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幸好,他们死在书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幸好,他们死在书里读后感10篇

2018-08-08 04:5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幸好,他们死在书里读后感10篇

  《幸好,他们死在书里》是一本由王小山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幸好,他们死在书里》读后感(一):可爱的四大名著

  《幸好,他们死在书里》封面是一幅画了名著人物的卷轴,从左到右分别是武松、诸葛亮、林黛玉、孙悟空和曹操,代表着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在王小山的逻辑里,四大名著的关系是这样子的:

  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里曹魏有个能人叫贾诩,他是贾府的大当家,后来家中的小王夫人生了一个带着玉的孩子,名叫贾宝玉,然而这贾宝玉本来是一块顽石,就是当年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那块,而度化他的不是别人,其中道是左慈,而僧就是江流儿,两人后来停了武大郎的《了好歌》后相继还俗,留在了大汉,于是唐太宗只好利用李靖的月光宝盒让秦琼去会了关公,当然,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当年林冲得罪了高衙内,于是被逼上了梁山,其女林黛玉只好被送到贾府,再续前缘。

  好吧,不要激动。王小山在自序里都说了,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歪念,一个是得感谢自己语文老师,当他瞎编曹刿是个背着破包袱的糟老头时,没有把他的歪念扼杀在摇篮中,另一个是感谢鲁迅先生以及他写的《故事新编》,你要是批评他乱来,他肯定会端出阿Q的名言,“鲁迅写得,我为什么写不得?”真是一个十足的滑头。不过,这千百年的事,千万人说,你就权且一听吧。反正这故事是越编越新,越编越多。

  在这些瞎编的故事里,我最喜欢的应该是榜样关公和狂放诸葛。王小山说,关公也是被逼的,被什么逼的,当然不是被妈逼的,是被义气、榜样逼的,所以做什么事都得讲义气,按照义气的模式思考,最终被刘备设计去守荆州。结尾这样写道:“临死的时候,他用别人根本听不见的声音,喃喃地对自己说:终于解脱了,刘备,你还能把我怎么样呢!”而诸葛亮写的更为透彻,不是不知道做官风险大,但架不住名利诱惑

  在王小山的名著里,多了一份男人无奈

  《幸好,他们死在书里》读后感(二):趣味

  这本书在我同事那里传阅的时候获得了几种不同评价,一种是,这什么玩意儿?狗扯羊腿。翻了两页就看不下去。弃之。另一种是,关公战秦琼,这也能扯上,你可真能白话。不过有点味儿。还有人直呼看不懂,这要表达什么呢?

  就像封面上“这些正经八百的人最后都成了笑料”,本书就是一本搞笑之作。真的不尽是幽默。如同作者在自序里说,这是一种无意义写作。但就追求一个趣味。

  这道让我想起了《武林外传》。不就是一阵一阵的笑声吗?收到老百姓热烈追捧。不关乎宏大的叙事,不关乎崇高理想。就是逗一乐,让读者开心开心。轻松文字也是要要的。虽然作者自云是无意义写作,但有些篇章还是有明显的故事新编的味道。这样,本书就区别于那些纯粹搞笑的垃圾文字。

  旧瓶装新酒,这酒瓶是四大名著、金庸金融武侠小说、周星驰的电影外国名著等,原有的情节、人物为我们所熟悉,在“万能的王小山”笔下,他恶搞了名著中的各种人物,将他们的朝代职业性格命运等通通根据自己的需要,不顾历史进程随意调动,任意糅合,情节远超关公战秦琼,你可以说他想象力丰富,这样你也可以扯在一起。他恶搞了各种经典故事,告诉我们故事的另一种走向可能故事是很悲催啊,并不超着我们常见的理想的方向前进。这就如同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结果借到的箭只有99990多支,离十万差那么几支。诸葛亮面临掉脑袋危险。一下子打破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形成思维定式,哈哈一乐。这又如同在揭示童话的最后:公主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故事止于此,但生活并不就此结束。比如设想一下他们婚后,可能相爱容易相处难,或者审美疲劳什么的,闹出点家庭危机或者婚外情之类的。

  语言风趣,各种名言在这些人物嘴中吐出来,因了历史的不同,背景的不同,或者就是古人说今话,古人用上了现代专业术语,都让人忍俊不禁。王小山是个有趣的人。很多书是“一本正经”,这本书就显得那么不正经。此书是《亲爱的死鬼》的再版。这大概中文系毕业后王小山展露自才气表现。玩弄一下文字,没有什么大意义,有意义但无趣味的书有很好。有趣味不就够了么?

