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10篇

2018-08-08 05:33: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10篇

  《一年通往作家路》是一本由苏珊•M•蒂贝尔吉安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一):译者序(李琳/文)

  自2011年初,“创意写作书系”已经迎来了第三个年头,期间陆续出版了九本书,从专业性极强的辅导教材,到开拓思路的各类选集,从为资深写手准备的打入市场秘方,到为普罗大众提供的入门型作品,这套书系中的每一本都独具特色

  本书出于一位惯写回忆录女性作家之手,或许与此有关,《一年通往作家路》与以往有所细分和严格定位的写作指导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善于循循善诱引导,并在悉心营造的氛围中唤起读者的共鸣——针对本书的对象用途,唤起写作的欲望,在每课限时的具体操练中给写作者鼓励。这种打动人鼓舞人的力量不可小觑,正是这种引领、鼓励和召唤,为任何可能尝试提供了有助于实践理论叙述

  如果暂时抛弃本书中文译法中蕴含的“一年”通往“作家”路的雄心壮志,也别去理会当下社会恨不得“十年迈向诺贝尔”的急功近利认真地审视原文书名,我们会发现作者强调的是一种格局更大的写作生涯,一种将写作内化于生命生活方式,而书中呈现的所谓“技艺”,更是每一位写作者都需要的。

  之所以强调这是一位女性作家的作品,是因为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感到整部作品的敏感细腻、易于亲近善解人意。作者在书中毫不吝啬也毫无保留地与读者分享自己经历苦恼感动客观上,作为一个远嫁欧洲的美国人,她显得更敏感、更多情、更易于感受外界生活给她带来的小触动,这些特质都得以在她的若干作品片段回忆录中展现出来。比如:第一课的《梨树》,通过体味虬曲的梨树树干,她对自己的婆婆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同情;第二课的《异乡食品杂货店》,写出了近乡情怯的“异乡人”所感到的有所归属和被接纳的快乐;第八课的《梅花》,在柔弱花朵父亲骨灰之间细微联系中,倾注了极深的缅怀……另外,书中出现的几处图示,也都是她自己早年练习例子,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说服力

  作者在序言介绍说,她是50岁才第一次参加写作工作室,其后才开始了“作为一个作家多姿多彩的生活”。她认为,如果你愿意的话,作为作家的生活,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值得强调的是,本书完全不是一部刻板生涩的指导书,而是一位年逾半百、半路出家女作家的写作体悟和自我耕耘。在每一课中,无论是类型简介、入门、写作指南要点总结还是精彩范例,无一不是作者精挑细选、亲身实践的结果全书提及的作家累计达到140余位,其中大部分是目前活跃于欧美文坛当红作家,虽然其中有许多人的许多作品尚未引进中国,但也大大拓宽了我们的文学视野。全书范例丰富层次多样,每段节选及其每番解读都带有各自的体温。也许是出于作家本人的女性身份,托妮•莫里森、玛格丽特•艾特伍德、艾丽斯•沃克、琼•迪迪翁、安妮•狄勒德等当代知名女作家的精彩语录和文章节选被频繁引用,这更进一步加深了本书细腻温润风格

  有幸为广大写爱好者译介本书,为“创意写作书系”添砖加瓦,使我既深感荣幸又倍感压力。在翻译不同类型作品范例的过程中,我尽力还原引用作者的写作风格,力求使翻译保持原文的韵味,使读者有所收获

  感谢btr先生慨允本书采纳《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一书中对于父亲形象的一段描写;书中《美诺篇》的翻译据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王太庆先生翻译的《柏拉图对话集》,并参照黄向阳未刊译本校改。本书的翻译得到了孙利华、霍燕婕、姜雪、隗平凡、王洁丽、李学良等人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由于译者水平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建议

  李琳

  2013年4月

  《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二):《梦想就在笔端

  当我拿到这本包装精致,却又呈现朴素之风格的《一年通往作家路——ONE YEAR TO A WRITING LIFE》的时候,心里很是喜欢封面只有黑绿二种颜色,却都是我所喜欢的。感觉黑色宁静,是坚持绿色是希望,是努力,作家的路,就是在宁静中坚持,在努力中孕育出希望。“12个月的写作之旅,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只要肯动笔,只要肯坚持,就不算晚。

  这本《一年通往作家路》是国内第一套系统引进美国创意写作成果的丛书“创意写作书系”中的一本,也是我最为喜欢的一本,我不仅仅喜欢整套,更为喜欢这本的原因,恐怕是因为儿时的作家梦。儿时的我,喜欢听故事,常缠着家里的大人给我讲故事,大约是从那时起,我就非常羡慕作家,因为用简单文字,通过作家的排列,而变出一个一个美丽的故事,它们在作家的笔尖绽放,把我带进一个又一个多姿而多彩的世界。那是一个一个我未能接触过的世界。那时我就在想,哇,成为一个作家该多好,可以带给大家一个无穷的欢乐,通过一个一个故事让大家体会到,从未体会到的乐趣。只是在成长的路上,总有很多的小路,但是梦想仍被埋藏在心底。当我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那种喜悦是无法比喻的。我在想自己的梦想,或许通过这本书,可以得以实现

  于是我开始认真读书,大声的读出这些可以让我实现梦想的话语。我觉得作者从最简单的带领我入门,日记写作,哦,天哪,这个这个,从小学就有开始写呀,可是至今,我也没觉得这个有什么难的。但是当我静下心来,认真来读的时候,才发现哦原来从日记引出想象,如何展开想象的翅膀,从限时写日记开头,给日记取名,到画曼陀罗,填满想象,作者一点一点,带着我,就如带一个婴儿,教站立,教走路,教说话。

