一个没有闺蜜的人。我要努力去寻求那个“另一个自己”。对于亲情,作者对于母亲的描述,让我想到了我的母亲大人。我辛苦操劳的妈妈,在我眼中,是世上最好的妈妈!让我去找寻来形容我妈妈的合适词汇,我一时无从下手,或许“最好”是最合适的表达吧!由此,我也是愈发体会到她的不易,我真庆幸我以后可以经常陪在她的身边了。

  只看书的名字,以及前言还有我粗略理解的主旨来说,目前我没有青春里的遗憾。或许我以后回首来时的路,会有截然不同的想法,然而,此时此刻,我可以确信,我庆幸曾经我有很多选择,我也庆幸我选择了一些不该有的选择,当然更重要的是选择了该有的选择!

  “活着,就是跟时间慢舞,千帆过尽,青春来了又去,追求的东西也变得不同。”不必为走过的路后悔,因为“不曾走过,怎会懂得”!

  《不曾走过,怎会懂得》读后感(六):不曾走过,怎会懂得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朋友圈,完全被出面设计所吸引,后来看微博,会有很多书中的摘抄出现~终于在一次为了免邮而凑单中拿下。每天清晨,听着音乐,读上三两篇。安静的读书环境总容易让人更加能够沉浸到书中的世界,边读边思考。又摘抄了好多自己特别喜欢的语段。也许年轻就是这样,无论长辈也好朋友也好,多么语重心长淘心挠肺的建议自己也很难听进去,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撞南墙不回头,即便撞了南墙也可能停不下继续下去的脚步,只有真正的自己去经历,才能在某种意义上死心。就想昆德兰想告诉我们的——人生就是一连串的生命体验,快乐也好,悲伤也罢,最重要的是自己去走、去体验~趁年轻,即便不再年轻,把每一天都当做崭新的一天,也当做最后的一天,去珍惜,去经历,按照自己的意愿,坚定无悔的走下去,哪怕将来会后悔,也不留遗憾,至少也能当做未来茶余饭后的一种谈资吧~

  《不曾走过,怎会懂得》读后感(七):尽管鸡汤,但还是喜欢

  明明很多话,很多故事,都是类似的,或者是不同国度发生的但雷同的事情,但还是喜欢。

  娓娓道来的语言里,不乏让人会心一笑的段落。励志类的书,除了让人打鸡血之外,更多的是一遍遍敦促你,让自己不断反省。当然,如果是那种三分钟热度的人,估计再多的鸡血也不能让之满血复活了。

  很多事情真是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到底是何滋味,有时甚至会觉得别人的言论荒谬至极。也只有你自己经历了人生这条长长的路上的每一个沟沟坎坎,才会有所领悟,与别人不同的,属于自己的领悟。

  常常觉得,一本书,除了工具书之外,并不会告诉你人生的下一步到底是123,还是456,只是让你能有时间停下来,静下来,读别人的故事,反思自己,然后慢慢有所悟,有所得。

  如此,便足够了。

  《不曾走过,怎会懂得》读后感(八):缓行,阅世

  虽然是因为买了一大堆书后网站选送的“搭头”,但刚刚撕开,发现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

  作者现身说法娓娓道来,不说教也不空洞。译者的文字功底也不错,虽然也有“白色的小小谎言”这类稍嫌突兀的地方,但整体翻译比较优美流畅。

  不知何时开始,我们生活的周遭被浮躁,功利,处处计较个人得失充斥着,我们害怕失败,习惯自我否定,老气横秋,缺乏闯劲。我们不习惯信任他人,从习惯孤单变成习惯孤独。我们没有信仰也不习惯自省。

  本书的文字,应该可以让人稍稍获得抚慰。当然,至少我是这么认为。

  迷失的灵魂,如果可以,都努力尝试去找寻一处精神的家园,让紧绷的神经和咄咄逼人的神气,一起获得哪怕片刻的静谧。

  《不曾走过,怎会懂得》读后感(九):生命是一次灵魂的远行

  生命并不是一种时间的长度,而是一次灵魂的远行。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教会我如何与朋友交往的哲学书。

  正如书名《不曾走过,怎会懂得》在青春的交叉路口,我也曾迷惘过,究竟该如何选择,我所选择的是否正确的?但正因为走过,我知道,人生最应该珍惜的并不是没有选择的那条路,而是此刻你脚下正在走的这条路。所以,懂得了,勇敢的向前走吧,路上总会有坎坷,有羁绊,但这一切都是磨练与体验。未来也许很美,谁知道呢?

  今天的我,并不是昨天的我,也不会是明天的我。每时每刻,我都在成长。曾经,我犯过错,我伤过人,我走错路,但此刻的我,明白了如何去面对过错,道歉伤害,及时纠正,因为今天的我,是全新的我,是经历过磨练的我。

  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而如果你认识现在的我,也许你就会理解曾经的我。

  因为走过今天,才懂得昨天。

  人,越长大越孤单。时光像一个大筛子,帮我们过滤掉了许多人,只留下了几个知心的朋友。我很知足,因为一个懂得你泪水的朋友,胜过一群只喜欢你笑容的朋友。那些离开了我的人,也许只是那一段日子里与我相熟的人而已。

  我无法想象自己七八十岁时的样子,也难以回忆起十八九岁时的心境,我已经成长为此刻状态的自己,成长为此刻年龄的自己,我很好的享受此刻的自己,也会怀念曾经的自己,也会恐惧未来的自己。

  我独处,但并不孤独。

  在BigBang第一季,Sheldon说,”我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穷极一生追寻另一个人共度一生,或许我自己太有趣,无需他人陪伴,所以我可以一个人生活。“

  很多人将独处与孤独划上了等号,其实独处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状态,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兴趣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可以不需要迎合任何人的喜好委屈自己,可以随意分配自己的时间去做想做的事情……独处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情绪,独处并不等同于孤独,孤独是内心空虚,而独处却是无比充盈。

  有些路很远,走下去会很累,可是不走,又会遗憾。

  《不曾走过,怎会懂得》读后感(十):两星就给这两段话

  摘:

  “她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那个人又说道。我记得自己当时穿的衣服,也记得自己那时有多么怒不可遏。没有“更好的地方”,这里就是“最好的地方”,此时此刻此地,拥有生命,花栗鼠在石头后面窜来窜去,云朵在天空缓缓移动,狗在街上无缘无故地大声吠叫,空无一人的街道延伸到看不见的远方,我丈夫在办公室里忙碌,我的孩子们在做着各自的事情。

  “更好的地方”就是哈德逊河沿岸,潜鸟振翅从渡口跳到水中,去捕捉看不见的鱼儿,直到它似乎潜入了水底,而后蓦地跃出水面腾地一下飞到空中。“更好的地方”就在公路上,我们可以从那儿把纽约城尽收眼底,看见它如同各式各样的宝石串成的项链,看见鹪鹩在一户人家的门廊一角筑巢,而后又把筑好的巢拆掉重筑,看见一家人围着桌子过感恩节,看见圣诞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