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结网@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结网@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读后感10篇

2018-08-10 04:3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结网@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读后感10篇

  《结网@改变世界互联网产品经理》是一本由王坚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3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结网@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读后感(一):《结网》书摘 -- 产品理念总结

  整本书组织结构其实比较零散,所以我也就按照零散的方式组织记录。基本我将自己觉得有意思案例内容都整理了一下,摘录内容重点集中于产品经理职位本身的技能知识操作方法论上。而书中关于团队管理,团队合作,向上 / 向下管理的内容,因为说的并不很深入,我就没多摘录。总的说来,这本书从头到尾读一遍会对产品经理的工作方法论有个更加清晰认识

p17 个人能力方面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对产品经理至关重要

  灵感来源于观察,而推理将灵感变为模式。保持好奇心关注细节

p24 产品的创作维度概念 =》形式 =》风格 =》结构 =》工艺 =》外观

  概念先行,搞清楚产品可以创造什么价值满足了哪些用户的那些需求。形式对应于具体产品的形态。风格对应定位。结构对应产品功能结构。工艺对应于工程实现项目管理。外观对应于 GUI/UI。

p33 web2.0 的概念:1)服务,而不是打包的软件技术架构具有高成本效益的可伸缩性。2)控制独特的、难以再造的数据源,并且用户越多内容越丰富。3)把用户作为共同开发来信任。4)借力于集体智慧。5)通过用户的自助服务来发挥长尾的力量。6)超越单一设备层次的软件。

  可以归纳为两个维度:『差异化』和『低成本』。

p34 蓝海战略成功与否,取决于一款产品能不能在它的蓝海时段内达到理想的用户规模或筑起足够高的壁垒。

  突破口作用是让用户觉得产品有用,壁垒的作用是让这种有用变得难以复制。

p44 从『最小化可行产品』开始验证概念。

  软件工程中的曳光弹,用能反应概念的原型产品验证可行度。

p47 如果一句话讲不清楚一个概念所能带来的好处,那么这个概念就有大问题。用户没有那么多耐心理解你的概念。

  想想所有网站 logo 旁边简短的一句说明,还是有其道理的。定位要简单明了

p53 如果你为物品和有形的东西收费,那么你所从事的就是商品业。如果你为自己开展活动收费,那么你从事的就是服务业。只有当你为消费者和你一起的时间收费时,你才算进入了体验业。

  游戏就是体验业,你很难描述游戏产品可以给你带来怎么样的服务,更多就是在游戏中获得爽的体验。换个我个人的理解方式——制造业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服务业满足人懒惰的需求;体验业满足人性的需求(七宗罪)

p60 一款产品的用户规模是否会变得很大,要看这款产品有没有满足用户的 **『强需求』和『频发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会需求(爱情友情)=》尊重需求(地位)=》自我实现。

  『强需求』就是其中靠前的需求,人类生存所依赖的需求。

p67 (个人整理)书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巨人》为了吸引女性玩家玩游戏,推广了一种线下认证线上收益的游戏模式。只要女孩子长的还可以,通过网吧的线下认证,就可以在游戏中得到特权待遇,甚至在线时长超过一定的时间还可以领取现金奖励按理说这是一个很吸引人的方案,可没想到事情按照另外一个剧本发展。因为有利益,就有人惦记。男玩家开始造假,淘宝上开始贩卖女性玩家账号结果是大多数女性角色背后是男性在操作。

  很有启发性。考虑问题不能只局限于当下认知,而是要考虑长远动态发展。在考虑的过程中,要警惕墨菲定律有利益,就有人钻空子;有输入框,就有人灌水;凡有积分,就有人会刷等等。而更重要的是需要提前考虑——如果出现墨菲定律是否可以解决?可以解决的代价是多少?如果不能解决,代价又是多少?不要让墨菲定律演变系统灾难

p74 用户的历史行为比他们当前的意愿有价值

  让用户去使用产品而不是只是想想就得出的评价。可用性测试:寻找有代表性,符合产品潜在用户条件的用户,有针对性的操作产品,给出反馈分析操作数据。

  相信数据而不是 gut feeling(学 machine learning 时也看到过类似结论,你直觉的优化方案并不可靠,cross validation matters!)

