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发条人偶》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发条人偶》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08 05:1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发条人偶》经典读后感10篇

  《发条人偶》是一本由[美] 大卫·埃里克·尼尔森著作东西文库出版的2013-5-7图书,本书定价:6元,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发条人偶》读后感(一):性、朋克、暴力与乌托邦

  在上世纪的70年代,随着全球的乌托邦浪潮风起云涌,在美国本土出现了嬉皮士运动,他们衣衫破乱,头发蓬松思想狂热,和异性随心所欲地挥发荷尔蒙,而书中的迪奇,看起来身上就有嬉皮士的影子,尽管书中设定时间背景是美国内战时期

  书中的他不修边幅身体患有残疾喜欢吸食大麻和喝咖啡,爱弄上一些稀奇古怪玩意儿同时对性有着一种天然的开放心态。当这样的一个怪人遇上一群机器人偶时,好戏就上演了。

  书中的这些发条玩偶明显有着一种暗喻,它们像是打烂世间一切枷锁和要打倒一切伪君子的杀威棒。对啊,你看,天啊!这些破铁堆成的玩偶,居然光天化日里在这个由魔门教徒组成的小镇上的任何地方,甚至在教堂里,也要毫无顾忌地不停地造爱,它们挥动着其实并不存在的性器,无视镇上人们贪婪愤怒惊诧目光,任意挥动着他们的身体,使自己布满铁锈的身体在滑油和齿轮的带动下嘎嘎作响。

  感觉不能忍受下去的人们反抗起来想要集体毁灭这些没有表情家伙,就这样,在全书地第八章里上演了一个黑色幽默,这些镇上的人组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他们举起道德的大旗,想要疯狂地毁灭这些他们认为的渣滓,他们也着手开始做了——不过当他们最后看到成群的机器人时——这些想法有变掉了,最后只能任由机器人在自己的领地自由生存。

  书的最后,造就了一个乌托邦,迪奇就自在生活在这群机器人世界,机器人帮助他吃喝,劳作,甚至能满足他的生理需求,最后连书中的医生都险些沉溺于其中——看来喜爱机器胜过喜爱人类社会的人也是存在的。书中也确实是这样,不就是有镇上的年轻小伙子毅然加入其中么?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英伦范的一部电影《猜火车》,电影中的他们毫无顾忌地玩乐,吸食毒-品,滥-交等等,再配上朋克摇滚,看电影的人也仿佛如电影中的人在注册器注入的一瞬间一样瞳孔放大,倍感毛孔舒畅

  最后我不想讨论这样一部朋克味儿书籍是否存在XX岁以下不宜阅读,因为我认为每个人内心里都有一点反抗基因,so...let's rock!!!

  《发条人偶》读后感(二):蒸汽世界里的发条人偶

  梁清散/文

  “蒸汽朋克”四字一出,脑中立刻有无数具象化的东西浮现。

  齿轮、活塞、风镜,勒在每一个着装华贵女性腰上看着就喘不上气的塑型腰封,文明杖、高礼帽、长风衣,会跑的都冒着滚滚白烟,会飞的都扇动着布撑起来的翅膀,再加上声音必然充满了“咔哒、咔哒”的各种金属零件碰撞咬合声,气味则要么煤烧得通红的粉尘加二氧化硫味,要么黏腻腻黑乎乎的机油味。长了蜘蛛一样细长的机械腿的怪物,永不见晴朗阳光的灰蒙蒙下着细雨的天。这不是我们的世界,而是被称之为“蒸汽朋克”的平行世界。但《发条人偶》里的世界,却又好像和它有点不同

  故事发生在19世纪,却并不在工业革命中心,而是在美洲大陆上,南北战争刚刚停息,林肯总统也被暗杀之后的以“自由”为名的美国。工业革命气息并不浓烈,更多只是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的颓败、迷茫、无望和腐烂的气息。这样的氛围,让人一下反应出来的不会是“蒸汽朋克”而是美国西部小说,那种通俗小说的手法与暴力、血腥相结合的小说样式。小说中必然带有的不是煤油味道,而是点燃的发了霉的大麻味;小说中不会有华贵的服饰彬彬有礼绅士,而是阴暗闷热满是苍蝇飞舞的酒吧肥胖的下体永远腥臭潮湿的老妓女;无望的凶杀,无知群众,这些在《发条人偶》中也都成为了故事主线

