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网络素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网络素养读后感10篇

2022-05-28 02:08: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网络素养读后感10篇

  《网络素养》是一本由[美]霍华德·莱茵戈德著作,译言·东西文库/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013-8-1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网络素养》读后感(一):又是一本口水书

  1.这是一本口水书。充斥着口水书特有的特点,讲东西老喜欢从生理,神经学讲起,然后是一堆一堆的例子。看了有收获有新感悟吗?真的有吗?

  2.看最后279页左右的那几页小结就差不多了,从中也没看出啥特别观点,还是湿湿的口水味;

  3.真正的网络素养我个人觉得只有一条,就是把握住自己,让网络为我所用。这其实就包括了所谓注意力,排除垃圾的能力,协作等等等等。说白了互联网是一种新的强大的工具,我们在它前面要有什么素养呢?那就是如何用好它而不是成为它的奴隶。尽管有可能人类生活从此大不同,就如一个细胞通过和多个细胞合作成为器官、组织一样,个体的人类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也如细胞般会形成超于人类的群体能力、智慧及行为模式,但是只要这种群体能力与智慧仍然为人类所用,为人类造福那就可以。就如器官、组织并不会阻碍个体细胞的生存一样。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住自己,不被网络的洪流冲得失去方向,然后再此基础上发掘网络的用处。这就是最重要的网络素养,健康的网络社会也因此才能形成。

  《网络素养》读后感(二):个人读书笔记

  =========引言==========

  对自己的沟通方式进行反思:

  当下我所从事的活动是否真的那么重要?在这个时刻我是否有其他更加重要的事情?

  =====关注你的注意力======

  注意瞬脱 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成本

  是什么占据了你的中心注意力?同时把与此不直接相关的信息过滤掉、忽视掉。

  不断查看社交网络的行为,可能被两种力量强化:一是由化学作用引起的与他人心心相印的感觉(催产素的作用),二是追求快感的行为(多巴胺)

  知识的民主化会带来庸俗化。当一种文化行为愈发普及,他也就变得愈发扭曲和粗劣。

  让注意力从诱惑上转移

  =====垃圾识别术入门======

  查作者

  信息来源easywhois

  网站所有者是谁

  是否有交流和评论的专区

  以gov. edu.结尾的网站通常可靠

  网站的设计

  搜索引擎结果排序的算法

  当个人参与建构网络文化的时候,他会更加注意信息的可信度,从而不容易受骗。

  研究某课题时,将“评论”或者“批判”作为搜索词条之一,就能找到反面或者质疑的观点。

  回音壁效应 博主只会阅读和引用自己赞同的博主的博文。比如,经常浏览自由派网页的人因此难以接触保守派的信息。

  ======参与的力量========

  参与的力量在于和他人分享

  参与文化

  eg.学生修改百度百科 /同人小说视频越来越引起公司的关注

  为彼此筛选内容

  实名的网上参与行为会改变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印象管理 你选择让众人看到你的哪一面

  《网络素养》读后感(三):个人的自我完善与对公共利益的贡献:读《网络素养》

  尽管关于互联网主题的书籍很难治愈outdated的痼疾,但该书还是从自我完善和公共利益贡献两方面,对有意识使用互联网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如训练注意力、信息分析与筛选、参与内容贡献、培养个人学习与社交网络等。不管互联网如何日新月异,这些基本网络素养都将永不过时。

  这本书介绍了五种正在改变我们这个世界的素养(literacy),包括注意力(attention)、参与力(participation)、合作力(collaboration)、对信息的批判性接收(垃圾信息辨识术)和智慧结网(network smart)。于我而言,它提供了一些关于网络技能的课程素材,包括搜索引擎的使用原则与技巧;培养信息注意力的方法;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社交网络“生存”技能——内容策展与参与深层次的交流互动。

  《网络素养》读后感(四):教我们怎样使用网络

  作者以自己的经验,加上很多其他人的观点,来教我们怎样使用网络。

  1、如何在网络中保持注意力;

  2、如何识别网络垃圾;

  3、如何参与到网络生活中;

  4、怎样通过网络来实现协作;

  5、如何智慧地运用网络;