  77 书中例子,Picasa 首页改版的 A/B 测试。

p80 网站结构图,网页线框图,网页描述表。

  RD 文档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网页结构图。描述网页的结构,功能,确定模块划分和网页个数。可以按照功能模块划分,也可以按照用户角色划分。MECE原则。网页线框图。基本的交互,页面元素布局的描述图。网页描述表。数据项的描述。

  文档的任务是让团队明确任务,备忘任务,而不只是为了好看。还有,沟通比文档重要。

p92 用户体验三要素:别人我等!别让我想!别让我烦! 用户的耐心是有限的,不要让用户等,等也需要有反馈提示进度条等)。用户的耐心是有限的,不要让用户想,一句话就要说清楚产品的核心定位,能自动的就不要让用户手动操作,尽量降低用户的学习和使用成本。书中提到的案例:傻瓜化的一键 ghost;chrome 的渐进显示(progressive disclosure),只显示当前用户任务相关的功能,隐藏其它功能;瓶盖上的条纹提示推广到浏览器的缩放提示图标(视觉 hint,现实世界映射)。用户的耐心是有限的,不要让用户烦,缩短路径帮用户偷懒。书中提到的案例:理解用户的默认语义;能不用注册的就不注册(给出后续提示,而不是强制注册,注册是用户流失率很大的环节);gmail 不提示是否确认删除邮件,而是改成简单的文本提示,用户在不被打断的情况下也可以撤销删除(也是一种理解用户的默认语义);用户出错的时候烦躁,尽可能降低用户出错的概率。p132 让所有人上船——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类似,开展工作都要靠无授权领导力,没有大棒可用,能用的只有胡萝卜。你要用胡萝卜带领大家上船,告诉他们船上或者彼岸有他们想要的东西,有人可能想要漂亮履历,有人可能想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有理想的人可能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总之,投其所好

  有意思的比喻

p164 形容自己的产品比竞争对手的好,不外乎一句古话:『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差异化和体验化。

p222 (个人整理)书中描述下面观点角度是抵制诱惑,过滤不靠谱想法。我倒是觉得这几点可以很好地帮助设计人员理清楚产品的架构: 哪些用户可以通过产品收益,他们是男是女,年龄多大,有多少人? 这个产品概念为它目标用户带来什么价值? 产品实现的价值如何传递给用户?如何拉动?如何转化目标用户? 如何建立维护产品与每个用户之间的关系?能否做到用户可以接受的体验? 能获得收入嘛?能否成为现金牛的产品? 实现这个产品的概念,有哪些核心资源已经具备,哪些欠缺? 需要完成哪些关键任务才能达到里程碑突破口在哪里? 需要外部的合作伙伴吗? 上述问题共涉及哪些成本?

  仔细捋一捋上述问题,对于从 0 开始设计产品的产品人员,应该还有裨益。

  《结网@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读后感(二):《结网》读书笔记

  《结网》读书笔记

  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可分为:战略性工作、阶段性工作、日常性工作。

  战略性工作

  产品内部、公司内部、产业内部。

  日常性工作

  竞争分析;协调各方面资源,保证产品正常运作;从各个渠道收集用户反馈;分析运营数据,网站数据

  理想状态下,战略性工作:阶段性工作:日常性工作=2:3:5

  三个能力至关重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

  需要保持对社会热点敏感度

  分析问题

  有一定的见解,能够准确定性问题的属性,分析问题有广度深度

  解决问题

  重点去思考一些意外的情况。

  创建互联网产品

  产品的创造过程:概念-形式-风格-结构-工艺-外观

  获得产品的概念有几个渠道:模仿(偷取)现有的产品,跨界移植,个人感受和需求。

  产品要做到差异化和低成本,并且快速获得用户或筑起足够高的壁垒,否则错过了蓝海时间段优势不复存在。这同时涉及到一个蓝海时间开启的问题,要将产品做到极致并做好充分准备再开启。