  大战结束,即将腐烂的小镇远处,山上巨大风车正发出艰难的机械咬合声。风车下住着许许多多发条人偶。他们是小镇上的异端,和那个可怜的独眼酒鬼窝囊废迪奇·塔克一样,来自于内战,简而言之就是他们都是战后的退役老兵丑陋肮脏、带给人们痛苦回忆,且毫无用处。迪奇和发条人偶们在战场上曾互为敌人。不过没有了战争,敌对也就毫无意义,他们在小镇中共存,如同尸体泥水形成了新的平衡

  迪奇、发条人偶、小镇居民,都同样走在街上,他们互相厌恶、排挤、却共生。这样一个世界让我们又找到了些蒸汽朋克的味道,那是一种混杂于人群中的久违的机械感,这些机械感来源于一群模仿着迪奇,模仿着人类当众性交的发条人偶。

  蒸汽朋克相当具有包容性,它可以是维多利亚式的,也可以是美国西部式的。杂糅能力之强,异乎寻常。在工业革命热火朝天之际,分化出来的平行世界果然千奇百怪。威廉·吉布森和布鲁斯·斯特森笔下的《差分机》,是科技停止在蒸汽时代高度发达科学世界。戴安娜·韦恩·琼斯笔下的《哈尔的移动城堡》,则是一个魔法与蒸汽机的世界。乔治·马丁笔下的《热夜之梦》,是吸血鬼与蒸汽机的世界。还有些蒸汽世界里的人们以炼金术为科学。这样想来,唯有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才是一个终于抛弃掉了蒸汽的世界。

  而就像所有蒸汽朋克小说一样,《发条人偶》也是带有浓郁画面感的。小说里二代发条人偶细手细脚如幽魂一般游走于人群之中的样子并不算什么,令人窒息的一幕便是迪奇对那些发条人偶的“驯化”。

  那是一种奇异的“驯化”,迪奇在醉酒状态下教了那些笨拙曾经只是大规模杀伤武器的发条人偶开门、爬梯子、挤牛奶等等所有人类才会做的事情。这其中进入高潮阶段的是迪奇和胖妓女当众给人偶们演示如何性交。令人唏嘘的是,在受到提示渐渐开始准备模仿的人偶走近躺在桌上敞开双腿的胖妓女时,胖妓女却突然夹紧了双腿,半是嘲笑地向人偶喊道:“别想跟我干,你们这群机器人!”

  为什么不?要知道在这次演示之前,迪奇刚刚跟主人公川添讲过在内战期间,女人们是如何跟狗性交来满足自我的。也就是说,甚至于狗都可以和人性交,机器人却没有这个资格。或许发条人偶太危险,挤牛奶都会错手折断奶牛的腿,当川添看到发条人偶走向胖妓女时,也同样为其捏了一把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那些二代发条人偶,早已不是迪奇在战场上所遇到的佩戴刺刀、机枪的自主战斗武器,而是细手细脚可以说几乎没有战斗力的机器人了。比起退伍士兵老迪奇,是更与战争疏远的族群,是真正没有经历过战争,“不知道”战争的残酷、血腥的新族群,但是人们怕它们。

  这样的解释不能完全令人信服,因为作者还有更核心主题——种族问题代表了所谓平等、自由的北方的美利坚合众国,战胜后的结果又是如何?主人公川添是个日本人,处于种族阶层低端,只不过因为他是一位可以治些人病的兽医,有一点价值才能在镇上有生存之地。而那些发条人偶却在退伍老兵迪奇、胖妓女以及日本人川添之下,甚至在狗的等级之下,它们根本不是生物就不该拥有生物的一切。也正因如此,发条人偶在迪奇的驯化下变得越来越像人之后,镇上的居民感到不满不安。结果显而易见,必须毁掉它们,如同毁掉南方奴隶制度一样彻底。

  可悲的就是,经历了那样残酷且旷日持久的战争之后,终于没有了奴隶制度,却仍改变不了种族意识和含有宗教意蕴的排他意识。更可悲的是,由于“平等、自由”的提出,使得人们失去了言说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仍旧根深蒂固的等级意识的道德合法性。简而言之就是不满失去了宣泄渠道,只剩下一种集体的宣泄,也就是小说中所说的暴民行为