  当然,作者介绍的经验主要以英文网站为基础,所以部分内容对我们并不适用。我个人对与集体智慧有关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以下是部分摘抄的文字:

  “每天,人们都会不自觉地发明新的协作方式。”

  第11页

  “协作的秘诀:让虚拟社区、群体智慧和知识网络为你我服务。”

  第19页

  “以前,如果想搜索信息,就得到图书馆去查阅书本或者期刊。你可能会有不同于书本的见解,但你基本能肯定,在书本发行之前,已经有人复核过作者的言论,确定一切无误。但是,当你点击搜索引擎所提供的某个链接时,你无法肯定自己看到的信息是否准确,会不会造成误解,有没有可能是一派胡言。”

  第80页

  “要想利用群体智慧,评估群体智慧的质量是一项必备技能。”

  第86页

  “医学研究极速发展,这既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如今已很少有人能够赶上科学发展的脚步了。也就是说,为了突破个人能力的局限,追赶医学技术的潮流,有必要建立一个献身医学事业的社区,从而形成和使用集体智慧。”

  第86页

  “有了谷歌,你的参照系变成了所有在网页上引用链接的人;有了Digg,Digg社区就是你的参照系。……这些社区提供了利用集体智慧判断信息真伪的机会。”

  第114页

  “一般人对政客、产品、昨天吃完的餐馆等的评价积累起来,也可以变成很有价值的公共财产。”

  第133页

  “你若能在找餐厅、外科医生或闲书的时候,找到那些真正懂行的博主,你就可以让博客圈的集体智慧为你提供个人指南。”

  第135~136页

  “万维网就是利用前所未有的网络规模进行协作的最佳示例,这种现象被称为“大规模协作”。……大规模协作不仅改变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还改变了很多事物:如何发现信息(谷歌的PageRank);如何积累知识(维基百科);如何科学研究(公民科学);如何开发软件程序(开源Linux操作系统和全球用户数排名第二的Firefox火狐浏览器都是由开源社区完成的);如何利用空余的计算能力研究(分布式计算);如何娱乐(大规模多用户网络游戏);如何解决难题(集体智慧);如何产生新闻(公民新闻);如何组织灾难救援(制作灾难地图和紧急集体响应);如何组建社区(虚拟社区);如何设计测试商业产品(众包)。”

  第164~165页

  “如果你贴过标签、点过“喜欢”,评论、编辑过维基页面,做过内容策展和写过博客,你就已经是万维网集体智慧的一部分了。”

  第165页

  《网络素养》读后感(五):数字素养的提升普及,Why?

  (注:以下是小编的《网络素养——数字公民、集体智慧和联网的力量》阅读笔记(一),这本书中文并不十分容易读。)

  霍先生(霍华德•莱茵戈德)在这本书《Net Smart》中,究竟要表达什么?他为什么要花心思来写这本书?其要旨究竟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写一本书来分享和提炼他称之为“数字素养”的他的用网经验?

  小编根据《Net Smart》中文版《网络素养》的引言的第一部分,获得如下的认识和理解。

  数字文化社会,未来会呈现何种图景?大众是可以自己来造就的。但是,造就出什么样的数字文化社会图景,跟大众的数字素养息息相关。并且,大众的数字素养普及程度越高,有效利用互联网的程度就会越高,反之亦然。特别是,大众对一种新媒体最初几年的如何使用,往往会深刻地影响其后长达几十年的该媒体整体使用发展到达的水平。因此,数字素养的提升普及,不是仅仅跟个人的成长发展相关,更是跟造就什么样的未来数字文化社会相关。这是霍先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他写这本书的初心,他希望大众通过提升数字素养,有能力参与到造就一个有思想且思想深邃的数字文化社会的行动中。

  因为,互联网还是一个新生的媒体,它的本质特点是参与机制,这使得许多类似发布网页共享链接的细小自利行为得以聚合成一种公共物品,造福全人类。互联网覆盖了社会、政治、经济乃至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还处于发展的婴儿期,尚未定型,因此,大众通过提升自己的数字素养,就可以自己行动为互联网的未来,赋予新旨意。这种新旨意是什么?霍先生用古登堡的印刷技术革新做了类比。古登堡的印刷技术革新,带来了当时欧洲境内大众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普及,其后才发展出推翻君主制、新教改革、科学大发现等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大众的数字素养的提升普及,如何能将互联网与参与机制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又将如何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让我们共同去推进和探索吧!