  由于时间是凌散的,我只在早上看五分钟,中午饭后十分钟,大概能有几页吧。就这样断断续续把书看完。这时我才真正感觉到作者的厉害。当她开始写作的时候,年龄已经不小了,却坚持下来,取得这样的成绩。这本书不同于市场上的其他教材,是以作者本身的经历为基础,细细讲解,还引用精美范文,课前要求,课后练习,正是通过这一点一点的介绍,让我看到当年作者是如何进入写作的,她的写作感悟,她的努力。当然值得一提的,也就是本书中的范例,一是大部分的是目前活跃于欧美文坛的当红作家,累计达到位140位,这些大大拓宽了我们的文学视野。二是本书的范例,有许多是当代知名女作家的文章和语录,如托妮莫里森、玛格丽特艾特伍德、艾丽斯沃克、琼迪迪翁、安妮狄勒德等等,这些女性的文章,更增加了这本书的细腻。

  一旦投身于写作,你就踏上了回家的旅途。来吧,大家一起来吧,让我们的手动起来,让我们的笔在纸上划动,让我们一起踏上回家的路吧。

  《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三):大道至简

  读览苏珊·蒂贝尔吉安的《一年通往作家路》,与娜塔莉·戈德堡的《写出我心》(又名《再活一次》)的思路,前后相一贯,都强调“动笔写”。“严格按照意识流的写法,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写作,这样可以消减我们内在干预机制作用,你所需要的全部就是那几张纸或空白日记本,一支笔,一个能坐下来的地方。然后,专注于自己内心的书写欲望”。实质上,这是真正的经验之谈,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方无隅,大智若愚,都说的是这道理——秘诀都是简单的,只是很少有人会认识到这简单的诀窍——去做,就成功了一半。你想成为写作高手吗?写就是了。你想成为博览群书的渊通之士吗?读就是了。你想成为绘画达人吗?画就是了。你想成为心如止水,如如不动的禅者吗?只管打坐就是了。不要犹豫,不要牵缠,如吹毛利刃,轻拂之间,斩去千丈游丝,万重网罗,又如银碗里盛雪,方寸之地,映出无量光华,雪月澄圆。写下当下的所见所感,则自心就凝定在当下,而又是活泼泼的,充满观察力的。此中的欣喜悦乐,真是唯有自己能知的。

  写作本身,未必是要人变成一个职业作家。写作的特点反思和整理生活,全方位拥抱生活。当我们未曾写作时,我们仍然在生活,然而这还算不上一种自觉的生活,通过写作,我们反思生活,缀合种种思想碎片,集聚众多微妙的感受,如绘制曼荼罗的画师,如中世纪教堂的天顶画,渐渐的,接近于“天极”,渐渐的,潜入内心的深,又由于潜入了甚深甚深的内心世界,所以,整个的生活,被自然地赋予了意义。由不自觉的,而成为自觉的;由必然的,而通向自由的。英文中,作家就是Author,亦即作者。但在禅宗中,作家是指开悟的人,“老作家”就是指“老禅师”。我以为写作同时是一种正念修行,经由写作,“作家”的两层含义:勤修写作的作者和精修空性的禅者,都可以被悠然演绎、全然呈现。此中的欣喜悦乐,也是唯有自己能知的。

  《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四):看《一年通往作家路》我学到了什么?

  看《一年通往作家路》我学到了什么?

  《一年通往作家路》是苏珊·M蒂贝尔吉安所著,美国人,著有《寻金》、《环绕中心》和《脚印:一部欧洲影集》三本回忆录,同时为大量刊物和选集供稿。目前在日内瓦生活,并与1993年开办了日内瓦作家小组

  此书共分为十二课,作者从日记写作,个人随笔一直讲到小说,故事以及最后的作品修订,一步步给我们耐心教导如何通往作家这条路。

  写日记,是迈上写作生涯的第一步,虽然一些写字的人,有些没有记日记的习惯,但日记就像写作的影子,先写一个小片段,一个小心情,慢慢就会写一篇完整文章

  玛丽昂·伍德曼所言:“我的日记就像一面镜子,在其中我可以看见并听到那些充斥在日常经验中的真谛的回响。”

  如果想从事写作,那就从写日记开始吧。

  写日记可以帮我们建立一种写作习惯,可以帮我们保存记忆,包括场景个性,对话,事件等,不仅如此,还可以发现我们的所思所想,会帮我们整理思绪思考的更深入,也会为我们日后写故事奠定基础。

  只有开始写,才会在写的路上越走越远。所以,不妨从写日记开始。哪怕只有两百字,也是一天的所看所闻,所感所想。

  第二课作者讲的是个人随笔。

  个人随笔是比较自由的,也是容易着手写的。写个人随笔,又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选择识别,选择一段经历,一次事件,一个地方,一种情感等,先选定目标写什么。

  第二层次展示。展示经过,写出场景。在写场景的时候,需要写出故事的戏剧化,那就得设定场景和人物,通过行动对白,写出张力感,文章要有高潮起伏,要完整。

  第三层次是色。所谓润色就是对文章加以修饰,可以运用比喻,在语调上注重节奏韵律,并且做到升华

  第四层次等待花开的结果。也就是需要保持耐心,修订文章,看文章的开头,结尾,细节,对白,意象,戏剧张力,节奏,主题等。修订的过程中,对文章做出删改,认真对待作品,尽力让文章完美

  第三课讲评论游记

  评论文的写作指南如下:写那些对你至关重要东西,而且要确保自己又资格做出评论。运用自己的观点,写出你为什么关心它们,并且第一句话就要抓住读者。尽早亮出主题,以便使读者确信这篇文章值得一读。就单一论点阐述,举例说明观点,多运用鲜活实例和对白。多用短句,巧妙结尾。结尾时总结主要观点,同时首尾呼应