  作者翻来覆去讲述着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毫无办法的社会问题。或许直到今天,在那个蒸汽的平行世界里的美国,仍旧没办法解决。蒸汽朋克就是这样富有魅力繁杂、包容,可以阴霾、怀旧,也可以充满社会问题的现实讽刺探讨。可以是工业革命的缩影,也可以是种族战争的后续。亦可以用一些故事、行为的暗示来提出更多发人深省的主题。比如说,到底为什么那些发条人偶要模仿人类,甚至到最后还要穿上人类的衣服,佩戴上假的乳房以示性别。也或许正是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使得《蒸汽朋克》杂志上对此篇作品评论是,它更有成为一部长篇小说潜质——太多值得探讨的点蕴含其中。

  一句题外话,蒸汽朋克就像英语世界里的古装科幻小说,迷人精彩,令人爱不释手。可如果在我们这里提到古装科幻小说,却只被朝向穿越小说联想,真是可悲可叹

  《发条人偶》读后感(三):《蒸汽朋克杂志》( Steampunk Magazine)书评(转)

  详情:http://site.douban.com/151743/widget/notes/12460186/note/275244012/

  此前,我曾在一篇文章中阐述过“蒸汽朋克”在类型小说中的灵活性问题,以及为何蒸汽朋克主题可以出现在几乎任何种类文学体裁中。大卫·艾瑞克·尼尔森的这篇《发条人偶》就极好地证明了,蒸汽朋克能够融入任何种类的幻想小说,并且达到精彩绝伦效果。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可圈可点全文引人入胜言之有物——能够读到这样一篇小说,对我来说并非常事。而《发条人偶》正是如此。在这篇小说里,尼尔森先生把发条人偶、美国内战、性、酗酒、幽默、前邦联老兵、排他主义和种族主义等多种元素糅合在一起,创作出了一篇短小精悍中篇小说。它讲述了发条人偶们如何超越本身作为机器的存在,而努力融入社会的故事。诚然,它是一篇蒸汽朋克小说,但同时,它也着眼于平等原则、人类社会,即使它是在讲述一个虚拟的世界。另外,我奉劝你们不要被它的标题欺骗。虽然小说里的确涉及一些人偶们的不雅之举,但尼尔森先生所要讲述的是一群特殊难民”的故事,它们虽然只是机器,却尽可能地想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为了达成这个愿望,它们的所作所为看似荒诞可笑,实则感人至深,甚至会让你感受意想不到悲伤

  小说中还涉及一些美国后内战时期的生活场景,但主要着重于对机械难民,也就是发条人偶的描写,战争结束后,它们选择在犹他州的一个边陲小镇附近安家。小说中的“我”,是一名日本兽医(也可以说是一名医生,他的身份并不十分明确),名叫川添。他是社区里值得尊重的一员,但也因他的亚裔身份而遭到排挤和不信任。出于一名科学工作者好奇心,也为了满足他的窥视欲,川添一直有目的地监视迪奇·塔克以及他向发条人偶们授课的过程课程的内容是有关边陲小镇里的各种生活常识,可授课的方式拙劣至极。整篇小说内容深刻感人笔触娴熟出彩,然而,真正抓住读者眼球的,是对发条人偶们各种滑稽古怪的行为的描写。迪奇·塔克教它们爬梯子、跳舞、炖汤的片段一定会让你笑出声来,不过,在我看来,最精彩的应当是人偶们学习各种农场杂活的描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将它视为我读过的最有趣的场景描写。为了充分说明这一点,我决定与你们分享小说中的一个片段。

  “迪奇试图教人偶们给马钉马蹄铁,可它们却给一匹马、四分之三匹马、四头奶牛、一头母猪和三只鸭子钉了蹄铁。之所以会有四分之三匹马,是因为它们害的一匹好马成了三条腿的残废(它的第四条腿完全被折断了;还好希的儿子赛斯及时帮它绑上了止血带,当时,他碰巧正在父亲隔壁的马棚里,至于他当时具体在干什么,到最后也没解释清楚,总之他听到了受伤的马发出可怕的惨叫声)。除此之外,迪奇还开设了教授挤奶的课程,人偶们挤出了十六加仑的牛奶(可这些蠢东西却自作主张地把那些牛奶存放在鸡笼里,等到人们发现时候,牛奶早就馊掉了),惹毛了一头奶牛,它们竟然还去给一头公牛挤奶,这直接导致其中一个人偶被公牛踢成了碎片。”