  《幸好,他们死在书里》读后感(三):高段位的瞎掰

  “刘备习惯买上一碟茴香豆,放在柜台上”,这是刘备吗?我在心里打个问号,和茴香豆联系上的名人只有一个,鲁迅《孔乙己》里面的孔老先生。再往下看,果然刘备跟伙计聊天“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我感断定,干这事的铁定不是刘备,肯定是孔乙己啦。

  真能掰活,我几乎在乐不可支状态中读了全书。作者王小山就不想写本有意义的书,他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为中国文学中,那些耳熟能详的名人,安排一个故事

  好像从《大话西游》开始小孩子们都爱上了“大话”,跟比赛似的,卯足劲,看谁“大话”得最可乐。这类作品很多,表面看都在“瞎掰”,细瞧段位高低差距大了去。有些人就是胡说八道,属于拿着无聊当有趣。有些却“掰”得有门道,话里有话,暗藏机锋,可以说,没有大量阅读没有读透原著基础,根本“掰”不出来。王小山的这一本属于后者。以“刘备买茴香豆”为例,没读过两者出现的原著,怎么能顺手把两者捏一块儿乱说。

  我没有数过,王小山在书里写了多少名人名典,感觉他写这本书,自在得就跟乘坐月光宝盒,古代今天,实的虚的,随意穿梭,性之所至,管它逻辑不逻辑,可能不可能,爱把哪儿跟哪儿组合就组合。所以,小说中孔乙己的事迹,可以放到刘备身上,王羲之的鹅池可以由张飞来使用,明朝流传的打油诗“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变成刘禅的大作,薛蟠与潘金莲成了好事,林黛玉成了林冲林教头的女儿,杨过的奶奶痛说家史(注:奶奶痛说家史,发生在现代京剧红灯记》里)。

  做注,成了我阅读本书的另一大乐趣,跟小朋友玩躲猫猫游戏一样,开动脑筋把藏在文字里的原形给捉出来,一路玩得兴致勃勃。好多地方,一眼看出来化自何书何人何事。有些地方,眼熟但想不起来典自何方来。有些地方,犹犹豫豫地问自己:这里有没有乾坤

  也因此,王小山一再强调自己无意义写作,可还是让我找出意义来了。这本书绝对是对你读过多少名著的试金石,你读过的书越多,越看得出门道,也才有会心大笑。否则,恐怕也只有跟在别人后面,发出几声傻笑罢了。

  《幸好,他们死在书里》读后感(四):来他一大碗麻辣烫——评《幸好,他们死在书里》

  麻辣烫这种菜品有一个特点:不论是肉是菜,是粉是虾,都能放到一个锅里煮。煮出来的味道既能吃出秘方底料的统一滋味,也不失每道食材的各中原味。吃到口中,舌头被麻椒刺激得如同梦幻般麻痹,嘴唇辣椒搞得红里透紫,虽然菜式有汤有水,吃的过程却犹如干柴烈火,每嚼一口金针磨,听得见口中咯吱作响,每喝一口汤,觉得出滋心胃。吃过之后,汗水润湿了后背鼻涕擤满了餐巾纸,回过神来,不禁大呼过瘾。读过王小山的《幸好他们死在书里》正如同食入一大碗麻辣烫。

  王小山这碗麻辣烫与普通的麻辣烫还不一样。因为这里面凝聚了不同朝代,不同空间的食材。从东汉,到宋朝,再到唐朝,最后到清朝,每个时代的神材仙料都请了过来;从三国到水浒,从西游到红楼,每本名著中的英雄模范也都汇聚一堂。单说这热闹劲儿,就是一般麻辣烫比不了的。

