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食的读后感10篇
《暖食》是一本由蔡澜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暖食》读后感(一):《暖食》划线部分
quot;一种米,养百种人,这句话说得一点也没错,况且世上的米,不下百种。我们最常吃的是丝苗,来自泰国或澳洲,看样子,瘦瘦长长,的确有吃了不长肉的感觉,怕肥的人最放心。日本米不同,它肥肥胖胖,黏性又重,所以日本人吃饭不是从碗中扒,而是用筷子夹进口,女性又爱又恨,爱的是它很香很好吃,恨的是吃肥人"
quot; 和炒面一样,炒饭最主要是用猪油,才够香。其他香味来自蛋,分两种:把蛋煎好,搞碎了混入饭中的;和把蛋打在饭上,炒得把蛋包住米粒上的。后者甚考功夫,先要把饭炒得很干,每一粒都会在镬上跳动时,才可打蛋进去。不断地翻炒,炒到一点蛋碎也看不见,全包在饭上,才算及格"
quot;鲤鱼到了唐朝,命就好了。唐朝规定人民不准吃鲤,因为和皇帝姓李有关,唐朝钓得鲤鱼即放,仍不得吃,号赤鱼军公,卖者决六十。决六十,打六十大板之意。宋朝后,鲤鱼又有难了,出了一个宋嫂,很会烧鲤鱼,皇帝吃了赐金钱一百文,绢十匹,此事一传,公子哥儿互相争之。“宋嫂鱼羹”后来被厨子做得愈来愈复杂,最初不过是用旺火灼过,后以慢火煮三四分钟,保持鱼本身的鲜味罢了"
quot;谈到炸,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什么叫作炸?是单纯地把食物由生变熟罢了,不能留下油腻。全个日本也只有几家人的天妇罗炸得像样,绝对不是美国人的炸薯仔条那么简单。把螃蟹炸得出色的,是潮州人的蟹枣,以马蹄和蟹肉当馅,猪网油包之,然后再炸。当今的皮改为腐皮,油为植物的,粉多肉少,已不是食物,沦为饲料了。"
quot; 他们称虾为“海老”,又名“衣比”。虾身长,腰曲,像长寿的老人,故名之。“海老”也有庆祝的意思,所有庆典或新年的料理中,一定有一匹龙虾,龙虾是生长在伊势湾的品种最好,龙虾在日本叫成“伊势海老(Ese Ebi)”。
quot;
quot;食物到了日本,宁愿吃生的,对烧烤,他们叫为“落人烧”。落人就是失败的人,源氏和平家打仗,后者输了,跑进深山躲避,没有烹调用具,只有以最原始的方法烧制,是日本人最初的烧烤"
吃货的味道
——读蔡澜的《暖食》
知道香港的蔡澜,那是因为他的电影人身份。后来他开始不务正业,流连于美食小品之间,俨然一位吃货模样。最近华文天下出版了蔡澜的三册美食随笔,《寻味》、《暖食》、《食色》。所谓“暖食”,乃是“最好吃的那道菜不在风尘仆仆的路上,也不在高朋满座的饭肆酒楼,它藏在你自己的心里。那是你用心炒的一碗蛋炒饭,用心煮的一碗面,用心熬的一锅汤……蔡澜立足最质朴的食材,最家常的滋味,为您奉上一道道温情菜品。”
蔡澜,香港著名作家、美食家、旅游家、电影人,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香港四才子”。生于新加坡,青年时留学日本学习电影制作,之后长期任职邵氏、嘉禾两大电影公司。曾先后在东京、纽约、巴黎、首尔、台北、巴塞罗那和曼谷等地居住过,通晓多国语言。后以美食专栏闻名,诚可谓是大吃货。近年来又不断组团旅游,走遍天下,吃遍天下,写遍天下。
《暖食》的内容分为五部分,乃是“主食人生”、“简滋原味”、“水族馆”、“匠心菜谱”、“烟火之外”。在书前的序言“家常菜”里,蔡澜如是说道:“最好的菜是妈妈烧的。”以此揭开他对家常菜的宏大叙事,专注于家常菜的寻觅与品味。记得读高阳的《古今食事》与沈宏非的美食随笔,往往古今文化杂糅,流于文人的纸上谈兵,止于屠龙之术,缺乏家常的味道。
蔡澜的《暖食》则有不同,对菜肴的做法描写精雕细刻,譬如他谈炒饭、谈面道、谈饺子、谈海鲜、谈斋菜,皆有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在里面,读了,不但有味道可以回味,还可以照着葫芦画瓢。他很谦虚,“老实说,我并不会吃。我只懂得比较。”惟其懂得比较,才能有这样的体会——“烧菜如人生,看似平凡,其实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食者自己去体味。”