  《网络素养》读后感(六):《网络素养》阅读心得

  1. 注意力

  作者在图书第一章开篇就讨论了“注意力”话题。

  作者为什么开篇就讨论“注意力”话题。这实际是一切自我管理问题的起点,不管是在网络中还是在现实中,只有对“自我行为”有所觉察,对自我的“注意力分配”有所觉察,我们才可能知道如何去调整管理自己的行为,调整管理自己的注意力的使用。

  在网络里,如果你对自己的“注意力”投放稍加觉知,你就能够觉察到“自己要去哪里”的目标问题,不致于产生迷行和沉溺的现象。

  注意力的专注是可以训练的,就像我们可以通过持续有节奏的锻炼来训练肌肉一样。作者自身通过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10-15分钟静坐(观呼吸/冥想/内观)来训练自己的专注力。

  特别是设定行动的目标意图,不断建立目标意图与行动之间的联系,可以起到对行动的导向作用。这种行为习惯的建立,可以在日常每一天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在图书的P76-P77提供了如何进行自我训练的行动建议。书中说“培养新习惯只需三步,从小处开始,找准切入点,反复操练”。

  作者提醒我们:

  你要注意你的注意力;

  你要训练自己的注意力,提升专注力;

  你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小行动(静坐观呼吸、写下行动的目标意图)来反复训练自己的注意力和专注力。

  2. 识别垃圾术和信息力

  作者在第二章中,就讨论了“识别垃圾术”和“信息力”的问题。

  “识别垃圾术”重点是要学会判断,并且作者提供了一些可供选择的“三点定位法”分析判断的方法(我理解是“三角互证”)。同时还推荐了“消费媒体的五条原则”,倡导将被动消费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五条原则。详见图书P101。

  “信息力”英文是“Infotention”,是作者自创的一个词,用来表达如何主动合理使用自己注意力在网络中驾驭信息的能力。它综合了三方面的要素,即注意力的专注能力、社交媒体技术工具的使用能力、发展网络中的社群人际互动的能力。

  以上,注意力,垃圾识别力,信息力,都是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的个人能力。

  3. 参与力

  互联网的基本机制,就是参与机制。在第三章中作者提到跟“参与”相关的一些重要观念:参与的文化,从“点赞”参与到“写博客”到“内容策展”的参与;“玩乐劳动”中的“知情同意”权意识;打理自己的网络足迹和资料页(网络中的个人身份构建、个人形象呈现)。特别一提是作者专门阐述了Twitter素养,这些素养技能同样适用微博微信这类媒体的应用。

  4. 协作力

  这章的中文标题是“社会数字指南:集体智慧的科学与艺术”,对应的英文是“Social-Digital Know-How: The Arts and Sciences of Collective Intelligence”。这章中的一些关键概念有:集体智慧、虚拟社区(让心灵和思维联网的社区)、社会化生产、众包和维基协作。

  关于集体智慧,作者还给出如何发展集体智慧的实践性建议P181,如鼓励进行题外话闲谈以增加信任;学习相互协作,如学会如何分配发言时间;以开放心胸为共享知识库做贡献;小组成员多样化。

  虚拟社区,有很多的用处,作者做了很多的罗列,在图书P186 , 交朋友、找人一起游玩、学习知识、大病寻求支持、商业或政治活动、寻找合作伙伴、构建个人学习网络、培植学习型社区等。

  众包、社会化生产、维基协作,都是已经存在于我们周边的社会活动方式了。我们谁都不能置身其外。因此去了解这些机制并参与其中是基本的社会常识和生存能力。

  5. 智慧用网

  在第五章第六章中,作者简要地阐述了网络作为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组成部分,一些重要议题,第五章侧重于技术和个人视角,如社会化网络分析法,联网个人主意,个人社会资本、个人学习网络等;第六章侧重于一个社会管理问题的视角,如数据监控、公共领域、混编道德和封闭政治。