  说到这儿,可能很多朋友会想起侯宝林大师相声《关公战秦琼》或是黄易的长篇小说《寻秦记》,亦或者是TVB的电视剧《回到三国》等等。没错,这些都是穿越题材作品,但我觉得借助时光机或时光隧道等载具或媒介的穿越来得都不尽自然,因为这其中首先要虚构一种幻想中的机器或超自然现象,也显得不够直接。

  《幸好他们死在书里》对这个问题处理就更潇洒,直接让人物们活在同一个社会背景,再让他们产生交集,添加直接联系,像父子、从属关系什么的……听起来有点像什么“明星大乱斗”、“拳皇对街霸”这样异想天开的杂烩作品,乍一看有点混乱,但也正印证了一句话: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样的穿越才具备更多的可能性,也有发展更多叫人瞠目剧情基础。

  要说这麻辣烫,底料是重中之重,每家店都有自己独的特底料配方,因此也就有了各种品牌。王小山的配方跟别人又不一样了。要让我这位食客品评一下,这配方至少有三味药,那就是想象力+逻辑关系+讽刺暗喻。

  我们了解一位厨师,首先要知道这位厨师的职业前缀——是西餐厨师还是中餐厨师,是烘焙师还是面点师,是川菜拿手还是精通鲁菜。那么王小山这位厨师,只要读书前面对他本人的介绍,就会看到“知名网友”、“公知”、“媒体人”等符号。这样的人,骨子生长强烈的表达欲望,但由于现实束缚,他们熟练掌握了用幽默表达愤怒,所以不管到什么时候他们的配方里一定会有讽刺,有暗喻,有指桑骂槐,有借古论今。

  再看逻辑关系这一层。知道四大名著的人很多,但对这四本书全部熟读甚至倒背如流的少之又少。正如很多数学公式一样,如果不能熟到透,也就不能灵活运用。王小山是学中文的,这四本书对他来讲应该如数家珍,随意拆分组合也不算难。难能可贵的就在这逻辑关系和表达方向上。该书不论怎么张冠李戴,你都能看出个中趣味,不仅在逻辑上还能说得过去,而且还能起到宣泄情绪作用。当然,除了逻辑关系拿捏得准外,也离不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有人说想象力就是作家生命力。我很赞同。把老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抽离出来重新组成新故事,还得让故事好看、有趣。想达到这一点,至少需要三个层次的想象力。第一层次很简单,就是要想到把谁和谁组合到一起;第二层次是要想组合到一起的人物发生怎样的故事;第三层也就是最高层次,要让故事拥有内涵——没错,内涵,你懂的。也就是小学语文课中提到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一个故事的深层含义说实话,我读该书时,很多故事都没有看明白王小山暗讽的是哪个现实情况。但是看不懂也就看不懂了,看着有意思也就够了。总不能让每个吃麻辣烫的人都知道全部配方吧?知道有油盐酱醋就够了,对于食客来说,好吃才最重要

  话说回来,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吃麻辣烫。

  《幸好,他们死在书里》读后感(五):无厘头的名著串烧

  合上这本看了很久的书,不由的感叹道作者说对了一句话:幸好,他们死在书里。如果这些著名人物还活着,八成也能气死了。简单的用一个词来介绍这本书的话就是两个字:穿越。由古至今的随意随心穿越,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作者想不到。如今很多人都称月光宝盒为经典,那么这本小说就是经典中的经典。当你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了然如心的时候你会发现,作者让你享受驾驭月光宝盒的感觉。