  游记主要包括三个要素,首先是个人感受,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个人经历有助于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第二个要素是要有想象的空间。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可以帮大家打开一隔新的世界。第三个要素是要有丰富的信息,要有值得别人看的信息。

  《旅行家的故事》的编辑选旅行故事的要求是:我们需要个人化的,非虚构的故事和轶事——生动有趣、有启发性、充满冒险、令人后怕或者恐惧。故事应该反应你进入陌生环境时的感受,以及展现世界不同之处的独特魅力

  第四课讲短篇小说和小小说。

  短篇小说基本结构包括三个部分,开头部分,应该有一个最初事件使主人公面临某个问题,这个问题使主人公产生了希望或者需求。中间部分主人公努力实现希望,这期间事情发生的越来越混乱。会出现危机,高潮,冲突,然后达到转折点。结尾部分有所显现。主人公的问题解决圆满收场。

  短篇小说的完成要有不同的元素构成。一般是所有的元素交织在一起,人物,情节,场景,主题,对白,想象,风格,视角,以及口吻。口吻也就是代表作者的看法价值观

  小小说的写作相对是开放式的。字数少,但故事需完整,有启发意义。

  第五课讲梦和写作。

  作者特别指出梦和写作关系密切。梦是人大脑潜意识出现的东西,对写作者而言,应该及时记下所做的梦,以梦为出发点,写文章。也就是说,梦是写作不可缺少的一份素材,不容忽视。

  第六课讲对白写作。

  写作对白主要需要注意几点。首先可以聆听周围的对话,电梯里,公交车,电影里,餐厅里等。练习去听对话的陈述方式,语气和语调。也可以关注作品体裁中的对白,观察其它作家如何运用对白写作。其次,对白要针锋相对,避免过长。再次,在对白中要注意节奏和重复。

  对白写的好可以为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多搜索素材,多聆听,多体会,写出来的对白才更加吸引人。

  第七课讲故事,包括传说,童话和当代寓言。

  这一课作者首先讲述童话的定义以及结构。童话故事的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开头,中间,结尾。和第四课讲的结构一样。

  第八课讲诗化散文和散文诗。

  这方面主要强调节奏,韵律,想象力,也就是意象,明喻,暗喻,象征等手法。

  第九课讲想象力的点金术。

  第十课讲拼贴作品和回忆录。

  第十一课讲作品修订。

  作品修订是我们需要深刻学习的,就如马克·吐温说:“当恰当的词和差不多的词之间的区别就像灯光和萤火虫之间的区别。”

  作家海明威把《永别了,武器》的结尾重写了39遍,方才满意。可见修订作品是写作中至关重要的。

  修订作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开头和结尾。

  第一段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吗?作品的整体架构如何,开始的太早或太晚,或者结束的太早或太晚。开头和结尾匹配吗?有没有伏笔?有没有将主人公的问题解决?是封闭式结尾还是开放式结尾,结束后是否仍然意犹未尽?

  2.描写,场景的设定是否合适?现场感,描写是不是,独特,人物形象是否鲜活?

  3.对白。对白是否强于人物和故事?对白是否有助于强化文风?每个人物是否有独特的声音?

  4.叙事技巧,是否有张力和冲突?

  5.检查联想,明喻,暗喻,和象征。

  6.类型和样态,也就是谁的故事,视角,风格,节奏以及口吻。

  7.主题和内涵。主题是什么?有没有混乱?思路是否清晰?

  8.编辑。整体看文章,题目是否合适,是否能吸引人眼球,篇幅是否适合?句子和段落是否多样化?动词,冗词的修改。最后看视觉效果,段落安排,留白以及标点。

  最后一课写的是写作的去回归之路。沉入自己的内心,坚持写,细心观察生活,多收集素材,用心生活,用心写作。

  总之,《一年通往作家路》条理清晰,模块整齐,层层递进,是一本不错的写作指南。

  从日记,随笔,讲到对白,小说,修改。书中也给出了相应的实例,并且每节课会布置作业练习。

  尤其对于写作小白来说,是一本可以指引的书籍,可以多看书中的知识,要点,结合书中的实例,练习写作。

  《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五):找到你写作的那块短板——写作的生命源于认识你自己

  这本书起了个好名字, 绝对能令那些怀揣着梦想的人,想入非非的流着口水掏腰包。《一年通往作家路》,虽然不知道这是作者本人的期许,亦或不过是出版社编辑的噱头。这并不就等于说,谁读了这本书,一年就能成为作家了-_-|||这本书只是提供给有意从事写作的人一个方向,并非能保证学了的人就一定能登顶成为作家—— 和市面上泛滥的那些“一年成为程序员”学习班一样,你也别指望着上了课真就能直接让你自己写出一个程序,它只是告诉你“hello”“world!”以及普遍规则……但、规则之于文学,算得了什么呢?

  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不缺少天才的智慧的。有那些七八十岁“考到老”的老童生,也会有几个十二三岁“天下闻”的小进士。只可惜,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包括你我,都不会是后者这类的。咱们这种的普通人还是老老实实的“勤能补拙”吧~!