  概念的过滤。

  即要求我们要系统地审视基于这个概念的完整商业模式。具体要求审视一下九个点:重要合作,关键任务,价值主张客户关系,客户细分,核心资源,渠道通路,成本结构,收入来源。

  将概念转变图纸

  产品设计文档是在产品经理与交互设计师和相关研发同事充分沟通之后,大家都明白了为什么要做和怎么做之后,才开始撰写。独自埋头写文档,写好之后再去沟通会被大幅修改,等于做了无用功

  关注用户体验

  用户获得的好处和体验都很重要。用户体验三要素:别让我等,别让我想,别让我烦。YSlow工具可用于检查速度问题。利用Cookie保存用户产生的数据,并在下一次用户使用产品时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服务。降低用户学习成本,注重信息的提示和指引。减少当前不需要的信息在当前页面中,用户就不用花时间去研究他们不需要的功能。将用户的视线保持在一条直线上(通常用竖线)。不要让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时候产生压力,如每次看到庞大的未读数会让人烦躁。

  Customer Engagement的方法

  提供明显反馈入口

  用聚合器订阅产品关键字

  建立或加入核心用户群

  通过用户行为录像工具分析问题(ClickTale)

  对流失用户进行回访

  做好CE的关键是爱与责任感

  网站分析时的通用方法

  细分。不能只关注整体数据,要分解成一个个课监测的点。

  对比。将数据与历史对比,与对手对比,与市场对比。

  优雅降级

  设计客户端产品时,要充分考虑用户不同硬件设备和使用情景。在用户条件不健全的情况下保留核心体验,降低其他体验。

  竞争情报研究要素

  竞争对手信息

  创始人背景,公司沿革,财务状况,用户规模、组织结构、激励体系

  用户信息

  用户性别,年龄,地域兴趣爱好

  市场信息(市场分析员)

  技术信息(研发人员)

  产品信息

  核心概念,流量分布,体验细节,优势劣势

  环境信息

  社会环境和产品使用环境

  摘录

  知识和投资组合都有相似复合增长效应资金越多就能越快地生出更多的资金,知识越多也就越能加速学习新知识的速度。

  时刻记住每一件事情都要为创造用户价值而做。

  观察和细节密不可分,创造往往发生在细节上面,将产品做到极致。

  有时候两个或几个过于鲜明的观点激烈碰撞,会让人觉得这就是所有的选择,陷入了选择的陷阱。有时候我们要学会判断这是否是一道选择题。

  伟大的产品通常是改变生活中的细节,作为产品经理需要对生活保持敏感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资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浩瀚的大海就行了。——《小王子

  重要概念

  建立自己产品特有的指标

  评估营销效果可以对网址进行染色。

  搜索引擎优化。

  口碑拉动

  用产品去打动内行,让他们为我们的产品制造口碑,降低内行的门槛,让更多的人制造口碑。如将专业名词形象描述成大多数人能理解的名称,如“视网膜”显示屏。

  一个公司要有自己的平台产品,它可以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拉动其他产品,是一个公司的基石产品。

  在敏捷开发的方法下,没有时间给人将产品思考的很清楚,利用一些技巧可以讲敏捷开发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如用户研究和灰度发布。一些网站可以将用户分流到不同的版本做用户测试,通过数据反馈来为产品改进。这里使用google提供的网站优化工具。

  《结网@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读后感(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

  提到“结网”,我想到一句话叫“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于渔民来说,渔网便是生存的资本,有了它,便能出海打渔,赚钱养家。

  而对于《结网》这本书的名字,我猜想作者想要表达的,也是一个人,通过不断的提升能力、完善自我,直到最终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通过刻意训练获得的可兑现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就像渔网对于渔民一样,是安身立命之本,这才是人人都夺不走的“铁饭碗”。

  ▲

  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样,《结网》也是一本产品经理入门书,《人人》像是一张地图,每个人都能拿它来参考自己所在的位置,有哪些不足;

  而《结网》更像一条旅游路线,由作者从头到尾带你参观一遍一个产品从0到1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产品经理到底做了哪些事情。

