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到伦敦,泡博物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到伦敦,泡博物馆读后感10篇

2018-08-07 04:2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到伦敦,泡博物馆读后感10篇

  《到伦敦,泡博物馆》是一本由王晓予著作,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4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到伦敦,泡博物馆》读后感(一):从博物馆看教育

  有机会去英国,你会做什么?疯狂购物?欣赏美景?狂吃美食

  作者王晓予教授去泡了图书馆

  书的出版颇费了一番周折,所以从得知消息到最终见到样书,颇等待一段时间

  书的封面漂亮正文配图很多,轻松好读。但最让我着迷的,是外国人中国思维深处的不同,这在博物馆一事上格外明显。中国人喜欢把什么事弄得很复杂严肃庄重的另一面意味压抑。走进中国各大博物馆,迎面而来的是厚重的中华文化,动辄数千年的古文物,让人赞叹,却也让一般人望而却步:看不懂啊,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而面对这些沉默无言的文物,没多少人是内行;看热闹吧,这些多数丑不拉几的文物又没多少热闹好看,所以很多人不爱逛博物馆,或者进去走马观花看完就撤。

  我没去过英国,但通过王晓予教授的笔和镜头,让我见识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博物馆世界:轻松、活泼、和观众互动性强,同时又不失文化和品位,更难得的是,博物馆没有厚古薄今的倾向,把今人值得肯定贡献都及时加入,所以有了电影博物馆、品牌包装广告博物馆……这样做好处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让人有亲切感。记得书中有一张王教授在博物馆里“穿”着一副盔甲拍摄照片。不敢想象同样的场景出现在中国的博物馆里——目的只为挣钱的除外。

  嘿,中国的文物只能如此摆设吗?中国的博物馆只能如此风格吗?我们的创造力去了哪里?我们的想象力去了哪里?见微知著,我想,通过我们的博物馆建设,可以回过头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体系

  《到伦敦,泡博物馆》读后感(二):期待恩师得意之作

  一次上课的课后,在王老师讲完课程之后,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王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她留学英国一年的美妙经历,听的我们是津津乐道,无比向往,听她说国人和英国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更多的是精彩的生活,甚至有种想去趟英国的想法,真的想亲身去感受下那里的文化。

  直到前段,得到消息恩师王晓予的得意之作《到伦敦,泡博物馆》,经过周折,终于上市了!可好,可以自己拿一本书,很期待能领略异地风土人情,博物馆的文化渊源

  更多的是想拿到这本书,方可忆起往前王老师授课时,我们对她认认真真,兢兢业业职业精神的 敬佩和师生情谊

  望早日拿到这本书,已经在路上了~哈哈。

  《到伦敦,泡博物馆》读后感(三):老牌工业持久兴旺根源

  一个人需要记忆,有记忆才会总结经验教训,才会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忘记许多想记住的事物,人的脑容量就这么大,能记住的事物是有限的。常幻想能有一个存放过往房间就好了,时不时回去看一看,回味回味,在回味中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生活。其实这样的房间我们周围就有,那就是博物馆,只是我们国家的博物馆远不如老牌发达国家发达,相对应的,现代文化也不如发达国家发达。王晓予的这本《到伦敦,泡博物馆》,图文相映生辉,读来轻松愉快,舒舒服服的就神游近万公里外的伦敦诸多博物馆,增长见识的同时,也能触摸一下这个老牌工业国持久兴旺的根源。

  《到伦敦,泡博物馆》读后感(四):不仅仅是作者的旅程

  伦敦的博物馆是英国文化的一道风景,去伦敦的人们如果不去博物馆看看会有遗憾。所以作为访问学者和有心者王晓予在伦敦有限的时间里用自己的勤劳辛苦游走在伦敦街道上的各个博物馆,以自我的方式审视着它们的别样自然成就了这部书的出世。这部书看似博物馆旅游指南,在与博物馆名称同一页面上,交通路线地址开放时间、门票价格一目了然,呈现出指南的特质,但透过这些所要抵达的目的地,却是文化所展示底蕴——不大的房间,狭窄楼梯,蕴藏着一个个人类走过的历程,这不仅是英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从不同的层面让我们去思考人类自己的过往历史。从这一点上说,这已不仅仅是王晓予的旅程,而是这部书意义所在

  《到伦敦,泡博物馆》读后感(五):泡博物馆吧

  推荐大家看看,可以增加很多知识,让你在不一样的世界里领略不一样的知识领域…………...........................................................................................................………………........................................................................................................................................

  《到伦敦,泡博物馆》读后感(六):探寻英伦文化精神,感受尊重包容

  博物馆之于国家就像书房之于家庭,不仅能够展示一个国家对于历史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还为提升国民素质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真希望我们国家的博物馆也能做到如此细分的程度。

  “探寻英伦文化精神,感受尊重与包容”这是看完这本书之后的第一感受,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一本伦敦博物馆的路书,信息齐全,而且字里行间尽显作者的才情实用又值得收藏,在市场人文之间找到这样的平衡真是不容易,值得阅读

  《到伦敦,泡博物馆》读后感(七):真正好的博物馆是具有人文精神的博物馆

  由于自己的工作跟博物馆有些沾边,所以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也看了不少,大多中规中矩难见新意,但是读了王晓予女士的这本书却令我这个常年在豆瓣潜水的人都想表达对本书的一点想法。

  记得钱文忠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不少人眼里,博物馆就是文物的馆舍。博物馆的功能就是收藏、保护、陈列、展示文物,一切都必须为这个目的服务。这样的意见当然有它的道理,可是,却有失偏颇。偏就偏在它将博物馆过分物化了,同时却遮蔽了博物馆最根本的精神——人文精神。”而中国的博物馆也恰恰是如此,缺了一点博物馆应有的精神。

  在我看来,博物馆精神应是一种时代精神在博物馆的反映,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团结协作的、观众至上的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而伦敦的博物馆做到了,甚至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它们可以很亲切、很别致;可以让观众很享受很快乐……

  虽然没有去过伦敦的那么多博物馆,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让我心向往之

  《到伦敦,泡博物馆》读后感(八):换个角度看英伦

  端午的下午,晴日无风。泡杯红茶,放首adele,打开这本书,气氛心情,呵,一切都刚刚好。

  做了太久的城市无足鸟,一直幻想着去一个陌生的城市,一个人,一部相机,走遍那里的大街小巷,在喜欢的地方喝杯茶或者咖啡,哪怕几天内一句话也不说,呵,发呆也是好的。只是,我心属意的地方,从来不是伦敦。心里总认为,那里,太理性,太傲慢,太冷漠。看了《到伦敦,泡博物馆》才发现,原来这个城市也有这么有趣的地方,不禁对伦敦有了浓浓的向往。原来,那里不仅仅有福尔摩斯博物馆,还有川宁红茶博物馆;不仅仅有大英博物馆,还有设计博物馆;不仅有电影博物馆,还有玩具博物馆。图片丰富文字详尽,使人看书后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得意。原来,伦敦也这么好。

  没看此书时,对伦敦一知半解,看书后,对伦敦充满向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