  私以为,不论是哪一种体裁的写作,是否成功,归根到底还是要看文字的功底。写作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阅读积累,是无数回反复修改、细细揣摩。即便是开窍式的文笔突飞猛进,也不过是因为你之前付出过的辛勤与努力。君不见,连作者那样推崇灵感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写作是要加以练习的】【写日记,是迈上写作生涯的第一步和基础】 。

  当然,任何一本关于写作的书,不论它的方法再详细再有用,它终究只是理论。我想,在通往成为作家的路上,文学理论只是起到引导和指示前进的一盏明灯,至于路上的坎坷和辛苦,只能是作者一个人去体会和感悟的了。其实,就像是乔治·普林顿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想从事写作,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开始去写。”

  “创意写作书系”在三年内陆续出版了九本书,【从专业性极强的辅导性教材,到开拓思路的各类选集,从为资深写手准备的打入市场的秘方,到为普罗大众提供的入门型作品,这套书系中的每一本都独具特色】。这套开始写吧,整体质量还好。个人看来,入门就看成为作家、小说写作教程、开始写吧(虚构,非虚构,剧本),其余的几本还是等有了够多的写作经验,再上手的好……

  值得强调的是,不同于市场上的其他教材,这本书的主旨是在传递给我们一种【将写作内化于生命的生活方式】。与我在学生时代常见的教辅类《作文大全》,那种全是范文的合集截然不同;和更学术化的写作理论指导类书籍,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没有那种到处都是引用和注释显示专业和高深的“学术体”,也巧妙的绕开了更多艰涩难懂的理论。内容以作者本身的写作经历为基础,真情实感如长者般的循循善诱,通过唤起读者的共鸣,引导其写作的动力,为可能的尝试、提供了有助于实践的简明理论叙述。

  全书提及的百多位作家,大部分目前尚活跃于欧美文坛。只是其中有许多人的作品尚未能引进到国内罢了,所以书后几页的附录参考阅读直接照搬英文,根本没有翻译。不看前面的内容,单看那几页,还不得以为这本书是英文版的《当代欧美文坛当红作者集萃》。

  再就是,作者是西方人,自然是从西方文学的角度来谈写作,虽然大的体裁规则什么的不会有错,但无论从审美到认知,肯定和国内有差异的。有些细节方面,看着多少会让人感觉别扭生硬。以书中作为范文录入的那些英文诗歌为例——原文大概是押韵的,朗朗上口,可翻译成了中文,就变味儿了。

  【通往作家路的这一年从最容易的“日记写作”开始,到写散文(个人随笔、评论文章和游记)和短篇小说。在第二阶段,你更加深入地挖掘了自己的创造力,学习了梦境写作,随后构想了对白,描述了童话,创作了诗化散文。点金术让你在第三阶段更上一层楼,接下来是拼贴作品、回忆录和修订——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字。最后,第十二课“写作的回归之路”,将告诉你写作如何成为一种属于你自己的方式,拥有发现自我的核心所在,以及你真正的归处。】

  应该说书的内容和思路是很好的,很有条理的介绍了文学创作中的各种体裁。细细讲解,范文引用,课前要求,课后练习——【在每一课中,无论是类型简介、入门、写作指南、要点总结还是精彩范例,无一不是作者精挑细选、亲身实践的结果。】可以看出作者写的很用心,书中所呈现的写作“技艺”,也是每一位写作者都需要的。只是书不太适合我。

  诚然,如果我是专门的学创作的科班出身,或许会觉得书中的内容过于泛泛,太浅显了;可叹我自高中毕业后就远离了语文课,以前写作文时学到的那点儿知识,早都还给了老师。时至如今,还犯愁我写文的时候连标点符号都用不标准呢,这书对我而言有些过于高端了,或许我更需要的是一本语文大辞典-_-|||

  话说,貌似当年上语文课的时候,说到了“该怎样才能写出好作文”,老师也都是直截了当的推荐我们去读名家的范文,但是整篇的标点符号的运用,总无法直接套用某个模板吧(﹁”﹁)而且我历任的语文老师貌似都是学生太多,批的作文作业从来都只扣错别字的分儿,而对于我明显的标点符号的乱用视而不见……貌似从小地基就歪掉了,现在楼都盖起来了,该怎么改呢?

  另外,作者也太过推崇灵感的重要性了——但是就我个人而言,灵感虽然重要,但还没有写作的激情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来的重要。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年纪半百才开始写作的,大多数人需要的不是珍惜这些【思维的闪光点】,而是迫切的需要更多的写作的激情与动力。

  我的灵感往往来自夜间我上床准备睡觉的时候……有的时候白天一整天一整天的盯着电脑,一点头绪也没有,一个字也打不出来;可一躺到床上,便灵感如泉涌,大几百字的文章顷刻间便构思成熟,只恨不能马上开机开写。但往往只能在无奈中睡去,然后等第二天早上醒来,再对着空空如也的脑子欲哭无泪。然后,我就学乖了。在床头备上纸笔,有了灵感马上用几个词简略的记下,这样就算记忆有些模糊了,至少第二天的时候还能回想起来,继续写下去。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灵感,至少对我而言是如此的。也看到过很多创意文笔都很好的作者,结果写着写着就坑掉了……这些作者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或借口,或者是亲人生病没心情,或者是工作学习太忙没时间…如此的冠冕堂皇,但归根究底不过是写的没有激情与动力了,这种日复一日的码字之旅,已经让他们很厌烦了。虽然偶尔会有作者在几年后重新归来,另开新坑或重新拾起坑掉的文,但是断文重续,已经没有了当时的那种心境。勉强接续的文字,给人感觉还不如作者彻底坑掉(﹁”﹁)这种狗尾续貂之作,真没办法让人领情得起来。

  而我也是如此,虽然认为自己还不至于如此的没品,但那不过是作为旁观者的“站着说话不腰疼”。事实上,我是一个没有长性的人。正是因为我性格中的这部分,所以对我而言,踏踏实实的坚持不懈比起灵感的时常闪现,要更加可贵的多。

  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它需要灵感,也需要努力,更需要虔诚。唯有虔诚,方能在日复一日的反复中不觉麻木无味,反而兴味盎然。为了写作时自己那种开心的感觉而写,其他的一切不过是附加物,不管是怎样的境遇,都不曾放弃的一直坚持下来。

  至少,通过写作,让我们更了解自己;让人们更了解我们……被欣赏,被接受。即便是能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自己生活过的痕迹,也是有意义的。再次感谢它,以及遇见它——在琐碎的现实中,以及在心灵的隐秘处!