  说说文中趣事吧。三国中刘关张三人遇见一算命先生,刘备心中一动,拍出几文大钱,问道:“你看我命相如何?”先生看了看,道:“白面而白心。”关羽走了过去,问;“你看我呢?”先生看了看,道:“赤面而赤心。”张飞也要走上前去,刘备和关羽急忙拦住,齐齐说道:“三弟,罢了,你还是别看了吧。”再配上西游记中敢问露在何方的歌曲,桃园三兄弟的故事从此流传……我最早看到拍出几文打钱的人只有一人,那便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但是整本书已经都穿越了,那边历史人物无处不在。书中还有着关公战秦雄和你想不到的笑傲江湖的故事,外加有着现代意义的宝玉让梨。这个让梨的故事就是红楼里的宝玉为到贾府做客的孔融让梨,不想孔融真的吃了而导致宝玉大哭。以前会在现代的教育孩子的典范中见到,不想作者笔下贾府依旧如此。看着王小山的文章,常常不由的被他逗得哈哈大笑,从最初的不习惯也开始适应了他的这种渣科打诨以文乱法的故事。打乱了所有的见过故事的脉络,从而组件自己的所有故事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那些正经八百的人物,都成了笑料……

  对于看惯熟悉了古典小说的人来说,这样的小说可能无法接受实在是作者超常人的思维和笔锋让读者看到了一种和常规截然不同的小说。最初抱着看看作者如何让古今熔为一炉,如何让四大古典名著及金庸武侠小说的人物和基本情节想象和现实交相辉映的。看过后有点好笑又有些遗憾。如果不熟悉这些名著和故事的人来看,整本书人物太多又太乱。如果是熟悉的人来看这样的书,又找不到一条主线来贯穿始终,只能说是看一章过一章,就像接着文学人名来写他自己的故事,而与名著本人无关。就如作者说的本书就是为了看了无意义而写,那就笑着看过罢了。

  《幸好,他们死在书里》读后感(六):酸甜苦辣一壶酒

  很新鲜的视角,有点似文人骚客酒后的戏谑狂言,作者将四大名著和金庸武侠混在一起重新卤煮,正所谓酸甜苦辣一壶酒,初时嬉笑,细品之下,却是五味俱全。

  很显然,王小山敢于向一直以来被奉为经典的四大名著和近代武侠之首金庸系列挑战绝不是盖的,能将若干脍炙人口的历史人物信手拈来,并把剧情与现代日常生活结合得天衣无缝,古今融为一炉并以嬉笑怒骂惊醒世人,就足以证明他的实力非凡了。

  在这本书中,依稀看到今何在的影子,当年的《悟空传》虽仅有西游这一段故事的颠覆,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写了一个不一样的精神传奇,以至于很多人会说看了《悟空传》很容易走火入魔,皆因它在思想上对人的影响很大,让人看穿看透太多。如今的《幸好,他们死在书里》文笔怪诞而形容贴切,文字犀利而情节自然,在秉承了《悟空传》的精髓之余,又增添了更多现代故事的特点,读罢令人不胜喜悦又不胜唏嘘。

  书到了最后,写到郭靖,实乃一绝。老实厚道的郭靖,终于被挖掘出了灵魂深处所想,果真写得不无道理:“在郭靖通往人间第一侠位置的道路上,躺着如下尸体:李萍、江南七怪、杨康、穆念慈、华筝、黄蓉、武敦儒、吴修文、完颜萍、耶律燕、耶律齐、郭芙、郭破虏。。。。。。”,郭靖至死没有给黄蓉一个爱的理由,他只说:“你能帮我成为英雄,我活着的时候要受人尊敬,死后也要青史留名。”于是,黄蓉就这样不甘的死了。。。虽然是作者杜撰,却写得入木三分,与人性不谋而合,依着原文的意思,郭靖也可算是完美的大侠,生性憨直而只懂得爱国爱家爱他人,如今看到王小山的分析,非但不觉得亵渎了侠士,反而觉得人有“梦想”和“企图”去做的事更加真实更容易为人接受,试问人间又有几个与常人不同的“大侠”呢?我就不信有这样的人,而更愿意相信他是为了英雄梦才一步步不由自主做出选择,走到最后的。