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普通人对此执着,吃货亦是如此。蔡澜觉得“和你爱的人一齐吃的,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这自然是一种答案。但这不是吃的味道,而是心情的味道。所以蔡澜又说:“尽量吃最好的,也不一定是最贵的,愈难找愈要去找,吃过之后,此生足矣。” 蔡澜去过很多地方,吃到许多新鲜奇特的食物,如在韩国生吃八爪鱼,在新西兰吃毛利人的石头餐等,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也并非每个人都敢尝试,他吃得津津有味。
除去旅途奇特际遇,蔡澜也欣赏身边的一些家常小菜,住处旁边的排挡,碗碟有些破旧,菜也是家常菜,但是味道很好,服务又周到,他十分欣赏,常带朋友去。也并非都要大鱼大肉,一碟好的炒面就可令他满足,还有泡菜,虾酱炒空心菜等平凡的食物也是他所爱。其实真正的吃货,是能够在平凡的菜蔬里品出大味道来,正如能够把普通的食物做成美味,才是好厨子。
吃很平凡,但任何人都离不开吃。除了维持生命的必需,吃还变成了一种追求,故尔有美食的花样翻新。所谓吃饭,其实乃是吃菜。大至民族国家,小至地区省份,都有其特色的菜肴。吃法不同,味道各异。同是一碗面,做法就有无数种。很难说,我们是提高了吃的水准,还是背离了吃的本义。春去秋来,在饮食的味蕾里,我们让日子更加漫长。
人生苦短,生命有时只需一碗白米饭。蔡澜谈吃,触目所及,欧美、日本、东南亚,吃的足迹遍及世界。但其最大的特色乃是能将其文字化为一盘盘油汪汪或清淡淡的菜肴,让文字的触觉化为嗅觉,触摸到饮食的大道。暖食开胃,暖食让人垂涎欲滴。所谓人不好吃,天诛地灭。且让我们在盛夏来临之际,以一册《暖食》暂时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吧。
《暖食》(蔡澜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
《暖食》读后感(三):暖冬
这个冬天是我很期待的样子。老人们都在暖和的地方,可能也忙,但都健康顺利,日日阳光。一周总有几天是不那么霾的,太阳也好,阴天也好,清冽的冬日冷风很干净。北方那种干燥干净的空气,很是安慰。
每日闲散,从日出至日落,安静清淡,考虑最多的事是吃什么。有时候是糖油饼,有时是清汤牛肉粉,有时是无油软黄的煎蛋,有时是番茄蛋花汤,有时是青椒土豆丝,有时是豆角焖面。还有昆明的小锅米线和烧饵块。福山路的生煎。四号门的瓦罐面。
闲出一口乡愁来。
从来没看过蔡澜的书,看完深爱。早餐去个排挡,买好熟识店家的肉,喜欢猪油,开瓶酒。他说最爱中东街头卖的羊头,自行车座后摞一摞,很便宜一个。拿回酒店一点点撕着吃,捧着从眼窝吸脑髓,吃的满嘴满脸油,极满足。最嫩是羊肉,才和鱼凑成鲜。
连着去看梁文道的味道,却不是爱吃之人。时时说到杀生。每一道菜都有死亡。只不过在这现代社会,我们都习惯了干净整洁的肉块排骨,已看不出死亡的模样。连植物也是经过春夏秋冬的孕育,才有些果实枝叶。人这样七情六欲五感的生物,也看不见大地上的其他生物,贪恋食物就像贪恋记忆,贪恋自己在这世间的痕迹。
所以突然觉得,爱吃的人,应该都是好客的。一群人的记忆比一个人的记忆更浓烈一些,给食物更悠长的记忆。
《暖食》读后感(四):最好吃的饭菜,是妈妈做的饭菜
蔡先生喜欢吃善于吃是出了名的,原本以为他这样走遍世界无所没吃的人写的大概都是些一般人吃不到的东西罢了,可翻开来,大多也是家常菜或者平时经常可以吃到的。期间他提到好几次记忆里妈妈做的好吃的,无非是粉丝炒鸡蛋、蛋炒饭之类,却让他一再感慨。
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的事情来。她刚恋爱时,经常听男友说起自己的妈妈有多会做饭,做的怎么怎么好吃,每每提起,男友都是口水遍地的状态。她暗暗心想,这以后有福了,未来婆婆善于厨艺,该是多幸福的事情啊!