  .【】内的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特此注明!

  《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六):常见体裁写作指导

  有不少人怀揣有作家梦,但是缺少写作知识的指导。古人强调多读,书读百篇,其义自现。在多读中理解意思,体会主题。不过,每个人的悟性是不一样的,如果不是有目的,写作技巧的感悟是比较难的。如果有人能点拨一下,也许就能茅塞顿开。

  《一年通往写作路》是十二堂写作课。常见的写作体裁的写作技巧:日记、随笔、评论和游记、短篇小说和小小说、故事、散文诗、回忆录……这些体裁常见,相对上手也容易,尤其是日记以及随笔、游记。小学二年级就要求学会记日记。游记的话,出去游玩一下,也会有写写自己所见风景的冲动。这本书对体裁进行了简介,提供范例进行引导,并提供了一些练习,主要是各种要求的写作,比如限时日记、在日记里记下一个意象、利用意象写一个故事……照这题目要求练习,应该能获得提高。

  初中课本里讲写散文要形散神不散,将语言的凝练优美,情景交融之类。我还读过一本专门讲怎么写散文的书,技巧挺多的。在个人散文这个部分里,本书给了四个要素:笔调、形式、戏剧性、真实。戏剧性这一点让人很意外的。作者通过分析例文的四个要素,写作个人散文四步选择和识别(大致相当于选材、立意)、展示(就是写作吧)润色(修改润色)、等待开花结果(隔段时间修改或者请朋友提意见,分享给其他人)。

  我中学开始喜欢看短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经常购买《微型小说选刊》。在短篇小说一章,作者从人物、情节、场景、对话、风格、视角、口吻等多个角度分析一篇优秀短篇小说。这么多的角度,有些角度我们可能未曾考虑到。

  通过这么几章,就可以看出中外的写作观点还是有些不一致的,能提供一些新的角度。本书提供的例文,也是外国作家,表现出不同于国内作家的风格,比如我,不常阅读外国作品,优秀例文风格就是不一样。

  要想一本书把多种体裁全部讲透,我想是不可能的。我觉得作者的定位也就是相当于大学的写作教材,引起你的兴趣,但并不深入。如果要想将清楚,更深入,更透彻,无论是微型小说还是个人散文,都可以单独写成一本书。作者没有这样做,一定是对本书的定位就是这样。好吧,激发写作者的兴趣,稍微点拨也是挺好的。日记、随笔、游记等可归入散文,还有短篇小说、小小说等可归入小说……从此书中,一些常见的体裁都能获得指导。

  《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七):* 通过你的文字,你将成为为这个世界带来光明的使者

  * 作为作家,我们是找一处舒服的地方,披上披肩,就可以写作的人。。

  [ ] 第一课 日记写作

  * 借由写作,你可以将感知到的外部事物转化为某种内在的存在,在外部和内部,在可见和不可见的世界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 当你放慢速度、开始书写,你将发现你周遭的世界焕然一新。

  * 日记就是一日的旅行。

  * 记录任何看到、想到和感觉到的东西。

  * 坚持写日记。如果你想从事写作,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开始去写。

  * 为什么要写日记?原因如下:

  ——建立一种写作习惯(一种作家写作的习惯)

  ——保存记忆(场景、个性、对话、事件)

  ——发现你的所思所感(每一次都更为深入)

  ——找到自己的声音(何时何地最容易进入写作状态)

  ——投入冒险(在私下场合)

  ——为故事埋下种子(从意象到故事)

  * 要坚持限时写作,不论是十分钟还是半个小时,要保持你的笔一直在动。

  * 建议清晨写三页作品,严格按照意识流的写法,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写作,这样可以削减我们内在干预机制的作用。你所需要的全部就是几张纸或空白的日记本,一支笔,一个能坐下来的地方,然后,专注于内在的书写欲望。

  * 练习一:写一则日记的开头,限时十分钟。现在停下来,写一则日记。写下时间,地点,日期和一个简短的开头——如同布兰达·尤兰所要求的那样,潦草、不假思索、一往无前、冲动而且诚实。从这一刻就开始写,你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想。自由地写。自由写作就是不间断地写。或者信马由缰,流畅写作,这种方式就是让你的写作从笔尖流泻到稿纸上。给自己限时十分钟,写下你当下的所见所感,无论你身在何处,从这一地点和时间开始写起。写完后给你的这个开头部分取个题目。花几分钟时间做这件事。起名字是很重要的,这可以赋予你的作品一种整体概念并且容易再次找到开头。你可能会想要强调你的标题。

  * 练习二:以自由写作的方式描述一个取自你日记的意象。限时十分钟。接下来,我们回到你先前写的那个日记开头,慢慢读,然后选中那个唤醒你的意象,那个颤动的画面。如果在日记中找不到这样令人激动的画面,那就闭上双眼,让它自己浮现,让它以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时出现了什么意象?如果你已经挑出了一些意向,那就从中选择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用自由写作的方式描绘它。让你脑中的意象引领你,而非动用意识。

  * 练习三:画一幅曼陀罗,让你的意象引领你。限时十分钟。拿一张纸,然后画一个让你感觉大小合适的圆。看着你的图,然后在中央找一个圆心。将你脑海中的意象置于这个圆心,或者让图形环绕中心。然后用圆圈、线条或者图像,按照自己的想法填满剩余的空间。别担心自己的绘画。你只需要沉浸在这个练习里:让自己随手涂抹,随心所欲。看着你画的曼陀罗并给它起个名字。不要着急。想想我们是如何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字的,想想我们花了多久反复琢磨第一个名字。当我们命名了某样东西,我们也就认识了它.这是你的作品:赋予它一个名字吧。