  所以,如果你对产品经理这份工作感兴趣,不妨两本一起买来对比着看。

  我们读书、学习、工作、与人沟通、不断的反思和提高,也是一个结网的过程。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和想法,适用于每一个想提高自己的职场人,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一、合理安排工作内容】

  如果简单描述我们的工作能力,无非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涉及具体的工作内容就会很庞杂,按照性质可划分成三大类:战略性工作、阶段性工作和日常性工作,最优时间比例大概是2:3:5。

  这样的时间比例,同样适用于我们个人的成长:

  20%的时间用于思考个人职业规划,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目标),我的现状是什么样的(能力、资源),我该如何实现我的目标(策略)。

  30%的时间完成阶段性计划,比如完成某一个有挑战的项目,制定年度、月度计划,拜访某个大牛、通过某项考试等。

  50%的时间用于日常性工作,包括工作中日常性工作,也包括业余时间固定的学习习惯,比如每天看书一小时,每天写日记、总结等。

  时间不一定要分的特别精确,只要能同时照顾长期、中期、短期目标就好,这样既不会因为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而眼高手低,也不会因为光做不想而绕远路。让发展更均衡。

  【二、不要重新发明轮子】

  我们这个星球有将近六十亿个白痴,生活在几千个聪明得不得了的突变种设计的文明里。——《呆伯特法则》史考特·亚当斯

  关于抄袭与借鉴的边界在哪,大家在线上线下都产生了激烈的争吵,《结网》的豆瓣长评里有人专门开了一帖讨论抄袭的标准,大家的回复非常精彩,有兴趣可以去找找看。

  世界上没有几个人可以发明出轮子来,我们不断学习的都是前人的智慧,就连牛顿这样的科学巨匠,也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要勇于借鉴,善于借鉴,尤其在仍然是新手阶段的时候,借鉴并不是抄袭和照搬,而是对做事理念、思路的梳理和学习,“熟”才能生“巧”,首先要保证做的事情能够兑现价值,另外要看到潜在竞争对手的不足, 并且有能力做得比他们更好。

  曾经遇到一个营销高手说过,“你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你脑中存的案例数,想要创造新玩法,前提是要知道旧玩法都怎么玩。”

  前几天新世相做的“逃离北上广”的活动爆火,其实这个概念并不新鲜,也有其他大号做过没有火起来,但新世相却在活动发起三小时之内,微信图文阅读过百万,涨粉十万,恰恰说明理解玩法后微创新的力量。

  【三、总结,记录,归档】

  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它们能否在恰当的时候被回忆起来。——《暗时间》刘未鹏

  恰当的时候,指的是在你想用它的时候。抱着词典背单词,是英语学习中一个不被提倡的方法,因为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该用的时候根本想不起来。

  我们记忆的原理,是将记忆的内容,和许多背景信息(时间、场景、光线、气味等)捆绑起来编码进记忆体系,这也是为什么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下,会突然想起某些深藏的记忆。等用到的时候能否提取出这段记忆,取决于线索是否丰富、清晰。

  而在工作、生活、学习过程中,每当遇到问题并得以解决后,会产生大量的思考和经验,如果不记录下来,很容易被遗忘掉,非常可惜。

  从既有的经验中总结经验,记录在案,按类归档,这样在再次遇到同类问题的时候,我们就有了丰富、清晰的线索可以参照,节省了重新发明轮子的过程。

  关于文件归档,我建议在归档之前先建立好自己的知识框架,然后把每次的整理出的文档放到相应的位置去,这样后期在复查的时候效率会高很多。

  《结网@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读后感(四):PM入门,干货满满

  多看做活动,正好看见《结网》这本书,对这本书早有耳闻,虽然还有很多老书没看,但是还是买了。读过之后才发现,原来作者就是糗事百科的创世人王坚(黑衣大葛格),因为我大学时经常玩儿糗百,所以莫名多了一些好感和好奇,知道通读完全书,我可以说,这本书比《启示录》更适合产品经理入门,事无巨细,干货满满。