  关于其他历史名人的故事,也同样有这样引人思索的余韵,且留给读书的人自己感悟去吧!爱思考的人真应该看看这本书,笑过之后,还可以思索一些哲理,性价比不错。

  《幸好,他们死在书里》读后感(七):为了爽而写作

  如今网络写手人才辈出,处江湖之远亦可红遍大江南北。而成为知名网络写手之前是要经过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初入网络文坛的大都是凭借着一时热血投奔而来,时间久了面对每天数千字的要求,当初的激情便已不再,反而成了负担,于是一篇篇开头尚可的网文,往往越来越不成样子,最终被“太监”了。另外很多已成名成家的写手,由于各方面的压力很难再次续写曾经的辉煌,因为写作,是需要灵感的,固然现在有模式化的写作编剧方式,但这种生产线下来的产品,不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而此书作者所说的“无意义写作”,只放下了一切包袱,把写作当成一种甚至更高于激情的娱乐和消遣,只为自我乐趣,并且深入自乐于其中。

  作者在序中颇有些王朔式的自负:写作就是为了自己高兴,别人怎么看并不在乎,也谢绝“思想教育”。这种自负,仿佛在当代已成为文艺界新生代的共性,我斗胆归纳为“创作型的自闭”,受众对此类型的作品反映喜欢者如痴如醉,反感者不屑一顾,极少有中间派。此书也是,作者以奇思妙想和调侃甚至恶搞的语言把四大名著和金庸的小说人物一通“乱炖”。这明显是一本剑走偏锋的书,我着实敬佩作者的博闻强记和奇思妙想,但这一本怪味的菜,读者要想尝试也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可以想象的结果:喜爱者无不为作者的活跃思维叫绝,厌恶者肯定会怒斥为“满纸荒唐言”。

  如今对于言论、出版越来越开放,这也就给了各种形式的文学创作创造了生长发展的空间,有些太过跳跃性新式样可能让习惯于传统方式的读者难以接受。此书作者所实行的“无意义写作”,更像是对以往“书必有其意”的一种逆反,像是一幅超现实主义的抽象画,不论你是否能够接受,他总是在那里存在。

  《幸好,他们死在书里》读后感(八):幸好,他们死在书里

  死亡的悲壮,带来了生存的绚烂。我在很多年以前做过一个梦,梦中去了通往地府的道路,一路上看到的情景,是收割后的稻田,有紫云英,田里有嬉戏的女人和孩子。沿着一条窄窄的山路,我慢慢地走着,山路一边是深渊,一边是峭壁,有时候累了,坐下休息,还会意外地发现前面的人留下的东西,比如收音机之类的。像是在旅游,不过是自己一个人,没有同伴。这个梦是什么意思,我一直不明白。当然,这个梦没有结束,可能我累了,就睡着了?这是在我怀着孩子的时候做的梦,因为看到了花,所以生了个女孩子,因为看到了紫云英,我就喜欢上了那美丽的紫色。

  是不是因为我们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就产生了对美丽死亡的想象?

  《幸好,他们死在书里》读后感(九):没有讽刺便没有警示——评《幸好,他们死在书里》

  没有讽刺便没有警示——评《幸好,他们死在书里》

  文/龙丽纤

  现在,有一个常识人尽皆知,那就是,现代人写史,总会带有自己的倾向、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理念,甚至是自己的影子,自己的生活。毕竟,能从历史书上获得的知识,终究是少的,有时,不同的史书之间,也不是那么“吻合”,甚至还会有矛盾的地方,所以,现代人写史,其实就是在写我们自己。

  在《幸好,他们死在书里》一书中,作者的视野的确很开阔,描述的范围也很广阔,书写的手法更是“穿越”,可以说是纵横上下五千年了,关公战秦琼、宝玉爱貂蝉、四大名著的穿插、金庸武侠的嵌入……这些笑话式的描叙,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融合,给人带来极大的阅读快感。幽默的书总是好读的,有笑点的书读起来也总是轻松的。