  * 练习四:利用你的意象构造一个故事并写出一篇作品。限时十分钟。记得给它起个题目。现在请开始以一个你自己的意象构思一篇故事,然后写成一篇作品。可以只写一段。想想自己是个陶艺家,黏土就是你想象中的意象。为了让黏土成为一只水壶,需要你的双手。一个意向也是这样:为了展开这个故事,需要你的文字。

  * 练习五:再写一篇日记开头,力图写出深度。限时十分钟。找一个新题目来设计自己的第二篇日记。写一则让你内心有所触动的日记,不要害怕表达愤懑和挫败感。你今天的真实感受如何?当你释放自己的情绪时,让它们流露于文中,这些文字将带你抵达自己的真实内心。尽可能深入地书写。写下日期、‘时间,然后用“就在此刻”开头...当你以这种方式写作时,你就开起了自己的内在世界。你让一些可见的事物引领你进入了那不可见的世界。你成为了两个世界之间的桥梁。这既是为你自己搭建的桥梁,借以发现更深的自己;也是为你周围的其他人搭建的桥梁,借以发现你们共同拥有的人性。

  《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八):12堂课,带你成功通往作家路(第二课 个人随笔)

  《一年通往作家路》由美国苏珊·M·蒂贝尔安吉著,她著有《寻金》、《环绕中心》和《脚印:一部欧洲影集》三本回忆录,同时为大量刊物和选集供稿。在一些研究生项目、荣格研究中心和美国及欧洲举办的一些作家会议上讲课或发表演讲。目前生活在瑞士日内瓦,指导一个由她本人开办的日内瓦作家小组。本书由李琳译,2013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次印刷,2015年10月第三次印刷。

  今天,与各位小伙伴一起分享第二课——个人随笔。

  曾有一段时间,散文和随笔我是分不清的,甚至把散文等同于随笔。为把二者区分开来,我专门对其进行了一些研究。

  市面上,《某某随笔》这样的书并不多见,更多的是《某某散文》,如《朱自清散文》。目前,看过唯一的一本随笔是《蒙田随笔》。它虽贵为随笔,又同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我和一些朋友交流过,他们对什么是散文,什么是随笔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在《辞海》里,对“随笔”一词的释义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这就明确了,随笔虽单独为一体,却包含于散文之中,是散文的一种。

  在《一年通往作家路》一书中,作者是这样描述的:“个人随笔具有短篇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基本形式。描写的内容大多为作者身边的一些事物,想到哪就写到哪,不拘泥于形式。”

  我想,不拘泥于形式正体现了随笔的“随性”。

  在1988年出版的《美国最佳散文选》的前言中,罗伯特·阿特万指出,个人随笔写作的四个要素,即笔调,形式,戏剧和真实。

  1.笔调。什么是笔调,在文学概念里,最难解释的就是这个笔调,看似很好理解,其实根本摸不着。联系到实际中,比如开个会,会前一般要给会议定个调,即开这个会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作者说,随笔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并且以第一人称写作。它不足以完全呈现出经历的全貌,作家必须设定他或她自己的视角。

  这里提到的视角就是文章的立意,既写作前先搞清楚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应该往哪些方面去拓展,是要赞美一个人,还是要揭露一个社会现象。一篇文章只有有了这个调,后期在行文中才能把握得住方向,不偏离中心。

  2.形式。提到形式,很多人会讲,随笔没有固定的形式,可以随手下笔。但在实际写作中,要把随笔写好,写出深意,就不是随手下笔那么简单的。但凡好的随笔,都有自己独特的形式。

  随笔,书中更多的是强调个人经历。既应该写作者所经历的东西,而不是肆意编造。故在形式中,更多的作家会将他个人的体验以故事形式展现出来,再用诗歌的技巧加以润饰。

  3.戏剧性。这个不难理解,但凡是文艺的东西,都应该具有一定的戏剧性。狄勒德说,戏剧性没有什么主题不涉及。

  4.真实。随笔将真实同时留给了作者和读者。随笔通常基于某件真实发生的事情,作者对此充满深意的内在解读。约翰·迈克菲认为,个人随笔的作家对他人和他们的读者负有一种责任:要保持诚实。尽可能真实地反映你的所见所闻,这一点对随笔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真实,是区别于小说等文体,允许虚构部分的。随笔重视讲理,充当时评的角色。所以,涉及到这些内容,就不能像散文一样,凭借主观随意发挥,而要切合事实,就事说理。

  掌握了随笔写作的四个要素,那怎样写作自己的个人随笔呢?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即选择和识别,展示,润色,等待开花结果。

  1.选择和识别。作者说,可以选择一种经历,或者,让它选择你。选择可以是一次事件,一个地方,一个观察,一种情感。这个很好理解,但让经历自己来找你,这个很不容易理解。

  作者的观点是让作者闭上眼睛,倾听内心的声音,慢慢地,某种画面就会在你脑海中闪现,这就是找上你的经历。

  正如作者所说,当我们闭上眼睛的时候,脑海里始终会浮现一些画面,也许是昨天经历的,也许是更久远的,这些浮现的画面就可以作为创作的素材。因为能呈现在你的脑海里,说明在这方面你是有记忆留存的。

  2.展示。再好的创意,也只有通过展示才能与读者见面。在展示的过程中,就要注意运用好相应的技巧,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抓住读者。

  要注重下面这些展示的元素:

  ——设定场景及人物(润饰描写,明确细节)

  ——紧张感(通过行动及对白,强化张力)

  ——高潮/情节设置(“文章要有起伏,就好像在挖掘什么。”——罗佩特)

  ——启示/解决(主人公有所发现)