  尽管对读者来说,发条人偶们学习农场杂活的描写已经足够有趣了,但小说真正进入主题,是从迪奇·塔克教人偶们做爱开始的,这让我们多少有明白了,成为一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了融入某个群体,有些人会想尽一切办法,而发条人偶们也不例外

  《发条人偶》被提名2008年的星云奖,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虽然,它没有获奖,也没有入围最终候选名单,但它完全有这个实力。我认为,读者们一定会很期待看到更多像这样有趣的科幻小说。我必须再多说一句,这个故事完全可以继续扩展开来,写成一系列有关发条人偶的长篇小说。希望尼尔森先生能看到我的这个建议

  最后,如果你是蒸汽朋克迷,是西部小说爱好者,对人类的创造性尝试兴趣,热衷于发条人偶,或是单纯地希望读到一个幽默的故事,以及享受引人入胜的小说情节,那么,我一定要向你推荐大卫·艾瑞克·尼尔森的《发条人偶》。

  书评人:威廉姆·H·罗斯三世

  译者:梁涵。@译言

  《发条人偶》读后感(四):致失落的人性

  五月的某一天在《发条人偶》刚刚发售的时候,我花了两个小时就读完了它。在这个碎片式阅读时代的今天,每天能够拿出一个小时踏踏实实的啃一部长篇小说已然成为一项大工程,因此能从大长篇里偶尔解放并掉进一部短篇是个不错选择。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部短篇竟使我如此印象深刻,让我赞叹于它的出色,珍贵,以至于难以忘怀。

  《发条人偶》被标志为“蒸汽朋克小说”,然而在读过后我却很难认同,或者说,它的重点根本不在于“科幻”、“蒸汽朋克”——你会发现它甚至不怎么着科幻的边,甚至没怎么套用科幻元素。至于蒸汽朋克,也只是借用了其角色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这一时代背景罢了,丝毫不存在蒸汽朋克所强调的元素混搭、历史情境反叛等背景结构。

  那么《发条人偶》说的是什么呢?若是以一个笼统的词组概括,我会说“Human Nature”。当然了,哪有小说不是在讲这个的?无论是借由科幻还是自然背景,小说的主旨永远离不开人性嘛。可为什么我还是要强调这是这它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因为我在通篇看到的并非是什么发条人偶,而是人,各式各样的人,没有宏大的科幻舞台和时代,也没有夸张的科幻人物借喻和指代,只有综合复杂的人性。

  若一部科幻小说并不存在所谓的“科幻舞台”,那么构成它的舞台是什么呢?在第一章里你就会找到答案——现实世界中的现实背景,准确的说,是过往的历史年代。这个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结束后的重建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那时的美国,是仅仅从一场又一场战争中走出,一次又一次斗争中挣扎动荡的时代。在经历了前一个世纪的民主自治革命,她的人民又迅速投入了西进运动、移民、社会改良运动等等的进取步伐。废除奴隶制的“南北战争”无疑是使她迈入进步的又一个里程碑,然而在那之后的年代里,在硝烟过往之后,人们是否就此步入了一个更为宽容的环境?

  小说给予的答案是否定的。故事中当时的社会复杂多样,各色的移民,教徒,亚裔,退伍老兵群居在一个小镇里。多种族的环境并没能使人们彼此友善相待,而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对异教徒的强烈敌意,以及对待移民的歧视和冷漠。发条人偶的异端性在最早时并不是太显眼,他们最先被用作战斗型的雇佣兵,战后偶尔在市民的生活中游荡,他们对市民毫无威胁,不做偷盗,无欲无求无传染病,毕竟他们只是由蒸汽机和缝纫机所组成“东西”罢了。

  我印象深刻的是主角迪奇以狗暗喻人的那段独白。当狗被人类驯化成为“人”时,便以为自己成为了主宰,而事实却正相反,狗的本质仍旧是狗,永远成为不了人。那么什么才是人?你真的了解人性吗?这些问题便是促成迪奇所想要驯化发条人偶人性化的最初原由。于是人偶们在迪奇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如何进入人类社会,从简单的开门关门、爬楼梯、下棋,到干农活、烹饪,结果笑话百出,很是糟糕,显然的,他们并不那么适应人类社会。