  在本书中,作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了历史,让人捧腹大笑。如貂蝉为什么不喜欢曹操?因为貂蝉见过最男人的人董卓了,也见过最帅的男人吕布了,所以对曹操没感觉了。再如桃园三结义,为什么刘备做了大哥?因为三个人站在一起,刘备实在太矮了,当小弟的总是要站着的,刘备这么矮实在撑不起台面,所以只能当“大哥”了!再如诸葛亮为什么取个丑老婆?因为诸葛亮打赌打输了;再如林冲的女儿是谁?林黛玉……

  这一系列混乱与颠倒的情节描叙,看似给人带来极大的错乱感,历史为何到了王小山手里,却变成这般模样?这样的写法,一方面是为了发挥幽默的特色,让读者阅读更加轻松;另一方面,也是在借古讽今,而且是“今人式”的书写方法,这背后有的,是对现实的模拟,是对现实中各种人的“素描”,是好是坏,是良是莠,读者自有评价。

  自然,本书最大的看点,还不是这些幽默,毕竟,在一个亚历山大的社会,每个人都多少会一点苦中作乐,那多少也会一些幽默,如果一本书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必然是不算成功的。《幸好,他们死在书里》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算成功的,因为在幽默之外,作者还有对现实的辛辣讽刺。

  在这本书中,作者写了很多人、很多事,但大多是琐事,而且是今人的琐事,如日常生活的场景、细节、俏皮话、故事、街头笑话等,每一个细节背后,皆有对现实的讽刺,如“一切向钱看”、再如“各种复杂的关系表”等等。这些,何尝不是对当今宝马女、拜金女、拼爹等现实社会的一种讽刺呢?

  没有讽刺便没有警醒,在《幸好,他们死在书里》这本书中,作者用幽默的笔法,对现实进行了深层次的批判,这样的警醒是轻松的,也是更能让人接受的。毕竟,嫁接在古时的名人身上,再看到那种陋习,我们自己也会觉得不妥,这潜移默化带来的效果,肯定是远胜于“道德说教”的。

  刊于6月28日《北京青年报》:http://bjyouth.ynet.com/3.1/1306/28/8103091.html

  《幸好,他们死在书里》读后感(十):多情应笑我,笑一笑十年少

  王小山在自序《无意义写作的乐趣》里提到,自己不成型文字的源头是鲁迅的《故事新编》和中学老师的鼓励,“本书所收的文字都是随意的涂鸦,无所谓思想深度”。不知该说是谦虚还是先发制人,恐怕即使真的有读者在读完之后觉得“毫无意义”也无法发作了。

  如果写作不是为了“意义”,除了自我表达之外,所剩的功效就是供读者娱乐,在这本书而言,就是让读者发笑了。但为什么这本书从张角、吕布开始一直写到贾政、令狐冲,把历史人物、红楼人物、金庸小说人物调戏个遍,就能让读者发笑呢?可能是因为王小山把对历史场景煞有介事地描述,与流行电视剧台词、网络用语、方言、俗语、俏皮话杂糅在一起。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写了本小书叫《笑》,专门讨论文学作品中滑稽的张力。他说,滑稽来自于创造一个幻象,让你觉得这就是真实的生活,但却突然发现这种幻象的机械化。用《堂吉诃德》做例子,便是桑丘被人扔在毯子里,皮球一样的抛到空中;用《喜洋洋与灰太狼》做例子,便是灰太狼每次抓到羊都有煮熟了再吃,但每次没等下锅就被羊打败了;用《幸好,他们死在书里》做例子,便是关羽在许昌街头唱“一年过了又一年,一生只为这一天,让血脉再相连”所以,王小山在《幸好,他们死在书里》所使用的滑稽就不难解释。

  八百年前,一个名叫苏东坡的行至黄州面对赤壁时,忽然意淫起三国古人,便吟了一首《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末了,他自嘲地叹息到:“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八百年后,一个名叫王小山的坐在北京书房里,不知为什么也意淫起三国古人,便写了一本《幸好,他们死在书里》。如果周郎魂游,见到这本书,会怎么说?估计周郎会整一整纶巾,抚着下巴说:“笑一笑十年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