  最后,作者提到家长应该做什么,懂什么,以及对书中提到的五大素养(注意力 垃圾识别 参与 协作 智慧网络人)的小结。

  整个这本书,在文字表述的风格特点上,基本是这样的一种表达逻辑:用经验案例来摆出问题或者观点,然后用各种研究者的研究来陈述问题或论证观点,同时夹杂大量的作者个人的经验故事。每章内容的探讨,都剖析得十分的深入,内容展开得十分丰富。因此,尽管我读过一两遍,但是再读的时候,依然仿佛是第一次接触和阅读。

  希望以后有机会再组织《网络素养》研修,将作者积累的经验,能够转化我们自己的生活认识和行为方式。

  《网络素养》读后感(七):《网络素养》阅读心得

  1. 注意力

  作者在图书第一章开篇就讨论了“注意力”话题。

  作者为什么开篇就讨论“注意力”话题。这实际是一切自我管理问题的起点,不管是在网络中还是在现实中,只有对“自我行为”有所觉察,对自我的“注意力分配”有所觉察,我们才可能知道如何去调整管理自己的行为,调整管理自己的注意力的使用。

  在网络里,如果你对自己的“注意力”投放稍加觉知,你就能够觉察到“自己要去哪里”的目标问题,不致于产生迷行和沉溺的现象。

  注意力的专注是可以训练的,就像我们可以通过持续有节奏的锻炼来训练肌肉一样。作者自身通过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10-15分钟静坐(观呼吸/冥想/内观)来训练自己的专注力。

  特别是设定行动的目标意图,不断建立目标意图与行动之间的联系,可以起到对行动的导向作用。这种行为习惯的建立,可以在日常每一天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在图书的P76-P77提供了如何进行自我训练的行动建议。书中说“培养新习惯只需三步,从小处开始,找准切入点,反复操练”。

  作者提醒我们:

  你要注意你的注意力;

  你要训练自己的注意力,提升专注力;

  你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小行动(静坐观呼吸、写下行动的目标意图)来反复训练自己的注意力和专注力。

  2. 识别垃圾术和信息力

  作者在第二章中,就讨论了“识别垃圾术”和“信息力”的问题。

  “识别垃圾术”重点是要学会判断,并且作者提供了一些可供选择的“三点定位法”分析判断的方法(我理解是“三角互证”)。同时还推荐了“消费媒体的五条原则”,倡导将被动消费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五条原则。详见图书P101。

  “信息力”英文是“Infotention”,是作者自创的一个词,用来表达如何主动合理使用自己注意力在网络中驾驭信息的能力。它综合了三方面的要素,即注意力的专注能力、社交媒体技术工具的使用能力、发展网络中的社群人际互动的能力。

  以上,注意力,垃圾识别力,信息力,都是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的个人能力。

  3. 参与力

  互联网的基本机制,就是参与机制。在第三章中作者提到跟“参与”相关的一些重要观念:参与的文化,从“点赞”参与到“写博客”到“内容策展”的参与;“玩乐劳动”中的“知情同意”权意识;打理自己的网络足迹和资料页(网络中的个人身份构建、个人形象呈现)。特别一提是作者专门阐述了Twitter素养,这些素养技能同样适用微博微信这类媒体的应用。

  4. 协作力

  这章的中文标题是“社会数字指南:集体智慧的科学与艺术”,对应的英文是“Social-Digital Know-How: The Arts and Sciences of Collective Intelligence”。这章中的一些关键概念有:集体智慧、虚拟社区(让心灵和思维联网的社区)、社会化生产、众包和维基协作。

  关于集体智慧,作者还给出如何发展集体智慧的实践性建议P181,如鼓励进行题外话闲谈以增加信任;学习相互协作,如学会如何分配发言时间;以开放心胸为共享知识库做贡献;小组成员多样化。

  虚拟社区,有很多的用处,作者做了很多的罗列,在图书P186 , 交朋友、找人一起游玩、学习知识、大病寻求支持、商业或政治活动、寻找合作伙伴、构建个人学习网络、培植学习型社区等。

  众包、社会化生产、维基协作,都是已经存在于我们周边的社会活动方式了。我们谁都不能置身其外。因此去了解这些机制并参与其中是基本的社会常识和生存能力。

  5. 智慧用网

  在第五章第六章中,作者简要地阐述了网络作为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组成部分,一些重要议题,第五章侧重于技术和个人视角,如社会化网络分析法,联网个人主意,个人社会资本、个人学习网络等;第六章侧重于一个社会管理问题的视角,如数据监控、公共领域、混编道德和封闭政治。