  书中有以下几点引发了我的思考。

  #认清自己

  原文中有作者的这样一段话“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偏好竞争情报和更新产品(特别是用户体验改进)这两块工作,容易忽视营销活动、用户教育、降低成本等工作。我的处理办法是每周设定一些时间专门用来处理一些事务,例如,周一上午回顾一周的运营数据,周一下午整理竞争对手情报,周二上午处理营销相关的事务,等等。用这种周期性的提醒来帮助自己避免疏漏。”

  产品经理的职业属性决定了他需要照顾到产品的方方面面,但是每个人的技能都是有偏好的,我们必须先认清自己的技能偏好、个性偏好,个性属于内向还是外向,能力更喜欢创意类还是数据复盘类等等。只有你先认清自己,才能更好的扬长避短。

  这里作者也提供了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留空,周期性处理偏弱的部分,比如规定周一下午做周报、周二碰营销方案等等,即算是偏弱项的工作,能形成周期性,也会降低难度。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能不做,觉得是弱项就完全砍掉,绝不可取!

  #产品需求文档(PRD)

  产品需求文档在公司很容易变成尴尬的产物,即产品花了时间精力去开发,结果其他部门完全不看,因为长且繁琐。所以作者在文中强调了,PRD一定要简短,把非必要需求以问答的形式写在附录里。其实PRD也是一款“产品”,同样追求用户体验,别想、别等、别烦,能一句话说清楚的事情就别文绉绉的扯上一通。

  所以做PRD的时候就按照作者所说,弄清楚1)产品页面逻辑;2)原型线框图;3)页面描述表即可。

  #用胡萝卜带所有人上船

  一个项目中,PM极有可能照顾不到所有人,比如研发、比如运营,PM只能从中调停,而不能全权指挥。这就意味着,PM没有杀威大棒,只能“以理服人”。原则很简单,给团队所有人制造一个共同的愿景,让所有人为知努力,把外部驱动专为内在驱动。这里PM必须了解各个部门的KPI,知道其他同事在意哪些数据的提升,多做正反馈和团队激励。

  #“千百十”方法

  张小龙在总结QQ邮箱创新经验的时候提出过一个‚1000/100/10的工作方法,每个月每款产品经理要浏览1000条用帖子,浏览100篇网络评论,做IO次CE(用户参与)。

  岗位越来越细化,大家各司其职,可是也带来了弊端。让产品经理去做用户沟通?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不是客服吗?事实上,任何产品,不深入用户内部,倾听用户的一手信息,都对开发造成了一定阻碍。埋头开发,等到完成的最后一刻拿出来大家探讨,最终的结果就是99%都需要重做。这个场景我已经面对过很多次,吃过太多亏,大家的想法不会永远和你一样,一个人思考的角度总有偏颇,在战斗中提升,先收集其他人的具体需求,再开发,会节省很多无用功。

  很久没有这么认真的做一次完整的读书笔记,确实是书中有很多地方给我指导和启发,除了上面写的几点,收获最大的是运营简报的制作方式(KPI+完成结果+预测变更),我发现我之前做的KPI其实逻辑和他一样,但是缺少了预测和实际的对比部分,今后再做的时候,我会着重考虑进去。

  串联想到的感悟部分就是书中提到的“Poka-Yoke理念”,也就是《精进》中的本质安全,如何避免用户在使用中犯错,尽量达到0出错的情况。这让我想到了之前制表的经历,在无形当中就运用了本质安全,使用图形、变色、提醒等等方式,从侧面印证了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我们所做的每个物什都是我们的“产品”。

  《结网@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读后感(五):互联网产品入门书籍之《结网》

  《结网 @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这本书是我自己产品启蒙的书籍之一。相比较于《启示录》,这本书更加实用,更加“接地气”,无论对于产品新人还是有一定从业经历的产品人都有一定的阅读价值。

  #最适合阅读人群

  打算从事互联网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但认识不太深的同学或者刚从事产品经理这个职位不久的新人

  #主要内容

  讲到了互联网产品经理的职业定位、主要工作,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经理的个人修炼等,涵盖面广,容易阅读。产品方法论讲的并不深,不过其中不少产品数据、案例和方法介绍也值得参考学习。

  #思维导图

  《结网》思维导图

  《结网@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读后感(六):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结网》读后感