可第一次去男友家,实实在在让她败兴而归。菜倒是做的不少,未来婆婆很中意未来的儿媳妇,可她一顿饭吃下来,每种菜都尝了下,味道真的差强人意。
“你不知道啊,那菜真的不好吃,青菜炒的都没颜色了,汤炖的时间太长,花生米又有点糊”她抱怨道,“真不知道我男朋友是什么味觉,他妈妈做成这样的饭菜还说得跟山珍海味一样”
我哈哈大笑,让她去大马路上问问,有谁会说自己的妈妈做的不好吃?估计有也没几个吧?一个人从小就开始吃这种口味的饭菜,就算厨艺真的不怎么样,习惯了,山珍海味也比不上这个味道。在他的记忆里,那不仅仅是一种味道,那是爱,是母亲对子女爱的最实在的表达。是一个人无论走多远,相隔了多少年都不会忘却的。
我每周都要煲汤,刚和男友一起同居时,问:“这周煲排骨汤,你觉得用什么煲最好”
“白萝卜”他想都不想随口而出。
“白萝卜啊”
再问,“那要是煲羊肉呢?又是白萝卜?”
他抬起头,说:“对呀,白萝卜最好啦,百搭!”
我不知道是该笑他对食物毫无要求与创新之意,还是该给他讲一讲中国食材的丰富多样,光煲汤就是十天十夜也讲不完。但想想,还是没再说。
我的婆婆,年轻时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十里八乡的谁有病了就请过去看看。给点药、打一针。风里来雨里去,很是辛苦。养了三个儿子,没一个会做家务的,再苦再累也是她回去后做饭。这样的生活,自然不会对吃有很高的要求,常常是有什么就做什么吃。最常见的莫过于就是萝卜白菜了,于是,凡是炖的一切都用白萝卜。
而我的妈妈,那真是对吃有着不一般的热爱,虽然生活也是艰辛,但只要有空闲,便舍得将时间都用在吃的花样上。我家炖鸡是各色蘑菇,大多时候是干香菇,也有自家种的新鲜香菇,有一种特殊的香味,没有农药,在院子的阴暗角落里放着榆木棒子,点上菌种,天气好时长得飞快。割下来或炖汤或是炒肉,吃的我们恨不得将舌头都吞下去。
羊肉得用胡萝卜,是冬天必须要吃的一道菜。用那种中间有烟囱放碳下去的火锅,满满的烧一锅,炖两个小时放干辣椒,要吃时放一把蒜叶子,红绿相间,色香味俱全啊。
还有鲫鱼烧豆腐、红烧肉、腊鱼腊肉做的各色菜等,想起来都是拼命抑制流口水的冲动。
人一辈子,吃过的东西何止千万种,可再好吃,也永远比不上记忆里妈妈做的那一道道简单至极的菜肴。尤其是在外为生存奔波工作的游子,记忆深处一定默默惦记着某一道妈妈做的菜。
最好吃的饭菜,永远是妈妈做的。向天底下所有的妈妈致敬。
《暖食》读后感(五):吃的是美食,暖的是心灵
早前看过几集蔡澜的《蔡澜叹名菜》,看着这个面色红润慈眉善目的老年人指着每一味食材头头是道的样子,我就知道,嗯,是个吃货,蔡澜是真·吃货,会吃会做,尝尽天下美食,在地铁里看他书里的描述,口水都往肚里咽。
我很高兴在书里看到的观点是“吃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所以不同的人对不同食物的口味好坏总有不同的定义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就像北京的豆汁、安徽的毛豆腐,一般人还真接受不了。书里蔡澜极力推荐的猪油,网上老有一票人说猪油不好,引用蔡澜的话“任何东西偶一食之,总可放心。”
除了能在书里看出蔡澜爱猪油之外,还能看出蔡澜在特讨厌一种食物做法时都会说“不如去吃发泡胶”,哈哈,每每读到这样的话,脑海里总浮现白发红鼻子蔡澜撒娇的场景。
对于现代年轻人的饮食之道,追求品质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方便易得省时省力,所以好的烧菜师傅难得,好的食客同样难得。就像蔡澜倪匡金庸三个老饕去“镛记”吃饭时,饭店老板会介绍最新最好的吃法呃食材,食客开心,老板也乐意,无关乎钱,更重要的是彼此明白这一味道的意义。