  最后,作者提到家长应该做什么,懂什么,以及对书中提到的五大素养(注意力 垃圾识别 参与 协作 智慧网络人)的小结。

  整个这本书,在文字表述的风格特点上,基本是这样的一种表达逻辑:用经验案例来摆出问题或者观点,然后用各种研究者的研究来陈述问题或论证观点,同时夹杂大量的作者个人的经验故事。每章内容的探讨,都剖析得十分的深入,内容展开得十分丰富。因此,尽管我读过一两遍,但是再读的时候,依然仿佛是第一次接触和阅读。

  希望以后有机会再组织《网络素养》研修,将作者积累的经验,能够转化我们自己的生活认识和行为方式。

  《网络素养》读后感(八):注意此刻你上网做什么

  和看书、逛摄影展、绘画和设计等比起来,上网打发时间似乎是最轻松的消遣方式。只需打开电脑,不需要费脑,随意点开一个网页都能让你在上面花费不少时间,而画面炫丽的电子游戏则更是让很多年轻人恋恋不舍且在日常生活中仍津津乐道。

  互联网的带来的便利,改变了现代人思考和学习的方式。有了搜素引擎,面对问题,只要百度或者谷歌一下,答案就触手可及,深刻而又复杂的思索似乎显得已经没有必要。谷歌让人变笨了吗的担忧和争论由此产生。

  而当我们挥动鼠标在多个网页标签间频繁切换时,注意力亦难保持连贯。和纸张阅读相比,互联网的轻阅读给人留下的印象很难持久。作者的观点中,随时注意自己的注意力以及意识到自己此刻网上正在做什么对现代的网民最有用处。

  走神或分神的时候我们做事的效率会降低,比如上课的时候你虽然在听讲,但是你却不会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产生影响。如果你经常意识到自己在网上花了几个时间之后却没有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这正说明你在上网的时候走神了。走神产生的后果就是,即使一个下午都泡在了网上,但很快我们就回想不起这个下午在网上做了哪些事情,看了哪些东西。

  因此,想让我们的网上活动充实而有效,掌握自己的注意力以及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时刻在做什么,很重要。做到这并不难,下次再在网上随意游荡的时候,提醒下自己我应该做什么、我正在做什么就够了。

  我觉得,只需稍微的自我提醒和锻炼,我们的网络活动水平即会得到不少的提升。

  《网络素养》读后感(九):2014.Jan《网络素养》短评

  《网络素养》读后感

  之所以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生活中困扰我很久的几个问题。

  个人如何在虚拟社交和现实生活中寻找到一个平衡?

  其次是个人如何在庞杂的信息中分辨有用无用,真实虚假?

  最后,在即时性的通讯工具情况下,怎么保持自己注意力的集中?

  实话实说,我是在豆瓣看完试读之后才决定参加这个活动,然后参加活动拿到兑换码,读完此书之后,却甚为失望。因为是带着问题读书,而不是专注聆听作者的声音,因此当发现自己的问题在读完书之后也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时候,难免有些落差。

  尽管如此,这本书里面还是有些亮点的,让我印象最为深刻而且深有同感的就是关于苏格拉底对文字作用的论述了。当每个人都具有识字能力的时候,这意味着信息传递性的增强,但是如果人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并没有随着文字的普及而提高的话,那么文字难免产生负面作用。用文字来记录每一件事,也是人记忆的承载力转移到文字的时候,人本身的理解能力等也都有所下降。不得不说,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发现了现在媒体时代问题的根源。

  关于这本书,如果你能去到书店翻一翻,我会建议你直接读最后一部分总结的内容。如果这部分内容你又找到了可以继续细读的东西,那么恭喜你,这是适合你的书。如果你大概浏览了一下最末尾,觉得内容一般,那么你也就可以把这本书放下了。

  ——写到最后——

  字节社使用请慎重。

  只提供iphone、ipad、andriod下载,拿手机看书真是太不爽了,没法做highlight等。

  看完这本书就把这个应用给删除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网络素养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