  《结网@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以实际的互联网产品(糗事百科、腾讯产品等)为例,介绍了产品经理工作的基本工作内容,介绍了一些不错的工作方法和技巧。

  之前,对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还比较模糊,在看这本书后清晰多了。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看似没有开发门槛高、技术性较少,但是实则内容也很系统化、很有门道。

  产品经理需要细致、客观、善于沟通、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这样就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寻找改进方法、和合作者共同解决问题、提炼出方法论,所以,对于一名产品经理,综合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产品经理们需要不断修炼,提升知识储备、业务能力和对人生的理解。

  此外,产品经理应当乐于尝试、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有整体的构思能力,这样有利于产品经理想出新点子,规划产品路径。自己在这些方面,底子比较薄弱,以后需要多多注意这些方面、多多锻炼。

  《结网@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读后感(七):更适合国产PM的入门书

  不得不说腾讯系的产品相比于阿里系还是要靠谱得多。

  书中分为Prototype、Alpha、Beta三部分,其中我以为Alpha部分最有价值,Prototype算是一个概念的介绍,而Beta概念太大,已经上升到很多鸡汤书、职场书的层级,不太感冒。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比较有感触和所得的几处:

  《结网@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读后感(八):结网

  http://towerjoo.github.io/blog/2015/11/26/jie-wang/

  突然一夜,产品经理这个职业红了大江南北,似乎每个人都可以是产品经理,就像一本书 名叫《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样;这阵风似乎与腾讯的马化腾,奇虎的周鸿祎,小米的雷军 有关,他们都头衔似乎都是产品经理;风还在刮着,就像有一阵提倡全民编程一样,刮完了, 剩下的可能才是真正称职的产品经理。

  当然,我不是产品经理,我只是个程序员,但若干次的与产品经理打交道也是希望知道他们的 思维方式,他们的不同考虑,于是想去阅读相关的书籍,自然王坚的《结网》自是不能错过的。

  昨天算是阅读完了,整体的感受是:这大致是一本全面系统但不深入的书籍。全面系统指的是你所希望 了解关于产品经理的任何信息这里大致都可以找到,而且也有一些案例来论证相应的提法;不深入指的 是对于具体点的切入,或许是限于篇幅,或许是别的原因,但一些操作层面的东西还是太少,更多的是 方法论,譬如领导力的培养(产品经理在团队中的尴尬位置),如何拉动等。

  感想

  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是说我们生于斯,每天身边的各种信息,总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不同的感受,甚至有了 去改变的冲动;当这种冲动要转化为实际操作时,这大致就会有了一个产品的雏形;我们思考这个产品, 与现存产品的不同,如何超越等。于是,我们不自觉地进入了产品经理,当然这都是朴素的自发的行为。

  我觉得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他有几个特征:敏锐地产品直觉(这是指发现新产品的能力),敏锐的产品洞悉 能力(这是指对于成熟产品的快速发掘本质的能力),精熟的业务能力(讲构思转换为老板、程序员可理解的 文档的能力),数据策划与分析的能力(事前的数据及功能策划,事后的验证与分析),良好的沟通能力(具备 相应的沟通语言,例如了解基本的程序知识),不断学习的能力(信息在膨胀在发展,今天所获知的知识或许 明天就是糟粕,赶上时代的发展是必须有的能力)。

  当然产品设计与分析不是拍着脑袋而为的,而是基于数据分析得出的,这个过程是科学而精确的,也是可以重复 的;如此,产品的开发不再是依赖某个产品经理的个人能力,而是基于标准化的流程与数据;想起了,若干年前, 我那时在北京做社交游戏,业界的标杆是zynga,他们一个很重要的成功基础就是数据驱动决策,而我们限于能力 和资源,我们的决策大致是老板一人的直觉,于是朝令夕改是经常的事。

  倘若没有糗事百科,王坚或许有纸上谈兵之嫌,但有了成功的产品或许也是对于整个书思路的一个证明;至少 证明了,王坚也是脚踏实地,不断改善的优秀产品经理。

  向所有朋友推荐。

  参考资料

  《结网》

  《结网@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读后感(九):《结网@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读后感