  失败迫使迪奇进行了一次令人瞠目结舌的举动:教人偶们做爱。大醉的迪奇与酒馆老板娘竟在光天化日之下为人偶们亲自示范如何进行人类之间的性爱,并要求他们进行实践。令人意外的是,人偶们竟逐渐学会了如何进行一场真正的“性爱”。他们开始约会,开始懂得诱惑和挑逗,懂得在自己的金属躯体上装上人类的性器官,甚至在意想不到的场合下翻云覆雨。而目睹了这场荒谬的人偶进化过程的民众们再也无法忍受如此异端的行径了,他们无法认同人偶们的举动却恰恰是在模仿人类性行为的真实写照,于是丧心病狂的自发组织了起来,对人偶和迪奇进行了洗劫和烧杀。

  “回望我的一生,我发现自己一无所获,我看得见,却看不透事实的真相;我听得到,却听不到真实的声音,我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可我慢慢开始明白,或许还有另一种更好的办法,注定了是要由我来发现它。”

  迪奇确实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他驯化发条人偶,引导他们像人类一样生活,最后发现,人偶们像镜子一样反射着人类,甚至比人类更像人类,他们那些“不堪”的行径在作为人类自然天性的本能,竟是人类自己最想泯灭掉的人性。

  发条人偶不是人类,他们观察人性,模仿人性,只想与人类为伴,一起构建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屠杀,没有歧视的世界。他们同时也是人类,正如镜面一样反照着人们心中真实的渴望:那将不会是一个虚假的未来,因为更多的人正在祈祷着一个充满着悲悯、善意,和宽容的世界。

  《发条人偶》读后感(五):译后记

  一群来自古老中国的发条人偶,作为谢尔曼将军麾下所向披靡的傀儡军团,参与了美国内战。可不论它们创造了怎样辉煌的战绩,战争结束后,它们便成了无家可归的流亡者,回不到遥远的东方,也无法像人类老兵一样重新融入美国社会。于是,它们来到一座边陲小城外的山上,搭起了风车房和塔屋,给自己一个容身之所;它们卸下了身上骇人的利刃和枪炮,换上了与人无害的四肢和躯体;它们来到山下的小城里,好奇地观摩着人类的生活……然而,一切都因一个名叫迪奇·塔克的家伙而改变了。他开始向人偶们传授各种生活经验,开门、爬梯、挤奶,甚至是……做爱。故事讲到这里,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迪奇对性的坦然,以及人偶们极强的理解和模仿能力,无时不刻不触动着小城居民的神经。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必然只有一种解决办法:支持者和反对者们各自站好队,把异己者从自己的生活中剔除出去,当做彼此都不存在。

  人偶们面对残忍杀害同胞的凶手的同类,仍能做到宽容和接受。它们孩童般纯真的头脑中,没有仇恨和猜忌,愿意选择相信和爱。面对人偶们的真诚相待(虽然它们的方式并不是所有人能接受的),有的人选择逃避和自我欺骗,有的人选择接受并坦然面对。离开的人们,和人偶们一起去构建他们渴望的新世界,而在小城居民们的眼中,他们就像没有出生过一样,彻底消失了;而留下的人们,继续过去的生活,就像从不曾有一群发条人偶在小城里驻足过似的。然而,在人们内心深处,这段看似荒唐的记忆是永远无法抹去的。

  这是我第一次翻译蒸汽朋克类的科幻小说。起初,我是抱着新鲜和猎奇的心态,接手了这篇小说。重口的描写,直白的用词,调侃的语调,奇特的构思,无一不吸引着我。同时,对我来说,这也是一种挑战:如何尽量完整地还原原文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语言特色,如何正确地传达作者的每一个笑点和暗喻,如何再现出原文读者眼中的每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些都是需要仔细琢磨的问题。其中,最难处理的部分(也是最触动我的部分)莫过于小说的结尾。吉纳维芙和“我”的那段“感情戏”尤为出彩,“时间之河”的暗喻更是一个难点,哲学意味的语言有些晦涩,但也更引人深思。

  我很喜欢《发条人偶》这篇小说,因而也努力想做出让自己和读者都满意的译本,我希望我做到了,不过,这都要交由各位读者来评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