  3.润色。给文章润色,就好比为一幅画上色,让画更生动鲜活。给文学作品润色,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打磨文字,通过打磨让文章引起共鸣。

  《一年通往作家路》一书中,对润色的表述相对生硬(我想也可能和翻译有关)。书中说,润色就是要在文中找到一个可以使用明喻来描述的形象,抄下来,然后看看能否用暗喻描述它,如果能就拓展它,使它能够唤起某种更深层次的含义。

  就是说,要多尝试运用不同的手法,找出不和谐的地方,比如遣词造句、修饰修辞等,通过对比然后修改它,让整篇文章语言优美,韵律流畅。

  4.等待开花结果。在这个环节,建议把你的文章搁置一段时间之后,再重新打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文章发给自己的朋友,听听他们对文章的意见,然后再根据朋友的意见进行修改。当修改完毕,一篇完整的个人随笔即完成。最后就准备为作品找一个归宿吧(发网络还是投纸媒)。

  个人随笔的写作手法看似随意,实则很考究写作者的功底。一篇好的随笔,不但要抒发出作者最真实的情感,更要有作者的真知灼见,同时还要有如诗歌一般优美的语言。所以,随笔不是随意之作。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如果你对随笔写作有了一定的了解,那就达到我的写作目的了。如果对你的写作还有所帮助,那就再好不过了。说实在的,用一两千字,想把一种文体的写作方法讲得多透彻,那是不现实的。

  在《一年通往作家路》这本书中,除了理论性的介绍外,作者还例举了很多实例,通过系统地学习本书,把理论与实例相结合,也许感触会更深,进步也会更大。所以,真想学写作,《一年通往作家路》这本书,值得一看。

  《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九):1500字,带你轻松破解评论、游记写作难题

  一般人,游记比评论接触得多。游记和评论在行文上,有相同的地方。

  在《一年通往作家路》一书中,作者对游记和评论的写作要点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对初学写作评论和游记的作者有很大的帮助。

  评论写作

  评价文章的一些基本特征。作者说,评论文章往往荡人心弦,启发心智。一般在报纸、杂志、网络的各种专栏里出现。那就要求作者,分享的不仅是故事以及经历,还要有自己的观点,这才是一篇完整的评论文章。

  作为编辑,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评论文章呢?作者借用《纽约时报》大卫·希普利的话来说就是:观点新鲜,论证有力,思路清晰,具有新闻价值的原创性作品。

  观点是否新颖,将决定一篇评论文章的价值,只有观点新的评论,才能吸引公众的眼球,引发社会观注。同时,评论文章还应该带有质询、揭露、批评的视角。

  书中,作者把好评论的精彩论点形容为“猛戳痛处”。这样的观点必须包括:

  吸引眼球

  通过这引人入胜的个人叙述

  引起共鸣

  对读者开诚布公,让其感同身受

  脚踏实地

  为主题指明方向

  以上三个要素对于写作一篇成功的评论文章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能否“戳中痛处”是快速检验一篇评论文章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手段。以下几条指南能够帮你架构自己的评论作品。

  写那些对你至关重要的东西,而且要确保自己有资格作出评论。

  运用自己的观点,写出你为什么关心它们。

  第一句话就要抓住读者。

  尽早亮出主题,以便使读者确信文章值得一读。

  就单一论点充分阐述,缩小文章的范围。

  举例说明观点,多运用鲜活的事例和对白。一个好例子能抵百千言。

  多用短句,段落不要太长。以视觉方式思考。

  巧妙结尾。总结主要观点,同时首尾呼应。

  评论文章投稿建议:在你准备好把评论文章投给报纸或者杂志的时候,要熟悉他们的风格。严格按照要求来写。最好先投给地方报纸。把你的作品写上名字,寄给专栏编辑。可附上某一领域专家就这个主题的推荐信,或者自己已出版作品的复印件。

  游记写作

  以前的游记需要记载具体的旅行时间,酒店价格,行程,公共交通指南等等。而现在的游记需要写生活经历。

  《国家地理旅游》杂志的主编基思贝洛斯说:“目的地必须让你有话可讲。你必须带着故事回来。旅行就是关于故事的。”

  游记的三个要素

  个人感受

  想象空间

  丰富的信息

  个人感受

  使用第一人称叙述的个人经历有助于抓住读者的注意力。通过描写独特的个人经历,分享情感和感动,作者可以触动读者,将个人的情感普遍化。

  想象空间

  旅行中发生的故事,作者经历了它,并要把它分享给读者。要用叙述技巧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丰富的信息

  内容要有对当地历史和文化的反映。

  《写作法宝》的作者威廉·津瑟建议游记作者写作时应参考如下的方法。

  1

  整合代词

  始终用第一人称。

  2

  整合时态

  大部分的游记都是用过去时写的。

  3

  整合笔调

  作者可以采用轻松口吻,也可以像写作文学评论那样采用比较正式的口吻。

  4

  整合主题

  缩小你的镜头范围。

  5

  整合思路

  不要一次发散出两三个思路,只有单一的思路才会让读者想要跟随你的脚步。

  游记写作指南

  写好游记,就让作者在“游”的过程中要注意“记”。“记”就是要边走边看,边看边想,边想边记。只有把过程中观察到的,想到的有条不紊地记录下来,才能在日后写一篇接地气的游记。

  从容易写的东西入手。

  记录丰富的笔记和交流的内容,让自己沉浸其中。

  定一个对你来说意义重大的地方。

  注意写好开头和结尾。

  加入你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关注相关的小细节。

  以视觉化方式思考;就好像真能看见那个地方。

  加入特征描写,务必准确。

  让读者有所回味,有所思考。

  这几条指南简洁,明了,一看便懂。但要真正融入到写作过程中,却要花不少功夫去琢磨的。

  写游记,就是让你带读者去一个新的地方,写出的东西要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要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独有的心境,游的过程中所有的景物都是你抒发思想感情的载体。