  知道《结网》一书有一段时间了,一直在瞎忙,直到最近才看了13年5月的修订版(红色封面)。作者王坚——资深的互联网产品经理,也曾任职于腾讯进行了一番历练,又拥有糗事百科这块试验田。作者在书中提及的观点和认知,也列举了很多相关案例加以说明。总体来说,对于一个产品新人,还是满满的都是养分。

  书的内容主要分三部分:

  第一章节,是对互联网产品经理一职的介绍,包括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并且给出了一些大方向上的学习建议。

  第二章节,以网站为产品案例,大致介绍了一个互联网产品从概念的产生到过滤,从产品的策划到具体的执行和管理,从产品的落地到完善等的整一个流程。作者通过糗事百科的实战案例及其他大量的案例,深入浅出的介绍了每个环节的执行和建议。

  第三章节,作者通过自身的总结,从几个不同发方面给出一些学习、提升的建议。

  整本书的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个人认为产品的流程介绍这一块,有些内容相对有点混乱,穿插着讲解了一些拓展性的知识点,或许是跟我的思维结构有些差异。一些关于网站相对比较专业的表述,没兴趣的同学可以不用深究。

  最后,在看了大牛们的书评,很多集中在关于“创新”和“抄袭”的话题上。

  国人对“创新”和“抄袭”的解释过于偏激了,喜欢一刀切,左右分。我认为,“创新”分两种,一种是颠覆性的创新,即王坚所说的重新发明轮子;一种是“微创新”,是一种有针对性改进和完善。创新源于生活,无论是哪一种创新,都与过去到现在的所见所闻所想密不可分。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只要不是生搬硬套,就不能简单地说是“抄袭”。王坚在腾讯任职过,不得不说会带有腾讯的血液。但是细看腾讯的产品,我认为是腾讯是一家很务实的公司,在已有成功产品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微创新。在进一步满足用户的需求,又实现了更大的商业价值。很多公司也进行着所谓的“抄袭”,但是最成功的只有腾讯,我们在看到这样一个结果后,是否更应该关注成功的背后,辩证的看待每一个问题和现象。

  你可以办一家像苹果这样的创新公司(对某些人来说,应该是乔老爷时代的苹果),也可以办一家像腾讯这样的微创新公司,只要不是把公司打造成一台复印机。实实在在,有效地解决用户的需求,同时又能实现产品应有的商业价值,就是一款好产品。

  知识水平有限,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观点,如有异议,欢迎一起讨论、学习、进步。

  《结网@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读后感(十):读读《结网》,试试“操刀”

  “蜘蛛通过丝囊尖端的突起分泌粘液,这种粘液一遇空气即可凝成很细的丝。以丝结成的网具有高度的粘性,是蜘蛛的主要捕食手段。对粘上网的昆虫,蜘蛛会先对猎物注入了一种特殊的液体消化酶。这种消化酶能使昆虫昏迷、抽搐、直至死亡,并使肌体发生液化,液化后蜘蛛以吮吸的方式进食”[1]。

  结互联之网,请君入局中。

  想看一个“老司机”——从腾讯产品经理一路“开车到”糗事百科创始人——的修炼心得么?那试试《结网》吧。

  第一次接触到本书,便心存疑问,为何全彩页印刷?《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全彩页绝对必要,因为书中的设计原则是和颜色有关的,可以给读者直观感受,训练读者的“设计师之眼”;《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是一本从细节带领读者感受名画的书,这是一种美的体会,当然要保持原作品的色调,该是彩色就印成彩色。那么《结网》为什么是彩色?虽然王坚(《结网》作者)用了最大占比的篇幅描述用户体验,可是,相较于诺曼大师的《设计心理学》,仍旧是凤毛麟角,有意思的是,《设计心理学》第一到第四册全是普通的黑白印刷。于是,便带着这小小的、百思不得解的问题开始阅读《结网》。