其实我们记忆里的每道美食,留下的都不仅仅是味道,而是当时的人事和心情。就像小时候参观爷爷熬猪油的过程,看着猪膘一点点的蜷缩成块,漂浮在油面。爷爷把残留的猪油渣捞起来要喂给我吃,我嫌油腻拒绝的,现在才后悔,再难吃到自家厨房的人间美味。还有那年和朋友排了3个小时队去吃杭州外婆家,被菜品的味道惊艳,现在再去,味道寡然,才恍然大悟,当时吃下肚的不仅是菜品和美味,还有同桌的几位好友和久不见面兴奋的心情。
暖食暖食,美食真的能抚慰心灵。
《暖食》读后感(六):哈哈,一个老顽童
对啦,蔡澜给人感觉就像是个老顽童嘛,自我调侃这么说,我的名字蔡澜就是“菜篮子”,难怪这么爱吃。
老头子一直对于猪油推崇至极,他还引了文章说叫“猪油别有一种独特的味道,总是带给我一直油然而生的快乐和安慰,是一种弥漫着市井气息的、拯救世俗的、温暖的幸福”,并用大标题“舍弃猪油,给我理由!”真真是让人忍俊不禁。蔡老爷子一直说炒素菜用荤油,炒荤菜用素油,倒是厨房里可以实践的好方法,
看了他写的好几本,未免有了重复哈,不过也是被专栏逼的吧,可以理解,书看看还是有味道的,毕竟蔡澜是去过很多地方,品尝过很多美食的,已经不是吃货二字可以形容的了,饕餮美食家大概可以描述了,看到电子版,配图相当精美,红心推荐。
写米写面,粽粥饺子。鱼虾鲍蟹,牛羊猪油渣。一一写来,让人忍不住说,哇未免太可爱了吧,是食物本身就是给人温暖和希望的吧,笑。
另看到,蔡澜说到年少时半工半读,又遇远方朋友,薪水都花光,典当莱卡相机,每天三餐明星面(方便面),一个月九十顿明星面的生活,颇为辛酸。看他如今这般会吃又嘴刁,是“食不厌精烩不厌细”没想到蔡澜还有这样落魄的少年时。
看蔡澜的书,就有一种“哎呀,只要活着就能碰到更好吃的东西呀”的心情,所以暖食嘛。
《暖食》读后感(七):【书摘】暖食
马来人的椰浆饭也很独特,是第一流的早餐。另有一种把饭包扎在椰叶中,压缩出来的饭,吃沙爹的时候会同时上桌,也是传统的饮食文化。新加坡人的海南鸡饭,用鸡油炊熟,虽香,但也得靠又稠又浓的海南酱油才行。
香港九龙城的新三阳南货店,包的粽子最好吃,白米粽和碱水粽卖七块钱。猪肉粽十四,蛋黄和肉的十七,金华火腿的二十九。最豪华的粽是很大只,包鲜肉、蛋黄和金华火腿,要卖到四十五块了。住在香港很好运,天天过节,日日吃粽,在这里做傻瓜也幸福。
蔡家蛋粥也不赖,先滚了水,撒下一把洗净的虾米熬个汤底,然后将一碗冷饭放下去煮,这时加配料,如鱼片、培根片、猪肉片。猪颈肉丝代之亦可,或者冰箱里有什么是什么。将芥兰切丝,丢入粥中,最后加三个蛋,搅成糊状,即成。上桌前滴鱼露、撒胡椒、添天津冬菜,最后加炸香的干红葱片或干蒜茸。
《暖食》读后感(八):暖食——家味道
天寒地冻,千里冰封。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冻掉耳朵,防不胜防。
踩上地面盖霜的落木叶,总算听到了像雪地里的“咯吱”声。
左边一排落木,大概有银杏还有香樟!
呵,真早,清洁工都没起来呢!
一天的困顿在洒水车播放着肖邦夜曲中散去。
转弯的十字路人烟稀少,车辆不多。一个交警两个协警在此周转踟躇。
我知道过不久,又有追求快感的车轮会在冰面上演疯狂的激情与速度的交织。
从起床到收拾完毕的半小时里,窗外有六辆摩托车在转弯处擦着地面划出完美的弧线,远远的,还有人在路面趔趄。
天寒地冻,生活无常。
下班点一份外卖,清炒就好。
痰湿和肩膀疼痛,使得我把有湿气的食粮全部戒掉。
送饭的小哥把用来提味的豚换成了鸡,还特意把煲仔多煲了时间。
感动满满,有人记得你的爱好,你的饮食习惯。
一份暖食,足够让那些不足挂齿的漏子,统统补上。
这跟“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烧烤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两顿”的料是完全不一样的。
霜天,食暖。
暖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