  游记写作的最高境界就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一年通往作家路》读后感(十):12堂课,带你成功通往作家路(第一课 日记写作)

  对我来说,写作已经变成这样一种生活:它是清晨叫醒我的鸟鸣,也是午后阳光的流连;让生活降速,以触摸每一个瞬间,强化每一种内在的感受。——苏珊·M·蒂贝尔安吉

  昨天,最感动的事莫过于读者在后台给我留言,告诉我她一直是我最忠实的读者,每篇必读,而且每篇对她都有帮助。

  以前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坚持写作。看了读者的留言,我找到了写作的真正目的——给读者带来收获和快乐。

  对于我来说,刚开始写作的那段时期是痛苦的,因为人生经历不丰富,没有太多的素材可写,加上文采平平,写出来的文基本没人看。

  然而,通过一段时期的坚持,如今的写作已经变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有没有人看,我都乐在其中。

  刚参加工作时,有一段时间想过要坚持写作。但坚持一两天后,总能找到各种坚持不下去的理由,因此,写作计划还没开始就腰折了。

  过了一年半载回望走过的路,追悔莫及。心想,如果当初我一直坚持,今天也许有了一定的成绩。每想到这些,我都痛恨不已。

  那么,有朋友会问了,是什么原因让本来很吃力的写作变得轻松呢?我的回答是,一本书——《一年通往作家路》。

  从今天起,我将通过12篇文章,向那些想写作或已经在写作路上的小伙伴分享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些写作技巧和我对写作的一些肤浅理解。

  《一年通往作家路》的作者是美国苏珊·M·蒂贝尔安吉,她著有《寻金》、《环绕中心》和《脚印:一部欧洲影集》三本回忆录,同时为大量刊物和选集供稿。在一些研究生项目、荣格研究中心和美国及欧洲举办的一些作家会议上讲课或发表演讲。目前生活在瑞士日内瓦,指导一个由她本人开办的日内瓦作家小组。

  本书由李琳译,2013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次印刷,2015年10月第三次印刷。

  看了《一年通往作家路》这本书后,对于我这个不会写但想写的人来说,有很大的触动和帮助。

  看过这本书的人是这样评价的“不论你想写小说还是散文,亦或想提高诗歌或回忆录写作技巧,蒂贝尔吉安的12堂写作课都能够帮你找到并开发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声音。”

  里面12堂课的内容都很精彩,如果读者能够按照书中计划,分步骤的进行训练,一年通往作家路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今天就来分享第一课,日记写作。

  说起日记,大家都不陌生,记得上初中时,老师有硬性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写日记。然而今天,日记则成为了练习写作的第一堂课,会不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呢。

  那么,日记应该如何去写呢?

  作者在书中如是叙述:我并不会刻意地、绝对地在日记里写下一天的生活。但我总是把日记本带在身边,时不时地记下我沿途的收获。我记录梦境,记录刚刚割过的青草的味道,记录与孩子们的对话,记录黄昏时天光变幻出的一抹晚霜,记录精彩的书摘。我收集沿途散落的果实——既包括那些被遗弃的烂果子,也包括那些尝起来味道欠佳的果实。我也拾取花朵,拾取压扁的梅花,或夏末秋初变得金黄的树叶。

  这段话,总结了日记应该包含的内容。要写出深层次的日记,远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作者要求要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有细致的观察,深入理解,这样的创作才称得上日记。

  那么,想成为作家的我们,为什么要先练习写日记呢?因为写日记可以:

  ——建立一种写作习惯(一种作家写作的习惯)

  ——保存记忆(场景、个性、对话、事件)

  ——发现你的所思所感(每一次都更为深入)

  ——找到自己的声音(你的笔调何时听起来最自然?检查一下日记记录的时间,看看一天中的何时何地你最容易进入写作状态。找到自己的写作习惯)

  ——投入冒险(在私下场合)

  ——为故事埋下种子(从意象到故事)

  作者说,写日记,是迈上写作生涯的第一步和基础。通过日记记录任何想到、看到或感觉到的东西。作为一个写作者,你要做的就是不停地写,不停地写。

  那现在,你是否也该停下来,写一则日记了呢?

  写下时间,地点,日期和一个简短的开头。写你任何想到,看到或感觉到的东西。字迹可以潦草,内容可以不假思索。写完后,慢慢读,然后选中那个唤醒你的意象,找出那个颤动的画面。如果你在日记中找不到这样的画面,那就闭上双眼,让它自己慢慢浮现。

  《一年通往作家路》 第一课中共有5道练习题,我按照要求,逐一练习,通过练习后明白,作者为什么要把写日记放在第一课,因为写日记的目的就是为日后写故事积累素材的,你平时对周围发生的事物观察得越仔细,记录得越细致,思考得越深入,今后你创作的素材就会越丰富。

  作者在书中还提倡,练习写日记,最好采用限时的方法,比如限时十分钟或十五分钟。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让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现在,我会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和一本汉语词典。笔记本是用来记录一天的所见所闻和所感的,汉语词典方便及时查阅一些生僻字词。

  至于如何写好日记,我觉得首先要学会仔细观察,随时捕捉生活中的小镜头,把这些小镜头记录在册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工作经历去领悟和体验。如果你每天都注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你会发现,原来世界真的很美好!

  其次是贵在坚持,日记,顾名思义就需要每天记录,如果不按时写,不持续观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就没有写日记的必要了。

  现在,对我来说,写作已经变成了我的一种生活,叫醒我的虽然不是鸟鸣,而是清晨最刺耳的闹钟,但我却很喜欢这种声音,因为它是我一天美妙旅程的开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