  与其说《结网》是产品新人的入门手册,不如说是答疑指南。书中总结了创建互联网产品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从概念来源、获取投资到数据分析、性能调优等等,全面而不失深度,具体而不显单一。例如,在用户体验环节,提到了减少HTTP请求数、压缩网页元素、缓存Ajax等多种方法优化网站速度,以期达到“别让我等”的用户体验;又如,对美剧《The Big Bang Theory》、表情兔斯基、自行车轮子的发明故事等的引用,使得本书更加贴近生活,读来也更为亲切易懂。对于产品新人,有这么一本“专家答疑指南”,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先通读一遍,对每章的内容大概有个印象,然后根据当前自己负责产品的所处阶段进行查阅,当会事半功倍。

  不知道作者是出于什么意图,书中有很多很多插图,除了必要的插图之外,还有很多“尬图”——真的,迷之尴尬。比方说,书中举例的电梯按钮点亮,可以让用户知道电梯已接收请求,反之,如果按钮不会亮,那么用户则会不停的按。该例子之后,是一副插图,你以为是电梯按钮点亮的图么?不是,是一副观光电梯的整体图,完全看不到电梯按钮的那种——尴尬。又比方说,作者认为面谈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于是,放了一张两个女生面谈的照片——尴尬,读者真的知道面谈不是和方便面谈话。再比方说,要懂得自省,以空杯心态装入他人建议,接着,便是一张空玻璃杯的图——尴尬,读者真不会把空杯理解成女士内衣的穿着形态。还有一些,不胜枚举,请自行脑补。

  书已读完,遗憾的是,仍然未能解答我文首提出的疑问:为什么全彩印刷?全书未提到任何颜色相关的内容,却以全彩形式呈现,于是全彩造就的69元定价再一次让人尴尬了。为了继续说下去,先把尴尬放一边吧,来看看如何把本书提到的一些观点运用到公众号的维护上:

  第一,多讲故事。观点是需要独到有见地,但是没有生动的事例补充,读者可能很快就忘光光原文讲的啥了,毕竟,“狼来了”比不要撒谎更简单、具体和形象。

  第二,字不如表,表不如图,图不如画。能画画的时候不要搞单调的图形说明,能配图的时候不要插入需要眼比手划的表格,能用表格分析对比的时候,不要长篇大论,晕了自己更晕了读者。图不如画这一句是我加的,因为,有趣好看的画,更能吸引读者注意力,例如,大名鼎鼎的公众号:混子曰。

  第三,找到突破口,然后建立壁垒。“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道理易懂,运用不易。2016年微信公众号已超过1200万个,其中,读者取消关注公众号的原因中,内容同质化占比达50.1%[2],形成一种你牛我仿、你红我转的局面。突破口算是找到了,可是你抄他、我抄你,模仿没有难度,何谈壁垒?对公众号咪蒙的评价虽然褒贬不一,但其确实找到了突破口——微妙地触碰敏感问题,而且以犀利文风和媒体人优势,建立了自己的壁垒,目前在公众号中排名371位[3]。内容也好,形式也罢,推陈出新,巩固防线,写公众号的同僚,一起摸索吧。

  第四,拉动。虽说想做好公众号,却也不能只做公众号,多渠道推广,增加受众面积,才能获取更多用户。微博、知乎、豆瓣等等,都可以进行尝试。书中提到的一点特别值得借鉴,就是如果能有一篇流传较广的文章提到自己的公众号——大致是“你所不知道的十个小众公众号”这类文章——那么,不似广告,胜似广告。此种“好文”从何而来?人力、物力、财力,十八般武艺,能使的都使上吧。

  第五,持续更新。如果公众号进入正轨,都会不断发文,无需多言。这里提出,主要是强调频率,一天几条,几天一条,看自己怎么定位。读来轻松愉悦的,不妨勤更新;若是“干货”烧脑文,建议不要太频繁,否则容易留下不够“干”的印象,毕竟,只有经过充分思考和研习,才能酝酿出有深度的文章。

  看了许多产品经理的书,却仍然没有机会成为产品经理怎么办?试试从身边的小产品入手,比如运营一个微博号、一个公众号,当作入门、也当作一次练手的机会,当小有所成能写入简历之时,在“相关工作经验”上,便不再是一片空白——至少,我如此认为,也正如此为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